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第9部分阅读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 作者:rouwenwu
成,也显得寒碜。何况,老爹已经给大哥看了一门亲,虽然那家不算富贵,可也比他家好。
哪怕是充充门面也好,也须得多个人才好看。毕竟,去市集采办也不能一直小玉去。她一个小姑娘,虽不是娇养的,去那样鱼龙混杂的地方,到底叫人不放心,她模样又生的好看,谁知道会不会被歹人瞧见生出事端。
这事儿也在周氏心里悬了好些天,再拖下去,只怕老太太看不过去,要派人过来。没想到,童若晨误打误撞竟然将这事儿办妥了。
午时回来就领着一位妈妈,童若瑶倒不觉得什么,童若远却蹙着眉头,显然是认得的。至于周氏,眼眶泛红,和那位妈妈对望着,两个人竟都哭了。
这样瞧来,童若瑶也知道这妈妈必定是以前在童家服侍过周氏的,见童若晨尴尬地站着,忙过来给他道谢。
童若晨面对四妹总有些不好意,挠挠头笑道:“不过是听见四妹烦心,我就去外面瞧瞧,不巧就遇上了陈妈妈。倒是妈妈先认出我来,给我请安我才想起的。”
“总之谢谢二哥了,今儿就留在这边吃午饭可好?”童若瑶说着朝童若远一笑,眼里意思很明显,童若晨并非童若远想的那样,是需要防着的人。
童若远虽还板着脸,可也难得地说了一个“谢”字,童若晨心下大喜。只当童若远不介怀以前的事儿了,笑道:“不用谢,都是一家人。”
不想童若远冷冷道:“这一家人可不敢当。”
童若晨脸色瞬间青红一片,童若瑶不解,嗔怪地瞪了童若远一眼,笑着朝童若晨道:“你去书房歇歇吧,等饭做好了,就出来吃饭,不过我们这里也只有粗茶淡饭。”
童若晨哪里敢留,直说不敢叨唠,就一溜烟地跑了。
童若瑶叹口气,走到童若远跟前,“到底也是一片好心,哥哥怎么这样?”
那边陪着周氏说话的陈妈妈突然道:“也莫怪大公子如此,二公子虽年少无知,可……”
明显是话里有话,周氏也知道,苦笑道:“已经过去了,瑶儿也无碍,何苦去追究孰是孰非?”
童若瑶怔住,和自己有关?望着周氏,见周氏没有细说的意思,又看着陈妈妈,陈妈妈才将那些事缓缓道来。
原来,就在童若瑶失手推了童若秋之后,童若晨又将童若瑶骗至假山上,然后从上面推下来。虽然假山不高,可那时候童若瑶也只三四岁,又是夏天,穿的衣裳单薄,这一摔差点儿就要了童若瑶的命。
是真的要了童若瑶的命,死而复生却已经是另一个人。
童若瑶也才明白童若秋的敌意到底来自何处,也终于明白当年童老爹带着他们兄妹离开童家是怎样的决绝。而张氏和老太太又何曾不是借着小孩子发作的?
“当时在场的只说是四姑娘自己摔下来的,可那些人也在夫人你们走后被撵出去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无须多言,谁都能明白。
041
童若远自然是清楚地看到了一切,可他一人这样说别人如何会相信?还说他小小年纪就说谎诬陷别人。
童若瑶虽然不知道,可也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童老爹这些年的介怀,大概也是因为这件事吧,所以童二叔说老太太叫他们搬回来住,童老爹才没有答应,而是之后周氏劝解了他才应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当年童老爹一家孤立无助,老太太存心要他离开,他又能如何?如果童若瑶没有醒来,一条人命摆在那里又当如何?
“娘说得对,已经过去这些年了,我也好好的,无须计较了。倒是当时年纪小,我都不记得陈妈妈了。”童若瑶有意转移大伙的心思,再说童若晨这些年大概也愧疚,所以自童若瑶回来,就觉得童若晨对自己不错。以后,离他们远些就罢了。
陈妈妈闻言,擦了擦眼角的泪,笑盈盈地转身朝童若瑶见礼。童若瑶忙扶起她,陈妈妈笑道:“姑娘那时候年纪小,不过倘或不是这样见到姑娘,我也不认得姑娘。都说女孩儿长大十八变,姑娘竟出落得似画里的人儿。”
这话说得倒比赵夫人说的恳切许多,童若瑶笑了笑,和陈妈妈寒暄几句,气氛渐渐好了。周氏才问及陈妈妈这些年过的如何,不曾想陈妈妈的儿子在上京做了些小买卖,如今日子倒是不错,可就是与儿媳妇相处的不甚和美,还在乡下住着,恰好今儿来城里逛逛。
不再为奴,周氏也替陈妈妈感到高兴,“这样有空也来我这里坐坐吧。”
陈妈妈笑道:“我虽不如当年,到底也能做事,一个人在乡下住着孤零零的日子也难熬。方才二公子已经把什么都说了,我若是无意也不会来,倘或夫人要我走,可就是嫌弃我了。”
“这可使不得,该是你享福的时候。”
陈妈妈神色黯然,先说好的也是怕周氏担心,才脱口而出。现在想起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也觉得没什么好掩饰的,才说了真话,“……他们有他们的日子,我在家里也帮着镇上一些人家做事。”
周氏也留意到,陈妈妈身上穿的依旧是粗布旧衣赏,手指泛白脱皮,显然是帮着人家洗衣裳。擦觉到周氏的目光,陈妈妈苦笑道:“他虽是做买卖,焉知小本买卖也只勉强养家糊口罢了。”
见周氏没有应承,忙又道:“我也不求别的,什么也都能做,何况又是夫人您……今儿遇见二公子是巧,前些日子在街上大老远瞧见一个人,竟像是大老爷,今儿找二公子一问才知道老太太将你们接回来。”
陈妈妈说的这样恳切,周氏心里明了自然也欢喜,当下便应了,“妈妈可要回去收拾东西?”
陈妈妈连忙摆手,“不用了,东西都在大富那边搁着的。”
周氏不觉蹙眉,陈妈妈才说出缘由,原来她是要帮着带孙子,可儿媳妇找的事儿又不成了,只得她出来找些事儿做。不说补贴家用,好歹趁着还能动,养活自己罢了。
里头说定了,小玉和童若瑶已经将午饭做好,留了陈妈妈吃了午饭,便去她儿子哪里将平常换洗的衣物拿来。又将后罩房一间采光不错的屋子收拾出来,自此便留在这里了。
她在外面接零散的活,每月也不过几百钱,有时候更少。周氏和童老爷商议后,决定给她和小玉一样的月例,每月都是六百钱。顺道还商议了一件事儿,说是童若瑶也要学着支配银钱,每月也给了一点儿零花钱。
如此算下来,童老爹的月俸基本没有剩余。日子虽过得紧巴巴的,倒也充实。有了陈妈妈料理其他事儿,小玉也专心跟着童若瑶学起女红,又有周氏在一旁指导,进步神速。
一转眼到了五月,周氏给了银子让陈妈妈去市集买了料子回来,原打算给童若瑶做一件夏裳,再给小玉做一件。原来那边的丫头也是一年四套衣裳,可小玉却不要。只说她的衣裳够穿,她说得诚恳,倒也看不出别的意思,更得周氏的心了。
时光飞驰,周氏心里却也愈发的着急,老太太寿辰上童若瑶也露了脸,可却没人登门拜访。嫁女和娶亲不同,总不能主动去说。在上京又没有熟悉的人,周氏还真想不出别的法子,眉头总是蹙着。
童若瑶也明白周氏的心,笑说:“哥哥尚未娶亲,哪有妹妹先嫁的道理?娘这样急着要把我嫁出去,可是嫌我在家不想养我了?”
周氏笑不出来,只得一叹,半晌才道:“二姑娘出嫁的吉日已经定下了。”
童若瑶哪里会不知道,昨儿张氏才得意洋洋地过来说了这事儿,生怕别人听不到,那嗓门可是扯得非常响亮。又好似生怕这金龟婿飞了,和赵夫人商议一回,说孙博文要用功读书之类,那些俗礼便从简办了,只迎娶当日少不得要热闹一回。
“这几日你多过去给老太太请安吧。”
童家攀上了孙家这门亲,前来道喜的人自然多,母亲这是要她过去露脸的!童若瑶蹙着眉头,见周氏不喜,忙笑着点头应下。只是,过去势必就要遇上童若秋。
若真要不计较过去,童若瑶也做不到,不为别的,就为她醒来半月不能动弹,还差点儿成个伤残人士。可童若秋脸上留了疤,吃亏的好像也是童若秋?
