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太师椅上。他从眼角里看一眼这位名声在外的张大帅,心里说不出地紧张,唯恐露了马脚。
“主子,客人到了。”茶水章恭敬地说。
“噢,你跪安吧。”荣庆挥挥衣袖,不经意地点点头,身体仍然靠在椅背上,一点也没有起身的意思。他本能地学着平日在光绪身边所见,模仿着光绪的一举一动,包括他说话的语气。
“喳”茶水章请了跪安,然后站一边。
“坐”荣庆挥挥衣袖对张之洞说。
“谢坐。”张之洞本能地按皇家礼节,深深作了个揖,小心翼翼地在侧面椅子上落下身体。为了表示恭敬,他半个屁股坐在椅面上,半边悬在那儿。
“给客人上茶。”
“喳上茶。”茶水章重复着荣庆的吩咐。
茶水章话音刚落,打扮得像大户人家丫鬟的英英,立即端着托盘,从外面款款走进。她走到张之洞面前,准备在茶几上放下茶杯。张之洞慌忙双手接住她递上的茶杯。英英得体地一笑,松开手,一阵清风似地出了前厅。
面对眼前的一切,张之洞看得目瞪口呆。从太监章公公,门外的卫士,直到上茶的宫女,举止言谈和作派,似乎都错不了,只是这位皇上仍然有些吃不透。他坐在那儿,两眼不敢正面观察这位真龙天子,微微低着头,以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对方。毕竟上一次跟光绪见面已经时隔4年,那会儿只有他与慈禧和皇上。后来是在大殿上,离得远不说,人又多,所以只能是一个大概印象。眼前的皇上穿着便服,所以认不真切,觉得眼前这人有些像皇上,又不完全像。他正在心里揣摸着,对方突然开口了。
“王老爷,别来无恙乎”荣庆这一声称呼,叫得张之洞心头一颤,这声音和口气分明与光绪一模一样。张之洞慌忙抬起脸,低声问道:“您是……”
荣庆笑笑,没说话。
“在下冒昧,请教怎么称呼您”张之洞神色紧张地问,心想眼面前的人,真的是当今一国之君。
“无所谓,就按着穿着打扮称呼吧。”荣庆笑笑。
“那……贵姓呢”张之洞尽管陪着笑,依然执着地追问。这不仅是一般的礼貌,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对方来历,这也是他上这儿来的目的。
这一问荣庆事先没想到,他和茶水章几乎讨论了所有的细节,偏偏忘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他一时愣在那儿。幸好茶水章一副不经心的样了,随口替荣庆回答说主子姓金。
“好像不是汉人”荣庆刹那间的犹豫没逃过张之洞的眼睛。他顿了片刻,继续问道,语气非常缓和,其实是在盘查,荣庆回答说他在旗。张之洞立即问他哪一旗。荣庆傲然回答,说他是正黄旗。
“正黄旗好像不应该姓金。”张之洞认真地说。他这一说,站在一旁的茶水章急了,胸口里头的那玩意儿一下子蹿到喉头,唯恐荣庆不小心露了马脚。他不敢替荣庆回答,也没法向他使眼色。
“就像你张大帅也不应该姓王吧”荣庆一笑,没有正面回答,机敏地反问对方。听他这一问,茶水章心里暗暗叫好,长长松了口气。
“这……”张之洞一听对方识破自己身分,不由得从椅子上站起,心里说不出地惊讶,“这是什么意思”
荣庆知道越是要快拿住对方越是要沉住气。他稳往神,按平日光绪说话的语气,指着椅子淡淡地说:“坐下。”
张之洞自知失态,不自觉地坐回原处。
“威震两湖的张大帅,在你自己一亩三分地上,不必隐姓埋名。”
“我……我实在记不起见过足下。”
“是啊。你离开京城已经二十年了,不过当年做翰林的时候,风采、锋芒,都是令人仰慕的。你们有名的翰林四谏,片语回天,我倒是常听皇太后说起来过。”荣庆像背书似的按茶水章的交待,说起当年的典故。
“恕我眼拙,您到底是谁”张之洞显然沉不住气了。
“张大帅眼睛并不拙,只不过你离开京城那年,我还太小。中间虽然你不止一次进京引见,当时还是皇太后垂帘。咱们没有说过几句话。是不是啊还记得吗,那年你在养心殿,皇太后赐茶,用的就是有名的洞庭君山云雾……”
“皇上”不等荣庆说完,张之洞已经明白,眼前坐的便是光绪皇上。他急忙离开椅座,当着荣庆这位假皇帝的面跪下,诚惶诚恐地磕头叩拜。
“我说我是谁了吗你也不必如此,宫里是宫里,庙里是庙里。”荣庆说得非常含糊,暗示对方不必拘于礼节。茶水章连忙说大帅快起来,让庙里的和尚瞧见了不好,一边上前搀起张之洞。
“微臣不知皇上驾到,没有远迎,罪该万死”张之洞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连声谢罪。眼望着荣庆,想起几年前见到光绪的情景,越看越觉着是那么回事儿。
“请叫我金先生。”荣庆笑笑说。
“臣遵旨。”张之洞连忙答应,一边表示住这儿不安全,他回去后立即安排行宫,请荣庆等人早早搬过去。
“我既然自称金先生,又住在这儿,自然有我的道理。你不必赶着伺候,由我在这儿清静几天,有事我自会着人去找你。”荣庆说完,看一眼茶水章,让他替客人上茶。这次上茶和头一次上茶不一样,那意思就是送客。茶水章开口说上茶,张之洞立即明白,从椅子上站起,刚想请跪安告辞,被茶水章伸手拦住。张大帅想起“皇上”刚才招呼过不得拘礼,这才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离开了斋房。
茶水章送张之洞顺路走向月亮门。张之洞掏出汗巾拭着额头上的汗,心里非常紧张。他不知道皇上这次微服南下,为什么不肯住进总督府,一定要留在这个不显眼的寺庙里。
“张大帅比起那年朝见老佛爷独对的时候,可多了不少白头发了。”茶水章看出他心事重重,知道他基本上相信荣庆的身分,但对“皇上”悄悄来到南方,仍有些疑虑。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故意跟张之洞说起当年的宫中的事。
“当时你在场吗”张之洞一愣。
“咱家还记着,您老磕完头跪安,把纱帽忘在地上了。李总管特意给您送到朝房,还蒙您赏了一千两银票呢。”茶水章笑着说。
茶水章说这话儿,无非暗示对方给赏银,这是宫中太监们的一贯作派。说到底,他并不贪对方几个钱,而是为了演活自己的角色,并以此证明荣庆就是当今皇上,果然,他这一说,张之洞连忙说:“我差点儿忘了”。一边伸手在身上四处摸钱,这时,正好站在月亮门边的马二爷迎上来,张之洞连忙叫着马老弟。马老爷跑过来,张之洞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句什么,马二爷连忙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将银票塞到茶水章手里说:“别管多少,是点儿心意,买双鞋穿吧”“这哪儿成啊”茶水章推让了一番,终于收下了张之洞的银票。
张之洞躺在卧室那张宽大的桃花木大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眠。一想到白天与光绪皇上在白云寺见面的情景,他心里便有说不出的紧张。特别那位章公公,连自己当年与慈禧见面时,他一时慌乱,丢了纱帽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皇上肯定假不了。既然皇上是真的,眼下这种时局,皇上独自微服南下,对外不肯张扬,这里头一定大有文章。
有关见到皇上的事,他憋了一整天,对谁也没说。连对他最心腹的幕僚马二爷也没透一个字。他想来想去,脑子越想越乱,最后索性从床上爬起,穿过后院,一路来到总督衙门签押房,想找马二爷商量一下,那怕什么结果也商量不出,吐一吐心思也好,要不闷在心里实在太憋气了。
正在这里值班的马二爷,一见张之洞走进,不由得眼睛一亮。尽管从白云寺回来,张大帅什么也没说,但从他恍惚的神情和一路默默无语的情况来看,马二爷深信庙里一伙人有着非同凡响的来历。他想到了,却没多问。他深知大帅到时候憋不住,一定会来找他的。只是他没想到,对方竟然憋了这么久才来找他。
“大帅这么晚了还不休息”马二爷由书桌前站起。
“睡不着,”张之洞在桌边椅子上坐下,一边烦躁地摆摆手,显然是让对方也坐下。等对方入座后,他才喃喃地说,“真是个难题呀。”
