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不用加班。可是事情却并非一向如他所愿。工匠告诉他“未初”能干完的活计,石咏未初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叫做“未初”,工匠口中的“未初”可能比石咏理解的“未初”要晚了半个钟头之久。

    所以石咏私心里,也盼着中华的计时法,也能有朝一日如西式的一样,更准确更精密些,势必能推动国人办事的效率。

    “茂行说得在理,我这里记下了。”十三阿哥倒真是很认真,取了纸笔,匆匆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几个人又坐在一处,天马行空地各自设想了一番。石咏还建议了现在是生产自鸣钟,等自鸣钟普及了就生产装饰精美的怀表,等人们都习惯使用计时器之后,再让他们掏腰包买能轻松携带计时器,这样就可以赚两回钱。

    他这个主意惹得旁人大笑,都赞石咏的确有做“jiān商”的潜质。唯独石崇这会儿非常安静,估计正在暗自琢磨“计时器”、“自鸣钟”是什么东西,与他那西晋时候的“滴漏”、“日晷”都有什么不同。

    薛蟠则非常大方地让出他薛家一位专门跑蒙古商道的管事,这人与不少蒙古行商有往来,对与蒙古人做生意非常了解。至于其他账房什么的,薛家更是大包大揽,不在话下。

    末了,倒是贾琏小心翼翼地向十三阿哥开口:“十三爷,这桩生意,最后还少不了要十三爷出面,帮着宣扬一回。”

    贾琏这人,不像薛蟠那样,自幼深谙经商之道,也不像石咏那样,算是半个搞技术的出身,但贾琏有一桩好处,能够设身处地,思虑比较周到。

    贾琏的想法是:这自鸣钟做出来,走礼却不大合适,谁家愿意“送钟”呢?让各家各户主动买才是最好。所以,要让京中大户、蒙古王公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且得有人“以身作则”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1本段引自原著第二十六回 ,原本是程日兴送给薛蟠的寿礼。

    第104章

    几个人商量到后来, 便议定了到时做出像样的自鸣钟,便捡几家京中大户中摆设展示, 届时御驾去承德避暑、或是巡幸塞外的时候, 也多带几件, 明晃晃地摆着炫炫, 回头自然会有人眼热上心的。

    十三阿哥对自己外书房中的这一场商议非常满意,他觉得几个年轻人都是思路活络,不像他, 这几年一直闷在家里, 外头的事情都觉陌生了。这些年来的冷遇早已让他的一颗心渐渐冷了,倒是这几个人的热情让他也觉得暖些。

    说话间, 十三阿哥伸手去揉揉右膝, 瞥眼看着炕桌上放着的自鸣钟,记起石咏说起过的, 本国的能工巧匠太多了, 他们的手艺流传后世, 简直就是传奇。

    十三阿哥忍不住笑:这小子,说话的口气就好像他见过后世人将如今的东西捧作传奇似的。

    石咏说这话的时候也提及,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给工匠们最大自由创作的空间,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成果。十三阿哥也颇以为然:门外汉又何必指手画脚?

    只是唯一一件事他如今心里没底:这一门生意,要做好做大,投入是少不了的,做出来的自鸣钟只要有一批销不动, 立刻就是几万两银子压在货上。十三阿哥想起这个也免不了有些惴惴,只是他没法儿后悔:毕竟这是他自己想出来,能为皇父分忧的法子。

    正想着,外头报雍亲王到了,十三阿哥赶紧扶着炕沿儿要站起来,却被走进外书房的四阿哥一眼看见,伸手按住了:“跟你四哥还外道什么?”

    四阿哥随便一瞥,便看见十三阿哥记下的笔记,随口问:“今儿还是在商议自鸣钟的事儿?”

    十三阿哥点点头。

    四阿哥便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随手递过去,随意地说:“收着,四哥给你的本钱!”

    待十三阿哥看清那张银票上的金额,惊得睁圆了眼,一扶炕桌又要站起来,口中连声道:“四哥,这……这我不能收!”

    “没给你!”四阿哥脸一沉,即便亲如十三阿哥,也心下惴惴。

    “前阵子不还念叨着要给小格格攒嫁妆的么?就不作兴她的伯父伯母也帮着出点儿力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