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起来,现下恹恹的不舒服,裹着个毯子倚在软枕上,正翻着折子看。
在车内随侍的玲珑低眉顺眼地占据着马车的一个角落,正小心翼翼地用一只巴掌大小的蒲扇点着碳。
宁衍从小几上摸过一块蜜饯塞进嘴里,也没背着玲珑,大咧咧地从将看完的奏折随手往旁边一扔,又摸过新的一封来。
这些日子以来,他跟江晓寒书信来往紧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书信到他手上。
江晓寒这次离京,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事一身轻,宁衍在他离京前就曾拜托过他暗查对外封地,尤其以京城附近的封地为重。
江大人这活干的一回生二回熟,借着顺路的由头,便轻巧地答应了。
大楚的封地制度大略沿用了前朝,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有所改变。例如封地只封给嫡系子孙——也就是当今皇帝的亲兄弟。若有新帝上位,先前的封地便会自动收回,封地上的老王爷要进京“荣养”。
说是荣养,其实无外乎是撤封,只是说的好听一些。
可近几代来,渐渐有些受宠的皇子得脸,也会得着些不撤封的恩典。像是先帝的亲弟弟,宁衍的亲叔叔便是如此。如今已是崇华十年,可永安王人虽进京荣养了,但九江府的契书和官文还是握在他手中,与没撤封也没什么两样。
到了宁衍这辈,先帝子嗣凋零,顶头的夭了几位,除了宁铮外,宁衍京中倒是还剩下两位兄弟,一位身份低微,没什么存在感,另一位年纪尚小,还都未有封地。
可饶是如此,外头除了九江府外,还有宁铮的安庆府,还有西南两府,都是分出去的封地。
可封地这东西,若是每隔几十年便收回来重新管理一次还好,常年累月地握在一家之手便容易藏污纳秽。
江晓寒不过是隐姓埋名地在安庆府的地界随意转转,便转出了好几桩侵占农田,肆意抬租的事儿来。
这些田产大多是农民们在旱年交不起租子时,被人低价抵走,又租还给农民耕种的。
江晓寒给宁衍的回信里算过一笔账,说是若是按这个方式来算,这些田主一来一回间,便多出了两成租的利钱。
这说来不算大事,但长久下去,粮价就成了一锤子买卖,农民越种越穷,钱未到国库里不说,伤的也是农民的心。
江晓寒也因此在安庆府多停留了几日,他装作是看粮的商人,在周遭几处有名的大村里都走了一趟,然后将案情记录整理在册,日日按照进度送回京城。
宁衍给江晓寒当了十年的学生,师徒俩自有默契。宁衍现在手上拿的这封便是最新的一封,江晓寒来信时便在最前头的一页里附上了日期,正是三天前的。
信上说,他已经查到了抵买农户农田的源头,是从宁铮一处庄子出来的管事,那管事手里攥着两三个村的田产地契,俨然算得上个地主了。
安庆府的米不如江南两府,但其他粮食长势却不错,因着长江和渡口的关系,粮价一直也很客观,加上最近几年天气风调雨顺,粮产也不错。
宁衍看到这时挑了挑眉,凭他对位老师的了解,后边保不齐就还有“可是”。果不其然,宁衍翻过这一页,便发现了最后一页上的玄机。
——“可臣想法子去当地县衙暗查了土地账目,也在村中跟农户们核对过,却发现这几年来,那家奴手里的地产还是在逐年递增,并未因天气和顺而有所耽误。”
笔尖上的墨迹因天寒而变得有些凝滞,带出一点斑驳的笔锋。在夜色下伏案疾书的男人动作略顿,又从砚台中续了点墨,将方才那一画重新描了一下。
他身侧的烛火摇晃一瞬,影子下,一只修长的手伸过来,帮他将烛台拉得更近了些。
“这些田产交付都有着契约文书,也符合律法,不算是强行侵占。”说话的是个听起来有些清冷的男声,他挪完烛台,便就着八仙桌坐在了男人身侧,挑了挑灯芯,随口说道:“加上田税也在宁铮的管辖之列,就算上报给宁衍,恐怕他也插手不了太多。”
“到也未必。”江晓寒又蘸了些墨,笑道:“咱们这位小陛下,看着年龄是小,心思可一点都不小。他命我来暗查封地时,那表情瞧着与当年先帝一模一样,都是一副带着盘算的模样。”
