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我有告诉过你。”
    太太恍然,“竟然已经结婚了,那他人在哪里?”
    教授笑道,“我不知道。”
    太太看向淮真。
    淮真也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太太气得,“你怎么连先生在哪里都能不知道?”
    教授眨眨眼说,“也许就在我们某天散步在中环花园时,也说不定,对不对?”
    太太听得一头雾水。
    往后一个礼拜,教授太太见她更显温柔,带着点考量,像读者以上帝视角考量书中人物似的悲悯。教授说自己太太爱读毛姆,而毛姆笔下的异族通婚“大多是甘心触犯禁条而沉沦,至少总是其中一方的狂恋”。
    西泽也爱毛姆,但她觉得自己与他却不算,无关乎异族与否,仅仅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不值得半点歌颂或者怜悯。
    等西洋棋下得和她的□□一样炉火纯青的那天,白星号也终于驶入维多利亚港。她从未到过这里,但当见到那比金山湾广阔数倍的港口,几乎难以相信这竟然是无数次在明信片上见过的、星光大道背后被无数次填海填得拥堵不堪狭小港口。
    如今这里港深水阔,里头停泊或行进着几十艘万吨巨轮,一艘艘在温柔晨光里头呜咽着向广阔海口缓慢移动,场面不知多壮观。海的那头多数是高低错落的洋房,带着浓郁、突兀的热带殖民气息提醒着她虽然共享一个太平洋,但离金山湾那一个太平洋已经很远了。
    她靠在栏杆上,背对着半岛,望向港岛。
    花花绿绿的滨海洋房上夸张的广告牌里,突兀的出现一张英国政府告示,用英文与繁体各写着三月十五日期,铜锣湾向维多利花园西北进行为期两月填海工程,该注意行车避让。
    淮真笑着摇摇头,转身进舱。
    穿制服的船员挨个敲门,叫关上舱门,等喷洒消毒方可下船。
    淮真很诧异,用英文问船员“不需要入境检查吗?”
    船员用带着殖民特色的英文回答她,“不需要,an”
    说罢门便被拉了起来。
    教授夫妇在屋里呵呵大笑“船是美国船,没有美国人偷渡到英国人的殖民地;但是美国有西班牙流感,英国人很怕这个。这里马来人讲英文都喜欢带一个an,也不要见怪。”
    三月的艳阳晒得大铁壳发着热,地上消毒水很快蒸腾起来,满舱都是医院的怪味。
    淮真将窗户打开,倚在窗边,看着黄色警服的广东工人开动起重机,将船舱里的行李一一卸到码头看守人那里。
    紧接着,船员将头等舱门打开放行,等确认所有头等舱的客人都已走空,这才下来通知二等舱里的客人。
    行李由推车推出来,周遭立刻涌来一群黄包车,连带着海峡殖民地式的英文也跟着蜂拥而至。
    教授用北方话大喊“请让一让——”
    没人听得懂,仍将前路挡得苍蝇都飞不过一只,急的教授满头大汗。
    淮真笑着说,“揸车出行,烦请借过。唔该晒。”
    面前年轻的黄包车师傅将车往后挪出个空隙,淮真忍不住回头多瞧了黄包车一眼不是黄的,车身漆成绿油油的,车棚却是新鲜的大红色,像一只只热带大西瓜。
    四人匆忙推车离了码头,先生太太都夸奖,“会讲广东话,真方便。”
    淮真还蛮得意。
    一个白人小伙开过来一辆橙红色莫里斯牌小轿车,看见教授夫妇脚下堆放的箱子,睁大眼,张口便是英式腔调“我该借一辆行李坐宽敞一些的车来!”
    一边抱怨,一边却将行李厢打开,努力进行着多边形组合的计算。
    淮真估摸着英国人的几何搞不好比自己还差,不由得上前搭了把手,总算合力将所有行李都塞进行李座。
    英国小伙很不好意思,立在她跟前红了耳根。
    教授见状便两相介绍季小姐,我新得的学生;马克,大学教员。
    马克立刻问,“季小姐是上海人?”这年里,外来香港的黄种女孩,上海的最多,也最典型;不是上海来的,衣着也典型。
    教授道,季小姐是美国人。
    马克立刻有些诧异,像看新鲜似的。没到过美国的人,大抵不明白美国社会的完备歧视链。
    一道上车,教授叫他开去聂歌信山道教会宾舍。
    淮真以为会先乘船去九龙。
    教授笑着解释,“先送女士安全到家。想过来九龙吃茶,哪天都不晚。”
    淮真谢谢夫妇。
    车绕行中环步行街,一路往山上开去,状似唐人街景一点点变成柏油山路,车窗外的景象也逐渐被杜鹃花、岩石与海所取代。
    车里热络络的聊着天,教授突然回过头问她,“感觉怎么样?”
    淮真知道他想问她追本溯源感觉怎么样,她想了想,说,“像个人口稀疏的豪华唐人街。”
    教授大笑,说,“香港很美,再呆一呆就知道了。三藩市适合养老,香港却是个适

章节目录

金山蝴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唯刀百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唯刀百辟并收藏金山蝴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