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吸引主考官的注意力。
    这次考郑的题目是主考官,也就是河间府的新任知府周大人出的题。
    他属于干实事的官员,不喜欢歌功颂德那一套。所以帖经和杂文只要及格就可。名次高低完全取决于策论。
    所有教官觉得好的文章都要经过他首肯,才能通过。
    这几天好的文章,也有几篇,字字珠玑。
    有的阐述治安的重要,有的讲安居乐业,税收,甚至征兵,治水都有讲过。
    唯独苛捐杂税没人敢碰。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就算再清明的朝廷也免不了有贪官。
    盐俭县就有一位。
    在贪官治理下,讲苛捐杂税,这不就相当于在老虎头上打苍蝇吗?
    要是被对方知道了,那县令还不得给考生小鞋穿吗?
    但这个考官不一样,他还真的就敢。
    文章一开始描写,北方有个小县城,有个好县令,非常受百姓爱戴。
    因为政绩好,这个县令理所当然升迁了。县城迎来了新县令。
    这个新县令与之前那个县令作派截然不同。他不仅不为百姓办实事,而且贪得无厌。
    他一来就让衙役到处征收苛捐杂税。
    百姓辛苦一整年,种上来的粮食,却连温饱都混不上。于是许多宵小之辈走上犯罪道路。
    犯罪率增加了,县令公案前的案件堆积成山。偏偏县令渎职,衙役贪婪,犯人根本抓不完。甚至有不少冤假错案。
    许多深受其害的百姓深受其害。他们开始不满,为此偷偷砍走公家在河边栽种的大树。
    没想到,百姓大肆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一连几天大雨,大河决堤,发了一场大水。河岸下游的村庄被淹,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
    些无家可归的人吃不饱,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开始抢劫过路商人。
    商人被打劫,不敢再到这个县来经商。原先繁荣昌盛的县城变得无比萧条。
    最后文章结尾来了一句“地方兴、朝廷兴”,点晶之笔,一下子把小县提高到了国家的高度。
    周知府拍案叫绝,“妙!太妙了!”
    这学生胆子可真大啊。虽然他到河间府任职不过三个月,对各个县城不怎么熟,可并不妨碍他欣赏这篇文章。
    他这篇策论,把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妙了。
    其他教官见周知府这么激动,纷纷凑上来看。
    于是大家表情都有些微妙了。
    这……这好县令不就是顾中丞吗?这新县令不就是方县令吗?
    这考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子吗?居然在府考明目张胆说方县令的坏话。
    周知府直接给这个考生批了个甲等。
    众人不敢多言,敷衍地应随几句。
    改完卷,教官们终于放出来,而陆时秋几乎一夜之间成名。
    方县令的恶行,百姓敢怒不敢言,但是没有人敢跟他作对,所以大家只能吃下哑巴亏。
    突然听说有人在府试卷子上讽刺他,大家暗暗叫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等方县令知道的时候,连街头巷尾的大娘大婶都知道这事了。
    方县令在后院发了好大一通火,也把陆时秋的名字牢牢记在心底,想着让他找到机会,一定要把人除掉。
    而陆时秋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闭门读书,休息的空档,突然想起一事,“天皇不是御驾亲征了吗?怎么一直没动静啊?”
    【他从太原府走的,现在已经攻下金国一半城池了。】
    陆时秋倒吸一口凉气,“什么?这么厉害?”
    他心里嘀咕,天皇那么厉害,当初那些皇上公主怎么会被金人掳走呢?
    1111嗤笑一声,【根据史书记载,当初天皇被皇上派去江南安抚灾民。得到消息,赶回来的时候,金人已经把人掳走了。】
    陆时秋拧眉,“你笑什么?这有什么好笑的。”
    1111用平淡无波的声音反问,“这话你信吗?”
    “为什么不信?史书不都是真实发生的吗?”
    【谁说史书一定是真的。告诉你,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1111淡淡道。
    陆时秋不想跟它争辨,就算天皇是为了皇位故意不救奉元帝,那也是他活该。谁让他不务正业,整天只知道吟诗作画呢,活该被人抢走皇位。
    就在这时,有人急促敲门。
    “爹?爹?”囡囡在外面急得不得了。
    陆时秋愣了愣,这个点,她不应该在隔壁念书吗?怎么跑回家了?
    陆时秋打开房门,囡囡脸上全是细汗,他拿了帕子给她擦汗,“什么事这么急啊?”
    囡囡喘了口粗气,一把握住他的手,“爹,你府试考了第一名。”
    她眼底全是星子,嘴角一直翘着,“爹,你太厉害了,居然考了第一名。”
    陆时秋不信,“怎

章节目录

绑定系统后,我有四个女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易楠苏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楠苏伊并收藏绑定系统后,我有四个女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