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太子妃娘娘,裴时观也从未动过开口告诉自己母亲真相的心思。
    这些女人,不会是自己的阻力,这很简单,只要父王能控制得当,她们不会诞下子嗣,自然与裴时观没有利益冲突。
    甚至以后只有讨好他的份。
    但这些女人却必然会让母妃感到不舒服。
    裴时观觉得自己心性终究还是自私凉薄了些,傅先生一直说他过于仁厚,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某些方面上仁厚罢了。
    有时候,裴时观自己都觉得看不透自己的性子。
    比如说,他虽然从未对人提过,但一直对自己母妃的某些作为隐隐有些厌烦。
    往大了讲他是觉得母妃很多时候毫无大局观念,总是摸不清自己身份的界限,往小了讲就是他很烦母妃的小家子气。
    白家的是她的,东宫的难道就不是她的么?
    为了白家与邵赏侍几乎撕破脸地打擂台,险些做出些损碍东宫本体的事情来,她究竟是怎么想的!
    明明是东宫的主人之一,为何却偏要自降身价与下面的臣属过不去?
    裴时观一开始是不满白家的人在母亲旁边吹耳边风,后来他看了看,觉得有时候外祖父都比母妃要豁达些。
    就比如这次皇祖父郑重其事地提起给父王添人,一开始是没打算刻意瞒着母妃来的。只是若要想正式地结为两姓之好,母妃的身份相对而言不够尊重对方人家,且上面还挡着一个皇后娘娘。
    即使常言道后人不当言长辈是非,裴时观也得说,章皇后若是知情,对此事必然不会多么地乐见其成。
    皇祖父去找敬太奶奶,是因为无论是从身份、从辈分,还是从感情、从关系上来讲,他都觉得敬太奶奶是最合适。
    一个侧一品的太妃亲自相看的姑娘,入了东宫身子板也挺得直一些。
    而敬太奶奶虽然是皇祖父的庶母,但与皇祖父之间并不生分,她所出的燕平王更是为皇祖父打了半辈子的仗、守了一辈子的关。
    皇祖父信得过敬太奶奶的品行和眼光。
    但敬太奶奶却并没有应承下这件事来。
    她给皇祖父回信,言道自己身老神不济,半夜寝难安,早都没有那个精神头去负责这么一桩至关重要且牵扯长远的事情来,且自己长居庵内,久不见外人,对洛都如今的名门闺秀们也并不如何熟知。
    敬太妃还对庄平帝道,自己已有二十多年不理世事不涉纷争,此次平帝有命,她自然万勿推辞,但人确实是青灯古佛的日子过惯了,惫懒了不少,不喜欢也没力气多见生人。若是圣人不介意,可以先着人挑好了人选后把名册给她,单借用她的名头行事算了。
    庄平帝得知了敬太妃的意思,也并不想为难她,之后便透过章皇后示意太子妃先递一个名册上来看看。
    太子妃拟的册子交上去后,庄平帝看了眼,就随手给扔了。
    裴时观当时就在谨身殿的内室里歇息,迷迷糊糊地听到外面有人轻声细语地禀告着什么,又是“皇后娘娘”又是“东宫那边”的,裴时观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
    庄平帝知道裴时观醒了,但扔册子的时候也丝毫没有顾忌他的面子,当然,也没有避讳他的意思。
    裴时观这便知道,即使皇祖父面上如何云淡风轻,内里其实已经是气急了。
    在庄平帝的默许下,裴时观偷偷翻了翻那册子。
    他当时觉得万分羞耻。
    无论章皇后在东宫的事务上立场如何敏感、无论母妃如何觉得东宫后宅就该是在她的一手遮天之下,她也应该明白,那是皇祖父的意思!
    那是皇祖父有意给父王添人,皇祖父身为长辈又日理万机的,母妃难道以为他老人家是闲得慌没事想给自己儿子纳个美人玩玩的那种意思么!
    母妃她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就拟了个这么着的名册过来!
    裴时观心里气得吐血,可他一直对这事装不知情,这时候就是连劝都不知道该用什么立场去劝太子妃了。
    而且这事也不用他去劝了。
    裴时观不知道皇祖父用了什么手段,但几天之后,父王与傅先生顺嘴聊起此事时,父王已经道是敬太奶奶亲自接手了。
    于是裴时观就更不会与太子妃说了,他觉得他母妃不掺和是最好的,清清静静的,姿态反而高些。
    越掺和越坏事,还平白惹得皇祖父对她的印象更是不好。
    可惜令裴时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六月份庄平帝才把这件事正式托付给敬太妃,八月中敬太妃就突然亡故了。
    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敬太妃之死并非意外而是有心人特意谋划,甚至还想借此混乱之际浑水摸鱼地下毒暗害自己。
    但是,为什么呢?
    虽然敬太奶奶死了,给父王选侧妃这事必然是得要搁置一段时间,可是……至于么?
    要想搅浑父王与那位或者那些不知名的姑娘的婚事,手段多的是,哪里至于到为此去大动干戈地害死一位当朝亲王的生母?b

章节目录

月上正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者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者家并收藏月上正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