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一次叮嘱了高玉兰、高春兰后转过身迈开了脚步。
脚上像是绑了块大石头,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地沉重,但每走一步又跟前面的希望拉近了距离。为了长远的希望,眼前的不舍只能暂时搁置。王丽华坚定了脚下的步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每一步走得是多么艰难跟不舍!
高翔在里屋坐着,他不想看着妈妈离开的背影,但是过了一会儿又站到了地坪上。望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想要挽留但怎能挽留,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妈妈身上,妈妈出去是为了给他们争一个好的生活。高翔黯然地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好几次脚步迈出去但又折了回来。脚步一步步地拉远,妈妈的背影越来小,越来越小……
王丽华多次回头看站在地坪里的儿女,牵挂跟不舍,不知道她不在家的日子孩子们会如何。他们会听话吗?会好好学习不捣乱吗?田里、土里的农活他们干不干得过来?她能不能在油跟米吃完之前回来?如果油米吃完了她没回来,那孩子们怎么生活!所有所有的问题汇在一块,这是她肩上担负的责任。
走到山湾,再往前走就过了山湾,回头就看不到站在地坪里的儿女,王丽华转过身望着这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庄,望着地坪里看着她的儿女,一时忍不住地热泪盈眶。她目光落在儿女身上停了一会儿,毅然转过身往前迈开了脚步。过了山湾,鹅卵石道路依旧不那么平坦,这脚下的道路似乎是延伸到无尽的远方。王丽华百感交集,泪水止不住地哗哗而下。留恋跟不舍得暂时放下来,等赚了钱回来,一家人相聚时总会是欢乐的笑脸吧。
她加快脚步走到供销社,在供销社地坪里没等多久去市里的班车就开过来了。王丽华扬着手,班车在供销社门口停了下来。上了车,班车载她去追求生活的希望跟前景。
三个孩子看着妈妈的身影转过了山湾,心里一下子空荡荡的。妈妈去麻纺厂做事会不会很辛苦?外面的世界妈妈能习惯吗?家里再没有大人可依靠,什么事都要他们自己负起责任,这未知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畏怯!
高玉兰看着弟弟妹妹愁眉不展,她强打起精神扮着笑脸说道:“有大姐在家了,大姐能照顾你们,你们俩好好读书就是。”
高春兰、高翔转过身看着大姐,大姐跟他们年龄相差不了多少,但大姐这几句话给了他们一点生活的倚靠。正因为妈妈不在家,他们应该
团结在一起好好生活,不要让妈妈为他们担心。
“弟弟、妹妹,你们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后跟我去菜园里拔草去。”
三个孩子的情绪都还沉浸在对妈妈的想念中,但生活得向前看,他们不得不开始适应妈妈不在家里的生活。
第十三章
班车开动起来,车尾扬起厚厚的灰尘,马上要离开村庄去市里,让人激动又忐忑。她不在家的日子儿女们一日三餐会按时吃吗?衣服脏了谁洗?田里、土里的活干不干得过来?他们会跟她承诺的那样听话,在家里好好学习吗?想起这些,免不了担心。她将要去麻纺厂工作,麻纺厂是个什么环境,她能不能适应过来,这些都是问题。好在已经走出了这一步,而且方向也已经明朗,陌生总会变得熟悉,希望以麻纺厂为起点,就此给儿女们一个相对有保障的生活吧。
班车开得不急不慢,乘客时上时下,将近一个小时后到了市郊。道路两边的商店密集起来,人声纷扰嘈杂,小汽车时而鸣着尖锐的汽笛呼啸而过,城市繁华的影子在慢慢显现。这城市的繁华给人希望,但这繁华的背后又有多少汗水,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的汽车多起来,班车的速度相应慢了许多。班车里多数人难得来一趟市里,到市里来对他们是一个大事,窗外的高楼跟穿梭的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不由得议论纷纷。王丽华以前时常来市里做点小买卖,对车水马龙并不陌生。但城市的风光再一次出现在她眼前,她还是激动不已,这一次她不是来做买卖,而是要去麻纺厂上班,多么大的事啊!
班车慢悠悠地开在城市的街道上,左拐右拐,不久也到站了。
王丽华出了站,现在她要去麻纺厂,怎么走?出门前高立春跟她说过怎么走,坐什么车,现在出了站,城市交错的道路让她根本辨不出方向。
麻纺厂有多远,去哪里坐车,这些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
街道上开着的“慢慢游”、三轮车时而靠过来问她去哪,坐不坐车,她都没有搭理。她得先搞清楚麻纺厂在哪个方位,有多远才行。如果近的话打问着走过去就好。
问了几个人,有的说麻纺厂在缝纫机厂旁,有的说在七里桥那块,可是缝纫机厂跟七里桥又在哪里?又有人说麻纺厂不远,坐哪路公交车很快能到。问路倒是问出了众说纷纭的味道。
王丽华想着时间还早,先走着吧,边走边问说不定就到了。
每到一个路口就问人,然而得到的答案跟先前问的情况总是有所出入,再这样走下去真不知道能不能走对。这时恰好前面有一个公交车站,走过去看了站牌
脚上像是绑了块大石头,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地沉重,但每走一步又跟前面的希望拉近了距离。为了长远的希望,眼前的不舍只能暂时搁置。王丽华坚定了脚下的步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每一步走得是多么艰难跟不舍!