刚从周氏屋里出来,就见陈妈妈提着菜篮子回来,满脸的笑容,见童若瑶便喜道:“今儿遇上好事了。”
不等童若瑶问,陈妈妈就迫不及待地笑道:“我拿着姑娘和小玉绣的荷包去街上,原是按姑娘定的价格卖了,偏偏遇上两个同时要买的,结果其中一个人直接给了二两银子就把荷包拿走了。”
童若瑶惊得瞪圆了眼睛,“是什么人?竟然一出手就是二两银子?”
赶上老爹半个月的月俸了,童若瑶怎么不惊讶。
陈妈妈笑道:“除了那些真正富贵的,那家的下人能一出手就是二两银子买两个荷包?我也才走到李妈子的小摊前,才把荷包拿出来,让李妈子顺道卖了,结果……”
李妈子是陈妈妈在上京的旧识,几天前还来看了陈妈妈一次。平常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没事便抽空做些鞋子什么拿去市集上买,恰好今儿遇上了。
“可妈妈去的地方……”
童若瑶也明白,那些富贵人家压根就不需要上街买菜,都是指定的小贩送上门。要上街买菜的,怎么会有出手那么阔卓的下人?再说那地方都是用铜钱。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说是好事啊。”陈妈妈从衣兜将银子拿出来,摊在手心里叫童若瑶看。
可不就是两块没什么形状的碎银子,陈妈妈自己肯定是拿不出银子的,再说她也没必要撒谎。
“做生意也不能这样,到底不长久。”童若瑶也不知怎么就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陈妈妈愣了愣,笑道:“姑娘心实,不过她既是毫不犹豫就拿出来,可见是没把这二两银子放在眼里。”
也是,反正是双方自愿的,谁也没逼谁。童若瑶拿起其中一块,叫陈妈妈将另一块给周氏,便去找小玉。
------题外话------
写的太过平实也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囧里格囧啊~
042
小玉怎么敢收银子,纵然童若瑶费了半天的口舌,小玉就是不伸手,眼里还泛起水光,好像童若瑶强迫她十分委屈的样子。
童若瑶叹口气,非要给了她,只怕她还要多心,也罢,不如自己先收着,以后一并给她罢了。正说着,忽见那边老太太屋里的小丫头在门口探头探脑的,童若瑶以为是来看小玉的,便从屋里出来。
没想到,那小丫头是来找童若远,说是童二叔已经找了一位先生,请童若远过去见见。说完了,看小丫头的模样好像还有话和小玉说,童若瑶便去喊大哥。
小丫头见小玉脸色不好,又想起方才童若瑶在这里,便哼哼道:“小玉姐姐,是不是四姑娘不喜欢你?骂你了?”
小玉闻言,忙抬头,“你胡说什么?夫人、小姐待我极好。”
小丫头哪里会信,想了想道:“我听廖妈妈说,二姑娘出嫁老太太要从她身边选一个人陪嫁。如果姐姐没有过来,定然是姐姐了,现在却便宜了别人。”
“我在这里很好……”
“好?好从何来?”小丫头闷闷地道,“上次过来姐姐在洗衣裳,在老太太身边,姐姐何曾做过这些粗活?不过,既然老太太要送一个人给二姑娘,身边定然也需要人,姐姐不能跟着二姑娘去,也能回到老太太身边……”
话没说完就被小玉打断,“我已经过来了,就没想过要回去。”
小丫头不理会,自顾自地道:“姐姐在这边不知道,小梅姐姐她们如今是有空儿就跑去二姑娘那边。”
小玉默不作声,孙家固然好,可那孙博文……罢了,横竖与自己不相干,倒是四姑娘。大夫人脸上的愁容越来越多……
婚事如愿定下,童若秋自是安奈不住心底的狂喜。前儿比她大两岁的童若淳,也是年纪到了,不得已随便找了个人家便嫁了。其实,谁都知道,童家落败,童家的女儿根本就没人来求。幸而自己的婚事在姊妹里最是风光,又想到自己嫡出身份,便更是瞧不起庶出的童若绾。
自然,这里头还有一个缘故,童若秋的眉眼随了母亲,其他随了父亲。即便别人不说,她自己也能瞧出来,从模样上看来,她不及童若淳和童若绾。哪日孙博文初次登门,她虽害羞,倒也瞧见孙博文直溜溜地盯着三妹和四妹瞧。
别的倒好说,那日经过童若绾门外,听见她说厨房做的点心不合胃口。一时便端出姐姐的架子说了一通,她原是不会说话的,用词便更是直截了当,说她庶出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童若绾面色阵红阵青,当时也没说什么,却暗暗咬牙。
童家的门庭渐渐热络起来,虽不是天天有人上门拜访道喜,也是隔三岔五便有人来拜访老太太。童若瑶时常过去请安,童若秋自然是没好脸色,可她一个待嫁娇娘,也不好太出格,不外乎受些白眼罢了。
何况,孙博文时常过来,她更想着多保留几分好印象。
天气渐渐升温,老太太起来的时间也早,周氏打着主意要童若瑶过去露脸,童若瑶也不好驳了母亲的意思,倒自己找了借口,说天气热了,早去早回。
可巧那一日,赵夫人来了,听说老太太的屏风是她自己画的花样子,便留了她在跟前讨要几个花样子。也不知张氏打了什么注意,好生夸赞了一回,让童若瑶临场发挥,就在这里画几个花样子。
童若瑶自己赌气,也就应了。花了几幅东临那边流行的花样子,老太太还留她在那边吃了午饭,这才回去。
中午的日头更毒,童若瑶琢磨着便专找阴凉的地方走,一路上都没遇见什么人,眼看着快到拱门,便能回自己屋里,却听得不远不近有说话声传来。
不留心还好,留心细听,童若瑶自己都吓了一跳,竟有些像童若绾,而另一个则是男人。且不是童若晨或者童若远的声音。
只听得那男声传来,“……我怎么知道母亲的意思是她?到底是负了你。”
“如何负了我,是我没福气罢了,比不得二姐姐。终究是我痴心妄想,可有些事儿却由不得心……”
而那男子,不是别人竟是孙博文。童二叔请了先生回来,连童老爹也说这位先生学问不错,也不知怎么孙博文知道了,央求了赵夫人,也时常过来听课。他是过来听课,怎么和童若绾在这里?难怪,这些天总觉童若绾怪怪的,每天一套衣裳,细细打扮。
童若瑶过来,周氏也会吩咐小玉给她好好打扮一番,用意明了。她以为童若绾亦是如此,没想到……
孙博文那禁得起这番隐隐约约,欲吐真言却害羞娇滴滴的模样,再想起童若秋,哪里能跟眼前这个人儿比较,骨头都酥了一半,伸手要抱住美人。童若绾却巧妙地躲过了,垂了眉眼,红了脸嗔怪道:“公子尊重些,叫别人瞧见可如何是好?”
“这里怎么会有人来,再说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大多都躲在屋里不肯出门,就是那些下人也要趁着主子们午睡,钻空子去歇歇的。
童若绾如何会叫他碰,转身背对着他,故意叫了一声二姐夫。这无疑是提醒孙博文,与他定下婚事的是童若秋,并非是她童若绾。
那孙博文自是明白,誓言坦坦地道:“若是你真有心,我回了母亲便是,虽不能同礼相待,也定是不会委屈了你。”
这竟是打着要将童若秋和童若绾都娶进门的意思,童若瑶只觉胸膛里“碰碰”地跳,暗悔自己怎么就鬼使神差地从这边走,更怪他们既要卿卿我我,也该去更隐蔽的地方才好。可转念一想,童府鲜少有人去的大概就是这里了。
地上杂草枯叶,也不见有人打扫。不是那边的地界,周氏也不好叫陈妈妈一并打扫,偏偏隔那边近,张氏也懒得叫人管。
童若瑶蹲在花丛后面,生怕被他们瞧见。好在童若绾疑心重,说了几句便站起身左右不见人,才一溜烟地跑了。隔了一会儿,孙博文才慢悠悠地站起来,竟是往那边去。
这怎么看都像是偷情,童若绾的胆子未免太大了点儿吧?
眼瞧着孙博文走远了,童若瑶才慢慢儿溜回去,刚走到院子里,就听见有人叫她,扭头一瞧,正是满脸笑容的孙博文站在大哥门口和她打招呼,“四妹是刚从老太太那边回来?”
做贼心虚?童若瑶准备点头,索性摇头笑道:“回来一会儿了。”
孙博文答应一声,笑说他过来寻大哥,请教大哥几个问题。又学着先生的语气学着先生如何夸赞童若远,直到里头童若远不悦的声音传来,孙博文才进去了。
童若瑶松了口气,回到屋里就着桌上的冷茶灌了几口,方才镇定了。可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安,不知道童若绾到底是鬼迷了心窍,还是打着什么主意?莫非,她是想效仿当年的老太太和自己的亲奶奶?
