下一个转奇 作者:肉色屋
背对着胤禛,也不理胤禛,自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蜷起手脚,闭上眼睛,让睡意渐渐袭来。
胤禛见胤禩在他怀里如此惬意,一丝笑意就挂在了嘴上,也不管胤禩是不是背对着他,自行将自己贴了上去,一手隔在胤禩的腰间,一手绕过胤禩的脖子,轻轻的覆上胤禩的手,随着胤禩的呼吸渐渐的绵长而平稳,胤禛也昏昏入睡。
作者有话要说:更晚了,不好意思啊,
亲子游太累哪,哎
174甍逝
第二天一早,胤禛就起来去军机处报道,去给皇帝请安,去给皇太后侍疾,照样的忙的脚不沾地,滴水未进。
胤禩也没有闲着,先是亲自择了一个地方供“成先生”起居。这个地方即要方便胤禩从竹园过来,又方便外面的人来访,所以胤禩最后选择了临着松园又挨着外院的一处罩房,让杨和福领头细细的收拾了。然后将孙正方、高从云提溜过来,从门房到在此处侍候的人都安排了一遍,才作罢了。
此时,胤禩唯一的感觉就是幸好他和胤禛打理王府已经五年有余,王府里早已是内紧外松,再也不会有透风的墙了。如若在早几年,单是王府就是一个筛子,他们又如何做的大事。
这一天晚上,胤禛回来以后,二人就白天所做之事都清清楚楚的向对方交代了一番。
胤禛说:“今天内务府已经开始准备皇太后的后事了。”又说:“我今天见了皇太后,不出这两天了。”
停顿了一下说:“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说不定就出不来了。你在外面,把诸事都安排好了以后,再到宫里来。”
胤禩点头后才说:“这四十九天时间,王爷是准备在什么时候呢?”
胤禛说:“要看皇帝到时候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到几时了?”
胤禩想,这可真是个变数。
胤禛又说:“所以我必是在宫里,轻易也不能脱身,免得起疑,消息到了你手里,你就按计划行事。”
胤禩点头。
结果这一晚上,胤禛和胤禩刚刚睡下了,王府的门就被人敲响了。
一层一层的消息递进去,胤禛和胤禩都被惊醒,皇太后不好了,皇帝命景王立即入内。
胤禛和胤禩互看一眼,马上行动起来,胤禩也顾不得其他,一面服侍胤禛穿衣整带,一面嘱咐人送上吃食。
没有体力是不行的。
同时又在苏德业带去的包裹中,放上吃食若干,药物若干,着他随身携带。
整个过程二人并没有说一句话,只在最后,胤禛握着胤禩的手说:“等我的消息。”
胤禩肯定的说:“王爷安心。”
胤禛重重的捏了一下胤禩的说,终于大步向前。
等胤禛走了以后,胤禩才回过身来,自己着装,洗漱,然后吃东西。
胤禩静静的坐在,看着烛光出神。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谁能想到他胤禩也干起了谋反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最最好笑的是还和胤禛一起干。
他们真的会成功吗?
如果不成功,等待自己又是什么?
另一场圈禁?
如果是这样,他也在自己死之前将胤禛杀了。
不,不,不。
他们一定会成功的!
胤禛当年都成功了,何况现在!
还有他!难道他就会坐以待毙吗?
现在已经有了绵宁。就是胤禛失败。他也可以接着干。
不错。
所以他们一定会成功。皇帝一定会下台。
皇帝下台以后呢?
朝局必然动荡。胤禛肯定要大力打压那些异心的。胤禛会需要多少时间?这中间他又会获得多少机会?
重要的还是丰升额。
关伯伟真能取代丰升额吗?
如果不行,丰升额的胃口已经被胤禛喂饱,他要用什么打动丰升额呢?
等等,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即将空出来的富达礼的位置。
胤禩想这个人至关重要。
胤禛会让谁接班呢?
肯定不会是丰升额一系的人。对于胤禛来说丰升额的势力已经足够了,而过后他需要的是一个和丰升额不同的人。
会是谁?如果是拉克申。真是天助我也。
不过以胤禛的性格,这一点将不太可能发生。那么会是谁?
一个人名跳了出来,乌拉那拉庆度。
很有可能,这几年来,庆度的名声不错,他的背景是胤禛极其放心的。
胤禩或者就是他了。
那么他要用什么打动庆度呢?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丰升额,如果他能忍得住,慢慢的把丰升额干掉,也是可以的。但这真的需要时间,近期内丰升额不能动,不然只能是自掘死路。
胤禩想,我还忍胤禛多少时间?什么时候我会终于也忍不住?什么时候我会终于不再想忍下去?
胤禩想着这个让他烦恼的问题,可是一生钟响却让他惊醒了过来。
胤禛挺起背脊,默默的在心里为钟声计数。
整整二十八响。
皇太后薨了。
胤禩起身,默默的将才穿上不久的衣服换了下来,然后吩咐杨和福将大格格和大阿哥抱来,又着人通知阿颜觉罗氏。
不一会儿,睡眼惺忪的绵慧和绵宁就到了胤禩面前,阿颜觉罗氏也匆匆赶到。
胤禩抱了绵宁,又将大格格安置在他的右边,才对阿颜觉罗氏说:“听到钟响了吧。皇太后薨了。”
阿颜觉罗氏脸上的神情很是变化了一下,不过最好标准的定位到了悲伤。
胤禩说:“只怕从现在开始大家都不得闲了。你也做好准备,只怕要入宫去了。”
阿颜觉罗氏低声告退,出门飞走,换衣服去了。
胤禩对绵慧和绵宁说:“额娘和阿玛这几天只怕不能时时刻刻照看你们了。你们必要听嬷嬷的话,不能轻易离开嬷嬷半步。若有人来也寻你们出去,你们认老是额娘和阿玛身边的人方能去了,若是其他人一概不许去。可知道了?”
绵慧这时已经足有六岁,平日又有胤禩教导,因此立即说:“额娘放心,女儿一定保护好弟弟。”
胤禩摸了摸绵慧刚刚留起来的头发,温和的说:“不仅要保护好弟弟还要保护好自己。”
绵宁这时候也说:“额娘,儿子知晓了。必不离开嬷嬷。”
胤禩点点头,转身又对绿玉和绵慧的嬷嬷说:“大格格和大阿哥年幼,你们要用心看顾。除非是杨和福、苏德业、魏全泰、高从云以及双庆、凌富等人亲自来寻,你们方可跟了去,否则一步不要多走。”
二人点头应了。
胤禩便让他二人将绵慧和绵宁引到后面去,胤禩自己起身走向日常见管事们的地方。
魏全泰和孙克方已经各自领着人等在那里了。
胤禩进去的时候,有意的看了一眼高从云,见他目光炯炯,胤禩便知道王府一切均安。
等胤禩做了例行的布置以后,宫里的人就到了,却是张明。
胤禩就想来的正好。
那厢边张明看了胤禩的装束,心中却也暗暗称道:怪说晋王福晋伶俐呢。这一位竟已提前换好装束,果然是个伶俐人。
张明一来就说:“请福晋安。宫里皇太后娘娘薨了,请福晋随奴才入内吧。”
正说着魏全泰奉上一盏茶来,张明也不客气的接了,一仰脖子喝了,准备走人。
只见胤禩那帕子按了按眼睛,声音低沉的说:“张谙达请稍后。大格格和大阿哥,另有侧福晋等是否有旨入内?”
张明被胤禩一问,我只是来通知的,没有明确旨意,不过,按照常规这些人人等都是要入内的。
张明犹豫一下说:“皇上口谕却没有这么细致,只我想,上了玉蝶的大阿哥,大格格连同侧福晋都是要入内的。”
胤禩便说:“多谢谙达提醒。”说着拿了帕子按眼睛,又说:“王爷和我听闻皇太后突然薨了,心里又慌又痛,脑里更是清明全无,只不敢顺便动作。谙达在宫里可见过王爷?王爷身上可还是那身衣服?”
张明一早明白景王和景王福晋是何等样人,因此也立即明白了胤禩的潜台词。
张明便说:“福晋安心,景王那里自有内务府的人安排。奴才倒也曾远远的看过景王一眼,皇上伤心过度,景王纯孝,正在搀着皇上膝行至皇太后床边。”
好。
胤禛你此时必须对皇帝寸步不离。
在葬礼上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是谁。
如果胤禛能够牢牢的贴住皇帝,胤禛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这样一来,后续之事将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胤禩又说:“皇太后慈爱宽大,就是景王和我并大格格大阿哥,都悲痛万分。皇上时时刻刻感受皇太后慈恩经年,现在皇太后仙逝,焉有不伤心之理?”
停顿了一下又说:“谙达是皇上身边的人,有机会还要多劝劝皇上为皇太后为大清保重龙体才好。”
张明谦虚的表示:“这本是奴才分内之事。”
胤禩又说:“景王有内务府的人照应,我倒放心。只是,如今皇太后一去,这六宫之中顿失擎天之柱,各宫妃母可否安好?”
