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转奇 作者:肉色屋

    胤禛。

    胤禩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这实在是难怪这些人等,就现在这个局面,他不就是等同于胤禛么。而且现在,胤禛的统共只有一个儿子,又有他自己和胤禛努力在人前的作秀,那些人等如果能够明白他有异心,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胤禩突然就有点烦躁,站了起来,连续的走了几步,又停住,转身又走。

    只是还没有等到他走的心平气和,外面绿珠就上来说:“主子,于敏中夫人来访。”

    胤禩停下了,目光带了疑问。

    绿珠上来说:“是突然来访的,有婆子拿了帖子,又暗暗的说于夫人已经在路上了。”

    胤禩脑筋转的飞快,如此匆忙,必是有要事了。

    又想到如今的军机之中,他们正缺一中流砥柱,于敏中一贯圆滑,这一次真是机会难得。

    胤禩吩咐:“见。”

    绿珠自下去准备。

    两柱香的时间内,胤禩和于夫人已经分主客坐下喝茶了。

    客套话过去以后,胤禩等待于夫人进入正题,果然于夫人不负胤禩所望,说道:“福晋,妾此次突然来访,实在是有一事相求。”

    胤禩听到这样直白的话,心里越发料定是大事了,但是口中还是谦虚道:“夫人莫要如此。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若是我能够相帮的,我一定尽力。只是夫人也知道,我一向居于内院,这外面的事情又一向不太管,只怕未必能够帮上忙。”

    于夫人脸上还带着笑容,可是其实这笑容已经不太自然。

    于夫人深吸了一口气,才说:“福晋,妾此次前来,虽然冒昧,但并不是妾一个人的意思。”

    胤禩的眼睛闪了一下,心里暗道看来是天大的事情了。

    于夫人见胤禩并不接话,又说:“若我家老爷能过此关,我全家日后必以福晋马首是瞻。”

    于夫人这话一出,就感到自己整个人被胤禩的目光都笼住了,她整个人都忍不住一阵轻颤。

    然后又感觉到那目光又一下子撤了回去,于夫人顿觉身上压力剧减。

    胤禩收回目光,轻轻的说:“请夫人慎言。”

    然后又说:“夫人可知,刚刚夫人的话已是其心可诛了。”

    于夫人终于跪倒在胤禩面前。

    胤禩站起来,轻轻的将于夫人扶起,又缓缓的将她按在椅子上坐了,又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了,才说:“夫人,请说吧。”

    于夫人听了此话,抬头看胤禩,见胤禩一派镇定,也立即明白过来自己这是压对了。

    果然,这位福晋最终要的还是她自己的势力。

    于夫人心中一阵欣慰,果然还是女人最了解女人。哪怕外面传说景郡王对福晋如何恩爱如何敬重,哪怕福晋现在育有王爷唯一儿子,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现在姬妾众多未来姬妾只会更多的男人的妻子,她最需要的就是保障她未来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她在失去宠爱失去青春的时候,仍然可以让她岿然不动,仍然可以让她立于不败之地。

    于夫人在胤禩的再一次示意下,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胤禩听了以后,在心里讶然失笑,这于敏中怎么会如此不小心?

    却原来于敏中等人与奏事处的太监勾结,以获知皇帝的朱批。

    这事情当然不是第一次发生,自然的于敏中也不是怎样干的第一人,只是他是倒霉的被发现的第一次第一人。

    胤禩一方面失笑,一方面却也觉得此事果然颇为棘手。

    因为这是对皇帝皇权的绝对挑战!

    于夫人看到胤禩微蹙的眉尖,心是不住往下沉,往下沉。

    终于在她还没有沉到底之前,胤禩说话了。

    胤禩说:“此事干系甚大啊。”

    于夫人听了此话,升起了一丝希望,快速的说:“妾也知此事实在严重,因而才厚着脸来求福晋。求福晋,救我家老爷于危难。”

    说着又跪下了,胤禩这一次并不叫起。

    他拧眉细想,又如何救于敏中,救了于敏中以后,于敏中会不会被皇帝厌恶?

    胤禩开始在心里过了一遍如今的各位军机大臣,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式,心里有了决断。

    这才对于夫人说:“夫人快快请起。”

    于夫人这才缓缓起身,已是不敢坐,只在一旁站着了。

    胤禩开始问:“此事如今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于夫人立即献上最新进展:“皇上震怒异常,已经命慎行司将涉事的太监们拘了起来,如今只怕正在问话。”

    胤禩听到这里,心里舒了一口气,皇帝用慎行司,看来他还顾着自己的面子不欲将此事闹大。

    这样一来,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

    只是这样的事情他作为一个女子是插不上手的,只能借助于他人了。宫里的惇妃,虽然正当宠,可是这样的事情她却也不好办。胤禩的脑筋转了又转,认为能办此事的这世界上唯有一人而已。

    幸好他对此人了解甚多,足可对症下药。

    胤禩又多费了一些时间沉吟后才说道:“我听闻夫人家中老夫人仍然安在?”

