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之子,算是半过继给罗氏当儿子,所谓一肩挑两房。
自然,这爵位就能继承了。
圣旨一下,守在富阳公府里寡妇人家,还能说什么呢?
本来按理说,宋琅之子是要每年住在富阳公府里半年的。
但宋琅的儿子还小啊,需要父母教养,所以在这半年里,宋琅和公主也是要搬来的。
虽然没有明说,宋琅的儿子是富阳公了,那他的亲生父母也就是这府里的主人。
至于那三个老寡妇,自然是最好老老实实地混吃等死,一声不吭。
罗氏婆媳三个当然是受不了这个的,郑氏本来就打算回老家,跟罗氏一提,罗氏便也要离府回老家,至于王氏,却是舍不得娘家,而且宋慧也传出了坐床之喜!王氏也就顺理成章地搬到了娘家,好方便照顾女儿和外孙。
罗氏郑氏这一对婆媳回到老家的老宅,这老宅其实也是富阳公发达了之后修的,算起来并没多少年头,房子一直有维护着,住起来虽不如国公府精致,其实也还算安逸。
只是每每想起,最终偌大的国公府,还是被古氏和宋琅给得了去,这心里就意难平。
开春之后,老宅这边就来了远客。
这远客却是打从宁城来的。
除了有郑氏从前的陪房郑忠之外,还有七八个精壮汉子。
郑忠带来了宋城的书信。
书信简短,只说他在宁城一切都好,只是思念母亲和祖母,想要派人将罗氏和郑氏接到宁城奉养,所以派了郑忠和几个人手一起过来。
信里说的自然不能太细,万一落到了对头的手里可就不妙。
郑氏只能抓着郑忠细问究竟。
郑忠虽然是陪房,后来又跟着宋城去了宁城,但他是一点也不知道小娘子居然是小公子的。
见郑氏关切,就尽捡着好听的说。
什么两位太妃都很喜欢小娘子啊,什么王爷独宠王妃,甚至因为王妃身子骨不好陪着去温泉庄子上养病啦……
郑氏起先听着还挺安心的,可听到后来更纳闷了。
这小宁王是怎么回事?
总不会是有那特殊的爱好吧?
郑氏这颗心可不就忽悠上下的,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到宁城去看个究竟。
她一急,就向老夫人罗氏和盘托出。
说宋福本是个儿子,但她为了保命才谎称是女儿。
罗氏起先大惊,再三确认,这才抹着眼睛说她做得对。
如果不是这一个谎,说不定宋福早就没命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大房这一脉,是没有真的绝了后!
罗氏慢慢地把那碗补汤喝光,看着儿媳收拾空碗,她想了想。
“你跟着郑忠去宁城,多看多听少说话……虽然郑忠说的那些听来奇怪,但福儿是个聪明的,说不准借着身份在帮王爷做事也未可知。”
“先前不是传出话来,说送亲队在半道上就碰到了马匪?还是小宁王带着一支五百人的轻骑,正好救下了他们?可见这位小宁王,是位武功了得的少年英雄……将来有什么造化,都不一定呢……”
她这把年纪了,几乎是亲眼见证了杨氏那帮子人是如何打下了江山……如今三十多年了,谁知道这杨家,还能传几代呢?
郑氏低头垂手,“母亲说得是,儿媳一定谨记母亲的教诲。”
若是罗氏不跟着一起走,那这一别,怕就是永别了。
郑氏娘家不亲,嫁到宋家来,新婚守寡,除了儿子之外,最亲近的人里,也有婆母罗氏了。
多年婆媳相处着,也有真情实感在里头,是真的依依不舍啊!
罗氏从榻边的矮柜里,取出一个小盒子。
“早先你也没告诉我福儿是个儿子,我的私房在京城就大都分成了三份,他们三个都有,现如今手里还剩下些,这个你就拿去,将来福儿娶了妻,这就是祖母的一点心意。”
郑氏哪里肯收,“我们去了宁城,母亲身边就没人照管了,就这一点养老钱,母亲还是留着,万一什么时候用得着呢?”
婆媳二人推让一番,最后罗氏还是硬让郑氏拿着了。
选好了出发的日子,郑氏这一走,也没惊动庄子上的其他族亲,而是以回娘家为名,悄悄地坐上了马车,一路向东,却是去了最东边的海港。
那边也早安排好了船只,弃车登船,航行的速度比马车要快,只五天的工夫,就来到了宁王封地的港口。
郑氏这一路,当真是大开眼界。
虽然有晕船之苦,可这也是她前半辈子从没见过的景儿,从没经过的事儿。
从港口登岸时,郑氏就看到许多巨大的船只,如小山一样,整整齐齐地停在岸边。
有的船是往下卸货,有的则是在装船,力工们嘿哟嘿哟地扛着麻袋箱子排成行地来回穿梭。
又有各种奇形怪状,衣着稀奇的番人从船上下来,嘴里还说着叽哩咕噜她完全听不懂的话…
自然,这爵位就能继承了。
圣旨一下,守在富阳公府里寡妇人家,还能说什么呢?
