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家的粮食已经全部上交入库,不但国家不亏,百姓家里更是多了很多粮食。

    有了粮食,国家和百姓心里都不会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第一批捷报传来,现在就等北方的秋收看看结果。

    ******

    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

    早上,天还不亮,胡同里面就响起了叫卖声,有人推着小车开始卖早餐,有油条,有豆浆,有煎饼果子的。

    现在条件好了,不少人家也会在来不及的时候,在外面买早餐吃。

    罗家

    “大宝,二宝,快起床。”

    “起了。”二宝还没有睡醒,声音也迷迷糊糊的。揉着眼睛,也没有聚焦,只是算睁开了。

    黄幺妹看着两个孩子起床穿衣服,她才出门。

    厨房里面,大锅里面热气腾腾,在煮面条。

    两个孩子吃好面条,背着书包,自个儿上学去。

    上学前,二宝回头还特意交待一声,“妈妈,三宝如果不听话,等我回来给他讲道理。”

    许婉如抿嘴好笑的看着脚边站着的小儿子三宝,小家伙听了二哥的话,脸色奇臭,板着一张小脸,不耐烦的跟二哥挥手。

    “好,等你回来给二宝讲道理。”许婉如应付二儿子一句,让他赶快去上学。再磨蹭下去,就该迟到了。

    不放心的二宝还叮嘱弟弟一声,“三宝,你在家里要乖乖的听话,不许调皮捣蛋知道吗?”

    冷冷的小奶音在他耳边响起,“二锅,我很听话。”然后松开妈妈的手,转头就走。不想和一个白目锅锅说话。

    不放心的二宝,一步三回头,好不容易才离开家里。

    罗达跟在二宝的后边,慢慢的吊着,看着二宝平安走进学校,他才回家。

    五年的时间,许婉如花光明面上自家的积蓄,买了一套三进的大宅子,一套二进的宅子,全在北海附近,靠着景山公园。

    在她的影响下,许家兄弟俩也扫了两套宅子。他们的积蓄更多,买的宅子都是许婉如说好以后才买的,无论地段还是宅子的大小都是许婉如绝对很好的宅子。兄弟俩买的宅子也在后海,兄妹三离的很近。

    柳城的罗家人,也是在城里扫宅子,至少每家都有老式的宅子。

    北海的宅子,已经找了老匠人按照古法全部修整一新。

    婆媳俩看见罗达回来,立即带着三宝,上了自家买的三轮车,自行的。

    一家四口得到北海的附近的新宅子去看看,过几天,许婉如的私家菜馆就要开业。

    宅子里面的还种了不少的菜,也得浇浇水。等到年前孩子们放假,一家人就要搬到后海的二进宅子里住。

    许婉如骑着三轮车带着婆婆和三宝,罗达骑着另外一辆三轮车,上面还装着东西。

    一家四口,朝北海骑去。

    五年的时间,华夏在积累一切,但是也在发展。领导们的思路一通,大约是全通了。在1966年前被下.放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些曾经的富商,只要身家清白,以前没有做过对人民有罪大恶极的错事,全部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家。还有之后没收的财物包括房子全部返还。

    那些上班的人士,也补发了他们下.放期间的工资。

    一切待遇又回到了原样,他们其实经历不好的时间也就一年多甚至更短的时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还好好的。

    日子好过了,口岸放开,还有百姓稍稍富裕了,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允许没有事情做的百姓,做点小买卖,开公司什么的,当然有严格的审核制度。但是只要合法,也不是不允许。

    许婉如开私家菜馆,也算是小买卖,牌匾可是请各位首长们提的,大门口的,每一个包厢的,每一个都是牌面上的大首长们亲自提写的。

    她还收集了不少的古字画,以后会用的上。现在老公还给首长做饭,许婉如只能自己先开起来,她知道老公正在怂恿首长也拿出积蓄自己在后海买一套宅子,说是哪怕首长不住,留给家里的孩子。也是一个念想不是。

    据说一号二号两位首长还有那十位老帅全部动心了。

    是啊,谁家没有子孙后代。

    他们现在住的地方,不能让孩子们一直跟着住不是,他们都工资高,即使帮助他人,也是有点积蓄的。

    首长们都知道,罗明亮一家年底要搬到北海去住。他们以后买在一起,那去他家拿蔬菜也更近不是。

    思绪间,已经到了自家宅子前面,许婉如心里想着,明年再买下一两套宅子。

    “婉婉,你进去,车子我来推。”

    罗达在后面下车就开始喊。

    “爹,不用,您的车子放对面宅子里面,我的进三进宅子,您先到二进的看看种的菜。”

    两套宅子里面,许婉如都种着菜。

    以后自家的宅子都要种菜。菜馆会需要大量的蔬菜,还得给老帅首长们供菜。

    “那行,我先进去。”

章节目录

夫妻双双回六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传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传山并收藏夫妻双双回六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