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旗县在青州东一百八十里,因与北境交壤,数十年来皆有禁军驻屯,这些禁军将士们平日里虽不出巡檄,但粮饷一直比别的大营优厚。自年前两国互市之后,潮安北路转运使温迪便以北境事平之由,欲减柳旗大营虚废粮银。谁知柳旗禁军一贯骄悍,令还未至闻声作乱以抗温迪之议,柳旗县知县高海刑囚为首小校、将其杖刑处死,当下令一营将兵心生怨怒,群起为乱,杀知县高海、枭其首于木柱之上、日夜以箭射之。潮安北路安抚使董义成闻得哗变一事,不敢往报朝中,急令青州知州沈知书携粮银往柳旗县招抚作乱禁军,允其不减粮饷半分,却不料沈知书一近县城,便被乱军逮扣入营声称自知为乱乃属大罪、不信董义成不咎其罪之言,非要朝廷出诏赦众人之罪,乃肯释沈知书、投械归顺。
    待田符讲完,古钦等人的色俱是大变口却无言。
    她默声站在上,听得亦是心惊肉跳。虽知常年驻守北境禁军皆穷苦,却没料到这些营兵们能骄纵狠悍若此,全然不将王法放在眼中,连知县都敢说杀便杀,而沈知书此时被乱军扣于营中,便说是命悬一线也为过。
    他低眼一扫众人神色,口道:下旨董义成安抚使一职,暂代冲州府知府。升青州为青州府,潮安北路安抚使司自冲州府移至青州府。沈知书此番若得生还,便领青州府知府一职。安抚使一位暂缺待议。
    众又是一愣,本以为他定会先议该要如何处置叛军、使其释沈知书归返却不想他会面无表情地说出升州作府、挪移帅司之令。
    古钦皱眉,率先前道:陛下深谋远虑,眼下沈知书人在乱军城营之中,必得先想个万全之法以保沈知书无恙。
    老臣们都知太子太傅沈无尘就只有这一个儿子,沈夫人更是视其为心头肉,倘是此次沈知书有个三长两短,皇上又怎能对得住这位为国为君数十年的两朝重臣。
    他望着古钦,仍是面无表情道:朕亲手书诏,于朝中择一重臣,携之赴柳旗县宣敕招抚之令,再于青州大营调万人随赴柳旗县外。若乱军肯投械便释其罪,去军籍而为民;若乱军不肯归顺,则尽数清剿于城中,坑杀殆尽。
    古钦怔然无语,半晌转头望向身旁数臣,众亦怔然不知所措。
    没人想到他会这般心狠。
    若按此议,倘若乱军不降,禁军一朝攻营清剿,沈知书定会被乱军抰杀在营。
    孟廷辉的脊背不由一寒。想到方才他独自一人在殿时的神情,再与此刻这无情冷面相比,心底蓦地一酸,僵了许久。
    ……自己到底还是不知他。
    他又看向方恺,道:方卿多年来熟知各路军务,此番若由青州大营调兵,该由何人掌帅?
    方恺一时没回神,经身旁之人暗催才一晃目,看向上面,皱眉道:回陛下的话,臣以为该由青州大营的游击将军宋之瑞掌帅。
    他微一点头,看着这一殿重臣,良久又问道:朝中谁人可携朕手诏往赴潮安北路的?
    众皆默声不语。
    谁都知道此事非两制重臣前往不能定一路军心,而乱军非见皇上所重之臣不能与之为信。可在朝的两制重臣中又有哪一个肯不顾自己性命前往乱军之前宣敕招抚之谕的?而朝廷又哪里能让两制重臣前去冒这个险?一时间只觉进退维谷,难以决定。
    几人互相看了看,目光复杂而又犹。
    徐亭抬头去望枢府几人,错视间忽然扫到站在一角的孟廷辉,目光当下一滞,转而又是一亮。
    田符看见他的眼神,便也随之望过去,看见孟廷辉后先是怔然,而后脸上便露出明了之色。
    其余数人见二人皆往那边张望,也都纷纷看过去,看清后,又不动声色地互换了下眼色,才重新注目座上。
    孟廷辉怎会看不懂这些人的神色,瞳底不禁一暗,不待有人开口,便先出列上前,躬身道:臣孟廷辉,愿携陛下手诏,往赴潮安北路乱军之前宣敕招抚之谕。
    67.柳旗(上)
    此言一出,与殿重臣脸上均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当下纷纷点头称是。参知政事叶适更是出列上前,道:若能由孟大人持陛下手诏赴乱军之前,乱军必会相信朝廷是真心肯豁其罪。
    孟廷辉虽不似两制重臣那么位高权重,可论身受皇上宠信之度,只怕朝中眼下无人能出其右。以她为使往赴乱军之前,定能使乱军相信朝廷肯允释其大罪的诚意。倘是能得乱军开营投械、放沈知书出城,则孟廷辉不过代为君使、并无大功可叙;倘是乱军一时反悔、不信诏书称言,将孟廷辉一并掳扣或杀,朝廷亦不会就此而损二府之忠信良臣。
    平日里这些重臣们对孟廷辉直可谓是恶不能近,可眼下却头一次觉得朝中有她存在,未必不是件好事。一时间,殿上无人不应叶适之言,就连古钦亦是微微点头,道:孟廷辉入仕不到两年便身居馆职,未曾出知地方而久守君侧,此亦与朝制不合。倘是此番能够前往潮安北路行此招抚一事,朝中对其清议之潮或可暂压。
    她不动声色地站在原地,低眼望

章节目录

江山为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沈太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沈太傅并收藏江山为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