    于夫人琢磨不透,只好说:“福晋善闻。妾的母亲确在妾家奉养,只是老母亲已卧床多年,不见外客了。”

    胤禩接着说道:“我还听闻于大人和夫人一向视母至孝,平日里都是亲手侍奉汤什起居。”

    于夫人更加犹疑不定,可是又想起和这位福晋的少数几次接触,这一位从来都是有的放矢的,因而恭敬的回话:“百事孝为先,况妾的母亲又一向是个慈爱人,如今妾和老爷为人子媳奉养母亲最是自然不过,不值得福晋如此挂怀。”

    胤禩笑了一笑:“夫人这一片话语虽然平平,可是更叫人见得真心。”

    胤禩停顿了一下,又说:“想来老夫人心中也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挂念于大人和夫人。”

    胤禩又停顿,看着于夫人,于夫人仍然不解,胤禩又接着说:“此番于大人触怒了皇上,若是老夫人听了,免不了要忧心忡忡。这样一来,老夫人只怕要身子不好。”

    于夫人听了想立即开口表示,这样的事情老夫人是绝不会知道的。

    可是胤禩还在说,她只好把话吞了,只听胤禩又说:“于大人和夫人自然要为老夫人多方求医。夫人既然到了我这里,我自然要为老夫人找一个好大夫,才能令老夫人药到病除。”

    于夫人还是满眼的疑惑。

    胤禩又说:“如今为老人家看病这方面,医术最高的自然是寿康宫里的孙正孙太医了。”

    于夫人觉得自己抓到了什么,但是又转眼即逝了,只留下满腔的疑问。

    胤禩只好说:“这件事情若是有太后她老人家说项,就十拿九稳了。”

    于夫人看着胤禩,又将胤禩的话,从头到尾的捋了一遍,这才明白了胤禩前面的话,也明白了胤禩不仅准备帮忙而且连怎么帮都已经设计好了。

    于夫人忙跪下道谢:“妾回家后立即按照福晋的意思准备。”

    又说:“福晋大恩,妾终生不敢忘。”

    胤禩边说边扶起于夫人:“夫人何必如此,夫人应承前诺已是足以。况如今你我之间,又何必如此客套。”

    于夫人听了正色道:“君子一言九鼎,我虽妇人,但也必守承诺。”

    胤禩听了只是一笑,并不说话。只心里想着,这船上了就下不去了。

    于夫人也在此事言说告辞,胤禩嘱她尽快行事,以便她明日进宫之计,办妥此事。

    于夫人不敢耽误,立即告辞而去。

    142、落幕

    第二天胤禩带着绵慧和绵宁进宫。

    在寿康宫让绵慧和绵宁撒娇买痴了侍奉了皇太后以后,胤禩才笑意盈盈的开始了今天的最终任务。

    胤禩浅笑:“太后娘娘,我前些日子得了一件物事,可叹自己没见识,今日进来,我就将它带上了,好叫太后娘娘帮我品评品评,看这物事是否是宝贝?”

    皇太后听了呵呵的笑:“什么好东西啊?值得你非这个心。”

    胤禩只笑不语,命杨和福拿了进来,又双手奉到皇太后面前,然后才慢慢揭开了盒子。

    皇太后虽知胤禩是有心卖弄,可是到底还是被胤禩引得好奇心高涨,因此也就全神贯注的盯着了盒子。

    只见那盒子慢慢的打开,起初露出来的不过是一方白色丝绒,接着是一线透着莹润润的碧绿,慢慢的这碧绿之中又渐渐的参杂了红色。

    皇太后眼睛看着,心里也不停的估计着这物品的样子,从她目前看来这只怕是一块略大的翡翠,只是这大小加上这质地倒也属难得了。

    直到胤禩完全将盖子揭开,并且打直了放在皇太后的面前,皇太后才身不由己的定睛看了好一会儿才收回了目光。

    这确实是一块上好的翡翠,只是这翡翠中间那些红色却足以让人称奇,它们竟有了一个观音大士的轮廓。

    胤禩从容将这块翡翠取出来,双手奉到了皇太后面前,请皇太后观赏。

    皇太后接了过来,左右上下的揣摩了一阵,才说道:“这可真是好东西。”

    胤禩笑着说:“可见真是个好物了,竟能得您的夸奖。”

    皇太后听了胤禩的话也是一笑,手里仍然拿着翡翠把玩:“最难得的是这中间竟形成了观音大士的像。”

    胤禩闻言故作惊讶:“哦?我竟未曾发觉。”

    一边说着,一边凑上去看,然后又说:“果然如太后娘娘所说,真是观音大士的像。”

    皇太后看着胤禩如此诚恳的做派,忍不住问:“难道你之前都没有看出来?”

