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失为一条好的生财之道,是吗?”
    陈择梁一脸惊奇的看着眼前这个刚过自己腰际的小孩:“啥?你说‘集中生产’?这是个啥意思?”
    张皓文摆摆手:“你先不用管这些,我会慢慢对你解释,你只要记住,等你到了琼山,想办法找到一个可靠且能大量收购布匹的渠道,你的任务就完成了!”
    陈择梁对着一眨不眨盯着自己的张皓文,心里竟然对这个孩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信任:“那…
    …那就算我能找到,咱村子里的人也织不了多少布呀!”
    张皓文对他神秘的一笑:“到时候你就知道啦!这样吧,你先探探你家人的口风,看他们让不让你去琼山,要是你能让他们同意,十日之后,你吃过晚饭就到我家里来,我给你去琼山的路费,咋样?”
    “宝儿……你……?!”陈择梁半惊半疑,最后在张皓文坚定的目光中,他默默点了点头:“好!我一定说服我爹娘!那,那皓春那里……?”
    “至于我大姐,那就要看她自己的意思了。”张皓文冲他一笑,皓春是为家里人付出最多的,张皓文想,这件婚事,他想让皓春自己做主一回!
    陈择梁听张皓文说遵从皓春的意思,咧开嘴笑了起来:“皓春肯定会同意的!”
    看着陈择梁迈开步子向不远处的两家人并肩而立的院子飞奔而去,张皓文对着陈择梁的背影露出了笑容——陈择梁年轻有闯劲儿,人也踏实,和自己的那些家人相比,他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何况,谁知道他不会成为家里的一份子?望着家里崭新的白围墙,张皓文脑海中浮现出了大姐皓春几次有意无意瞟向隔壁的眼神,现在想来,那其中又何尝没有几分羞涩和期待呢?
    ……
    酷夏的暑气渐渐退去,枝头葱翠的叶子渐渐泛起了黄色,天赐村义学堂的诵读声依旧,只是读的文章早已变了。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韩景春在小斋房里,着。
    这是昨日课堂上讲过的内容,韩景春放下书本,示意张皓文站起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张皓文把面前的《论语》轻轻合上,起身答道:“回夫子,这说的是,孔圣人说:‘可以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寻求‘道’;可以一起寻求‘道’的人,未必能够一同坚持‘道’;而可以一同坚持‘道’的人,却未必能够一同权衡利弊,谋划事情……’”
    “嗯……”韩景春还是板着面孔,一副不拘言笑的模样,尽管这几个学生进步很快,他对他们却愈发严格了。尤其是对张皓文,虽然张皓文答的没错,但韩景春的语气里却听不出一丝赞赏:“你所答的,是表面上的意思,未免过于肤浅,你可知道,何为‘道’,何又为‘权’?……”
    “这……”张皓文思考起来,在别人眼中,韩景春实在是有些苛刻,可只有张皓文知道,韩景春是真心为了他好,为了怕他放松对他自己的要求,韩景春时时刻刻鞭策着他,不断提高着对他的要求。
    又是半年的时光流逝,琼州人都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过了八月十五,琼州岛上到官宦商贾,下到平民百姓,都开始准备“做年”了。再过几日,社学也要关门,学童们又可以享受大半个月不用早起读书,不用担心挨戒尺的日子。
    这段时间,老张家又做成了一件令全村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张家居然拿出钱,购置了数十台纺纱机和织布机,他们将这些机器进行了神奇的改造,租给村子里家家户户,由他们提供原料,也由他们收走去卖。只要家里有剩余劳动力愿意干活的,租了这机器,除去租金,每天,纺纱的还能赚十文,织布的竟然能赚四十文,每个月一结,沉甸甸的铜钱拿在手里,他们都对张家充满了感激!
    “皓文!皓文!”云板一敲,孩子们都跑到了院子里,纷纷围着他说个不停。“你家的鸡能卖给我一只不?我娘说了,你家的鸡最肥最香,我家想阉一只腊月三十吃!”
    “皓文呀,我阿姐的布已经织好了,啥时候给李大娘送去?”
    “对了,说起这个,我小妹来年也想学着纺纱,皓文,你家还需要
    纺纱的不?”
    女孩儿五六岁就可以开始学着纺纱了,这有着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都为了这个新的来钱手段兴奋不已。当然,他们领到的织布机和纺纱机上都刻着“张”字,而且也要和张家签订契书,不得私自把织成的布拿出去卖,否则一旦发现就要诉诸公堂。
    全村人都知道

章节目录

农家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风暄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暄和并收藏农家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