张明又说:“各宫主位皆是悲痛万分,幸有庆贵妃理事,又有惇妃、豫妃等协助,宫内倒也平静。”
原来还是那几个人,没有变化。
胤禩又问:“仪郡王、成郡王处并十五贝勒处,是否有人去了?”
张明便说:“各位阿哥都已经在内里,府中也已有人去了。”
胤禩点头,接着不动声色的看了杨和福一眼,杨和福朝后面一摆手。过了一会儿阿颜觉罗氏便进来给胤禩告罪让福晋久候了。接着是大格格和大阿哥皆以着装完毕。
一行人上了素布包好的马车,随着张明往宫内而去。
175安排
到的宫里,胤禩见荣亲王福晋、循郡王福晋等人跟他前脚差后脚的赶来了。
哭了一场以后,才进入正常环节。
这种规格的丧礼胤禩见的多了,所以并不觉慌乱,更何况也并真伤心,因此很有点闲心用余光捕捉各方情况。
只是入得宫内半天,胤禩并没有见上胤禛一面,不过幸好关于胤禛消息却不停的传入胤禩耳朵。
胤禩对胤禛一直牢牢立在皇帝身边的位置分外放心。
旁观他自己,胤禩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他被深深的掩埋在一堆妃嫔以及福晋之中,到处可闻啼哭之声。
皇太后的遗体终于被安置好,灵堂也布置好了,划分了内外、男女之别。
宗室、百官们也都开始陆续的进来吊唁。
一天过去了,胤禩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皇帝滴水未进。
两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皇帝一直在灵堂未曾离开半步。
三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胤禛苦劝皇帝进食,只是皇帝未听半言,仍未离开灵堂一步。
四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于敏中等人也苦劝皇帝进食,只是皇帝仍然未听半言,并仍未离开灵堂一步。
五天还没有过完,胤禩见到了胤禛。
此时,他们正处于慈宁宫药房的一个小隔间里。
胤禛仔细打量了一下胤禩,才说:“好。看着你精神还不错。我就放心了。”
胤禩心里想,大事还没有办呢。然后,胤禩也夸胤禛:“我看王爷精神也矍铄的很。”
胤禛一笑:“也就这几天了。过后,我也要陪皇帝了。”
胤禩也笑,是啊,儿子都这样了,做老子的当然只好更加坚持下去了。
胤禩很正经的说:“当年,圣祖皇帝因孝庄太后之逝曾十二天未尽一饭。皇帝可是准备效仿?”
胤禛却说:“只怕是这样了。后圣祖皇帝因废太子胤礽以身劝之,才肯略进饮食,父子二人可谓是诚孝之至。现在才留着当时御史们对此事高度赞扬的折子呢。”
胤禩想,不用推给御史们,这些事情你我都清楚的很。
胤禛又说:“这宫里的事情,你看着就知道了。七天过后,你或可出去一趟,届时,你先见丰升额和永瑺,告诉他们,五天以后,皇帝必不能起身了,叫他们按计划行事,将宫中的侍卫们调换整齐了。”
胤禩点头:“我领会的。”
胤禛又说:“我现在一直在皇帝身边,不到一击必中之时,不能轻易举动。你可明白?”
胤禩又点头:“我明白。只有王爷在皇帝身边稳稳当当的,我才有在外面行事的时间。”
胤禛点头。
心里却想,亏的这是胤禩。要是换一个人,如何能把这样大的事情办好了?
如果只是他一人,必定还要多话几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事情办下来。
胤禛这样一想,就觉得这上天果然就是特意安排胤禩下来帮他的,心里就飘飘然起来,看着胤禩的眼神就柔和起来。
胤禩一直紧盯着胤禛,马上就察觉到胤禛的眼睛里流露出不太寻常的湿意来,胤禩脑子里立即拉起警报。
胤禛关键时刻你可别抽抽啊?
胤禩还准备大力挽回气氛:“只是,王爷若得空,也多见见大阿哥才好。大阿哥也实足四岁有余了,王爷不妨将他带在身边。”
胤禩是想,这样他们中间可传递话语的人也多一些。
胤禛听了立即和胤禩想到一块去了:“你想的周全。大阿哥应该和我在一处。”
接着二人又静下心来把计划过了一遍,确定无误了,
才悄悄的分开。
第七天的白天刚刚过去,胤禩果然悄悄的回了府,当然一起去的还有大格格。
到了府里以后,立即叫驱车到小四合院。
永瑺和丰升额已经等在那里。
胤禩便将实情如实相告,又重点说:“这宫中侍卫们万分重要,最重要的自然是养心殿。料想皇帝也必先去养心殿静养。”
丰升额:“先生请王爷放心。奴才这几日看王爷和皇上的情形,由王爷出来说皇帝要静养,必是人人都信服的。”
胤禩却说:“不可大意。皇帝居至尊之位久矣,其中手段不是你我可以看透的,因此还是要万分谨慎。”
丰升额点头。
这脑袋都挂在半空中的事情,他如何敢不小心。
永瑺却问:“健锐营何时去?”
胤禩看这永瑺说:“还早。等到果毅公将宫中各处都弄妥了,京城也布置好了,再去不迟。”
永瑺点头。
然后胤禩又仔细的和丰升额过了一遍宫内如何换防,京中又如何换防,并将各处的重点人物都一一拎出来,从这人的生平家世确认再三,中间调换了几个人,这一回计较直到宵禁时分才堪堪结束。
胤禩自行离去以后,丰升额却对永瑺说:“庄王,可对此人有了一定眉目?”
上一次他二人见了这位成先生以后,二人就对胤禩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便互相暗示要调查了一番。
可是永瑺却摇头:“此人像是凭空出现。之前竟然一点痕迹也无。”
丰升额听了,眉头一皱,口中说出来的却是:“上一次和这一次两番计较,庄王看此人手段如何?”
永瑺眉头也一皱:“此人手段谋略不下景王。”
丰升额当下也说:“王爷高见。我也正是这么觉得。景王身边有这样的人才,却一直隐在幕后,可见景王他……”
话到一半,永瑺摇了摇手:“这样的人多一个,大事就多一份把握。”
丰升额点头说:“正是如此。”
二人话虽如此,但是心里其实对胤禩的身份还是有着深深的疑惑,只是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日,此时暂且不提。
话说胤禩回到府里,将各管事都要拎过来,又是一番布置,才又匆匆回到宫里。
到了以后,胤禩立即有假托探绵宁之便,给胤禛送口信,表示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中。
到了第二天,包括耿太妃、庆贵妃等都知道了,阿哥们因为苦劝皇帝进食无果,已经准备陪着皇帝一起不进饮食了。
耿太妃带头感叹:“皇帝诚孝如此,底下的阿哥们又如此,皇太后虽去了,在天之灵必也安慰。”
庆贵妃等也符合了几句,不提。
这样过了三天,外面突然又一阵马蚤动,胤禩心里有点着急,不过看其他人脸上都流露着比他更加担忧和急切。
不一会儿,张明来报庆贵妃,庆贵妃都不耐烦让张明请安,就直接开口问了。
张明说:“刚刚诸位阿哥又苦劝皇上进膳,不想仪王用情过激,反激的皇上晕了过去。现在太医们都在慈宁宫的偏殿里侯着呢。”
庆贵妃一听这话,立即了站了起来,其中还有一个人比她还失态的就是仪郡王福晋章佳氏。
不过,章佳氏是一个能人,她立即又伏下道:“贵妃娘娘,如今六宫之中唯有娘娘可领,请娘娘暂代职责,前去探望皇上。”
庆贵妃一听,立即对张明说:“皇上,那里可方便?”
