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一夕形成的,明末的闹剧是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礼制沦丧后都会发生的事儿。
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或者将来的大清……。
宝宝们抿着嘴角一副倔强不甘的小模样,皇上心里小小的惆怅。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来他们也会变成“历史”。
伸手摸摸胖宝头上毛茸茸的小碎发,软乎乎的手感,想说什么临到嘴边换了说词。
“人人都说是李成梁有意纵容太=祖皇帝势力扩大,说李成梁杀良冒功、故意挑拨各少数民族势力内斗、不知弱小制衡强大等等,在阿玛看来凡事都不可单一而论。”
“鸟尽弓藏、自污辞官,杯酒释兵权,结党抱团和君王争斗,起兵造反……养寇自重,都是形容功臣良将在天下太平以后的命运。君王不再需要打仗的时候,这些功臣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轻易就招来杀身之祸。”
胖宝……胖宝的眼睛条件反射地睁开,小心肝儿一跳。
阿玛一定不知道他上辈子的事儿,不对,阿玛不知道他有上辈子。镇定下来的胖宝眉眼皱巴,伸手拉着亲阿玛的衣襟,眼神儿“欲说还休”。
他上辈子不是毫无理由的杀年羹尧,他也想和年羹尧留下千古君臣佳话,可年羹尧太让他失望。他若不杀,不知道收敛的年羹尧能给他来个国中国,王中王。
大阿哥和二阿哥浑身杀气腾腾。
这些功臣若是仗着自己有功劳肆无忌惮,该杀就杀。
皇上失笑,“阿玛不是说不能杀,他们是‘功臣’,不一定是‘忠臣’,也不一定贤臣。”
小阿哥们心里一喜,重重地点着小脑袋。
阿玛说得对。
……亲阿玛挨个亲亲儿子们的小额头,一双标准的丹凤眼清透明亮,“秦惠王车裂商鞅,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改革大臣,很多都不得善终。后来秦国大将王翦明哲保身,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及时交出兵权告老还乡,被后人骂格局太小。”
“汉高祖和明太==祖当年都是大杀功臣,然后世人又开始推崇张良、陶朱公的明哲保身,辞官归隐。这世上能做到利索地放开到手的名利的,能有几个?十年寒窗苦读,一生官场摸滚打爬,好不容易位极人臣。”
按照人类的性格分析和心理学,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有很强的权力掌控**。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淡迫明志”,本质上两种分裂的人格。
功成身退不甘心,为了避免主上猜忌就此急流勇退,也未免过于消极。君臣对抗,君王越是集权,臣子对抗的越是激烈。
前朝的官僚阶层逐渐或者自发地形成两套自保体系,文臣抱团取暖,比如东林党;武将“养寇自重”,保住自己的地位,无论是揽权,或者是找朝廷要银子,都理直气壮。
明末东林党等一干文人,一方面结党把持着国内的官僚体系,和大地主富商阶层沆瀣一气掌控着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操控着社会的主要舆论;另一方面防备着农户,看不起商人。
皇帝需要银两,文人们批驳皇帝贪鄙,好财货,与“民”争利……
皇帝更倾向于发展东厂、西厂、锦衣卫等势力来对付文官体系……
国家内部形成巨大的内耗,各种内忧外患滚滚而来,小冰河期带来的天灾,北旱南涝,饿殍遍野,地方上十室九空,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对百姓变本加厉的盘剥……最终构成压倒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官和皇帝都说,将者,王者之器也。有外忙内忧,则为神器,不可不用;天享太平,则如忌器,不可不除。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镇守疆域的封疆大吏玩“养寇自重”的数不胜数。”
“李成梁作为镇守辽东的大将军,能力和实力雄厚,却为了自保或者权势玩‘养寇自重’,他向朝廷要的辽饷年年增加,朝廷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老百姓不堪重负起事……看似应该去骂李成梁误大明……”
小阿哥们眨巴着大眼睛,隐隐约约地明白亲阿玛想要告诉他们什么,又不大明白。
二阿哥想起另外一件事儿,眼巴巴地望着亲阿玛就解答,“十四爷爷说,崇祯皇帝煤山去世后,大明南方部分文人举行盛会狂欢。”
理家文人的观点,天下三大家,儒家孔家,皇家朱家,其他家,儒家应排在皇家前面,皇家要遵守儒家,也就是理学的规矩。崇祯皇帝去世,他们欢呼着再也无人站在儒家的头上,此后我辈正人君子当可操纵乾坤,此诚千年未有之盛世也。
大阿哥小眉头一皱,回答的毫不犹豫,“前朝的理教,西方国家乱政的天主教。”
三阿哥上辈子受够了文人一张嘴一支笔的苦楚,真挚地附和大哥的说法,“儒家干政,理学邪教。”
亲阿玛对着三双黑白分明,随了他和媳妇儿的丹凤眼,眨巴一下眼睛,望着面前的湖光山色,开始西落的太阳……做沉思者。
