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脸上一扫而过,看到张皓文和张皓亮的时候,他开口问道:“这两个孩子几岁了?”
    张皓文发现,来读书的人以六七岁到十几岁的居多。几乎没看见像他和张皓亮这么大的孩子。张传荣老老实实的指着张皓亮道:“回先生,这个小的四岁,这个大的四岁半了。”
    “不行,这么小的孩子坐不住,我这里不收,你把他俩带回去吧。”韩秀才斩钉截铁的说。
    “这……”张传荣犯了难,张皓亮还没准备好,他们家里人都有共识,把他带回去没人会说什么,可张皓文呢?他张传荣之所以办社学不就是为了让张皓文早点读书吗?
    张皓亮听说自己不用上学了,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赶紧往张传荣的裤腿旁边靠了靠,低头看着青石铺成的地面,可张皓文却不干了,他上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先生,我年龄虽小,但我坐得住的,您就让我进去试着听一听吧,若是我表现不好,你再让我回家行不?”
    “你这娃儿怎么这么倔呀,我劝你和你弟弟,你们最好等到五岁再来。瞧瞧你这小手,现在你还不能握笔写字呢,凡事欲速则不达呀!”韩先生耐着性子拒绝了张皓文。
    这怎么行?张传荣犹豫着,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告诉韩先生他们和唐家之间的渊源,这时,张皓文又上前一步,开口道:“先生,你考考我吧,我虽然只有四岁,却未必比五岁的孩子笨呢。我现在写不了字,但读书认字总可以吧。”
    韩先生被他缠不过,只得将他叫到一旁,说:“好吧,我说几句,你跟着读,让我看看你能记住多少。你这娃儿也别逞强,若是记不住了,就让我停下,”
    张皓文赶紧点点头你,凝神站好,只听韩先生捻着花白的胡子,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原来是三字经啊,张皓文松了口气,韩先生看着张皓文的反应,接着吟诵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村里进进出出的大人孩子们纳闷的看着这一幕,学堂的墙根底下,韩先生在对着张皓文背文章,看热闹的人越凑越多:“咦,怎么回事呀,这不是张家老大那个伶俐的娃儿吗?这位……这位就是社学的先生吧,看着可是怪厉害的呀。”
    “厉害好,我家那小子像个猴似的,不是个厉害的老先生,我还怕制不住他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在这儿干啥呢呀?”
    人们在一旁议论纷纷,韩先生见张皓文一直不喊停,诵完第一大段就停了下来。他喘了口气,道:“怎么样?记住几句?”
    张皓文抬头冲他笑了笑:“先生,您听好了。”
    入学
    韩先生一开始见张皓文话说的十分流利,举止也彬彬有礼,心里对他有几分好感,本来有心收他入学,此时见他一脸胸有成竹的样子,又想到,这孩子未免有些太自大了,将来怕是不肯踏下心来念书。于是他故意板起脸来,道:“小子,你可知道,读书做学问,讲究的是循序渐进,你若真有把握背到十句以上,你就背一背试试,你若是没有记住十句,现在承认了,我也还愿意让你入学。但你若硬要逞强,又背不出,我今天可就不能收你了。”
    谁知道,张皓文冲他微微一笑,闭上眼睛,流畅的背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呀,背的好,背的好啊!”三字经简明易懂,张皓文的声音虽然还带着点奶气,但一字一句格外清晰动听,引得围观的人们拍起手来:“先生,这就是老张家的娃儿,这社学就是他们家出钱修的!”
    韩先生还沉浸在惊讶中,听见这话,缓过神儿来,对着张传荣拱了拱手:“哦,原来你就是那位张义士,失敬失敬!你这娃儿……”他躬身轻轻摸了摸张皓文的头:“你这娃儿聪明的很呐!”
    张皓文松了口气,他其实对自己能一次就背过这么多也有点意外。三字经前几句他当然记得,后面就越来越陌生了,他也是一边听这位韩先生读,一边在心中默记住的。哎呀,不知道是自己本身资质就不错呢,还是这三年来灵水的滋补,总之,有这样的记忆,他对自己的科举之路有信心多了!
    张传荣忙道:“不敢不敢,那……那我就把皓文留下

章节目录

农家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风暄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暄和并收藏农家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