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货, 问来问去就是,政策虽然是这么说的, 可是具体执行下来有了责任没人担得起啊。”
大队长拿了报纸指着给柯一凡看:“柯会计,你看着报纸上白纸黑字写的吧,是不是真的?”
柯一凡点头,是真的。
大队长:“那就行,到时候他们要来抓我,我就拿着这报纸说事儿。”
颇有些壮士断腕釜底抽薪的气概,然后,他就真的找很多小队长来开会了。
柯一凡在一旁看着, 看着他们一个个掰着字研究那一条条的条款,国家报纸,省报, 任何关于责任联产承包制的事情都不放过。
不知道怎么回事, 柯一凡觉得眼角有一点湿润, 有一点感动。
他们的山, 他们的地,他们的池塘和河岸,都一个个的开始分了, 按人头。一时之间,小陈庄的婚娶十分盛行,大家都争取在分地之前将人娶进家门。
知青们跑到大队里, 找大队长,本地人分了地,那他们知青怎么办呐?
知青们在农村,也成了老大难,回城城里没工作,在农村,就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没有了。
大队长大手一挥,“给你们知青也分地!等你们回城了,这地再归大队处理。”
队长自觉已经做了极大的让步,可依然跑了两个知青。
分地是一个漫长的事情,土地测量统计就极耗时间,每个人都为这个消息惊讶激动兴奋忐忑。柯一凡如同局外人一般看着历史重现,对于知道结果,没有期待的人来讲,新奇和兴奋都是别人的,而柯一凡只有平静。
在这份平静之中,队里的大喇叭又响了,广播里也响起同样的声音,高考恢复了!
正在为即将独立种地发愁的知青们一下子鼓噪起来,十年了!向上走的,公平公正的机会!
此时柯一凡的肚子已经很大了,陈延已经买到了摩托车,还没有运回来,柯一凡觉得,他好像是被人坑了,哪有摩托车买了四五个月还没有买回来的?
但是她体贴的什么都不说,反而安慰他自行车也不错,自行车还没骑两年呢。
陈奶奶也听说了高考恢复的事情,她特意在吃饭的时候说了这事儿,问两个年轻人:“要不去试试吧?只要想报名,都能报名呢,不用上过高中,地主家的崽子也能报。”
“大娘,你们家都平反了,还地主家的崽子呢?”李花说。
看着奶奶饱含期待的眼睛,陈延一时语塞,他拿着筷子不上不下,转头看看柯一凡的肚子。
柯一凡捂着肚子后退,“孩子对你高考不高考没有影响哈,反正我是准备考的。你想不想考自己看。”她几乎没有劝过陈延,她甚至觉得,考不考试,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的人需要大学完成阶级跨越,有的人不需要上大学就可以,陈延就是后者。
“我看一凡看书有不懂的都问你呢,你不去考一考,真的可惜了。”李花也没说让他一定考,就是说一下。
陈延点头,然后大口扒饭,“那就试试。”
队里在说砖厂的事情了,砖厂的收益大家都看在眼里,买砖的人真的很多,就连县城里的人都跑来买,赚钱自然也很多,那么这个砖厂的到底归谁,就很难说。
陈延淡定的不行,并不参与他们的猜测,也不迎合他们的揣测。也不加班了,每天准时下工,然后回来和柯一凡一起看书。
然后突然有一天,陈延对柯一凡说:“明天咱们家的摩托车就回来了。”
??!!
居然没有被骗?不怪柯一凡这样想,此时的摩托车属于极其稀少的工业品,自行车尚且需要十张工业券,摩托车是想都不敢想的。
陈延已经早早的搭好了车棚,专门为摩托车盖的,以前自行车都没有这待遇,自行车都是搬进堂屋里。
第二天,果然天还没亮,大路上就响起发动机的轰鸣声。然后就是小小村落的喧嚣,好似在院子里搭了一个戏台子一般。
柯一凡醒来从窗户往外一望,嚯,一整个院子都是人。
李花正开门看她,一见她醒了,笑着说:“你快穿了衣服,延哥儿买了摩托车回来!让他带你去溜风。”
可不敢让他带,他会骑吗?
陈延也是同样的想法,素来沉稳的他声音透出兴奋,“媳妇儿,虽然我对自己有信心,可也不能拿咱们孩子开玩笑,等你生了孩子,我也会骑了,到时候咱们一家三口骑摩托。”
柯一凡也是同样的想法。
摩托车引来很多孩子的追捧,他们并不会骑,但是总要来摸一摸,看一看,有特别小的孩子,还要被父亲抱起来,像骑大马一样的坐一坐。
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被陈延抱着,在摩托车上坐一坐,甚至抱坐在他怀里,带着他出去溜溜风,她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孩子还是需要父亲的教导,童年才更完整,更幸福。想到这里,她看向陈延的目光就十分的温柔了。
她的肚子挺大的,时常让她怀疑肚子里有两个,但是检查的时候,
大队长拿了报纸指着给柯一凡看:“柯会计,你看着报纸上白纸黑字写的吧,是不是真的?”