“大帅是说白云寺的贵客”聪明过人的马二爷一语中的。
“对”张之洞兴奋中透着紧张,“你猜猜是谁”
马二爷沉吟片刻,说是个王爷。张之洞让他再往上猜。马老爷说是亲王,要不就是铁帽子亲王。当他听张大帅说,还得往上猜时,他顿时愣在那儿。心想再往上还用得着猜吗,除了当今皇上,还能是谁马二爷猜出是皇上,却没敢说出口,说不敢猜了。
“其实我也不敢猜了。可是千真万确,我今天亲眼看见了”张之洞盯着这位心腹幕僚,伸手理着下已上的胡须,说了他见到皇上的情况。
“真是皇上”尽管他事先已经猜到,当由张大帅亲口说出,马二爷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嘘”张之洞慌忙将食指拦在嘴上,示意他小声点。马二爷连忙走到门口张望,见外面没人,这才关上门,重新回到书桌边,向大帅凑近身子问。
“您说真是皇上”
“真不真,就难死我了看那作派,太像是真的了。特别是那个总管,我好像确实见过他。那会儿,他还在皇太后身边儿。”张之洞一急便习惯地理着胡须,手指时不时敲着桌面。
“依小弟看,估计错不了。”马二爷兴奋地向对方抱拳,“恭喜大帅,本朝开国以来,从没有圣驾到过武昌。这回平添了大帅一段千古佳话呀”
“佳话,笑话,还不好说呢。如果真是皇上,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到两湖皇太后三度垂帘,两宫势同水火。你是晓得的。特别前一阵子斩了军机处的谭嗣同,皇上好长时间没露面,这时候突然冒出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啊”
“会不会是皇上想重新亲政,把武昌当做行宫呢”马二爷激动地问。
“麻烦就在这里。我张之洞虽说兴学校、办工厂,参与维新,对皇上的国策双手赞成。但话又说回来,真要让我独树一帜,和紫禁城唱对台戏,我还是诚惶诚恐啊”
“不不,然而不然再造新政,再创中兴,正是大帅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千载难逢,大帅千万不能错过呀”马二爷也是个热血书生,对光绪推行的新政一向持支持态度。加上湖南湖北一带兴学办厂,本来就比北方走得快,一股革新的力量在这儿迅速发展。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京城发生的事变深感失望,对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深为同情,且极为敬佩,因此他觉得要是张大帅能跟着皇上,扯起一面大旗,南方各省自然跟着一起上,挽回京城的局势,击败保守派的政变阴谋不是不可能。此事一旦成功,不仅张大帅是大清国中兴的功臣而名垂青史,自己作为事件的参预者,也将是一生的幸事。
“如果万一皇上是假的,那就大笑话了。”张之洞显然被马二爷的一番话说动了,只是经过一天苦苦思索,觉得白云寺来人有不少疑点。首先皇上微服南下,显然没有经皇太后许可。京师何等森严,一路多少关卡,他们主仆四人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沿途一点消息也没有为什么总督府派驻北京机构里的人也丝毫没有察觉
马二爷听张之洞说了一连串的为什么,当下建议,为了稳妥起见,由他出面,连夜给北京发个秘密电报。张之洞说这是个办法,叮嘱他不要在字面让人抓住把柄。马二爷要他放心,说电报可用暗语收发。
“那就发一份电报。”张之洞点点头,让马二爷立即去发电报。马二爷用暗语拟了电文,正要出门,突然外面有人敲门。马二爷上前开了房门,原来是电报房书记员。书记员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走进,说是京里来的急电。马二爷接过电文一看,原来是电报房刚收到的朝廷明发上谕,刚刚翻出文字来,上面写着一行电文:“立冬日祭天大典,因朕躬欠安,着令恭亲王代行主祭……”
马二爷立即将电文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之后,原先对皇上南行的怀疑,反倒变成对朝廷的怀疑。立冬本来算不上什么大气节,何况现在离立冬日少说还有半个多月,根本没有必要发急电。分明是面对四下雀起的谣言,朝廷欲盖弥彰,想借着个机会证明皇上安好,只是身体欠佳而已。
“大帅这分明是假传圣旨,欲盖弥张呀。看来皇上出走的消息,皇太后还瞒着哪”看见张之洞低头不语,马二爷忍不住对他说。
张之洞稳住神,扬起手中的电报,让马二爷立即将这些天的朝廷的上谕。邸报全找来,看看皇上究竟多少天没有露面。张之洞说完准备回房休息,让马二爷明天一大早再给他回话。
马二爷连连点头,从公文架上捧下一大叠近期的官电、公文,趴在书桌上逐一检查。原先打算回房休息的张之洞,忍不住留下,站在桌边等着,心想回去也睡不踏实,不如在这儿等结果。办事一向干净利落的马二爷很快查出,自从上个月初八至今,皇上就没上过朝,对内没召见过任何朝臣,对外也没会见过各国公使。
张之洞仔细看了近期官电和公文,情况果然如马二爷所说,皇上自北京发生变故以来一直没露过面。他正想说什么,电报房的人又送来一份急电,是总督府派驻北京的人发回的电报,电文写着:乾清门侍卫恩海等人,护送车轿,秘密前往武昌。并说所护大员身分不明,朝中要员近来均未离京等等。
“大帅上头写得清清楚楚。王公大臣们都没有离京,离京的是谁,还不明白吗”马二爷激动地说。
“果然是真的”张之洞点点头,这到现在,他终于打消了所有的疑虑,让马二爷通知首府,派一哨兵暗中保护白云寺。
“把圣驾接到总督衙门来,不更好吗”
“那就没有退路了”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摇摇头。这样,他不但暗中保护了皇上一行,在时局没有明朗前又不让人抓住把柄,主动权始终抓在他手里。进,可以树起皇上大旗,联络各省,向北京发难;退,可以将皇上抓起来交给朝廷;如这两种方法都不妥,也可以皇上名义,与北京分庭抗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洋人出面调停。
李莲英离开瀛台后,一路回到储秀宫。他奉慈禧之命,去西苑南海子中间的瀛台岛上接光绪到养心殿,与慈禧一块儿接见朝臣,紧跟着要让他单独接见西方各国公使,其中也包括日本国公使。
这是慈禧与恭亲王、瑞王等人商量后作出的决定。因为自菜市口斩了谭嗣同等人,康有力逃到日本,国内外舆论哗然。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天津和武汉等大城市,还是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到处盛传皇上被害,慈禧重新上台的消息。国外的报纸,包括租界出的中英文报纸,干脆说皇太后发动政变,夺了皇帝的权,并说这是一次不合法的政变。虽说这些叫做报纸的玩意儿慈禧从没见过,瑞王、恭亲王也不敢告诉她,但她自有耳目。当她听到这些消息,气得勃然大怒,说这是他们爱新觉罗的家事,外人管不了。
骂归骂,气归气,一想到当年洋人一路杀进北京的经历,慈禧心里不得不软下来。她不敢得罪洋人。对国内老百姓她不怕,但也搁不住众人舌头多,一人一口唾沫也将你淹得半死,这真叫世道大变啊
要在从前,别说罢了皇上,就是在宫中杀了皇帝,过上一年半载外面也没人知道。秦始皇当年死在东巡路上,尸首放在车上运回咸阳,走了半个多月,别说外面人,就连当朝大臣也没几个知道内情。现在倒好,有了电报,有些地方通了火车,海里江中更有小火轮,跑起来飞快,北京城里发生的事,用不了多久,上海、天津以至全国很快传遍了,报上登了不说,更恼人的是老百姓,几千几万张嘴巴越传越神,越传越离奇,甚至有人说光绪死了,棺材不敢运出宫外,偷偷埋在景山,说得有鼻子有眼。为了对付洋人,同时也为了稳定国内民心,慈禧才不得不让光绪出面接见洋人,向外界证明传言毫无根据。