小阿哥们反应过来,察觉自己的答案好像都不正确,一起扑向亲阿玛拉胳膊抱腿的撒娇耍赖。
“
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或者将来的大清……。
宝宝们抿着嘴角一副倔强不甘的小模样,皇上心里小小的惆怅。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来他们也会变成“历史”。
伸手摸摸胖宝头上毛茸茸的小碎发,软乎乎的手感,想说什么临到嘴边换了说词。
“人人都说是李成梁有意纵容太=祖皇帝势力扩大,说李成梁杀良冒功、故意挑拨各少数民族势力内斗、不知弱小制衡强大等等,在阿玛看来凡事都不可单一而论。”
“鸟尽弓藏、自污辞官,杯酒释兵权,结党抱团和君王争斗,起兵造反……养寇自重,都是形容功臣良将在天下太平以后的命运。君王不再需要打仗的时候,这些功臣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轻易就招来杀身之祸。”
胖宝……胖宝的眼睛条件反射地睁开,小心肝儿一跳。
阿玛一定不知道他上辈子的事儿,不对,阿玛不知道他有上辈子。镇定下来的胖宝眉眼皱巴,伸手拉着亲阿玛的衣襟,眼神儿“欲说还休”。
他上辈子不是毫无理由的杀年羹尧,他也想和年羹尧留下千古君臣佳话,可年羹尧太让他失望。他若不杀,不知道收敛的年羹尧能给他来个国中国,王中王。
大阿哥和二阿哥浑身杀气腾腾。
这些功臣若是仗着自己有功劳肆无忌惮,该杀就杀。
皇上失笑,“阿玛不是说不能杀,他们是‘功臣’,不一定是‘忠臣’,也不一定贤臣。”
小阿哥们心里一喜,重重地点着小脑袋。
阿玛说得对。
……亲阿玛挨个亲亲儿子们的小额头,一双标准的丹凤眼清透明亮,“秦惠王车裂商鞅,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改革大臣,很多都不得善终。后来秦国大将王翦明哲保身,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及时交出兵权告老还乡,被后人骂格局太小。”
“汉高祖和明太==祖当年都是大杀功臣,然后世人又开始推崇张良、陶朱公的明哲保身,辞官归隐。这世上能做到利索地放开到手的名利的,能有几个?十年寒窗苦读,一生官场摸滚打爬,好不容易位极人臣。”
按照人类的性格分析和心理学,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有很强的权力掌控**。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淡迫明志”,本质上两种分裂的人格。
功成身退不甘心,为了避免主上猜忌就此急流勇退,也未免过于消极。君臣对抗,君王越是集权,臣子对抗的越是激烈。
前朝的官僚阶层逐渐或者自发地形成两套自保体系,文臣抱团取暖,比如东林党;武将“养寇自重”,保住自己的地位,无论是揽权,或者是找朝廷要银子,都理直气壮。
明末东林党等一干文人,一方面结党把持着国内的官僚体系,和大地主富商阶层沆瀣一气掌控着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操控着社会的主要舆论;另一方面防备着农户,看不起商人。
皇帝需要银两,文人们批驳皇帝贪鄙,好财货,与“民”争利……
皇帝更倾向于发展东厂、西厂、锦衣卫等势力来对付文官体系……
国家内部形成巨大的内耗,各种内忧外患滚滚而来,小冰河期带来的天灾,北旱南涝,饿殍遍野,地方上十室九空,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对百姓变本加厉的盘剥……最终构成压倒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官和皇帝都说,将者,王者之器也。有外忙内忧,则为神器,不可不用;天享太平,则如忌器,不可不除。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镇守疆域的封疆大吏玩“养寇自重”的数不胜数。”
“李成梁作为镇守辽东的大将军,能力和实力雄厚,却为了自保或者权势玩‘养寇自重’,他向朝廷要的辽饷年年增加,朝廷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老百姓不堪重负起事……看似应该去骂李成梁误大明……”
小阿哥们眨巴着大眼睛,隐隐约约地明白亲阿玛想要告诉他们什么,又不大明白。
二阿哥想起另外一件事儿,眼巴巴地望着亲阿玛就解答,“十四爷爷说,崇祯皇帝煤山去世后,大明南方部分文人举行盛会狂欢。”
理家文人的观点,天下三大家,儒家孔家,皇家朱家,其他家,儒家应排在皇家前面,皇家要遵守儒家,也就是理学的规矩。崇祯皇帝去世,他们欢呼着再也无人站在儒家的头上,此后我辈正人君子当可操纵乾坤,此诚千年未有之盛世也。
大阿哥小眉头一皱,回答的毫不犹豫,“前朝的理教,西方国家乱政的天主教。”
三阿哥上辈子受够了文人一张嘴一支笔的苦楚,真挚地附和大哥的说法,“儒家干政,理学邪教。”
亲阿玛对着三双黑白分明,随了他和媳妇儿的丹凤眼,眨巴一下眼睛,望着面前的湖光山色,开始西落的太阳……做沉思者。
小阿哥们反应过来,察觉自己的答案好像都不正确,一起扑向亲阿玛拉胳膊抱腿的撒娇耍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