不管童若绾的心思如何,这孙博文还真是个斯文禽兽。再想起孙博文对着自己那张笑脸,童若瑶就打了个激灵,不为别的,只觉恶心。
043
小玉在隔壁听见这边动静,料定是童若瑶回来了,便放下手里的针线活计过来。一进门见四姑娘怔怔地坐着发呆,脸色十分凝重,不知是否在那边发生了什么。
童若瑶知道小玉进来,不等小玉发问,她便问道:“母亲这会子午睡了么?”
小玉扭头看了看正屋,见门虚掩着,“想来是午睡了,夫人这几天瞧着总是没精神。”
周氏忧心自己和大哥的婚姻大事,寝食难安,这会子还是不去打搅了。童若瑶想了想,也觉得有些倦意,小玉眼尖忙道:“小姐也歇歇吧。”
童若瑶点点头,和衣在床上躺下,闭着眼却始终没有一点儿睡意。依着童若秋那样的脾气,姊妹间的关系未必会好,可之前童若绾明明帮着童若秋来诬陷自己。与她们相处,虽不见童若绾巴结童若秋,可童若秋和童若绾的关系明明比自己好很多,这个童若绾……
莫非,真的是童若绾喜欢孙博文?
孙博文模样虽算不上风流倜傥,那也是潇洒有余,家势背景样样比童家好,童若绾心思较重,可也是女孩子。这个年纪,又很少接触家里以外的男子,突然出现的孙博文,也莫怪她有这样的心……
童若瑶虽躺在床上,却一直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孙博文在大哥屋里待了一个时辰左右,估计是先生讲课时间到了,他们便一起过去。隔了一会儿周氏那边就传来开门声,童若瑶忙从床上起来。
这事儿她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得告诉周氏。
周氏听完大惊失色,直呼道:“莫要胡说八道。”
“我并未胡说,而是亲眼所见,娘若是不信可问问大哥他们,今儿午后孙博文确实过来了。再说,我胡说对我有什么好处?”
周氏知道自己的女儿并非信口开河之人,可见是真的,叹口气道:“怎么如此糊涂?岂不是要自个儿害了自个儿?”
不光是要害了她自己,还会影响其他人。童家太老爷当年娶得一对姐妹花,是流传一时的佳话,可佳话最终却是以悲剧告终。姐妹最终反目成仇,老太太将妹妹儿子一家都撵出家门,那还是亲姐妹。童若绾和童若秋一个庶出一个嫡出……
这左邻右坊的谁不知童家当年事?如今说起到底是佳话多,还是看戏的多?童老爹一家即便回来了,与童家上上下下,那也是尴尬的。
再者,童家落败,即便落败也没得童家女孩儿都要嫁去孙家吧?
“你可曾对旁人说过?”
童若瑶摇摇头道:“怎敢和旁人说?可也不知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就……但那边都安安静静的,想来是没人知道。”
周氏蹙眉,“这就难办了。”
他们去说,那张氏还以为他们眼红了,可如果事儿闹大了,就没法子收场了。堵不住人的嘴早晚都会知道,童若瑶琢磨着,张氏瞧着随和,可脾气外扬了些,如果被她知道了,还不知要如何对童若绾。如果说给老太太,这可就有点儿旧事重提的意思,她又是多心的,还以为是去质问她。也就童二叔还好些,但人家的闺女,也没得她们操心。
童若绾一个黄花闺女,和准姐夫有私情,传出去都不是好话。怕的是,外人提起不会说童若绾,只会说是童家姑娘。那不是一棒子打死了童家所有女孩儿?加上童家原就有这样的事儿,还不知会说成什么样。
童若瑶琢磨了一下午,是越琢磨越可怕。固然可以清者自清,但也有人言可畏一说。就怕到最后牵扯的不光是女孩儿,把童若远也要牵扯进去。
隔了半晌,周氏道:“这事儿你别放在心上,中午你爹回来吃饭,说明儿同僚郑大人夫人要来拜访。”
说到这,周氏脸上竟然带着笑。童若瑶愣了愣,中午在老太太那边吃饭,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再看周氏眼底的深意,童若瑶暮地红了脸,又强着嘴硬,道:“那娘的意思是,这事儿咱们只当做不知道?”
如果不是老爹姓童,自己和大哥也姓童,童若瑶也不会浪费时间去琢磨,管她们怎么闹,横竖与自己不相干,只当做看戏就罢了。
周氏板着脸道:“才说了不要你放在心里,你还说?一个女孩儿说话也没个忌讳,这要是明儿郑夫人来了,你还这么口无择言的,看我不收拾你。”
周氏竟拿自己打趣,童若瑶脑袋突然一转,道:“我倒是有个主意,现在天气热了,先生年纪大,不如叫先生歇一段时间。”
“这可行不通,夏天天气热不读书,冬天天气冷不读书,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时候才能读书?”
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的学子真可怜。童若瑶答不上来,总不能把什么减轻学生负担的道理搬出来。
正说着话,陈妈妈突然疑惑地走进来,道:“外面来了个人,说什么欧阳先生请大公子。”
周氏微微愣住,“这个时辰……”虽然白昼长,可眼下也不早了,“是那位欧阳先生?”
童若瑶欢喜地道:“还能是哪个欧阳先生,说不定是让大哥现在就去他那儿呢!”
周氏才反应过来,忙叫陈妈妈将外面的人请进来,陈妈妈点头去了。进来的人却吓了童若瑶一跳,怎么看着都有几分眼熟,可又好像不是那个人。
对方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活脱脱一个锦衣白面书生,头戴玉冠,手持纸扇。在门口与童若瑶擦身而过,童若瑶也只匆匆一眼,从屋里出来,就听得那人笑盈盈道:“小生见过夫人,奉了欧阳先生之命,特来邀请童兄。”
这一声童兄倒叫的亲切,可童若远什么时候结交上这样的人?童若瑶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那人倒是彬彬有礼,看来倒和孙博文有些不同。
想起孙博文这个名字,童若瑶就是一阵恶心。摇摇头回到屋里,却又想起周氏刚刚提到的郑夫人。
毕竟天色不算早了,欧阳先生住在城外,这个时候赶着去了,未必能赶着回来。问了来传话的人,不是要紧的事儿,便约定明天去。那人走后,周氏便叫陈妈妈过去给童若远说一声,好提前告一天假。欧阳先生是怠慢不得的,自是要早早就去。
晚上,童老爹回来,吃饭的空挡,周氏便问起郑夫人的喜好,说是预备明儿接待,其实那分明是要童老爹说郑家如何,好让童若瑶自己听听。
童老爹一本正经地道:“不过是才从外地回来,在上京没有多少相识的人,我与郑大人乃同僚,互相认识罢了。”
周氏微笑着,童老爹这话明明是怕童若瑶一个女孩儿害羞。再看女儿埋头吃饭的模样,便说起欧阳先生传话叫童若远去的事儿。
童老爹微怔,遂扭头嘱托童若远要尊师等语。
隔日一早,童老爹前脚走,童若远后脚便出门。送走他们父子,周氏就忙着拾掇女儿童若瑶了,还要吩咐陈妈妈买什么菜,让小玉把正屋里里外外都收拾一遍。最后才语重心长地嘱托女儿这儿那儿的。
童若瑶本来不紧张,都被周氏弄得紧张起来,好容易让周氏停下,童若瑶才得以喘气。却听见孙博文在外面喊童若远,周氏回答一声他出门了,这厮竟然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大摇大摆地进来。
周氏眼底有些不悦,马上掩饰了,微微笑道:“孙公子是来寻若远的么?若远今儿告了一天的假,出门去了。”
孙博文只呆呆地盯着周氏跟前坐在椅子上的女子,上面穿着杏黄窄腰比甲,下面穿着妖红色百褶裙,只坐在哪儿便婀娜多姿。脸上虽未施胭脂,却十分精致明艳,即便是怒瞪着一双大眼,也媚妍的叫人错不开目光。
这是,这是四妹?
周氏咳嗽一声,孙博文才从惊艳中回神,上次童若瑶虽也细细打扮,毕竟穿的较多,如今天气热了,衣裳穿得单薄,更……
“我,我,我来寻大哥一道去先生哪儿。”孙博文虽是对周氏说话,视线却未曾离开童若瑶,就这么明目张胆地盯着她。
还读书人,这样失礼的盯着女孩儿看,也不知书都读到哪儿去了!童若瑶冷着脸,远远避开他出了门。
044
目送孙博文失魂落魄离开的模样,周氏怔怔地坐下来,心头却是不安。自己女儿虽懂事,可孙博文却这样明目张胆,随随便便进进出出,即便没有什么,叫外人瞧见也多有不妥。别人家如何教养孩子她无权过问,若远与他一道读书,再加上一个童若晨……
周氏越想越后怕,思维更是混乱,一时想到童若瑶说的那个法子,也未免不可。新婚燕尔,他总不能也日日往这边跑,实在不成,也只得叫若远不过去了,只在家里温习课业。
陈妈妈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提着一只鸡回来,小玉在回廊上瞧见,忙迎上去接了菜篮子,却盯着那只鸡发怔,“妈妈,还是活的?”
