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转奇 作者:肉色屋
家的关系就可一目了然了。所以胤禩准备充分,再加上他一向深谙交际,这一趟下来,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只觉得这个景郡王福晋真的是一个真心实意、爽朗大方、可亲可敬的人物,然后也完全的认为胤禩接近她真的就是因为像胤禩说的那样,亲戚加投缘了。
胤禩自然更加满意而回。
接下去就是互相有好感的频繁的接触了。夫人外交的优点在于它不引人注意,原因当然也是因为它常常就有始无终,因为这些夫人基本上都是作为各自丈夫的一部分、作为家族的一个螺丝钉存在的,所以很多时候她们不能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思想去交朋友。
这样频繁的接触自然引起了各自丈夫的注意。胤禛是知道的,关伯伟其实心里也有数,所以还暗示他的夫人尽可和福晋交往。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虽然也明白和胤禩的这种交往对她以至于她家都将是很有利,但是现在获得了关伯伟的支持,自然就更加的殷勤的和胤禩相交起来。
胤禩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当然这还完全不够。他要的是什么?是揭竿而起!这种事情必须是将整个的家族利益绑上。
所以胤禩使出杀手锏,也没什么,他只是对关伯伟最小的才三岁的女儿,也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老来女表示出了非同寻常的关爱之情,每次见了都要亲自逗弄并赏赐物品若干。到了后面,胤禩有次就说,若不是碍着祖宗规矩,他真想现在就携了家去。博尔济吉特氏还没说,侍候胤禩的绿珠就说,福晋也太性急了,六姑娘现在才几岁,你这么早就惦记上了。胤禩就笑着说,我这也是太爱这姑娘了。
这一番话让博尔济吉特氏听的浮想联翩,回去就和关伯伟分析了,两个人都认为胤禩这是想让自己自己的女儿定给王府的大阿哥。听说大阿哥有景郡王亲自教养着,而且还是王府目前唯一的儿子,这前程,这未来简直就是不可估量啊。
从此以后,二人对六姑娘的教养就开始与众不同起来。
胤禩得了密报知道鱼儿已经上钩,从此以后可联手做一些对彼此都有利的小事了,然后小事变大事,关伯伟就下不了船了。
胤禩兵不血刃的拉拢了关伯伟。只不过胤禩并没有就此停手,他接着开始拉近果毅公夫人和关夫人的关系。胤禩一表现出这个意思,二位夫人就回家将这个信息一传达,都得到了正面回答,所以胤禩办起事情来更加顺心顺手。
然后大家就注意到步军统领和副统领两家的关系突然热了起来,丰升额的工作从此开始顺利的展开,关伯伟也暗地里捞了好些好处。旁人一探究,却是因为两家夫人交好,所以才有了这样局面。当然也有人暗笑关伯伟自己不好向丰升额示好,叫他的夫人出马了,或者反过来笑丰升额的。只不过无论怎样,这都和景郡王府没有丝毫关系。
获得了这个局面的胤禛含笑的看着胤禩。这一次真的是含笑,没有丝毫作假。
胤禛对胤禩说:“福晋,妙棋。”
胤禩如今对胤禛是否发现了他的身份更加的犹疑不定。
因为如今胤禛又开始事事和他商量,事事和他摊开着干了。
胤禩曾多次利用逆向思维将自己定位在胤禛现在的位置上,可是无论如何,胤禩始终不能相信在胤禛发现了他的身份的情况,胤禛还能像如今一样对他。让他安然的活着,和他商议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胤禩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胤禛对他能有这样的心胸。如果胤禛能有这样的心胸,上一辈子他又怎会如此?
直到现在,一想到他人生中由第二位皇帝所赐的第二个名字,胤禩的心里涌出来的仍然是全然的愤怒和仇恨。一个人要心胸狭窄的什么地步,一个人要卑劣无耻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将自己的兄弟从宗族中除名,将自己的兄弟用猪狗命名,将自己的兄弟凌虐致死。
这一个人在获知了自己就是胤禩的情况,唯一会做的只怕就是掩人耳目的虐杀。
可是胤禛现在却什么都没有做。胤禩仍然在王府里活得安然自得,地位比之当初的郭络罗氏还要高。当初郭络罗氏夹着庞大的嫁妆和雄厚的政治背景而来,可是她在府邸之中难道就真的是随心所欲了吗?没有,因为胤禩暗暗的辖制着她。但是胤禩自己,却在而今的景郡王王府内,地位超然,呼风唤雨。
所以,胤禩的理智虽然告诉自己要慎之又慎,可是心中的那丝侥幸却在不断的冒出来冒出来,每一次它都让胤禩更多相信自己没有被胤禛发现,每一次它都罗列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是一个事实。
现在,胤禩面对着眼角俱含笑意的胤禛,心中的那丝侥幸又噌噌的冒了出来。
胤禩强压下去,勉力笑着说:“不值当王爷这样夸赞。”
胤禛眉毛一挑。
胤禩接着说:“若是没有王爷在后面撑腰,单凭我一人,又怎能促成此事。”
胤禛还是笑着说:“福晋太谦虚了。若不是福晋从中穿针引线、见机搭桥,怎会有如今的场面。”
胤禩想想不说了,受你几句夸赞也是我应得的。所以就索性说:“王爷既这样说,可是要好好谢我?”
胤禛听了随即一笑说:“我的还不都是福晋的。福晋想要什么,只管拿去。”
胤禩半真心半假意的说:“王爷可不要忘了今日这句话。不要到时候我动了王爷的心头好,王爷不依从。”
胤禛心想,只要不是皇位,其他的真的可以给你,只是这个时候,皇位却也不再我的手上。一面口上也说:“你只管开口,我立时给你去弄来。”
胤禩笑了笑,却说:“倒不急于一时。我还没想到呢。王爷先替我存着吧。”
胤禛还是笑着说:“好,先存在我这里。”
此事说完,胤禛却没有立即就走,反而从胤禩的书架上拿了一本书翻开了起来。
胤禩注意着胤禛,觉得今日的胤禛与前几日有点不同。要说哪里不同的,也不好说,胤禩只觉得胤禛今日特别的容光焕发。
难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胤禩嘲讽的想。
若这是真正的永璂,胤禩可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如今这人是胤禛。胤禛能为了这不大不小的事情高兴成这样吗?
肯定不会。
那么胤禛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呢?
作者有话要说:章节名苦憋了
164醒悟
其实胤禛真没有什么,他只是突然醒悟了而已。
自胤禛那一日下定决心决定和胤禩暂时当个盟友开始,胤禛的心就暂时的平静了下来。
然后胤禩那些被他遗忘多月的优点就又统统的出现在他面前了,刚开始还是缓缓的细流,慢慢的就变成海浪向胤禛涌来,虽然没有把胤禛合身扑倒,但是也绝对让胤禛浑身湿透了。
自在那日经历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浸透以后,一个问题就一直在胤禛的心间,而答案也好像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但是,虽然胤禛认为自己就是那么一个敢直面鲜血的铁汉子,然而在这个问题面前胤禛还是退缩了。他不敢问,他更加不敢答。
可是这个问题却是出来了以后再也没有消失过,尤其是在他看到胤禩的时候,尤其是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的在他面前转啊转啊,让胤禛完全忽视不得。
然后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寂静夜晚,胤禛立在竹园,周边唯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恰当时胤禛正好收到了胤禩在外的生意有收敛之像的消息,胤禛想胤禩其实也不是一味的与民争利,他还是做了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的。
恰当时胤禩正好送来一盏胤禛爱了两辈子的金瓜普洱,胤禛想无论胤禩以前如何,他现在真的很好。至于未来,胤禛一向对自己充满信心。
所以,胤禛终于决定要面对这个问题。
胤禛问自己,我是不是爱他?
随着问题蜂拥而出的是胤禛在几个月前在自己内心中做的决定,是自己曾经对自己坚定的承诺过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会爱他,永远爱他。
胤禛又问自己,他是谁?
