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的深宫中,甚至在这个世上,荣庆是她唯一的想头,没了这个想头,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想起她和他一起跪在地下对着老天爷发誓的情景,这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大半年前她还满心喜悦地等着成为他的新娘,如今荣家一退婚,她跟他再也没法在一起了。她在这儿成天小心翼翼地捏着心眼做人,一丝不苟地替主子当差,不就为了出去能嫁到荣家,日后能跟他在一起过上好日子想来想去,越想越觉得老天爷瞎了眼,存心不让她活下去
她靠在炕墙上,两眼盯着上方的房梁,心里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她恨自己没出息,前一阵子因为哭秀姑姑慈禧要治她罪,她竟吓得浑身发软。其实她那会儿真要死了,茶水章想办法捎话给他,也好让他们家人后悔一阵子,荣庆会为自己伤心掉泪,这不也挺好,现在两家退了婚,他跟她再也没关系,她死了也就死了。
对,我死了,消息传到他们家,传到他耳朵里,正好说明是他害死了我。荣庆呀荣庆,我死也得死个样儿给你看看,一股热勃勃的血沿着她脖颈子往上爬,将她耳根和腮帮烧得一片灼热。她从炕上找出一条粉红色腰带,搬了一张椅子放到炕面上,人站在椅子上,然后将腰带抛上头顶的横梁。她一连抛了几次,终于将腰带套住横梁,打了一个死结。她双手握住腰带圈,两眼死死盯着那粉红色的绸带,本能地倒抽一口凉气,只要她脖子往圈套里一伸,一了百了,一切都了结了。
就在这一瞬间,她突然看见一个人影从窗口飘进。秀姑姑她吓得差点没叫出声,秀姑姑笑笑,向她摇摇手,好像在跟她说什么。她急忙松开手,从椅子上爬下,想问问清楚她说什么。她向站在窗边的秀姑姑走去,秀子突然不见了,像她来时一样从窗口飘然而去。
吟儿站在那儿发呆,心里思索着秀子刚才向自己摇手的意思,不明白秀子究竟是让她别害怕,还是劝她别上吊她走到架在炕面上的椅子旁,只觉得浑身疲软,四肢无力。她看一眼悬在头上的粉红色腰带,再也没力气,也没先前那股勇气爬上去。半年多来她在宫中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前一阵子刚刚逃过了鬼门关,她实在不想死,也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撒手人寰。不,我不能死她脑海里突然掠过一个念头,她必须活下去,为了一个理由,也许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第十一章 没有把握的变局
光绪决定在朝廷推行新政,引起保守派的王公大臣们一片惊慌。慈禧不动声色,暗中却派宫女平儿到景仁宫监视珍妃和光绪。一仆二主的茶水章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吟儿为了死去的秀子打李莲英嘴巴。这是一场谁也没有把握的变局。
一八九八年春,康有为上书应召统筹全局折送到了光绪皇帝手中,从而拉开了著名的戊戌变法的帷幕,同时也写下接踵而来的大清国腥风血雨。苦难而悲惨的一页。
吃了晚饭,光绪趁着天黑前后这段“后蹬儿”时间,坐在东暖阁书案前,一边烤着带鎏金铜罩的龙头炭火盆,一边逐字推敲着康有为的上皇帝书。这部上书他已经看了不下十遍,每读一次仍然非常兴奋,越看越激动,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几天前,他力排瑞王等人的阻挠,与自己老师翁同和等人一起,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亲自召见了这位年富力强四十岁的工部主事。严格地说,这份统筹全局书是康有为在他的授意下写出的,不仅表达了他多年来对朝廷革旧布新的设想,更将他的设想变为具体的施政纲领。他提起朱笔,在这份统筹全局书上不停地画着圈圈,标出他认为重要之处和他特别欣赏的文字。
茶水章悄俏走进,见光绪正在批阅奏折,便将托盘里刚沏好的茶轻轻放到书案上。他是这儿的宫监,养心殿的首领太监,几十名当差太监都得听他调派,按理说茶水一般不该他送。因为他在茶水房呆久了,专门侍候慈禧请茶,因此他不但习惯送茶,连沏茶也看不上别人,每次都由他亲自上手才放心。
“来了吗”光绪头也不抬地问。对这位首领太监亲自替他泡茶送茶,光绪说了他好多回,但他总也不改,习以为常,只得由他去了。
“还没哪。”茶水章知道皇上指的是珍妃。
光绪情绪非常好,提着案上的统筹书,说这个奏折写得好极了,并说康有为以前也给朝廷上书,连同这次已经是第三次上书皇上,都是有着实行新政的陈条。但前几次的奏折全让礼部和军机处的几位大学士和尚书、侍郎们一块拦住,愣把折子给“淹”了。要不是翁同和,他早就看不到这些折子,也就没有这次的统筹全局书了。
“皇上,奴才给您请茶。”光绪说得挺激动,茶水章却一脸漠然,只顾伺候他喝茶。
“没听见,我跟你说话呢。”光绪显然有些不高兴。
“皇上”茶水章慌忙陪笑,“外头的事儿奴才听不懂。奴才就知道伺候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道你不是大清国民”光绪仍沉浸在自己的兴奋之中,居然说起了大道理。
“奴才就记着,内监不得干预朝政。”
“朕也没让你干预呀。去去去”
“喳。”茶水章一边答应一边侧身退出殿外。
“等等。”光绪叫住茶水章,望着这位多年前伺候过自己的旧人,心里隐隐生出一种失望,他将他从慈禧那儿要到身边,连升他三级,主要是为自己下一步改革打算。王商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因此才换上他,他对李莲英有种本能的防范,怕他以内廷总管的身分,借慈禧名义给他派来一个眼线之类的人物,那就麻烦了,所以才抢先要了茶水章。他不但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而且进宫时就在他身边当过差,至少他绝对忠于自己。没想他是个不热不冷的温开水,敬业勤恳却谨小慎微,话很少,句句说得从不出错,但没有多少话儿让人听了觉得贴心。
“奴才侍候皇上。”茶水章恭敬地站住。
“算了,你走吧。”光绪烦躁地挥挥手。他本想叫住他,问问他这些年怎么整个人全变了,当初他在这儿当膳食太监,光绪才不过十多岁,那时他性格比现在活泛多了,说话幽默,反应敏捷,而现在像截木头桩,你问他十句话,半天才回你一句。
茶水章替光绪点了暖房的纱灯,这才离开那儿,一路出了殿叫。眼下是春天,天黑得晚,已经进了酉时,天还没黑透。他站在门边看看天色,心里却想着再过一会儿珍主子该来了。殿外丹墀上二个值夜太监看见他,连忙迎上来向他施礼,“章公公吉祥。”
“你们别进殿了。”
“今儿轮我俩给万岁爷坐夜儿。”
“我替二位坐了。你们回去歇着吧。”茶水章这么一说,那两人自然已不得,连声说谢地走了。因为茶水章说他年纪大了,瞌睡少,常替他们代班,所以小太监们见怪不怪。
小太监走后,茶水章站在汉白玉砌成的丹墀上,望着四周渐渐暗下的天色,又看一眼东暖阁窗榻上的灯光,不由得深深叹口气,他深知光绪对他不很满意,觉得他不够贴心,不敢跟他说掏心话,不像李莲英和慈禧在一起无话不说。特别皇上烦心时,总想跟他说点儿什么,偏偏他不敢答腔。其实他何尝不想陪皇上说说话。他不是不想,是不能也不敢。他怕皇上说了什么机密,李莲英逼他说:“他说了岂不是对不住皇上,他索性一点儿不知道,对方就拿他没办法了。
他是万岁爷身边的老人,除了先前的宫监太监王商,这儿没人再比他在宫中当差时间更长,也没人比他更了解光绪。可以说他是看着光绪长大的,一想到这他心里便说不出的感慨。岁月磋跎,一晃许多年过去,十三年前,他离开光绪身边时他才十四岁,如今早已成为堂堂的大男子汉了。
