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她的家人,那个男人不必说,她已经把他当成死人,她娘家那边,她写了信寄回去,说她安顿了下来,让他们不用担心。
    不过她没说她在哪,更没有留下地址,就这样了,以前的温馨,以前的和睦都是假象,现在才是真实的。
    没关系,她有手有脚有工作,她能养活自己和女儿。
    曹丽君十分满足,这是她长这么大,吃的最丰盛的一餐,这大概就是他们说的天堂了吧。
    不过就是有个问题,她看向苏茴,她女儿丽君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她想送她上学,不想她做一个睁眼瞎,以后供她上小学、初中、高中,然后成为大学生,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会分配工作,旱涝保收,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她也能放心了。
    她的女儿没有爸爸,但是她有妈妈,她会尽力把其他爸爸能给女儿的,都给她。
    但是她不认识什么学校的人,她只能靠苏茴了,她现在户口不在这里,想要送孩子上学,谈何容易。
    老师的话苏茴确实认识,文学倾,另外在之前做图书管理员那份工作的时候也认识几个人,苏茴答应去问问。
    他们一头年过的其乐融融,张家那一边也不差。
    今年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加上之前的四个,这附近十里八乡,谁有他们家风光?
    张根特别有面子,现在他出去,见到谁,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村里有什么事,也一定要请他到场。
    他现在看上去比之前都仿佛变年轻了好几岁。
    除了大学这一件喜事之外,还有一件喜事,那就是他们村,也出名了。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包干到户的村,他们年末拿出了一个亮眼的好成绩。
    田是按照人头算的,不分男女,户口上有多少人头,就有多少份数。
    分田那会儿,张锦华和张凤华的户口都还在,大房这一边,就是11口人,当时吴楚楚肚子里的第四代还没出生,不算人头,已经是个大家庭了。
    分的田地都是算计好的,每个人就那么多,他们这里山地多,水田少,水田每个人头0.7亩,旱地、山地也是按照人头,分了田,交够一定比例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个个使尽了浑身解数干活,之前有那些个偷懒的,现在再也不用人监督了,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就跟之前爱护自留地似地,这一番精心爱护,到了年底的时候,没有让大家失望,个个看着自己的粮仓喜笑颜开。
    这也让他们村收到了表扬,拿到了先进,然后别的村纷纷前来取经,大大露了一次脸。
    就是烧瓦的收入也翻了一倍,接下来,大队长也说了,山地也要分给大家,大家可以种果树,种树木,都可以,有人想要承包的话,到他那里去开证明。
    就有的人家去他那里包了附近人家的山头,准备用来种果树。
    包的地方不多,但是这给大家开了个好头。
    分到山地几十年呢,种什么好好打理都能成材。
    种果树可以卖果子,卖不了可以自己吃、送人,也能做果干,不种果树,种木材,成材后也能卖给打家具的、建房子的。
    这都是钱。
    就是可惜一点,他们家的名额少了一个,分的也少了。
    因为大学生户口转出去了,这个是按照户口分的。
    那一阵子,好多原先没有上户口通通跑去上户口,就怕田地没有自己的份。
    女孩的情况也改善了不少。
    男女都分田,女儿也是有用的。
    张根已经打算好了,他们家的山地外面种一些果树,里面的,慢慢打理,慢慢把杂草杂树清理出来,正在长的木材就不要动了。
    现在还小,等成材了,第四代的婚嫁也到时候了。
    张贵也差不多,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的。
    种一些果树解馋,其余的慢慢整理。
    苏家那一边这个年过的很充实,村干部还有有威望的人都去测量田地了,他们村也要包干到户了,隔壁的成绩摆在那里,容不得人不心动啊。
    现在已经差不多了,只等一开春,他们就要去伺候自家分的田地了。
    抓阄的时候手气还不错,是一块比较肥沃、靠近水源的地。
    除了这件大事之外,就是苏半夏了。
    他今年六月要参加高考……
    一九八一年来临了,苏茴没有在首都待太久,他们兄弟几个开学了,她又在旁边看着曹燕红带着另一个店员把事情处理的妥妥当当,这才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一路南下,一路轻减身上的衣服,越往南,越暖和。
    等到来到特区,身上就两件薄薄的春装了,气氛火热依旧。
    过年总有人回家的,回去把这里的经历一说,有更多的人心动,离开家乡,到这里来讨生活。
    潘佳业已经忙的好几天住在厂里了。
    这么多人来应聘,他挑拣着选了一部分,机器要购买了,他们的员工宿舍也要不够用了……全都是事。

章节目录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大河东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河东流并收藏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