没想李莲英到了瀛台,光绪躺在床上说病了,任他怎么求光绪也不肯离开瀛台。当李莲英告诉光绪,今天叫大“起儿”,老佛爷让奴才伺候万岁爷上朝。光绪瞪他一眼,说你瞧我这样子,去的了吗李莲英慌忙说:“今儿个还有外国使臣晋见,等着向皇上递交国书哪。”
“内阁代办吧。”光绪不耐烦地说。他已经想好了,从现在起,他不当慈禧的摆设,只有对方答应让珍妃与他住在一起,他才会当她的花瓶。
“皇上老佛爷请皇上无论如何去一趟,也就是一会会儿。”李莲英知道慈禧脾气,他要是请不去皇上,那就有他瞧的,“奴才搀着皇上”他边说边上前准备挽扶光绪。光绪愤怒地推开李莲英,指着对方鼻子大骂。
“俗话说,皇上不使唤病人,如今病人就是皇上你爱怎么说怎么说,朕反正不去,你替朕向皇太后告假得了。”光绪索性转过身体,面向着墙躺在床上,再也不理睬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李莲英。
李莲英无奈地回到储秀宫,战战兢兢地向慈禧报告了光绪不肯前来的经过。不知是她早有预知,还是她的内侄女隆裕皇后正坐在那儿,她非但没发脾气,反倒淡淡一笑说:“噢皇上搁车了好吧,有病养病,让太医院好好开药。”
“喳”李莲英连忙回答,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
“皇后啊,你也该上那边瞧瞧去呀。”慈禧看一眼隆裕那张扁瘦的长脸。
“儿臣可不去,去了也见不着好脸儿。”隆裕身子一扭,眼皮习惯地向上一翻。她是来这儿给慈禧请安的,慈禧留她在这儿说一会儿话。
“皇上是你男人嘛。”慈禧不高兴地说。
“什么男人呀从大婚到现在,他连坤宁宫门儿朝哪儿开还不知道呢”一说起光绪,隆裕心里立即说不出什么滋味。可以说,由慈禧一手包办的这桩婚姻,从没给她带来一丝男婚女嫁的欢乐。她占了皇后的名份,表面上享有了皇后的一切荣华富贵,骨子里却什么也不是,光绪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她恨珍妃,其实也有些埋怨身为她姨妈的慈禧。与其说她嫁了皇帝,还不如说慈禧为了控制光绪,硬是让她占了这个位子。
每当隆裕为了她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发牢马蚤时,慈禧心里便莫名地窝火。一方面恨光绪故意冷落她的内侄女,一点不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又觉得隆裕太窝囊,连自己男人也拢不住,既可怜她,又瞧不起她。慈禧显然不想跟对方谈这件事,故意没接她的话茬,隆裕还想说什么,李莲英突然来报,说瑞王在殿外等着“叫起儿”。
一听瑞王爷要来“叫起儿”,隆裕知趣地提出告退。慈禧早就有些烦她,巴不得她走。但转念一想,既然光绪不肯来,她也能算得上棋盘上的一颗子,先留下她再说。
“你别走。都是家里的亲戚,又不是什么外臣。”慈禧这一说,隆裕只得乖乖地坐在那儿。
不一会儿,瑞王进了门,先依次给慈禧和隆裕皇后请了跪安,然后向慈禧报告,说英国、德国和日本国的使臣全到了,都在殿外等着接见。
一听说慈禧要接见高鼻子蓝眼睛的洋鬼子,隆裕立即要走,说儿臣先回避一下,慈禧不让她走。隆裕不自在地低着头说:“您这儿有朝廷大事,儿臣又不懂。”
“你坐这儿就成使臣们见不着皇上,得让他们见着皇后。”
“我见着他们可说什么呀”隆裕心里非常慌张,她实在不想见那些洋人,叽里哇啦他说什么也不懂,硬撑着面子应付这种场面实在活受罪。慈禧看出内侄女心思,耐着性子教着她怎么说。
“你就说皇上龙体欠安,不过是受了点儿风寒。你刚去看了他,他让你替他跟使臣们道乏,致个谢意就成了。”
“您说慢点儿,儿臣可记不住。”
“这不都是眼面前儿的话儿吗”慈禧沉下脸,一肚子不高业“不行,儿臣怕见洋鬼子”隆裕不理对方高兴不高兴,一心想离开这儿,免得在洋人面前出丑。
“老佛爷”李莲英一见这架势,慌忙出来打圆场,“其实皇后娘娘随便说什么都成,反正有同文馆的舌人来回翻,洋人也听不懂。”
慈禧听了觉得有道理,对隆裕说:“行了,由你吧,怎么说都行。”李莲英见老佛爷发了话,立即向门外传旨。不一会儿门外便响起太监们的吆喝,外国公使们在太监的引路下进了大殿。好说歹说,总算将场面应付过去。
洋人一走,隆裕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也跟着告辞了。不一会儿,瑞王送走了各国公使,再次回到殿内。不等他站稳,慈禧劈头问起小格格去武昌的事。今天光绪不肯来这儿接见各国公使,令她换皇上的决心更大了,所以更急于知道那边的情况。
“回老佛爷话,他们该到了。”
“什么屁话到了就是到了,没到就是没到,什么叫该到了”
“奴才该死,”瑞王满脸通红地跪在地下,如实告诉慈禧,说按事先商量的计划,为了不走露风声,路上不给北京递信儿,到了那边,立即让总督府给这边发电报。眼下他们似乎没到,但按日子算,就在这一两天准会有音信。其实他前几天给张之洞发了一份电报,想探探对方这方面的口风,但武昌那边一直没回电。这个情况他不敢告诉慈禧,怕她听后会改变换皇上的主意,对慈禧来说,只要她在一天,光绪在不在位对她都不敢怎么样,但对瑞王这些人来说,那可大不一样啊
慈禧听后沉着脸,半天不说话,心里暗暗思忖着废掉光绪的事。对此她早已铁了心要办,她考虑的不是废不废,而是怎样废,这话儿最好由别人说。京里有人说话还不够,地方上也得有人说话,她正是为此派瑞王家的小格格悄悄南行的,只要小格格一到,讨了张之洞的口风,估计刘坤一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也会跟着表态,这样一来,洋人想反对也没用,毕竟是朝廷内部的事。
深秋的东湖,烟波浩淼的水面上倒映着四周的杨树和远近的青山,如画的风景一点不比西湖逊色。岸边一条小船上,张之洞与荣庆坐在船头钓鱼。
其实他俩谁也没心思钓鱼。他们各怀心事,一个想打探皇上来武昌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另一个则想寻找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将光绪被软禁瀛台,请他出面保驾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荣庆心想光绪皇上真要在这儿,什么事都好办了,问题光绪不在,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加上他丢掉皇上写的血诏,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一旦说出真情,张之洞不肯买他的账怎么办。闹不好,大帅觉得被他们愚弄,一怒之下将他拿下,前面花的力气全白搭了。
眼面前,小船上两个人,一个想说出真情不敢说,另一个想问个中真情却不敢问。两人一边钓鱼,一边闲聊,相互摸着对方的底牌。
“皇上”张之洞轻声叫着荣庆。
“大帅叫谁呢”荣庆故意反问。
“噢,”张之洞连忙改口说,“金先生,在北京也常钓鱼吗”
“很少有这个雅兴,近来闲在点儿,也偶尔钓两竿。”
“一向在什么水面”
“当然是西苑瀛台。”
“前几天接到端亲王一封电报,很教人为难,不知从何说起。”张之洞沉吟半天,终于提起前几天北京来电报的情况,想以此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什么电报”荣庆心里一惊,尽量稳住神。
“为人臣者,实在说不出口。”
“是不是商量换皇上啊”荣庆脱口而出,借着对方的话茬,正好可以摸清这位大帅的态度,这对他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皇上……不,看来金先生早已洞察了”张之洞当下一愣,没想自己没说出口,对方先点明了。他深深叹了口气,告诉荣庆说,北京发来电报,意思是他们那边的意思,但换皇上的话又想让他说出来。
荣庆笑笑,问张之洞准备怎么回答北京方面。他脸上在笑,心里说不出地紧张,如果对方态度不明朗,他这会儿装得再像也没用。