光绪自小悟性好,心地善良,但性情内向,遇事优柔寡断。他四岁便被接入宫中,长期在生性做强的慈禧身边长大,因此事事处处习惯了听从这位皇爸爸的话。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才非常喜欢生性好强,活泼外向,遇事非常有主见的珍妃。特别最近以来,他受翁同和等人的影响,决心要在朝廷推行新政,而珍妃竭尽全力支持他,因此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在珍主子影响下,光绪变得比过去自信,也更有主张,过去难得一笑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
珍妃对光绪的影响越来越大,本能地引起慈禧的警惕。
平常百姓家,婆媳之间本来就很难相处,处于权力巅峰的帝王家更不用说了,在这儿,普通人际关系与权力紧紧联系在一起,顿时变得极其复杂和微妙。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脾气性格跟她有些相似的珍妃,加上光绪为了珍妃冷落其他宫妃,连她内侄女隆裕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因此更迁怒于珍主子,认定她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与光绪娘儿俩之间的关系相互疏离,甚至围绕着新政的矛盾,她都认为与珍妃分不开,所以光绪跟珍主子越是爱得死去活来,慈禧那边越是心存警惕,不放心光绪,更不放心珍妃。
他来养心殿这儿当差已经三个月,他一直小心侍候,总算还说得过去。最叫他为难的是珍妃常常晚上偷偷来皇上这儿。按说这也没什么,偏偏由于老佛爷憎恶珍主子,总想在她身上找茬,对这一点非常吃紧。李莲英也常常向他打听这种事儿,不说不好,说更不好。每次问到这种事儿,他都说不知道。但宫中人多口杂,迟早会让其他人知道,向慈禧那边透了音信。那边的人认为他有意不报,这边皇上以为是他通风报信,到头来他两边作蜡事小,说不定在珍主子身上惹出祸来,就不好办了,为了这,他心里替珍妃担心,几次想提醒皇上,话到嘴边又不敢告诉他。光绪总觉得他不贴心,其实他不是不贴心,是不敢贴心,怕自己知道得大多,对万岁爷没好处。就像珍主子这件事,他真要提醒皇上,皇上一气之下不知会闹到谁头上,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因此,每次事先得知珍主子要来,他便想方设法将其他人支开,自己一人留在这儿,这样一来值夜的差事自然落到他头上。
春寒料峭,拂面的晚风紧一阵松一阵,他在白玉栏杆边站了一会儿便冻得浑身微微发颤。他看一眼黑透的天色,估计珍主子该来了,这才轻轻走到殿门边,将门扉虚掩着,然后躲进大殿右侧的值房。果然过了一会儿,一条黑影轻轻走上台阶,一闪身进了东暖阁。他认出那是珍妃。等她进了门,他才悄悄走出值房,远远跟着她身后。等进了大殿才转身将门插上,然后走进皇上住处对面的西暖阁,在门边椅子上坐下,一边抽烟一边瞅着昏黄的油灯发呆。
宫中规矩很严,皇上晚上要召谁到身边侍寝,都得由内廷钦天监事先登记造册,然后派太监将被召幸的宫妃送到养心殿,所以哪个宫妃一个月内与万岁爷同房几次,册上记得清清楚楚。万岁爷晚上要幸驾那位宫妃的住处,也同样要登记留册。光绪天天离不开珍妃,除了一个月正式召她入宫八,九次,剩下的只得另想法子。那就是万岁爷称自己忙于公务,一个人留在宫中,让珍妃装扮成宫中的太监偷偷溜到这儿,免得其他人闲话。
珍妃穿一身太监穿的长袍,外罩一件马褂,轻轻挑起厚厚的御寒门帘,像条鱼似地一溜身进了东暖阁。
“珍儿”光绪正愁着满肚子话没人说,一见她走进,激动地向她招手,“康有为的统筹全局书出来了,写得好,写得好极了。”珍妃走到书案前,拿起康有为的上书,仔细看了一遍。其实这封上皇帝书已经改了好几次,每次她都认真看过,这是修改稿,不仅陈条清晰,文字流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等她看完,光绪便扶着她肩膀连声催问她,“怎么样怎么样你觉得怎么样”
“确如皇上所说,写得好,看了叫人振奋。”珍妃连连点头,“皇上朱笔圈点得也好,要是真的按这上头所说的办,要不了多少年,大清国一定会强盛起来,那时候洋人再想欺侮咱们就难了。”
“是呀,这么好的奏折,谁看了都振奋。可偏偏有一些人,说这不合祖制,那不合国情,还特意纠集一帮酸秀才,东拼西凑写许多破玩意儿,对康有为的统筹书逐条加以反驳。说到底就一个意思,祖宗的法典一条也不能动。”光绪一提起瑞王、恭亲王和倭仁便一肚子火,将桌面上厚厚一摞反对新政的奏本使劲一推。
“哼他们也不想一想,祖宗的条文大多是二、三百年前定下的,那时候连洋火洋油都没见过,更不用说洋枪洋炮了。现在洋人已经打进家门口了,还抱住祖宗的留下的框框不放,那只有把大清国拱手让给洋人算了。你说说,到底谁不合国情”珍妃激动地涨红了脸,显得比光绪更气愤,“他们口口声声骂康有为不安好心,依我看他们才不安好心。”
“对对珍儿说得对极了。”光绪怎么能不喜欢珍妃,闷在心里一肚子气没人说,她三言两语便切中要害,句句说到他心里。接着他又告诉她,受康有为上书影响,许多官员,包括两湖总督张之洞等一些封疆大吏在内,纷纷上书朝廷,没想主理朝廷部阁大臣们竟敢压下这些奏本不报,要不是翁同和大学士和杨深秀等人即时上报,光绪根本见不到这些支持改革的意见。
“这叫不像话皇上广开言路,他们倒好,堵个水泄不通要是各部各省全学着样儿,您就什么话也听不着了。”珍妃一听这事比光绪还着急,“皇上对这种事决不能手软”
“那倒是,只是牵扯六部堂官,法不责众啊。”
“皇上还没瞧出来人家是拧着劲儿跟您叫板呐。”
“你意思是他们串通一气了”
“臣妾听翁老师说,那些王公,老臣们近来活动得厉害,成天往太后那边跑,一心想把皇上拱下去呢。”珍妃几乎本能地认为这事儿和慈禧有关。在这点上她与慈禧一样,一旦对方有什么大的动静,她总想到慈禧,正如慈禧听到光绪这边任何不顺心的事,也认定是珍妃的坏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都是强女人,因此天生相克。几乎所有问题,光绪都跟她心往一处想,唯独沾到他的皇爸爸,他总觉得珍妃太偏颇,究竟他是从小在慈禧身边长大,亲情太深的缘故,还是他本能地畏惧对方,一碰到跟慈禧有关的事儿便绕着走。也许两者都有。
“皇上是不是不信我说的”珍妃见自己提到慈禧光绪便不说话,心里更替他着急,她坚信一条,如果光绪对慈禧狠不下心。对她抱有过多的奢想,他要想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在朝廷实行新政。这不仅仅因为她和慈禧这种婆媳关系一向不怎么好,或是她们类似的性格令她俩走不到一块,这其中还有一种女人的直觉。
“新政谁也挡不住,不论是谁,谁顶着谁就回家抱孩子去”光绪愣了一会儿,终于咬牙切齿地说。
“皇上真要这样想,那就不能顾及法不责众呀,”珍妃步步逼紧。
“这……”光绪摸着下巴上一片短短的胡茬,犹豫不定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显然下不了决心。
“皇上,您身为堂堂一国之君,就得狠下心来,杀一儆百”
“难道将礼部六位堂官一律开缺”
“依我看没有什么不可”珍妃觉得他要是迈不开这一步,成日纸上谈兵,那下一步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些人不是成天叫着祖宗大法吗皇上就以堵塞言路,有违祖训为由,先将这些人撤了,这样不但向天下昭示皇上改革的决心,更鼓励其他人一心一意为新政效力。”