颜清将手中的配剑搁在了桌上,学着他的语气,稍微压低了声线,带着笑意道:“那是自然,江大人教出的孩子,自然聪明伶俐,满腹城府。”
江晓寒啧了一声,笑着道:“阿清现在也学会揶揄人了。”
伏案的男人说着,顺手从身边摸过一块软布递了过去,颜清正巧拔剑出鞘,自然地接过软布,开始擦拭剑身。
“安庆府跟江南两府地势不同,产的粮食种类也不同。江南雨水充足,多种稻米,安庆这边虽然也种稻米,但小麦和果树种的却更多,按理不会产生什么冲突。”颜清说:“何况近些年来风调雨顺的,粮产不错,若是按寻常价卖,必定不会出现交不上租的情况。”
“可问题是,它就是出现了。”江晓寒笔锋未停,说道:“我问过附近的农庄了,这几年的收粮价越收越低,说是因为年头好,所以产量太多,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胡说八道。”颜清语气微凉。
“我也觉得是胡说八道。”江晓寒说着写完了最后一笔,搁下笔,等着墨迹晾干:“村子里卖粮,除了少部分新鲜蔬菜是是扛去镇子上自己卖之外,其余大多数都要卖给收粮的。但若是收粮的心眼坏些,几个联合起来压低价钱,农户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江晓寒将信纸拿起来抖了抖,就着烛火光折好塞入信封里,又用融化了的热蜡封好口,才笑着说:“若有人刻意在压低粮价,便能轻而易举地侵田了。”
正文 冬狩
宁衍看完了信,面色自若地将信纸重新按照折痕折好塞回信封里,然后掀开毯子坐起身来。
“磨墨。”宁衍吩咐道。
玲珑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将座下一尺见方的小木桌抽出来为宁衍支好,手脚麻利地放好笔墨砚台,舀了两匙水,磨起墨来。
马车在行进过程中难免有些颠簸,宁衍用惯的砚台稍浅,玲珑不光得磨着墨,还得攥着帕子时刻看顾着,生怕墨汁颠出来污了宁衍的衣裳。
“陛下有何事需要这样着急。”玲珑
在车内随侍的玲珑低眉顺眼地占据着马车的一个角落,正小心翼翼地用一只巴掌大小的蒲扇点着碳。
宁衍从小几上摸过一块蜜饯塞进嘴里,也没背着玲珑,大咧咧地从将看完的奏折随手往旁边一扔,又摸过新的一封来。
这些日子以来,他跟江晓寒书信来往紧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书信到他手上。
江晓寒这次离京,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事一身轻,宁衍在他离京前就曾拜托过他暗查对外封地,尤其以京城附近的封地为重。
江大人这活干的一回生二回熟,借着顺路的由头,便轻巧地答应了。
大楚的封地制度大略沿用了前朝,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有所改变。例如封地只封给嫡系子孙——也就是当今皇帝的亲兄弟。若有新帝上位,先前的封地便会自动收回,封地上的老王爷要进京“荣养”。
说是荣养,其实无外乎是撤封,只是说的好听一些。
可近几代来,渐渐有些受宠的皇子得脸,也会得着些不撤封的恩典。像是先帝的亲弟弟,宁衍的亲叔叔便是如此。如今已是崇华十年,可永安王人虽进京荣养了,但九江府的契书和官文还是握在他手中,与没撤封也没什么两样。
到了宁衍这辈,先帝子嗣凋零,顶头的夭了几位,除了宁铮外,宁衍京中倒是还剩下两位兄弟,一位身份低微,没什么存在感,另一位年纪尚小,还都未有封地。
可饶是如此,外头除了九江府外,还有宁铮的安庆府,还有西南两府,都是分出去的封地。
可封地这东西,若是每隔几十年便收回来重新管理一次还好,常年累月地握在一家之手便容易藏污纳秽。
江晓寒不过是隐姓埋名地在安庆府的地界随意转转,便转出了好几桩侵占农田,肆意抬租的事儿来。
这些田产大多是农民们在旱年交不起租子时,被人低价抵走,又租还给农民耕种的。