“废立大事,非臣下可以妄议而且我看金先生的身体,也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张之洞说了自己想法。他说的是实话,即便不是当着皇上的面,他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迟迟没有复电。
荣庆听后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连声说:“张大帅是明白人,响鼓不用重捶啊。”
“我打算再问问各省督抚,特别是李鸿章和刘坤一他们的意思。”
“张大帅觉着怎么合适怎么办,不用跟我商量。”荣庆边说边从船头站起,挥着手中鱼竿说走吧,咱们不钓了。张之洞不明白,既然皇上已经露了真象,为什么迟迟不表明他南下的真实目的,好像在跟他捉迷藏。今天一大早,趁着陪皇上钓鱼的机会,总算讨了对方的口风。从湖边回到家,他自认这是皇上的旨意,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看得出,皇上似乎想跟他说什么非常大事,但又不放心他,所以一直在试探自己。湖边一通对话,他决心借电报的由头,向对方明白无误地表白了他的心迹。显然对方非常高兴,临分手前,皇上那句话分明暗示自己,让他立即与李鸿章和刘坤一等人联络。
张之洞为此将马二爷叫到密室商量,说他主意已定,让马二爷立即拟一份电文给各省总督。巡抚发去,说要干就手拉手一起干。一听大帅决心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马二爷激动得不行,连声说好,并提醒张之洞,一旦起事,行在大营一定得设在武昌。他所说的“行在”,是指皇上临时指挥大营。只有这样才能以武昌为中心,以皇上名义对全国发号施令,张大帅自然也就成了全国中兴的辅国功臣,而他这个没有人举的文僚,也会因此青云直上,成为这一历史事件中功不可没的人物。
“千万记住。皇上的事千万别提,只说废立不妥就成了。”张之洞吩咐马二爷。对于在政治漩涡里滚了几十年的大帅来说,任何时候都得替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再有把握的事也得这么做,这是一种本能。
马二爷点头说明白,匆匆离开这儿,说他立即回签押房拟电文,今天就发出去。看得出,这位才华出众的心腹,对于助光绪中兴,重开新政,有着一股子极大的热情,望着他的背影迅速消失在门边,张之洞不但理解他那跃跃欲试的g情,也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雄心。踌躇满志的张之洞站在窗前,望着那满眼的秋色,想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心潮起伏迭宕。在他迟暮之年,命运之神突然悄悄向他招手。
吃了晚饭,张之洞心里惦记着马二爷发出的电报是否有回音,直接由饭桌上来到签押房。他一进门,马二爷立即兴奋地告诉张之洞,江南刘大帅回电报了。
“他点头还是摇头”张之洞不动声色地问。
“刘大帅说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马二爷将电报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高声赞赏地,一连说了几声“好句子”。两人正说话,总督府的卫士长突然来报,说京里有人来拜访大帅。
“挡驾罢。”张之洞看一眼马二爷,对方脸上的表情和他心里想得一模一样,于是对卫士长摆摆手,说现在不见客。
“大帅,是乾清门的侍卫恩大人他说有紧要事,一定要现在面见大帅。”卫士长双手递上名帖。
张之洞接过名帖,见上头写着恩海两个字,顿时愣在那儿。明明皇上身边的卫士说自己叫恩海,身分也是乾清门三品侍卫。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听说过,可这两人不仅同名同姓,连宫中当差的职务也一模一样,难道说一个人能分成两半不成张之洞心里说暗自纳闷,怎么突然冒出两个恩海来他仔细问了卫士来人的情况,当他听说恩海只不过是个随行,他是陪某一位贵人专程南下会张大帅的,心里更加疑虑重重。恩海本人为三品卫侍,由他随行,那主人怎么也是王爷和贝勒之类的大人物。想到这儿,张之洞更觉得奇怪。前不久刚来了微服南下的皇上,这会儿又冒出个一个同名同姓的恩海,更不知他身后的贵客是何方神圣这些人会不会跟皇上南下有关
第二十三章 真假皇帝
假皇上与张大帅直接见了面。正当张之洞信以为真时,小格格与恩海赶到武昌。张之洞恍然大悟,知道上了当。小格格为了抢头功,带人抓住假皇上,没想此人竟是她日夜所思的荣庆。荣庆被抓,本该押上断头台,没想却进了花烛洞房。最后一瞬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张之洞坐在总督衙门大堂里,当他看见卫士长引着年过四旬的恩海走进,缓缓地从座椅边站起,既有礼貌,也不过份热情。
“乾清门侍卫恩海给大帅请安”恩海急步上前,给张之洞行了个半跪礼。张之洞连声说不客气,一边摆摆手,指着右侧的椅子让荣庆二舅坐下。恩海谢了声,在椅子边入座。不等他坐定,张之洞闷闷地问了一声:“你是恩海”舅老爷连忙应道,说他正是恩海。
“是吗”张之洞沉吟地,“乾清门有几位恩海”
“就末将一个呀。”恩海觉得奇怪,对方怎么会冒出这个问题。
“这可有了意思了,你不是一个人来的吧”
“末将陪着一位贵客一起来的。”
“谁哪位贵客”
“大帅一见就知道了。她就在外面。”
“那还不快请呀”张之洞故意作出一副埋怨的样子。恩海站起来,说这就去请。张之洞一把拉住他说,“恩侍卫,我的衙门不比自云寺,我是不是该行君臣大礼呀”
“没那个道理,您用见贝勒的礼儿就行。”恩海没明白张之洞究竟什么意思,怎么将衙门和白云寺扯在一块儿了,什么君臣大礼也冒出来了。
恩海不知道荣庆一行假冒皇上住在白云寺的情况,所以一头雾水。其实张之洞是故意这么说,试探一下他们知道不知道白云寺的事,是冲着皇上来帮忙的,还是来这儿帮倒忙的。张之洞见恩海显然对皇上那边的事一无所知,这才心里有了着数,知道该怎么应付。
恩海出去没多久,便从门边领着身着男装的小格格进来。
张之洞没想到年仅十九的小格格便是恩海陪同南下的贵客,以为她是贵客书僮之类的人物。张之洞站在大堂门边向外张望。见后面再没有其他人,便问恩海,贵客在哪儿,恩海笑笑,指着小格格说,这位是瑞王爷的七公子。
“张大帅了”不等恩海介绍,小格格已认出他身分,抱拳向对方一揖。
“七公子”张之洞颇为意外。他看一眼眉清目秀的七公子,心里有些不高兴,心想瑞王派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我这儿干什么。如果事大,派来的人也太嫩了点。如果事小,这不是拿他这官居一品的总督开心吗他有些后悔没听马二爷的话,应该由马二爷出面先会会他们,然后再决定见不见就好了。想到这儿,立即耍了个滑头,说他有公务要办,让同来的卫士长和大管家安顿好七公子和恩侍卫住下,说晚上他亲自给二位接风,张之洞说完立即端起茶盏,卫士长立即说“送客了”没等小格格和恩海回过神,张之洞已经从屏风后边的侧门抽身走了。
“摆什么谱儿啊我正事儿还没说呢”小格格本来性子就急,加上心里有事,想着自己这一趟能办成事,老佛爷就替她和荣庆指婚。没想刚见面就吃了个闭门羹。她愣在那儿,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急得她在大堂上叫起来。
“咱们先住下也好。”恩海知道她脾气臭,慌忙劝着她。
“谁没住过店呀不行,我得找他”小格格说完向屏风边的侧门跑去。
“公子,上房不能进”恩海连忙拦住小格格。府上的管家和卫士也上前,帮着恩海一块劝着小格格。
小格格犹豫了一会儿,装作一副听劝的样子,随众人向大门边走去。刚走没走几步,她突然转身,急步跑进侧门,一阵风地冲进张大帅的起居室。众人全愣在那儿,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恩海了解小格格脾气</br></br>