“好就按你说的办。”背着双手在屋里来回走动的光绪突然在珍妃面前站住,两眼盯着她,心里不得不佩服她敢作敢为的气派,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与慈禧相似的某种东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慈禧说过珍妃喜欢抓权,并暗示他小心提防。也许身处权力巅峰的人,一旦碰到权这个字,哪怕是身边最亲密的人,都会本能地有一种提防。想到这儿,他脱口而出,夸奖中隐含着一丝试探:“珍儿你要是个男儿,朕一定让你掌管军机处,你一定会成为我最得力的助手。”
“不,臣妾不要做男儿,更不想掌管军机处,我只想做现在的女儿身,能一辈子陪在皇上身边,伺候皇上,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珍妃扬起两道弯弯的秀眉,乌黑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光绪,显然她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对方隐藏着的某种试探。
光绪被她诚挚坦然的剖白所感动。他为自己一瞬间冒出的疑虑深为内疚,心想明明皇爸爸是个喜欢揽权的人,才会对珍妃生出这种想法,自己竟然也会这样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他一边在心里责备自己,一边伸手将珍妃搂进怀中,温存地亲她脸和脖子,一边喃喃絮语:“也许是老天爷要中兴大清国,特意把你赐给了我。”
“不,是老天爷恩宠我,才把皇上赏给了我。”珍妃依偎在他怀中,竟然忘了君臣之礼,说皇上是她的人。光绪笑笑,纠正她的口误:“我应该是四百兆臣民的皇上才对。”珍妃紧紧搂着他脖子,身体像鱼儿在他怀里扭动,轻声在他耳畔说:“皇上是万民的皇上,但也是珍儿的男人”她边说边在他脸上狠狠亲了一口。被她主动亲了一下,本来就心猿意马的光绪浑身像干柴被火点燃,心窝里顿时涌出一片暖流,随着炽热的血在身体内涌窜。他再也不顾及君臣礼仪,双手操起她腰身,突然将她抱起,向屏风后纱帐斜卷的龙凤床走去……
茶水章独自坐在西暖阁困得不行,听着西长街传来沉沉的更鼓声,恨不能用火柴棒撑住上下眼皮。替万岁爷守夜,他不敢有半点马虎,连靠在茶几上打个盹也不敢,更不用说在这种时候叫手下人来这儿顶替他。为了撵走瞌睡,他索性出了西暖阁,在万岁爷寝宫外黑黑乎乎的大殿里来回走着,殿外的寒气令他头脑一下子清醒许多,不像人在暖阁里昏昏欲睡,瞅着东暖阁紧闭的宫门,不由得生出许多想法。他深知万岁爷与珍主子情同意合互相恩爱。别的不说,他来这儿当差后就没见过万岁爷召过其他宫妃,包括隆裕皇后和珍主子的亲姐姐在内,皇上心里似乎只装着珍妃一个人,一天见不到她都不行,哪怕做做样子召见一下皇后和其他人都不肯。对这事儿不但皇后和其他宫妃心里有怨言,慈禧也同样心怀不满。他不明白为什么皇上明知许多人不满,特别是老佛爷对这一点非常吃紧,甚至想在这上头抓珍主子把柄,而皇上却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半点顾忌。
俗话说“儿大不听娘使唤。”记得皇上小时候非常听老佛爷话,她让他向东他绝不敢向西,这不仅是怕她,其中也包括对她的崇敬和信任,自皇上成丨人后,特别他亲政以来,他与慈禧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便渐渐生出一丝裂痕。有人说他们娘儿俩政见不合,也有人说是他让珍主子迷昏了头。对前一条,他从来不敢也不愿多想,但对后一条,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皇上才三十不到,慈禧已经眼看往六十四上奔了,万岁爷喜欢她的日子长着呢,只要老佛爷不在了,他想怎样喜欢就怎样喜欢,含在嘴里抱在心里论谁也管不了。所以现在皇上该悠着点,哪怕再喜欢珍主子,不论为了大局还是为了顾及慈禧的情绪,都该收敛些。不能让人觉得有了媳妇忘了娘。更何况皇上一心想要有一番作为,离开了慈禧的支持是不行的。
这也许就叫旁观者清。对这一点他看得非常清楚,作为皇上身边最贴心的奴才,他多么想提醒皇上啊,然而他不能也不敢。这些话一旦从他嘴里说出,万岁爷与珍主子一定认为他在帮老佛爷说话,再贴心的话也让人觉得他有外心啊
天色还没亮,茶水章便送走了珍妃,刚回到自己房间想睡一会儿,小回回突然悄悄来了,说李总管有急事在总管值房等他。他不敢怠慢,喝了碗红米粥便匆匆赶到内廷总管在的西铁门。
李莲英见到茶水章心里非常高兴,连忙请他入座。
前些天,慈禧不知从哪儿得知珍妃晚上化装成太监,偷偷跑到光绪那儿过夜,而他特意派到珍妃身边的平儿,却什么也不知道。为此慈禧将他臭骂了一通。因为平儿是他保举的,将她放在珍主子身边,就是为了了解那边的情况,而平儿竟然连这种事都不向他报告,甚至她也蒙在鼓里。慈禧骂他,他骂平儿。但骂人只得解气,总不能骂出个所以然来,为此,他特意让小回回叫来了茶水章。
“老哥听说前些天夜里珍主子偷偷溜到养心殿,有没有这等事”两人喝着茶,李莲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没听说呀。”茶水章心里一愣,脸上却笑呵呵的。
“身为宫监首领,你会不知道”李莲英急了,“听说她化装成太监,夜里去一大早便离开了。”
“老叔我真不知道。你想想,我虽说过去是万岁爷身边的旧人,但现在却是他身边的新人,这种事能让我知道”
李莲英摸着光溜溜的下巴不说话。“要不我回去找下面人问问”茶水章见他不说话,不知他在想什么,试探地问。
“那就不必了,这事儿只能由你自己私下打探,否则万岁知道了,不但你倒霉,我也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茶水章拿起茶几上的水烟袋。填了一壶烟丝,抽着烟没说话。
“昨夜里谁在万岁爷身边坐夜儿”李莲英突然问。
“这……”茶水章装起糊涂。他拍着脑门,说自己记性坏透了,“这两个人名字就在嘴边,怎么一下子叫不出来你放心,我回去查查。”
“不用查了。”李莲英两眼盯着对方笑了笑,“我已经查了,是姓常和姓黄的太监,不过他俩半道上让人支走了,是你顶了他俩的班。老哥,这究竟怎么回事儿”
茶水章脑门子轰的一声,额前鼻尖顿时渗出一片细汗,心想完了,他既然连自己坐夜的事儿都知道了,珍主子昨晚来养心殿的事肯定逃不过他的耳朵。他低着头,躲着李莲英的眼神,双手抱着水烟袋,他不愿从自己嘴说出这件事,哪怕对方已经知道,他也不肯,于是他死死咬紧舌头不出声。
“老哥,我不是存心打探你那边情况,实在是老佛爷盯得太紧,没办法才查了一下,绝没有不相信你的意思。”其实李莲英并不知道珍主子昨晚上去那边的事。他以为老实巴交的茶水章顶替其他人值夜,是为了查实珍妃的事,绝不可能跟珍妃串通一气的,对这后一点,他是非常自信的,他了解茶水章,他不愿意伤害任何人,既不想背叛老佛爷,也不愿得罪皇上,但在关键时刻一定会站在老佛爷一边。他笑了笑。不再追问,因为刚才说穿了对方心事,已经令茶水章非常尴尬。
对方没有刨根就底追问珍主子的事,虽令茶水章大大松了口气,但心里却更加担心,因为李莲英连自己替人顶班守夜的事都能查出,珍主子的事儿迟早会让他查出,自己有心想替皇上瞒天过海怕也办不到啊他离开总管值房,一路回到养心殿,心里思忖着究竟是谁将他替人坐夜的事报告李莲英了,要不要提醒皇上。要是告诉皇上,万一他知道有人暗中监视着他和珍主子,一怒之下将李莲英叫来一顿痛骂,那不是把自己卖掉了
如果不告诉他,李莲英的后台是老佛爷,这里头的关系非常微妙,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作为奴才岂不是对万岁爷不忠想来想去,他都觉得不妥,怎么也想不出个万全之策。
慈禧将吟儿放到下面做了几天粗活,每到抽烟时便惦着她的手法熟练,烟丝晾得不干不潮,烟味儿特别正,没过两个月又让刘姑姑将她调回身边。经过九死一生的大难,加上荣庆那边没指望了,短短几个月,她人老成了十岁,说话做事更加稳妥周全。先前那种活泼劲儿没了,但无论什么时候在人面前,脸上都挂着不甜不淡的笑容。
