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几个兄弟们其实一样,稍许得一点点温情便感动无已,登时抬眼,眼中含泪,低唤了一声“额娘”。
德妃,如今已是圣母皇太后了,为了阳气,少不得拉住雍正的手,轻轻拍了拍,点了点头。这副母慈子孝的模样,落在永和宫外观礼的一众臣子眼中,大多跌掉了鼻梁上挂着的“眼镜儿”。
只有十三阿哥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昨天石咏忽悠那永和宫总管的话语,一个字不差地都送到了十三阿哥那里。十三阿哥少不了暗笑,觉得这石咏虽然看着是瞎胡闹,谁能想得到这竟是歪打正着,推着太后往前走了一把。
只是他身为总理事务大臣,本当将宫中所有琐碎小事,包括这一件,都一一上奏,但十三阿哥此刻见了新君母子相得,想了想,便忍了,没有将他所探知的情形都说出去。
待新君登基大典之后,石咏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他便借了机会,快马出城,在通州码头那里,如英已经在码头客栈候着,将妙玉南下之事料理妥帖。石咏赶过来,刚好可以送妙玉一程。
第340章
通州码头, 如英早已将妙玉回南之事一切都打点好。早先十三福晋已经送了妙玉全套的官凭路引出来,并且说是自己一位娘家侄女要去南边投亲。十三福晋的娘家就是兆佳氏, 由如英出面相送再合适不过了。
如英早年见过妙玉, 得知她被挟持入九贝子府还曾担心过好一阵, 如今妙玉能够顺利脱身, 如英自然也感到非常安慰。
这时妙玉已经去了带发修行的出家人打扮,完全换成了在家的姑娘装束。她非常不习惯,如英少不了指点一二。再者如英的身材与妙玉接近, 又借了四时的衣衫与她。妙玉对此感激不尽。
“这次姑娘回苏州去, 苏州那边,已经与上一任的盐课林老爷打过了招呼, ”如英转述十三阿哥那边的安排, “林老爷膝下只有一名独女,比你我都要小上两岁, 是个极灵秀的, 必定会与姑娘相得。”
其实妙玉在荣府匆匆见过黛玉一面, 虽不相熟,但是彼此印象颇佳。两人又都是苏州同乡,此次重返故土, 能得林府庇佑, 想必比在贾府慢慢消磨岁月,又要更好些。因此妙玉唯有感叹十三阿哥那边考虑得周到。
她在康熙病重的那几日就已经在十三阿哥的安排下,离开了畅春园,在通州附近的一间庵堂住了几日, 京中的变化她心中尽知,妙玉本就看得开,因此并不在意。唯独失落了那面“风月宝鉴”,虽说并不是她的过错,但妙玉总是有些过意不去。
一时石咏从京中赶来相送,见到妙玉换了形容,呆了一阵,完全没认出来,捅捅如英,问:“这位是……”
如英险些没憋住笑,妙玉则十分尴尬。毕竟石咏曾与她一道上京,见面的次数虽然不算多,可也不算太少,两人结下的梁子不少,也算是对彼此“印象”深刻。岂料妙玉这一换装束,石咏就已经啥都记不得了,这真活脱脱是个脸盲。
“对不住对不住,”石咏赶紧道歉,“妙玉师父……唉哟真是对不住,不该再称呼你‘师父’了。”
十三阿哥的安排是,妙玉又多了一个俗家的身份,这样她回到苏州之后,若是她想,依旧可以出家修行,若是不想,自也可以回归红尘,过俗家日子。
称呼什么的,妙玉早已不在意了,当下摇头只道她并不在意。如英则挽着她的手,悄悄地说:“姑娘既然连这称呼名声都不在意,又何必在乎过往?不若回南之后,给自己谋个好将来吧!”