江晓寒给宁衍的回信里算过一笔账,说是若是按这个方式来算,这些田主一来一回间,便多出了两成租的利钱。
这说来不算大事,但长久下去,粮价就成了一锤子买卖,农民越种越穷,钱未到国库里不说,伤的也是农民的心。
江晓寒也因此在安庆府多停留了几日,他装作是看粮的商人,在周遭几处有名的大村里都走了一趟,然后将案情记录整理在册,日日按照进度送回京城。
宁衍给江晓寒当了十年的学生,师徒俩自有默契。宁衍现在手上拿的这封便是最新的一封,江晓寒来信时便在最前头的一页里附上了日期,正是三天前的。
信上说,他已经查到了抵买农户农田的源头,是从宁铮一处庄子出来的管事,那管事手里攥着两三个村的田产地契,俨然算得上个地主了。
安庆府的米不如江南两府,但其他粮食长势却不错,因着长江和渡口的关系,粮价一直也很客观,加上最近几年天气风调雨顺,粮产也不错。
宁衍看到这时挑了挑眉,凭他对位老师的了解,后边保不齐就还有“可是”。果不其然,宁衍翻过这一页,便发现了最后一页上的玄机。
——“可臣想法子去当地县衙暗查了土地账目,也在村中跟农户们核对过,却发现这几年来,那家奴手里的地产还是在逐年递增,并未因天气和顺而有所耽误。”
笔尖上的墨迹因天寒而变得有些凝滞,带出一点斑驳的笔锋。在夜色下伏案疾书的男人动作略顿,又从砚台中续了点墨,将方才那一画重新描了一下。
他身侧的烛火摇晃一瞬,影子下,一只修长的手伸过来,帮他将烛台拉得更近了些。
“这些田产交付都有着契约文书,也符合律法,不算是强行侵占。”说话的是个听起来有些清冷的男声,他挪完烛台,便就着八仙桌坐在了男人身侧,挑了挑灯芯,随口说道:“加上田税也在宁铮的管辖之列,就算上报给宁衍,恐怕他也插手不了太多。”
“到也未必。”江晓寒又蘸了些墨,笑道:“咱们这位小陛下,看着年龄是小,心思可一点都不小。他命我来暗查封地时,那表情瞧着与当年先帝一模一样,都是一副带着盘算的模样。”
颜清将手中的配剑搁在了桌上,学着他的语气,稍微压低了声线,带着笑意道:“那是自然,江大人教出的孩子,自然聪明伶俐,满腹城府。”
江晓寒啧了一声,笑着道:“阿清现在也学会揶揄人了。”
伏案的男人说着,顺手从身边摸过一块软布递了过去,颜清正巧拔剑出鞘,自然地接过软布,开始擦拭剑身。
“安庆府跟江南两府地势不同,产的粮食种类也不同。江南雨水充足,多种稻米,安庆这边虽然也种稻米,但小麦和果树种的却更多,按理不会产生什么冲突。”颜清说:“何况近些年来风调雨顺的,粮产不错,若是按寻常价卖,必定不会出现交不上租的情况。”
“可问题是,它就是出现了。”江晓寒笔锋未停,说道:“我问过附近的农庄了,这几年的收粮价越收越低,说是因为年头好,所以产量太多,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胡说八道。”颜清语气微凉。
“我也觉得是胡说八道。”江晓寒说着写完了最后一笔,搁下笔,等着墨迹晾干:“村子里卖粮,除了少部分新鲜蔬菜是是扛去镇子上自己卖之外,其余大多数都要卖给收粮的。但若是收粮的心眼坏些,几个联合起来压低价钱,农户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江晓寒将信纸拿起来抖了抖,就着烛火光折好塞入信封里,又用融化了的热蜡封好口,才笑着说:“若有人刻意在压低粮价,便能轻而易举地侵田了。”
正文 冬狩
宁衍看完了信,面色自若地将信纸重新按照折痕折好塞回信封里,然后掀开毯子坐起身来。
“磨墨。”宁衍吩咐道。
玲珑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将座下一尺见方的小木桌抽出来为宁衍支好,手脚麻利地放好笔墨砚台,舀了两匙水,磨起墨来。
马车在行进过程中难免有些颠簸,宁衍用惯的砚台稍浅,玲珑不光得磨着墨,还得攥着帕子时刻看顾着,生怕墨汁颠出来污了宁衍的衣裳。
“陛下有何事需要这样着急。”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