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之间,尽可能地增加价值。回头只要他们的机芯贩卖来这里,咱们做出来的自鸣钟卖到西方去,这两桩买卖各自有利可图,就一定有海商肯做,即便一家不肯,换一家,也一定肯的。”

    石咏太了解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国货在欧洲有多畅销了,西欧几乎每个小国的宫廷里大多至今还保有一间至几间专门的宫室,陈列和展示来自东方的精美工艺品,瓷器、家具、布艺……想必中式风格的自鸣钟他们也一定会感兴趣。

    不过他也了解十三阿哥的意思,点头道:“不过,咱们的工匠能独立掌握制自鸣钟的技术,也是一件好事,将来万一洋人技术垄断,不供机芯给咱们的时候,咱们照样能有出产。”

    石咏说这番话的时候,薛蟠和贾琏就在旁边傻看着:实在是没想到这个石咏竟能这样一副态度与皇子阿哥说话,上来直接反驳。

    偏生十三阿哥竟也点点头,说:“茂行说得是,倒是我管中窥豹了。”

    薛蟠与贾琏这才舒一口气,心里竟有几分雀跃:原来在十三阿哥这儿,竟是可以这样畅所yu言的。

    十三阿哥见他们的神情便苦笑:“是不是我生得太老态了,令你们如此拘谨?我们只是先关起门来商议,即便说错了没啥,你们想到什么,尽管直说。”

    几个人便渐渐说到京中这边。

    京中的自鸣钟生产,十三阿哥打算放在京郊,那里有烧制御瓷与珐琅器的瓷窑,有经验的工匠也好找。前些时候,十六阿哥还给哥哥牵线,联系了一批年事渐高,刚刚退下来的工匠,许以高薪,聘他们回来,所以制自鸣钟的人手和地方也是不缺的。

    剩下的就是设计、生产和销售了。

    听说十三阿哥有心将这些自鸣钟卖到蒙古去,薛蟠先来了劲儿。“十三爷,奴才以前结jiāo过一两个往蒙古去的行商,都说过蒙古人的生意好做。蒙古王公贵族有钱的极有钱,只要眼瞅着东西喜欢便好,都鲜少问价的。”

    其实京中也不乏这样的王公贵族,出手阔绰的,只要看上了,连价都不带还的。

    “所以我说呀,这自鸣钟,就得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匠人,做出来就喊最高价,越贵越好,越贵越有人买!”薛蟠越说越得意,也越说越大声。

    十三阿哥听了就赞好:“是这个理儿!”

    他年轻时经常随扈塞外,自然见识过那些蒙古王公的阔绰劲儿,见薛蟠一言切中要害,也颇欣喜。

    石咏在一旁,不chā话,只尴尬地笑着。刚才十三阿哥还未开口赞薛蟠,他随身带着的颁瓟斝就已经出声了,石崇在那里小声嘀咕:“这谁啊,说得太合我心了!”

    石崇就是个富人中的富人,买东西绝不会问价,而且只捡那最贵最顶尖的买,买的价格低了,反而跌他的身价。所以薛蟠那一席话,倒是正合富人的心理,转眼间,这定价的方针就已经定下来了。

    “茂行,你还想到些什么?”

    十三阿哥见石咏紧紧盯着那只机芯,便开口询问。

    “回十三爷的话,卑职是在想,若是往京里、或是蒙古销的自鸣钟,是不是在钟面上加上一圈指示十二个时辰的会好些?”

    中式计时法与西洋的不同。这个时空里,舶来的西洋自鸣钟大多使用西式计时法,像康熙、胤祥、胤禄等人,自幼时起就和西洋传教士打过jiāo道,向他们学习术算和天文历法之类,自然将西洋的时辰和中式的时辰来回切换自如。可若是换到普通人使用,却还是中式计时法来标注更方便些。

    这话说出来,贾琏和薛蟠一起点头,他们各自家中都有自鸣钟,可也都是用了好一阵之后才慢慢习惯过来的。

    “既然如此,要不要钟面干脆只留十二地支?”薛蟠想到就问。

    石咏却摇摇头,觉得还是同时保留西洋的计时法会好些。

    他来古代之后总有种感受,时间过得特别慢,以前的两个小时,如今只当一个时辰来过。这无形中人工的效率也会较之西洋更低一些。比如这阵子石咏在景山工地当包工头的时候,非常希望手下的工匠能提高效率,这样就可以按时完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