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盯着,他能知道这是宁衍的小孩子心性,旁人可不一定这么觉得。一个个的非得把他的一言一行都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的剔出“言外之意”来才能罢休。
他若是犯错,便不是普通家里打板子关祠堂的事儿了,一着不慎便会留下祸根。历来当帝王的,说话做事前瞻后顾尚且容易有疏漏,须得时时自省,哪能越活越回去。
宁怀瑾脑子里乱七八糟地想成一团,一会儿心软地觉得宁衍这毕竟是关起门与他撒撒娇,在外已经足够懂事了;但一会儿又觉得君子立身须正,得时时刻刻自省才行,省的底线一退再退,总要在外面露怯。
宁衍就着热气搓了搓手,余光里见着他的表情一变再变,不免心里觉得有些好笑。
但他到底没想挨训,于是趁着宁怀瑾还未想出个结果,便连忙想将这话茬扯开:“对了,方才回来时阿湛还说,看今日的天气,晚上必定是个月朗星稀的好天,晚间不如在外头的草场摆个小宴,叫上来冬狩的群臣们一起喝几杯。散了宴之后,咱们几个还能——”
宁衍后半句话未曾说出口,就被外头的通传声打断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何文庭刚叫了陛下,话还未等说完,来人就已经扯开了帷帐外的棉布帘子,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外头的冷风随着扑了进来,宁衍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将腿上盖的软皮子往宁怀瑾那边推了推,生怕把他冻着了。
“皇兄!”屏风外传来一声略显稚嫩的呼喊,来人风风火火地绕过屏风窜过来,跟进门来的何文庭抓都没抓住他,连一旁的烛火都被刮得歪了歪,好悬没灭了。
那是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男孩子,穿着身鲜亮的水色袄子,脚下踩着一双鹿皮靴,手里攥着一把牛筋拧成的短鞭,咋咋呼呼地往里冲。
他刚一转过屏风,便见宁衍坐在床边,面色淡淡地看着他。
“小七。”宁衍说:“你们先生不是教过你们吗,进门之前要先通报。”
宁越最怕宁衍这个表情——他是先帝最小的儿子,还没满周岁时先帝就撒手人寰了。只是宁越虽然不曾经历过旁人般兄弟阋墙的日子,但身边却只有宁衍一个数得上的兄长,从小没少受他的教导,难免有些怕他。
宁越顿时不敢闹了,连忙站住了脚,还因为停得太急,差点栽到熏炉上去。
“我通报了。”宁越像是怕他不信,连忙又转过身,蹬蹬蹬几步跑回屏风另一侧,将刚进门的另一个人扯了过来:“不信皇兄问五哥!”
被他扯进来的是个跟宁衍半大般的少年,看起来比宁衍略年长一些,眉眼也比他温和许多。
那少年被宁越扯着,也没有半点不耐烦,脸上挂着些笑意,摸了摸他的脑袋,冲着宁衍行了个礼。
“确实是。”宁辞笑着道:“只是还没等到何内侍说话,小七就等不及了。”
他回完了宁衍的话,又转过身来,端正地向着宁怀瑾行了一礼,说道:“王爷安好。”
宁辞排行比宁衍年长,却因生母地位较低的缘故,在宫中一直不受重视。这些年来虽然凭着荫封混了个郡王当当,但一直将姿态放得很低,从不争抢什么。
他知道宁怀瑾在宁衍眼里受重视,是以虽然在辈分上也能称为叔侄,却也不想与他乱攀交情。
宁怀瑾略略颔首,没有说话。
这两位虽然都是宁衍的同胞兄弟,但都是封王建府的人,平日里与宁怀瑾也没什么往来。
帐子里有了外人,宁怀瑾便觉得再靠在榻上实在很不自在,便将身上那张皮子扯了下去,掸了掸衣服,坐直了身体。
“五哥和小七来找朕做什么?”有了旁人在,宁衍便换了自称,冲着他俩人问道:“冬狩明日才开始,朕这可没什么好玩的。”
“倒也没什么。”宁越攥着手里的马鞭,扯过张小凳子坐在暖炉旁边,嘿嘿笑了两声,说道:“就是我听外头说,说皇兄把舒家姐姐接进宫去了……想问问皇兄什么时候大婚,我好替皇兄接新娘子去!”
