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打发宫女过来问候,还顺便提了提先皇那些嫔妃们的安置问题。
常朝虽然已经登基了,但是整个后宫还并没有清理。先皇的那个各级别嫔妃们还就住在自己原来的宫殿里。
像如妃、淑妃她们,曾经有皇子公主的,按说应该都封为太妃,给他们另辟宫苑。而那些根本就无所出或者还没来得及侍寝的嫔妃们,按说应该送出宫去,最好是带发修行或者落发为尼。
可常朝偏偏就忘了这回事儿了。登基之后就兴致勃勃的要推行什么新政,然后又跑出宫去,好几天不见人影。
而这些事若是没有皇帝许可,太后是不能直接越俎代庖的。
常朝想了想,直接点头:“那就按之前的规矩办好了。朕一个女帝,对后宫可没什么想法。”
宫女领旨准备退下去,走了走了没有两步,又倒了回来,小心翼翼地问:“那淑贵妃娘娘呢?”
常朝皱眉看着她:“淑贵妃?三皇子的母亲?”
“她现在精神不是特别好,有时清醒有时糊涂的。”宫女斟酌着回答。
“既然这样,就把她留在宫里派几个得力的人,好好看着。”常朝浑不在意地摆摆手。
“是。”那宫女躬身退了下去。
萧亦然自动自觉地去帮常朝看折子,尤其是关于新政的,看得格外仔细。
政策自然是非常好的,可反对的人也不少。萧亦然仔仔细细地排查了一遍,把那些可用的人全部想法子安排出去。
那些反对强烈的,直接丢给白桦他们,让手底下负责搜集情报的人,将那些个人查了个底朝天。
于是第二天早朝,常朝的案头就多了一大摞弹劾的折子外加一大摞证据。贪污受贿、欺男霸女、强占土地……各种罪名全都证据确凿,证人证词证物齐全得很!
于是,皇帝震怒,全部移交刑部,三司会审,或斩或流放或下狱……雷厉风行的处理了一大批人。
剩下的人惊恐的发现,几乎所有反对新政的人全都不在了……
那些本来摇摆不定想中立的官员,摸摸头上的冷汗,立刻山呼万岁,强烈赞同新政!
损失点儿利益,总比没了命强。
于是,文武百官空前团结,一致开始推行新政。
到了地方,又是一波相同的操作。
机敏的地方官员早就得到了消息,所以反对新政的人寥寥无几。
等到了通知那些大家族的人,早就有皇夫手底下的人协助,将那些大家族中有出息的子弟请了去喝茶……
新政以这种诡异奇葩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
被请去喝茶的子弟们,萧亦然手底下的人挑选了个中出类拔萃的,连家都没让他们回,直接送进了天府学堂……
所以,就连常朝都觉得不太可能的,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居然在只流了不多的血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
以民为本,常朝教给他们的鼓动人心的法子,在萧亦然天才般领悟力之下,做得更加出色,成功地让大批的佃户变成了常朝最最忠实的“粉丝”!
皇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空前高涨!每家每户的自留地给了他们最最切实的保障。开垦荒地的奖励政策也让全民垦荒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减负降税,鼓励通商,商人的地位也前所未有的提高了。
不过一个月时间,萧亦然就以非常手段,雷厉风行地将常朝的新政推行了下去。
各地学堂建好,不论平民还是贵族子弟,一律按照规定年龄入学。老师不够用,就取消贵族的家族学堂,将他们的老师全都归到学堂中,建立了专门的学官制度,直接有品级!
先生们当然乐了,尤其是那些科举名落孙山的人,现在相当于走了另一条当官的路的。
虽然他们管理的对象是些个小娃娃,可他们可是正正经经有品级,拿朝廷俸禄的,跟地方官员平起平坐!
最重要的是,做先生也不影响他们参加科举。还以为从学官转为正式官员的科举加分通行证!
