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四年三月。乐不凡
17.
庆嘉三年七月上旬,全国各地的乡试考官名单终于新鲜出炉。
现下庆国施行行省制,全国各自划分行省区,设立府衙,州县以及部分直辖区域。
乡试皆在各地省城举办,每处省城考试皆由天子钦命的正副两名主考官主持。
各地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阿罗私以为,皇帝为了提拔陈三境,此次乡试考官名单中必然提上陈三境的大名,但结局却大出她所料。
陈三境留任京中,并未有任何调派。
而此次乡试中收获颇丰的一头,却是礼部尚书——章兴业,淑妃之父。
不过是个乡试,礼部尚书自然不用亲自前去监考,只是他手底下的人自然有福,座下也算收了不少门生。而这些门生也能暗地里划到他章尚书的门下。
其他参与主持乡试的考官中,谢氏与施太师门下各占了两人,余下的寥寥几人,俱是翰林学士之流,基本不涉各党各派。
这一疑惑一直萦绕在阿罗心头,直到年末十一月时,庆嘉帝终于给了阿罗一个极漂亮的答案。
十一月下旬,庆嘉帝力排众议,提礼部清吏司主事陈三境,出任来年春闱同考官。
虽然春闱一向是礼部操办,每次共计十八个同考官,甚至更多,且另有主考官坐镇大局。
可陈三境入朝资历实在不比礼部其他朝臣,如此一来,难以服众。
可若从职位品阶以及探花修撰出身来说,由陈三境出任一房阅卷官(即同考官),阅近百余份考卷,却也算不得辱没。
皇帝一力作保,礼部尚书章兴业又在乡试中尝了甜头,也乐得帮皇帝一把,便在议事时首先赞同皇帝之言,并将陈三境列为礼部所荐官员的一员。
不知为何,此事竟不同往日朝政,极快地传遍后宫。
连宫女太监都知道陈三境大人来日必定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
阿罗却在此事传遍时,伤透了脑筋。
她要如何去提醒皇后娘娘“你家男人想弄死你全家”这个……悲惨又可笑的猜测?
毋庸置疑,陈三境扶摇直上,成为政治新秀之时,便是谢家没落之日。
她用脚趾都能猜想出日后“谢家处处遭受打压,群臣附庸不再”的景象。每每想到清玄那样的巾帼,她心里的不忍和心疼真真是要人命。
思前想后,阿罗偷偷画了幅图。
图上先有一片死去兵将,再有一挂着破破烂烂谢字旗帜的旗杆歪七扭八地倒在疆场上,而图上正中央竖了一杆纹龙锦旗,上书一极其鲜明的李字。
这“李”字与“谢”字不同,前者乃是用近代隶书,工整且好认;后者却是用古书上记载的少数民族中的沿海黎族文字所书,若不费些心思,怕是难解其意。
而后,阿罗担心清玄不能明白画中之意,又在这万千兵将横死的战场边绘了一片江河,并在谢字旗旁添了一个死去的小人,身穿雄狮绯袍,手握破旗,满地流红。
阿罗不敢明摆着去给皇后报信,深宫之中,能信任之人不过一手之数,实在无人能受此托付,是故她万事都极为小心,只为确保此事万无一失,也不累及他人。
万千死卒,暗喻兵权流失;谢字旗倒,暗喻谢家衰亡;李字旗立于其中,暗喻凶手出自皇家;战场边有江河,暗喻唯谢家马首是瞻的临海赣州;黎族起于赣州之地,只要清玄暗自摸索一番必能知晓倒旗上的字乃“谢”……
而破旗旁的小人,穿绯袍,胸前纹雄狮,正是当朝一品武将镇国公谢乐山是也。
此图,非谢家人难破之!其间独清玄为最易者。
清玄闲时惯爱看古兵书,上书文字颇多繁杂,难免不会不涉及到赣州黎族。
如今重中之重,便是如何让清玄不为任何人察觉地看到此图。
阿罗慎重地将此图收起来,心中的阴霾久久挥之不去。此图自然是清玄越早看到越好,但她顾虑甚多,是以若非万不得已,她绝不会让清玄知晓绘制这张图的人是她。
不是不信任,只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她不想冒险。
她从来不觉得李泽镇是真心喜爱她,若她有半分行举犯了李泽镇的忌讳,后者必然对她除之而后快——比如,君臣之争。
阿罗眉间紧蹙,手上僵硬地将那图画卷起来,犹豫半晌,她左手提笔而书:“观后立焚,不得誊抄,只许心记。”
庆嘉四年二月前后,各地乡试所出举人老爷俱都赶到京都赴考。京城大大小小的客栈住满了学子,偌大的京城笼罩着一层书生卷气,其间不乏几分紧张意味儿。
二月中旬,会试结果出炉。
庆嘉四年二月,山西省吴安府晋州吴哥县考生乐不凡摘得魁首,一时风头无俩。
绿枝在宫外看了状元跨马游街的热闹,绘声绘色将那等场面书写信中,托人送去给玉漆宫的阿罗。
阿罗和明德拆开一看,后文中老大一段都是描写那乐不凡如何高冠白面,如何风流倜傥,如何意
17.