“可不是活的?我想着这鸡毛咱们留着还能自个儿做个鸡毛掸子,平日里扫扫灰尘是极好用的。”陈妈妈一边说一边往后面走。
小玉称赞道:“妈妈手巧,我却做不来。可妈妈会杀鸡么?我记得市集上也有杀鸡的,何不……”
“那又得给钱了,杀鸡有什么难?你只管瞧着。”说着朝正屋里望了望,见周氏呆坐着,脸色似乎有些不好。
小玉随着陈妈妈的目光看了一眼,冷哼一声,压低声音道:“方才孙家少爷冒冒失失地闯进去了,还说是有教养,却这般无理。也不知是不是压根就没把咱们童家放在眼里,虽说与二姑娘有了婚事,也不该把这里每一处都当成自个儿的家吧?”
陈妈妈没说话,只往后厨去了,见小玉跟着来,便叫她去前面照应着,厨房里不要她进去。
巳时三刻,新开的门前停了一辆九成新的马车,小玉在回廊上瞧见,忙去正屋禀报周氏知道。周氏理了理衣裳便出来,只见一位四十来岁的妇人在一名小丫头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随后又一位婆子跟着下了马车,三人在门口望望,似是看看有没有走错地方。
周氏却在看清那夫人的模样后怔了怔,只觉有几分眼熟,似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具体的却又想不起来。
倒是那来客惊喜地叫了一声“淑珍”,竟是周氏的闺名。
周氏一时也弄不清到底是谁,但显然对方是认识自己的,忙带着笑迎上去。见周氏眼底的疑惑,郑夫人也不打算兜圈子叫她猜,只笑道:“你嫂子可还好?”
周氏猛地想起来她是谁了,说起来还是周氏未嫁人时的事儿,那时候她和母亲借住在表哥家里,这一位就住在表哥家隔壁。
“原来竟是夫人你?”周氏禁不住心底的惊喜,多少年了,自从她嫁了人,母亲病故,表哥一家不知搬去什么地方,就再也没见过那些当姑娘时认得的人。
郑夫人笑道:“你倒是没变,如今瞧着你,还和那时候一样。”
既是旧识,便多了几分亲切,更多的则是久别重逢后的感触。郑夫人瞧着院子里的一切,叹道:“那时候你嫂子只担心你,生怕你因没了父亲,嫁了人吃苦。如今倒是可以放宽心了。”
周氏黯然,“我也许多年未曾见过嫂子,并不知他们如今身在何处。”
郑夫人愣了愣,继而叹道:“当年你出嫁之后,我也搬了家,说起来也真是巧。老爷一日回来,说起同僚童大人,我也就那么一问,不曾想就是你。可真正应了那读书人嘴里说的,不巧不成书。”
说这话便进了屋,小玉忙将备好的茶到上,周氏请郑夫人坐下,随着郑夫人来的两个人便站在她身后。周氏又叫小玉搬了杌凳让她们也坐下,才和郑夫人继续叙旧。
原来郑夫人的丈夫在部里已经待了多年,只因家境也不宽裕,在上京租了房子住着。郑夫人前年春天才来的上京,如今倒是在上京买了一处小宅子,女儿嫁了人,三个儿子住在一处,大儿子成了家,二儿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纪,小儿子是姨娘所生,如今年纪尚小。
说起不宽裕,大概也是当年,现如今郑夫人可是一身官夫人派头。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头上戴着赤金簪子,便是跟着她来的那位婆子也是体面的。现在正用一双挑剔的眼睛,打量着屋里的陈设,似乎想透过这些看明白童大人家的家底。
“你是有福气的,童大人进士出身,如今在部里又深得上面的器重。不像我家那位,考了个举子,最后拜在黄大人门下,才在部里谋了个缺。”郑夫人一说一笑,又是一叹,好像还真有几分羡慕似地。
她的年纪也只比周氏大两三岁左右,保养得当,看起来却与周氏差不多。再者,周氏身上穿的都是往年的旧衣赏,和郑夫人坐在一处,多少有些寒碜,她又觉得高人一等,说话声便大了几分。
周氏笑道:“都是天子门生,倒时常听他回来说,在部里多亏了郑老爷照应。今儿还嘱托我,夫人来了要好好招待着。不曾想,竟是夫人你。”
郑大人资历深,现如今虽和童老爷官品一样,然童老爷是新人,和他到底不同。说白了童老爷也就一个助理,郑大人好歹还有点儿说话的资历。
童若瑶在门口听着里头说话,听到郑夫人问起周氏的儿女,童若瑶才进去,遵循着周氏的教导,规规矩矩给郑夫人行了礼。
郑夫人只呆呆地看着她,半晌才笑道:“竟活脱脱一个仙女儿!”
童若瑶微微红了脸,听着这样的赞美多少还是有些害羞的。在加上,周氏昨儿话里话外透出的意思,虽不是男女相亲,却也是见见对方的母亲,何况童若瑶也不擅长这样的场面。
周氏笑着介绍郑夫人,让童若瑶喊伯母。
童若瑶依着周氏的意思,叫了一声,郑夫人便站起来,亲切地握住她的手,从头到脚细细看一番,最后扭头朝周氏笑道:“倘或你嫂子瞧见,指不定比我还高兴。那会儿你住在你嫂子家里,好像还是昨儿的事儿,今儿你女儿都该嫁人了。”
这话说的,到底是来叙旧还是来那啥的?童若瑶垂着眉眼,倒希望她只是来叙旧。郑夫人说话听着好听,却分明处处压着周氏。
陈妈妈在后面听得外面的动静,料定是客人到了,便将早起预备的点心端进来。客套间,童若瑶挨着周氏坐下,听着郑夫人继续和周氏叙旧。从中倒知道了一些母亲过去的事儿。正听得津津有味,外面童若秋的声音传来。
“……妈妈何苦自己做,我屋里便有剩余的,你过去拿便是。这血淋淋,瞧着多吓人。”
竟是童若秋从那边过来,经过后面厨房见陈妈妈在哪里杀鸡,又见她将鸡毛细细地收捡起来,好奇一问才知道她要做什么,便摆出趾高气昂地模样说了这些话。
人刚到院子里,便朝着童若瑶的屋里喊道:“四妹,老太太昨儿叫你画的花样子画好了没?叫我过来取呢!”
那不耐烦的语气竟好像童若瑶是她的丫头,一边说一边自顾自地往那屋里去,小玉站在门口喊道:“二姑娘,四姑娘在这里陪客呢。”
童若秋顿住步子,“这边来了客?怎么我不知道?”