本来按理说,宋琅之子是要每年住在富阳公府里半年的。
但宋琅的儿子还小啊,需要父母教养,所以在这半年里,宋琅和公主也是要搬来的。
虽然没有明说,宋琅的儿子是富阳公了,那他的亲生父母也就是这府里的主人。
至于那三个老寡妇,自然是最好老老实实地混吃等死,一声不吭。
罗氏婆媳三个当然是受不了这个的,郑氏本来就打算回老家,跟罗氏一提,罗氏便也要离府回老家,至于王氏,却是舍不得娘家,而且宋慧也传出了坐床之喜!王氏也就顺理成章地搬到了娘家,好方便照顾女儿和外孙。
罗氏郑氏这一对婆媳回到老家的老宅,这老宅其实也是富阳公发达了之后修的,算起来并没多少年头,房子一直有维护着,住起来虽不如国公府精致,其实也还算安逸。
只是每每想起,最终偌大的国公府,还是被古氏和宋琅给得了去,这心里就意难平。
开春之后,老宅这边就来了远客。
这远客却是打从宁城来的。
除了有郑氏从前的陪房郑忠之外,还有七八个精壮汉子。
郑忠带来了宋城的书信。
书信简短,只说他在宁城一切都好,只是思念母亲和祖母,想要派人将罗氏和郑氏接到宁城奉养,所以派了郑忠和几个人手一起过来。
信里说的自然不能太细,万一落到了对头的手里可就不妙。
郑氏只能抓着郑忠细问究竟。
郑忠虽然是陪房,后来又跟着宋城去了宁城,但他是一点也不知道小娘子居然是小公子的。
见郑氏关切,就尽捡着好听的说。
什么两位太妃都很喜欢小娘子啊,什么王爷独宠王妃,甚至因为王妃身子骨不好陪着去温泉庄子上养病啦……
郑氏起先听着还挺安心的,可听到后来更纳闷了。
这小宁王是怎么回事?
总不会是有那特殊的爱好吧?
郑氏这颗心可不就忽悠上下的,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到宁城去看个究竟。
她一急,就向老夫人罗氏和盘托出。
说宋福本是个儿子,但她为了保命才谎称是女儿。
罗氏起先大惊,再三确认,这才抹着眼睛说她做得对。
如果不是这一个谎,说不定宋福早就没命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大房这一脉,是没有真的绝了后!
罗氏慢慢地把那碗补汤喝光,看着儿媳收拾空碗,她想了想。
“你跟着郑忠去宁城,多看多听少说话……虽然郑忠说的那些听来奇怪,但福儿是个聪明的,说不准借着身份在帮王爷做事也未可知。”
“先前不是传出话来,说送亲队在半道上就碰到了马匪?还是小宁王带着一支五百人的轻骑,正好救下了他们?可见这位小宁王,是位武功了得的少年英雄……将来有什么造化,都不一定呢……”
她这把年纪了,几乎是亲眼见证了杨氏那帮子人是如何打下了江山……如今三十多年了,谁知道这杨家,还能传几代呢?
郑氏低头垂手,“母亲说得是,儿媳一定谨记母亲的教诲。”
若是罗氏不跟着一起走,那这一别,怕就是永别了。
郑氏娘家不亲,嫁到宋家来,新婚守寡,除了儿子之外,最亲近的人里,也有婆母罗氏了。
多年婆媳相处着,也有真情实感在里头,是真的依依不舍啊!
罗氏从榻边的矮柜里,取出一个小盒子。
“早先你也没告诉我福儿是个儿子,我的私房在京城就大都分成了三份,他们三个都有,现如今手里还剩下些,这个你就拿去,将来福儿娶了妻,这就是祖母的一点心意。”
郑氏哪里肯收,“我们去了宁城,母亲身边就没人照管了,就这一点养老钱,母亲还是留着,万一什么时候用得着呢?”
婆媳二人推让一番,最后罗氏还是硬让郑氏拿着了。
选好了出发的日子,郑氏这一走,也没惊动庄子上的其他族亲,而是以回娘家为名,悄悄地坐上了马车,一路向东,却是去了最东边的海港。
那边也早安排好了船只,弃车登船,航行的速度比马车要快,只五天的工夫,就来到了宁王封地的港口。
郑氏这一路,当真是大开眼界。
虽然有晕船之苦,可这也是她前半辈子从没见过的景儿,从没经过的事儿。
从港口登岸时,郑氏就看到许多巨大的船只,如小山一样,整整齐齐地停在岸边。
有的船是往下卸货,有的则是在装船,力工们嘿哟嘿哟地扛着麻袋箱子排成行地来回穿梭。
又有各种奇形怪状,衣着稀奇的番人从船上下来,嘴里还说着叽哩咕噜她完全听不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