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艾娘没有和咱们家成玉和离,我们李何两家这次该有多风光啊!继之前的郎舅同中举后,再来次郎舅一同登科及第,势必被传为佳话,没准还会来个清史留名呢!”
    江氏淡淡回道,“弟妹,早就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我们李家和那何家不仅是老亲,你家的四郎还同我们三郎一样,都与那何状元有着同窗之谊,弟妹还是想想该如何备份贺礼,争取请那何状元给点拨一二,好教四郎能早日考个秀才回来!”
    李家五房太太郭氏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想要再说些什么,却见二人已经来到李家老太太所在的院外,只得作罢。
    江氏见状,也觉松了口气,李成玉中进士,本来是件大喜的事情,也是她这个身为母亲的高光时刻,却因何家大郎荣获状元一事,而变得尴尬起来,她这些本来很眼红的妯娌们,也总是在话里话外拿这事给她添堵。
    表面上装得再怎么淡然自如,江氏心底也确实很堵得慌,因为她也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假设,若她儿子没与何艾和离,现在他们三房将是何等的风光荣耀。
    可这世上没有假设,得到时不知珍惜,彻底失去后,才觉得懊悔,何艾去世的事情,给李成玉带来的打击颇大,让他足足消沉两年多后,才在她的再三劝说下,振奋起来重拾书本,这次能够取得进士出身,已经很不容易,江氏也不敢再有其它奢求。
    相比较会试时,何艾做的几篇文章都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到让人挑不出错漏,可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亮点,被排在第三名。
    殿试则是由明景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何艾的奏对写得不仅言之有物,且答题思路大胆而新颖,还极具可行性,令人眼前一亮,且因她答题速度快,能审题过后一气呵成,完成得很迅速,成功引起明景帝的注意。
    当场看完何艾就时务与民生方面的策问题目,给出的答卷后,明景帝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差点当廷就将何艾钦点为状元。
    何艾职位安排得很快,除照例安排的从六品翰林修撰外,还被加封为资政阁待诏,这待诏一职虽然只能算作是兼职,并没有具体的品级,但前面加了资政阁三字,意义顿时变得非同一般。
    众所周知,资政阁乃是周朝历代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的机关要地,资政阁待诏,乃是真正的天子近臣,非皇上十分信重之人,根本不可能被安排到这一位置上。
    刚步入宦途,就有机会进入权力中心,哪怕位卑职小,没有参与权,只能旁观,何艾的这一起点之高,也十分令人瞩目,惹得京中诸人纷纷打听这位毫无预兆,突然就一步登天的新科状元的背景来历。
    “听说你在老家开办一所金兰书院,书院请了许多名士当先生,教学生的课业,竟然不以四书五经为主课,反而侧重杂学,这是为何?”
    何艾初次被召见,完成例行的垂问后,明景帝话锋一转,就直接问起金兰书院的事,听得出来,对方对金兰书院的情况竟然颇为了解的样子。
    这让何艾有些意外,毕竟就目前来说,应该还没有外人知道金兰书院授课的具体情况才对,哪怕已有一批学生毕业,在那些学生自己与外人看来,应该都会以为金兰书院为了让那些学生能早日还清学费,才会教他们不务‘正业’,知道内情的那些先生们,本身也认可这种教育模式,应该也不会对外透露才对。
    心中迅速琢磨着,何艾嘴上却毫不耽误的回道。
    “圣上英明!世人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微臣对此相当不服,却于卧床养病期间,深深体会到身为书生,身虚体弱的有心无力之感,故而计划着开办一所新式书院,一为兼济那些无力求学的农家子弟,二为实践微臣心中的愿望,希望能让那些书生不仅能学习,还能有个健壮的身体,不再仅会坐谈论道,写锦绣文章,也能晓世情,通俗务,识百业,就算无法考取功名,也知如何谋生计,承担养家之责,而非总被家里人供养!”
    明景帝抚掌朗声笑道。
    “好!好一个新科状元,果然是文如其人,务实得很!且还善于发现问题,推己及人,胸怀大志,德泽天下!”
    何艾连忙伏地道,“圣上如此夸赞,微臣实在愧不敢当!微臣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全凭书院中的诸位先生们一直在查漏补缺,悉心教导那些孩子,尚不知这一革新之举,是否能够实现微臣与诸位先生的愿望,希望不会误人子弟才好!”
    明景帝摆摆手道。
    “你不必如此谦虚,文人士子乃是我朝国之栋梁,在此之前,孤心中也多有疑虑,直到听说你家那金兰书院中的情况,孤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朝中需要的是会做事,而非只会读书的栋梁之材!”
    何艾听到这话,心中喜忧参半,稍作迟疑,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顾虑。
    “圣上,金兰书院的这种教育模式,目前尚处试行阶段,传统的科考教育模式,是已经被大家都接受认可的方式,两者之间差距甚大,就目前这形势看,尚需多观察一些时间,看看金兰书院出来的那些学生,能做些什么,能走到哪一步后,才好比

章节目录

我是一棵许愿树(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黄柏山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黄柏山人并收藏我是一棵许愿树(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