胤禛艰难的向自己承认,这个人就是胤禩,这个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机缘巧合之下,他将自己的亲弟弟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胤禛从来不是一个愚笨的人,相反他敏感而纤细,他聪颖而练达。他明白的认识到如果这个人不是胤禩,如果这个人没有胤禩所拥有的那份才智、那份机敏、那份学识、那份见闻、那份谋略、那份胆识、那份手段,这个人又怎会有机会深刻在自己已坚硬如石的心头。他明白到这因为他是胤禩,所以他才爱了,他才敬重了,他将他当作了两辈子唯二的知己。
不,或许是唯一的。
因为这个人从灵到肉,从里到外,都和他契合,都和他相通。
胤禛明白到这一点,承认到这一点以后,整个天地似乎都宽阔了,四肢百骸都疏通了,心地间更是一丝沉重也无。
胤禛想不管以前如何,现在已然是这个局面了,为什么他就不能遵从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意,继续认认真真继续幸幸福福的和胤禩过下去呢。说不定,他们将会是大清朝最传奇的帝后。
胤禛一向是个行动派,既然事情都清楚了,因由也都明白了,胤禛就开始了扭转胤禩的计划,务必要让胤禩放弃称帝的目标。
至于胤禩爱不爱他这个问题,在胤禛心中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是肯定的答案也马上就出来,胤禛认为胤禩现在只是暂时的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看不清一颗爱他的心罢了。(四爷你够了,太自恋了)
只是胤禛虽然这样信心满满,但是对胤禩和他之间过往的种种的恩怨纠结还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其实这些事情胤禛后来想起来,也认为自己做的过头了。但是那时候,他不这样干,能怎样呢?胤禩的势力那不是你想象中的大,那是你想象不出来的大,圣祖都忌惮了,何况他一个才做了皇帝的人呢,所以当时心一横气一冲,将他往死里踩了,以至于皇帝的名声都不顾了。说实话史官们怎么评论那些杀兄杀弟的皇帝的,难道他不知道?只是当时确实就是这么一种形势,自己也就是这么一种心境,只觉得胤禩必要除去。
现在这些事情他都记着,胤禩肯定也是念念不忘。
既然以前是自己做的过了,那么现在当然也是由自己先退一步了,也好让胤禩知道他也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是能够不计前嫌的。
所以胤禛就积极的行动起来,他要让胤禩知道,看我什么事都没有瞒着你,足见诚心了吧?看我什么事都和你商量,听取你的意见,足见我对你的重视了吧?而且,胤禛囧囧有神的想,看这个王府你最大,看我只有你一个儿子,看我都没有别的女人,这些难道我足以我表明我的真心?
所以,今日,胤禩就见到了一个有点不太一样的胤禛。
胤禛这边老神在在,等着胤禩放开胸怀,二人鱼水和谐。
想到最后这一层意思,胤禛默了。
胤禛虽然不是重欲的人,可是他也不是禁欲主义。况现在他也已经完全明白了,胤禩作呕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胤禩用来对付他的计谋而已,那么现在,是不是?
胤禛看了一眼喝茶的胤禩,对胤禩说:“早点歇吧。”
胤禩听了身不由己的抬头看了一眼西洋钟,指针刚过了九点,太早了吧。
随后,胤禩决定不在这种小事上磨洋工,胤禛想怎样就怎样吧。
结果,胤禛又说:“你来侯我沐浴。”
……
胤禩无语。又抽风了。
算了。不是第一次了。
胤禛躺在浴桶里,看着胤禩一身浅蓝中衣,默默的进来了。
进来了以后也不说话,沉默干活。
胤禛敏感的察觉到胤禩微蹙的眉头,心里暗叹,看来他不乐意干这事情。也是,一直是被别人侍候的主,什么时候侍候过人啊。
胤禛心里软了一块,轻声说:“等下,我也侍候侍候你。”
胤禩手里的巾子就荡在水里了。
接着,胤禩尽量不动声色一把抓了,才说:“这怎么使得?王爷何等贵重,怎能做这样的事情。”
胤禛其实心里也在说,我这是为你破的例啊,其他人哪有这样的荣幸。又想自己一番心意总要让胤禩明白了,于是说:“我们夫妻,你能侍候我,我自然也能侍候你。”
胤禩听这话很有点平地被惊雷的感觉。
老四,你又精益了。
你上次还只是服侍我更衣,现在你竟然想服侍我沐浴了。下次你会想干什么?侍候我出恭?
虽然让胤禛服侍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虚荣感,不过胤禩是万万不能应承此事的,所以仍然口气谦卑:“王爷,这不是要折杀我么?我服侍王爷那是天经地义,是祖宗规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王爷何必这样放在心上。”
胤禛其实明白胤禩拒绝的原因,不就是不想和他近距离接触么。不过这事情上胤禛其实也不强求,近距离接触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的,他只是想让胤禩明白他的心,他的好。所以他继续表白:“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哪里有你说的这样严重。我只是我一抬头看到你脸上汗水微倾的样子,才有感而发,想着等下也让你舒坦舒坦。”
胤禩被胤禛一说,不自觉的那另一只手去摸自己的脸,光滑柔腻,哪见一滴汗水。接着又醒悟过来,这浴间四周皆放了冰盆,室温微凉,哪里能够流汗呢?
胤禩笑着说:“这里凉爽的很,哪里会有汗呢?想起水珠在脸上,王爷看差了。”
胤禛都要瞪眼了,想侍候你找个理由给你,你还不识趣。你不是一向八面玲珑,一向体贴人心的吗?怎么到我这里,就偏偏要犟的像头驴呢。这一想更恼怒了,想起上辈子的事情来了。是,你从来都这样。在我面前,你从来就是犟驴,软硬不吃。
幸好胤禛不是平常人,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未来会有的美好日子,一腔怒气硬生生的压了下去,还柔着声音说:“这不也是想慰劳一下你辛苦了吗?”
胤禩心里虽然鄙视胤禛,口里还笑说:“这哪里辛苦。不过是我应该的。”
胤禛看着胤禩,觉得胤禩刚那句话绝对没有一点儿真心,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啊,只好说:“你这么想,实是我人生中之大幸。”
说罢,就起来了,也不用胤禩侍候了,自己动手了,一边还说:“你去吧。我自己来。”
胤禩当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他不想在这种情况下待着,所以随声就出去了。
胤禛一个人慢条斯理的穿衣,一边想,这样下去好像也不是办法。他这怀柔、示好的策略行了也有月余了,可是胤禩看起来一点都不感动。这要是胤禩一直不感动,一直不打开胸怀,难道他们俩就一直要这样你瞒着我、我瞒着你的过下去了?
胤禛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
想起了被他曾经放弃的一种方式。破釜沉舟,把一切都闯开了说。
这一种其实是胤禛最喜欢也是最能接受的方式。况且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定他和胤禩的前途就明亮了。
刚开始的时候,胤禛也想过,可是他最后还是放弃这种方式,因为他实在吃不准胤禩会如何反应。
165醒悟(中)
胤禩看着胤禛眼睛里流露出的神采,知道胤禛已经站在了和他同一边上。
果然,胤禛说:“你说的很在理。”
胤禩内心撇嘴。
胤禛又说:“只是这些条规、政策,却也不是无故能改的。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时机。”
胤禩笑眯眯的说:“只怕王爷过几日就要看到李质颖上折子了。”
胤禛眉毛往上挑了。不会你连这都操纵了吧?
不对啊。李质颖如果是胤禩这边的话,胤禩做生意就不会赔本了啊。而且李质颖实在是完完全全的皇帝的人,胤禩肯定干让皇帝起疑心实质意义又不大的事情。那么说来,胤禩只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了?
胤禩看着胤禛挑起的眉毛,好笑的说:“王爷还以为这是小事?这事情已经在广州闹了好几个月了,而且所牵扯的人员也颇多,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所牵扯的银钱更是多。”
胤禩看着胤禛慢慢的聚拢了眉头,接着说:“我听说李质颖已经是弹压不住了。”
胤禛想这是底下人办事的一贯风格,到事情避无可避,瞒也瞒不住的时候,才告诉上面,所以皇帝看到的往往都是无可挽救的场面。
胤禩又说:“王爷不如想想皇帝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吧。”
胤禛心情立时的糟糕了。
皇帝会怎样看这事情,已经是一目了然的,更何况还有李质颖那些与事实偏颇的话。胤禛想皇帝的怒火估计是不会小的,而且大有可能的是皇帝直接给这些行商判刑了。
如此一来还真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啊。
胤禛还想到那些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达到的目的,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还真是寸步难行啊。
所以一定不能让皇帝用这样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情。
胤禛开始考虑皇帝将这件事情拿到台面上来商讨的可能性。拜目前的集权统治,很多时候,不止是胤禛就是很多军机大臣都不能知道给皇帝的那些折子中到底说了些什么。
胤禛有点犯难了。
要知道他现在扮演的是一名听话的好儿子啊。
如果他在这件事情上一反常态,会不会前功尽弃呢?