庆嘉三年七月上旬,全国各地的乡试考官名单终于新鲜出炉。
现下庆国施行行省制,全国各自划分行省区,设立府衙,州县以及部分直辖区域。
乡试皆在各地省城举办,每处省城考试皆由天子钦命的正副两名主考官主持。
各地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阿罗私以为,皇帝为了提拔陈三境,此次乡试考官名单中必然提上陈三境的大名,但结局却大出她所料。
陈三境留任京中,并未有任何调派。
而此次乡试中收获颇丰的一头,却是礼部尚书——章兴业,淑妃之父。
不过是个乡试,礼部尚书自然不用亲自前去监考,只是他手底下的人自然有福,座下也算收了不少门生。而这些门生也能暗地里划到他章尚书的门下。
其他参与主持乡试的考官中,谢氏与施太师门下各占了两人,余下的寥寥几人,俱是翰林学士之流,基本不涉各党各派。
这一疑惑一直萦绕在阿罗心头,直到年末十一月时,庆嘉帝终于给了阿罗一个极漂亮的答案。
十一月下旬,庆嘉帝力排众议,提礼部清吏司主事陈三境,出任来年春闱同考官。
虽然春闱一向是礼部操办,每次共计十八个同考官,甚至更多,且另有主考官坐镇大局。
可陈三境入朝资历实在不比礼部其他朝臣,如此一来,难以服众。
可若从职位品阶以及探花修撰出身来说,由陈三境出任一房阅卷官(即同考官),阅近百余份考卷,却也算不得辱没。
皇帝一力作保,礼部尚书章兴业又在乡试中尝了甜头,也乐得帮皇帝一把,便在议事时首先赞同皇帝之言,并将陈三境列为礼部所荐官员的一员。
不知为何,此事竟不同往日朝政,极快地传遍后宫。
连宫女太监都知道陈三境大人来日必定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
阿罗却在此事传遍时,伤透了脑筋。
她要如何去提醒皇后娘娘“你家男人想弄死你全家”这个……悲惨又可笑的猜测?
毋庸置疑,陈三境扶摇直上,成为政治新秀之时,便是谢家没落之日。
她用脚趾都能猜想出日后“谢家处处遭受打压,群臣附庸不再”的景象。每每想到清玄那样的巾帼,她心里的不忍和心疼真真是要人命。
思前想后,阿罗偷偷画了幅图。
图上先有一片死去兵将,再有一挂着破破烂烂谢字旗帜的旗杆歪七扭八地倒在疆场上,而图上正中央竖了一杆纹龙锦旗,上书一极其鲜明的李字。
这“李”字与“谢”字不同,前者乃是用近代隶书,工整且好认;后者却是用古书上记载的少数民族中的沿海黎族文字所书,若不费些心思,怕是难解其意。
而后,阿罗担心清玄不能明白画中之意,又在这万千兵将横死的战场边绘了一片江河,并在谢字旗旁添了一个死去的小人,身穿雄狮绯袍,手握破旗,满地流红。
阿罗不敢明摆着去给皇后报信,深宫之中,能信任之人不过一手之数,实在无人能受此托付,是故她万事都极为小心,只为确保此事万无一失,也不累及他人。
万千死卒,暗喻兵权流失;谢字旗倒,暗喻谢家衰亡;李字旗立于其中,暗喻凶手出自皇家;战场边有江河,暗喻唯谢家马首是瞻的临海赣州;黎族起于赣州之地,只要清玄暗自摸索一番必能知晓倒旗上的字乃“谢”……
而破旗旁的小人,穿绯袍,胸前纹雄狮,正是当朝一品武将镇国公谢乐山是也。
此图,非谢家人难破之!其间独清玄为最易者。
清玄闲时惯爱看古兵书,上书文字颇多繁杂,难免不会不涉及到赣州黎族。
如今重中之重,便是如何让清玄不为任何人察觉地看到此图。
阿罗慎重地将此图收起来,心中的阴霾久久挥之不去。此图自然是清玄越早看到越好,但她顾虑甚多,是以若非万不得已,她绝不会让清玄知晓绘制这张图的人是她。
不是不信任,只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她不想冒险。
她从来不觉得李泽镇是真心喜爱她,若她有半分行举犯了李泽镇的忌讳,后者必然对她除之而后快——比如,君臣之争。
阿罗眉间紧蹙,手上僵硬地将那图画卷起来,犹豫半晌,她左手提笔而书:“观后立焚,不得誊抄,只许心记。”
庆嘉四年二月前后,各地乡试所出举人老爷俱都赶到京都赴考。京城大大小小的客栈住满了学子,偌大的京城笼罩着一层书生卷气,其间不乏几分紧张意味儿。
二月中旬,会试结果出炉。
庆嘉四年二月,山西省吴安府晋州吴哥县考生乐不凡摘得魁首,一时风头无俩。
绿枝在宫外看了状元跨马游街的热闹,绘声绘色将那等场面书写信中,托人送去给玉漆宫的阿罗。
阿罗和明德拆开一看,后文中老大一段都是描写那乐不凡如何高冠白面,如何风流倜傥,如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