说着便朝正屋来了,郑夫人疑惑地看了周氏一眼,周氏解释道:“是二老爷家的二姑娘。”
郑夫人对童家倒是不甚熟悉,只见一位身姿高挑的女孩儿进来,不耐烦地看了屋里众人一眼,才朝周氏和郑夫人行了礼。
郑夫人目光在童若秋和童若绾身上来回转了几圈,神色渐渐有些异动。
周氏虽不喜童若秋,身为长辈也不好摆脸色,便叫童若瑶陪童若秋去拿老太太要的东西。她们刚出门,郑夫人便打听起童若秋来。周氏倒没多心,又因她是旧识,少不得多说了几句。
别说郑夫人留心,就是她身边的婆子也留心了,都是童家的姑娘,身上穿的可大不一样。
“既然来了,是不是也该去拜见拜见老太太?毕竟是长辈,今儿就让我充一回你的娘家人如何?”郑夫人笑着问道。
周氏爽朗地道:“夫人要过去拜访老太太,老太太必然高兴。”说着便叫小玉先过去通报一声,她和郑夫人随后就过去。
045
上京西街一代,多是外来人住的地儿,有从商做买卖的小商户在此落地生根,亦有一些从外地搬来上京的人,少数上京本土人家。因地界处于朱雀街末端,住宅后面便是酒家驿站,甚为喧哗,来往人流鱼龙混杂。这里的宅子或买卖或凭租相对来说便宜许多。
此刻,天才蒙蒙亮,街上车轮碾地,商家叫骂伙计,扫地声、小孩儿哭闹声,各种啁哳此起彼伏。
一位婆子推开门进来,“老爷方才问,昨儿借来的马车还用不用,倘或不用他便打发人去还了。”
郑夫人理了理鬓角的头发,对着铜镜照了照,一边起身一边朝那婆子道:“你去王家问问,他们若是要用就拿去还了,不用就搁着吧,我还有用。”
说话的空挡已经从屋里出来,随着朝西边紧闭的房门望了望,嘴里碎了一口,便朝东边抱夏去了。
里头两个小丫头已经将早饭端上桌,郑老爷坐在上首,就着一碗米粥一个馒头吃早饭。郑夫人叫丫头们都退下,这才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刚准备吃饭,冷不防郑老爷突然问道:“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郑夫人一听,眼底虽不喜,却笑着答道:“一家子多少张嘴吃饭,还能有多少剩余?”却知郑老爷这么一问,必定是要用银子的。
郑老爷道:“我平常坐的那定轿子坏了,昨儿张财说只花几两银子用这个旧的去换个新的。今儿张财要过来,你叫人看顾着。”
郑夫人松了口气,是几两银子的事儿,不是黄大人府上又有什么大事儿。这三四年间,女儿出嫁,大儿子成亲,如今又在上京买了宅子,家里的日子确实是难了。眼下二儿子年纪到了,在老家寻个姑娘固然容易,但这迎娶路上却不知要花多少钱。
童家姑娘好是好,可那家也分明是穷得叮当响。童家二房那边却不同,昨儿郑夫人过去拜见童家老太太,所见所闻皆像大户人家。夜里找郑老爷一打听,才略略知道了一些童家的事儿,又听得老爷说童家曾经如何风光,想到那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俗语,心里却已是打定了主意。
且说,童若远去了
成,也显得寒碜。何况,老爹已经给大哥看了一门亲,虽然那家不算富贵,可也比他家好。
哪怕是充充门面也好,也须得多个人才好看。毕竟,去市集采办也不能一直小玉去。她一个小姑娘,虽不是娇养的,去那样鱼龙混杂的地方,到底叫人不放心,她模样又生的好看,谁知道会不会被歹人瞧见生出事端。
这事儿也在周氏心里悬了好些天,再拖下去,只怕老太太看不过去,要派人过来。没想到,童若晨误打误撞竟然将这事儿办妥了。
午时回来就领着一位妈妈,童若瑶倒不觉得什么,童若远却蹙着眉头,显然是认得的。至于周氏,眼眶泛红,和那位妈妈对望着,两个人竟都哭了。
这样瞧来,童若瑶也知道这妈妈必定是以前在童家服侍过周氏的,见童若晨尴尬地站着,忙过来给他道谢。
童若晨面对四妹总有些不好意,挠挠头笑道:“不过是听见四妹烦心,我就去外面瞧瞧,不巧就遇上了陈妈妈。倒是妈妈先认出我来,给我请安我才想起的。”
“总之谢谢二哥了,今儿就留在这边吃午饭可好?”童若瑶说着朝童若远一笑,眼里意思很明显,童若晨并非童若远想的那样,是需要防着的人。
童若远虽还板着脸,可也难得地说了一个“谢”字,童若晨心下大喜。只当童若远不介怀以前的事儿了,笑道:“不用谢,都是一家人。”
不想童若远冷冷道:“这一家人可不敢当。”
童若晨脸色瞬间青红一片,童若瑶不解,嗔怪地瞪了童若远一眼,笑着朝童若晨道:“你去书房歇歇吧,等饭做好了,就出来吃饭,不过我们这里也只有粗茶淡饭。”
童若晨哪里敢留,直说不敢叨唠,就一溜烟地跑了。
童若瑶叹口气,走到童若远跟前,“到底也是一片好心,哥哥怎么这样?”
那边陪着周氏说话的陈妈妈突然道:“也莫怪大公子如此,二公子虽年少无知,可……”
明显是话里有话,周氏也知道,苦笑道:“已经过去了,瑶儿也无碍,何苦去追究孰是孰非?”
童若瑶怔住,和自己有关?望着周氏,见周氏没有细说的意思,又看着陈妈妈,陈妈妈才将那些事缓缓道来。
原来,就在童若瑶失手推了童若秋之后,童若晨又将童若瑶骗至假山上,然后从上面推下来。虽然假山不高,可那时候童若瑶也只三四岁,又是夏天,穿的衣裳单薄,这一摔差点儿就要了童若瑶的命。
是真的要了童若瑶的命,死而复生却已经是另一个人。
童若瑶也才明白童若秋的敌意到底来自何处,也终于明白当年童老爹带着他们兄妹离开童家是怎样的决绝。而张氏和老太太又何曾不是借着小孩子发作的?
“当时在场的只说是四姑娘自己摔下来的,可那些人也在夫人你们走后被撵出去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无须多言,谁都能明白。
041
童若远自然是清楚地看到了一切,可他一人这样说别人如何会相信?还说他小小年纪就说谎诬陷别人。
童若瑶虽然不知道,可也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童老爹这些年的介怀,大概也是因为这件事吧,所以童二叔说老太太叫他们搬回来住,童老爹才没有答应,而是之后周氏劝解了他才应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当年童老爹一家孤立无助,老太太存心要他离开,他又能如何?如果童若瑶没有醒来,一条人命摆在那里又当如何?
“娘说得对,已经过去这些年了,我也好好的,无须计较了。倒是当时年纪小,我都不记得陈妈妈了。”童若瑶有意转移大伙的心思,再说童若晨这些年大概也愧疚,所以自童若瑶回来,就觉得童若晨对自己不错。以后,离他们远些就罢了。
陈妈妈闻言,擦了擦眼角的泪,笑盈盈地转身朝童若瑶见礼。童若瑶忙扶起她,陈妈妈笑道:“姑娘那时候年纪小,不过倘或不是这样见到姑娘,我也不认得姑娘。都说女孩儿长大十八变,姑娘竟出落得似画里的人儿。”
这话说得倒比赵夫人说的恳切许多,童若瑶笑了笑,和陈妈妈寒暄几句,气氛渐渐好了。周氏才问及陈妈妈这些年过的如何,不曾想陈妈妈的儿子在上京做了些小买卖,如今日子倒是不错,可就是与儿媳妇相处的不甚和美,还在乡下住着,恰好今儿来城里逛逛。
不再为奴,周氏也替陈妈妈感到高兴,“这样有空也来我这里坐坐吧。”
陈妈妈笑道:“我虽不如当年,到底也能做事,一个人在乡下住着孤零零的日子也难熬。方才二公子已经把什么都说了,我若是无意也不会来,倘或夫人要我走,可就是嫌弃我了。”
“这可使不得,该是你享福的时候。”
陈妈妈神色黯然,先说好的也是怕周氏担心,才脱口而出。现在想起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也觉得没什么好掩饰的,才说了真话,“……他们有他们的日子,我在家里也帮着镇上一些人家做事。”
周氏也留意到,陈妈妈身上穿的依旧是粗布旧衣赏,手指泛白脱皮,显然是帮着人家洗衣裳。擦觉到周氏的目光,陈妈妈苦笑道:“他虽是做买卖,焉知小本买卖也只勉强养家糊口罢了。”
见周氏没有应承,忙又道:“我也不求别的,什么也都能做,何况又是夫人您……今儿遇见二公子是巧,前些日子在街上大老远瞧见一个人,竟像是大老爷,今儿找二公子一问才知道老太太将你们接回来。”
陈妈妈说的这样恳切,周氏心里明了自然也欢喜,当下便应了,“妈妈可要回去收拾东西?”
陈妈妈连忙摆手,“不用了,东西都在大富那边搁着的。”
周氏不觉蹙眉,陈妈妈才说出缘由,原来她是要帮着带孙子,可儿媳妇找的事儿又不成了,只得她出来找些事儿做。不说补贴家用,好歹趁着还能动,养活自己罢了。
里头说定了,小玉和童若瑶已经将午饭做好,留了陈妈妈吃了午饭,便去她儿子哪里将平常换洗的衣物拿来。又将后罩房一间采光不错的屋子收拾出来,自此便留在这里了。
她在外面接零散的活,每月也不过几百钱,有时候更少。周氏和童老爷商议后,决定给她和小玉一样的月例,每月都是六百钱。顺道还商议了一件事儿,说是童若瑶也要学着支配银钱,每月也给了一点儿零花钱。
如此算下来,童老爹的月俸基本没有剩余。日子虽过得紧巴巴的,倒也充实。有了陈妈妈料理其他事儿,小玉也专心跟着童若瑶学起女红,又有周氏在一旁指导,进步神速。
一转眼到了五月,周氏给了银子让陈妈妈去市集买了料子回来,原打算给童若瑶做一件夏裳,再给小玉做一件。原来那边的丫头也是一年四套衣裳,可小玉却不要。只说她的衣裳够穿,她说得诚恳,倒也看不出别的意思,更得周氏的心了。
时光飞驰,周氏心里却也愈发的着急,老太太寿辰上童若瑶也露了脸,可却没人登门拜访。嫁女和娶亲不同,总不能主动去说。在上京又没有熟悉的人,周氏还真想不出别的法子,眉头总是蹙着。
童若瑶也明白周氏的心,笑说:“哥哥尚未娶亲,哪有妹妹先嫁的道理?娘这样急着要把我嫁出去,可是嫌我在家不想养我了?”