可是,胤禩刚刚的那些建议多合理中肯,多利国利民啊,胤禛觉得如果这些建议就此埋没实在是天理不容啊。
胤禛再次的想,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是皇帝就好了,根本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啊。
胤禛拧眉沉思。
胤禩当然不会认为胤禛在发呆了。
胤禩也很明白胤禛目前在皇帝面前扮演的角色,因此想必胤禛现在在衡量事情的轻重吧。不过胤禩可不会让胤禛有退缩的机会。胤禩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朝廷目前的政策完全是狗屁不通,这些政策它必须变。如果它不变,胤禩想,将会引起的后果是非常恶劣非常严重的。
首先,它必定导致广州行商们的覆灭。谁能够一直那么幸运买进畅销的货物?谁能够在朝廷严酷剥利的情况抗住资金需要一步到位的巨大压力?所以行商们在这样的政策下走向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胤禩倒不是可惜他自己少了一个生财之道。当然这方面也是有的。但是胤禩通过这几年来对洋货的认识,实在是认为夷人在很多方面确实有他们的优点。说起这一点,还是因为胤禛对火枪的异常执着才让胤禩受到了启发。胤禩真心认为这是一个了解夷人的渠道,而且还可以做的不动声色、水到渠成。胤禩也真心认为夷人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或者说帮助大清。
然后这件事情带给夷人的信息将会是朝廷在打压自己的人民而让夷人获得保障,这会严重助长夷人的气势。胤禩对夷人的态度和对葛尔丹的态度没什么不同,他认为对夷人是不能姑息、不能放松的。就他所知已经有了一个东印度公司联合了很多夷人的势力在印度做生意,在印度横行了。所以,胤禩有时候难免想到如果这个公司开到大清来,这些夷人是不是也会横行起来?
胤禩不能忘记满人一直以来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横行的。所以,作为曾经领兵作战攻打过葛尔丹的皇子本能有一种危机感,如果爱新觉罗家的地位被动摇,如果满人对汉人的统治被取代,他们将会回到哪里?而这些是胤禩万万不能面对的。
或者说可拒人与门外?
可是,作为一个从满清入关火热的铁血酣战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皇子,胤禩完全的不能忘记八旗是如何打下这一片江山的,城墙又如何,人口众多又如何,当年的明朝还不是倒在了八旗的铁蹄之下。
胤禩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实力在作用。而现在显见的,从他接触到的这些来看,夷人似乎有着比他们更好的东西,比如火枪,比如船只,比如马车,还有胤禛之前关于火枪的那些热血沸腾当时听起来又危言耸听的话,胤禩恐惧的感到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太不堪设想太难以面对了。
所以无论如何,夷人的气势不能被助长。
所以无论如何,皇帝必须改变他的态度。
所以无论如何,胤禛必须在这件事情上出力。
因此,胤禩说:“现在这李质颖的折子一上,按照皇帝对夷人商贸的一贯态度,只怕皇帝除了震怒除了严惩行商以外不会有其他的法子了。这样一来,朝廷简直就是在为夷人撑腰,这样一来,完全的助长了夷人的气势。夷人会不会得势不饶人的更进一步?王爷所谋之事是不是就会变成黄粱一梦?”
胤禩停顿一下又说:“王爷何不利用这次机会改一改这损民害国的政策?”
胤禛沉默。我还没有想好呢。
胤禩又说:“王爷可是想着会引起皇帝的震怒?”
胤禛的眼睛转了过来,心里暗道废话吗?我的现在的处境你不是一清二楚的吗?我的最终目标你也是门清的。
胤禩在胤禛的目光下笑了:“王爷对火枪一事的推测犹言在耳,为何现在在却也固守不前了呢?难道大清的国门之外只有俄国人吗?”
胤禛现在已经明白胤禩是打定主意让他出手了。可是胤禛确实没有想到胤禩的第一个理由竟然是这样的。所以胤禛震惊了。
胤禛现在知道这是胤禩了,所以他就等着胤禩继续往下说。
胤禩见胤禛完全的露出一个吃惊的表情来,内心颇为得意,因而更和气的说:“王爷只观火枪,却不知夷人还有船只,还有马车,还有夷人设立的一个叫做东印度的公司。尤其是这个公司,让人无法忽视。他们是只做买卖的吗?”
胤禛已经恢复到面无表情状态,可是他的内心是沸腾如江的。自然的,他想起了他自己的那些暗哨,同理的,夷人当然也可以这样做。
胤禩又接着说:“王爷请看,夷人频繁的来往夷国和大清之间,这是不是说海上的航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会不会造更大的船载更多的人来大清?最后,他们会不会集齐了他们的军队来大清?”
胤禛再次面露惊讶。对此他还真是一无所想,一无所虑。
胤禩继续说:“王爷或想有大片海域作为屏障。可是王爷想想,当年的八旗铁骑又是如何入关,如何南下的?这些屏障真能挡得住吗?王爷又如何能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呢?”
够了!
胤禛在心中大喊。
胤禩你如此危言耸听可是要动摇国之根本!胤禩你如此处心积虑可是要谋夺至尊之位!
可是到底,在内心中喊了两声以后,胤禛自己就先哑下来了。
因为他刚刚对胤禩的控诉实在是荒谬之极。
胤禩现在并不是那个站在养心殿中间慷慨陈词的廉亲王加总理大臣,胤禩现在也并不是那个身穿蟒袍的皇位候选人。
胤禩现在不过是在尖利的但诚实的描述未来可能会有的景象,胤禩现在不过是在对他描述这件事情发生后会引起的恶劣后果。
胤禛迅速的控制了自己的思绪,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公正冷静的态度再次的思索胤禩刚刚的一言一句。
够了!
胤禩对自己说。
看着胤禛双目中射出的强烈的愤恨的眼光,看着胤禛面孔上呈现的扭曲的颤抖的表情,胤禩知道胤禛绝不可能再对这件事情权衡再三或者裹足不前。胤禛现在绝对会义无返顾的对这件事情负责到底,接着,胤禛将绝对大步流星的谋夺帝位。
胤禩淡淡的看着胤禛,看着胤禛的眼睛慢慢的回到冷静,看着胤禛的面孔渐渐的回到冷淡。
胤禩知道胤禛将要开口说话。
所以胤禩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
这一等,等的胤禩感觉有点天荒地老的感觉,胤禛才开口说话:“皇帝对此事已是固有成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婉转尽量平和的将事情办好。”
然后胤禛抬头盯着胤禩的眼睛,问道:“你可有什么法子?”
胤禩有了一种错觉,这不是他认识的胤禛,这反而像是他以前心中认为的那个永璂。
作者有话要说:待续啊
166醒悟(下)
胤禩看着胤禛渴求溢满的眼睛,想着这双眼睛曾经是他想象当中永璂的眼睛。他的计划中,本来在永璂面前他就应该是一个良师益友一样的存在,本来永璂就应该对他推崇有加视他为人生的指路明灯。
可是事实是,这个作为胤禛的永璂从来没有对他露出过这样的眼神,也没有对他言听计从。胤禩忍不住再次的想那时候他就应该警觉了,可惜眼睛好像被糊住了面对真相视而不见。
胤禩在内心中以前不争气的自己叹气。
面对前面胤禛眼中依然不减的晶光,胤禩想这样的眼神已不再是他希望看到的了。
只是为了自己越来越近的目标,胤禛的这个问题却仍然是必须回答的。
可是胤禛问他这个问题的初衷竟然是想比较平和的解决这个难题,这可是不符合他的计划啊。他的计划是要说服胤禛将这件事情作为试金石炼一炼朝中百官,看一看皇帝对胤禛的容忍程度。然而现在胤禛却想平和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怎么能够?
然而,现在的胤禩因为一直以来都不能确定胤禛是否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所以胤禩有时候会假设说不定胤禛是在怀疑他的过程中,所以近来胤禩做事十分之小心。而现在,同样的,胤禩不愿意给胤禛一个大大的怀疑他的机会。
所以,胤禩犹豫了。
到底他要说的是自己原先的计划,还是应该和胤禛站在同一点上平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终于,胤禩平平的说:“我有一个小见识,不知王爷是否感兴趣?”
胤禛挑眉,你倒谦虚了啊!
