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大理石面又重新焕发出如常的光彩。
只是这时,晴朗夜空陡然爆发出一道巨大的霹雳闪电,像天意注定一样,降临得毫无征兆,瞬间便劈中琴台外那棵千年古柏,瞬间升腾火光照映出那失败刺客留在身后的那道已消失无踪的殷殷血迹,而后滚滚天雷,天谴使然,也是这场滔天大火的源头。
姜太后想至此,心神不由为之一撼,喃喃自语,似谶语又似哀叹,“天意……莫非天意……”
是啊,天意,虚伪的天意,弄人的天意。
“太后,皇上呢?皇上现在何处?”懿成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姜太后的神思。
眼前这位假公主的关切神色令姜太后觉得可笑,她讨厌她的脸,讨厌那张与自己爱女分外相似却又天差地别的脸,她伸出手颤巍巍往无尽火海里一指,森然道:“他在那里。”
“他在火里,他活不成了。”
不!不!
懿成凄惶摇头,内心大恸,。
默央死了?他死了?死了?
连天子也会死于非命吗?
懿成望着这场燎原大火,越想越觉痛彻肺腑,她的四肢百骸似乎正被烧成灰烬,便想也不想,如飞蛾扑火般,往琴台火海里奔去。
“公主……”身后的宫人发出阵阵惊呼,却无一人上前阻拦。
“陛下!你在哪里!陛下!陛下……”懿成高喊着,径直冲进了那片火海,热浪如巨浪席卷而来,将她吞噬殆尽。
“陛下……咳咳……”琴台上浓尘滚滚,焦烟漫漫,除了血红的光,目不能视。
懿成掩住口鼻,她在心中默念他的名字。
默央,默央。
一个妙不可言的名字,一个面目全非的名字。
她听到宫殿里的雕龙梁柱在熊熊烈火发出濒死的嚎啕,最后伴随周身火舌,轰然倒塌,它们到底坚守住了自己的无上使命,就如同她一样。
从天而降的火星如骤雨般,不容分说地砸在她身上,脸上,失去意识前,从前和默央的一次无足轻重的对话蓦然回响在她耳畔。
“若朕在火海里呢?”,“懿成跟随陛下。”
“若朕在刀山上呢?”,“懿成跟随陛下。”
“若朕在地狱中呢?”,“懿成愿跟随陛下,生死不论。”
或许和他一齐死去,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她终究还是守住了对他的诺言。
此时,琴台临边有一古旧高台,名唤瞭望台,先帝在世时,那儿也曾盛极一时,是巫祝祭司夜观天象,推演吉凶的圣地,却仍逃脱不了沦为朝代更迭牺牲品的天命。
而琴台和瞭望台之间隐蔽的暗道,那是修建者留在世上最后的生路,除了父皇,还有默央知晓。
瞭望高台高处,正伫立着安然无恙的当今圣上,他面容阴鸷,正以君临天下的姿势,俯视一切,今夜的闹剧,有一半出自他的手笔,没有他事先吩咐将柏树树干涂上的油迹,他想一道天雷,还不足以引发如此大火,除了那个投身火海的女人,她以一种近乎献祭的仪式,令他冰封三尺的心得以裂开一条纹路,微乎其微,却已然足够了。
还有那个奋不顾身跳入火海将她救出的北国使臣,默央玩味似的,半眯起眼看着两人,他在嫉妒,在庆幸。
倘若她今夜为他而亡,似乎除了追封给她虚无又冗长的荣华富贵,他别无选择。
他同样也在猜测,那个所谓北国使臣冒死救下和亲公主的真实意图,他想不明白。
正如世人也想不明白,皇帝究竟是如何从这场蹊跷大火中全身而退的?这是那个夜晚遗留于世的第二个谜题,后世无法定论,只得暂且将此归结于上苍的庇佑。
二十三年后,天下一统后的第五年,一位年青录事官——余生大人在前朝大越永明宫遗址里徘徊,锲而不舍地找寻这个谜题的答案,最终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疑似坍塌的暗道,他忽然拨云见日,不过,要有定论,他还需去见一个人,做最后的求证,当然这是后话。
皇宫刺客,琴台走水,公主重伤,这些消息第二天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遍了邺阳城的每一个角落,不过比起这些无关痛痒的谈资,还是东门长街口株连三族的枭首示众更为引人注目。
听说首犯曾是礼平门的监守,但对于他与族人的罪状,人们莫衷一是。
一开始人头落地时,众人还会抚掌叫好,可很快他们便发现这并非偶然小事,因为从那日起,长街口身首异处的尸首和新鲜断颅随处可见,死状百态,如同家常便饭。
人们不禁怀疑,那刺客女子的人皮还挂在城楼上迎风飘扬,以作警示,她已不能透露任何关于幕后指使者的信息,又哪里能株连得了那么多人?
