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好收成。”

    说到水利这一块,就是李和泽的主场了,他点点头:“下官等下就去勘察地形,尽快规划出一条最近的路线。”

    兴修水利需要征调民夫,以往的做法都是征集本县的百姓无偿做工,算是服劳役,古县令恶举在前,本县民心不稳,这时候再这样行事难免会激起更大的怨恨。

    于是,贾雨村又提出来由县衙出银子,给民夫们提供饭食。

    梁主薄心里很感动,他在古县令手底下苟且了这么些年,总算遇上一个好官了,他点点头,赞同道:“还了税粮,再赠与春种,哪怕不提供饭食他们也心甘情愿来做这份工呢。”

    “百姓们正饿肚子,吃饱了才好做事,不必担心没有银子,古县令送的两箱金银正好用在这里。”贾雨村微微一笑,“这也算是勉强赎了他的一点罪孽了。”

    朱景听到这里便愣了愣,然后扭头去看柴公公,柴公公收到他的眼神,立刻点了点头。

    朱景顿时就明白了,原来古县令昨天也给他送了礼的,不过那时他正陪着美人,想必是交到柴公公手上了。

    朱景咳了咳,道:“这是好事,我也尽一份力。”

    众人忙夸三皇子此举大义,有善心,听得朱景满脸都是笑,感觉自己的形象更高大了,到时回京跟父皇一说,保准能得一句夸赞。

    ……

    这天早晨,来粥棚排队领粥的凄苦百姓们发现了一些变化,比如粥的质量与以往大大不同,不仅又稠又浓,谷壳与沙粒再也找不到半颗,甚至每人还能多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馒头。

    城内外还贴满了告示,当上面的内容被人大声念出来时,群情振奋,人们争相奔涌到县衙门口,生怕这是一场玩笑。

    朱景被贾雨村推出来,当众说了几句场面话,他皇子的身份果然很好使,善良的百姓们顿时感动得涕泪横流,自发跪下来,高呼万岁。

    朝庭的旨意没几日就下来了,赋税减免一半,古县令被罢官,抄没家产,押送进京,其他事宜则由贾雨村全权处理。

    第153章 第 153 章

    贾雨村才刚刚到了地方, 京城的宝钗就坐满月子了。

    贾朝已经会笑了, 还常常发出无意识的咿咿哑哑声, 若有人逗他,就叫得更欢快了。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宝钗的心差点软化成水, 宋老太太更不必说,睁眼闭眼都是“我的乖孙孙。”。

    自从有了这个孙子,老太太的身子骨也好多了, 平时连拐杖都不拄了,腰不酸,腿不疼,胳膊上的力气都大了很多, 可以抱着朝儿三四个时辰都不用撒手的。

    薛氏两头跑, 来贾府陪伴宝钗几日,又要回家照顾怀孕的香菱。因为香菱怀胎未满三月,不好跑来跑去,只能在家静心安胎。

    宝钗怕薛氏太过辛苦,劝她:“嫂子头一回有孕,娘在家里看照嫂子就行, 别再跑来跑去了, 我已经出了月子,你不用担心这里。”

    “家里头有你哥哥, 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倒是你这里, 姑爷一走家里连个男人都没有,让我怎么不担心?”

    宝钗忍不住笑了:“管家不是男的?再说还有小厮呢。”

    “他们不算,都是些下人,哪里比得上我姑爷的一根手指?”薛氏挥挥手,又道,“说起来,甄太太过两日也该到了。等她来了,把香菱交到她手上我也放心。”

    宝钗不解:“甄太太?谁家的?”

    “瞧你,天天躺着坐月子都坐糊涂了,你嫂子不是姓甄?”

    “啊,我想起来了。”宝钗恍然大悟,“之前就听你们说要接嫂子的娘过来一起生活,后来不知怎么的又没了下文。”

    “我们写了信去,那头回信说不想离开家乡,倒是很高兴能找到香菱,寄了两套衣裳来,还有一根银簪。”薛氏细细说起来,“那根银簪半旧不新的,我估摸着那边的条件也不太好,就准备了一份厚礼,又封了一百两银子寄过去。她既然不肯过来,我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家过苦日子吧?这笔银子就当是替香菱孝敬她的养老钱了。”

    宝钗听到这里,看了她娘一眼。

    这一眼,本来也没别的意思,不想薛氏却误会了,以为女儿嫌她给的银子太少,急忙辩解道:“那会儿我们刚从贾家搬出去,又是买房又是买铺子,哪样不需要钱?这些还都是你出的呢。那份厚礼以及一百两,还是从你给我的那一千两里支出来的。”

    宝钗边听边点头。

    薛氏又道:“不是我小气,你哥哥当时连半个铜板都没赚到,我还靠着自己女儿给的银子过活呢,这样帮亲家已经算是尽了力了,难道还要让你也养着那一家子不成?

章节目录

[红楼]钗于时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李禾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禾苗并收藏[红楼]钗于时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