啊,不,你一直就是这样虚怀若谷的。其实,你骨子里最骄傲!都不肯向皇帝低头,而且还不止一个。
其实刚刚胤禩在考虑的时候,胤禛也在想问题。
他倒没有想其他的,他一直就在想要用个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件事情。然后想着想着,他突然又想到等一下胤禩会告诉自己什么呢?是真的帮助他?还是继续煽风点火?这样一想,他反而把自己的思路暂时的抛开了,一心一意期待起胤禩将要说的话来。
现在胤禩这样说,胤禛自然准备拭目以待。
所以,胤禛非常关切非常热切的说:“洗耳恭听。”
胤禩没有说要怎么做,反而先问:“王爷除了想办成这件事情以外,可想过这件事情能引起的反响。”
胤禛继续用眼神用表情表示自己愿意继续倾听。
胤禩继续说:“我指的不是行商们不是夷人们不是百姓们,这些人等的反应都已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了。”
停顿看了胤禛一眼,看胤禛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来,才接着说:“想必王爷亦已经明了我所指何人了。”
胤禛忍不住就说:“是皇帝和百官们。”
胤禩点头:“不错。这些日子以来,王爷一直在韬光养晦,暂避风头。可是王爷,难道真的不想知道皇帝现今对你的真实尺度吗?难道王爷真的不想知道朝中朝外的百官们对王爷的真实态度吗?”
胤禛听了胤禩这话,不是不心动。虽然皇帝对他意见几何,他心里是明白的,几个关键人物对他态度如何,他心里也是明白的。但是考虑到他将来要做的事情很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所以他不能不考虑朝中或者各地官员对他的态度啊。
不然等以后事情一发,万一有那么些人天天的生事膈应他,他还一时半会儿还真是腾不出手去镇压啊,因为那个时候他将会是非常忙碌的,而且如果正压还很花时间还很耽误事情。他可不想自己做了皇帝以后,江山没时间治理,反而到处镇压乱党去了。
所以,确实是有必要先考察一下目前这些官员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心中就有数了,就知道到时候应该将哪些人换一换,挪一挪了。况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替换的候选人都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胤禛很明白,在那种情况下,才干将不再是他任人的第一要素,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支持力却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朝局才能稳,只有这样他想推行的政策才能推行下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平稳的接手大清,只有这样大清的江山才能稳固。
胤禛一想明白,就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反正这事情总是要做,一箭双雕或者多雕当然是更好的方式。
所以胤禛问:“如何测探?”
胤禩很欣慰,胤禛已经完全进入他的模式啊。
其实胤禛想的是,反正胤禩从来都是能人一个,他想的主意必定是能不离十的好主意,所以就全权授权了。
胤禩开始说自己的法子。
胤禩说这件事情要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让大家也就是朝中的百官们先知道了有这么一件事情。
胤禛想,嗯,你也考虑到了皇帝压下此事的可能性了。不过你刚刚说的是大方向啊,有没有具体手段啊。
胤禩接着说这件事情要捅出来也简单。李质颖不是只关注银钱么,我们就上升到刑事案件,比如夷人逼死良民,这就不仅仅是粤海关要关注了,广州的其他衙门也要关注了,如果闹大了,说不定广州将军都惊动了。
胤禛想,嗯,可行。时间够不够啊?
胤禩继续表示莫日根在广州经营多年,很有一点说话的声音了。
胤禛立即表示,那就麻烦二内兄了。
胤禩又说现在前提条件有了,王爷要做的事情就是发起公投了。
胤禛一听立即惊愕了。
胤禩你没搞错吧。上辈子你吃公投的亏还不够啊,现在还要搞公投?
其实胤禩自己心里也是很不自在的。公投啊,这就是让他从云端跌倒泥里的事件啊。可是现在不是没有办法么。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的看出人心啊。而且说实话,他现在不是有一次经验了么,当然胤禛也有一次经验了,所以这件事情应该会被操作的好一点的。
所以胤禩硬着头皮继续阐述。首先是朝中众位意见极度不统一。胤禩看着胤禛,用眼神暗示胤禛,这一点你应该做的到吧。
胤禛在胤禩的眼神暗示下点头,这是必须的。如果他们意见统一了,还有必要向外扩展吗?
接着的第二步胤禩认为是关键了,公投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胤禛一听立即也领会了。可是对这一点还是准备反对到底。这怎么行?我是结果导向的完美执行人啊。现在你就要只要过程不要结果,这不是白费我的劲了吗?不行的。
胤禩开始宽慰胤禛:“王爷不要忘记,这毕竟是一个试探的手段。若是王爷当真要硬碰硬,吃亏总不会是皇帝。况且,公投结果出来以后,王爷再对皇帝幡然醒悟一番,皇帝只会依然器重王爷的。”
这话胤禩绝对存在着阴暗心理。
胤禛不是一直自诩为铁血铮铮的汉子吗?现在就让你对你自己而儿子软倒再软倒。
胤禩内心狂笑,看你还能忍到几时!此事一过,只怕恨不得立即拉弘历下马,自己做了皇帝吧。
胤禩接着宽慰:“况且即便这一次没有做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下一次机会吗?只要我们心里记着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把它办好了。”
胤禛皱眉,凝神。
可是胤禩已经把方方面面都设想遍了,后路也指明了,胤禛实在是也无从反对,当然更主要的是胤禛也知道自己不能和皇帝硬抗。
所以,胤禛最后拍板:“此法甚好。”
然后二人连夜开始策划具体方案,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发生,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等等等等。
直到天光露白,胤禛才小眯了一会儿,又起身去上朝。
胤禩自然是不亦乐乎的睡回笼觉。
然后等胤禛回来,二人又开始快马加鞭的将打头的事情一件件的安排下去,必要做到万无一失。
安排了第一波事情以后,二人自然的相视一笑。
这一笑,胤禩固然是很快的撇开头去,可是,胤禛却如遭电击。
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有加的感觉突然就这样撞进了胤禛的心里。
胤禛想这是怎么回事?
这可是胤禩!
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己怎么能有这样的感觉!
这是完全不对的!
这是完全不应该存在的!
胤禛一言未发,随即匆匆离去。
胤禩其实也有点心烦意乱,不说这一次他又和胤禛合作良好了,而是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竟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这一次事情中,几乎事事已他的意见为准了。谁想他和胤禛之间还能有这样的时候呢。
又一想如果胤禛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只怕是要处处针对的。看来他应该是真的不知道了。
想到这里,胤禩想这件事情于自己还是另外多了一个好处的。也就笑笑的放过了自己的适才升起的那些心烦意乱之感了。
可是回到了松园的胤禛就没有胤禩这样的感怀,反而的一件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正等着他。
作者有话要说:竟然还没有衔接上,哎,我已完败。
明天准备来个醒悟(终),怎么也要衔接上了
167醒悟(终)
胤禛一回到松园,高云从就密密来报,主子,东西已经送来了。
胤禛一愣,什么东西?
