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坐在殿中,看着面前摊开的十份卷子,眉间紧皱。
    对于帝王来说,科举考试从来不是绝对的公平,至少殿试不是。
    寒门弟子倒也罢了,可是能考中的人里,高门大户子弟居多,他们自小就是最好的先生教导着,自然出头的机会就大些。
    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家族。
    如何分配这些世家子弟,想来是让君王头疼的事情。
    天子门生,这四个字从来不只是说说看的虚名,而是实实在在代表着君王偏爱。
    谁的状元,谁的传胪,这些都代表着帝王心思。
    纵然现在楚王大权在握,并不需要像是很多势微的王室一样,用殿试名次去讨好世家大族,但是楚王在一甲二甲的安排上还是要慎之又慎。
    特别是一甲的三位,状元,榜眼,探花,都不能随便安置。
    毕竟一甲是要直接入翰林院的。
    要提携谁,要打压谁,这其中自有门道。
    正想着,楚王就不自觉的拿起了一份卷子。
    第一眼相中它,是因为这字实在是好。
    笔笔如勾,方正挺直,纵然殿试时候多是要用馆阁体作答,但是真的能把每个字都写得漂亮的还是极少数。
    字写得好,让人一看就心里舒坦。
    而文章的内容也格外出色,楚王看着喜欢。
    这贡生的名字,楚王都看了好几遍。
    魏诚。
    魏临的魏,便是自己看好的归德将军的二哥。
    楚王心中的迟疑确实是与魏临所想的一般无二,假使魏诚只是普通的寒门子弟,点个传胪,甚至探花都是可以的。
    这文章,绝对配得上状元之位,就算点探花都是委屈。
    但他是归德将军的兄长,假使真的点了一甲,朝堂上必有震动,魏家也必然要为人所忌惮。
    楚王有些不舍的把魏诚的文章放下,转而拿起了另一篇。
    看着看着,就随手撂到一旁,转而再去看魏诚的。
    这人怎么能把文章做的平仄得宜,用词精妙,最难得的是还言之有物,着实厉害。
    有了这个对比,再看旁人的便总能挑出毛病来。
    楚王将魏诚的文章又看了一遍,不由得拿起朱笔在上面画圈。
    遇到好的就圈一下,再圈一下。
    若不是因着这卷子以后是要封存起来以传后世,只怕楚王能把上面圈满了。
    不过终究还是撂了下来,楚王轻声道:“便点个二甲头名,得个传胪也是好的。”
    可就在这时,有宫人近前,低垂着头声音恭顺:“王上,朱老将军想要觐见。”
    楚王头也不抬:“可说所为何事?”
    “朱老将军说,只愿王上看在他朱家过往功勋上,饶王后一命。”
    楚王没说话,只是将朱笔拍在了桌上。
    过往功勋?到底是功勋多还是罪责多他心里没数吗?
    终究,这朱家人还是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
    他对先王后用情至深不假,可是在楚王心里,什么都比不过朝廷,纵然知道了朱王后做的污糟事,楚王依然没有立刻处置,就是在筹谋着如何平衡朝堂,如何安抚长女。
    可恨自己刚刚还想着要不要护住他们……
    当真是惯出来的毛病。
    楚王很快就重新拿起了笔,将刚刚写好的名次划掉,又迅速的圈了几个名姓,便对着宫人道:“去,传常大人。”
    宫人闻言松了口气,想来王上终于把殿试名次定下了。
    这些日子因着楚王一直犹豫不决,饭都很少吃,引得他们这些伺候的也战战兢兢,生怕王上有个身体不爽利,他们怕是就要不好过了。
    这会儿好不容易有了结果,宫人心中格外欢喜,赶忙退出殿去,小跑着去请常大人。
    等常大人离开王宫,已是深夜。
    又过了两日,便到了殿试放榜的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萧成君:躺赢的人生才最有滋有味
    郑四安:我觉得你说的很对
    霍云岚:【姨母笑】
    郑四安:???
    =w=
    下面是不重要的可以看看也可以跳过的小科普——
    殿试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
    第72章
    楚国殿试放榜之前,是要有好一番规矩的。
    能登榜的都是会试考中的贡生,殿试并不会另行筛选,换言之,只要入了殿试,起码会有个同进士出身。
    而名次则是由楚王亲自圈定选中,这金榜也要先由楚王过目,盖章落印,细细卷好后送出宫去,由官员张贴在贡院前,这才能让贡生们上前观榜。
    报喜之人也不再是另行派遣,而是礼部选人,去往一

章节目录

表妹有光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碧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碧莲并收藏表妹有光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