她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出宫后找到荣庆,亲手向他讨回属于自己的一缕青丝,彻底了结他俩之间的恩怨。如果方便的话,她会当面问问他们家退亲的事。她不止一次在心里想过,并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一切都是命她谁也不怨,只是问问而已,问过了,然后一死了之,以表示她对他始终不渝的爱,这就足够了。她一夜一夜地想着这些事,似乎这是她在这个世上唯一想做也该做的事,除此而外,她再也看不到将来的日子对她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主子,通常对一个奴才的变化不会放在心上。但聪明过人的慈禧除了觉得她用起来比先前更顺手外,同时感觉到她身上某些改变。她喜欢吟儿身上那种灵气,喜欢她踢毽子时那股活泛劲儿,甚至暗暗欣赏她的忠诚和仗义。这就是当时她在宫中哭祭秀子,慈禧不忍心杀她的原因,最后终于找了个由头饶了她。
早上吃过早饭,慈禧不再像从前,一定去养心殿接见王爷和朝臣们,特别自皇上准备搞什么新政以后,她干脆就不去了。为了打发午饭前这段时间,她便传吟儿来身边侍候抽烟。吟儿看得出老太后心情不好,烟比从前明显抽得多。先前慈禧一天至多抽三、四次,一次抽二、三袋,一天再多也不过抽上十袋烟左右。现在倒好,有时一上午便抽上七、八袋烟。慈禧本来就离不开烟,如今因为心烦,烟更成了她必不可少的东西,下午她睡过午觉起了床,一边喝茶一边让人传吟儿来侍候抽烟。平时中午她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今儿睡得不好,不停地做梦,梦见许多王公大臣们跪在她面前告状,好几次睡着了又从梦中惊醒。吟儿跪在地下替她填好烟丝,将长长的烟管递到她嘴边,她满满吸了一大口,接着喷出一团团青灰色烟雾。瞅着那慢慢散开的烟团,忍不住又想起上午瑞王来这儿告状的情景。
瑞王一进门便趴在地下不肯起来,口口声声要慈禧替他做主。慈禧当即让宫女太监们退下,只留下吟儿一个人替她敬烟。她越是心烦越离不开烟。她边抽烟边认真听着瑞王说起朝廷的事。瑞王跪在地下老泪纵横地说:“老佛爷王公大臣们让奴才来求您,不能让皇上再胡闹了”
“说这话就该上菜市口”对方一开口,慈禧便知道他说胡闹尽是指光绪推行新政,尽管心里也有同感,表面上却沉下脸,厉声训斥对方。
“要杀就杀奴才吧。”看来瑞王也横下一条心,神色非常激动。吟儿双手捧着烟袋跪在地下,不知朝廷出了什么大事,当王爷的竟然敢矛头直指皇上,连杀头不杀头的话也出口了。
“你说的王公大臣都是谁我要一块儿办你们。”
“有五王爷,六王爷,军机上各位中堂,六部的各位堂官。”
“都跟着起哄啊”慈禧冷笑着,看一眼吟儿。吟儿立即明白他的意思,连忙又替慈禧装好一袋烟,递到她嘴边。她看见老佛爷吸烟时,下巴上松弛的肉微微哆嗦,显然心里非常愤怒。不知为什么瑞王非但不害怕,反而越说胆子越大起来,一口气点出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太仆寺和太常寺等的各位掌院主管,接着又说起皇上要裁这些个衙门,“眼瞅着他们都得挨饿呀”“谁拦着你们奏本啦有话跟皇上好好回呀。”慈禧不动声色地说。吟儿实在看不出她到底是帮瑞王说话,还是替万岁爷说话。
瑞王说,说也不顶用。如今皇上跟前都是一帮新党,康有为那一伙儿。其中还有个翁同和与文廷式等人,他特意指出这两人都是珍妃娘娘的老师。慈禧沉吟片刻,问道:“你们打算怎么办横竖不敢造反吧”
“大伙都求老佛爷出来垂帘听政”瑞王说到这儿,慈禧突然纵声大笑,隔着门帘让人传李莲英进来。
瑞王趴在地下,眼珠儿乱转,一时闹不清对方笑声中的意思。不过吟儿却多少听出一些味儿来,原来瑞王想拱皇上下台。也许因为秀子的死,吟儿对这个肥头大耳的王爷打心眼里没好感,不由得在心里替皇上担心。幸好老佛爷没听他的,对走进来的李莲英挥挥手,让他送瑞王爷回府,说天儿热日头毒:晒得王爷满嘴胡说八道。瑞王急了,连声说他今儿奏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慈禧才不管他什么掏心窝还是掏肝肠的,当即传她的旨意,让瑞王关门儿在家养病三天。听到这儿,吟儿不由得心里暗暗叫好,尽管她闹不清朝廷上的事儿谁是谁非,但有一条,秀子姐姐便是死在了他们家啊。
“老佛爷皇上把六部堂官全开缺了,您要是再不管,天下大乱呀”李莲英上前请瑞王离开。瑞王跪在地下不肯起来,扯着嗓门叫起来。
“什么”慈禧浑身一震,咬在嘴边的烟管顿时松开,“你再说一遍”
“礼部六位堂官全让皇上开缺了”瑞王哭丧着脸,额头在地砖上碰得哆咚直响。
“上谕下了吗”慈禧显然被这意外的消息给怔住了。一下子开缺礼部六位主管官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种大事光绪竟然敢不跟她招呼一声,心里再也无法平静,顾不得李莲英和吟儿在场,直截了当地问起皇上是否下达了上谕。瑞王说皇上当时就让军机拟旨,并盖上玉玺,看来已经板儿上钉钉,无法挽回了。
慈禧没说话,在吟儿递到嘴边的烟管上缓缓吸了几口烟。一见她吸烟的模样,吟儿便知道她心里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激动,吟儿觉得她先前的火气是瑞王爷故意挑起的。
瑞王见慈禧不说话,不知所措地趴在地下,抬起眼角的余光,看一眼站在慈禧身后的李莲英,试图从他脸上找出某种暗示。而平时,李莲英那张脸便是老佛爷的晴雨表,从他那长长的老驴脸上,往往能判断慈禧今儿心情如何,这事儿该不该说。偏偏现在他脸上信号没了。
“老佛爷那六位堂官都要来叩见老佛爷,要当面求老佛爷做主啊”瑞王咬咬牙,心想现在不替他们说话,再要说话就来不及了。
“我不见他们。”慈禧显然冷静下来,心想自己答应过光绪,支持他推行新政,现在事情刚刚开头,眼下还没看出眉目,远不到她该出面说话的时候。这些被开缺的人,让这个有头没脑敢于直言的瑞王跑到她这儿求情,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保他们头上的红顶子。
“老佛爷要是不见他们,他们可就一点儿活路都没了。奴才听说,好几位都嚷嚷着回去就上吊抹脖子,自尽殉国呢。”瑞王见慈禧语气一会儿一个样,一时摸不清她心里究竟怎么想,但为了那些开缺的弟兄,他硬着头皮跪在那儿不肯起来,“奴才听说。怀塔布连棺材都预备好了。要进宫到老佛爷跟前来个死谏”
“死了也是臭块地放心。真想死的没有嚷嚷的。我看你还是管好你自个儿的事,小心点,别总让人当枪使”慈禧不以为然地说,她特别讨厌那些当面不敢说话,专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人。相反,对跪在地下的瑞王,心里反倒有种好感,觉得这种人死心眼儿,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大为失望的瑞王沮丧地从地上爬起,跟着李莲英侧身倒退到殿门边,突然又转身扑上来跪倒在地,一边哭一边哀求慈禧:“请老佛爷恩准奴才告病回家。”
“你想摔耙子跟皇上说去跟我说不着”慈禧被他倔脾气惹火了,没好气地将他撵走,其实心里越加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忠臣,他才是那种敢把自己棺材抬上金銮大殿的人。不像那个怀塔布,那家伙已经七十了。到处跟人说他棺材准备好了。其实比谁都怕死。瑞王随着李莲英离开后,吟儿见老人一脸铁青坐在那儿发呆,连忙替她满满装好一袋烟丝递到她嘴边说:“奴才给老佛爷敬烟。”慈禧刚要吸烟,突然伸手将烟管推开,从椅子里站起,手中拿着那串很少离手的佛珠,闷闷地站在窗前,心里却恨得直咬牙。她气光绪,恨康有为、翁同和,但更恨的却是珍妃。她认定将礼部六位堂官同时撤职,肯定与这个小贱人有关系。她了解光绪,如果没有人替他出主意,这么大的事儿,他不会也不敢不跟她商量就下了圣旨。吟儿双手捧着烟袋不知所措地站在一边。望着窗边一言不发的慈禧,她想离开这儿,让老佛爷br /gt;</br></br>