高云从接着汇报:“大阿哥也制好了一起送来。只是有点偏大,等到大阿哥能够上马背的时候,奴才估摸着就差不多了。”
胤禛随着高云从走入偏室。
然后看到,一大一小,两件金光闪闪的盔甲直直的矗立在他的面前。
高从云那边还絮絮叨叨的说:“和上次进给福晋的一般无二。想来福晋见了只会喜欢。”
胤禛哪里还有心思听他的这些废话,挥挥手让他走了。
高从云疑窦横生。
高从云作为胤禛在王府里安排的暗子,作为暗地里监察王府的人,本来是应该知道胤禛对胤禩做的一些事情的,可是因为胤禛发现了胤禩的身份,所以连带着怀疑胤禩对高从云的掌控,因此,后来的那些监视胤禩的事情就没有通过高从云去办。而高从云也一直通过这些情报来判断王府各人在胤禛心目中的位置。所以当苏德业向高从云叨叨的时候,高从云一点而不在意,福晋在这王府里可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位子,所以高从云一点都没有怀疑过福晋在王爷心中的分量。
可是这一次,高从云也觉得王爷对福晋像是变了,不然怎么主子遇了这样的事情都不见高兴几分。就说上一次主子送福晋盔甲那一次,主子多高兴多兴奋啊。
不过,这点差别只够让高从云暗生警惕,更加用心办差。除此以外,别无任何想法。
高从云安静的退出了,留下胤禛气血翻腾。
胤禛自然也忆起了半年多前,他送同样的铠甲给胤禩的事情。
胤禛还记得胤禩穿上铠甲以后带给他的震撼,胤禛摇头苦笑,难怪他当时会认为铠甲比红妆更适合他。只是因为这是胤禩。他本来就是男儿。
胤禛自持冷静抚摸着面前的铠甲,可是,到底原本就不平静的内心还是被这铠甲生生的冲破了一道口子。
自己当时替胤禩穿铠甲的感觉统统的涌了上来,刚开始时
家的关系就可一目了然了。所以胤禩准备充分,再加上他一向深谙交际,这一趟下来,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只觉得这个景郡王福晋真的是一个真心实意、爽朗大方、可亲可敬的人物,然后也完全的认为胤禩接近她真的就是因为像胤禩说的那样,亲戚加投缘了。
胤禩自然更加满意而回。
接下去就是互相有好感的频繁的接触了。夫人外交的优点在于它不引人注意,原因当然也是因为它常常就有始无终,因为这些夫人基本上都是作为各自丈夫的一部分、作为家族的一个螺丝钉存在的,所以很多时候她们不能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思想去交朋友。
这样频繁的接触自然引起了各自丈夫的注意。胤禛是知道的,关伯伟其实心里也有数,所以还暗示他的夫人尽可和福晋交往。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虽然也明白和胤禩的这种交往对她以至于她家都将是很有利,但是现在获得了关伯伟的支持,自然就更加的殷勤的和胤禩相交起来。
胤禩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当然这还完全不够。他要的是什么?是揭竿而起!这种事情必须是将整个的家族利益绑上。
所以胤禩使出杀手锏,也没什么,他只是对关伯伟最小的才三岁的女儿,也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老来女表示出了非同寻常的关爱之情,每次见了都要亲自逗弄并赏赐物品若干。到了后面,胤禩有次就说,若不是碍着祖宗规矩,他真想现在就携了家去。博尔济吉特氏还没说,侍候胤禩的绿珠就说,福晋也太性急了,六姑娘现在才几岁,你这么早就惦记上了。胤禩就笑着说,我这也是太爱这姑娘了。
这一番话让博尔济吉特氏听的浮想联翩,回去就和关伯伟分析了,两个人都认为胤禩这是想让自己自己的女儿定给王府的大阿哥。听说大阿哥有景郡王亲自教养着,而且还是王府目前唯一的儿子,这前程,这未来简直就是不可估量啊。
从此以后,二人对六姑娘的教养就开始与众不同起来。
胤禩得了密报知道鱼儿已经上钩,从此以后可联手做一些对彼此都有利的小事了,然后小事变大事,关伯伟就下不了船了。
胤禩兵不血刃的拉拢了关伯伟。只不过胤禩并没有就此停手,他接着开始拉近果毅公夫人和关夫人的关系。胤禩一表现出这个意思,二位夫人就回家将这个信息一传达,都得到了正面回答,所以胤禩办起事情来更加顺心顺手。
然后大家就注意到步军统领和副统领两家的关系突然热了起来,丰升额的工作从此开始顺利的展开,关伯伟也暗地里捞了好些好处。旁人一探究,却是因为两家夫人交好,所以才有了这样局面。当然也有人暗笑关伯伟自己不好向丰升额示好,叫他的夫人出马了,或者反过来笑丰升额的。只不过无论怎样,这都和景郡王府没有丝毫关系。
获得了这个局面的胤禛含笑的看着胤禩。这一次真的是含笑,没有丝毫作假。
胤禛对胤禩说:“福晋,妙棋。”
胤禩如今对胤禛是否发现了他的身份更加的犹疑不定。
因为如今胤禛又开始事事和他商量,事事和他摊开着干了。
胤禩曾多次利用逆向思维将自己定位在胤禛现在的位置上,可是无论如何,胤禩始终不能相信在胤禛发现了他的身份的情况,胤禛还能像如今一样对他。让他安然的活着,和他商议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胤禩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胤禛对他能有这样的心胸。如果胤禛能有这样的心胸,上一辈子他又怎会如此?
直到现在,一想到他人生中由第二位皇帝所赐的第二个名字,胤禩的心里涌出来的仍然是全然的愤怒和仇恨。一个人要心胸狭窄的什么地步,一个人要卑劣无耻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将自己的兄弟从宗族中除名,将自己的兄弟用猪狗命名,将自己的兄弟凌虐致死。
这一个人在获知了自己就是胤禩的情况,唯一会做的只怕就是掩人耳目的虐杀。
可是胤禛现在却什么都没有做。胤禩仍然在王府里活得安然自得,地位比之当初的郭络罗氏还要高。当初郭络罗氏夹着庞大的嫁妆和雄厚的政治背景而来,可是她在府邸之中难道就真的是随心所欲了吗?没有,因为胤禩暗暗的辖制着她。但是胤禩自己,却在而今的景郡王王府内,地位超然,呼风唤雨。
所以,胤禩的理智虽然告诉自己要慎之又慎,可是心中的那丝侥幸却在不断的冒出来冒出来,每一次它都让胤禩更多相信自己没有被胤禛发现,每一次它都罗列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是一个事实。
现在,胤禩面对着眼角俱含笑意的胤禛,心中的那丝侥幸又噌噌的冒了出来。
胤禩强压下去,勉力笑着说:“不值当王爷这样夸赞。”
胤禛眉毛一挑。
胤禩接着说:“若是没有王爷在后面撑腰,单凭我一人,又怎能促成此事。”
胤禛还是笑着说:“福晋太谦虚了。若不是福晋从中穿针引线、见机搭桥,怎会有如今的场面。”
胤禩想想不说了,受你几句夸赞也是我应得的。所以就索性说:“王爷既这样说,可是要好好谢我?”
胤禛听了随即一笑说:“我的还不都是福晋的。福晋想要什么,只管拿去。”
胤禩半真心半假意的说:“王爷可不要忘了今日这句话。不要到时候我动了王爷的心头好,王爷不依从。”
胤禛心想,只要不是皇位,其他的真的可以给你,只是这个时候,皇位却也不再我的手上。一面口上也说:“你只管开口,我立时给你去弄来。”
胤禩笑了笑,却说:“倒不急于一时。我还没想到呢。王爷先替我存着吧。”
胤禛还是笑着说:“好,先存在我这里。”
此事说完,胤禛却没有立即就走,反而从胤禩的书架上拿了一本书翻开了起来。
胤禩注意着胤禛,觉得今日的胤禛与前几日有点不同。要说哪里不同的,也不好说,胤禩只觉得胤禛今日特别的容光焕发。
难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胤禩嘲讽的想。
若这是真正的永璂,胤禩可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如今这人是胤禛。胤禛能为了这不大不小的事情高兴成这样吗?
肯定不会。
那么胤禛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呢?
作者有话要说:章节名苦憋了
164醒悟
其实胤禛真没有什么,他只是突然醒悟了而已。
自胤禛那一日下定决心决定和胤禩暂时当个盟友开始,胤禛的心就暂时的平静了下来。
然后胤禩那些被他遗忘多月的优点就又统统的出现在他面前了,刚开始还是缓缓的细流,慢慢的就变成海浪向胤禛涌来,虽然没有把胤禛合身扑倒,但是也绝对让胤禛浑身湿透了。
自在那日经历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浸透以后,一个问题就一直在胤禛的心间,而答案也好像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但是,虽然胤禛认为自己就是那么一个敢直面鲜血的铁汉子,然而在这个问题面前胤禛还是退缩了。他不敢问,他更加不敢答。
可是这个问题却是出来了以后再也没有消失过,尤其是在他看到胤禩的时候,尤其是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的在他面前转啊转啊,让胤禛完全忽视不得。
然后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寂静夜晚,胤禛立在竹园,周边唯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恰当时胤禛正好收到了胤禩在外的生意有收敛之像的消息,胤禛想胤禩其实也不是一味的与民争利,他还是做了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的。
恰当时胤禩正好送来一盏胤禛爱了两辈子的金瓜普洱,胤禛想无论胤禩以前如何,他现在真的很好。至于未来,胤禛一向对自己充满信心。
所以,胤禛终于决定要面对这个问题。
胤禛问自己,我是不是爱他?
随着问题蜂拥而出的是胤禛在几个月前在自己内心中做的决定,是自己曾经对自己坚定的承诺过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会爱他,永远爱他。
胤禛又问自己,他是谁?