    胤禩故作难为情的道:“我只是觉得这形状挺特别的。”然后才又露齿一笑:“看来它还是和太后娘娘有缘,要不然怎么就让太后娘娘一眼看出来了呢。”

    皇太后听了这奉承话也笑了。

    胤禩再接再厉:“既如此,我就将它留在太后娘娘这里,反正我是那个没缘的。”

    皇太后对这翡翠其实也是由衷喜爱,况且她也知胤禩这是准备敬给她的,但胤禩如此知情识趣,她也准备回报一二,况她也一向是喜欢胤禩的。

    皇太后笑着说:“舍得这么个宝物?”

    胤禩仍笑着说:“谁叫它和太后娘娘更有缘呢。”

    皇太后也就爽快的说:“那行,我啊先替你收着了。”

    二人又品评、把玩了一阵以后,才将盒子重新关上了。

    皇太后喝了茶以后,看着胤禩说:“你啊,这无事献殷勤的,是不是有遇到了什么事情了?”

    胤禩闻言又恰到好处的露出惊愕神色,然后又当着皇太后的面收敛了才说:“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太后娘娘您。我这徒弟啊,注定要再老师傅面前落败的。”

    皇太后又被胤禩哄的笑了一次。

    胤禩才正色说:“我正是有一件事情,想求太后娘娘。”

    皇太后放下茶盏,才慢慢的说:“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胤禩便笑着说:“我啊,想借太后娘娘身边的孙正孙太医一用。”

    皇太后已经做好准备要听到一个令她为难的消息,不想却听到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顿时了楞一下,过后才说:“你不舒服了?还是你家里?借他做什么?”

    胤禩仍笑着说:“太后娘娘放心,并不是我,也不是家里的。” 然后才慢慢的收了笑容:“于敏中大人的夫人,前些日子她家的老夫人病了,于大人和于夫人在京城广求名医,怎么正好遇上了,于夫人也就求了我。我看着于夫人实在是孝心可嘉,又想着太后娘娘您这里有这位一位人,就大着胆子应下了此事,所以这不今天就来求您了。”

    皇太后听了才说:“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值得你这样,你只管唤孙正去就行了。”

    胤禩听了大喜道:“谢太后娘娘。太后娘娘您总是救人于水火之中。”

    这话一说完,胤禩也不等皇太后垂问,开始接着说:“太后娘娘,您是没看见于夫人急的样子,可怜平常一个温文尔雅的夫人,这会子急的嘴上都起了火燎子了。我还听说,于大人也是夜夜的侍奉在老母亲身边,可叹于大人白日里还要为皇上排忧解难,这日子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然后又高兴的说:“这下子可好了,有了孙太医,与老夫人一定能够药到病除,于夫人也能够好好歇一下,于大人也能够更好的为皇上办事了。”

    皇太后听胤禩一气儿说了这么多,但到底没有把她最关心的事情说道,便问:“于老夫人这是怎么不好了?”

    胤禩听了便心领神会的往下说:“要说这于老夫人其实已经是卧床多年了,这一直以来就是于大人和于夫人衣不解带的近身侍候着,前些日夕被风一吹,这病就突然起了,看了好些个医生,都不见起色,这不于大人和于夫人就急坏了。”

    皇太后顺着胤禩的话:“这于敏中和他的夫人还真是两个孝顺的。”

    胤禩接着又说:“太后娘娘您说的是。于大人和于夫人最是孝心可嘉,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都将这事都做平常事,每次别人一提起,二人均说他们侍母如此实在还不抵上母亲养育之恩的万分之一。”

    皇太后听了颇为感动:“真真是难能可贵。”

    胤禩其实很明白自己这是击中了皇太后内心深处的软肋。皇太后如今靠什么,无非就是皇帝的孝心,所以皇太后对于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胤禩继续说:“可不是么。于大人可说是当代的楷模了。您看他为臣,现为军机的一员,想来必定是对皇上忠心耿耿,您再看他为人子,又侍母至孝,可以说真是忠孝两全之人了。”

    皇太后听了也说:“这样的人,真该好好褒扬一番,让世人都向他学习。”

    胤禩献计:“我听于夫人说于大人最近朝堂家里两处忙碌,消瘦了很多,太后娘娘向孙太医吩咐一声,让他也顺便给于大人把把脉岂不便当?”