想起她和他一起跪在地下对着老天爷发誓的情景,这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大半年前她还满心喜悦地等着成为他的新娘,如今荣家一退婚,她跟他再也没法在一起了。她在这儿成天小心翼翼地捏着心眼做人,一丝不苟地替主子当差,不就为了出去能嫁到荣家,日后能跟他在一起过上好日子想来想去,越想越觉得老天爷瞎了眼,存心不让她活下去
她靠在炕墙上,两眼盯着上方的房梁,心里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她恨自己没出息,前一阵子因为哭秀姑姑慈禧要治她罪,她竟吓得浑身发软。其实她那会儿真要死了,茶水章想办法捎话给他,也好让他们家人后悔一阵子,荣庆会为自己伤心掉泪,这不也挺好,现在两家退了婚,他跟她再也没关系,她死了也就死了。
对,我死了,消息传到他们家,传到他耳朵里,正好说明是他害死了我。荣庆呀荣庆,我死也得死个样儿给你看看,一股热勃勃的血沿着她脖颈子往上爬,将她耳根和腮帮烧得一片灼热。她从炕上找出一条粉红色腰带,搬了一张椅子放到炕面上,人站在椅子上,然后将腰带抛上头顶的横梁。她一连抛了几次,终于将腰带套住横梁,打了一个死结。她双手握住腰带圈,两眼死死盯着那粉红色的绸带,本能地倒抽一口凉气,只要她脖子往圈套里一伸,一了百了,一切都了结了。
就在这一瞬间,她突然看见一个人影从窗口飘进。秀姑姑她吓得差点没叫出声,秀姑姑笑笑,向她摇摇手,好像在跟她说什么。她急忙松开手,从椅子上爬下,想问问清楚她说什么。她向站在窗边的秀姑姑走去,秀子突然不见了,像她来时一样从窗口飘然而去。
吟儿站在那儿发呆,心里思索着秀子刚才向自己摇手的意思,不明白秀子究竟是让她别害怕,还是劝她别上吊她走到架在炕面上的椅子旁,只觉得浑身疲软,四肢无力。她看一眼悬在头上的粉红色腰带,再也没力气,也没先前那股勇气爬上去。半年多来她在宫中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前一阵子刚刚逃过了鬼门关,她实在不想死,也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撒手人寰。不,我不能死她脑海里突然掠过一个念头,她必须活下去,为了一个理由,也许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第十一章 没有把握的变局
光绪决定在朝廷推行新政,引起保守派的王公大臣们一片惊慌。慈禧不动声色,暗中却派宫女平儿到景仁宫监视珍妃和光绪。一仆二主的茶水章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吟儿为了死去的秀子打李莲英嘴巴。这是一场谁也没有把握的变局。
一八九八年春,康有为上书应召统筹全局折送到了光绪皇帝手中,从而拉开了著名的戊戌变法的帷幕,同时也写下接踵而来的大清国腥风血雨。苦难而悲惨的一页。
吃了晚饭,光绪趁着天黑前后这段“后蹬儿”时间,坐在东暖阁书案前,一边烤着带鎏金铜罩的龙头炭火盆,一边逐字推敲着康有为的上皇帝书。这部上书他已经看了不下十遍,每读一次仍然非常兴奋,越看越激动,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几天前,他力排瑞王等人的阻挠,与自己老师翁同和等人一起,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亲自召见了这位年富力强四十岁的工部主事。严格地说,这份统筹全局书是康有为在他的授意下写出的,不仅表达了他多年来对朝廷革旧布新的设想,更将他的设想变为具体的施政纲领。他提起朱笔,在这份统筹全局书上不停地画着圈圈,标出他认为重要之处和他特别欣赏的文字。
茶水章悄俏走进,见光绪正在批阅奏折,便将托盘里刚沏好的茶轻轻放到书案上。他是这儿的宫监,养心殿的首领太监,几十名当差太监都得听他调派,按理说茶水一般不该他送。因为他在茶水房呆久了,专门侍候慈禧请茶,因此他不但习惯送茶,连沏茶也看不上别人,每次都由他亲自上手才放心。
“来了吗”光绪头也不抬地问。对这位首领太监亲自替他泡茶送茶,光绪说了他好多回,但他总也不改,习以为常,只得由他去了。
“还没哪。”茶水章知道皇上指的是珍妃。
光绪情绪非常好,提着案上的统筹书,说这个奏折写得好极了,并说康有为以前也给朝廷上书,连同这次已经是第三次上书皇上,都是有着实行新政的陈条。但前几次的奏折全让礼部和军机处的几位大学士和尚书、侍郎们一块拦住,愣把折子给“淹”了。要不是翁同和,他早就看不到这些折子,也就没有这次的统筹全局书了。
“皇上,奴才给您请茶。”光绪说得挺激动,茶水章却一脸漠然,只顾伺候他喝茶。
“没听见,我跟你说话呢。”光绪显然有些不高兴。
“皇上”茶水章慌忙陪笑,“外头的事儿奴才听不懂。奴才就知道伺候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道你不是大清国民”光绪仍沉浸在自己的兴奋之中,居然说起了大道理。
“奴才就记着,内监不得干预朝政。”
“朕也没让你干预呀。去去去”
“喳。”茶水章一边答应一边侧身退出殿外。
“等等。”光绪叫住茶水章,望着这位多年前伺候过自己的旧人,心里隐隐生出一种失望,他将他从慈禧那儿要到身边,连升他三级,主要是为自己下一步改革打算。王商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因此才换上他,他对李莲英有种本能的防范,怕他以内廷总管的身分,借慈禧名义给他派来一个眼线之类的人物,那就麻烦了,所以才抢先要了茶水章。他不但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而且进宫时就在他身边当过差,至少他绝对忠于自己。没想他是个不热不冷的温开水,敬业勤恳却谨小慎微,话很少,句句说得从不出错,但没有多少话儿让人听了觉得贴心。
“奴才侍候皇上。”茶水章恭敬地站住。
“算了,你走吧。”光绪烦躁地挥挥手。他本想叫住他,问问他这些年怎么整个人全变了,当初他在这儿当膳食太监,光绪才不过十多岁,那时他性格比现在活泛多了,说话幽默,反应敏捷,而现在像截木头桩,你问他十句话,半天才回你一句。
茶水章替光绪点了暖房的纱灯,这才离开那儿,一路出了殿叫。眼下是春天,天黑得晚,已经进了酉时,天还没黑透。他站在门边看看天色,心里却想着再过一会儿珍主子该来了。殿外丹墀上二个值夜太监看见他,连忙迎上来向他施礼,“章公公吉祥。”
“你们别进殿了。”
“今儿轮我俩给万岁爷坐夜儿。”
“我替二位坐了。你们回去歇着吧。”茶水章这么一说,那两人自然已不得,连声说谢地走了。因为茶水章说他年纪大了,瞌睡少,常替他们代班,所以小太监们见怪不怪。
小太监走后,茶水章站在汉白玉砌成的丹墀上,望着四周渐渐暗下的天色,又看一眼东暖阁窗榻上的灯光,不由得深深叹口气,他深知光绪对他不很满意,觉得他不够贴心,不敢跟他说掏心话,不像李莲英和慈禧在一起无话不说。特别皇上烦心时,总想跟他说点儿什么,偏偏他不敢答腔。其实他何尝不想陪皇上说说话。他不是不想,是不能也不敢。他怕皇上说了什么机密,李莲英逼他说:“他说了岂不是对不住皇上,他索性一点儿不知道,对方就拿他没办法了。
他是万岁爷身边的老人,除了先前的宫监太监王商,这儿没人再比他在宫中当差时间更长,也没人比他更了解光绪。可以说他是看着光绪长大的,一想到这他心里便说不出的感慨。岁月磋跎,一晃许多年过去,十三年前,他离开光绪身边时他才十四岁,如今早已成为堂堂的大男子汉了。