胤禛艰难的向自己承认,这个人就是胤禩,这个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机缘巧合之下,他将自己的亲弟弟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胤禛从来不是一个愚笨的人,相反他敏感而纤细,他聪颖而练达。他明白的认识到如果这个人不是胤禩,如果这个人没有胤禩所拥有的那份才智、那份机敏、那份学识、那份见闻、那份谋略、那份胆识、那份手段,这个人又怎会有机会深刻在自己已坚硬如石的心头。他明白到这因为他是胤禩,所以他才爱了,他才敬重了,他将他当作了两辈子唯二的知己。
不,或许是唯一的。
因为这个人从灵到肉,从里到外,都和他契合,都和他相通。
胤禛明白到这一点,承认到这一点以后,整个天地似乎都宽阔了,四肢百骸都疏通了,心地间更是一丝沉重也无。
胤禛想不管以前如何,现在已然是这个局面了,为什么他就不能遵从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意,继续认认真真继续幸幸福福的和胤禩过下去呢。说不定,他们将会是大清朝最传奇的帝后。
胤禛一向是个行动派,既然事情都清楚了,因由也都明白了,胤禛就开始了扭转胤禩的计划,务必要让胤禩放弃称帝的目标。
至于胤禩爱不爱他这个问题,在胤禛心中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是肯定的答案也马上就出来,胤禛认为胤禩现在只是暂时的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看不清一颗爱他的心罢了。(四爷你够了,太自恋了)
只是胤禛虽然这样信心满满,但是对胤禩和他之间过往的种种的恩怨纠结还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其实这些事情胤禛后来想起来,也认为自己做的过头了。但是那时候,他不这样干,能怎样呢?胤禩的势力那不是你想象中的大,那是你想象不出来的大,圣祖都忌惮了,何况他一个才做了皇帝的人呢,所以当时心一横气一冲,将他往死里踩了,以至于皇帝的名声都不顾了。说实话史官们怎么评论那些杀兄杀弟的皇帝的,难道他不知道?只是当时确实就是这么一种形势,自己也就是这么一种心境,只觉得胤禩必要除去。
现在这些事情他都记着,胤禩肯定也是念念不忘。
既然以前是自己做的过了,那么现在当然也是由自己先退一步了,也好让胤禩知道他也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是能够不计前嫌的。
所以胤禛就积极的行动起来,他要让胤禩知道,看我什么事都没有瞒着你,足见诚心了吧?看我什么事都和你商量,听取你的意见,足见我对你的重视了吧?而且,胤禛囧囧有神的想,看这个王府你最大,看我只有你一个儿子,看我都没有别的女人,这些难道我足以我表明我的真心?
所以,今日,胤禩就见到了一个有点不太一样的胤禛。
胤禛这边老神在在,等着胤禩放开胸怀,二人鱼水和谐。
想到最后这一层意思,胤禛默了。
胤禛虽然不是重欲的人,可是他也不是禁欲主义。况现在他也已经完全明白了,胤禩作呕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胤禩用来对付他的计谋而已,那么现在,是不是?
胤禛看了一眼喝茶的胤禩,对胤禩说:“早点歇吧。”
胤禩听了身不由己的抬头看了一眼西洋钟,指针刚过了九点,太早了吧。
随后,胤禩决定不在这种小事上磨洋工,胤禛想怎样就怎样吧。
结果,胤禛又说:“你来侯我沐浴。”
……
胤禩无语。又抽风了。
算了。不是第一次了。
胤禛躺在浴桶里,看着胤禩一身浅蓝中衣,默默的进来了。
进来了以后也不说话,沉默干活。
胤禛敏感的察觉到胤禩微蹙的眉头,心里暗叹,看来他不乐意干这事情。也是,一直是被别人侍候的主,什么时候侍候过人啊。
胤禛心里软了一块,轻声说:“等下,我也侍候侍候你。”
胤禩手里的巾子就荡在水里了。
接着,胤禩尽量不动声色一把抓了,才说:“这怎么使得?王爷何等贵重,怎能做这样的事情。”
胤禛其实心里也在说,我这是为你破的例啊,其他人哪有这样的荣幸。又想自己一番心意总要让胤禩明白了,于是说:“我们夫妻,你能侍候我,我自然也能侍候你。”
胤禩听这话很有点平地被惊雷的感觉。
老四,你又精益了。
你上次还只是服侍我更衣,现在你竟然想服侍我沐浴了。下次你会想干什么?侍候我出恭?
虽然让胤禛服侍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虚荣感,不过胤禩是万万不能应承此事的,所以仍然口气谦卑:“王爷,这不是要折杀我么?我服侍王爷那是天经地义,是祖宗规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王爷何必这样放在心上。”
胤禛其实明白胤禩拒绝的原因,不就是不想和他近距离接触么。不过这事情上胤禛其实也不强求,近距离接触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的,他只是想让胤禩明白他的心,他的好。所以他继续表白:“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哪里有你说的这样严重。我只是我一抬头看到你脸上汗水微倾的样子,才有感而发,想着等下也让你舒坦舒坦。”
胤禩被胤禛一说,不自觉的那另一只手去摸自己的脸,光滑柔腻,哪见一滴汗水。接着又醒悟过来,这浴间四周皆放了冰盆,室温微凉,哪里能够流汗呢?
胤禩笑着说:“这里凉爽的很,哪里会有汗呢?想起水珠在脸上,王爷看差了。”
胤禛都要瞪眼了,想侍候你找个理由给你,你还不识趣。你不是一向八面玲珑,一向体贴人心的吗?怎么到我这里,就偏偏要犟的像头驴呢。这一想更恼怒了,想起上辈子的事情来了。是,你从来都这样。在我面前,你从来就是犟驴,软硬不吃。
幸好胤禛不是平常人,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未来会有的美好日子,一腔怒气硬生生的压了下去,还柔着声音说:“这不也是想慰劳一下你辛苦了吗?”
胤禩心里虽然鄙视胤禛,口里还笑说:“这哪里辛苦。不过是我应该的。”
胤禛看着胤禩,觉得胤禩刚那句话绝对没有一点儿真心,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啊,只好说:“你这么想,实是我人生中之大幸。”
说罢,就起来了,也不用胤禩侍候了,自己动手了,一边还说:“你去吧。我自己来。”
胤禩当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他不想在这种情况下待着,所以随声就出去了。
胤禛一个人慢条斯理的穿衣,一边想,这样下去好像也不是办法。他这怀柔、示好的策略行了也有月余了,可是胤禩看起来一点都不感动。这要是胤禩一直不感动,一直不打开胸怀,难道他们俩就一直要这样你瞒着我、我瞒着你的过下去了?
胤禛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
想起了被他曾经放弃的一种方式。破釜沉舟,把一切都闯开了说。
这一种其实是胤禛最喜欢也是最能接受的方式。况且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定他和胤禩的前途就明亮了。
刚开始的时候,胤禛也想过,可是他最后还是放弃这种方式,因为他实在吃不准胤禩会如何反应。
165醒悟(中)
胤禩看着胤禛眼睛里流露出的神采,知道胤禛已经站在了和他同一边上。
果然,胤禛说:“你说的很在理。”
胤禩内心撇嘴。
胤禛又说:“只是这些条规、政策,却也不是无故能改的。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时机。”
胤禩笑眯眯的说:“只怕王爷过几日就要看到李质颖上折子了。”
胤禛眉毛往上挑了。不会你连这都操纵了吧?
不对啊。李质颖如果是胤禩这边的话,胤禩做生意就不会赔本了啊。而且李质颖实在是完完全全的皇帝的人,胤禩肯定干让皇帝起疑心实质意义又不大的事情。那么说来,胤禩只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了?
胤禩看着胤禛挑起的眉毛,好笑的说:“王爷还以为这是小事?这事情已经在广州闹了好几个月了,而且所牵扯的人员也颇多,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所牵扯的银钱更是多。”
胤禩看着胤禛慢慢的聚拢了眉头,接着说:“我听说李质颖已经是弹压不住了。”
胤禛想这是底下人办事的一贯风格,到事情避无可避,瞒也瞒不住的时候,才告诉上面,所以皇帝看到的往往都是无可挽救的场面。
胤禩又说:“王爷不如想想皇帝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吧。”
胤禛心情立时的糟糕了。
皇帝会怎样看这事情,已经是一目了然的,更何况还有李质颖那些与事实偏颇的话。胤禛想皇帝的怒火估计是不会小的,而且大有可能的是皇帝直接给这些行商判刑了。
如此一来还真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啊。
胤禛还想到那些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达到的目的,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还真是寸步难行啊。
所以一定不能让皇帝用这样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情。
胤禛开始考虑皇帝将这件事情拿到台面上来商讨的可能性。拜目前的集权统治,很多时候,不止是胤禛就是很多军机大臣都不能知道给皇帝的那些折子中到底说了些什么。
胤禛有点犯难了。
要知道他现在扮演的是一名听话的好儿子啊。
如果他在这件事情上一反常态,会不会前功尽弃呢?