    胤禩接着说:“于大人感受到太后娘娘您的关怀,日后一定会更加尽心的为皇上办事情。”

    皇太后乐意的说:“你这主意好。”

    说着就叫人传了孙正过来,期间还对胤禩说:“救人如救火,我们就不要耽搁了,今天就叫孙太医去于府一趟。”

    胤禩听了大喜,又对皇太后说了很多奉承话。

    然后才带着两个一直外面玩的孩子告辞了。

    这一天晚上,于夫人就派人过府,对胤禩千感谢万感恩。

    其实这件事情对胤禩来说,它还没有完,因为它还没有传到皇帝耳朵里。

    然后这一天的晚上,王府迎来了它的另一位客人。

    胤禩带着苏德业和杨和福见了这一位客人,让座以后,才说:“有劳孙太医了。”

    孙正躬身回礼:“福晋这话小臣受之有愧。小臣即为医生,救死扶伤本是应尽之事。”

    胤禩一笑,道:“孙太医的医德医风一向德高望重,倒是我一派小家子见识了。”

    孙正听了立即站了起来,然后才说:“福晋快快不要这样说,真是羞煞小臣。小臣受过王爷大恩,一直苦于无以为报,如今总算有了机会,能略尽绵薄之力,小臣感激福晋给小臣这个机会。”

    胤禩又笑着请孙正坐下了,然后又问了于老妇人和于敏中的脉案。

    孙正少不得一一回答。

    胤禩到了最后才说:“明日还有一事要请孙太医援手。”

    孙正听了便道:“请福晋吩咐。”

    胤禩笑着说:“请孙太医在辰时去寿康宫向皇太后汇报一下于老夫人的严重病况。”

    孙正听了以后道:“这本是小臣应该做的,小臣理应向皇太后禀报。”

    胤禩笑着说:“请太医到时候不要误了时辰。”

    孙正听了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说道:“小臣不敢不准时。”

    胤禩一笑,拿起了茶盏,孙正知机告退。

    又有杨和福相送,暗地送上荷包一个。

    第二日,孙正刚刚向皇太后汇报完,还没有离开,就碰到了前来给皇太后请安的皇帝,皇帝见了他,不免要问几句皇太后身体如何的话,然后接着顺当的知道了孙正在此的原因,然后皇太后又感叹了于老夫人、于敏中、于夫人等等等等。

    皇帝作为一个为天下人表率的孝子,自然不会反驳自己老娘的话,所以他不但听着而且同时还符合几句,表示自己赞同观点。

    然后从寿康宫出来的皇帝才慢慢的意识到,他这一次必须轻轻的放过于敏中,因为他不能拿一个刚刚被皇太后恩赏过的人开刀,那会被世人诟病。

    所以当皇帝回到东暖阁,皇帝的脸上是黑的,再见到了跪在东暖阁门前的于敏中时,皇帝的脸就更黑了。

    所以皇帝不顾众人的眼光,疾走几步,将跪着的于敏中一脚踹倒在地。

    于敏中受了一脚以后,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又默默的爬起来跪好。

    皇帝一言不发的进了东暖阁,看起了折子,看了一炷香的时间,皇帝才慢慢悠悠的问:“还跪着呢?”

    张明轻轻的回答:“回皇上,于大人还跪着。”

    皇帝看了一眼自鸣钟,终于说:“叫他进来。”

    于敏中得到皇帝传唤时,心中的大石终于放心。其实刚刚皇帝踢他一脚之时,于敏中已经判断出他将会安全过关了。

    于敏中其实也是个人精,平日里最善长的就是揣测圣意。

    所以于敏中进去以后就是一番磕头认错,然后是对皇帝通过皇太后转达的关爱表示感谢,接着表示自己不配得到皇帝和皇太后的仁慈厚爱等等等等,总之痛哭流涕,把不仅打消了皇帝对有人挑唆皇太后为他说情的怀疑,而且还成功的打动了皇帝内心。

    总之这件事情,于敏中被轻轻的放过了,但是其他的如观保、英廉等人受到了降职的处分。

    143、示好

    等这件事情落幕,胤禛也回来了,然后受到了皇帝大力嘉奖,胤禛的人气再一次的被不由自主的提升。

    对此胤禩表示热烈赞赏,胤禛表示面无表情。

    当然这是表面上的。

    实际上,胤禛狠狠的对胤禩说:“这些奴才!叫他们办事的时候一个个推三阻四。现在事情办好了,倒一个个冒出来歌功颂德了!真当可恨!”