周氏笑不出来,只得一叹,半晌才道:“二姑娘出嫁的吉日已经定下了。”
童若瑶哪里会不知道,昨儿张氏才得意洋洋地过来说了这事儿,生怕别人听不到,那嗓门可是扯得非常响亮。又好似生怕这金龟婿飞了,和赵夫人商议一回,说孙博文要用功读书之类,那些俗礼便从简办了,只迎娶当日少不得要热闹一回。
“这几日你多过去给老太太请安吧。”
童家攀上了孙家这门亲,前来道喜的人自然多,母亲这是要她过去露脸的!童若瑶蹙着眉头,见周氏不喜,忙笑着点头应下。只是,过去势必就要遇上童若秋。
若真要不计较过去,童若瑶也做不到,不为别的,就为她醒来半月不能动弹,还差点儿成个伤残人士。可童若秋脸上留了疤,吃亏的好像也是童若秋?
刚从周氏屋里出来,就见陈妈妈提着菜篮子回来,满脸的笑容,见童若瑶便喜道:“今儿遇上好事了。”
不等童若瑶问,陈妈妈就迫不及待地笑道:“我拿着姑娘和小玉绣的荷包去街上,原是按姑娘定的价格卖了,偏偏遇上两个同时要买的,结果其中一个人直接给了二两银子就把荷包拿走了。”
童若瑶惊得瞪圆了眼睛,“是什么人?竟然一出手就是二两银子?”
赶上老爹半个月的月俸了,童若瑶怎么不惊讶。
陈妈妈笑道:“除了那些真正富贵的,那家的下人能一出手就是二两银子买两个荷包?我也才走到李妈子的小摊前,才把荷包拿出来,让李妈子顺道卖了,结果……”
李妈子是陈妈妈在上京的旧识,几天前还来看了陈妈妈一次。平常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没事便抽空做些鞋子什么拿去市集上买,恰好今儿遇上了。
“可妈妈去的地方……”
童若瑶也明白,那些富贵人家压根就不需要上街买菜,都是指定的小贩送上门。要上街买菜的,怎么会有出手那么阔卓的下人?再说那地方都是用铜钱。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说是好事啊。”陈妈妈从衣兜将银子拿出来,摊在手心里叫童若瑶看。
可不就是两块没什么形状的碎银子,陈妈妈自己肯定是拿不出银子的,再说她也没必要撒谎。
“做生意也不能这样,到底不长久。”童若瑶也不知怎么就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陈妈妈愣了愣,笑道:“姑娘心实,不过她既是毫不犹豫就拿出来,可见是没把这二两银子放在眼里。”
也是,反正是双方自愿的,谁也没逼谁。童若瑶拿起其中一块,叫陈妈妈将另一块给周氏,便去找小玉。
------题外话------
写的太过平实也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囧里格囧啊~
042
小玉怎么敢收银子,纵然童若瑶费了半天的口舌,小玉就是不伸手,眼里还泛起水光,好像童若瑶强迫她十分委屈的样子。
童若瑶叹口气,非要给了她,只怕她还要多心,也罢,不如自己先收着,以后一并给她罢了。正说着,忽见那边老太太屋里的小丫头在门口探头探脑的,童若瑶以为是来看小玉的,便从屋里出来。
没想到,那小丫头是来找童若远,说是童二叔已经找了一位先生,请童若远过去见见。说完了,看小丫头的模样好像还有话和小玉说,童若瑶便去喊大哥。
小丫头见小玉脸色不好,又想起方才童若瑶在这里,便哼哼道:“小玉姐姐,是不是四姑娘不喜欢你?骂你了?”
小玉闻言,忙抬头,“你胡说什么?夫人、小姐待我极好。”
小丫头哪里会信,想了想道:“我听廖妈妈说,二姑娘出嫁老太太要从她身边选一个人陪嫁。如果姐姐没有过来,定然是姐姐了,现在却便宜了别人。”
“我在这里很好……”
“好?好从何来?”小丫头闷闷地道,“上次过来姐姐在洗衣裳,在老太太身边,姐姐何曾做过这些粗活?不过,既然老太太要送一个人给二姑娘,身边定然也需要人,姐姐不能跟着二姑娘去,也能回到老太太身边……”
话没说完就被小玉打断,“我已经过来了,就没想过要回去。”
小丫头不理会,自顾自地道:“姐姐在这边不知道,小梅姐姐她们如今是有空儿就跑去二姑娘那边。”
小玉默不作声,孙家固然好,可那孙博文……罢了,横竖与自己不相干,倒是四姑娘。大夫人脸上的愁容越来越多……
婚事如愿定下,童若秋自是安奈不住心底的狂喜。前儿比她大两岁的童若淳,也是年纪到了,不得已随便找了个人家便嫁了。其实,谁都知道,童家落败,童家的女儿根本就没人来求。幸而自己的婚事在姊妹里最是风光,又想到自己嫡出身份,便更是瞧不起庶出的童若绾。
自然,这里头还有一个缘故,童若秋的眉眼随了母亲,其他随了父亲。即便别人不说,她自己也能瞧出来,从模样上看来,她不及童若淳和童若绾。哪日孙博文初次登门,她虽害羞,倒也瞧见孙博文直溜溜地盯着三妹和四妹瞧。
别的倒好说,那日经过童若绾门外,听见她说厨房做的点心不合胃口。一时便端出姐姐的架子说了一通,她原是不会说话的,用词便更是直截了当,说她庶出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童若绾面色阵红阵青,当时也没说什么,却暗暗咬牙。
童家的门庭渐渐热络起来,虽不是天天有人上门拜访道喜,也是隔三岔五便有人来拜访老太太。童若瑶时常过去请安,童若秋自然是没好脸色,可她一个待嫁娇娘,也不好太出格,不外乎受些白眼罢了。
何况,孙博文时常过来,她更想着多保留几分好印象。
天气渐渐升温,老太太起来的时间也早,周氏打着主意要童若瑶过去露脸,童若瑶也不好驳了母亲的意思,倒自己找了借口,说天气热了,早去早回。
可巧那一日,赵夫人来了,听说老太太的屏风是她自己画的花样子,便留了她在跟前讨要几个花样子。也不知张氏打了什么注意,好生夸赞了一回,让童若瑶临场发挥,就在这里画几个花样子。
童若瑶自己赌气,也就应了。花了几幅东临那边流行的花样子,老太太还留她在那边吃了午饭,这才回去。
中午的日头更毒,童若瑶琢磨着便专找阴凉的地方走,一路上都没遇见什么人,眼看着快到拱门,便能回自己屋里,却听得不远不近有说话声传来。
不留心还好,留心细听,童若瑶自己都吓了一跳,竟有些像童若绾,而另一个则是男人。且不是童若晨或者童若远的声音。
只听得那男声传来,“……我怎么知道母亲的意思是她?到底是负了你。”
“如何负了我,是我没福气罢了,比不得二姐姐。终究是我痴心妄想,可有些事儿却由不得心……”
而那男子,不是别人竟是孙博文。童二叔请了先生回来,连童老爹也说这位先生学问不错,也不知怎么孙博文知道了,央求了赵夫人,也时常过来听课。他是过来听课,怎么和童若绾在这里?难怪,这些天总觉童若绾怪怪的,每天一套衣裳,细细打扮。
童若瑶过来,周氏也会吩咐小玉给她好好打扮一番,用意明了。她以为童若绾亦是如此,没想到……
孙博文那禁得起这番隐隐约约,欲吐真言却害羞娇滴滴的模样,再想起童若秋,哪里能跟眼前这个人儿比较,骨头都酥了一半,伸手要抱住美人。童若绾却巧妙地躲过了,垂了眉眼,红了脸嗔怪道:“公子尊重些,叫别人瞧见可如何是好?”
“这里怎么会有人来,再说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大多都躲在屋里不肯出门,就是那些下人也要趁着主子们午睡,钻空子去歇歇的。
童若绾如何会叫他碰,转身背对着他,故意叫了一声二姐夫。这无疑是提醒孙博文,与他定下婚事的是童若秋,并非是她童若绾。
那孙博文自是明白,誓言坦坦地道:“若是你真有心,我回了母亲便是,虽不能同礼相待,也定是不会委屈了你。”
这竟是打着要将童若秋和童若绾都娶进门的意思,童若瑶只觉胸膛里“碰碰”地跳,暗悔自己怎么就鬼使神差地从这边走,更怪他们既要卿卿我我,也该去更隐蔽的地方才好。可转念一想,童府鲜少有人去的大概就是这里了。
地上杂草枯叶,也不见有人打扫。不是那边的地界,周氏也不好叫陈妈妈一并打扫,偏偏隔那边近,张氏也懒得叫人管。
童若瑶蹲在花丛后面,生怕被他们瞧见。好在童若绾疑心重,说了几句便站起身左右不见人,才一溜烟地跑了。隔了一会儿,孙博文才慢悠悠地站起来,竟是往那边去。
这怎么看都像是偷情,童若绾的胆子未免太大了点儿吧?
