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姜夫子是带着这些孩子们刷题呢。

    石咏忙指着石喻做的破题,问:“喻哥儿做得如何?”

    姜夫子拈着下巴颏上已经不再浓密的三绺短须,晓得隔行如隔山,石咏在内务府做官做得顺风顺水,在这准备童生试的考生卷子面前则全然两眼一抹黑。

    “这倒是喻哥儿的强项——老夫教学生教了这么些年,还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竟似将这写破题承题当做玩解题的游戏一般……”

    石咏一下子想起当初喻哥儿刚刚进学时候的情形,那时他教弟弟,不妨将每项功课都当做一个小小的任务来完成,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让自己拥有成就感与满足。只没想到,石喻竟将这种学习方法一直坚持至今,并应用在备考应试上。

    他突然觉得有些惭愧,向夫子拱手道:“世人都说读圣贤书乃是为了明理,独我家的将这读书读成了游戏。”这都是他的锅。

    姜夫子只管笑着摇手,说:“石大人莫要太谦,老夫见过孩子多了,自然晓得,要懂那些圣贤的道理,还要靠家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才行,若说一旦读了书就能明理,那世上也不会有‘斯文败类’之说了。”

    “老夫当着那孩子的面,只说他应考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老夫看来,以他的水准,榜上有名当是稳的,若要高中榜首却有些难度……当然了,世事难料,老夫自不好当那孩子的面儿,将话说得太死。”姜夫子笑呵呵地拈着胡子。

    石咏知道姜夫子所指,一场考试,不确定因素太多,他也无法像预测郑板桥的中举年份那样预测石喻的考试结果。不过夫子既这么说,他心里就有底了。

    于是他回到椿树胡同,与石喻约法三章:头一件,每日读书,不可影响作息,晚间到点即睡,不许熬夜;第二件,与他这个做哥哥的一样,每旬休息一日,抛开学业,放松身心;第三件,每日与李寿石海一起晨练,扎马步、跑步、举重物……一样都不能放下。到了府试要连考三天的,石喻这点儿年纪,到时身体吃不消、体力跟不上可不是玩儿的。

    石喻万万没想到大哥提的竟是这些要求,然而想想在学塾里听师兄们说过的科考经历,便晓得大哥是在为自己好。

    小石喻眼转转,点点头说:“大哥说的,我都听。不过,大哥也答应我一个要求此才好!”

    作者有话要说:  1这道截搭题依旧出自《红楼风俗谭》,是解释当时的八股文考试命题已经刁钻到什么程度了。引用了大约两三百字,以后在作话里补正文。

    第238章

    石咏微怔, 没想到石喻提出的是,请大哥帮忙保密, 暂且莫要将他准备应考的消息告诉石大娘和王二婶。

    “不想让你娘太担心?”石咏问。

    石喻带着点赧然地笑笑, 只点头不语。

    “这样也好, 这是你自己做的决定, 原该自己承担后果。”石咏肯定了他的想法。石喻参加科考,必须由他这个家主帮着打点报考的一应事宜,若非如此, 恐怕石喻连他都不愿意告诉。

    石咏当即应了, 第二天就去找梁志国,向他这个佐领请教, 究竟该如何替弟弟报考。梁志国奇道:“令弟?……都统的侄子, 竟然也要参加科考?茂行,凭你眼下这些身家, 难道不给令弟捐个监生, 直接去考举人吗?”

    石咏苦笑:“舍弟想去试一试, 也算是体验一下科考时的号舍,感受一回‘下场’的氛围。若是直接捐了监生,十二岁的监生……有些太早了吧!”

    梁志国一想也是, 谁家给十二岁的孩子捐功名?这年纪便下场的, 大多真是早慧的孩子,或是高中,便搏个神童之名。若是中不了,也会得些经验, 下回再考,也不会再怯场,若真再考不中,正好十八,这便直接捐个功名乡试去呗。

    石咏相求,梁志国慨然应允,两三天之内,石喻下场之事便有了眉目。石咏回到椿树胡同,将这好消息告诉石喻。

    石喻听了,也未见多兴奋,不过淡笑着谢过哥哥。

    自从石家哥儿俩说定了石喻下场的事儿,石喻就真的按照石咏所说的,严苛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