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抵御。”韩鬼听出了龙再起的难处,潜台词就是告诉他如果长安这边比较难以制造意外,匈奴国可以帮忙。
龙再起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样啊”。于是笑了一下。韩鬼看到了这丝笑容,会意地冲着龙再起点了点头。于是一个陷害陆玄宁的阴谋就此达成。但连龙再起也没有想到,最后事情虽然办成,但还是被匈奴人给算计了。
随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抢劫惯犯匈奴兵接连半年都不再越边疆半步,尤其河西走廊地带更是一步也不敢越过。虽说西北大将军冯子凯的冯家军英勇善战,但向来匈奴人都是像提阔布拖那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现今忽然都老实了,而且还主动修书给冯大将军,表从此不再踏入中原半步,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但就这短短的半年,饱受兵灾的河套地区,尤其是灵州以西的西山、祥沙、鹿鸣三县,人们的生活安定了很多,商旅驼队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当然了,匈奴这么做是有目的的,他们正在和龙再起筹谋着即将到来的惊变。
次年五月的一天,早朝,户部尚书胡维兵进言:“如今圣皇治世,海内承平,然西北地区经连年灾荒,又逢兵灾,故民生艰涩。灵州以西的西山、祥沙、鹿鸣三县尤为严重,现如今当排得力重臣前往查查,抚恤黎庶,代天巡牧,方可保西北安宁。”听完胡尚书的进言,礼部尚书、兵部左侍郎、刑部尚书纷纷附和。群臣见状也纷纷说道诸如西北重要,民不能乱之类的话。总之,皇帝一听西北再不关注的话就要动摇国本。
此时一旁的太监曹如也说道:“曾听灵州长使郭同天说道,灵州之地流言四起,说什么陛下已经忘记了灵州百姓之类的大逆之言。”
“我何时忘记,何曾不牵挂受苦的灵州黎庶,本想亲自前往,但奈何前些年匈奴犯境。忙于应付战争,无暇顾及。”其实潜台词是那里前些年不安全,他不方便前往。
御史台的史正刚好听见了这句话,便奏到“陛下,现在匈奴已不敢再越边疆,且已修书冯大将军表示友好,若陛下真有此心,亲自前往查查,抚恤黎民,真乃灵州之幸,大魏之幸。”
“陛下,万万不可。虽说灵州已无兵患,但风沙甚大,恐有损龙体。”曹如其实是拿捏到了陆玄宁的想法。首先说现在那边安全了,也就是皇帝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没有了。其次又说怕伤了身子,他知道陆玄宁是个明君,只要能保证安全,身子无妨。看似劝陆玄宁不要去,实际上是相反。
“风沙关系不大,看来朕得过去一趟了。”果然陆玄宁如是说。
听了皇帝的话,朝堂下只有一人坚决反对,那就是忠王。他虽然不知其中有什么阴谋,但是感觉情况有些不妙。他和匈奴打交道也不是一两天了,近期边疆的沉寂必定不寻常。
“陛下,现如今西北战事初平,盗匪响马经常出没,为陛下安全着想,望三思。”忠王说道。
“区区几个响马,还不能奈何的了我,好了皇兄,灵州不是还有屠文龙吗。”陆玄宁选择了坚持。
忠王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他连夜给西北大将军冯子凯去信,信中说了他的疑虑,要他派重兵保护皇帝。信使拿上信后,直奔兰州而去。就在信使出府后,一个黑影尾随了上去。刚刚离开长安约一百里地左右,忽然背后的黑影上前一刀,信使应声倒下马去…。那个黑影找出信来后,掏出火折子给烧了。
陆玄宁终于还是出发了,带着五百名禁军和一些大臣随从直奔灵州城而去。到那后把大部队安札在城中,想着先到民间体察一下情况,看看是不是如户部尚书所说的那样民不聊生。在得到灵州长使郭同天的“已安排一千名灵州守备军潜伏跟随陛下。”奏报后,陆玄宁就带了曹如、户部左侍郎林潘虎、还有两个卫士就出发了。
怎么没让屠文龙护驾呢,原来他接道了冯子凯的命令,在皇帝来灵州的前两天就前往兰州了。当然,那道命令是有人替冯子凯发的。
随后陆玄宁一行五人一路风餐露宿,要么与民聊天体察疾苦,要么登高望远,遥望夏粮的种植情况。一连十天下去,人困马乏。
第十一天的夜里,他们来到了尹家堡南的王家庄。陆玄宁很是疲惫,很快就睡去了。这时一个黑影悄悄来到了曹如的房间。
“敢问阁下可是曹公公?”
