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亲自拆看才行。
进门时,卫霁还琢磨了一下,今年这年过得特殊,也不知宁衍赐了什么菜下来。
他俩人闹了小半个月别扭了,卫霁想。这么长时间也没个人低头,这大年节下的,陛下别赐个空食盒下来甩脸子吧。
卫霁越想越觉得害怕,忙甩了甩脑袋,把脑子里那些不吉利的猜测都甩了出去。
送菜的内侍说今年还是跟往年一样,每家只有一道菜,但宁衍送来恭亲王府的这只食盒却足有两层,宁怀瑾在桌边看了一会儿,也没看出个名堂。
只是他到底沉得住气,面上也没显露出什么,他瞧了一会儿那食盒,然后施施然掸了掸袖子,走到门外,遥遥冲着宫城的方向揖了一礼。
——何苦来的,卫霁心说,要真想谢恩,何必躲着陛下呢。
宁怀瑾对卫霁的腹诽一无所知,他按照礼数“谢了恩”,然后转回桌旁,伸手打开了食盒上头的盖子。
卫霁一路都在担忧这玩意一打开是个空的,早在宁怀瑾伸手时便眼也不错地盯着那食盒。可现下盖子一打开,卫霁却愣住了。
“怎么……”卫霁说:“怎么是点心?”
那盒里放着一只精巧的银碟子,里头装了几块两指宽的小点心,点心上撒着糖粉,最顶上还缀着朵梅花。
——是梅花糕。
瞧上头那些糖粉的分量,还是宁衍的小厨房自己做的。
历来年节赐菜,不说赐什么大鱼大肉,也大都是御膳房拿得出手的硬菜——毕竟皇帝也知道,任谁家年夜饭不是大鱼大肉,御膳赐下来搁在当中,被一堆大鱼大肉围着,若是盖子一掀里头是盘鲜蘑菜心,清炒豆菜,那也实在太寒酸了。
素菜尚且不好看,何况是不能上桌的点心呢。
然而都说君心难测,卫霁心里琢磨了一下,也没明白宁衍为什么大过年的要赐盘点心下来。
这点心若是搁在旁人家里,必定会被整府围观,然后叫上族老连夜猜想,是不是陛下觉得自家“不上台面”了,但宁怀瑾神情平静地看了这碟点心半天,却无端从上头看见点“委屈”来。
“……陛下今年没吃到梅花糕。”宁怀瑾叹了口气。
卫霁正神游天外,琢磨着“圣意”,乍一听这句话,差点没反应过来:“——啊?”
宁怀瑾没有再重复,他亲自伸手将这盘糕点端出来放在桌上,小巧的一盘糕点被旁边一堆盛着鸡鸭鱼肉的锅碟围着,看着可怜兮兮的。
卫霁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一件事——可不是没吃着吗,今年梅花刚开,宁衍便带着宁怀瑾去了猎场,等到吵了一架回来,谁还记得这等微末小事儿。
被宁怀瑾这么一说,卫霁再瞧着面前这盘糕便有些哭笑不得,心说小陛下果然还是年纪轻,心心念念的这都是什么小孩子事儿。
他放下心来,松了口气,伸手端过桌上的食盒,想给宁怀瑾腾出位置来。可上手一掂便发现重量不对,这食盒沉甸甸的,里头似乎是还装着什么东西。
“王爷。”卫霁连忙又将食盒放了回去,说道:“这里头好像还有。”
“还有?”宁怀瑾有些意外:“不是说就一道菜吗。”
他话是这样说,手已经伸了过去,食盒下还有个不易察觉的夹层,宁怀瑾敲了敲,从盒壁上找到了个小小的扣锁,轻轻一拨,便将中间那层夹板拨开了。
这食盒下头别有洞天,有在底部凿出了个一掌见方的小凹槽,里头严丝合缝地卡着一个小方瓷罐。
“这是什么东西?”卫霁奇怪地道:“瞧着不像吃的。”
宁怀瑾将其从盒中取出来,拧开盖子一闻,却闻到一股浓烈的酒香,那酒不像寻常白酒一样味辣,反而带着些清甜味儿,闻起来竟然有些像江南上供来的果酒。
宁衍送一罐酒来干什么,宁怀瑾奇怪地想。
其实倒也不怪宁怀瑾,毕竟这东西看起来实在太过诡异了,背着人藏在食盒的夹层里,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好东西。
算了,宁怀瑾想,宁衍又不会恼羞成怒地毒死他,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他顺手拾起了桌上的银勺,从那小罐里舀了一点,送进嘴里尝了。那酒方一入口,宁怀瑾几乎立刻就尝出了端倪——这是梅花酒。