平民当然悟不透,这场牵连甚广的谜案,将一百三十三位朝堂官员卷入其中,已经逐渐转变为了几股政治力量的博弈,一支独大的姜太后,绵里藏刀的傅太后,韬光养晦的小皇帝,他们不过是遇上了这个千载难逢,可任意铲除异己的机会。
株连九族
只是这时,晴朗夜空陡然爆发出一道巨大的霹雳闪电,像天意注定一样,降临得毫无征兆,瞬间便劈中琴台外那棵千年古柏,瞬间升腾火光照映出那失败刺客留在身后的那道已消失无踪的殷殷血迹,而后滚滚天雷,天谴使然,也是这场滔天大火的源头。
姜太后想至此,心神不由为之一撼,喃喃自语,似谶语又似哀叹,“天意……莫非天意……”
是啊,天意,虚伪的天意,弄人的天意。
“太后,皇上呢?皇上现在何处?”懿成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姜太后的神思。
眼前这位假公主的关切神色令姜太后觉得可笑,她讨厌她的脸,讨厌那张与自己爱女分外相似却又天差地别的脸,她伸出手颤巍巍往无尽火海里一指,森然道:“他在那里。”
“他在火里,他活不成了。”
不!不!
懿成凄惶摇头,内心大恸,。
默央死了?他死了?死了?
连天子也会死于非命吗?
懿成望着这场燎原大火,越想越觉痛彻肺腑,她的四肢百骸似乎正被烧成灰烬,便想也不想,如飞蛾扑火般,往琴台火海里奔去。
“公主……”身后的宫人发出阵阵惊呼,却无一人上前阻拦。
“陛下!你在哪里!陛下!陛下……”懿成高喊着,径直冲进了那片火海,热浪如巨浪席卷而来,将她吞噬殆尽。
“陛下……咳咳……”琴台上浓尘滚滚,焦烟漫漫,除了血红的光,目不能视。
懿成掩住口鼻,她在心中默念他的名字。
默央,默央。
一个妙不可言的名字,一个面目全非的名字。
她听到宫殿里的雕龙梁柱在熊熊烈火发出濒死的嚎啕,最后伴随周身火舌,轰然倒塌,它们到底坚守住了自己的无上使命,就如同她一样。
从天而降的火星如骤雨般,不容分说地砸在她身上,脸上,失去意识前,从前和默央的一次无足轻重的对话蓦然回响在她耳畔。
“若朕在火海里呢?”,“懿成跟随陛下。”
“若朕在刀山上呢?”,“懿成跟随陛下。”
“若朕在地狱中呢?”,“懿成愿跟随陛下,生死不论。”
或许和他一齐死去,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她终究还是守住了对他的诺言。
此时,琴台临边有一古旧高台,名唤瞭望台,先帝在世时,那儿也曾盛极一时,是巫祝祭司夜观天象,推演吉凶的圣地,却仍逃脱不了沦为朝代更迭牺牲品的天命。
而琴台和瞭望台之间隐蔽的暗道,那是修建者留在世上最后的生路,除了父皇,还有默央知晓。
瞭望高台高处,正伫立着安然无恙的当今圣上,他面容阴鸷,正以君临天下的姿势,俯视一切,今夜的闹剧,有一半出自他的手笔,没有他事先吩咐将柏树树干涂上的油迹,他想一道天雷,还不足以引发如此大火,除了那个投身火海的女人,她以一种近乎献祭的仪式,令他冰封三尺的心得以裂开一条纹路,微乎其微,却已然足够了。
还有那个奋不顾身跳入火海将她救出的北国使臣,默央玩味似的,半眯起眼看着两人,他在嫉妒,在庆幸。
倘若她今夜为他而亡,似乎除了追封给她虚无又冗长的荣华富贵,他别无选择。
他同样也在猜测,那个所谓北国使臣冒死救下和亲公主的真实意图,他想不明白。
正如世人也想不明白,皇帝究竟是如何从这场蹊跷大火中全身而退的?这是那个夜晚遗留于世的第二个谜题,后世无法定论,只得暂且将此归结于上苍的庇佑。
二十三年后,天下一统后的第五年,一位年青录事官——余生大人在前朝大越永明宫遗址里徘徊,锲而不舍地找寻这个谜题的答案,最终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疑似坍塌的暗道,他忽然拨云见日,不过,要有定论,他还需去见一个人,做最后的求证,当然这是后话。
皇宫刺客,琴台走水,公主重伤,这些消息第二天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遍了邺阳城的每一个角落,不过比起这些无关痛痒的谈资,还是东门长街口株连三族的枭首示众更为引人注目。
听说首犯曾是礼平门的监守,但对于他与族人的罪状,人们莫衷一是。
一开始人头落地时,众人还会抚掌叫好,可很快他们便发现这并非偶然小事,因为从那日起,长街口身首异处的尸首和新鲜断颅随处可见,死状百态,如同家常便饭。
人们不禁怀疑,那刺客女子的人皮还挂在城楼上迎风飘扬,以作警示,她已不能透露任何关于幕后指使者的信息,又哪里能株连得了那么多人?
平民当然悟不透,这场牵连甚广的谜案,将一百三十三位朝堂官员卷入其中,已经逐渐转变为了几股政治力量的博弈,一支独大的姜太后,绵里藏刀的傅太后,韬光养晦的小皇帝,他们不过是遇上了这个千载难逢,可任意铲除异己的机会。
株连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