可是,胤禩刚刚的那些建议多合理中肯,多利国利民啊,胤禛觉得如果这些建议就此埋没实在是天理不容啊。
胤禛再次的想,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是皇帝就好了,根本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啊。
胤禛拧眉沉思。
胤禩当然不会认为胤禛在发呆了。
胤禩也很明白胤禛目前在皇帝面前扮演的角色,因此想必胤禛现在在衡量事情的轻重吧。不过胤禩可不会让胤禛有退缩的机会。胤禩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朝廷目前的政策完全是狗屁不通,这些政策它必须变。如果它不变,胤禩想,将会引起的后果是非常恶劣非常严重的。
首先,它必定导致广州行商们的覆灭。谁能够一直那么幸运买进畅销的货物?谁能够在朝廷严酷剥利的情况抗住资金需要一步到位的巨大压力?所以行商们在这样的政策下走向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胤禩倒不是可惜他自己少了一个生财之道。当然这方面也是有的。但是胤禩通过这几年来对洋货的认识,实在是认为夷人在很多方面确实有他们的优点。说起这一点,还是因为胤禛对火枪的异常执着才让胤禩受到了启发。胤禩真心认为这是一个了解夷人的渠道,而且还可以做的不动声色、水到渠成。胤禩也真心认为夷人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或者说帮助大清。
然后这件事情带给夷人的信息将会是朝廷在打压自己的人民而让夷人获得保障,这会严重助长夷人的气势。胤禩对夷人的态度和对葛尔丹的态度没什么不同,他认为对夷人是不能姑息、不能放松的。就他所知已经有了一个东印度公司联合了很多夷人的势力在印度做生意,在印度横行了。所以,胤禩有时候难免想到如果这个公司开到大清来,这些夷人是不是也会横行起来?
胤禩不能忘记满人一直以来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横行的。所以,作为曾经领兵作战攻打过葛尔丹的皇子本能有一种危机感,如果爱新觉罗家的地位被动摇,如果满人对汉人的统治被取代,他们将会回到哪里?而这些是胤禩万万不能面对的。
或者说可拒人与门外?
可是,作为一个从满清入关火热的铁血酣战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皇子,胤禩完全的不能忘记八旗是如何打下这一片江山的,城墙又如何,人口众多又如何,当年的明朝还不是倒在了八旗的铁蹄之下。
胤禩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实力在作用。而现在显见的,从他接触到的这些来看,夷人似乎有着比他们更好的东西,比如火枪,比如船只,比如马车,还有胤禛之前关于火枪的那些热血沸腾当时听起来又危言耸听的话,胤禩恐惧的感到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太不堪设想太难以面对了。
所以无论如何,夷人的气势不能被助长。
所以无论如何,皇帝必须改变他的态度。
所以无论如何,胤禛必须在这件事情上出力。
因此,胤禩说:“现在这李质颖的折子一上,按照皇帝对夷人商贸的一贯态度,只怕皇帝除了震怒除了严惩行商以外不会有其他的法子了。这样一来,朝廷简直就是在为夷人撑腰,这样一来,完全的助长了夷人的气势。夷人会不会得势不饶人的更进一步?王爷所谋之事是不是就会变成黄粱一梦?”
胤禩停顿一下又说:“王爷何不利用这次机会改一改这损民害国的政策?”
胤禛沉默。我还没有想好呢。
胤禩又说:“王爷可是想着会引起皇帝的震怒?”
胤禛的眼睛转了过来,心里暗道废话吗?我的现在的处境你不是一清二楚的吗?我的最终目标你也是门清的。
胤禩在胤禛的目光下笑了:“王爷对火枪一事的推测犹言在耳,为何现在在却也固守不前了呢?难道大清的国门之外只有俄国人吗?”
胤禛现在已经明白胤禩是打定主意让他出手了。可是胤禛确实没有想到胤禩的第一个理由竟然是这样的。所以胤禛震惊了。
胤禛现在知道这是胤禩了,所以他就等着胤禩继续往下说。
胤禩见胤禛完全的露出一个吃惊的表情来,内心颇为得意,因而更和气的说:“王爷只观火枪,却不知夷人还有船只,还有马车,还有夷人设立的一个叫做东印度的公司。尤其是这个公司,让人无法忽视。他们是只做买卖的吗?”
胤禛已经恢复到面无表情状态,可是他的内心是沸腾如江的。自然的,他想起了他自己的那些暗哨,同理的,夷人当然也可以这样做。
胤禩又接着说:“王爷请看,夷人频繁的来往夷国和大清之间,这是不是说海上的航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会不会造更大的船载更多的人来大清?最后,他们会不会集齐了他们的军队来大清?”
胤禛再次面露惊讶。对此他还真是一无所想,一无所虑。
胤禩继续说:“王爷或想有大片海域作为屏障。可是王爷想想,当年的八旗铁骑又是如何入关,如何南下的?这些屏障真能挡得住吗?王爷又如何能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呢?”
够了!
胤禛在心中大喊。
胤禩你如此危言耸听可是要动摇国之根本!胤禩你如此处心积虑可是要谋夺至尊之位!
可是到底,在内心中喊了两声以后,胤禛自己就先哑下来了。
因为他刚刚对胤禩的控诉实在是荒谬之极。
胤禩现在并不是那个站在养心殿中间慷慨陈词的廉亲王加总理大臣,胤禩现在也并不是那个身穿蟒袍的皇位候选人。
胤禩现在不过是在尖利的但诚实的描述未来可能会有的景象,胤禩现在不过是在对他描述这件事情发生后会引起的恶劣后果。
胤禛迅速的控制了自己的思绪,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公正冷静的态度再次的思索胤禩刚刚的一言一句。
够了!
胤禩对自己说。
看着胤禛双目中射出的强烈的愤恨的眼光,看着胤禛面孔上呈现的扭曲的颤抖的表情,胤禩知道胤禛绝不可能再对这件事情权衡再三或者裹足不前。胤禛现在绝对会义无返顾的对这件事情负责到底,接着,胤禛将绝对大步流星的谋夺帝位。
胤禩淡淡的看着胤禛,看着胤禛的眼睛慢慢的回到冷静,看着胤禛的面孔渐渐的回到冷淡。
胤禩知道胤禛将要开口说话。
所以胤禩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
这一等,等的胤禩感觉有点天荒地老的感觉,胤禛才开口说话:“皇帝对此事已是固有成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婉转尽量平和的将事情办好。”
然后胤禛抬头盯着胤禩的眼睛,问道:“你可有什么法子?”
胤禩有了一种错觉,这不是他认识的胤禛,这反而像是他以前心中认为的那个永璂。
作者有话要说:待续啊
166醒悟(下)
胤禩看着胤禛渴求溢满的眼睛,想着这双眼睛曾经是他想象当中永璂的眼睛。他的计划中,本来在永璂面前他就应该是一个良师益友一样的存在,本来永璂就应该对他推崇有加视他为人生的指路明灯。
可是事实是,这个作为胤禛的永璂从来没有对他露出过这样的眼神,也没有对他言听计从。胤禩忍不住再次的想那时候他就应该警觉了,可惜眼睛好像被糊住了面对真相视而不见。
胤禩在内心中以前不争气的自己叹气。
面对前面胤禛眼中依然不减的晶光,胤禩想这样的眼神已不再是他希望看到的了。
只是为了自己越来越近的目标,胤禛的这个问题却仍然是必须回答的。
可是胤禛问他这个问题的初衷竟然是想比较平和的解决这个难题,这可是不符合他的计划啊。他的计划是要说服胤禛将这件事情作为试金石炼一炼朝中百官,看一看皇帝对胤禛的容忍程度。然而现在胤禛却想平和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怎么能够?
然而,现在的胤禩因为一直以来都不能确定胤禛是否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所以胤禩有时候会假设说不定胤禛是在怀疑他的过程中,所以近来胤禩做事十分之小心。而现在,同样的,胤禩不愿意给胤禛一个大大的怀疑他的机会。
所以,胤禩犹豫了。
到底他要说的是自己原先的计划,还是应该和胤禛站在同一点上平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终于,胤禩平平的说:“我有一个小见识,不知王爷是否感兴趣?”
胤禛挑眉,你倒谦虚了啊!