胤禩立即觉得被张明眼睛中的余光激了一下,他更加用心的听张明说话,张明说:“皇上如今正由梅太医请脉,景郡王和十五贝勒侍候着呢。贵妃娘娘如果前去,阿哥们也多个主心骨。”
庆贵妃听了这话,立即就准备去了,这时候惇妃也跳出来说:“我也一起去。”
庆贵妃这一回头,胤禩觉得很有点寒光闪闪的样子,说:“我这一去已经是不得已,你若再去,这里满屋子的人叫何人安顿?你留在这里,虽然年轻,可是到底是一宫主位,又是福晋们的妃母,也好叫她们安心不是。”
惇妃见庆贵妃将话说死,只好留了下来。
庆贵妃走了两步,却又突然回头说:“十二福晋,你过来,扶着我。”
胤禩听了,谁的脸色也不看,只是恭敬的扶了庆贵妃的手,一起往外去了。
胤禩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内心却也是翻涌过千百种心思。
终于到了这个时间了。
过了今天,皇帝就会被安排移到养心殿去了,就是还出来一趟,也还是会匆匆的进去了。
庆贵妃携着胤禩很快就到了慈宁宫的偏殿,庆贵妃本来打算直入偏殿,但是胤禩却提议从旁边的后罩间进去。
庆贵妃想到这个时候虽然事急从权,可是到底有些能避免的事情还是需要避免一下,就感激的看了胤禩一眼,进了旁边的后罩间。
胤禩却又在后罩间却说:“妃母,请恕我无状了。只是我这样进去,实在于理不合,还请妃母体谅。”
庆贵妃听着胤禩说的合情合理,也就放她在后罩间等候,自己有张明领着入内。
而杨和福却在胤禩的眼神暗示下,默默的跟在了庆贵妃一行人里,进到了里面。
庆贵妃进去的时候,先是一眼看到跪着地上的永璇、永瑆两兄弟,才看到因为施针的关系已经醒了过来的皇帝,和正拿着方子一项一项的读给皇帝听的胤禛。
176插班
庆贵妃这一场上去,总算没有白费,或者说,庆贵妃去的时机好,皇帝见她哀哀哭泣,又提到皇太后素日慈爱如何忍见皇上如此糟蹋自己等语,加之旁边又有胤禛等人苦劝,皇帝终于开了金口,准备回养心殿。
胤禛虽然关注皇帝,可是庆贵妃进来的时候,他还是将进屋的人都打量了一遍,所以也就立即看到了跟在最后面的杨和福,立即明白胤禩必也来了,只是找不到机会见胤禩一面。
既然皇帝开了口,一行人立即安排皇帝返回养心殿,胤禛等自然侍奉在前。
等到安定下来以后。
胤禛便上前跪禀说:“皇父欠安,儿子本该侍奉在前。然如今确逢皇太后,儿子想不若让弟弟们侍奉皇父,儿臣前去替皇父给皇祖母尽孝。”
胤禛这话一出,旁边跪着的永琰和永璘也一口同声的说:“儿臣也愿替皇父给皇祖母尽孝。”
皇帝见儿子们如此,如何不感动:“朕知道你们孝顺。你们都去,朕略歇一下,也是要去的。”
胤禛立即说:“请皇父保重龙体。儿子们必不敢怠慢。”
皇帝挥挥手,示意他不必多说。
胤禛却又磕头说:“请皇父明鉴,八哥也是孝心一片,只是言语上冲撞了皇父,请皇父看在八哥一片孝心的份上,饶了他吧。”
皇帝一听,呼吸立即急促了起来。
永琰过了一会儿,才说了和胤禛一样的话。
胤禛也说:“若是皇祖母看到皇父和八哥之间因她伤了父子之情,也会伤心的。”
这话说着,脸上已经淌泪不止。
皇帝立即被胤禛引得淌起了眼泪。
永琰兄弟也立即跟着淌了起来。
终于皇帝对胤禛说:“你去吧。叫永璇和永瑆也起来,叫他们好好的给皇太后尽孝,不要再生事了。”
胤禛谢了恩以后,才往外走。
走到外间,正好和匆匆赶到养心殿的于敏中、丰升额等人碰了个正着。
于敏中作为首领军机大臣,先开口问:“王爷,皇上他?”
他们外臣都在外面给皇太后守灵,因此信息来的慢了一点。
胤禛立即说:“皇上已经醒了。”
看了一眼于敏中身后的十来个人,又说:“只是梅太医说了要静养,于大人若是有要事不妨进去,若没有,在外面给皇帝请个安也行。”
于敏中得了这话,悬着的心放下来一大半。便说:“我等也无要事,只是心悬皇上。”
胤禛又说:“各位有心了。”接着又说:“如此,请于大人安排几个人进去面见皇上吧。我已请旨替皇上在皇太后面前尽孝,就不陪各位了。”
这话一说,很多人脸上就露出有点明白的意思来。
胤禛也不看,告辞了一下就走了。
其实是,胤禛已经看足了丰升额的给的让他放心的手势,所以安心的去了。
到了慈宁宫,传了皇帝的口谕,又亲自扶起了永璇兄弟两个,对永璇说:“八哥,皇父并没有责怪于你,你放宽心。”
永璇这个时候倒是很真心的说了一声“谢谢”。
永瑆却问:“十五弟和十七弟如何不见?”
胤禛便说:“皇父身体欠安,做儿子的总也要侍奉在前。”
永瑆便不问了,只说了一句:“十二弟,你这个时候倒实诚起来了?”
胤禛并不答话,只是说:“哥哥请吧,皇太后的灵堂不能缺了她的孙子们。”
话虽如此,却当先进了灵堂,恭恭敬敬的跪在了他的位子上。
永璇和永瑆倒也不以为意,也在自己的位置上跪好了。
只是刚才那一番事情,这灵堂之上谁人不知,他们看胤禛当先进来,虽然跪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是这里谁是做主的人那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果然不一会儿,就有庆贵妃的首领太监来找胤禛。
胤禛皱了眉头,还是起身去了后面。
胤禛进去就看到胤禩站在庆贵妃旁边,先给庆贵妃请了安,又详细的说了皇帝在养心殿的状况,庆贵妃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以后,很是体贴的给胤禩和胤禛留下了相处时间。
胤禛不等胤禩开口就说:“你来这里做什么?在外面给皇太后尽孝,像什么样子?”
一面却给胤禩打眼色,示意这里里外外都是人,要紧话可不能在这里说。
其实,胤禩如何不明白。
所以听胤禛怎么一说,立即请罪道:“是,我知道了。只是庆妃母责令我相陪,我如何不依?”接着又说:“况也担心皇上他老人家。”
胤禛叹了一口气:“这也罢了。皇上已是大好了,又有永琰两兄弟照顾,不必忧心了。你到了里面也要多宽慰各妃母。”
说话间眼色不断,胤禩觉得信息量从来没有那么大过,心里暗苦。嘴上仍说:“是。”
胤禛又说:“八嫂那里你也权叫她放心,皇上也明白八哥也是一片诚挚孝心。”
胤禩又说“是”。
过了才说:“王爷现在□乏术,我只担心绵宁……”
胤禛不乐意的说:“绵宁已长大了,一会儿还要代我去养心殿侍疾。”
胤禩一听,放心了,这是说养心殿也是控制住了。不然胤禛怎会让绵宁去涉险。
胤禩就说:“是我多事了。”
胤禛便说:“你快回去吧。”
胤禩便转身回去了。
胤禛也返身到了外面,仍然在自己的位置跪了下来。
到了晚间,永琰和永璘两兄弟却来了,他二人来了还不稀奇,可是皇帝竟然也来了。
胤禛等一干兄弟立即拥了过去,走进了一看,皇帝手边还拉着一个小人,却是绵宁,后面落后一点的才是绵恩、绵忆。
原来在晚膳过后,胤禛便安排了绵宁去养心殿侍疾,同时去的还有应该替阿玛尽孝的新晋定郡王绵恩和荣郡王绵忆。
绵宁等人去了给皇帝问了安以后,皇帝自然就问他们的阿玛和叔叔们如何行事。
绵宁已经被胤禛仔细叫过一会儿,再加上次子本来就聪慧不凡又启蒙的早。所以虽然年纪幼小,但回答皇帝的问话,却口齿清晰、条理明白。
看着这样的绵宁,皇帝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另一个站在圣祖仁皇帝面前承欢膝下的孩子。当年就是因为圣祖仁皇帝对他一次不在意的青眼有加,他才在他的兄弟们之间脱颖而出受到先帝的重视,然后在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这至尊之位。
昔年的风云变幻,朝堂的明争暗斗,后宫的痛失所爱,前世种种在皇帝的脑子里忽悠的飘了过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建下的足以为后世称道的太平盛世,皇帝近日来那颗饱受悲痛的老心就怎么被安慰了,他看着绵宁的眼神益发的柔和,话也多问了几句。
当绵宁说到自己的阿玛和叔叔、伯伯们都仍然没有进食为皇太后尽孝时,皇帝坐不住了。
留下的人当然苦劝,可是两个小儿子,又几个孙子,哪里劝得住皇帝,所以皇帝就托着虚弱的身体再次的出现在了灵堂上。
这一场景,其他人看着心里作何想不知,可是胤禛的心里实在是千忍万忍才忍住对绵宁的夸赞之词。如果是无人处,胤禛定要抱起绵宁向上抛上两抛,再大声的对他说:“儿子,你太会干事情了。”
这也难怪胤禛,实在是现在的场面对他而言确实太有利了。
谁都知道皇帝最喜欢的孙子是绵恩,然后是因着荣亲王之故的绵忆,可是现在皇帝将他们俩抛在身后,独独牵了绵宁的手,这意味着什么!