高翔在里屋坐着,他不想看着妈妈离开的背影,但是过了一会儿又站到了地坪上。望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想要挽留但怎能挽留,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妈妈身上,妈妈出去是为了给他们争一个好的生活。高翔黯然地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好几次脚步迈出去但又折了回来。脚步一步步地拉远,妈妈的背影越来小,越来越小……
王丽华多次回头看站在地坪里的儿女,牵挂跟不舍,不知道她不在家的日子孩子们会如何。他们会听话吗?会好好学习不捣乱吗?田里、土里的农活他们干不干得过来?她能不能在油跟米吃完之前回来?如果油米吃完了她没回来,那孩子们怎么生活!所有所有的问题汇在一块,这是她肩上担负的责任。
走到山湾,再往前走就过了山湾,回头就看不到站在地坪里的儿女,王丽华转过身望着这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庄,望着地坪里看着她的儿女,一时忍不住地热泪盈眶。她目光落在儿女身上停了一会儿,毅然转过身往前迈开了脚步。过了山湾,鹅卵石道路依旧不那么平坦,这脚下的道路似乎是延伸到无尽的远方。王丽华百感交集,泪水止不住地哗哗而下。留恋跟不舍得暂时放下来,等赚了钱回来,一家人相聚时总会是欢乐的笑脸吧。
她加快脚步走到供销社,在供销社地坪里没等多久去市里的班车就开过来了。王丽华扬着手,班车在供销社门口停了下来。上了车,班车载她去追求生活的希望跟前景。
三个孩子看着妈妈的身影转过了山湾,心里一下子空荡荡的。妈妈去麻纺厂做事会不会很辛苦?外面的世界妈妈能习惯吗?家里再没有大人可依靠,什么事都要他们自己负起责任,这未知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畏怯!
高玉兰看着弟弟妹妹愁眉不展,她强打起精神扮着笑脸说道:“有大姐在家了,大姐能照顾你们,你们俩好好读书就是。”
高春兰、高翔转过身看着大姐,大姐跟他们年龄相差不了多少,但大姐这几句话给了他们一点生活的倚靠。正因为妈妈不在家,他们应该
团结在一起好好生活,不要让妈妈为他们担心。
“弟弟、妹妹,你们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后跟我去菜园里拔草去。”
三个孩子的情绪都还沉浸在对妈妈的想念中,但生活得向前看,他们不得不开始适应妈妈不在家里的生活。
第十三章
班车开动起来,车尾扬起厚厚的灰尘,马上要离开村庄去市里,让人激动又忐忑。她不在家的日子儿女们一日三餐会按时吃吗?衣服脏了谁洗?田里、土里的活干不干得过来?他们会跟她承诺的那样听话,在家里好好学习吗?想起这些,免不了担心。她将要去麻纺厂工作,麻纺厂是个什么环境,她能不能适应过来,这些都是问题。好在已经走出了这一步,而且方向也已经明朗,陌生总会变得熟悉,希望以麻纺厂为起点,就此给儿女们一个相对有保障的生活吧。
班车开得不急不慢,乘客时上时下,将近一个小时后到了市郊。道路两边的商店密集起来,人声纷扰嘈杂,小汽车时而鸣着尖锐的汽笛呼啸而过,城市繁华的影子在慢慢显现。这城市的繁华给人希望,但这繁华的背后又有多少汗水,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的汽车多起来,班车的速度相应慢了许多。班车里多数人难得来一趟市里,到市里来对他们是一个大事,窗外的高楼跟穿梭的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不由得议论纷纷。王丽华以前时常来市里做点小买卖,对车水马龙并不陌生。但城市的风光再一次出现在她眼前,她还是激动不已,这一次她不是来做买卖,而是要去麻纺厂上班,多么大的事啊!
班车慢悠悠地开在城市的街道上,左拐右拐,不久也到站了。
王丽华出了站,现在她要去麻纺厂,怎么走?出门前高立春跟她说过怎么走,坐什么车,现在出了站,城市交错的道路让她根本辨不出方向。
麻纺厂有多远,去哪里坐车,这些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
街道上开着的“慢慢游”、三轮车时而靠过来问她去哪,坐不坐车,她都没有搭理。她得先搞清楚麻纺厂在哪个方位,有多远才行。如果近的话打问着走过去就好。
问了几个人,有的说麻纺厂在缝纫机厂旁,有的说在七里桥那块,可是缝纫机厂跟七里桥又在哪里?又有人说麻纺厂不远,坐哪路公交车很快能到。问路倒是问出了众说纷纭的味道。
王丽华想着时间还早,先走着吧,边走边问说不定就到了。
每到一个路口就问人,然而得到的答案跟先前问的情况总是有所出入,再这样走下去真不知道能不能走对。这时恰好前面有一个公交车站,走过去看了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