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下来,我先给你讲讲咱们大明这‘台阁体’的来历吧!”
    “好!”张皓文激动地拜了一拜,坐在一旁听着韩景春讲了起来。原来永乐年间成祖朱棣下诏征工于书法之人入朝为官,一位叫做沈度的人因此被选拔为翰林典籍,后提升为翰林学士,他写出来的字乌黑方正,非常规整,气势恢宏,被成祖称为“我朝王羲之”,士子们争相效仿,到如今已经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字体了。
    趁着孩子们晨读的功夫,在小小的斋房里,韩景春把着张皓文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他写起字来。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捺为磔,笔锋开张也……”
    一个大大的“永”字写在纸上,张皓文嘴角一阵抽搐,丑,太丑了!韩景春却笑着对他道:“皓文呐,你不要着急,练字,是咱们读书人一辈子不能间断的事,练字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若是你能写就一手好字,对你将来做官也是大有裨益的啊!”
    一回到课堂上,坐在身后的张皓方就凑过来问道:“皓文,夫子叫你去做什么呀?”
    对这个平时有点爱偷懒的二哥,张皓文没有多少好感,简短的答道:“没做什么,教我开始练字。”
    “练字呀?”张皓言也听见了,他把手中的千字文放下,说道:“练字是好事情,就是太费钱了。”
    张皓言在一旁阴阳怪气的说:“宝儿怕什么呀,你没听见四婶说嘛
    ,宝儿有钱,比咱们的钱都多得多呢!”
    张皓文和张皓言同时瞪了张皓方一眼。张皓言先压低了声音,教训自己的弟弟道:“皓方,你别听四婶子瞎说,咱这钱都是大伯给的,要是没有大伯拼死上山,咱能有地方、有银子读书吗?好了好了,别闲扯了,你昨天回家都没背这千字文,你想挨戒尺嘛?!”
    张皓方下意识的把了起来。
    张皓文回过头去,心里却开始琢磨,看来,家虽然分了,但四婶子最近还是不肯消停。听说他们两口子不愿意种地,把邻村的地转卖给了别人,手里拿着四十两银子,现在也不知道打算做点什么。
    不过,这就是分家的好处,往后,他们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再也不关大房的事了。只是,张皓文不希望他们继续在家里兴风作浪,弄得一家人都不得安宁。
    后面张皓方刚读了几句书,又凑到了张皓言身边窃窃私语,这回张皓文也留了几分神,只听张皓方道:“哥,昨天来的那老太太是谁呀?笑眯眯挺和气的。”
    “那是皓亮的阿婆,你可别看她表面上和气,她先前对阿亮和四婶子可不咋样。我听娘说,那时候四婶子得了产后风,想让她娘来照看几日,她娘死活都不同意……好了,我也不该跟你说这个,接着读你的书罢。对了,我听说她今天还来,你要是见了她呀,离她远着点……”
    张皓文听着这些话,心中渐渐有了主意。这天他还没等到放学,就告诉韩景春家中有事,早早的回到了张家。张传荣正干着木工活儿呢,他说了要帮张传云打一副拐杖,终于得了空闲,就在院子里刨起木头来,张传华在一旁看着,张传荣时不时对他讲解几句。
    “你瞧,这木头要刨的直,你的手可就得稳住了,一下子下去,不能抖……”
    “呦,传荣,传华……忙活着那?”张皓文一回来就在门口等着,这会儿他正在空间里捡果子呢,最近他和两个哥哥上学上的很费脑子,需要再加强一下精力和记忆力。山上的这种像葡萄似的果子效用不错,他想趁着这机会再做点灵水出来,不出他的意料,很快外面就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
    他抽身出去一瞧,见来的是个五十上下的妇人,这妇人虽然上了年纪,长相却甚是清秀,张传荣他们直起身来,喊了声:“婶子。”张老四也从屋里迎出来道:“娘,您是来看皓亮的?”
    原来来的正是张老四的丈母娘,这妇人姓徐,长得和王氏几乎一模一样,她冲几人笑了笑:“传荣干活儿呐,过两天家里头忙活完了春种,我让盼兰她那俩弟弟来给你打下手,学学怎么干活,瞧你们几个,真是能干,兄弟心又齐,走遍了天赐村也找不出第二家来呀!”
    张皓文瞅着这妇人满脸笑着往里头去了,心中却对她的来意充满了怀疑,她脸上的笑和她的女儿王氏一样,带着小心,又有点遮遮掩掩的,说的话虽然都是好听的,但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对味儿,这一次一次的跑到张家来,她到底是来干嘛呢?
    张皓文站起身往新盖好的四房屋子走去,坐在墙根儿底下,掏出两块小圆石头有一下没一下的往空中抛着,屋里很快就响起了细微的说话声,张皓文

章节目录

农家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风暄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暄和并收藏农家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