“主子,客人到了。”茶水章恭敬地说。
“噢,你跪安吧。”荣庆挥挥衣袖,不经意地点点头,身体仍然靠在椅背上,一点也没有起身的意思。他本能地学着平日在光绪身边所见,模仿着光绪的一举一动,包括他说话的语气。
“喳”茶水章请了跪安,然后站一边。
“坐”荣庆挥挥衣袖对张之洞说。
“谢坐。”张之洞本能地按皇家礼节,深深作了个揖,小心翼翼地在侧面椅子上落下身体。为了表示恭敬,他半个屁股坐在椅面上,半边悬在那儿。
“给客人上茶。”
“喳上茶。”茶水章重复着荣庆的吩咐。
茶水章话音刚落,打扮得像大户人家丫鬟的英英,立即端着托盘,从外面款款走进。她走到张之洞面前,准备在茶几上放下茶杯。张之洞慌忙双手接住她递上的茶杯。英英得体地一笑,松开手,一阵清风似地出了前厅。
面对眼前的一切,张之洞看得目瞪口呆。从太监章公公,门外的卫士,直到上茶的宫女,举止言谈和作派,似乎都错不了,只是这位皇上仍然有些吃不透。他坐在那儿,两眼不敢正面观察这位真龙天子,微微低着头,以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对方。毕竟上一次跟光绪见面已经时隔4年,那会儿只有他与慈禧和皇上。后来是在大殿上,离得远不说,人又多,所以只能是一个大概印象。眼前的皇上穿着便服,所以认不真切,觉得眼前这人有些像皇上,又不完全像。他正在心里揣摸着,对方突然开口了。
“王老爷,别来无恙乎”荣庆这一声称呼,叫得张之洞心头一颤,这声音和口气分明与光绪一模一样。张之洞慌忙抬起脸,低声问道:“您是……”
荣庆笑笑,没说话。
“在下冒昧,请教怎么称呼您”张之洞神色紧张地问,心想眼面前的人,真的是当今一国之君。
“无所谓,就按着穿着打扮称呼吧。”荣庆笑笑。
“那……贵姓呢”张之洞尽管陪着笑,依然执着地追问。这不仅是一般的礼貌,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对方来历,这也是他上这儿来的目的。
这一问荣庆事先没想到,他和茶水章几乎讨论了所有的细节,偏偏忘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他一时愣在那儿。幸好茶水章一副不经心的样了,随口替荣庆回答说主子姓金。
“好像不是汉人”荣庆刹那间的犹豫没逃过张之洞的眼睛。他顿了片刻,继续问道,语气非常缓和,其实是在盘查,荣庆回答说他在旗。张之洞立即问他哪一旗。荣庆傲然回答,说他是正黄旗。
“正黄旗好像不应该姓金。”张之洞认真地说。他这一说,站在一旁的茶水章急了,胸口里头的那玩意儿一下子蹿到喉头,唯恐荣庆不小心露了马脚。他不敢替荣庆回答,也没法向他使眼色。
“就像你张大帅也不应该姓王吧”荣庆一笑,没有正面回答,机敏地反问对方。听他这一问,茶水章心里暗暗叫好,长长松了口气。
“这……”张之洞一听对方识破自己身分,不由得从椅子上站起,心里说不出地惊讶,“这是什么意思”
荣庆知道越是要快拿住对方越是要沉住气。他稳往神,按平日光绪说话的语气,指着椅子淡淡地说:“坐下。”
张之洞自知失态,不自觉地坐回原处。
“威震两湖的张大帅,在你自己一亩三分地上,不必隐姓埋名。”
“我……我实在记不起见过足下。”
“是啊。你离开京城已经二十年了,不过当年做翰林的时候,风采、锋芒,都是令人仰慕的。你们有名的翰林四谏,片语回天,我倒是常听皇太后说起来过。”荣庆像背书似的按茶水章的交待,说起当年的典故。
“恕我眼拙,您到底是谁”张之洞显然沉不住气了。
“张大帅眼睛并不拙,只不过你离开京城那年,我还太小。中间虽然你不止一次进京引见,当时还是皇太后垂帘。咱们没有说过几句话。是不是啊还记得吗,那年你在养心殿,皇太后赐茶,用的就是有名的洞庭君山云雾……”
“皇上”不等荣庆说完,张之洞已经明白,眼前坐的便是光绪皇上。他急忙离开椅座,当着荣庆这位假皇帝的面跪下,诚惶诚恐地磕头叩拜。
“我说我是谁了吗你也不必如此,宫里是宫里,庙里是庙里。”荣庆说得非常含糊,暗示对方不必拘于礼节。茶水章连忙说大帅快起来,让庙里的和尚瞧见了不好,一边上前搀起张之洞。
“微臣不知皇上驾到,没有远迎,罪该万死”张之洞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连声谢罪。眼望着荣庆,想起几年前见到光绪的情景,越看越觉着是那么回事儿。
“请叫我金先生。”荣庆笑笑说。
“臣遵旨。”张之洞连忙答应,一边表示住这儿不安全,他回去后立即安排行宫,请荣庆等人早早搬过去。
“我既然自称金先生,又住在这儿,自然有我的道理。你不必赶着伺候,由我在这儿清静几天,有事我自会着人去找你。”荣庆说完,看一眼茶水章,让他替客人上茶。这次上茶和头一次上茶不一样,那意思就是送客。茶水章开口说上茶,张之洞立即明白,从椅子上站起,刚想请跪安告辞,被茶水章伸手拦住。张大帅想起“皇上”刚才招呼过不得拘礼,这才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离开了斋房。
茶水章送张之洞顺路走向月亮门。张之洞掏出汗巾拭着额头上的汗,心里非常紧张。他不知道皇上这次微服南下,为什么不肯住进总督府,一定要留在这个不显眼的寺庙里。
“张大帅比起那年朝见老佛爷独对的时候,可多了不少白头发了。”茶水章看出他心事重重,知道他基本上相信荣庆的身分,但对“皇上”悄悄来到南方,仍有些疑虑。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故意跟张之洞说起当年的宫中的事。
“当时你在场吗”张之洞一愣。
“咱家还记着,您老磕完头跪安,把纱帽忘在地上了。李总管特意给您送到朝房,还蒙您赏了一千两银票呢。”茶水章笑着说。
茶水章说这话儿,无非暗示对方给赏银,这是宫中太监们的一贯作派。说到底,他并不贪对方几个钱,而是为了演活自己的角色,并以此证明荣庆就是当今皇上,果然,他这一说,张之洞连忙说:“我差点儿忘了”。一边伸手在身上四处摸钱,这时,正好站在月亮门边的马二爷迎上来,张之洞连忙叫着马老弟。马老爷跑过来,张之洞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句什么,马二爷连忙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将银票塞到茶水章手里说:“别管多少,是点儿心意,买双鞋穿吧”“这哪儿成啊”茶水章推让了一番,终于收下了张之洞的银票。
张之洞躺在卧室那张宽大的桃花木大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眠。一想到白天与光绪皇上在白云寺见面的情景,他心里便有说不出的紧张。特别那位章公公,连自己当年与慈禧见面时,他一时慌乱,丢了纱帽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皇上肯定假不了。既然皇上是真的,眼下这种时局,皇上独自微服南下,对外不肯张扬,这里头一定大有文章。
有关见到皇上的事,他憋了一整天,对谁也没说。连对他最心腹的幕僚马二爷也没透一个字。他想来想去,脑子越想越乱,最后索性从床上爬起,穿过后院,一路来到总督衙门签押房,想找马二爷商量一下,那怕什么结果也商量不出,吐一吐心思也好,要不闷在心里实在太憋气了。
正在这里值班的马二爷,一见张之洞走进,不由得眼睛一亮。尽管从白云寺回来,张大帅什么也没说,但从他恍惚的神情和一路默默无语的情况来看,马二爷深信庙里一伙人有着非同凡响的来历。他想到了,却没多问。他深知大帅到时候憋不住,一定会来找他的。只是他没想到,对方竟然憋了这么久才来找他。
“大帅这么晚了还不休息”马二爷由书桌前站起。
“睡不着,”张之洞在桌边椅子上坐下,一边烦躁地摆摆手,显然是让对方也坐下。等对方入座后,他才喃喃地说,“真是个难题呀。”
“大帅是说白云寺的贵客”聪明过人的马二爷一语中的。