胤禛忍不住在心里就大大的咧开了嘴巴,一面上去搀扶皇帝入内。
这样的消息传的很快,因此当胤禩也知道这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也笑开了花。
绵宁,你真是太能干了。这简直就是添了一块放心砖啊。这样一来不仅胤禛稳了,就是绵宁也更稳了,而后一点对胤禩来说更为重要。
只可恨现在非常时刻,只有将这喜悦之情压到最低。
但过后的几天,无论是胤禛还是胤禩都已经察觉到众人目光中的微妙变化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上的微妙变化。二人都觉得前景大好。现在只要等着皇帝再一次坚持不下去就行了。
是夜,众人又苦劝皇帝保养龙体,可是皇帝却执意如此,然后各阿哥们作陪,和皇太后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一群人仍然未进晚膳。
如此,到了第二天,胤禛特意的发动军机大臣们来劝,皇帝仍一意孤行。
到了夜间,皇帝果然再一次的支撑不住,萎顿在地。
这一次,根本不用在上下商量法子,由胤禛指挥直接将皇帝抬入了养心殿,太医的诊断结果是皇帝必须静养。
诸阿哥们忙坏了,一边要给皇帝侍疾一边要给皇太后守灵。
然后两天以后,终于在众人的商讨下,众人排了班,除了侍疾的人,其他都守灵。
这其中永璇、绵恩、绵忆是一个侍疾的班次,永瑆、永璘是一班,胤禛、永琰、绵宁是一班。
这一切安排好了,军机大臣们却上述国事无人处理。
皇帝听了,就说照前例,又胤禛处理。
这下重新排班了,永璇和永瑆,永琰和绵恩,永璘、绵忆、绵宁一班。
此班次一出来,胤禩知道,胤禛都安排好了。
177禁宫
皇太后虽然去了,皇帝虽然病了,但是幸好有景王。
这正是现在众位大臣心目中的唯一想法。
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永璇、永瑆、包括永瑢都不得不在为皇太后守灵和差事之间来回忙碌了起来,而侍疾的人却变成了固定的三人组永琰、永璘和绵恩。
最早发现事情有异的自然是久居九五之位的皇帝。
那一日,皇帝看着亲自侍奉他喝药的永琰,拿着调羹的手突然就停住了,他问:“永琰,你在养心殿多少天了?”
永琰忍未有所觉,只是说:“侍奉皇阿玛是我的应做之事。”
皇帝突然就抬手将碗打翻在地,永琰被吓了一跳,怔了一下以后,才伏跪在地:“皇阿玛息怒。儿子在养心殿已经连续七天了。”
在外面和太医讨论方子的永璘和绵恩听到异响,立即进来了,正听到永琰的回话。
皇帝眼睛冷深深的看着永璘问:“永璘呢?”
永璘见自己的哥哥跪在地上也跪答:“儿子在养心殿五天了。”
皇帝又问绵恩:“你呢?”
绵恩早已跪了,答:“孙儿也是七天。”
皇帝更冷的问:“这期间,你们可出过这宫殿?”
永琰三人互看了一眼,才有永琰答道:“儿子们和绵恩一心一意侍奉皇阿玛,并没有出去过。”
皇帝咬牙切齿的道:“蠢货!被人拘禁了还犹自不知。”
绵恩到底年纪大一点也当了好几年的差,立即反问到:“拘禁?谁怎么大胆子敢拘禁皇上?”
永琰接上来也说:“皇阿玛,可是想去慈宁宫?儿子这就去安排。”
说着就要起身,向外走。
皇帝立即厉声喝道:“回来!”
永琰疑惑的回头,但是到底是皇帝发的命令,就乖乖的停住了。
皇帝兀自骂道:“蠢货啊蠢货!我怎么会有这么蠢的儿子。”
骂完了以后,才说:“你现在去不是打草惊蛇吗?”
看到另外两个都还跪着,想到现在非常时刻,便说:“都起来,到朕身边来。”
三人立时听话的坐在了皇帝床下的榻上。
皇帝才开口说:“绵恩,你将你所知道的这些天的事情统统讲一遍。”
绵恩疑惑,这些天?从哪里开始讲起?
所以犹豫着开口,却是从皇帝最后一次在灵堂晕倒开始说起。
皇帝并不打断,只是静静的听着。
当绵恩终于说完的时候,皇帝才开口:“想不到这个逆子有这样大的野心!胆敢作出这样的事情来。我平日里真是小看他了。”
其实随着绵恩的讲述,绵恩自己已经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异常之处,而旁听的永琰也开始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
因此听到皇帝这么一说,二人同时开口:“十二叔/十二哥哥?”
皇帝沉着声音道:“除了他,还有谁!”
皇帝这个时候还能沉着声音说话委实也是功力了得,只是说完了这一句以后,皇帝却又不说话了,气氛瞬间凝得像冰一样冷像铁一样沉。
皇帝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三个人。永璘不必说了,仍然是稚子一个,不可担当大任。所以皇帝的目光集中在了永琰和绵恩身上,这两个人,谁可以?
皇帝很明白,这种时候,虽然他需要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忠心耿耿的人。可是,多年的帝皇生涯告诉他,越是关键的时刻这样的人越是不容易得,只因为这样的时候,各方诱惑力实在太多。所以,多年的帝皇生涯告诉他,这时候他需要支付的是其他人无法支付的筹码。
面前的两个人,或者说这三个人,只要他们支持他的逆子,皇帝相信外面的那个逆子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加官进爵,亲王的帽子只怕不会少。
皇帝冷冷的看着永琰和绵恩,已经明白了他所要付出的代价。
那么到底应该是谁?
永琰是他的儿子,按理说他才是更加名正言顺的那个人。可是他从未担当大任,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能扛得住吗?
绵恩虽然一向是他钟爱的孙子,可是本朝还从未有过跳过儿子直接有孙子继位的道理。但是绵恩的各种资历实在是比永琰杰出的许多。
皇帝一时之间竟然难以取舍。
而永琰和绵恩二人也被皇帝那在他们身上定住的目光压的喘不过起来。
终于,绵恩率先说道:“孙儿但凭皇上差遣。”
话音刚落,皇帝已经做好了决定。
就是他了。
这一切都是天意。
所以,皇帝的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来,开口说:“好。你是我爱新觉罗的好子孙。我爱新觉罗的子孙自当有这样的魄力。我大清后继有人了。”
皇帝这话一出,绵恩和永琰的神色就大相径庭,一个是面露喜色,另一个面色灰白。只是永琰也还是接上说:“儿子也但凭皇阿玛差遣。”
后面永璘也跟着说了一句。
皇帝却知道这个绵恩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对着他三人说:“好。都是我的好儿子。”
皇帝看着绵恩,目光中流露出坚定之意。
这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
绵恩的福晋不就是一个富察氏。
为了这个富察氏,可以说把这个富察氏拿下了。
谁能够拒绝作为下一个皇后的母族?
皇帝开始更加冷静的说:“现在我们首要做的事情是维持现状,免得引起那个逆子的怀疑。”
绵恩三人点头。
皇帝接着说:“那个逆子敢这样做。只怕这养心殿上上下下已经被他拿下。不用说这个到处充满了他的眼线。所以,你们行事要格外的小心。”
皇帝话说道这里,那目光突然冰冷,直射一直侍候他的高无庸。高无庸呢?他是不是也?不,不会。高无庸应该明白他只有靠着自己才能坐稳这个位置。
高无庸本来一直在这场谈话中,做着一个合格的背景人物,低垂着头,可到底他整日整年练就的功力依旧在,被皇帝的目光这样一刺,就抬起了眼,这一眼他已经看到了皇帝眼中对他的怀疑。
高无庸的心一颤,皇上,我对你是忠心的,高无庸突然想解释,但是皇帝的怀疑已经一闪而逝。
只听皇帝用稳定的声音说:“高无庸。”
高无庸立即回答:“奴才在。”
皇帝问:“你的路呢?也堵死了?”又接上说:“你那些事情我早已尽知。只是念着你忠心侍候反的份上,不提罢了。”
高无庸跪下磕头:“奴才谢主子隆恩。”说了这一句才接着说:“回主子,奴才现在也不知道。不过,奴才想,奴才那些个拐弯抹角的路,景王想来也不太在意。”
皇帝冷笑:“你太小看他了。你听定王刚刚说的话,只怕这个逆子早已做了种种周全的安排。”
又接着说:“在这里就属你耳目最灵。你说说整个养心殿如今情况如何?”
