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宝和欢宝瞧着年轻人都喜欢骷髅画儿,也高兴。画社里的年轻人提起笔,纷纷开动,棒棒也端坐画板前凝神沉思,汇聚灵感。
    其实说起鬼怪骷髅画,在很早以前的宋朝就有。古华夏人的文化观念里,鬼怪并不是禁忌。
    每个人都敬畏自然,都知道自己会死去,生生死死的轮回之路,生命的无常,早晚都要面对。
    南宋李嵩先生的《骷髅幻戏图》中,一个大骷髅形象的流动提线木偶艺人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一个小骷髅。在骷髅身旁有一副担子,担上放着草席、雨伞等日常物品。
    大骷髅身后有一个给婴儿喂奶的妇人,画面右边的小儿被小骷髅吸引过去,手足着地,仰首伸臂地想要爬过去,孩子身后的妇人伸出手,担心孩子遇到任何可能的危险。
    大骷髅面向小儿,作躬身招呼状,画家将画一分为二,生死各半。
    生死既分,却又互相吸引。
    这是萌宝和欢宝对骷髅画热爱的启蒙画。
    面对这么一副动静结合,明暗分明,生死对立的画儿,有人看到左右对称,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有人看到鬼,有人看到疑惑与阴谋,有人看到生死无常心生害怕……
    萌宝和欢宝当时只是四五岁的小娃娃,只觉得画儿好看,大骷髅可怜又不需要眼泪,小儿和她们一样,好奇懵懂。
    她们喜欢,亲阿玛又随着孩子的性情教导,完全没觉得哪里不对,萌宝和欢宝就一路画下来。
    现在民间那本《聊斋志异》一出来就风行,书里的故事更是将民间的荒诞鬼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不少胆小的人可能听了后就会忌惮不已,胆大的人却都是发现了宝藏一样的兴奋。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191120 17:27:36~20191121 09:41: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大风歌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番外十八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平等的。
    它和出生不一样。
    它又距离每一个人都非常近。
    年轻的人们陆续长大,身边的长辈们陆续的老去, 然后去世,阶级更替,代代轮回。
    生死的循环,不光是年龄大的人看透, 年龄不大的人也可以看透,只是看透不代表消极,而是活得更为清醒一些,更为勇敢一些。
    萌宝和欢宝就是这样两个孩子,只是她们看得太过清醒, 又活得太过勇敢, 让人心疼的同时心生敬佩。
    棒棒每次看到两位小姑姑的画儿, 都是这样的震惊的感觉。
    他把两位小姑姑当成小孙女疼爱着,可是两位小姑姑展示出来的一切, 震惊世人, 包括他和啾啾一帮子“老人家”。
    今天的书画主题是《马介甫》,《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聊斋志异》虽大多是根据民间小故事,或者真人真事改编,比如《马介甫》。
    根据蒲松龄先生的王姓好友纵妻虐父,但是蒲松龄先生简单几句,就把整个事儿写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翻阅蒲松龄先生的故事后,难免都浮想联翩,思考世情。
    人间喜乐、成败荣辱, 终归于一具白骨。可世间的一切荣耀,人们的满腔热情,泻于笔纸永存。
    萌宝和欢宝亲自给这些小故事做白话文注释加配图,雅谑横生、讥讽入骨髓。
    人、妖、鬼,三者的各种面目跃然纸上,使得《聊斋志异》这本书迅速变得雅俗共赏,大清国的男女老少口耳相传,手不释卷。
    其中最受人喜欢的几篇中,就有《马介甫》。
    两位小姑姑在随性地画画儿,几位同龄好友在画的,都是自己跑到故事里鞭打杨万石出气的内容。
    把他们对“杨万石”这个人物形象的鄙视和嘲讽,表达的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棒棒笑了笑。
    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爱憎分明的他们不需要规规矩矩的说教,自己看了故事后,自己领悟《马介甫》中杨万石所谓“惧内”背后的不孝和懦弱。
    可杨万石这样的人……这就是人啊。
    人有时候就是“杨万石”这般的不可思议,愚不可及。
    棒棒一时之间思绪翻涌,面上带出来一抹自嘲的凄然。
    他在众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停止自己的回忆,反正没有灵感,干脆放下笔,把小伙伴们的画儿和两位小姑姑的画儿对比着看。
    两位小姑姑画骷髅画,就算是面目狰狞,也是凶而不恶,内在慈悲,小娃娃们看了《聊斋志异》中的骷髅配图,都不害怕,反而好像对待最真实的小伙伴。
    两位小姑姑并不是要一腔孤愤地揭示世间百态,而是警醒自己,警醒世人,心存善念。
    祈愿大清国更美好,大清国人过得更幸福。

章节目录

清穿之顺治爱美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痒痒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痒痒鼠并收藏清穿之顺治爱美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