眼瞧着孙博文走远了,童若瑶才慢慢儿溜回去,刚走到院子里,就听见有人叫她,扭头一瞧,正是满脸笑容的孙博文站在大哥门口和她打招呼,“四妹是刚从老太太那边回来?”
做贼心虚?童若瑶准备点头,索性摇头笑道:“回来一会儿了。”
孙博文答应一声,笑说他过来寻大哥,请教大哥几个问题。又学着先生的语气学着先生如何夸赞童若远,直到里头童若远不悦的声音传来,孙博文才进去了。
童若瑶松了口气,回到屋里就着桌上的冷茶灌了几口,方才镇定了。可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安,不知道童若绾到底是鬼迷了心窍,还是打着什么主意?莫非,她是想效仿当年的老太太和自己的亲奶奶?
不管童若绾的心思如何,这孙博文还真是个斯文禽兽。再想起孙博文对着自己那张笑脸,童若瑶就打了个激灵,不为别的,只觉恶心。
043
小玉在隔壁听见这边动静,料定是童若瑶回来了,便放下手里的针线活计过来。一进门见四姑娘怔怔地坐着发呆,脸色十分凝重,不知是否在那边发生了什么。
童若瑶知道小玉进来,不等小玉发问,她便问道:“母亲这会子午睡了么?”
小玉扭头看了看正屋,见门虚掩着,“想来是午睡了,夫人这几天瞧着总是没精神。”
周氏忧心自己和大哥的婚姻大事,寝食难安,这会子还是不去打搅了。童若瑶想了想,也觉得有些倦意,小玉眼尖忙道:“小姐也歇歇吧。”
童若瑶点点头,和衣在床上躺下,闭着眼却始终没有一点儿睡意。依着童若秋那样的脾气,姊妹间的关系未必会好,可之前童若绾明明帮着童若秋来诬陷自己。与她们相处,虽不见童若绾巴结童若秋,可童若秋和童若绾的关系明明比自己好很多,这个童若绾……
莫非,真的是童若绾喜欢孙博文?
孙博文模样虽算不上风流倜傥,那也是潇洒有余,家势背景样样比童家好,童若绾心思较重,可也是女孩子。这个年纪,又很少接触家里以外的男子,突然出现的孙博文,也莫怪她有这样的心……
童若瑶虽躺在床上,却一直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孙博文在大哥屋里待了一个时辰左右,估计是先生讲课时间到了,他们便一起过去。隔了一会儿周氏那边就传来开门声,童若瑶忙从床上起来。
这事儿她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得告诉周氏。
周氏听完大惊失色,直呼道:“莫要胡说八道。”
“我并未胡说,而是亲眼所见,娘若是不信可问问大哥他们,今儿午后孙博文确实过来了。再说,我胡说对我有什么好处?”
周氏知道自己的女儿并非信口开河之人,可见是真的,叹口气道:“怎么如此糊涂?岂不是要自个儿害了自个儿?”
不光是要害了她自己,还会影响其他人。童家太老爷当年娶得一对姐妹花,是流传一时的佳话,可佳话最终却是以悲剧告终。姐妹最终反目成仇,老太太将妹妹儿子一家都撵出家门,那还是亲姐妹。童若绾和童若秋一个庶出一个嫡出……
这左邻右坊的谁不知童家当年事?如今说起到底是佳话多,还是看戏的多?童老爹一家即便回来了,与童家上上下下,那也是尴尬的。
再者,童家落败,即便落败也没得童家女孩儿都要嫁去孙家吧?
“你可曾对旁人说过?”
童若瑶摇摇头道:“怎敢和旁人说?可也不知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就……但那边都安安静静的,想来是没人知道。”
周氏蹙眉,“这就难办了。”
他们去说,那张氏还以为他们眼红了,可如果事儿闹大了,就没法子收场了。堵不住人的嘴早晚都会知道,童若瑶琢磨着,张氏瞧着随和,可脾气外扬了些,如果被她知道了,还不知要如何对童若绾。如果说给老太太,这可就有点儿旧事重提的意思,她又是多心的,还以为是去质问她。也就童二叔还好些,但人家的闺女,也没得她们操心。
童若绾一个黄花闺女,和准姐夫有私情,传出去都不是好话。怕的是,外人提起不会说童若绾,只会说是童家姑娘。那不是一棒子打死了童家所有女孩儿?加上童家原就有这样的事儿,还不知会说成什么样。
童若瑶琢磨了一下午,是越琢磨越可怕。固然可以清者自清,但也有人言可畏一说。就怕到最后牵扯的不光是女孩儿,把童若远也要牵扯进去。
隔了半晌,周氏道:“这事儿你别放在心上,中午你爹回来吃饭,说明儿同僚郑大人夫人要来拜访。”
说到这,周氏脸上竟然带着笑。童若瑶愣了愣,中午在老太太那边吃饭,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再看周氏眼底的深意,童若瑶暮地红了脸,又强着嘴硬,道:“那娘的意思是,这事儿咱们只当做不知道?”
如果不是老爹姓童,自己和大哥也姓童,童若瑶也不会浪费时间去琢磨,管她们怎么闹,横竖与自己不相干,只当做看戏就罢了。
周氏板着脸道:“才说了不要你放在心里,你还说?一个女孩儿说话也没个忌讳,这要是明儿郑夫人来了,你还这么口无择言的,看我不收拾你。”
周氏竟拿自己打趣,童若瑶脑袋突然一转,道:“我倒是有个主意,现在天气热了,先生年纪大,不如叫先生歇一段时间。”
“这可行不通,夏天天气热不读书,冬天天气冷不读书,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时候才能读书?”
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的学子真可怜。童若瑶答不上来,总不能把什么减轻学生负担的道理搬出来。
正说着话,陈妈妈突然疑惑地走进来,道:“外面来了个人,说什么欧阳先生请大公子。”
周氏微微愣住,“这个时辰……”虽然白昼长,可眼下也不早了,“是那位欧阳先生?”
童若瑶欢喜地道:“还能是哪个欧阳先生,说不定是让大哥现在就去他那儿呢!”
周氏才反应过来,忙叫陈妈妈将外面的人请进来,陈妈妈点头去了。进来的人却吓了童若瑶一跳,怎么看着都有几分眼熟,可又好像不是那个人。
对方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活脱脱一个锦衣白面书生,头戴玉冠,手持纸扇。在门口与童若瑶擦身而过,童若瑶也只匆匆一眼,从屋里出来,就听得那人笑盈盈道:“小生见过夫人,奉了欧阳先生之命,特来邀请童兄。”
这一声童兄倒叫的亲切,可童若远什么时候结交上这样的人?童若瑶忍不住扭头看了一眼,那人倒是彬彬有礼,看来倒和孙博文有些不同。
想起孙博文这个名字,童若瑶就是一阵恶心。摇摇头回到屋里,却又想起周氏刚刚提到的郑夫人。
毕竟天色不算早了,欧阳先生住在城外,这个时候赶着去了,未必能赶着回来。问了来传话的人,不是要紧的事儿,便约定明天去。那人走后,周氏便叫陈妈妈过去给童若远说一声,好提前告一天假。欧阳先生是怠慢不得的,自是要早早就去。
晚上,童老爹回来,吃饭的空挡,周氏便问起郑夫人的喜好,说是预备明儿接待,其实那分明是要童老爹说郑家如何,好让童若瑶自己听听。
童老爹一本正经地道:“不过是才从外地回来,在上京没有多少相识的人,我与郑大人乃同僚,互相认识罢了。”
周氏微笑着,童老爹这话明明是怕童若瑶一个女孩儿害羞。再看女儿埋头吃饭的模样,便说起欧阳先生传话叫童若远去的事儿。
童老爹微怔,遂扭头嘱托童若远要尊师等语。
隔日一早,童老爹前脚走,童若远后脚便出门。送走他们父子,周氏就忙着拾掇女儿童若瑶了,还要吩咐陈妈妈买什么菜,让小玉把正屋里里外外都收拾一遍。最后才语重心长地嘱托女儿这儿那儿的。
童若瑶本来不紧张,都被周氏弄得紧张起来,好容易让周氏停下,童若瑶才得以喘气。却听见孙博文在外面喊童若远,周氏回答一声他出门了,这厮竟然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大摇大摆地进来。
周氏眼底有些不悦,马上掩饰了,微微笑道:“孙公子是来寻若远的么?若远今儿告了一天的假,出门去了。”
孙博文只呆呆地盯着周氏跟前坐在椅子上的女子,上面穿着杏黄窄腰比甲,下面穿着妖红色百褶裙,只坐在哪儿便婀娜多姿。脸上虽未施胭脂,却十分精致明艳,即便是怒瞪着一双大眼,也媚妍的叫人错不开目光。
这是,这是四妹?
