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等谎话也敢说,还敢拿到皇帝面前说, 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哦。
    想到那个让自家姑娘日思夜想、求而不得的齐小公子, 某些人心里顿时舒坦了, 肚子里的酸水好像也没那么烧心了。
    看宰相齐同敬的眼神很是怜悯,那意思分明在说,相爷啊!你看你都把儿子惯成什么样了, 看看,惹祸了吧, 惹大祸了吧!
    长得好有什么用?京城第一公子又怎样?还不是骄傲自大, 自己都快把自己作死了。
    人世无常啊!他们再也用不羡慕嫉妒齐同敬那个风光霁月、俊美无涛, 常常被自家媳妇女儿挂在嘴边的儿子了。
    “皇上,亩产十五担简直是无稽之谈,古今中外就没听说过有稻谷亩产量超过五担的地方。”
    “这等欺君之罪, 还望皇上严惩,以儆效尤!”
    ……
    不止文官,文武也加入了讨伐齐康的队伍之中。
    齐同敬则是不慌不忙, 老神在在地看众臣百态。
    阳平侯在一旁琢磨, 去年秋他儿子亲自去收割的稻谷,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 水稻竟也达到了亩产七八担,如今十五担也未必不可能,尚元稹不会拿这种事跟他开玩笑。
    “没听过, 不等于没有,如今亩产十五担出现在大周,是百姓之福、皇上之福,说明我大周得上天庇佑,预示大周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此话一出,讨伐之声顿时小了。
    众人没料到德高望重的阳平侯会站在齐康那一边,难道亩产真的有十五担?可为什么偏偏出现在贫穷偏远的锦江呢?
    “齐相!你怎么看?”皇帝止住众人的喧哗,问齐同敬。
    既然皇上问了,齐同敬也不好再装,他不辩驳不反击,而是拿出一个木盒子,把里面厚厚十沓信拿出来,呈给皇上阅览。
    齐同敬故弄玄虚,众大臣迷惑,纷纷猜测那信里写些什么。
    大周皇帝看完最上面的两封信后赞道:“妙啊!此法不但节省谷粒儿,还可控制种植时间,这个沈瑜真是个妙人!”
    皇上叫人把看过的信拿给百官传阅,看完一封传下一封,十封信看完,吵闹的朝堂逐渐没了声音,看齐相的眼神又变了。
    齐同敬仍是那副不慌不忙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儿子和爹一个德行,让那些素来与齐相不合的人恨得牙痒痒。
    这些信是齐康写给他爹的,不是亲人之间的平安信,而是一封封水稻与小麦种植生长的记录笔记。
    在二茬水稻种植之初,齐康就每半个月给他老爹写一封这样的信。把每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才会每封信都是厚厚的一沓。
    当然,齐康把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都归结到新式插秧法和农田深耕细作以及管理上,如此就不会有人探究沈瑜的秘密。
    要不说齐康精呢,几个月前他就为自己留了后手。
    这些信能够证明他推行二季种植绝非是妄自尊大、任意行事,关键时刻能救他性命。
    他爹怎么说也是宰相,再有这些信,即使尝试失败他也能全身而退。
    别看齐同敬这会儿一脸的骄傲,其实最初他也为儿子的胆大妄为恼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封封来信,他的担心越来越少,尤其是最后两封,甚至可以说让他欢呼雀跃。
    早在锦水川亩产七担时,他就知道,只是那时,因为旱灾缺粮齐康捂着粮不放,这件事也就没有上报。
    那时他也只是认为是锦水川土地的原因,一块地高产说明不了问题,直到现在他是真真信了自己的儿子。
    今天,他已经预料到那些人会怎样质疑齐康,他这个老父亲得为儿子争脸面。
    齐康和沈瑜获得圣赞,大臣们立马转变风向,一改刚才否定加讨伐的态度。
    “齐相生了个好儿子啊,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亩产十五担,还是一个女子种出来的,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沈瑜?就是那个改装了水井水车的女子?不简单啊!”
    ……
    十封农作物生长笔记,让朝堂百官相信了大半。但毕竟没人亲眼见过,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也为了实地验证,最后皇帝决定派掌管农事的司农卿慕成禾亲自去锦江县一看究竟。
    京都与锦江千里之隔,朝堂上争论不休时,锦江县已经开始了又一轮的水稻育苗。
    今年时间充足,水稻育苗时间大大提前。沈瑜又花了大价钱在锦水川小河村地段盖了一片保温的草棚,专门用来培育稻苗。
    而普通百姓家,稻田不多,需要育的苗也少,在自家屋里或仓房就可以完成。
    等天气转暖就可以移栽稻苗,比以前撒种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如此一来,第一季水稻的收割时间也将大大提前,那么今年的第二季水稻就完全可以在气温变冷之前收割。
    锦水川稻谷高产的消息一经传出,来买稻种的人越来越多。
    不只是锦江县,周边各县地主豪

章节目录

县令夫人不好当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皮丘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皮丘卡并收藏县令夫人不好当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