    胤禩自然知道胤禛的忧心,胤禛所忧者无非就是担心受到皇帝的再次猜忌。

    可是,这些事情实在是挡也挡不住啊。因为皇帝的儿子实在太少了,尤其是拿得出手的儿子那是更加少了。要是他们当年,胤禛哪里就能这么显眼啊。他当年就是一堆金子中那一小块!胤禩心里无比鄙夷。

    只是现在,眼看着众皇子中只有胤禛一人受重用,有点想法的人都会想这是下任皇帝了,试问在现任皇帝日渐年老的今天,谁又不想讨好下任皇帝呢?所以有了机会,大家当然不会错过。至于这种行为会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对不起,咱们的脑回路没有那么复杂,还想不到这个,要能想到咱们也就能入军机了,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混着四品官了。

    胤禩这里虽然明白胤禛的忧心,但是胤禩并不准备劝解胤禛,因为胤禩巴不得胤禛多受压迫,这样一来,胤禛绝对会小动作不断啊,然后胤禩离最终目标就更近了。所以胤禛对着胤禩大大的发了一顿牢马蚤后,收到的劝解那真是寥寥无几,到最后胤禩才大发慈悲,对胤禛说“这世上好事总是连着坏事,我们只求坏事不要连着坏事就阿弥陀佛了”,胤禛听了沉思起来,才把愤怒之情抛到了一边。

    至于于敏中的事情,胤禩已经在胤禛那里过了明目了,胤禛对此也是十分欣喜。

    接着胤禛为难了,按理说,胤禩这么能干的替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他应该表示深深的谢意才是,可是以现在的这个情况,胤禛觉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拿出去表达自己深深的感谢的。

    如果是乌拉那拉氏替他办了这件事情,胤禛会觉得很简单,在她那里多歇几夜就行了。可是现在这个就不能用了。因为他本来就是歇在胤禩这里最多了,除了他自己的院子以外。这还是因为在不得已的原因下。胤禛想到胤禩久久未好的这个毛病,在心里深深的叹了好几口长长的气,运用了非凡的自制力将自己的沮丧之情压在心底的最深处。

    如果是年氏,胤禛只会觉得更加好办,无非是赏东西,因为他在年氏那里歇的已经够多了,可是年氏名份所在,所以很多东西要他赏了她才能用。但是现在,赏东西明显不行。因为他的东西一向是任胤禩任意取用的,所以赏东西真的没什么诚意。

    胤禛这边被这个难题困扰,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向胤禩表达谢意,让胤禩明白自己的真心。

    幸而天降曙光,这个时候绵宁过来给胤禛请安,胤禛看到儿子,突然就想到讨好胤禩的办法了。

    虽然胤禛在内心之中很不愿意承认,但是他理智上却明白的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和自己一样在胤禩的心理占有重要的地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胤禩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儿子,绵宁。

    胤禛有点复杂的看着努力给自己磕头行礼的绵宁。

    这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儿子。

    这是他两辈子唯二的嫡子。

    基于以上因素,即使撇开胤禛对这个儿子的额娘的个人感情,胤禛对这个儿子也是抱着巨大的期望。更何况,胤禛每次看到绵宁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这个儿子的额娘,然后他就对这个儿子产生了更大的期盼。

    胤禛认为他和胤禩的儿子绝对是这个世上最聪明最优秀的儿子。

    当然这事情胤禛只能一个人在心里想想,就是胤禩他也没有告诉。因为无论他如何心爱胤禩,无论他如何对绵宁抱有期望,胤禛始终有着一个帝王心态,他明白不管你是否下定决心,重要的是你不能轻易的将你的决定告诉他人。