光绪自小悟性好,心地善良,但性情内向,遇事优柔寡断。他四岁便被接入宫中,长期在生性做强的慈禧身边长大,因此事事处处习惯了听从这位皇爸爸的话。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才非常喜欢生性好强,活泼外向,遇事非常有主见的珍妃。特别最近以来,他受翁同和等人的影响,决心要在朝廷推行新政,而珍妃竭尽全力支持他,因此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在珍主子影响下,光绪变得比过去自信,也更有主张,过去难得一笑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
珍妃对光绪的影响越来越大,本能地引起慈禧的警惕。
平常百姓家,婆媳之间本来就很难相处,处于权力巅峰的帝王家更不用说了,在这儿,普通人际关系与权力紧紧联系在一起,顿时变得极其复杂和微妙。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脾气性格跟她有些相似的珍妃,加上光绪为了珍妃冷落其他宫妃,连她内侄女隆裕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因此更迁怒于珍主子,认定她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与光绪娘儿俩之间的关系相互疏离,甚至围绕着新政的矛盾,她都认为与珍妃分不开,所以光绪跟珍主子越是爱得死去活来,慈禧那边越是心存警惕,不放心光绪,更不放心珍妃。
他来养心殿这儿当差已经三个月,他一直小心侍候,总算还说得过去。最叫他为难的是珍妃常常晚上偷偷来皇上这儿。按说这也没什么,偏偏由于老佛爷憎恶珍主子,总想在她身上找茬,对这一点非常吃紧。李莲英也常常向他打听这种事儿,不说不好,说更不好。每次问到这种事儿,他都说不知道。但宫中人多口杂,迟早会让其他人知道,向慈禧那边透了音信。那边的人认为他有意不报,这边皇上以为是他通风报信,到头来他两边作蜡事小,说不定在珍主子身上惹出祸来,就不好办了,为了这,他心里替珍妃担心,几次想提醒皇上,话到嘴边又不敢告诉他。光绪总觉得他不贴心,其实他不是不贴心,是不敢贴心,怕自己知道得大多,对万岁爷没好处。就像珍主子这件事,他真要提醒皇上,皇上一气之下不知会闹到谁头上,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因此,每次事先得知珍主子要来,他便想方设法将其他人支开,自己一人留在这儿,这样一来值夜的差事自然落到他头上。
春寒料峭,拂面的晚风紧一阵松一阵,他在白玉栏杆边站了一会儿便冻得浑身微微发颤。他看一眼黑透的天色,估计珍主子该来了,这才轻轻走到殿门边,将门扉虚掩着,然后躲进大殿右侧的值房。果然过了一会儿,一条黑影轻轻走上台阶,一闪身进了东暖阁。他认出那是珍妃。等她进了门,他才悄悄走出值房,远远跟着她身后。等进了大殿才转身将门插上,然后走进皇上住处对面的西暖阁,在门边椅子上坐下,一边抽烟一边瞅着昏黄的油灯发呆。
宫中规矩很严,皇上晚上要召谁到身边侍寝,都得由内廷钦天监事先登记造册,然后派太监将被召幸的宫妃送到养心殿,所以哪个宫妃一个月内与万岁爷同房几次,册上记得清清楚楚。万岁爷晚上要幸驾那位宫妃的住处,也同样要登记留册。光绪天天离不开珍妃,除了一个月正式召她入宫八,九次,剩下的只得另想法子。那就是万岁爷称自己忙于公务,一个人留在宫中,让珍妃装扮成宫中的太监偷偷溜到这儿,免得其他人闲话。
珍妃穿一身太监穿的长袍,外罩一件马褂,轻轻挑起厚厚的御寒门帘,像条鱼似地一溜身进了东暖阁。
“珍儿”光绪正愁着满肚子话没人说,一见她走进,激动地向她招手,“康有为的统筹全局书出来了,写得好,写得好极了。”珍妃走到书案前,拿起康有为的上书,仔细看了一遍。其实这封上皇帝书已经改了好几次,每次她都认真看过,这是修改稿,不仅陈条清晰,文字流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等她看完,光绪便扶着她肩膀连声催问她,“怎么样怎么样你觉得怎么样”
“确如皇上所说,写得好,看了叫人振奋。”珍妃连连点头,“皇上朱笔圈点得也好,要是真的按这上头所说的办,要不了多少年,大清国一定会强盛起来,那时候洋人再想欺侮咱们就难了。”
“是呀,这么好的奏折,谁看了都振奋。可偏偏有一些人,说这不合祖制,那不合国情,还特意纠集一帮酸秀才,东拼西凑写许多破玩意儿,对康有为的统筹书逐条加以反驳。说到底就一个意思,祖宗的法典一条也不能动。”光绪一提起瑞王、恭亲王和倭仁便一肚子火,将桌面上厚厚一摞反对新政的奏本使劲一推。
“哼他们也不想一想,祖宗的条文大多是二、三百年前定下的,那时候连洋火洋油都没见过,更不用说洋枪洋炮了。现在洋人已经打进家门口了,还抱住祖宗的留下的框框不放,那只有把大清国拱手让给洋人算了。你说说,到底谁不合国情”珍妃激动地涨红了脸,显得比光绪更气愤,“他们口口声声骂康有为不安好心,依我看他们才不安好心。”
“对对珍儿说得对极了。”光绪怎么能不喜欢珍妃,闷在心里一肚子气没人说,她三言两语便切中要害,句句说到他心里。接着他又告诉她,受康有为上书影响,许多官员,包括两湖总督张之洞等一些封疆大吏在内,纷纷上书朝廷,没想主理朝廷部阁大臣们竟敢压下这些奏本不报,要不是翁同和大学士和杨深秀等人即时上报,光绪根本见不到这些支持改革的意见。
“这叫不像话皇上广开言路,他们倒好,堵个水泄不通要是各部各省全学着样儿,您就什么话也听不着了。”珍妃一听这事比光绪还着急,“皇上对这种事决不能手软”
“那倒是,只是牵扯六部堂官,法不责众啊。”
“皇上还没瞧出来人家是拧着劲儿跟您叫板呐。”
“你意思是他们串通一气了”
“臣妾听翁老师说,那些王公,老臣们近来活动得厉害,成天往太后那边跑,一心想把皇上拱下去呢。”珍妃几乎本能地认为这事儿和慈禧有关。在这点上她与慈禧一样,一旦对方有什么大的动静,她总想到慈禧,正如慈禧听到光绪这边任何不顺心的事,也认定是珍妃的坏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都是强女人,因此天生相克。几乎所有问题,光绪都跟她心往一处想,唯独沾到他的皇爸爸,他总觉得珍妃太偏颇,究竟他是从小在慈禧身边长大,亲情太深的缘故,还是他本能地畏惧对方,一碰到跟慈禧有关的事儿便绕着走。也许两者都有。
“皇上是不是不信我说的”珍妃见自己提到慈禧光绪便不说话,心里更替他着急,她坚信一条,如果光绪对慈禧狠不下心。对她抱有过多的奢想,他要想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在朝廷实行新政。这不仅仅因为她和慈禧这种婆媳关系一向不怎么好,或是她们类似的性格令她俩走不到一块,这其中还有一种女人的直觉。
“新政谁也挡不住,不论是谁,谁顶着谁就回家抱孩子去”光绪愣了一会儿,终于咬牙切齿地说。
“皇上真要这样想,那就不能顾及法不责众呀,”珍妃步步逼紧。
“这……”光绪摸着下巴上一片短短的胡茬,犹豫不定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显然下不了决心。
“皇上,您身为堂堂一国之君,就得狠下心来,杀一儆百”
“难道将礼部六位堂官一律开缺”
“依我看没有什么不可”珍妃觉得他要是迈不开这一步,成日纸上谈兵,那下一步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些人不是成天叫着祖宗大法吗皇上就以堵塞言路,有违祖训为由,先将这些人撤了,这样不但向天下昭示皇上改革的决心,更鼓励其他人一心一意为新政效力。”
“好就按你说的办。”背着双手在屋里来回走动的光绪突然在珍妃面前站住,两眼盯着她,心里不得不佩服她敢作敢为的气派,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与慈禧相似的某种东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慈禧说过珍妃喜欢抓权,并暗示他小心提防。也许身处权力巅峰的人,一旦碰到权这个字,哪怕是身边最亲密的人,都会本能地有一种提防。想到这儿,他脱口而出,夸奖中隐含着一丝试探:“珍儿你要是个男儿,朕一定让你掌管军机处,你一定会成为我最得力的助手。”