“正是在下。”
“我是提阔布拖单于手下的铁木,今夜前来和大人确认,明天你们走哪条路线。”这个人就是后来攻打灵州被抓住的铁木将军
“从这向北走进大梁山,之后下山过尹家堡回灵州。明天可是最后的机会了。”
“放心吧,公公,大梁山山高坡陡,人烟稀少,我们的人马早已埋伏好了。”
“嗯,好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龙大人还等着你们的回话呢。”
“放心吧,公公。”随后此人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曹如的安排一行人向北走去,一路上陆玄宁还不停地观看着周遭的小麦。此时微风拂过麦田,随即荡起一层层的麦浪,麦浪又追随着微风远去,渐渐地消失在天际。
龙再起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样啊”。于是笑了一下。韩鬼看到了这丝笑容,会意地冲着龙再起点了点头。于是一个陷害陆玄宁的阴谋就此达成。但连龙再起也没有想到,最后事情虽然办成,但还是被匈奴人给算计了。
随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抢劫惯犯匈奴兵接连半年都不再越边疆半步,尤其河西走廊地带更是一步也不敢越过。虽说西北大将军冯子凯的冯家军英勇善战,但向来匈奴人都是像提阔布拖那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现今忽然都老实了,而且还主动修书给冯大将军,表从此不再踏入中原半步,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但就这短短的半年,饱受兵灾的河套地区,尤其是灵州以西的西山、祥沙、鹿鸣三县,人们的生活安定了很多,商旅驼队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当然了,匈奴这么做是有目的的,他们正在和龙再起筹谋着即将到来的惊变。
次年五月的一天,早朝,户部尚书胡维兵进言:“如今圣皇治世,海内承平,然西北地区经连年灾荒,又逢兵灾,故民生艰涩。灵州以西的西山、祥沙、鹿鸣三县尤为严重,现如今当排得力重臣前往查查,抚恤黎庶,代天巡牧,方可保西北安宁。”听完胡尚书的进言,礼部尚书、兵部左侍郎、刑部尚书纷纷附和。群臣见状也纷纷说道诸如西北重要,民不能乱之类的话。总之,皇帝一听西北再不关注的话就要动摇国本。
此时一旁的太监曹如也说道:“曾听灵州长使郭同天说道,灵州之地流言四起,说什么陛下已经忘记了灵州百姓之类的大逆之言。”
“我何时忘记,何曾不牵挂受苦的灵州黎庶,本想亲自前往,但奈何前些年匈奴犯境。忙于应付战争,无暇顾及。”其实潜台词是那里前些年不安全,他不方便前往。
御史台的史正刚好听见了这句话,便奏到“陛下,现在匈奴已不敢再越边疆,且已修书冯大将军表示友好,若陛下真有此心,亲自前往查查,抚恤黎民,真乃灵州之幸,大魏之幸。”
“陛下,万万不可。虽说灵州已无兵患,但风沙甚大,恐有损龙体。”曹如其实是拿捏到了陆玄宁的想法。首先说现在那边安全了,也就是皇帝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没有了。其次又说怕伤了身子,他知道陆玄宁是个明君,只要能保证安全,身子无妨。看似劝陆玄宁不要去,实际上是相反。
“风沙关系不大,看来朕得过去一趟了。”果然陆玄宁如是说。
听了皇帝的话,朝堂下只有一人坚决反对,那就是忠王。他虽然不知其中有什么阴谋,但是感觉情况有些不妙。他和匈奴打交道也不是一两天了,近期边疆的沉寂必定不寻常。
“陛下,现如今西北战事初平,盗匪响马经常出没,为陛下安全着想,望三思。”忠王说道。
“区区几个响马,还不能奈何的了我,好了皇兄,灵州不是还有屠文龙吗。”陆玄宁选择了坚持。
忠王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他连夜给西北大将军冯子凯去信,信中说了他的疑虑,要他派重兵保护皇帝。信使拿上信后,直奔兰州而去。就在信使出府后,一个黑影尾随了上去。刚刚离开长安约一百里地左右,忽然背后的黑影上前一刀,信使应声倒下马去…。那个黑影找出信来后,掏出火折子给烧了。
陆玄宁终于还是出发了,带着五百名禁军和一些大臣随从直奔灵州城而去。到那后把大部队安札在城中,想着先到民间体察一下情况,看看是不是如户部尚书所说的那样民不聊生。在得到灵州长使郭同天的“已安排一千名灵州守备军潜伏跟随陛下。”奏报后,陆玄宁就带了曹如、户部左侍郎林潘虎、还有两个卫士就出发了。
怎么没让屠文龙护驾呢,原来他接道了冯子凯的命令,在皇帝来灵州的前两天就前往兰州了。当然,那道命令是有人替冯子凯发的。
随后陆玄宁一行五人一路风餐露宿,要么与民聊天体察疾苦,要么登高望远,遥望夏粮的种植情况。一连十天下去,人困马乏。
第十一天的夜里,他们来到了尹家堡南的王家庄。陆玄宁很是疲惫,很快就睡去了。这时一个黑影悄悄来到了曹如的房间。
“敢问阁下可是曹公公?”
“正是在下。”
“我是提阔布拖单于手下的铁木,今夜前来和大人确认,明天你们走哪条路线。”这个人就是后来攻打灵州被抓住的铁木将军
“从这向北走进大梁山,之后下山过尹家堡回灵州。明天可是最后的机会了。”
“放心吧,公公,大梁山山高坡陡,人烟稀少,我们的人马早已埋伏好了。”
“嗯,好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龙大人还等着你们的回话呢。”
“放心吧,公公。”随后此人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曹如的安排一行人向北走去,一路上陆玄宁还不停地观看着周遭的小麦。此时微风拂过麦田,随即荡起一层层的麦浪,麦浪又追随着微风远去,渐渐地消失在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