    可是,这一回,胤禛决定要对绵宁表现一番,他要让胤禩明白,你给我生的儿子很得我的心意。

    绵宁小包子现在才刚刚满两周岁不久,所以他在他阿玛的走神下,悲摧了。

    因为他磕头行礼以后,他阿玛一直没叫起,所以他一直跪着。

    如果说绵宁悲摧了,那么侍候绵宁的嬷嬷们已经是恐惧了,有几个心里脆弱的,几乎已经是浑身打颤了。

    然后,接下去发生的一幕,让这些人的下巴都掉了下来。

    胤禛仍然没叫起,可是他却走上来,直接从地上抱起了跪着的绵宁。

    自从绵宁一岁以后,会走路开始,胤禛抱绵宁的次数就屈指可数。

    而幸好绵宁只是一个小小幼儿,所以不觉得自己的阿玛抱自己有问题,所以当他被高高抱起以后,还挺高兴的笑了起来,但是跟着跪在绵宁身后的嬷嬷们已经呆住了。

    不过这些人等反应和心思自然不再胤禛的考虑范围内,胤禛抱着绵宁,开始了父子对话。

    当然作为一个两岁的又被教育的要对阿玛恭敬的小包子,绵宁小朋友目前主要还是只有被自己心血来潮的阿玛逗弄的份。

    基本有问必答,虽然说答案常常需要用扩展性思维去理解。

    比如胤禛问:“今天准备做什么?”

    绵宁答:“骑马。”

    胤禛当即楞了一下,刚想大喝一声“这么小的孩子骑什么马!”,然后电闪火光之间又突然明白过来这小子指的是骑木马。

    又比如胤禛问:“昨天认了几个字?”

    绵宁答:“在额娘那里。”

    然后绵宁又跟上说:“阿玛一起去。”

    胤禛听了失笑。

    等胤禛听够了绵宁似是而非的答案以后,胤禛决定将绵宁抱到书房,准备手把手的写字。

    这可真难为胤禛放弃自己写惯了一笔行云流水般的行书,握着绵宁的小手公公正正的写起了楷体。

    而恰好绵宁小朋友对第一次握笔非常之好奇心,因而竟然连续和胤禛一起写了一盏茶的时间,还没有尽兴,反而还扯着胤禛的袖子要继续写。

    绵宁的这个举动简直让胤禛大喜过望,胤禛完全被激发出更高的热情,到最后,胤禛握着绵宁的手,从玻璃水盛之中舀了水,然后又一起慢慢的细细的磨了墨,再一起洗了笔以后,才结束了父子两个的互动。

    并且最后绵宁小朋友表示,要明天以及以后都要和阿玛一起写字,外加一起磨墨洗笔。

    乐得胤禛又喜笑颜开,几乎忘记了自己今天行为是为了讨好胤禩的初衷。

    最后胤禛带着绵宁一起到竹园找胤禩用膳。

    胤禩早就知道绵宁一上午都和胤禛在一起的事情了,只不过胤禩丝毫没有其他想法。

    甚至于胤禩对胤禛一向以来对绵宁的关爱,胤禩也没有其他想法,因为胤禩从来没有忘记弘时的下场。所以对胤禩来说,能保证绵宁不落败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胤禛永远只有一个儿子。

    到现在为止,胤禩很确信,现在胤禛后院的女人都将不会有人生孩子。

    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婢女,胤禩并不放在心上。因为身为一个皇子,他们本质上都是非常骄傲的人,而且在用最正当的手段就可以获得的时候,他们压根就不会去对身边的婢女们有什么心思。

    但是虽然胤禩心里一直忽略着胤禛对绵宁的关爱,可是这一次事情却大大的出乎胤禩的意料。

    胤禩慢慢的发现胤禛和绵宁在一起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好几倍,从那一天起,胤禛就开始常常和绵宁一起出现在竹园,出现在胤禩面前。

    胤禩的平常心渐渐的失去了,胤禩越来越想弄明白胤禛这样做的原因。

    终于在同样的日子过了二十来天以后,在一个花好月圆、气氛美好但是绝对不会有和谐活动的夜晚,胤禩问胤禛:“王爷最近颇为空闲啊?”

    胤禛喝茶,并挑眉。

    胤禩继续说:“大阿哥常常提起王爷,总说今天又和王爷一起做了什么,又或者念了哪些字等等。”

    胤禛笑了:“怎么?还不兴我对儿子好点?”

    胤禩也笑了:“这怎么能?王爷如此疼爱大阿哥,我只有高兴的份。”

    然后胤禩才接着说:“绵宁不知时间的痴缠着王爷,我只是担心耽误了王爷的正事。”

    胤禛瞪眼睛:“养儿子才是正事呢。”

    你这是从血淋淋的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胤禩在心里问胤禛。

    然后自问自答,看看弘历,大清被他治理的贪官污吏横行,难怪你能有这样的总结了。

    恩,你总算也是说了一句真心话了。胤禩最后在心里腹诽。

    胤禛见胤禩不说话,又想想自己刚刚的话,好像没有什么帮助,抓紧时间补充说明:“绵宁是你的儿子。我自然是最紧着他了。”

    胤禩惊讶了。难道他这样格外看重绵宁还有他的原因在?

