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让继宗媳妇熬点粥、馏点馒头,对付一下就行。
    江玉梅下了决心,要去供销社报到。
    章小叶松了口气,说:“大娘,您为这个家牺牲了那么多,这一回,一定要按自个儿的心意……”
    江玉梅点点头。
    解放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也要像水秀那样痛痛快快地走出去。
    就这样,江玉梅成了仓库保管员,一个月挣十五块。跟邮电所不同,供销社属于集体所有制,工资比水秀低,可她心里却很满足。
    *
    一年过后。
    长河去县高读书,一个月回家一趟。回学校时背着一口袋粮食,送到伙房换成饭票,一顿要吃四个馒头,一碗稀饭。
    章小叶开玩笑说:“小叔,你少吃一点。”
    “小叶子,小叔正长个子呢!”长河嘿嘿笑着。
    这时候“商品粮”还没实行,陈水秀要么去镇子上买粮,要么从家里带一些。章小叶操着粮食的心,时不时地去库房转转。
    章怀良见了,就说:“小叶子,不用发愁,咱家粮食够吃……”
    “爷爷,再多攒点……”
    受小叶子的影响,章怀良也攒了一些干货。后院里挖了两个菜窖,存放着红薯、南瓜、萝卜等。
    章小叶心知,到了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经济突飞猛进,可头脑发热也随之而来。
    果然,一九五八年夏天兴起了人民公社。
    村民们欢欢喜喜地加入公社,叫“公社社员”。区长也改了称呼,叫公社社长。村里组建了生产队,丁茂山当选为村支书,李大海当了生产队长,英子去公社当了妇女主任。
    章怀良一家是最晚一批加入公社的。
    他按照小叶子说的,收了秋粮之后再入社。丁支书来做工作,说:“大伯,您可不能拖后腿啊。”
    章怀良笑眯眯的,不言语。
    入了社,啥都平均分配,粮食也要上交。社员们不做饭了,吃食堂,大鱼大肉,白面馒头,可着肚子吃,浪费很严重。他勤俭惯了,看到这个吃法,心惊肉跳的。
    可社员们都很狂热,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作为军属,思想觉悟要提高,自然不敢说啥。小叶子叮嘱的要攒粮食,倒是没忘记。家里攒了好些吃的,院子里种了菜,晒成干菜存着。
    收了秋,一直拖到年底,章怀良一家才入公社。
    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就跟丁支书说:“茂山啊,俺家入社晚,就不吃大伙了,俺领回家自己做着吃……”
    果然,刚开春,粮库就快见底了。
    丁支书急得一头汗,还不敢让社员们晓得。食堂饭菜质量也下降了,一日三餐喝稀粥,靠红薯和南瓜撑着。
    章小叶心知,这才是开始,后续红薯和南瓜也会紧张的。
    第42章 口粮
    *
    没过几天, 风声就传出来了。
    社员们找到队里,问:“队长,咱库里的粮食呢?”李大海喊会计出来, 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笔账,说:“粮食?都进肚子里了!”
    社员们这才惊觉,这几个月大吃大喝, 把一年的口粮都给吃没了。
    “队长, 这可咋办啊?”
    “呃,大家不要着急, 队里正在想办法……”
    李大海安抚着群众, 想跟邻村借粮。可一连跑了几个地方, 都被人家怼回来了。他跟丁茂山悄悄地说:“看来,缺粮的不是咱一家……”
    丁茂山皱起了眉头,说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吃不饱, 社员们的热情受了打击,干起活来懒洋洋的。
    李大海给大伙儿鼓着劲儿, 说:“咱县里修船闸, 搞大会战, 每个公社都要派人, 去了就能吃上白面馒头……”
    年轻小伙子纷纷报名, 坐上马车去了县里。
    可那活儿太累,肩挑手提的,坚持一个月就不错了。好在轮换着,一个战队一个战队拉上去, 就像打仗似的。也正是这番苦干,农田水利设施从无到有,那些水库、大坝、沟渠、机井滋养了几代人, 直到后世还在沿用着。
    这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在艰苦年代里,劳动人民拧成了一股绳子,靠着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多少年后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那种奋发努力跟时代紧密相连。
    留在村里的,像往日那样出工。
    一到收工时间,就往食堂跑,生怕去晚了就没饭了。可春荒才刚刚开始,距离夏粮收获还有好几个月,这段日子吃啥是个大问题。
    丁茂山跟公社打报告,说:“再不调拨粮食,俺们村就断顿了。”
    许科长批评他:“茂山同志,别的村都说粮食够吃,就你们村特殊?我看啊,你这思想觉悟得提高啊!”
    丁茂山不管那么多,一个劲儿地诉苦,还堵着社长不肯走,说:“晚上,俺不回去了

章节目录

五十年代小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金谷飘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谷飘香并收藏五十年代小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