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圆圆看着她,不吭声。陈焕之想了想,决定牺牲一下自己,“我们买个飞镖盘晚上投飞镖玩儿吧。”
    苏圆圆像在看一只鱼腩,“行吧,反正也没别人跟我玩了。”
    世青赛的临近及时拯救了无聊到爆炸的苏圆圆,也拯救了被苏圆圆在飞镖盘前打击得几乎有了心病的陈焕之。
    她们在训练之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活动需要参与。
    田径队的誓师大会、接受各级领导的亲切慰问、给赞助商站台、开幕入场的仪式演练、简单的英语对话——因为这次比赛在家门口,所以这英语要求简单到初中程度,然后陈焕之脱颖而出免了这一课,留下她的队友们沉浸在学海中。
    开幕式入场的时候,苏圆圆悄悄跟陈焕之窃窃私语,“我真没想到参加个世青赛这么多事,你说咱们要是以后参加奥运那得繁琐成什么样呀。”
    陈焕之一摊手,“不知道,反正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
    旁边的张曦也凑过来,“我和袁莹倒是参加过世少赛,但是都一轮游就回来了。”
    苏圆圆本来去年也能参加世少赛呢,结果被开了没去成,所以这也成了她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了,她叹了口气,打架这事儿不后悔,但是没去成世少赛,到底是遗憾的。说到底,以中国的女子100米水平,她能有多少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呢。
    以奥运会为例,女子100米的A标是11秒29,B标11秒38。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选手只能达到B标,那就只能派出一个人参加奥运会,如果有人达到A标,则可以派此人参加奥运会,但A标选手最多不能超过三人。
    比如美国这样田径强国,可能光A标选手就又十来个,只得优中选优挑出来三个,而似本国这样100米弱项的队伍,可能整个国家扒拉扒拉也就一两个出类拔萃的能达到标准。而本国的出类拔萃到了世界赛场上,就很有可能一轮游了。
    其他国际赛事的要求也大同小异,只是AB标准不同,世青赛的标准更是降低,因此她才能和陈焕之一同作为仅有的两名A标选手参赛。但是等她18岁以后,面对奥运会的AB标,她还能达到吗?
    苏圆圆心怀希望,但并不乐观。
    在她心目中英雄般的姐姐,也只在最巅峰的03年达到了A标,作为女子短跑的独苗苗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的100米项目,可是也没能通过第二轮比赛。
    女子100米的预赛是在第二天早上的9点10分,陈焕之检录之前刘鑫源把她叫到跟前问,“紧张吗?”
    陈焕之无奈,“教练,没你这么问的,不紧张都给你问紧张了。”
    “我就是看你太不紧张了。”刘鑫源说,“紧张点、兴奋点,适当地紧张能让你更好地发挥。你别觉得我昨天给你分析的这个小组对手弱就放松了,只有小组前两名和总计时最好的两个能晋级,也就是说你最多只能输给一个人,最好一个都不输。”
    “说真的教练,你看着比我紧张多了。”陈焕之说完立刻跑走检录去了。
    等她站在起点线上看看自己的左右,什么肤色都有,而且大概因为是青年比赛,即使是以肌肉发达著称的黑人姑娘也是细胳膊细腿的,一看就是正在发育期的样子,连陈焕之这样接近1米7的身高只有51KG的瘦子都显得没那么瘦了——当然她的体脂也是居功甚伟。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选手们的资料可不太好收集,有些甚至只能根据组委会收到的每个人的申报成绩来确定威胁程度。比起同组有一个美国人一个白俄罗斯人、加自己三个A标选手的苏圆圆来,陈焕之算是运气不错的,这一组除了她和一个英国姑娘外全都是B标选手,意思就是威胁不大。
    而稀稀落落的观众席仿佛也在证明这一点。
    虽然没有电视直播,但现场解说仍然在尽职尽责地介绍着每一个选手,当介绍到陈焕之的时候,现场的观众仿佛突然惊醒似的发现,现在的赛道上有个本国选手!本来昏昏欲睡的观众们立刻打了鸡血似的开始鼓掌加油,仿佛现在场下的不是名不见经传的陈焕之而是跨栏名将刘飞一样。
    陈焕之跟着解说的声音向观众席上挥挥手,场内的加油声更大了。
    这种气氛让陈焕之都有点克制不住,她打开系统看了一眼,这两个月只顾着实验训练方法,说好的耐力重点训练也没怎么实现,她在昨天耐力才终于升到了20点。但虽然手握经验值,却并不敢贸贸然升级技能,一方面怕突然技能升级而她却没有在训练中适应过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也是怕技能坑爹。毕竟上次室内60比赛的时候她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叫技能效果溢出了。
    看着在原地蹦蹦哒哒的陈焕之,徐指导跟刘鑫源说,“这孩子看起来心理素质挺好的,一点也不紧张。”
    刘鑫源郁闷,“我就是怕她太不紧张了就进入不了比赛状态。进复赛应该没问题,复赛是一会儿11点半开始,她那个成绩进半决赛就有点悬。”
    徐指导失笑,“对我们的队员有点信心吧小刘。”

章节目录

重生在跑道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飞天酥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飞天酥鱼并收藏重生在跑道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