“哪听来的浑话?”宁衍瞥了他一眼:“朕不娶她,唤她进宫是有别的正事。”
“啊……”宁越年纪小,情绪都写在脸上,听了这话,有些明晃晃地失望。
“怎么,你这么小的年级就想接新娘子了?”宁衍失笑道:“不如朕给你挑个郡王妃,你亲自去娶一个岂不是更好玩儿。”
“不不不,还是算了。”宁越连忙把头摇的拨浪鼓一样:“还是别了,臣弟可不想现在就有人管着。”
宁衍瞥了他一眼,问道:“那你还来催朕?”
“皇兄这不是到年纪了吗。”宁越搓了搓手,忍了又忍,又追问道:“皇兄怎么不喜欢舒姐姐啊,我先前去舒府玩儿的时候见过她一次,长得可好看了。”
“不为什么。”宁衍状若无意地看了一眼宁怀瑾,说:“朕有心上人了。”
正文 “我的心上人,皇叔认识的。”
“心上人?”
女人的声音听起来只是微微有些哑,并不苍老,可她非要刻意压低音调,作出一副不伦不类的老态模样。
她手里攥着串长长的紫檀佛珠,略长的指甲将珠子一个个向后拨动着。那串珠子从她手心滚了一圈,又被一块黄蜡带着坠下去,在半空中左右荡了一个来回。
“哀家可没听说,皇帝有什么心上人。”女人说。
她半阖着眼靠在软枕上,两个十七八岁的少女跪在榻前,正小心翼翼地给她捏着腿。
舒秋雨规规矩矩地坐在软榻下首的木椅中,手里攥着张绣着水仙的丝帕,时不时会掩着唇干咳两声。
屋内的香点得很浓,大大小小三四个暖炉同时燃着,屏风上还挂了两三个香包。她对这么浓烈的熏香实在不适应,坐得久了脸色都有些发白。
“回太后娘娘的话。”舒秋雨低声道:“陛下确实是如此跟臣女说的。”
舒秋雨说话时身子微侧,面对着榻上的女人。只是她垂着眼睛,安分地望着足前那一小块青砖,眼神不曾乱飘半分。
早先进宫前,舒家一直将她视作皇后来培养,舒夫人也明里暗里提点了她不少关于面前这位“太后娘娘”的事。
这位太后娘娘阮茵是先帝心腹——当时户部尚书的嫡长女,按理来
他若是犯错,便不是普通家里打板子关祠堂的事儿了,一着不慎便会留下祸根。历来当帝王的,说话做事前瞻后顾尚且容易有疏漏,须得时时自省,哪能越活越回去。
宁怀瑾脑子里乱七八糟地想成一团,一会儿心软地觉得宁衍这毕竟是关起门与他撒撒娇,在外已经足够懂事了;但一会儿又觉得君子立身须正,得时时刻刻自省才行,省的底线一退再退,总要在外面露怯。
宁衍就着热气搓了搓手,余光里见着他的表情一变再变,不免心里觉得有些好笑。
但他到底没想挨训,于是趁着宁怀瑾还未想出个结果,便连忙想将这话茬扯开:“对了,方才回来时阿湛还说,看今日的天气,晚上必定是个月朗星稀的好天,晚间不如在外头的草场摆个小宴,叫上来冬狩的群臣们一起喝几杯。散了宴之后,咱们几个还能——”
宁衍后半句话未曾说出口,就被外头的通传声打断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何文庭刚叫了陛下,话还未等说完,来人就已经扯开了帷帐外的棉布帘子,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外头的冷风随着扑了进来,宁衍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将腿上盖的软皮子往宁怀瑾那边推了推,生怕把他冻着了。
“皇兄!”屏风外传来一声略显稚嫩的呼喊,来人风风火火地绕过屏风窜过来,跟进门来的何文庭抓都没抓住他,连一旁的烛火都被刮得歪了歪,好悬没灭了。
那是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男孩子,穿着身鲜亮的水色袄子,脚下踩着一双鹿皮靴,手里攥着一把牛筋拧成的短鞭,咋咋呼呼地往里冲。
他刚一转过屏风,便见宁衍坐在床边,面色淡淡地看着他。
“小七。”宁衍说:“你们先生不是教过你们吗,进门之前要先通报。”
宁越最怕宁衍这个表情——他是先帝最小的儿子,还没满周岁时先帝就撒手人寰了。只是宁越虽然不曾经历过旁人般兄弟阋墙的日子,但身边却只有宁衍一个数得上的兄长,从小没少受他的教导,难免有些怕他。
宁越顿时不敢闹了,连忙站住了脚,还因为停得太急,差点栽到熏炉上去。
“我通报了。”宁越像是怕他不信,连忙又转过身,蹬蹬蹬几步跑回屏风另一侧,将刚进门的另一个人扯了过来:“不信皇兄问五哥!”