高无庸其实也是满身冷汗,他一个太监头子,委实没有想过还有人胆子大到把皇帝给软禁了。所以,他在刚一听到皇帝的话以后,就已经开始在想最近养心殿的种种状况。
这一想,他就冷汗淋漓了。
因为,他认为景王一定不知拿下了养心殿,只怕整个禁宫都已经在景王手中了。
现在,听的皇帝问话,高无庸便委婉含蓄的说:“奴才见识浅薄的很。只是,奴才看着,这太医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像是丝毫未受阻,御膳房也
背对着胤禛,也不理胤禛,自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蜷起手脚,闭上眼睛,让睡意渐渐袭来。
胤禛见胤禩在他怀里如此惬意,一丝笑意就挂在了嘴上,也不管胤禩是不是背对着他,自行将自己贴了上去,一手隔在胤禩的腰间,一手绕过胤禩的脖子,轻轻的覆上胤禩的手,随着胤禩的呼吸渐渐的绵长而平稳,胤禛也昏昏入睡。
作者有话要说:更晚了,不好意思啊,
亲子游太累哪,哎
174甍逝
第二天一早,胤禛就起来去军机处报道,去给皇帝请安,去给皇太后侍疾,照样的忙的脚不沾地,滴水未进。
胤禩也没有闲着,先是亲自择了一个地方供“成先生”起居。这个地方即要方便胤禩从竹园过来,又方便外面的人来访,所以胤禩最后选择了临着松园又挨着外院的一处罩房,让杨和福领头细细的收拾了。然后将孙正方、高从云提溜过来,从门房到在此处侍候的人都安排了一遍,才作罢了。
此时,胤禩唯一的感觉就是幸好他和胤禛打理王府已经五年有余,王府里早已是内紧外松,再也不会有透风的墙了。如若在早几年,单是王府就是一个筛子,他们又如何做的大事。
这一天晚上,胤禛回来以后,二人就白天所做之事都清清楚楚的向对方交代了一番。
胤禛说:“今天内务府已经开始准备皇太后的后事了。”又说:“我今天见了皇太后,不出这两天了。”
停顿了一下说:“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说不定就出不来了。你在外面,把诸事都安排好了以后,再到宫里来。”
胤禩点头后才说:“这四十九天时间,王爷是准备在什么时候呢?”
胤禛说:“要看皇帝到时候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到几时了?”
胤禩想,这可真是个变数。
胤禛又说:“所以我必是在宫里,轻易也不能脱身,免得起疑,消息到了你手里,你就按计划行事。”
胤禩点头。
结果这一晚上,胤禛和胤禩刚刚睡下了,王府的门就被人敲响了。
一层一层的消息递进去,胤禛和胤禩都被惊醒,皇太后不好了,皇帝命景王立即入内。
胤禛和胤禩互看一眼,马上行动起来,胤禩也顾不得其他,一面服侍胤禛穿衣整带,一面嘱咐人送上吃食。
没有体力是不行的。
同时又在苏德业带去的包裹中,放上吃食若干,药物若干,着他随身携带。
整个过程二人并没有说一句话,只在最后,胤禛握着胤禩的手说:“等我的消息。”
胤禩肯定的说:“王爷安心。”
胤禛重重的捏了一下胤禩的说,终于大步向前。
等胤禛走了以后,胤禩才回过身来,自己着装,洗漱,然后吃东西。
胤禩静静的坐在,看着烛光出神。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谁能想到他胤禩也干起了谋反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最最好笑的是还和胤禛一起干。
他们真的会成功吗?
如果不成功,等待自己又是什么?
另一场圈禁?
如果是这样,他也在自己死之前将胤禛杀了。
不,不,不。
他们一定会成功的!
胤禛当年都成功了,何况现在!
还有他!难道他就会坐以待毙吗?
现在已经有了绵宁。就是胤禛失败。他也可以接着干。
不错。
所以他们一定会成功。皇帝一定会下台。
皇帝下台以后呢?
朝局必然动荡。胤禛肯定要大力打压那些异心的。胤禛会需要多少时间?这中间他又会获得多少机会?
重要的还是丰升额。
关伯伟真能取代丰升额吗?
如果不行,丰升额的胃口已经被胤禛喂饱,他要用什么打动丰升额呢?
等等,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即将空出来的富达礼的位置。
胤禩想这个人至关重要。
胤禛会让谁接班呢?
肯定不会是丰升额一系的人。对于胤禛来说丰升额的势力已经足够了,而过后他需要的是一个和丰升额不同的人。
会是谁?如果是拉克申。真是天助我也。
不过以胤禛的性格,这一点将不太可能发生。那么会是谁?
一个人名跳了出来,乌拉那拉庆度。
很有可能,这几年来,庆度的名声不错,他的背景是胤禛极其放心的。
胤禩或者就是他了。
那么他要用什么打动庆度呢?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丰升额,如果他能忍得住,慢慢的把丰升额干掉,也是可以的。但这真的需要时间,近期内丰升额不能动,不然只能是自掘死路。
胤禩想,我还忍胤禛多少时间?什么时候我会终于也忍不住?什么时候我会终于不再想忍下去?
胤禩想着这个让他烦恼的问题,可是一生钟响却让他惊醒了过来。
胤禛挺起背脊,默默的在心里为钟声计数。
整整二十八响。
皇太后薨了。
胤禩起身,默默的将才穿上不久的衣服换了下来,然后吩咐杨和福将大格格和大阿哥抱来,又着人通知阿颜觉罗氏。
不一会儿,睡眼惺忪的绵慧和绵宁就到了胤禩面前,阿颜觉罗氏也匆匆赶到。
胤禩抱了绵宁,又将大格格安置在他的右边,才对阿颜觉罗氏说:“听到钟响了吧。皇太后薨了。”
阿颜觉罗氏脸上的神情很是变化了一下,不过最好标准的定位到了悲伤。
胤禩说:“只怕从现在开始大家都不得闲了。你也做好准备,只怕要入宫去了。”
阿颜觉罗氏低声告退,出门飞走,换衣服去了。
胤禩对绵慧和绵宁说:“额娘和阿玛这几天只怕不能时时刻刻照看你们了。你们必要听嬷嬷的话,不能轻易离开嬷嬷半步。若有人来也寻你们出去,你们认老是额娘和阿玛身边的人方能去了,若是其他人一概不许去。可知道了?”
绵慧这时已经足有六岁,平日又有胤禩教导,因此立即说:“额娘放心,女儿一定保护好弟弟。”
胤禩摸了摸绵慧刚刚留起来的头发,温和的说:“不仅要保护好弟弟还要保护好自己。”
绵宁这时候也说:“额娘,儿子知晓了。必不离开嬷嬷。”
胤禩点点头,转身又对绿玉和绵慧的嬷嬷说:“大格格和大阿哥年幼,你们要用心看顾。除非是杨和福、苏德业、魏全泰、高从云以及双庆、凌富等人亲自来寻,你们方可跟了去,否则一步不要多走。”
二人点头应了。
胤禩便让他二人将绵慧和绵宁引到后面去,胤禩自己起身走向日常见管事们的地方。
魏全泰和孙克方已经各自领着人等在那里了。
胤禩进去的时候,有意的看了一眼高从云,见他目光炯炯,胤禩便知道王府一切均安。
等胤禩做了例行的布置以后,宫里的人就到了,却是张明。
胤禩就想来的正好。
那厢边张明看了胤禩的装束,心中却也暗暗称道:怪说晋王福晋伶俐呢。这一位竟已提前换好装束,果然是个伶俐人。
张明一来就说:“请福晋安。宫里皇太后娘娘薨了,请福晋随奴才入内吧。”
正说着魏全泰奉上一盏茶来,张明也不客气的接了,一仰脖子喝了,准备走人。
只见胤禩那帕子按了按眼睛,声音低沉的说:“张谙达请稍后。大格格和大阿哥,另有侧福晋等是否有旨入内?”
张明被胤禩一问,我只是来通知的,没有明确旨意,不过,按照常规这些人人等都是要入内的。
张明犹豫一下说:“皇上口谕却没有这么细致,只我想,上了玉蝶的大阿哥,大格格连同侧福晋都是要入内的。”
胤禩便说:“多谢谙达提醒。”说着拿了帕子按眼睛,又说:“王爷和我听闻皇太后突然薨了,心里又慌又痛,脑里更是清明全无,只不敢顺便动作。谙达在宫里可见过王爷?王爷身上可还是那身衣服?”
张明一早明白景王和景王福晋是何等样人,因此也立即明白了胤禩的潜台词。
张明便说:“福晋安心,景王那里自有内务府的人安排。奴才倒也曾远远的看过景王一眼,皇上伤心过度,景王纯孝,正在搀着皇上膝行至皇太后床边。”
好。
胤禛你此时必须对皇帝寸步不离。
在葬礼上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是谁。
如果胤禛能够牢牢的贴住皇帝,胤禛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这样一来,后续之事将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胤禩又说:“皇太后慈爱宽大,就是景王和我并大格格大阿哥,都悲痛万分。皇上时时刻刻感受皇太后慈恩经年,现在皇太后仙逝,焉有不伤心之理?”
停顿了一下又说:“谙达是皇上身边的人,有机会还要多劝劝皇上为皇太后为大清保重龙体才好。”
张明谦虚的表示:“这本是奴才分内之事。”
胤禩又说:“景王有内务府的人照应,我倒放心。只是,如今皇太后一去,这六宫之中顿失擎天之柱,各宫妃母可否安好?”