“对”张之洞兴奋中透着紧张,“你猜猜是谁”
马二爷沉吟片刻,说是个王爷。张之洞让他再往上猜。马老爷说是亲王,要不就是铁帽子亲王。当他听张大帅说,还得往上猜时,他顿时愣在那儿。心想再往上还用得着猜吗,除了当今皇上,还能是谁马二爷猜出是皇上,却没敢说出口,说不敢猜了。
“其实我也不敢猜了。可是千真万确,我今天亲眼看见了”张之洞盯着这位心腹幕僚,伸手理着下已上的胡须,说了他见到皇上的情况。
“真是皇上”尽管他事先已经猜到,当由张大帅亲口说出,马二爷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嘘”张之洞慌忙将食指拦在嘴上,示意他小声点。马二爷连忙走到门口张望,见外面没人,这才关上门,重新回到书桌边,向大帅凑近身子问。
“您说真是皇上”
“真不真,就难死我了看那作派,太像是真的了。特别是那个总管,我好像确实见过他。那会儿,他还在皇太后身边儿。”张之洞一急便习惯地理着胡须,手指时不时敲着桌面。
“依小弟看,估计错不了。”马二爷兴奋地向对方抱拳,“恭喜大帅,本朝开国以来,从没有圣驾到过武昌。这回平添了大帅一段千古佳话呀”
“佳话,笑话,还不好说呢。如果真是皇上,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到两湖皇太后三度垂帘,两宫势同水火。你是晓得的。特别前一阵子斩了军机处的谭嗣同,皇上好长时间没露面,这时候突然冒出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啊”
“会不会是皇上想重新亲政,把武昌当做行宫呢”马二爷激动地问。
“麻烦就在这里。我张之洞虽说兴学校、办工厂,参与维新,对皇上的国策双手赞成。但话又说回来,真要让我独树一帜,和紫禁城唱对台戏,我还是诚惶诚恐啊”
“不不,然而不然再造新政,再创中兴,正是大帅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千载难逢,大帅千万不能错过呀”马二爷也是个热血书生,对光绪推行的新政一向持支持态度。加上湖南湖北一带兴学办厂,本来就比北方走得快,一股革新的力量在这儿迅速发展。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京城发生的事变深感失望,对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深为同情,且极为敬佩,因此他觉得要是张大帅能跟着皇上,扯起一面大旗,南方各省自然跟着一起上,挽回京城的局势,击败保守派的政变阴谋不是不可能。此事一旦成功,不仅张大帅是大清国中兴的功臣而名垂青史,自己作为事件的参预者,也将是一生的幸事。
“如果万一皇上是假的,那就大笑话了。”张之洞显然被马二爷的一番话说动了,只是经过一天苦苦思索,觉得白云寺来人有不少疑点。首先皇上微服南下,显然没有经皇太后许可。京师何等森严,一路多少关卡,他们主仆四人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沿途一点消息也没有为什么总督府派驻北京机构里的人也丝毫没有察觉
马二爷听张之洞说了一连串的为什么,当下建议,为了稳妥起见,由他出面,连夜给北京发个秘密电报。张之洞说这是个办法,叮嘱他不要在字面让人抓住把柄。马二爷要他放心,说电报可用暗语收发。
“那就发一份电报。”张之洞点点头,让马二爷立即去发电报。马二爷用暗语拟了电文,正要出门,突然外面有人敲门。马二爷上前开了房门,原来是电报房书记员。书记员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走进,说是京里来的急电。马二爷接过电文一看,原来是电报房刚收到的朝廷明发上谕,刚刚翻出文字来,上面写着一行电文:“立冬日祭天大典,因朕躬欠安,着令恭亲王代行主祭……”
马二爷立即将电文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之后,原先对皇上南行的怀疑,反倒变成对朝廷的怀疑。立冬本来算不上什么大气节,何况现在离立冬日少说还有半个多月,根本没有必要发急电。分明是面对四下雀起的谣言,朝廷欲盖弥彰,想借着个机会证明皇上安好,只是身体欠佳而已。
“大帅这分明是假传圣旨,欲盖弥张呀。看来皇上出走的消息,皇太后还瞒着哪”看见张之洞低头不语,马二爷忍不住对他说。
张之洞稳住神,扬起手中的电报,让马二爷立即将这些天的朝廷的上谕。邸报全找来,看看皇上究竟多少天没有露面。张之洞说完准备回房休息,让马二爷明天一大早再给他回话。
马二爷连连点头,从公文架上捧下一大叠近期的官电、公文,趴在书桌上逐一检查。原先打算回房休息的张之洞,忍不住留下,站在桌边等着,心想回去也睡不踏实,不如在这儿等结果。办事一向干净利落的马二爷很快查出,自从上个月初八至今,皇上就没上过朝,对内没召见过任何朝臣,对外也没会见过各国公使。
张之洞仔细看了近期官电和公文,情况果然如马二爷所说,皇上自北京发生变故以来一直没露过面。他正想说什么,电报房的人又送来一份急电,是总督府派驻北京的人发回的电报,电文写着:乾清门侍卫恩海等人,护送车轿,秘密前往武昌。并说所护大员身分不明,朝中要员近来均未离京等等。
“大帅上头写得清清楚楚。王公大臣们都没有离京,离京的是谁,还不明白吗”马二爷激动地说。
“果然是真的”张之洞点点头,这到现在,他终于打消了所有的疑虑,让马二爷通知首府,派一哨兵暗中保护白云寺。
“把圣驾接到总督衙门来,不更好吗”
“那就没有退路了”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摇摇头。这样,他不但暗中保护了皇上一行,在时局没有明朗前又不让人抓住把柄,主动权始终抓在他手里。进,可以树起皇上大旗,联络各省,向北京发难;退,可以将皇上抓起来交给朝廷;如这两种方法都不妥,也可以皇上名义,与北京分庭抗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洋人出面调停。
李莲英离开瀛台后,一路回到储秀宫。他奉慈禧之命,去西苑南海子中间的瀛台岛上接光绪到养心殿,与慈禧一块儿接见朝臣,紧跟着要让他单独接见西方各国公使,其中也包括日本国公使。
这是慈禧与恭亲王、瑞王等人商量后作出的决定。因为自菜市口斩了谭嗣同等人,康有力逃到日本,国内外舆论哗然。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天津和武汉等大城市,还是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到处盛传皇上被害,慈禧重新上台的消息。国外的报纸,包括租界出的中英文报纸,干脆说皇太后发动政变,夺了皇帝的权,并说这是一次不合法的政变。虽说这些叫做报纸的玩意儿慈禧从没见过,瑞王、恭亲王也不敢告诉她,但她自有耳目。当她听到这些消息,气得勃然大怒,说这是他们爱新觉罗的家事,外人管不了。
骂归骂,气归气,一想到当年洋人一路杀进北京的经历,慈禧心里不得不软下来。她不敢得罪洋人。对国内老百姓她不怕,但也搁不住众人舌头多,一人一口唾沫也将你淹得半死,这真叫世道大变啊
要在从前,别说罢了皇上,就是在宫中杀了皇帝,过上一年半载外面也没人知道。秦始皇当年死在东巡路上,尸首放在车上运回咸阳,走了半个多月,别说外面人,就连当朝大臣也没几个知道内情。现在倒好,有了电报,有些地方通了火车,海里江中更有小火轮,跑起来飞快,北京城里发生的事,用不了多久,上海、天津以至全国很快传遍了,报上登了不说,更恼人的是老百姓,几千几万张嘴巴越传越神,越传越离奇,甚至有人说光绪死了,棺材不敢运出宫外,偷偷埋在景山,说得有鼻子有眼。为了对付洋人,同时也为了稳定国内民心,慈禧才不得不让光绪出面接见洋人,向外界证明传言毫无根据。