妙玉年少时曾经一度愤世嫉俗,后来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那少年时那等傲xing儿俱都被磨去。如今日复一日地面对青灯古佛,妙玉却知她的心未必真如那一潭死水,到底还有些微澜,日后究竟如何,她却还未拿定主意。如今听如英这样说,妙玉倒是瞬间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当如英是自己人,知道往后过日子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便点了点头,谢过如英的提点。
随即妙玉将自己一向随身带着的两只颁瓟斝都取了出来,jiāo给石咏。石咏知道妙玉此去回南,他怕是以后再
德妃,如今已是圣母皇太后了,为了阳气,少不得拉住雍正的手,轻轻拍了拍,点了点头。这副母慈子孝的模样,落在永和宫外观礼的一众臣子眼中,大多跌掉了鼻梁上挂着的“眼镜儿”。
只有十三阿哥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昨天石咏忽悠那永和宫总管的话语,一个字不差地都送到了十三阿哥那里。十三阿哥少不了暗笑,觉得这石咏虽然看着是瞎胡闹,谁能想得到这竟是歪打正着,推着太后往前走了一把。
只是他身为总理事务大臣,本当将宫中所有琐碎小事,包括这一件,都一一上奏,但十三阿哥此刻见了新君母子相得,想了想,便忍了,没有将他所探知的情形都说出去。
待新君登基大典之后,石咏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他便借了机会,快马出城,在通州码头那里,如英已经在码头客栈候着,将妙玉南下之事料理妥帖。石咏赶过来,刚好可以送妙玉一程。
第340章
通州码头, 如英早已将妙玉回南之事一切都打点好。早先十三福晋已经送了妙玉全套的官凭路引出来,并且说是自己一位娘家侄女要去南边投亲。十三福晋的娘家就是兆佳氏, 由如英出面相送再合适不过了。
如英早年见过妙玉, 得知她被挟持入九贝子府还曾担心过好一阵, 如今妙玉能够顺利脱身, 如英自然也感到非常安慰。
这时妙玉已经去了带发修行的出家人打扮,完全换成了在家的姑娘装束。她非常不习惯,如英少不了指点一二。再者如英的身材与妙玉接近, 又借了四时的衣衫与她。妙玉对此感激不尽。
“这次姑娘回苏州去, 苏州那边,已经与上一任的盐课林老爷打过了招呼, ”如英转述十三阿哥那边的安排, “林老爷膝下只有一名独女,比你我都要小上两岁, 是个极灵秀的, 必定会与姑娘相得。”
其实妙玉在荣府匆匆见过黛玉一面, 虽不相熟,但是彼此印象颇佳。两人又都是苏州同乡,此次重返故土, 能得林府庇佑, 想必比在贾府慢慢消磨岁月,又要更好些。因此妙玉唯有感叹十三阿哥那边考虑得周到。
她在康熙病重的那几日就已经在十三阿哥的安排下,离开了畅春园,在通州附近的一间庵堂住了几日, 京中的变化她心中尽知,妙玉本就看得开,因此并不在意。唯独失落了那面“风月宝鉴”,虽说并不是她的过错,但妙玉总是有些过意不去。
一时石咏从京中赶来相送,见到妙玉换了形容,呆了一阵,完全没认出来,捅捅如英,问:“这位是……”
如英险些没憋住笑,妙玉则十分尴尬。毕竟石咏曾与她一道上京,见面的次数虽然不算多,可也不算太少,两人结下的梁子不少,也算是对彼此“印象”深刻。岂料妙玉这一换装束,石咏就已经啥都记不得了,这真活脱脱是个脸盲。
“对不住对不住,”石咏赶紧道歉,“妙玉师父……唉哟真是对不住,不该再称呼你‘师父’了。”
十三阿哥的安排是,妙玉又多了一个俗家的身份,这样她回到苏州之后,若是她想,依旧可以出家修行,若是不想,自也可以回归红尘,过俗家日子。
称呼什么的,妙玉早已不在意了,当下摇头只道她并不在意。如英则挽着她的手,悄悄地说:“姑娘既然连这称呼名声都不在意,又何必在乎过往?不若回南之后,给自己谋个好将来吧!”
妙玉年少时曾经一度愤世嫉俗,后来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那少年时那等傲xing儿俱都被磨去。如今日复一日地面对青灯古佛,妙玉却知她的心未必真如那一潭死水,到底还有些微澜,日后究竟如何,她却还未拿定主意。如今听如英这样说,妙玉倒是瞬间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当如英是自己人,知道往后过日子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便点了点头,谢过如英的提点。
随即妙玉将自己一向随身带着的两只颁瓟斝都取了出来,jiāo给石咏。石咏知道妙玉此去回南,他怕是以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