    胤禛本质上还是一个含蓄的古人,也就是说他是完完全全的沙猪,是大男子主义,所以说了上面的话,已经是极为难得了,所以他接着说:“况且他极聪慧,年龄虽小,可是已经能看出悟性颇高,我们二人合力,培养一番,他定能成才。”

    胤禩仍处于不敢置信中,直到胤禛说完这一句才转过来,却又发现胤禛急急的转移了话题,不免对自己的猜测就又肯定了几分。

    这边胤禛不见胤禩说话,也就接着说了:“我看也是时候去请的先生来,让他先教起来了。”

    胤禩听到这里,忍不住了:“这是不是太早了?”

    胤禛却说:“不早,慢慢教也就是了。”

    胤禩自然就不反对了。

    自然的,绵宁小朋友提前进入了他的学习期。而胤禛对胤禩的这番示好,不说胤禩完全不为所动,就是胤禛本人也觉得好像不太得劲,因此,在日后,趁着胤禩的生日,胤禛狠狠的送了一份礼,总算觉得表达了自己内心之中的感情了。

    144、豆渣(捉虫)

    近来,胤禛和胤禩双方都认为日子过的不错。

    胤禛的舒心当然是因为皇帝没有给他添堵,而胤禩当然是因为胤禛没有怎么过来添堵。

    不过这样的日子随着板闸保固期内的堤岸再次被决而结束了。

    胤禛收到这个消息不是走官方渠道的。

    这是富勒命人快马加鞭的送来的。

    富勒对于前面自己中计接下了烫手山芋的事情到后来也因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渐渐明白过来了。可惜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骑虎难下,富勒这人还是有一股子心气的,他明白自己所处的处境以后,即没有撩挑子也没有故意延误,反而咬咬牙坚持把差事办了下去。也正是他的这种态度,让胤禛后来对他真心的看重了几分,不但没有为难他,还透着真心的提点了他不少。

    这一来二去,富勒原来一颗倾向胤禛的心,就完全的被胤禛收服了。

    所以这堤岸一出事,富勒就给胤禛送消息了,而板闸那里的道员陈兆言才发了官文到巡抚裴宗锡那里。

    胤禛捏着富勒的信,指关节发青,过了好一会儿,才将信掼在了桌上。

    一旁的沈青芳见到胤禛这个样子,果断的选择了一语不发。

    过了一会儿,胤禛才说:“板闸的堤又决了。”

    沈青芳闻言也是吃了一惊,心里暗道,难怪王爷脸色如此难看呢。

    胤禛接着说:“这些的奴才办事向来不用心,我是知道的。只是我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如此大胆。”

    沈青芳想劝,可是不知道怎么劝,他总不能说,王爷,幸好现在是冬天,河水不多,大约不会造成什么人员伤亡。

    如果他这样说,这位王爷绝对能用眼睛把他瞪出两个窟窿来。

    胤禛又说:“可恨我在京城。若是我留在那里,用心监督筑堤,这样的事情又怎会发生。”

    沈青芳这时候终于可以劝了:“事已如此,还请王爷不要自责。王爷,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把这堤岸再筑起来,让百姓们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到了来年也好重新开垦播种。”

    胤禛听了点头:“你说的有理。”

    沈青芳又说:“前番学生虽不趁和王爷一起去得淮安,但对淮安一地的官员倒也有几分了解,又听了王爷对这一地官员的分析,学生认为这刘墉实实在在是一个能干的人,若是他能将此事承接过来,王爷您就可以放心了。”

    胤禛心里的主意其实也差不多,虽然很多事情上他亲力亲为,但是他还是知道大清这么大,国土这么辽阔,他一个人是干不光所有事情的。

    因此,用人,用对的人,在胤禛心中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所以胤禛听的沈青芳这样说以后,沉思了一会儿才说:“此事还需谋划。”

    沈青芳虽然明白了胤禛的意思,可是在怎么谋划上,沈青芳认为自己的思路还真是比不上眼前的人,许多事情,沈青芳只是听命行事而已。

    所以有时候沈青芳会问自己,他这是给人家当幕僚吗?但是无论如何,沈青芳却也从来没有生出过去意,因为他现在干的这些事情,虽然有时候不够光明磊落,可是这些事情无一不是利国利民的,而这正是沈青芳的理想。

    胤禛又对着沈青芳沉思了一会儿,和沈青芳闲话几句,胤禛就到了竹园。

    胤禩正在写字,看到胤禛来了,搁了笔,又抬头看看架子上的西洋钟,心里想着这不早不晚的来,只怕有什么事情了。

    又见胤禛眉头不是特别舒展,心里暗道看来是一件坏事。

    胤禩这一边洗手呢,胤禛已经站到胤禩站的地方看他写的字了,看了一会儿,才说:“你还是站在写呢?”