被他扯进来的是个跟宁衍半大般的少年,看起来比宁衍略年长一些,眉眼也比他温和许多。
那少年被宁越扯着,也没有半点不耐烦,脸上挂着些笑意,摸了摸他的脑袋,冲着宁衍行了个礼。
“确实是。”宁辞笑着道:“只是还没等到何内侍说话,小七就等不及了。”
他回完了宁衍的话,又转过身来,端正地向着宁怀瑾行了一礼,说道:“王爷安好。”
宁辞排行比宁衍年长,却因生母地位较低的缘故,在宫中一直不受重视。这些年来虽然凭着荫封混了个郡王当当,但一直将姿态放得很低,从不争抢什么。
他知道宁怀瑾在宁衍眼里受重视,是以虽然在辈分上也能称为叔侄,却也不想与他乱攀交情。
宁怀瑾略略颔首,没有说话。
这两位虽然都是宁衍的同胞兄弟,但都是封王建府的人,平日里与宁怀瑾也没什么往来。
帐子里有了外人,宁怀瑾便觉得再靠在榻上实在很不自在,便将身上那张皮子扯了下去,掸了掸衣服,坐直了身体。
“五哥和小七来找朕做什么?”有了旁人在,宁衍便换了自称,冲着他俩人问道:“冬狩明日才开始,朕这可没什么好玩的。”
“倒也没什么。”宁越攥着手里的马鞭,扯过张小凳子坐在暖炉旁边,嘿嘿笑了两声,说道:“就是我听外头说,说皇兄把舒家姐姐接进宫去了……想问问皇兄什么时候大婚,我好替皇兄接新娘子去!”
“哪听来的浑话?”宁衍瞥了他一眼:“朕不娶她,唤她进宫是有别的正事。”
“啊……”宁越年纪小,情绪都写在脸上,听了这话,有些明晃晃地失望。
“怎么,你这么小的年级就想接新娘子了?”宁衍失笑道:“不如朕给你挑个郡王妃,你亲自去娶一个岂不是更好玩儿。”
“不不不,还是算了。”宁越连忙把头摇的拨浪鼓一样:“还是别了,臣弟可不想现在就有人管着。”
宁衍瞥了他一眼,问道:“那你还来催朕?”
“皇兄这不是到年纪了吗。”宁越搓了搓手,忍了又忍,又追问道:“皇兄怎么不喜欢舒姐姐啊,我先前去舒府玩儿的时候见过她一次,长得可好看了。”
“不为什么。”宁衍状若无意地看了一眼宁怀瑾,说:“朕有心上人了。”
正文 “我的心上人,皇叔认识的。”
“心上人?”
女人的声音听起来只是微微有些哑,并不苍老,可她非要刻意压低音调,作出一副不伦不类的老态模样。
她手里攥着串长长的紫檀佛珠,略长的指甲将珠子一个个向后拨动着。那串珠子从她手心滚了一圈,又被一块黄蜡带着坠下去,在半空中左右荡了一个来回。
“哀家可没听说,皇帝有什么心上人。”女人说。
她半阖着眼靠在软枕上,两个十七八岁的少女跪在榻前,正小心翼翼地给她捏着腿。
舒秋雨规规矩矩地坐在软榻下首的木椅中,手里攥着张绣着水仙的丝帕,时不时会掩着唇干咳两声。
屋内的香点得很浓,大大小小三四个暖炉同时燃着,屏风上还挂了两三个香包。她对这么浓烈的熏香实在不适应,坐得久了脸色都有些发白。
“回太后娘娘的话。”舒秋雨低声道:“陛下确实是如此跟臣女说的。”
舒秋雨说话时身子微侧,面对着榻上的女人。只是她垂着眼睛,安分地望着足前那一小块青砖,眼神不曾乱飘半分。
早先进宫前,舒家一直将她视作皇后来培养,舒夫人也明里暗里提点了她不少关于面前这位“太后娘娘”的事。
这位太后娘娘阮茵是先帝心腹——当时户部尚书的嫡长女,按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