没想李莲英到了瀛台,光绪躺在床上说病了,任他怎么求光绪也不肯离开瀛台。当李莲英告诉光绪,今天叫大“起儿”,老佛爷让奴才伺候万岁爷上朝。光绪瞪他一眼,说你瞧我这样子,去的了吗李莲英慌忙说:“今儿个还有外国使臣晋见,等着向皇上递交国书哪。”
“内阁代办吧。”光绪不耐烦地说。他已经想好了,从现在起,他不当慈禧的摆设,只有对方答应让珍妃与他住在一起,他才会当她的花瓶。
“皇上老佛爷请皇上无论如何去一趟,也就是一会会儿。”李莲英知道慈禧脾气,他要是请不去皇上,那就有他瞧的,“奴才搀着皇上”他边说边上前准备挽扶光绪。光绪愤怒地推开李莲英,指着对方鼻子大骂。
“俗话说,皇上不使唤病人,如今病人就是皇上你爱怎么说怎么说,朕反正不去,你替朕向皇太后告假得了。”光绪索性转过身体,面向着墙躺在床上,再也不理睬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李莲英。
李莲英无奈地回到储秀宫,战战兢兢地向慈禧报告了光绪不肯前来的经过。不知是她早有预知,还是她的内侄女隆裕皇后正坐在那儿,她非但没发脾气,反倒淡淡一笑说:“噢皇上搁车了好吧,有病养病,让太医院好好开药。”
“喳”李莲英连忙回答,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
“皇后啊,你也该上那边瞧瞧去呀。”慈禧看一眼隆裕那张扁瘦的长脸。
“儿臣可不去,去了也见不着好脸儿。”隆裕身子一扭,眼皮习惯地向上一翻。她是来这儿给慈禧请安的,慈禧留她在这儿说一会儿话。
“皇上是你男人嘛。”慈禧不高兴地说。
“什么男人呀从大婚到现在,他连坤宁宫门儿朝哪儿开还不知道呢”一说起光绪,隆裕心里立即说不出什么滋味。可以说,由慈禧一手包办的这桩婚姻,从没给她带来一丝男婚女嫁的欢乐。她占了皇后的名份,表面上享有了皇后的一切荣华富贵,骨子里却什么也不是,光绪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她恨珍妃,其实也有些埋怨身为她姨妈的慈禧。与其说她嫁了皇帝,还不如说慈禧为了控制光绪,硬是让她占了这个位子。
每当隆裕为了她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发牢马蚤时,慈禧心里便莫名地窝火。一方面恨光绪故意冷落她的内侄女,一点不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又觉得隆裕太窝囊,连自己男人也拢不住,既可怜她,又瞧不起她。慈禧显然不想跟对方谈这件事,故意没接她的话茬,隆裕还想说什么,李莲英突然来报,说瑞王在殿外等着“叫起儿”。
一听瑞王爷要来“叫起儿”,隆裕知趣地提出告退。慈禧早就有些烦她,巴不得她走。但转念一想,既然光绪不肯来,她也能算得上棋盘上的一颗子,先留下她再说。
“你别走。都是家里的亲戚,又不是什么外臣。”慈禧这一说,隆裕只得乖乖地坐在那儿。
不一会儿,瑞王进了门,先依次给慈禧和隆裕皇后请了跪安,然后向慈禧报告,说英国、德国和日本国的使臣全到了,都在殿外等着接见。
一听说慈禧要接见高鼻子蓝眼睛的洋鬼子,隆裕立即要走,说儿臣先回避一下,慈禧不让她走。隆裕不自在地低着头说:“您这儿有朝廷大事,儿臣又不懂。”
“你坐这儿就成使臣们见不着皇上,得让他们见着皇后。”
“我见着他们可说什么呀”隆裕心里非常慌张,她实在不想见那些洋人,叽里哇啦他说什么也不懂,硬撑着面子应付这种场面实在活受罪。慈禧看出内侄女心思,耐着性子教着她怎么说。
“你就说皇上龙体欠安,不过是受了点儿风寒。你刚去看了他,他让你替他跟使臣们道乏,致个谢意就成了。”
“您说慢点儿,儿臣可记不住。”
“这不都是眼面前儿的话儿吗”慈禧沉下脸,一肚子不高业“不行,儿臣怕见洋鬼子”隆裕不理对方高兴不高兴,一心想离开这儿,免得在洋人面前出丑。
“老佛爷”李莲英一见这架势,慌忙出来打圆场,“其实皇后娘娘随便说什么都成,反正有同文馆的舌人来回翻,洋人也听不懂。”
慈禧听了觉得有道理,对隆裕说:“行了,由你吧,怎么说都行。”李莲英见老佛爷发了话,立即向门外传旨。不一会儿门外便响起太监们的吆喝,外国公使们在太监的引路下进了大殿。好说歹说,总算将场面应付过去。
洋人一走,隆裕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也跟着告辞了。不一会儿,瑞王送走了各国公使,再次回到殿内。不等他站稳,慈禧劈头问起小格格去武昌的事。今天光绪不肯来这儿接见各国公使,令她换皇上的决心更大了,所以更急于知道那边的情况。
“回老佛爷话,他们该到了。”
“什么屁话到了就是到了,没到就是没到,什么叫该到了”
“奴才该死,”瑞王满脸通红地跪在地下,如实告诉慈禧,说按事先商量的计划,为了不走露风声,路上不给北京递信儿,到了那边,立即让总督府给这边发电报。眼下他们似乎没到,但按日子算,就在这一两天准会有音信。其实他前几天给张之洞发了一份电报,想探探对方这方面的口风,但武昌那边一直没回电。这个情况他不敢告诉慈禧,怕她听后会改变换皇上的主意,对慈禧来说,只要她在一天,光绪在不在位对她都不敢怎么样,但对瑞王这些人来说,那可大不一样啊
慈禧听后沉着脸,半天不说话,心里暗暗思忖着废掉光绪的事。对此她早已铁了心要办,她考虑的不是废不废,而是怎样废,这话儿最好由别人说。京里有人说话还不够,地方上也得有人说话,她正是为此派瑞王家的小格格悄悄南行的,只要小格格一到,讨了张之洞的口风,估计刘坤一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也会跟着表态,这样一来,洋人想反对也没用,毕竟是朝廷内部的事。
深秋的东湖,烟波浩淼的水面上倒映着四周的杨树和远近的青山,如画的风景一点不比西湖逊色。岸边一条小船上,张之洞与荣庆坐在船头钓鱼。
其实他俩谁也没心思钓鱼。他们各怀心事,一个想打探皇上来武昌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另一个则想寻找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将光绪被软禁瀛台,请他出面保驾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荣庆心想光绪皇上真要在这儿,什么事都好办了,问题光绪不在,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加上他丢掉皇上写的血诏,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一旦说出真情,张之洞不肯买他的账怎么办。闹不好,大帅觉得被他们愚弄,一怒之下将他拿下,前面花的力气全白搭了。
眼面前,小船上两个人,一个想说出真情不敢说,另一个想问个中真情却不敢问。两人一边钓鱼,一边闲聊,相互摸着对方的底牌。
“皇上”张之洞轻声叫着荣庆。
“大帅叫谁呢”荣庆故意反问。
“噢,”张之洞连忙改口说,“金先生,在北京也常钓鱼吗”
“很少有这个雅兴,近来闲在点儿,也偶尔钓两竿。”
“一向在什么水面”
“当然是西苑瀛台。”
“前几天接到端亲王一封电报,很教人为难,不知从何说起。”张之洞沉吟半天,终于提起前几天北京来电报的情况,想以此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什么电报”荣庆心里一惊,尽量稳住神。
“为人臣者,实在说不出口。”
“是不是商量换皇上啊”荣庆脱口而出,借着对方的话茬,正好可以摸清这位大帅的态度,这对他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皇上……不,看来金先生早已洞察了”张之洞当下一愣,没想自己没说出口,对方先点明了。他深深叹了口气,告诉荣庆说,北京发来电报,意思是他们那边的意思,但换皇上的话又想让他说出来。
荣庆笑笑,问张之洞准备怎么回答北京方面。他脸上在笑,心里说不出地紧张,如果对方态度不明朗,他这会儿装得再像也没用。