    胤禩拿帕子擦了手,应着:“是。”

    胤禛又低头看了一会儿,才说:“往后你还是坐着写吧。”

    胤禩不自觉的挑高了眉毛。啥意思啊?啥意思啊!管太多了吧,你!

    胤禛看着胤禩挑高的眉毛,反而一笑才道:“你来。”

    胤禩近前,胤禛指着中间一行的最后一个字“中”字道:“你看,这个字的最后一笔,你到了中部是不是停顿了一下?”

    胤禩回忆,好像是,然后点头。

    胤禛接着说:“这是你腕力不足的缘故。但是你若是坐着写呢,多多少少会因为你是坐着的缘故,让你的手腕不至于太过吃力,这样一来,你的最后一个字就可以顺顺当当的写下来了。”

    胤禩虽然在理智上明白胤禛说的没错,可是,一股子气还是从心底冒了上来。

    我的字就这么不好啊!让你们这样一个两个的都要来指导一番!

    心里有气,嘴巴上就忍不住说:“我又不做什么大家,不过是为了磨性子才写字。”

    本来我写的好好的,也不知道你巴巴的过来干什么!来了也就算了,你还非要讨人嫌的说人家不好!和上辈子一样,都是那么不讨人喜欢!这事事较真,戳人短处,还显得自己事事高明的,谁会喜欢你啊!上辈子都这样了,这辈子你还不吸取教训,改改!

    胤禛听了胤禩的话,虽然胤禩说的风轻云淡的,可是胤禛怎么会听不出来这其中的赌气。

    胤禛并不恼,反而说:“你这一笔字在女子当中已经实属难得了,怎得自己却如此菲薄。”

    胤禩一听更加生气了,不过他因为前面说了赌气的话,这回子已经警醒过来,因此狠狠的压住了自己的怒气,笑着开口:“王爷太夸赞了。”顿了一顿,转移话题:“王爷这时候过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胤禛听了也笑,就转回了他来此的目的。

    待胤禩听了一遍板闸决堤的事情,又听了胤禛对于这件事情的预备方案。

    胤禩沉思了。

    要说胤禩现在对决堤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没有什么感觉。

    第一,这不是胤禛的差事,当然更加不是他自己的差事,所以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第二,这件事情若是胤禛要去招揽过来,那么这差事能够给他们目前带来什么利益吗?胤禩还没有看到。

    胤禩一沉思,胤禛以为胤禩是在思索这件事情了,所以就顿住了自己,没有往下说了。

    胤禩默默的想了一会儿,才抬起头看胤禛,问道:“王爷这是打定主意要揽了这件事情了?”

    胤禩这话问的完全出乎胤禛的意料之外,所以胤禛脸上的惊讶之色就被胤禩看了个正着。

    所以胤禩不能胤禛开口又说:“看来,王爷主意已定。只是,我倒要问问,王爷揽过此事目的何在?”

    胤禛心里微微气恼,目的何在?这不是摆明了吗?这还用问吗?只是胤禛不愿意对着胤禩如此疾言厉色,因此才想在心里松了一口气,然后再开口。

    只是胤禩还是没有等胤禛开口,胤禩又先说了:“我自然知道王爷这是为了板闸一带百姓计。可是,王爷有没有想过王爷自己呢?王爷这样大手大脚的揽过此事,皇帝会怎么看?朝臣们又会怎么看?”

    胤禩这话一说完,胤禛心里的恼怒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心中的一番无力感,哎,我怎么就不是皇帝呢?要不然我办这事情那是正正当当,理所当然。

    胤禩密切的观察着胤禛,看到胤禛神色变化,自然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已经说动了他,所以见好就收,不准备他言。

    只是,胤禛很快的就又目光坚定起来,果然胤禛说:“此事事关一方百姓安危,我的个人得失就先放一边。”

    胤禩内心无力的摇着头。

    等着明确接收到胤禛不再有下一句了,胤禩才说:“王爷即已深思熟虑,我自然也不会也不敢多加阻拦。”

    要换个人说这句话,胤禛肯定满意了

章节目录

下一个转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肉色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色屋并收藏下一个转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