柯一凡点头,是真的。
大队长:“那就行,到时候他们要来抓我,我就拿着这报纸说事儿。”
颇有些壮士断腕釜底抽薪的气概,然后,他就真的找很多小队长来开会了。
柯一凡在一旁看着, 看着他们一个个掰着字研究那一条条的条款,国家报纸,省报, 任何关于责任联产承包制的事情都不放过。
不知道怎么回事, 柯一凡觉得眼角有一点湿润, 有一点感动。
他们的山, 他们的地,他们的池塘和河岸,都一个个的开始分了, 按人头。一时之间,小陈庄的婚娶十分盛行,大家都争取在分地之前将人娶进家门。
知青们跑到大队里, 找大队长,本地人分了地,那他们知青怎么办呐?
知青们在农村,也成了老大难,回城城里没工作,在农村,就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没有了。
大队长大手一挥,“给你们知青也分地!等你们回城了,这地再归大队处理。”
队长自觉已经做了极大的让步,可依然跑了两个知青。
分地是一个漫长的事情,土地测量统计就极耗时间,每个人都为这个消息惊讶激动兴奋忐忑。柯一凡如同局外人一般看着历史重现,对于知道结果,没有期待的人来讲,新奇和兴奋都是别人的,而柯一凡只有平静。
在这份平静之中,队里的大喇叭又响了,广播里也响起同样的声音,高考恢复了!
正在为即将独立种地发愁的知青们一下子鼓噪起来,十年了!向上走的,公平公正的机会!
此时柯一凡的肚子已经很大了,陈延已经买到了摩托车,还没有运回来,柯一凡觉得,他好像是被人坑了,哪有摩托车买了四五个月还没有买回来的?
但是她体贴的什么都不说,反而安慰他自行车也不错,自行车还没骑两年呢。
陈奶奶也听说了高考恢复的事情,她特意在吃饭的时候说了这事儿,问两个年轻人:“要不去试试吧?只要想报名,都能报名呢,不用上过高中,地主家的崽子也能报。”
“大娘,你们家都平反了,还地主家的崽子呢?”李花说。
看着奶奶饱含期待的眼睛,陈延一时语塞,他拿着筷子不上不下,转头看看柯一凡的肚子。
柯一凡捂着肚子后退,“孩子对你高考不高考没有影响哈,反正我是准备考的。你想不想考自己看。”她几乎没有劝过陈延,她甚至觉得,考不考试,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的人需要大学完成阶级跨越,有的人不需要上大学就可以,陈延就是后者。
“我看一凡看书有不懂的都问你呢,你不去考一考,真的可惜了。”李花也没说让他一定考,就是说一下。
陈延点头,然后大口扒饭,“那就试试。”
队里在说砖厂的事情了,砖厂的收益大家都看在眼里,买砖的人真的很多,就连县城里的人都跑来买,赚钱自然也很多,那么这个砖厂的到底归谁,就很难说。
陈延淡定的不行,并不参与他们的猜测,也不迎合他们的揣测。也不加班了,每天准时下工,然后回来和柯一凡一起看书。
然后突然有一天,陈延对柯一凡说:“明天咱们家的摩托车就回来了。”
??!!
居然没有被骗?不怪柯一凡这样想,此时的摩托车属于极其稀少的工业品,自行车尚且需要十张工业券,摩托车是想都不敢想的。
陈延已经早早的搭好了车棚,专门为摩托车盖的,以前自行车都没有这待遇,自行车都是搬进堂屋里。
第二天,果然天还没亮,大路上就响起发动机的轰鸣声。然后就是小小村落的喧嚣,好似在院子里搭了一个戏台子一般。
柯一凡醒来从窗户往外一望,嚯,一整个院子都是人。
李花正开门看她,一见她醒了,笑着说:“你快穿了衣服,延哥儿买了摩托车回来!让他带你去溜风。”
可不敢让他带,他会骑吗?
陈延也是同样的想法,素来沉稳的他声音透出兴奋,“媳妇儿,虽然我对自己有信心,可也不能拿咱们孩子开玩笑,等你生了孩子,我也会骑了,到时候咱们一家三口骑摩托。”
柯一凡也是同样的想法。
摩托车引来很多孩子的追捧,他们并不会骑,但是总要来摸一摸,看一看,有特别小的孩子,还要被父亲抱起来,像骑大马一样的坐一坐。
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被陈延抱着,在摩托车上坐一坐,甚至抱坐在他怀里,带着他出去溜溜风,她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孩子还是需要父亲的教导,童年才更完整,更幸福。想到这里,她看向陈延的目光就十分的温柔了。
她的肚子挺大的,时常让她怀疑肚子里有两个,但是检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