“废立大事,非臣下可以妄议而且我看金先生的身体,也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张之洞说了自己想法。他说的是实话,即便不是当着皇上的面,他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迟迟没有复电。
荣庆听后心里顿时落下一块石头,连声说:“张大帅是明白人,响鼓不用重捶啊。”
“我打算再问问各省督抚,特别是李鸿章和刘坤一他们的意思。”
“张大帅觉着怎么合适怎么办,不用跟我商量。”荣庆边说边从船头站起,挥着手中鱼竿说走吧,咱们不钓了。张之洞不明白,既然皇上已经露了真象,为什么迟迟不表明他南下的真实目的,好像在跟他捉迷藏。今天一大早,趁着陪皇上钓鱼的机会,总算讨了对方的口风。从湖边回到家,他自认这是皇上的旨意,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看得出,皇上似乎想跟他说什么非常大事,但又不放心他,所以一直在试探自己。湖边一通对话,他决心借电报的由头,向对方明白无误地表白了他的心迹。显然对方非常高兴,临分手前,皇上那句话分明暗示自己,让他立即与李鸿章和刘坤一等人联络。
张之洞为此将马二爷叫到密室商量,说他主意已定,让马二爷立即拟一份电文给各省总督。巡抚发去,说要干就手拉手一起干。一听大帅决心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马二爷激动得不行,连声说好,并提醒张之洞,一旦起事,行在大营一定得设在武昌。他所说的“行在”,是指皇上临时指挥大营。只有这样才能以武昌为中心,以皇上名义对全国发号施令,张大帅自然也就成了全国中兴的辅国功臣,而他这个没有人举的文僚,也会因此青云直上,成为这一历史事件中功不可没的人物。
“千万记住。皇上的事千万别提,只说废立不妥就成了。”张之洞吩咐马二爷。对于在政治漩涡里滚了几十年的大帅来说,任何时候都得替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再有把握的事也得这么做,这是一种本能。
马二爷点头说明白,匆匆离开这儿,说他立即回签押房拟电文,今天就发出去。看得出,这位才华出众的心腹,对于助光绪中兴,重开新政,有着一股子极大的热情,望着他的背影迅速消失在门边,张之洞不但理解他那跃跃欲试的g情,也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雄心。踌躇满志的张之洞站在窗前,望着那满眼的秋色,想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心潮起伏迭宕。在他迟暮之年,命运之神突然悄悄向他招手。
吃了晚饭,张之洞心里惦记着马二爷发出的电报是否有回音,直接由饭桌上来到签押房。他一进门,马二爷立即兴奋地告诉张之洞,江南刘大帅回电报了。
“他点头还是摇头”张之洞不动声色地问。
“刘大帅说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马二爷将电报递给张之洞。张之洞看了,高声赞赏地,一连说了几声“好句子”。两人正说话,总督府的卫士长突然来报,说京里有人来拜访大帅。
“挡驾罢。”张之洞看一眼马二爷,对方脸上的表情和他心里想得一模一样,于是对卫士长摆摆手,说现在不见客。
“大帅,是乾清门的侍卫恩大人他说有紧要事,一定要现在面见大帅。”卫士长双手递上名帖。
张之洞接过名帖,见上头写着恩海两个字,顿时愣在那儿。明明皇上身边的卫士说自己叫恩海,身分也是乾清门三品侍卫。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听说过,可这两人不仅同名同姓,连宫中当差的职务也一模一样,难道说一个人能分成两半不成张之洞心里说暗自纳闷,怎么突然冒出两个恩海来他仔细问了卫士来人的情况,当他听说恩海只不过是个随行,他是陪某一位贵人专程南下会张大帅的,心里更加疑虑重重。恩海本人为三品卫侍,由他随行,那主人怎么也是王爷和贝勒之类的大人物。想到这儿,张之洞更觉得奇怪。前不久刚来了微服南下的皇上,这会儿又冒出个一个同名同姓的恩海,更不知他身后的贵客是何方神圣这些人会不会跟皇上南下有关
第二十三章 真假皇帝
假皇上与张大帅直接见了面。正当张之洞信以为真时,小格格与恩海赶到武昌。张之洞恍然大悟,知道上了当。小格格为了抢头功,带人抓住假皇上,没想此人竟是她日夜所思的荣庆。荣庆被抓,本该押上断头台,没想却进了花烛洞房。最后一瞬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张之洞坐在总督衙门大堂里,当他看见卫士长引着年过四旬的恩海走进,缓缓地从座椅边站起,既有礼貌,也不过份热情。
“乾清门侍卫恩海给大帅请安”恩海急步上前,给张之洞行了个半跪礼。张之洞连声说不客气,一边摆摆手,指着右侧的椅子让荣庆二舅坐下。恩海谢了声,在椅子边入座。不等他坐定,张之洞闷闷地问了一声:“你是恩海”舅老爷连忙应道,说他正是恩海。
“是吗”张之洞沉吟地,“乾清门有几位恩海”
“就末将一个呀。”恩海觉得奇怪,对方怎么会冒出这个问题。
“这可有了意思了,你不是一个人来的吧”
“末将陪着一位贵客一起来的。”
“谁哪位贵客”
“大帅一见就知道了。她就在外面。”
“那还不快请呀”张之洞故意作出一副埋怨的样子。恩海站起来,说这就去请。张之洞一把拉住他说,“恩侍卫,我的衙门不比自云寺,我是不是该行君臣大礼呀”
“没那个道理,您用见贝勒的礼儿就行。”恩海没明白张之洞究竟什么意思,怎么将衙门和白云寺扯在一块儿了,什么君臣大礼也冒出来了。
恩海不知道荣庆一行假冒皇上住在白云寺的情况,所以一头雾水。其实张之洞是故意这么说,试探一下他们知道不知道白云寺的事,是冲着皇上来帮忙的,还是来这儿帮倒忙的。张之洞见恩海显然对皇上那边的事一无所知,这才心里有了着数,知道该怎么应付。
恩海出去没多久,便从门边领着身着男装的小格格进来。
张之洞没想到年仅十九的小格格便是恩海陪同南下的贵客,以为她是贵客书僮之类的人物。张之洞站在大堂门边向外张望。见后面再没有其他人,便问恩海,贵客在哪儿,恩海笑笑,指着小格格说,这位是瑞王爷的七公子。
“张大帅了”不等恩海介绍,小格格已认出他身分,抱拳向对方一揖。
“七公子”张之洞颇为意外。他看一眼眉清目秀的七公子,心里有些不高兴,心想瑞王派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我这儿干什么。如果事大,派来的人也太嫩了点。如果事小,这不是拿他这官居一品的总督开心吗他有些后悔没听马二爷的话,应该由马二爷出面先会会他们,然后再决定见不见就好了。想到这儿,立即耍了个滑头,说他有公务要办,让同来的卫士长和大管家安顿好七公子和恩侍卫住下,说晚上他亲自给二位接风,张之洞说完立即端起茶盏,卫士长立即说“送客了”没等小格格和恩海回过神,张之洞已经从屏风后边的侧门抽身走了。
“摆什么谱儿啊我正事儿还没说呢”小格格本来性子就急,加上心里有事,想着自己这一趟能办成事,老佛爷就替她和荣庆指婚。没想刚见面就吃了个闭门羹。她愣在那儿,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急得她在大堂上叫起来。
“咱们先住下也好。”恩海知道她脾气臭,慌忙劝着她。
“谁没住过店呀不行,我得找他”小格格说完向屏风边的侧门跑去。
“公子,上房不能进”恩海连忙拦住小格格。府上的管家和卫士也上前,帮着恩海一块劝着小格格。
小格格犹豫了一会儿,装作一副听劝的样子,随众人向大门边走去。刚走没走几步,她突然转身,急步跑进侧门,一阵风地冲进张大帅的起居室。众人全愣在那儿,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恩海了解小格格脾气</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