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咏一想:“话说回来,这种看脸的事儿,谁还有必中的把握?”
啥叫……看脸的事儿?——石喻茫然地抬起头。
石咏赶紧纠正:“就算都学透了,总还有些碰运气的成分在。不过别急,院试不是在明年二月么?咱还有这几个月的工夫!”
“哥,你这是……答应啦?”石喻一下子雀跃起来。
“你这么想考,大哥为什么要拦着?”石咏奇怪地问,“不过,有件事你得答应大哥。科考只是你人生的手段,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大哥不希望你被科考束缚一生。所以,你若是考了两回还未考中,大哥希望你也去当差出仕,哪怕是一边当差一边科考都成,但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若是教他家出个考疯了的“范进”,那石咏一定会自责一辈子。
石喻也认真地想了一回,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当即点点头,说:“我都听大哥的!”
“真的都听大哥的?”石咏笑笑,若真要考,他对弟弟的要求可绝不止如此。
与石喻一番长谈之后,石咏前去拜访了弟弟的业师,姜夫子。
说来惭愧,石咏自打差事一忙,就有点儿顾不上石喻的学业,再说他对时下的教育体系完全一窍不通,他“只”会教人写字,别的恐怕都需要别人教。所以眼下来请教夫子,石咏自己都感到自己有点儿“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石喻还真是令人头疼啊!”姜夫子微笑,“他一人说明年要考,结果全学塾同龄的孩子一起都说了要考——”
石咏知道,姜夫子这座学塾,如今已经有些名气在外,原因就是早先姜夫子教出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有在乡试中高中的,其余参加院试府试,也成绩斐然,也就是后世常说的“高升学率”。
可是这么一群孩子一起要考,都是十一二岁的年纪,其实再等个几年下场也可以的,却因为要对石喻表达支持的缘故,要陪他一起。这种同龄孩子之间的情谊,听起来,实在是非常温暖。
“谢夫子支持!”
石咏赶紧道谢。
“大人客气啦!”姜夫子呵呵笑着道,“我看看他们一个个你追我赶地学,每日功课没有一人敢懈怠,我想了想,还是觉得该谢谢大人和令弟才是啊!”
若是石喻和他的同窗们能榜上有名,姜夫子脸上也有光。
“不过,喻哥儿学得究竟如何了?”石咏问出了他最想问的问题,甭管干劲有多足,实力才是关键。若是石喻所学的,远不及参加院试的标准,那早早下场岂不是“找虐”?
姜夫子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相反,他拿出一叠字纸,jiāo给石咏,道:“石大人请看,这是石喻今日所做的功课。这是题目。”
石咏先看题目,见是四个字,“与仁达巷”——这什么东西?四个字他都认得,可放在一起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石咏赶紧往下看石喻些的“破题”与“承题”,只见弟弟那一手清秀的小楷,工工整整地写道:“仁未易明,而巷以达称者可记矣。”
石咏:……这些都是啥?
下面的承题继续写道:“夫仁非利与命比,而子亦罕言之,殆以其不易达乎?彼达巷者又何以称焉。”1
石咏曰:……卒。
姜夫子乐呵呵地解释,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上一面一句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下面紧接着是另一章书,开头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于是这题就将上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和下一句的头两个字拼在一起,成为一道题目,即“与仁达巷”。
“这叫做‘截搭题’,就好比《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据此出一道题目叫做‘习之不亦’一样。”
石咏双眼已直,捧着这题目半天说不出话来。姜夫子只能再向他解释:“石喻早已将‘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四书之中词句有限,句句都做过考题。因此如今的考官大多出些偏题怪题,所以我如今就带着他们,将以前各府各院所出过的难题都习练习练,看看他们功底是不是够扎实,也看看他们在考场上能不能随机应变。”
啥叫……看脸的事儿?——石喻茫然地抬起头。
石咏赶紧纠正:“就算都学透了,总还有些碰运气的成分在。不过别急,院试不是在明年二月么?咱还有这几个月的工夫!”
“哥,你这是……答应啦?”石喻一下子雀跃起来。
“你这么想考,大哥为什么要拦着?”石咏奇怪地问,“不过,有件事你得答应大哥。科考只是你人生的手段,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大哥不希望你被科考束缚一生。所以,你若是考了两回还未考中,大哥希望你也去当差出仕,哪怕是一边当差一边科考都成,但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若是教他家出个考疯了的“范进”,那石咏一定会自责一辈子。
石喻也认真地想了一回,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当即点点头,说:“我都听大哥的!”
“真的都听大哥的?”石咏笑笑,若真要考,他对弟弟的要求可绝不止如此。
与石喻一番长谈之后,石咏前去拜访了弟弟的业师,姜夫子。
说来惭愧,石咏自打差事一忙,就有点儿顾不上石喻的学业,再说他对时下的教育体系完全一窍不通,他“只”会教人写字,别的恐怕都需要别人教。所以眼下来请教夫子,石咏自己都感到自己有点儿“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石喻还真是令人头疼啊!”姜夫子微笑,“他一人说明年要考,结果全学塾同龄的孩子一起都说了要考——”
石咏知道,姜夫子这座学塾,如今已经有些名气在外,原因就是早先姜夫子教出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有在乡试中高中的,其余参加院试府试,也成绩斐然,也就是后世常说的“高升学率”。
可是这么一群孩子一起要考,都是十一二岁的年纪,其实再等个几年下场也可以的,却因为要对石喻表达支持的缘故,要陪他一起。这种同龄孩子之间的情谊,听起来,实在是非常温暖。
“谢夫子支持!”
石咏赶紧道谢。
“大人客气啦!”姜夫子呵呵笑着道,“我看看他们一个个你追我赶地学,每日功课没有一人敢懈怠,我想了想,还是觉得该谢谢大人和令弟才是啊!”
若是石喻和他的同窗们能榜上有名,姜夫子脸上也有光。
“不过,喻哥儿学得究竟如何了?”石咏问出了他最想问的问题,甭管干劲有多足,实力才是关键。若是石喻所学的,远不及参加院试的标准,那早早下场岂不是“找虐”?
姜夫子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相反,他拿出一叠字纸,jiāo给石咏,道:“石大人请看,这是石喻今日所做的功课。这是题目。”
石咏先看题目,见是四个字,“与仁达巷”——这什么东西?四个字他都认得,可放在一起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石咏赶紧往下看石喻些的“破题”与“承题”,只见弟弟那一手清秀的小楷,工工整整地写道:“仁未易明,而巷以达称者可记矣。”
石咏:……这些都是啥?
下面的承题继续写道:“夫仁非利与命比,而子亦罕言之,殆以其不易达乎?彼达巷者又何以称焉。”1
石咏曰:……卒。
姜夫子乐呵呵地解释,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上一面一句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下面紧接着是另一章书,开头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于是这题就将上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和下一句的头两个字拼在一起,成为一道题目,即“与仁达巷”。
“这叫做‘截搭题’,就好比《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据此出一道题目叫做‘习之不亦’一样。”
石咏双眼已直,捧着这题目半天说不出话来。姜夫子只能再向他解释:“石喻早已将‘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四书之中词句有限,句句都做过考题。因此如今的考官大多出些偏题怪题,所以我如今就带着他们,将以前各府各院所出过的难题都习练习练,看看他们功底是不是够扎实,也看看他们在考场上能不能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