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镇子上,章小叶跟娘提了一句。
    陈水秀留了心,说瞅个机会跟区长说说。章小叶想帮大娘一把,就跟爹写信说:“继涵长大了,大娘闲不住,想找个事儿做……”
    她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
    再过一年,对人口流动实行了严格限制,农民不能盲目进城。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户籍的重要性开始体现了。到了那时,想办也办不成了。
    *
    搬到镇子上之后,章小叶除了上学就是学医。
    “林记”铺子开着门,她得空就去转转。她攒的零花钱都买了药材,一样买一点,跟书里对照着。药铺伙计注意到了,就跟林老先生讲了。
    “欧呦,小叶子长这么大了?”
    林老先生对小叶子有印象,知道她是长青的闺女。赶着星期天,林老先生在大堂坐诊,章小叶就在一旁听着。林老先生也不见外,传授了不少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章小叶进步很快。一来二去,镇子上都晓得“林记”药铺有一个小先生,还会把脉扎针呢。
    有了医术,家里人都是受益者。
    陈水秀就不用说了,皮肤水嫩光滑,保养得很好。继国、继军年纪虽小,却很少生病。这都是章小叶的功劳,疏通经脉,预防为主。
    在镇子上住着,回老家就少了。
    地里的活儿靠章怀良撑着,忙得不得了。
    赶着星期天,长河回去干点农活儿。章怀良舍不得,可长河自小勤快,晓得爹年纪大了,得分担一点。继霞和继文也不闲着,不是下地除草,就是挎着筐子捡牛粪。
    章小叶干不了这个,就跟娘商量着。
    “娘,咱家打一眼水井吧?”
    “好。”
    陈水秀拿出十块钱,请公爹找个打井的。
    “爹,咱院里有了井,就不用去井台挑水了……”
    “叶子她娘,咱打了压水井,街坊邻居们都来打水,这井可撑不住啊,三下两下轴就磨坏了……”
    “爹,咱不怕,咱就图个省事儿……”
    章怀良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过了几天,章家小院打了一眼水井。这一下可方便了,章怀良不用去挑水了,肩膀也不疼了。江玉梅洗洗刷刷,也不怕浪费水了。
    井水甘甜清冽,特别好喝。
    章老爷子呵呵笑着,每天都泡一壶茶,香喷喷的。茶叶是长青寄来的,说有助于消化。就是喝多了,影响睡觉。
    可方便归方便,村民们都来打水,赶上饭点就排起了长队。
    江玉梅心疼那木轴,不到一个月就磨损得差不多了。她跟水秀抱怨了几句,说:“村里人不自觉,可着井使,不带停歇的……”
    陈水秀跟小叶子提了一句。
    章小叶说:“娘,咱把木轴换成铁的,耐用……”
    心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爹一个月挣一百多块,娘也定了工资,一个月二十三块,怎么都够用。
    *
    到了年底,镇子上兴起了合作化。
    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也搞起了合作,什么打铁社、纺织社、农具社等等。
    陈根发一家守着面箩铺子,也被动员参加。章小叶听说后,就跟姥爷说:“姥爷,别的社也就算了,您参加供销合作社……”
    陈根发考虑了一下,就加入了供销合作社。这是县里牵头的,在镇子上设了一个点,分为土产、百货、烟酒等。
    章小叶知道这是正儿八经的集体单位,能延续很多年,可吃香了。姥爷一家入了社,算是正式职工,后续还能吃上商品粮呢。
    借着这个机会,区长找到了陈水秀,说:“供销社仓库缺一个保管员,要不让江玉梅来试试?”
    江玉梅一听,就兴冲冲地赶来了。
    供销社主任见江玉梅识字算账也行,就破格录用了,说:“元旦过后,就来上班。”
    江玉梅很高兴,可真要去镇子上了,又犯起了愁。
    她这一走,家里咋办?公爹和老爷子吃饭都成问题。
    章怀良板着脸没表态,章老爷子气得直哼哼,说:“孙媳妇这是咋了,要翻天了?”章长志也不同意,说:“继宗他娘,家里离不了人。”
    江玉梅想放弃,可又舍不得。这是长青兄弟拜托的,费了好大劲儿呢。
    章小叶听说后,骑车赶回老家。
    她一头扎在灶屋,跟大娘说:“大娘,机会难得,您一定要去啊。”
    “小叶子,大娘明白,可咱家的情况,你也晓得,老得老,小得小,继宗媳妇又怀孕了,得有人照应……”
    “大娘,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章小叶不想大娘后悔,就出了个主意。
    “大娘,让大伯买一辆自行车,您骑着上班……”
    从柳沙湾到镇子上有十多里地,骑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不耽误事儿。中

章节目录

五十年代小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金谷飘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谷飘香并收藏五十年代小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