“不,臣妾不要做男儿,更不想掌管军机处,我只想做现在的女儿身,能一辈子陪在皇上身边,伺候皇上,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珍妃扬起两道弯弯的秀眉,乌黑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光绪,显然她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对方隐藏着的某种试探。
光绪被她诚挚坦然的剖白所感动。他为自己一瞬间冒出的疑虑深为内疚,心想明明皇爸爸是个喜欢揽权的人,才会对珍妃生出这种想法,自己竟然也会这样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他一边在心里责备自己,一边伸手将珍妃搂进怀中,温存地亲她脸和脖子,一边喃喃絮语:“也许是老天爷要中兴大清国,特意把你赐给了我。”
“不,是老天爷恩宠我,才把皇上赏给了我。”珍妃依偎在他怀中,竟然忘了君臣之礼,说皇上是她的人。光绪笑笑,纠正她的口误:“我应该是四百兆臣民的皇上才对。”珍妃紧紧搂着他脖子,身体像鱼儿在他怀里扭动,轻声在他耳畔说:“皇上是万民的皇上,但也是珍儿的男人”她边说边在他脸上狠狠亲了一口。被她主动亲了一下,本来就心猿意马的光绪浑身像干柴被火点燃,心窝里顿时涌出一片暖流,随着炽热的血在身体内涌窜。他再也不顾及君臣礼仪,双手操起她腰身,突然将她抱起,向屏风后纱帐斜卷的龙凤床走去……
茶水章独自坐在西暖阁困得不行,听着西长街传来沉沉的更鼓声,恨不能用火柴棒撑住上下眼皮。替万岁爷守夜,他不敢有半点马虎,连靠在茶几上打个盹也不敢,更不用说在这种时候叫手下人来这儿顶替他。为了撵走瞌睡,他索性出了西暖阁,在万岁爷寝宫外黑黑乎乎的大殿里来回走着,殿外的寒气令他头脑一下子清醒许多,不像人在暖阁里昏昏欲睡,瞅着东暖阁紧闭的宫门,不由得生出许多想法。他深知万岁爷与珍主子情同意合互相恩爱。别的不说,他来这儿当差后就没见过万岁爷召过其他宫妃,包括隆裕皇后和珍主子的亲姐姐在内,皇上心里似乎只装着珍妃一个人,一天见不到她都不行,哪怕做做样子召见一下皇后和其他人都不肯。对这事儿不但皇后和其他宫妃心里有怨言,慈禧也同样心怀不满。他不明白为什么皇上明知许多人不满,特别是老佛爷对这一点非常吃紧,甚至想在这上头抓珍主子把柄,而皇上却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半点顾忌。
俗话说“儿大不听娘使唤。”记得皇上小时候非常听老佛爷话,她让他向东他绝不敢向西,这不仅是怕她,其中也包括对她的崇敬和信任,自皇上成丨人后,特别他亲政以来,他与慈禧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便渐渐生出一丝裂痕。有人说他们娘儿俩政见不合,也有人说是他让珍主子迷昏了头。对前一条,他从来不敢也不愿多想,但对后一条,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皇上才三十不到,慈禧已经眼看往六十四上奔了,万岁爷喜欢她的日子长着呢,只要老佛爷不在了,他想怎样喜欢就怎样喜欢,含在嘴里抱在心里论谁也管不了。所以现在皇上该悠着点,哪怕再喜欢珍主子,不论为了大局还是为了顾及慈禧的情绪,都该收敛些。不能让人觉得有了媳妇忘了娘。更何况皇上一心想要有一番作为,离开了慈禧的支持是不行的。
这也许就叫旁观者清。对这一点他看得非常清楚,作为皇上身边最贴心的奴才,他多么想提醒皇上啊,然而他不能也不敢。这些话一旦从他嘴里说出,万岁爷与珍主子一定认为他在帮老佛爷说话,再贴心的话也让人觉得他有外心啊
天色还没亮,茶水章便送走了珍妃,刚回到自己房间想睡一会儿,小回回突然悄悄来了,说李总管有急事在总管值房等他。他不敢怠慢,喝了碗红米粥便匆匆赶到内廷总管在的西铁门。
李莲英见到茶水章心里非常高兴,连忙请他入座。
前些天,慈禧不知从哪儿得知珍妃晚上化装成太监,偷偷跑到光绪那儿过夜,而他特意派到珍妃身边的平儿,却什么也不知道。为此慈禧将他臭骂了一通。因为平儿是他保举的,将她放在珍主子身边,就是为了了解那边的情况,而平儿竟然连这种事都不向他报告,甚至她也蒙在鼓里。慈禧骂他,他骂平儿。但骂人只得解气,总不能骂出个所以然来,为此,他特意让小回回叫来了茶水章。
“老哥听说前些天夜里珍主子偷偷溜到养心殿,有没有这等事”两人喝着茶,李莲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没听说呀。”茶水章心里一愣,脸上却笑呵呵的。
“身为宫监首领,你会不知道”李莲英急了,“听说她化装成太监,夜里去一大早便离开了。”
“老叔我真不知道。你想想,我虽说过去是万岁爷身边的旧人,但现在却是他身边的新人,这种事能让我知道”
李莲英摸着光溜溜的下巴不说话。“要不我回去找下面人问问”茶水章见他不说话,不知他在想什么,试探地问。
“那就不必了,这事儿只能由你自己私下打探,否则万岁知道了,不但你倒霉,我也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茶水章拿起茶几上的水烟袋。填了一壶烟丝,抽着烟没说话。
“昨夜里谁在万岁爷身边坐夜儿”李莲英突然问。
“这……”茶水章装起糊涂。他拍着脑门,说自己记性坏透了,“这两个人名字就在嘴边,怎么一下子叫不出来你放心,我回去查查。”
“不用查了。”李莲英两眼盯着对方笑了笑,“我已经查了,是姓常和姓黄的太监,不过他俩半道上让人支走了,是你顶了他俩的班。老哥,这究竟怎么回事儿”
茶水章脑门子轰的一声,额前鼻尖顿时渗出一片细汗,心想完了,他既然连自己坐夜的事儿都知道了,珍主子昨晚来养心殿的事肯定逃不过他的耳朵。他低着头,躲着李莲英的眼神,双手抱着水烟袋,他不愿从自己嘴说出这件事,哪怕对方已经知道,他也不肯,于是他死死咬紧舌头不出声。
“老哥,我不是存心打探你那边情况,实在是老佛爷盯得太紧,没办法才查了一下,绝没有不相信你的意思。”其实李莲英并不知道珍主子昨晚上去那边的事。他以为老实巴交的茶水章顶替其他人值夜,是为了查实珍妃的事,绝不可能跟珍妃串通一气的,对这后一点,他是非常自信的,他了解茶水章,他不愿意伤害任何人,既不想背叛老佛爷,也不愿得罪皇上,但在关键时刻一定会站在老佛爷一边。他笑了笑。不再追问,因为刚才说穿了对方心事,已经令茶水章非常尴尬。
对方没有刨根就底追问珍主子的事,虽令茶水章大大松了口气,但心里却更加担心,因为李莲英连自己替人顶班守夜的事都能查出,珍主子的事儿迟早会让他查出,自己有心想替皇上瞒天过海怕也办不到啊他离开总管值房,一路回到养心殿,心里思忖着究竟是谁将他替人坐夜的事报告李莲英了,要不要提醒皇上。要是告诉皇上,万一他知道有人暗中监视着他和珍主子,一怒之下将李莲英叫来一顿痛骂,那不是把自己卖掉了
如果不告诉他,李莲英的后台是老佛爷,这里头的关系非常微妙,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作为奴才岂不是对万岁爷不忠想来想去,他都觉得不妥,怎么也想不出个万全之策。
慈禧将吟儿放到下面做了几天粗活,每到抽烟时便惦着她的手法熟练,烟丝晾得不干不潮,烟味儿特别正,没过两个月又让刘姑姑将她调回身边。经过九死一生的大难,加上荣庆那边没指望了,短短几个月,她人老成了十岁,说话做事更加稳妥周全。先前那种活泼劲儿没了,但无论什么时候在人面前,脸上都挂着不甜不淡的笑容。