宫中的御厨跟王府的厨娘手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小罐酒味香而醇,入口甘冽,又不会因酒香过剩而盖过梅花香,真真是好滋味。
宁怀瑾搁下银勺,心里沉甸甸的。
他不明白宁衍为什么送这样一份东西给他,这一小罐酒跟那碟梅花糕并排放在一起,像是在沉默着表明什么态度,却又像是没有。
时至今日,宁怀瑾已经不敢猜测宁衍的心思了。他原本一直以为世上最了解宁衍的便是他,可现在看来,或许他从来就没有了解过这个孩子。
可还不等他神伤太久,王府外就忽然炸开一声巨响,宁怀瑾正在走神间被吓了一个激灵,连忙匆匆站起来,出门去看。
他刚一出门,便见着有烟花上天,那时机像是被认为掐算好的一样,璀璨的光点在夜幕上缓缓铺开,从花蕊到盛开——正是万寿节那一晚宁衍放给他看的那一种。
一模一样。
只是那一次宁怀瑾站在紫宸殿门口,身侧站着宁衍,这次他孤身待在王府,身边只有几个下人。
可崇华帝大概年轻气盛,就没什么不敢干的。哪怕是恭亲王他老人家正与他隔着厚厚一道宫墙,陛下也总有办法让他跟着自己一起看烟花。
烟花余烬落下时划出的光线落在恭亲王眼里,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福至心灵地看出了年轻帝王的言外之意。
撒娇不是,委屈也不是,不是服软也不是认错。
而是满满都写着不知悔改。
正文 江晓寒
陛下和恭亲王的“冷战”一直持续到了来年开春。
说是冷战,其实也不尽然——无非是恭亲王一直称病足不出户,而年轻的帝王心知肚明地表示默许。
但由于宁衍对此的态度一直是自若而和煦的,所以这场“冷战”看起来并没有宁怀瑾想象得那么硝烟气十足。
京城中的流言来得快,去得也快,没人会时时刻刻将眼睛放在王府前的一亩三分地上,王城根脚下百
进门时,卫霁还琢磨了一下,今年这年过得特殊,也不知宁衍赐了什么菜下来。
他俩人闹了小半个月别扭了,卫霁想。这么长时间也没个人低头,这大年节下的,陛下别赐个空食盒下来甩脸子吧。
卫霁越想越觉得害怕,忙甩了甩脑袋,把脑子里那些不吉利的猜测都甩了出去。
送菜的内侍说今年还是跟往年一样,每家只有一道菜,但宁衍送来恭亲王府的这只食盒却足有两层,宁怀瑾在桌边看了一会儿,也没看出个名堂。
只是他到底沉得住气,面上也没显露出什么,他瞧了一会儿那食盒,然后施施然掸了掸袖子,走到门外,遥遥冲着宫城的方向揖了一礼。
——何苦来的,卫霁心说,要真想谢恩,何必躲着陛下呢。
宁怀瑾对卫霁的腹诽一无所知,他按照礼数“谢了恩”,然后转回桌旁,伸手打开了食盒上头的盖子。
卫霁一路都在担忧这玩意一打开是个空的,早在宁怀瑾伸手时便眼也不错地盯着那食盒。可现下盖子一打开,卫霁却愣住了。
“怎么……”卫霁说:“怎么是点心?”
那盒里放着一只精巧的银碟子,里头装了几块两指宽的小点心,点心上撒着糖粉,最顶上还缀着朵梅花。
——是梅花糕。
瞧上头那些糖粉的分量,还是宁衍的小厨房自己做的。
历来年节赐菜,不说赐什么大鱼大肉,也大都是御膳房拿得出手的硬菜——毕竟皇帝也知道,任谁家年夜饭不是大鱼大肉,御膳赐下来搁在当中,被一堆大鱼大肉围着,若是盖子一掀里头是盘鲜蘑菜心,清炒豆菜,那也实在太寒酸了。
素菜尚且不好看,何况是不能上桌的点心呢。
然而都说君心难测,卫霁心里琢磨了一下,也没明白宁衍为什么大过年的要赐盘点心下来。
这点心若是搁在旁人家里,必定会被整府围观,然后叫上族老连夜猜想,是不是陛下觉得自家“不上台面”了,但宁怀瑾神情平静地看了这碟点心半天,却无端从上头看见点“委屈”来。
“……陛下今年没吃到梅花糕。”宁怀瑾叹了口气。
卫霁正神游天外,琢磨着“圣意”,乍一听这句话,差点没反应过来:“——啊?”