所以,师资问题,现在不但不是问题了,还是读书人人人争抢的职位。
萧亦然看向常朝的目光中都带着钦佩。
这法子,得亏是她,别人还真是想不出来的。
从六岁
常朝虽然已经登基了,但是整个后宫还并没有清理。先皇的那个各级别嫔妃们还就住在自己原来的宫殿里。
像如妃、淑妃她们,曾经有皇子公主的,按说应该都封为太妃,给他们另辟宫苑。而那些根本就无所出或者还没来得及侍寝的嫔妃们,按说应该送出宫去,最好是带发修行或者落发为尼。
可常朝偏偏就忘了这回事儿了。登基之后就兴致勃勃的要推行什么新政,然后又跑出宫去,好几天不见人影。
而这些事若是没有皇帝许可,太后是不能直接越俎代庖的。
常朝想了想,直接点头:“那就按之前的规矩办好了。朕一个女帝,对后宫可没什么想法。”
宫女领旨准备退下去,走了走了没有两步,又倒了回来,小心翼翼地问:“那淑贵妃娘娘呢?”
常朝皱眉看着她:“淑贵妃?三皇子的母亲?”
“她现在精神不是特别好,有时清醒有时糊涂的。”宫女斟酌着回答。
“既然这样,就把她留在宫里派几个得力的人,好好看着。”常朝浑不在意地摆摆手。
“是。”那宫女躬身退了下去。
萧亦然自动自觉地去帮常朝看折子,尤其是关于新政的,看得格外仔细。
政策自然是非常好的,可反对的人也不少。萧亦然仔仔细细地排查了一遍,把那些可用的人全部想法子安排出去。
那些反对强烈的,直接丢给白桦他们,让手底下负责搜集情报的人,将那些个人查了个底朝天。
于是第二天早朝,常朝的案头就多了一大摞弹劾的折子外加一大摞证据。贪污受贿、欺男霸女、强占土地……各种罪名全都证据确凿,证人证词证物齐全得很!
于是,皇帝震怒,全部移交刑部,三司会审,或斩或流放或下狱……雷厉风行的处理了一大批人。
剩下的人惊恐的发现,几乎所有反对新政的人全都不在了……
那些本来摇摆不定想中立的官员,摸摸头上的冷汗,立刻山呼万岁,强烈赞同新政!
损失点儿利益,总比没了命强。
于是,文武百官空前团结,一致开始推行新政。
到了地方,又是一波相同的操作。
机敏的地方官员早就得到了消息,所以反对新政的人寥寥无几。
等到了通知那些大家族的人,早就有皇夫手底下的人协助,将那些大家族中有出息的子弟请了去喝茶……
新政以这种诡异奇葩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
被请去喝茶的子弟们,萧亦然手底下的人挑选了个中出类拔萃的,连家都没让他们回,直接送进了天府学堂……
所以,就连常朝都觉得不太可能的,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居然在只流了不多的血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
以民为本,常朝教给他们的鼓动人心的法子,在萧亦然天才般领悟力之下,做得更加出色,成功地让大批的佃户变成了常朝最最忠实的“粉丝”!
皇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空前高涨!每家每户的自留地给了他们最最切实的保障。开垦荒地的奖励政策也让全民垦荒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减负降税,鼓励通商,商人的地位也前所未有的提高了。
不过一个月时间,萧亦然就以非常手段,雷厉风行地将常朝的新政推行了下去。
各地学堂建好,不论平民还是贵族子弟,一律按照规定年龄入学。老师不够用,就取消贵族的家族学堂,将他们的老师全都归到学堂中,建立了专门的学官制度,直接有品级!
先生们当然乐了,尤其是那些科举名落孙山的人,现在相当于走了另一条当官的路的。
虽然他们管理的对象是些个小娃娃,可他们可是正正经经有品级,拿朝廷俸禄的,跟地方官员平起平坐!
最重要的是,做先生也不影响他们参加科举。还以为从学官转为正式官员的科举加分通行证!
所以,师资问题,现在不但不是问题了,还是读书人人人争抢的职位。
萧亦然看向常朝的目光中都带着钦佩。
这法子,得亏是她,别人还真是想不出来的。
从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