她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出宫后找到荣庆,亲手向他讨回属于自己的一缕青丝,彻底了结他俩之间的恩怨。如果方便的话,她会当面问问他们家退亲的事。她不止一次在心里想过,并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一切都是命她谁也不怨,只是问问而已,问过了,然后一死了之,以表示她对他始终不渝的爱,这就足够了。她一夜一夜地想着这些事,似乎这是她在这个世上唯一想做也该做的事,除此而外,她再也看不到将来的日子对她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主子,通常对一个奴才的变化不会放在心上。但聪明过人的慈禧除了觉得她用起来比先前更顺手外,同时感觉到她身上某些改变。她喜欢吟儿身上那种灵气,喜欢她踢毽子时那股活泛劲儿,甚至暗暗欣赏她的忠诚和仗义。这就是当时她在宫中哭祭秀子,慈禧不忍心杀她的原因,最后终于找了个由头饶了她。
早上吃过早饭,慈禧不再像从前,一定去养心殿接见王爷和朝臣们,特别自皇上准备搞什么新政以后,她干脆就不去了。为了打发午饭前这段时间,她便传吟儿来身边侍候抽烟。吟儿看得出老太后心情不好,烟比从前明显抽得多。先前慈禧一天至多抽三、四次,一次抽二、三袋,一天再多也不过抽上十袋烟左右。现在倒好,有时一上午便抽上七、八袋烟。慈禧本来就离不开烟,如今因为心烦,烟更成了她必不可少的东西,下午她睡过午觉起了床,一边喝茶一边让人传吟儿来侍候抽烟。平时中午她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今儿睡得不好,不停地做梦,梦见许多王公大臣们跪在她面前告状,好几次睡着了又从梦中惊醒。吟儿跪在地下替她填好烟丝,将长长的烟管递到她嘴边,她满满吸了一大口,接着喷出一团团青灰色烟雾。瞅着那慢慢散开的烟团,忍不住又想起上午瑞王来这儿告状的情景。
瑞王一进门便趴在地下不肯起来,口口声声要慈禧替他做主。慈禧当即让宫女太监们退下,只留下吟儿一个人替她敬烟。她越是心烦越离不开烟。她边抽烟边认真听着瑞王说起朝廷的事。瑞王跪在地下老泪纵横地说:“老佛爷王公大臣们让奴才来求您,不能让皇上再胡闹了”
“说这话就该上菜市口”对方一开口,慈禧便知道他说胡闹尽是指光绪推行新政,尽管心里也有同感,表面上却沉下脸,厉声训斥对方。
“要杀就杀奴才吧。”看来瑞王也横下一条心,神色非常激动。吟儿双手捧着烟袋跪在地下,不知朝廷出了什么大事,当王爷的竟然敢矛头直指皇上,连杀头不杀头的话也出口了。
“你说的王公大臣都是谁我要一块儿办你们。”
“有五王爷,六王爷,军机上各位中堂,六部的各位堂官。”
“都跟着起哄啊”慈禧冷笑着,看一眼吟儿。吟儿立即明白他的意思,连忙又替慈禧装好一袋烟,递到她嘴边。她看见老佛爷吸烟时,下巴上松弛的肉微微哆嗦,显然心里非常愤怒。不知为什么瑞王非但不害怕,反而越说胆子越大起来,一口气点出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太仆寺和太常寺等的各位掌院主管,接着又说起皇上要裁这些个衙门,“眼瞅着他们都得挨饿呀”“谁拦着你们奏本啦有话跟皇上好好回呀。”慈禧不动声色地说。吟儿实在看不出她到底是帮瑞王说话,还是替万岁爷说话。
瑞王说,说也不顶用。如今皇上跟前都是一帮新党,康有为那一伙儿。其中还有个翁同和与文廷式等人,他特意指出这两人都是珍妃娘娘的老师。慈禧沉吟片刻,问道:“你们打算怎么办横竖不敢造反吧”
“大伙都求老佛爷出来垂帘听政”瑞王说到这儿,慈禧突然纵声大笑,隔着门帘让人传李莲英进来。
瑞王趴在地下,眼珠儿乱转,一时闹不清对方笑声中的意思。不过吟儿却多少听出一些味儿来,原来瑞王想拱皇上下台。也许因为秀子的死,吟儿对这个肥头大耳的王爷打心眼里没好感,不由得在心里替皇上担心。幸好老佛爷没听他的,对走进来的李莲英挥挥手,让他送瑞王爷回府,说天儿热日头毒:晒得王爷满嘴胡说八道。瑞王急了,连声说他今儿奏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慈禧才不管他什么掏心窝还是掏肝肠的,当即传她的旨意,让瑞王关门儿在家养病三天。听到这儿,吟儿不由得心里暗暗叫好,尽管她闹不清朝廷上的事儿谁是谁非,但有一条,秀子姐姐便是死在了他们家啊。
“老佛爷皇上把六部堂官全开缺了,您要是再不管,天下大乱呀”李莲英上前请瑞王离开。瑞王跪在地下不肯起来,扯着嗓门叫起来。
“什么”慈禧浑身一震,咬在嘴边的烟管顿时松开,“你再说一遍”
“礼部六位堂官全让皇上开缺了”瑞王哭丧着脸,额头在地砖上碰得哆咚直响。
“上谕下了吗”慈禧显然被这意外的消息给怔住了。一下子开缺礼部六位主管官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种大事光绪竟然敢不跟她招呼一声,心里再也无法平静,顾不得李莲英和吟儿在场,直截了当地问起皇上是否下达了上谕。瑞王说皇上当时就让军机拟旨,并盖上玉玺,看来已经板儿上钉钉,无法挽回了。
慈禧没说话,在吟儿递到嘴边的烟管上缓缓吸了几口烟。一见她吸烟的模样,吟儿便知道她心里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激动,吟儿觉得她先前的火气是瑞王爷故意挑起的。
瑞王见慈禧不说话,不知所措地趴在地下,抬起眼角的余光,看一眼站在慈禧身后的李莲英,试图从他脸上找出某种暗示。而平时,李莲英那张脸便是老佛爷的晴雨表,从他那长长的老驴脸上,往往能判断慈禧今儿心情如何,这事儿该不该说。偏偏现在他脸上信号没了。
“老佛爷那六位堂官都要来叩见老佛爷,要当面求老佛爷做主啊”瑞王咬咬牙,心想现在不替他们说话,再要说话就来不及了。
“我不见他们。”慈禧显然冷静下来,心想自己答应过光绪,支持他推行新政,现在事情刚刚开头,眼下还没看出眉目,远不到她该出面说话的时候。这些被开缺的人,让这个有头没脑敢于直言的瑞王跑到她这儿求情,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保他们头上的红顶子。
“老佛爷要是不见他们,他们可就一点儿活路都没了。奴才听说,好几位都嚷嚷着回去就上吊抹脖子,自尽殉国呢。”瑞王见慈禧语气一会儿一个样,一时摸不清她心里究竟怎么想,但为了那些开缺的弟兄,他硬着头皮跪在那儿不肯起来,“奴才听说。怀塔布连棺材都预备好了。要进宫到老佛爷跟前来个死谏”
“死了也是臭块地放心。真想死的没有嚷嚷的。我看你还是管好你自个儿的事,小心点,别总让人当枪使”慈禧不以为然地说,她特别讨厌那些当面不敢说话,专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人。相反,对跪在地下的瑞王,心里反倒有种好感,觉得这种人死心眼儿,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大为失望的瑞王沮丧地从地上爬起,跟着李莲英侧身倒退到殿门边,突然又转身扑上来跪倒在地,一边哭一边哀求慈禧:“请老佛爷恩准奴才告病回家。”
“你想摔耙子跟皇上说去跟我说不着”慈禧被他倔脾气惹火了,没好气地将他撵走,其实心里越加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忠臣,他才是那种敢把自己棺材抬上金銮大殿的人。不像那个怀塔布,那家伙已经七十了。到处跟人说他棺材准备好了。其实比谁都怕死。瑞王随着李莲英离开后,吟儿见老人一脸铁青坐在那儿发呆,连忙替她满满装好一袋烟丝递到她嘴边说:“奴才给老佛爷敬烟。”慈禧刚要吸烟,突然伸手将烟管推开,从椅子里站起,手中拿着那串很少离手的佛珠,闷闷地站在窗前,心里却恨得直咬牙。她气光绪,恨康有为、翁同和,但更恨的却是珍妃。她认定将礼部六位堂官同时撤职,肯定与这个小贱人有关系。她了解光绪,如果没有人替他出主意,这么大的事儿,他不会也不敢不跟她商量就下了圣旨。吟儿双手捧着烟袋不知所措地站在一边。望着窗边一言不发的慈禧,她想离开这儿,让老佛爷br /gt;</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