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然后带上弟弟石喻,骑马出城。

    他早就算好了,骑马去树村,一天往返绰绰有余,中午晌的时候便能在树村与李家人好好说说话。马匹则是姜夫子的小舅子姚老板帮他挑的,是一匹温顺的母马,口齿不大,安全上没问题。

    至于弟弟石喻……石咏略有些头疼。这小子,一听说有机会去树村,就立即来求自己,吵着要去看庆儿他们。石喻年岁不大,鬼精鬼精的,知道哥哥在担心什么,所以特地请动了姜夫子帮他说话,告诉石咏,石喻的功课进行得都很顺利,缺一天课,不打紧。

    石咏也不想让石喻总闷在京里读书,当下答应了,与弟弟两人共乘一骑,策马出城。只不过有弟弟在,石咏便不敢策马狂奔,只能慢慢催动马儿,小步小步地跑着。饶是如此,也比坐车快了不少。午时未到,石家兄弟两个已经到了树村村口。

    “石家大爷、二爷到了!”

    村里人立时给李家捎信,不一会儿,李大牛便奔了过来,欢喜地搓着手,但又不敢太亲近,见了石咏小哥儿俩直行礼:“两位爷到了!”

    石咏见了李大牛的态度,还没闹清是怎么回事儿,就听村里已经有人在议论:“看看,这就是上回来我们村石大爷,人家现在已经在京里做大官了。”

    石咏无语:他是个头上顶着“幸进”两个字的从六品,京中像他这样的小吏一抓一大把,可是一出京,这还没到半天的路程呢,人家已经说他是“做大官儿”了。

    一问之下,李大牛才说了实情:原来帮李家送信的人先去了红线胡同,没找到石家,一问才知道石家的新地址。红线胡同的邻居都说石家的哥儿当了大官,才搬走的,李家信以为真,所以此刻才会待他这样恭敬。

    石咏赶紧说了实际情况,李大牛却战战兢兢,恭敬不改。好在李家其余几人待石家哥儿俩依旧亲热。石喻一见到庆儿,两人就跑到一边商量着上树掏鸟蛋去了。陈姥姥带着外孙女儿喜儿迎了出来。李陈氏则据说在忙着做吃食的事儿,分身乏术,请石咏见谅。

    石咏便猜这李家人已经开始忙着些副业了。果不其然,李大牛见了石咏,就先带他去新买的荒山那里。

    石咏听李大牛一路走一路说,知道李家已经开始采伐荒山上的毛竹,卖给南边修园子的工匠做脚手架用。

    “不可一次伐尽,要讲究伐竹的次序,间隔着留些向阳的空地出来,来年又有新竹生出,这门生意,就还能做得下去。”石咏指点李大牛。

    李大牛连连点头,表示他都记下了。李家在清明之前,已经采了大约两成的毛竹,清明之后这里的竹笋见风长,眼见着新的一茬儿已经长起来了,郁郁葱葱,极是茂盛。

    石咏看过,心想:这荒山没人打理,和有人打理,就是不一样啊!

    他又问起李家的生计,李大牛摸着后脑,只说“好多了”。

    李家如今确实轻省多了。原本他们只赁五亩地,一大家子这么多人,劳动力有富裕,收入却没那么多。经过石咏点醒,李家如今开始做些副业,往修园子的那头卖点儿吃食,生意还可以。他们也照着石咏的指点,也养了些鸡鸭,只是鸡鸭还没怎么敢多养,往后收成如何,也还瞧不出。但是据李大牛算过,他们从明年开始起,付地租和丁银已是毫无压力。

    “这就好!”石咏也很欣慰,可是他看见李大牛yu言又止的样子,晓得李家人还另外有话要对他说。

    看过荒山,李大牛将石咏迎回自家去用午饭。这时候李陈氏也在,见到丈夫回来,连忙去扯丈夫的袖子,挺不好意思地对石咏说:“不知道大爷今天到了,实在是没准备。家里细面没了,就只有绿豆面和黄豆面,怕大爷和二爷吃不惯。要不我现在去王家借些来?”

    石咏听见李陈氏的话,奇怪地问:“细面没了?”

    李大牛夫妻俩一起应了声:“是啊!”

    他们口中的“细面”,就是通常吃的白面。寻常庄户人家,吃大米白面的时候少,大多数时候吃粗粮,绿豆面、黄豆面、黍米面……都要比细面略便宜些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