宁怀瑾没有再重复,他亲自伸手将这盘糕点端出来放在桌上,小巧的一盘糕点被旁边一堆盛着鸡鸭鱼肉的锅碟围着,看着可怜兮兮的。
卫霁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一件事——可不是没吃着吗,今年梅花刚开,宁衍便带着宁怀瑾去了猎场,等到吵了一架回来,谁还记得这等微末小事儿。
被宁怀瑾这么一说,卫霁再瞧着面前这盘糕便有些哭笑不得,心说小陛下果然还是年纪轻,心心念念的这都是什么小孩子事儿。
他放下心来,松了口气,伸手端过桌上的食盒,想给宁怀瑾腾出位置来。可上手一掂便发现重量不对,这食盒沉甸甸的,里头似乎是还装着什么东西。
“王爷。”卫霁连忙又将食盒放了回去,说道:“这里头好像还有。”
“还有?”宁怀瑾有些意外:“不是说就一道菜吗。”
他话是这样说,手已经伸了过去,食盒下还有个不易察觉的夹层,宁怀瑾敲了敲,从盒壁上找到了个小小的扣锁,轻轻一拨,便将中间那层夹板拨开了。
这食盒下头别有洞天,有在底部凿出了个一掌见方的小凹槽,里头严丝合缝地卡着一个小方瓷罐。
“这是什么东西?”卫霁奇怪地道:“瞧着不像吃的。”
宁怀瑾将其从盒中取出来,拧开盖子一闻,却闻到一股浓烈的酒香,那酒不像寻常白酒一样味辣,反而带着些清甜味儿,闻起来竟然有些像江南上供来的果酒。
宁衍送一罐酒来干什么,宁怀瑾奇怪地想。
其实倒也不怪宁怀瑾,毕竟这东西看起来实在太过诡异了,背着人藏在食盒的夹层里,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好东西。
算了,宁怀瑾想,宁衍又不会恼羞成怒地毒死他,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他顺手拾起了桌上的银勺,从那小罐里舀了一点,送进嘴里尝了。那酒方一入口,宁怀瑾几乎立刻就尝出了端倪——这是梅花酒。
宫中的御厨跟王府的厨娘手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小罐酒味香而醇,入口甘冽,又不会因酒香过剩而盖过梅花香,真真是好滋味。
宁怀瑾搁下银勺,心里沉甸甸的。
他不明白宁衍为什么送这样一份东西给他,这一小罐酒跟那碟梅花糕并排放在一起,像是在沉默着表明什么态度,却又像是没有。
时至今日,宁怀瑾已经不敢猜测宁衍的心思了。他原本一直以为世上最了解宁衍的便是他,可现在看来,或许他从来就没有了解过这个孩子。
可还不等他神伤太久,王府外就忽然炸开一声巨响,宁怀瑾正在走神间被吓了一个激灵,连忙匆匆站起来,出门去看。
他刚一出门,便见着有烟花上天,那时机像是被认为掐算好的一样,璀璨的光点在夜幕上缓缓铺开,从花蕊到盛开——正是万寿节那一晚宁衍放给他看的那一种。
一模一样。
只是那一次宁怀瑾站在紫宸殿门口,身侧站着宁衍,这次他孤身待在王府,身边只有几个下人。
可崇华帝大概年轻气盛,就没什么不敢干的。哪怕是恭亲王他老人家正与他隔着厚厚一道宫墙,陛下也总有办法让他跟着自己一起看烟花。
烟花余烬落下时划出的光线落在恭亲王眼里,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福至心灵地看出了年轻帝王的言外之意。
撒娇不是,委屈也不是,不是服软也不是认错。
而是满满都写着不知悔改。
正文 江晓寒
陛下和恭亲王的“冷战”一直持续到了来年开春。
说是冷战,其实也不尽然——无非是恭亲王一直称病足不出户,而年轻的帝王心知肚明地表示默许。
但由于宁衍对此的态度一直是自若而和煦的,所以这场“冷战”看起来并没有宁怀瑾想象得那么硝烟气十足。
京城中的流言来得快,去得也快,没人会时时刻刻将眼睛放在王府前的一亩三分地上,王城根脚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