张明又说:“各宫主位皆是悲痛万分,幸有庆贵妃理事,又有惇妃、豫妃等协助,宫内倒也平静。”
原来还是那几个人,没有变化。
胤禩又问:“仪郡王、成郡王处并十五贝勒处,是否有人去了?”
张明便说:“各位阿哥都已经在内里,府中也已有人去了。”
胤禩点头,接着不动声色的看了杨和福一眼,杨和福朝后面一摆手。过了一会儿阿颜觉罗氏便进来给胤禩告罪让福晋久候了。接着是大格格和大阿哥皆以着装完毕。
一行人上了素布包好的马车,随着张明往宫内而去。
175安排
到的宫里,胤禩见荣亲王福晋、循郡王福晋等人跟他前脚差后脚的赶来了。
哭了一场以后,才进入正常环节。
这种规格的丧礼胤禩见的多了,所以并不觉慌乱,更何况也并真伤心,因此很有点闲心用余光捕捉各方情况。
只是入得宫内半天,胤禩并没有见上胤禛一面,不过幸好关于胤禛消息却不停的传入胤禩耳朵。
胤禩对胤禛一直牢牢立在皇帝身边的位置分外放心。
旁观他自己,胤禩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他被深深的掩埋在一堆妃嫔以及福晋之中,到处可闻啼哭之声。
皇太后的遗体终于被安置好,灵堂也布置好了,划分了内外、男女之别。
宗室、百官们也都开始陆续的进来吊唁。
一天过去了,胤禩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皇帝滴水未进。
两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皇帝一直在灵堂未曾离开半步。
三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胤禛苦劝皇帝进食,只是皇帝未听半言,仍未离开灵堂一步。
四天过去了,胤禩还是没有见到胤禛。但是胤禩知道这一天于敏中等人也苦劝皇帝进食,只是皇帝仍然未听半言,并仍未离开灵堂一步。
五天还没有过完,胤禩见到了胤禛。
此时,他们正处于慈宁宫药房的一个小隔间里。
胤禛仔细打量了一下胤禩,才说:“好。看着你精神还不错。我就放心了。”
胤禩心里想,大事还没有办呢。然后,胤禩也夸胤禛:“我看王爷精神也矍铄的很。”
胤禛一笑:“也就这几天了。过后,我也要陪皇帝了。”
胤禩也笑,是啊,儿子都这样了,做老子的当然只好更加坚持下去了。
胤禩很正经的说:“当年,圣祖皇帝因孝庄太后之逝曾十二天未尽一饭。皇帝可是准备效仿?”
胤禛却说:“只怕是这样了。后圣祖皇帝因废太子胤礽以身劝之,才肯略进饮食,父子二人可谓是诚孝之至。现在才留着当时御史们对此事高度赞扬的折子呢。”
胤禩想,不用推给御史们,这些事情你我都清楚的很。
胤禛又说:“这宫里的事情,你看着就知道了。七天过后,你或可出去一趟,届时,你先见丰升额和永瑺,告诉他们,五天以后,皇帝必不能起身了,叫他们按计划行事,将宫中的侍卫们调换整齐了。”
胤禩点头:“我领会的。”
胤禛又说:“我现在一直在皇帝身边,不到一击必中之时,不能轻易举动。你可明白?”
胤禩又点头:“我明白。只有王爷在皇帝身边稳稳当当的,我才有在外面行事的时间。”
胤禛点头。
心里却想,亏的这是胤禩。要是换一个人,如何能把这样大的事情办好了?
如果只是他一人,必定还要多话几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事情办下来。
胤禛这样一想,就觉得这上天果然就是特意安排胤禩下来帮他的,心里就飘飘然起来,看着胤禩的眼神就柔和起来。
胤禩一直紧盯着胤禛,马上就察觉到胤禛的眼睛里流露出不太寻常的湿意来,胤禩脑子里立即拉起警报。
胤禛关键时刻你可别抽抽啊?
胤禩还准备大力挽回气氛:“只是,王爷若得空,也多见见大阿哥才好。大阿哥也实足四岁有余了,王爷不妨将他带在身边。”
胤禩是想,这样他们中间可传递话语的人也多一些。
胤禛听了立即和胤禩想到一块去了:“你想的周全。大阿哥应该和我在一处。”
接着二人又静下心来把计划过了一遍,确定无误了,
才悄悄的分开。
第七天的白天刚刚过去,胤禩果然悄悄的回了府,当然一起去的还有大格格。
到了府里以后,立即叫驱车到小四合院。
永瑺和丰升额已经等在那里。
胤禩便将实情如实相告,又重点说:“这宫中侍卫们万分重要,最重要的自然是养心殿。料想皇帝也必先去养心殿静养。”
丰升额:“先生请王爷放心。奴才这几日看王爷和皇上的情形,由王爷出来说皇帝要静养,必是人人都信服的。”
胤禩却说:“不可大意。皇帝居至尊之位久矣,其中手段不是你我可以看透的,因此还是要万分谨慎。”
丰升额点头。
这脑袋都挂在半空中的事情,他如何敢不小心。
永瑺却问:“健锐营何时去?”
胤禩看这永瑺说:“还早。等到果毅公将宫中各处都弄妥了,京城也布置好了,再去不迟。”
永瑺点头。
然后胤禩又仔细的和丰升额过了一遍宫内如何换防,京中又如何换防,并将各处的重点人物都一一拎出来,从这人的生平家世确认再三,中间调换了几个人,这一回计较直到宵禁时分才堪堪结束。
胤禩自行离去以后,丰升额却对永瑺说:“庄王,可对此人有了一定眉目?”
上一次他二人见了这位成先生以后,二人就对胤禩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便互相暗示要调查了一番。
可是永瑺却摇头:“此人像是凭空出现。之前竟然一点痕迹也无。”
丰升额听了,眉头一皱,口中说出来的却是:“上一次和这一次两番计较,庄王看此人手段如何?”
永瑺眉头也一皱:“此人手段谋略不下景王。”
丰升额当下也说:“王爷高见。我也正是这么觉得。景王身边有这样的人才,却一直隐在幕后,可见景王他……”
话到一半,永瑺摇了摇手:“这样的人多一个,大事就多一份把握。”
丰升额点头说:“正是如此。”
二人话虽如此,但是心里其实对胤禩的身份还是有着深深的疑惑,只是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日,此时暂且不提。
话说胤禩回到府里,将各管事都要拎过来,又是一番布置,才又匆匆回到宫里。
到了以后,胤禩立即有假托探绵宁之便,给胤禛送口信,表示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中。
到了第二天,包括耿太妃、庆贵妃等都知道了,阿哥们因为苦劝皇帝进食无果,已经准备陪着皇帝一起不进饮食了。
耿太妃带头感叹:“皇帝诚孝如此,底下的阿哥们又如此,皇太后虽去了,在天之灵必也安慰。”
庆贵妃等也符合了几句,不提。
这样过了三天,外面突然又一阵马蚤动,胤禩心里有点着急,不过看其他人脸上都流露着比他更加担忧和急切。
不一会儿,张明来报庆贵妃,庆贵妃都不耐烦让张明请安,就直接开口问了。
张明说:“刚刚诸位阿哥又苦劝皇上进膳,不想仪王用情过激,反激的皇上晕了过去。现在太医们都在慈宁宫的偏殿里侯着呢。”
庆贵妃一听这话,立即了站了起来,其中还有一个人比她还失态的就是仪郡王福晋章佳氏。
不过,章佳氏是一个能人,她立即又伏下道:“贵妃娘娘,如今六宫之中唯有娘娘可领,请娘娘暂代职责,前去探望皇上。”
庆贵妃一听,立即对张明说:“皇上,那里可方便?”