啊,不,你一直就是这样虚怀若谷的。其实,你骨子里最骄傲!都不肯向皇帝低头,而且还不止一个。
其实刚刚胤禩在考虑的时候,胤禛也在想问题。
他倒没有想其他的,他一直就在想要用个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件事情。然后想着想着,他突然又想到等一下胤禩会告诉自己什么呢?是真的帮助他?还是继续煽风点火?这样一想,他反而把自己的思路暂时的抛开了,一心一意期待起胤禩将要说的话来。
现在胤禩这样说,胤禛自然准备拭目以待。
所以,胤禛非常关切非常热切的说:“洗耳恭听。”
胤禩没有说要怎么做,反而先问:“王爷除了想办成这件事情以外,可想过这件事情能引起的反响。”
胤禛继续用眼神用表情表示自己愿意继续倾听。
胤禩继续说:“我指的不是行商们不是夷人们不是百姓们,这些人等的反应都已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了。”
停顿看了胤禛一眼,看胤禛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来,才接着说:“想必王爷亦已经明了我所指何人了。”
胤禛忍不住就说:“是皇帝和百官们。”
胤禩点头:“不错。这些日子以来,王爷一直在韬光养晦,暂避风头。可是王爷,难道真的不想知道皇帝现今对你的真实尺度吗?难道王爷真的不想知道朝中朝外的百官们对王爷的真实态度吗?”
胤禛听了胤禩这话,不是不心动。虽然皇帝对他意见几何,他心里是明白的,几个关键人物对他态度如何,他心里也是明白的。但是考虑到他将来要做的事情很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所以他不能不考虑朝中或者各地官员对他的态度啊。
不然等以后事情一发,万一有那么些人天天的生事膈应他,他还一时半会儿还真是腾不出手去镇压啊,因为那个时候他将会是非常忙碌的,而且如果正压还很花时间还很耽误事情。他可不想自己做了皇帝以后,江山没时间治理,反而到处镇压乱党去了。
所以,确实是有必要先考察一下目前这些官员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心中就有数了,就知道到时候应该将哪些人换一换,挪一挪了。况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替换的候选人都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胤禛很明白,在那种情况下,才干将不再是他任人的第一要素,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支持力却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朝局才能稳,只有这样他想推行的政策才能推行下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平稳的接手大清,只有这样大清的江山才能稳固。
胤禛一想明白,就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反正这事情总是要做,一箭双雕或者多雕当然是更好的方式。
所以胤禛问:“如何测探?”
胤禩很欣慰,胤禛已经完全进入他的模式啊。
其实胤禛想的是,反正胤禩从来都是能人一个,他想的主意必定是能不离十的好主意,所以就全权授权了。
胤禩开始说自己的法子。
胤禩说这件事情要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让大家也就是朝中的百官们先知道了有这么一件事情。
胤禛想,嗯,你也考虑到了皇帝压下此事的可能性了。不过你刚刚说的是大方向啊,有没有具体手段啊。
胤禩接着说这件事情要捅出来也简单。李质颖不是只关注银钱么,我们就上升到刑事案件,比如夷人逼死良民,这就不仅仅是粤海关要关注了,广州的其他衙门也要关注了,如果闹大了,说不定广州将军都惊动了。
胤禛想,嗯,可行。时间够不够啊?
胤禩继续表示莫日根在广州经营多年,很有一点说话的声音了。
胤禛立即表示,那就麻烦二内兄了。
胤禩又说现在前提条件有了,王爷要做的事情就是发起公投了。
胤禛一听立即惊愕了。
胤禩你没搞错吧。上辈子你吃公投的亏还不够啊,现在还要搞公投?
其实胤禩自己心里也是很不自在的。公投啊,这就是让他从云端跌倒泥里的事件啊。可是现在不是没有办法么。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的看出人心啊。而且说实话,他现在不是有一次经验了么,当然胤禛也有一次经验了,所以这件事情应该会被操作的好一点的。
所以胤禩硬着头皮继续阐述。首先是朝中众位意见极度不统一。胤禩看着胤禛,用眼神暗示胤禛,这一点你应该做的到吧。
胤禛在胤禩的眼神暗示下点头,这是必须的。如果他们意见统一了,还有必要向外扩展吗?
接着的第二步胤禩认为是关键了,公投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胤禛一听立即也领会了。可是对这一点还是准备反对到底。这怎么行?我是结果导向的完美执行人啊。现在你就要只要过程不要结果,这不是白费我的劲了吗?不行的。
胤禩开始宽慰胤禛:“王爷不要忘记,这毕竟是一个试探的手段。若是王爷当真要硬碰硬,吃亏总不会是皇帝。况且,公投结果出来以后,王爷再对皇帝幡然醒悟一番,皇帝只会依然器重王爷的。”
这话胤禩绝对存在着阴暗心理。
胤禛不是一直自诩为铁血铮铮的汉子吗?现在就让你对你自己而儿子软倒再软倒。
胤禩内心狂笑,看你还能忍到几时!此事一过,只怕恨不得立即拉弘历下马,自己做了皇帝吧。
胤禩接着宽慰:“况且即便这一次没有做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下一次机会吗?只要我们心里记着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把它办好了。”
胤禛皱眉,凝神。
可是胤禩已经把方方面面都设想遍了,后路也指明了,胤禛实在是也无从反对,当然更主要的是胤禛也知道自己不能和皇帝硬抗。
所以,胤禛最后拍板:“此法甚好。”
然后二人连夜开始策划具体方案,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发生,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等等等等。
直到天光露白,胤禛才小眯了一会儿,又起身去上朝。
胤禩自然是不亦乐乎的睡回笼觉。
然后等胤禛回来,二人又开始快马加鞭的将打头的事情一件件的安排下去,必要做到万无一失。
安排了第一波事情以后,二人自然的相视一笑。
这一笑,胤禩固然是很快的撇开头去,可是,胤禛却如遭电击。
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有加的感觉突然就这样撞进了胤禛的心里。
胤禛想这是怎么回事?
这可是胤禩!
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己怎么能有这样的感觉!
这是完全不对的!
这是完全不应该存在的!
胤禛一言未发,随即匆匆离去。
胤禩其实也有点心烦意乱,不说这一次他又和胤禛合作良好了,而是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竟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这一次事情中,几乎事事已他的意见为准了。谁想他和胤禛之间还能有这样的时候呢。
又一想如果胤禛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只怕是要处处针对的。看来他应该是真的不知道了。
想到这里,胤禩想这件事情于自己还是另外多了一个好处的。也就笑笑的放过了自己的适才升起的那些心烦意乱之感了。
可是回到了松园的胤禛就没有胤禩这样的感怀,反而的一件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正等着他。
作者有话要说:竟然还没有衔接上,哎,我已完败。
明天准备来个醒悟(终),怎么也要衔接上了
167醒悟(终)
胤禛一回到松园,高云从就密密来报,主子,东西已经送来了。
胤禛一愣,什么东西?
高云从接着汇报:“大阿哥也制好了一起送来。只是有点偏大,等到大阿哥能够上马背的时候,奴才估摸着就差不多了。”
胤禛随着高云从走入偏室。
然后看到,一大一小,两件金光闪闪的盔甲直直的矗立在他的面前。
高从云那边还絮絮叨叨的说:“和上次进给福晋的一般无二。想来福晋见了只会喜欢。”
胤禛哪里还有心思听他的这些废话,挥挥手让他走了。
高从云疑窦横生。
高从云作为胤禛在王府里安排的暗子,作为暗地里监察王府的人,本来是应该知道胤禛对胤禩做的一些事情的,可是因为胤禛发现了胤禩的身份,所以连带着怀疑胤禩对高从云的掌控,因此,后来的那些监视胤禩的事情就没有通过高从云去办。而高从云也一直通过这些情报来判断王府各人在胤禛心目中的位置。所以当苏德业向高从云叨叨的时候,高从云一点而不在意,福晋在这王府里可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位子,所以高从云一点都没有怀疑过福晋在王爷心中的分量。
可是这一次,高从云也觉得王爷对福晋像是变了,不然怎么主子遇了这样的事情都不见高兴几分。就说上一次主子送福晋盔甲那一次,主子多高兴多兴奋啊。
不过,这点差别只够让高从云暗生警惕,更加用心办差。除此以外,别无任何想法。
高从云安静的退出了,留下胤禛气血翻腾。
胤禛自然也忆起了半年多前,他送同样的铠甲给胤禩的事情。
胤禛还记得胤禩穿上铠甲以后带给他的震撼,胤禛摇头苦笑,难怪他当时会认为铠甲比红妆更适合他。只是因为这是胤禩。他本来就是男儿。
胤禛自持冷静抚摸着面前的铠甲,可是,到底原本就不平静的内心还是被这铠甲生生的冲破了一道口子。
自己当时替胤禩穿铠甲的感觉统统的涌了上来,刚开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