胤禩立即觉得被张明眼睛中的余光激了一下,他更加用心的听张明说话,张明说:“皇上如今正由梅太医请脉,景郡王和十五贝勒侍候着呢。贵妃娘娘如果前去,阿哥们也多个主心骨。”
庆贵妃听了这话,立即就准备去了,这时候惇妃也跳出来说:“我也一起去。”
庆贵妃这一回头,胤禩觉得很有点寒光闪闪的样子,说:“我这一去已经是不得已,你若再去,这里满屋子的人叫何人安顿?你留在这里,虽然年轻,可是到底是一宫主位,又是福晋们的妃母,也好叫她们安心不是。”
惇妃见庆贵妃将话说死,只好留了下来。
庆贵妃走了两步,却又突然回头说:“十二福晋,你过来,扶着我。”
胤禩听了,谁的脸色也不看,只是恭敬的扶了庆贵妃的手,一起往外去了。
胤禩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内心却也是翻涌过千百种心思。
终于到了这个时间了。
过了今天,皇帝就会被安排移到养心殿去了,就是还出来一趟,也还是会匆匆的进去了。
庆贵妃携着胤禩很快就到了慈宁宫的偏殿,庆贵妃本来打算直入偏殿,但是胤禩却提议从旁边的后罩间进去。
庆贵妃想到这个时候虽然事急从权,可是到底有些能避免的事情还是需要避免一下,就感激的看了胤禩一眼,进了旁边的后罩间。
胤禩却又在后罩间却说:“妃母,请恕我无状了。只是我这样进去,实在于理不合,还请妃母体谅。”
庆贵妃听着胤禩说的合情合理,也就放她在后罩间等候,自己有张明领着入内。
而杨和福却在胤禩的眼神暗示下,默默的跟在了庆贵妃一行人里,进到了里面。
庆贵妃进去的时候,先是一眼看到跪着地上的永璇、永瑆两兄弟,才看到因为施针的关系已经醒了过来的皇帝,和正拿着方子一项一项的读给皇帝听的胤禛。
176插班
庆贵妃这一场上去,总算没有白费,或者说,庆贵妃去的时机好,皇帝见她哀哀哭泣,又提到皇太后素日慈爱如何忍见皇上如此糟蹋自己等语,加之旁边又有胤禛等人苦劝,皇帝终于开了金口,准备回养心殿。
胤禛虽然关注皇帝,可是庆贵妃进来的时候,他还是将进屋的人都打量了一遍,所以也就立即看到了跟在最后面的杨和福,立即明白胤禩必也来了,只是找不到机会见胤禩一面。
既然皇帝开了口,一行人立即安排皇帝返回养心殿,胤禛等自然侍奉在前。
等到安定下来以后。
胤禛便上前跪禀说:“皇父欠安,儿子本该侍奉在前。然如今确逢皇太后,儿子想不若让弟弟们侍奉皇父,儿臣前去替皇父给皇祖母尽孝。”
胤禛这话一出,旁边跪着的永琰和永璘也一口同声的说:“儿臣也愿替皇父给皇祖母尽孝。”
皇帝见儿子们如此,如何不感动:“朕知道你们孝顺。你们都去,朕略歇一下,也是要去的。”
胤禛立即说:“请皇父保重龙体。儿子们必不敢怠慢。”
皇帝挥挥手,示意他不必多说。
胤禛却又磕头说:“请皇父明鉴,八哥也是孝心一片,只是言语上冲撞了皇父,请皇父看在八哥一片孝心的份上,饶了他吧。”
皇帝一听,呼吸立即急促了起来。
永琰过了一会儿,才说了和胤禛一样的话。
胤禛也说:“若是皇祖母看到皇父和八哥之间因她伤了父子之情,也会伤心的。”
这话说着,脸上已经淌泪不止。
皇帝立即被胤禛引得淌起了眼泪。
永琰兄弟也立即跟着淌了起来。
终于皇帝对胤禛说:“你去吧。叫永璇和永瑆也起来,叫他们好好的给皇太后尽孝,不要再生事了。”
胤禛谢了恩以后,才往外走。
走到外间,正好和匆匆赶到养心殿的于敏中、丰升额等人碰了个正着。
于敏中作为首领军机大臣,先开口问:“王爷,皇上他?”
他们外臣都在外面给皇太后守灵,因此信息来的慢了一点。
胤禛立即说:“皇上已经醒了。”
看了一眼于敏中身后的十来个人,又说:“只是梅太医说了要静养,于大人若是有要事不妨进去,若没有,在外面给皇帝请个安也行。”
于敏中得了这话,悬着的心放下来一大半。便说:“我等也无要事,只是心悬皇上。”
胤禛又说:“各位有心了。”接着又说:“如此,请于大人安排几个人进去面见皇上吧。我已请旨替皇上在皇太后面前尽孝,就不陪各位了。”
这话一说,很多人脸上就露出有点明白的意思来。
胤禛也不看,告辞了一下就走了。
其实是,胤禛已经看足了丰升额的给的让他放心的手势,所以安心的去了。
到了慈宁宫,传了皇帝的口谕,又亲自扶起了永璇兄弟两个,对永璇说:“八哥,皇父并没有责怪于你,你放宽心。”
永璇这个时候倒是很真心的说了一声“谢谢”。
永瑆却问:“十五弟和十七弟如何不见?”
胤禛便说:“皇父身体欠安,做儿子的总也要侍奉在前。”
永瑆便不问了,只说了一句:“十二弟,你这个时候倒实诚起来了?”
胤禛并不答话,只是说:“哥哥请吧,皇太后的灵堂不能缺了她的孙子们。”
话虽如此,却当先进了灵堂,恭恭敬敬的跪在了他的位子上。
永璇和永瑆倒也不以为意,也在自己的位置上跪好了。
只是刚才那一番事情,这灵堂之上谁人不知,他们看胤禛当先进来,虽然跪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是这里谁是做主的人那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果然不一会儿,就有庆贵妃的首领太监来找胤禛。
胤禛皱了眉头,还是起身去了后面。
胤禛进去就看到胤禩站在庆贵妃旁边,先给庆贵妃请了安,又详细的说了皇帝在养心殿的状况,庆贵妃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以后,很是体贴的给胤禩和胤禛留下了相处时间。
胤禛不等胤禩开口就说:“你来这里做什么?在外面给皇太后尽孝,像什么样子?”
一面却给胤禩打眼色,示意这里里外外都是人,要紧话可不能在这里说。
其实,胤禩如何不明白。
所以听胤禛怎么一说,立即请罪道:“是,我知道了。只是庆妃母责令我相陪,我如何不依?”接着又说:“况也担心皇上他老人家。”
胤禛叹了一口气:“这也罢了。皇上已是大好了,又有永琰两兄弟照顾,不必忧心了。你到了里面也要多宽慰各妃母。”
说话间眼色不断,胤禩觉得信息量从来没有那么大过,心里暗苦。嘴上仍说:“是。”
胤禛又说:“八嫂那里你也权叫她放心,皇上也明白八哥也是一片诚挚孝心。”
胤禩又说“是”。
过了才说:“王爷现在□乏术,我只担心绵宁……”
胤禛不乐意的说:“绵宁已长大了,一会儿还要代我去养心殿侍疾。”
胤禩一听,放心了,这是说养心殿也是控制住了。不然胤禛怎会让绵宁去涉险。
胤禩就说:“是我多事了。”
胤禛便说:“你快回去吧。”
胤禩便转身回去了。
胤禛也返身到了外面,仍然在自己的位置跪了下来。
到了晚间,永琰和永璘两兄弟却来了,他二人来了还不稀奇,可是皇帝竟然也来了。
胤禛等一干兄弟立即拥了过去,走进了一看,皇帝手边还拉着一个小人,却是绵宁,后面落后一点的才是绵恩、绵忆。
原来在晚膳过后,胤禛便安排了绵宁去养心殿侍疾,同时去的还有应该替阿玛尽孝的新晋定郡王绵恩和荣郡王绵忆。
绵宁等人去了给皇帝问了安以后,皇帝自然就问他们的阿玛和叔叔们如何行事。
绵宁已经被胤禛仔细叫过一会儿,再加上次子本来就聪慧不凡又启蒙的早。所以虽然年纪幼小,但回答皇帝的问话,却口齿清晰、条理明白。
看着这样的绵宁,皇帝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另一个站在圣祖仁皇帝面前承欢膝下的孩子。当年就是因为圣祖仁皇帝对他一次不在意的青眼有加,他才在他的兄弟们之间脱颖而出受到先帝的重视,然后在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这至尊之位。
昔年的风云变幻,朝堂的明争暗斗,后宫的痛失所爱,前世种种在皇帝的脑子里忽悠的飘了过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建下的足以为后世称道的太平盛世,皇帝近日来那颗饱受悲痛的老心就怎么被安慰了,他看着绵宁的眼神益发的柔和,话也多问了几句。
当绵宁说到自己的阿玛和叔叔、伯伯们都仍然没有进食为皇太后尽孝时,皇帝坐不住了。
留下的人当然苦劝,可是两个小儿子,又几个孙子,哪里劝得住皇帝,所以皇帝就托着虚弱的身体再次的出现在了灵堂上。
这一场景,其他人看着心里作何想不知,可是胤禛的心里实在是千忍万忍才忍住对绵宁的夸赞之词。如果是无人处,胤禛定要抱起绵宁向上抛上两抛,再大声的对他说:“儿子,你太会干事情了。”
这也难怪胤禛,实在是现在的场面对他而言确实太有利了。
谁都知道皇帝最喜欢的孙子是绵恩,然后是因着荣亲王之故的绵忆,可是现在皇帝将他们俩抛在身后,独独牵了绵宁的手,这意味着什么!
胤禛忍不住在心里就大大的咧开了嘴巴,一面上去搀扶皇帝入内。
这样的消息传的很快,因此当胤禩也知道这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也笑开了花。
绵宁,你真是太能干了。这简直就是添了一块放心砖啊。这样一来不仅胤禛稳了,就是绵宁也更稳了,而后一点对胤禩来说更为重要。
只可恨现在非常时刻,只有将这喜悦之情压到最低。
但过后的几天,无论是胤禛还是胤禩都已经察觉到众人目光中的微妙变化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上的微妙变化。二人都觉得前景大好。现在只要等着皇帝再一次坚持不下去就行了。
是夜,众人又苦劝皇帝保养龙体,可是皇帝却执意如此,然后各阿哥们作陪,和皇太后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一群人仍然未进晚膳。
如此,到了第二天,胤禛特意的发动军机大臣们来劝,皇帝仍一意孤行。
到了夜间,皇帝果然再一次的支撑不住,萎顿在地。
这一次,根本不用在上下商量法子,由胤禛指挥直接将皇帝抬入了养心殿,太医的诊断结果是皇帝必须静养。
诸阿哥们忙坏了,一边要给皇帝侍疾一边要给皇太后守灵。
然后两天以后,终于在众人的商讨下,众人排了班,除了侍疾的人,其他都守灵。
这其中永璇、绵恩、绵忆是一个侍疾的班次,永瑆、永璘是一班,胤禛、永琰、绵宁是一班。
这一切安排好了,军机大臣们却上述国事无人处理。
皇帝听了,就说照前例,又胤禛处理。
这下重新排班了,永璇和永瑆,永琰和绵恩,永璘、绵忆、绵宁一班。
此班次一出来,胤禩知道,胤禛都安排好了。
177禁宫
皇太后虽然去了,皇帝虽然病了,但是幸好有景王。
这正是现在众位大臣心目中的唯一想法。
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永璇、永瑆、包括永瑢都不得不在为皇太后守灵和差事之间来回忙碌了起来,而侍疾的人却变成了固定的三人组永琰、永璘和绵恩。
最早发现事情有异的自然是久居九五之位的皇帝。
那一日,皇帝看着亲自侍奉他喝药的永琰,拿着调羹的手突然就停住了,他问:“永琰,你在养心殿多少天了?”
永琰忍未有所觉,只是说:“侍奉皇阿玛是我的应做之事。”
皇帝突然就抬手将碗打翻在地,永琰被吓了一跳,怔了一下以后,才伏跪在地:“皇阿玛息怒。儿子在养心殿已经连续七天了。”
在外面和太医讨论方子的永璘和绵恩听到异响,立即进来了,正听到永琰的回话。
皇帝眼睛冷深深的看着永璘问:“永璘呢?”
永璘见自己的哥哥跪在地上也跪答:“儿子在养心殿五天了。”
皇帝又问绵恩:“你呢?”
绵恩早已跪了,答:“孙儿也是七天。”
皇帝更冷的问:“这期间,你们可出过这宫殿?”
永琰三人互看了一眼,才有永琰答道:“儿子们和绵恩一心一意侍奉皇阿玛,并没有出去过。”
皇帝咬牙切齿的道:“蠢货!被人拘禁了还犹自不知。”
绵恩到底年纪大一点也当了好几年的差,立即反问到:“拘禁?谁怎么大胆子敢拘禁皇上?”
永琰接上来也说:“皇阿玛,可是想去慈宁宫?儿子这就去安排。”
说着就要起身,向外走。
皇帝立即厉声喝道:“回来!”
永琰疑惑的回头,但是到底是皇帝发的命令,就乖乖的停住了。
皇帝兀自骂道:“蠢货啊蠢货!我怎么会有这么蠢的儿子。”
骂完了以后,才说:“你现在去不是打草惊蛇吗?”
看到另外两个都还跪着,想到现在非常时刻,便说:“都起来,到朕身边来。”
三人立时听话的坐在了皇帝床下的榻上。
皇帝才开口说:“绵恩,你将你所知道的这些天的事情统统讲一遍。”
绵恩疑惑,这些天?从哪里开始讲起?
所以犹豫着开口,却是从皇帝最后一次在灵堂晕倒开始说起。
皇帝并不打断,只是静静的听着。
当绵恩终于说完的时候,皇帝才开口:“想不到这个逆子有这样大的野心!胆敢作出这样的事情来。我平日里真是小看他了。”
其实随着绵恩的讲述,绵恩自己已经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异常之处,而旁听的永琰也开始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
因此听到皇帝这么一说,二人同时开口:“十二叔/十二哥哥?”
皇帝沉着声音道:“除了他,还有谁!”
皇帝这个时候还能沉着声音说话委实也是功力了得,只是说完了这一句以后,皇帝却又不说话了,气氛瞬间凝得像冰一样冷像铁一样沉。
皇帝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三个人。永璘不必说了,仍然是稚子一个,不可担当大任。所以皇帝的目光集中在了永琰和绵恩身上,这两个人,谁可以?
皇帝很明白,这种时候,虽然他需要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忠心耿耿的人。可是,多年的帝皇生涯告诉他,越是关键的时刻这样的人越是不容易得,只因为这样的时候,各方诱惑力实在太多。所以,多年的帝皇生涯告诉他,这时候他需要支付的是其他人无法支付的筹码。
面前的两个人,或者说这三个人,只要他们支持他的逆子,皇帝相信外面的那个逆子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加官进爵,亲王的帽子只怕不会少。
皇帝冷冷的看着永琰和绵恩,已经明白了他所要付出的代价。
那么到底应该是谁?
永琰是他的儿子,按理说他才是更加名正言顺的那个人。可是他从未担当大任,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能扛得住吗?
绵恩虽然一向是他钟爱的孙子,可是本朝还从未有过跳过儿子直接有孙子继位的道理。但是绵恩的各种资历实在是比永琰杰出的许多。
皇帝一时之间竟然难以取舍。
而永琰和绵恩二人也被皇帝那在他们身上定住的目光压的喘不过起来。
终于,绵恩率先说道:“孙儿但凭皇上差遣。”
话音刚落,皇帝已经做好了决定。
就是他了。
这一切都是天意。
所以,皇帝的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来,开口说:“好。你是我爱新觉罗的好子孙。我爱新觉罗的子孙自当有这样的魄力。我大清后继有人了。”
皇帝这话一出,绵恩和永琰的神色就大相径庭,一个是面露喜色,另一个面色灰白。只是永琰也还是接上说:“儿子也但凭皇阿玛差遣。”
后面永璘也跟着说了一句。
皇帝却知道这个绵恩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对着他三人说:“好。都是我的好儿子。”
皇帝看着绵恩,目光中流露出坚定之意。
这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
绵恩的福晋不就是一个富察氏。
为了这个富察氏,可以说把这个富察氏拿下了。
谁能够拒绝作为下一个皇后的母族?
皇帝开始更加冷静的说:“现在我们首要做的事情是维持现状,免得引起那个逆子的怀疑。”
绵恩三人点头。
皇帝接着说:“那个逆子敢这样做。只怕这养心殿上上下下已经被他拿下。不用说这个到处充满了他的眼线。所以,你们行事要格外的小心。”
皇帝话说道这里,那目光突然冰冷,直射一直侍候他的高无庸。高无庸呢?他是不是也?不,不会。高无庸应该明白他只有靠着自己才能坐稳这个位置。
高无庸本来一直在这场谈话中,做着一个合格的背景人物,低垂着头,可到底他整日整年练就的功力依旧在,被皇帝的目光这样一刺,就抬起了眼,这一眼他已经看到了皇帝眼中对他的怀疑。
高无庸的心一颤,皇上,我对你是忠心的,高无庸突然想解释,但是皇帝的怀疑已经一闪而逝。
只听皇帝用稳定的声音说:“高无庸。”
高无庸立即回答:“奴才在。”
皇帝问:“你的路呢?也堵死了?”又接上说:“你那些事情我早已尽知。只是念着你忠心侍候反的份上,不提罢了。”
高无庸跪下磕头:“奴才谢主子隆恩。”说了这一句才接着说:“回主子,奴才现在也不知道。不过,奴才想,奴才那些个拐弯抹角的路,景王想来也不太在意。”
皇帝冷笑:“你太小看他了。你听定王刚刚说的话,只怕这个逆子早已做了种种周全的安排。”
又接着说:“在这里就属你耳目最灵。你说说整个养心殿如今情况如何?”
高无庸其实也是满身冷汗,他一个太监头子,委实没有想过还有人胆子大到把皇帝给软禁了。所以,他在刚一听到皇帝的话以后,就已经开始在想最近养心殿的种种状况。
这一想,他就冷汗淋漓了。
因为,他认为景王一定不知拿下了养心殿,只怕整个禁宫都已经在景王手中了。
现在,听的皇帝问话,高无庸便委婉含蓄的说:“奴才见识浅薄的很。只是,奴才看着,这太医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像是丝毫未受阻,御膳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