周氏咳嗽一声,孙博文才从惊艳中回神,上次童若瑶虽也细细打扮,毕竟穿的较多,如今天气热了,衣裳穿得单薄,更……
“我,我,我来寻大哥一道去先生哪儿。”孙博文虽是对周氏说话,视线却未曾离开童若瑶,就这么明目张胆地盯着她。
还读书人,这样失礼的盯着女孩儿看,也不知书都读到哪儿去了!童若瑶冷着脸,远远避开他出了门。
044
目送孙博文失魂落魄离开的模样,周氏怔怔地坐下来,心头却是不安。自己女儿虽懂事,可孙博文却这样明目张胆,随随便便进进出出,即便没有什么,叫外人瞧见也多有不妥。别人家如何教养孩子她无权过问,若远与他一道读书,再加上一个童若晨……
周氏越想越后怕,思维更是混乱,一时想到童若瑶说的那个法子,也未免不可。新婚燕尔,他总不能也日日往这边跑,实在不成,也只得叫若远不过去了,只在家里温习课业。
陈妈妈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提着一只鸡回来,小玉在回廊上瞧见,忙迎上去接了菜篮子,却盯着那只鸡发怔,“妈妈,还是活的?”
“可不是活的?我想着这鸡毛咱们留着还能自个儿做个鸡毛掸子,平日里扫扫灰尘是极好用的。”陈妈妈一边说一边往后面走。
小玉称赞道:“妈妈手巧,我却做不来。可妈妈会杀鸡么?我记得市集上也有杀鸡的,何不……”
“那又得给钱了,杀鸡有什么难?你只管瞧着。”说着朝正屋里望了望,见周氏呆坐着,脸色似乎有些不好。
小玉随着陈妈妈的目光看了一眼,冷哼一声,压低声音道:“方才孙家少爷冒冒失失地闯进去了,还说是有教养,却这般无理。也不知是不是压根就没把咱们童家放在眼里,虽说与二姑娘有了婚事,也不该把这里每一处都当成自个儿的家吧?”
陈妈妈没说话,只往后厨去了,见小玉跟着来,便叫她去前面照应着,厨房里不要她进去。
巳时三刻,新开的门前停了一辆九成新的马车,小玉在回廊上瞧见,忙去正屋禀报周氏知道。周氏理了理衣裳便出来,只见一位四十来岁的妇人在一名小丫头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随后又一位婆子跟着下了马车,三人在门口望望,似是看看有没有走错地方。
周氏却在看清那夫人的模样后怔了怔,只觉有几分眼熟,似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具体的却又想不起来。
倒是那来客惊喜地叫了一声“淑珍”,竟是周氏的闺名。
周氏一时也弄不清到底是谁,但显然对方是认识自己的,忙带着笑迎上去。见周氏眼底的疑惑,郑夫人也不打算兜圈子叫她猜,只笑道:“你嫂子可还好?”
周氏猛地想起来她是谁了,说起来还是周氏未嫁人时的事儿,那时候她和母亲借住在表哥家里,这一位就住在表哥家隔壁。
“原来竟是夫人你?”周氏禁不住心底的惊喜,多少年了,自从她嫁了人,母亲病故,表哥一家不知搬去什么地方,就再也没见过那些当姑娘时认得的人。
郑夫人笑道:“你倒是没变,如今瞧着你,还和那时候一样。”
既是旧识,便多了几分亲切,更多的则是久别重逢后的感触。郑夫人瞧着院子里的一切,叹道:“那时候你嫂子只担心你,生怕你因没了父亲,嫁了人吃苦。如今倒是可以放宽心了。”
周氏黯然,“我也许多年未曾见过嫂子,并不知他们如今身在何处。”
郑夫人愣了愣,继而叹道:“当年你出嫁之后,我也搬了家,说起来也真是巧。老爷一日回来,说起同僚童大人,我也就那么一问,不曾想就是你。可真正应了那读书人嘴里说的,不巧不成书。”
说这话便进了屋,小玉忙将备好的茶到上,周氏请郑夫人坐下,随着郑夫人来的两个人便站在她身后。周氏又叫小玉搬了杌凳让她们也坐下,才和郑夫人继续叙旧。
原来郑夫人的丈夫在部里已经待了多年,只因家境也不宽裕,在上京租了房子住着。郑夫人前年春天才来的上京,如今倒是在上京买了一处小宅子,女儿嫁了人,三个儿子住在一处,大儿子成了家,二儿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纪,小儿子是姨娘所生,如今年纪尚小。
说起不宽裕,大概也是当年,现如今郑夫人可是一身官夫人派头。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头上戴着赤金簪子,便是跟着她来的那位婆子也是体面的。现在正用一双挑剔的眼睛,打量着屋里的陈设,似乎想透过这些看明白童大人家的家底。
“你是有福气的,童大人进士出身,如今在部里又深得上面的器重。不像我家那位,考了个举子,最后拜在黄大人门下,才在部里谋了个缺。”郑夫人一说一笑,又是一叹,好像还真有几分羡慕似地。
她的年纪也只比周氏大两三岁左右,保养得当,看起来却与周氏差不多。再者,周氏身上穿的都是往年的旧衣赏,和郑夫人坐在一处,多少有些寒碜,她又觉得高人一等,说话声便大了几分。
周氏笑道:“都是天子门生,倒时常听他回来说,在部里多亏了郑老爷照应。今儿还嘱托我,夫人来了要好好招待着。不曾想,竟是夫人你。”
郑大人资历深,现如今虽和童老爷官品一样,然童老爷是新人,和他到底不同。说白了童老爷也就一个助理,郑大人好歹还有点儿说话的资历。
童若瑶在门口听着里头说话,听到郑夫人问起周氏的儿女,童若瑶才进去,遵循着周氏的教导,规规矩矩给郑夫人行了礼。
郑夫人只呆呆地看着她,半晌才笑道:“竟活脱脱一个仙女儿!”
童若瑶微微红了脸,听着这样的赞美多少还是有些害羞的。在加上,周氏昨儿话里话外透出的意思,虽不是男女相亲,却也是见见对方的母亲,何况童若瑶也不擅长这样的场面。
周氏笑着介绍郑夫人,让童若瑶喊伯母。
童若瑶依着周氏的意思,叫了一声,郑夫人便站起来,亲切地握住她的手,从头到脚细细看一番,最后扭头朝周氏笑道:“倘或你嫂子瞧见,指不定比我还高兴。那会儿你住在你嫂子家里,好像还是昨儿的事儿,今儿你女儿都该嫁人了。”
这话说的,到底是来叙旧还是来那啥的?童若瑶垂着眉眼,倒希望她只是来叙旧。郑夫人说话听着好听,却分明处处压着周氏。
陈妈妈在后面听得外面的动静,料定是客人到了,便将早起预备的点心端进来。客套间,童若瑶挨着周氏坐下,听着郑夫人继续和周氏叙旧。从中倒知道了一些母亲过去的事儿。正听得津津有味,外面童若秋的声音传来。
“……妈妈何苦自己做,我屋里便有剩余的,你过去拿便是。这血淋淋,瞧着多吓人。”
竟是童若秋从那边过来,经过后面厨房见陈妈妈在哪里杀鸡,又见她将鸡毛细细地收捡起来,好奇一问才知道她要做什么,便摆出趾高气昂地模样说了这些话。
人刚到院子里,便朝着童若瑶的屋里喊道:“四妹,老太太昨儿叫你画的花样子画好了没?叫我过来取呢!”
那不耐烦的语气竟好像童若瑶是她的丫头,一边说一边自顾自地往那屋里去,小玉站在门口喊道:“二姑娘,四姑娘在这里陪客呢。”
童若秋顿住步子,“这边来了客?怎么我不知道?”
说着便朝正屋来了,郑夫人疑惑地看了周氏一眼,周氏解释道:“是二老爷家的二姑娘。”
郑夫人对童家倒是不甚熟悉,只见一位身姿高挑的女孩儿进来,不耐烦地看了屋里众人一眼,才朝周氏和郑夫人行了礼。
郑夫人目光在童若秋和童若绾身上来回转了几圈,神色渐渐有些异动。
周氏虽不喜童若秋,身为长辈也不好摆脸色,便叫童若瑶陪童若秋去拿老太太要的东西。她们刚出门,郑夫人便打听起童若秋来。周氏倒没多心,又因她是旧识,少不得多说了几句。
别说郑夫人留心,就是她身边的婆子也留心了,都是童家的姑娘,身上穿的可大不一样。
“既然来了,是不是也该去拜见拜见老太太?毕竟是长辈,今儿就让我充一回你的娘家人如何?”郑夫人笑着问道。
周氏爽朗地道:“夫人要过去拜访老太太,老太太必然高兴。”说着便叫小玉先过去通报一声,她和郑夫人随后就过去。
045
上京西街一代,多是外来人住的地儿,有从商做买卖的小商户在此落地生根,亦有一些从外地搬来上京的人,少数上京本土人家。因地界处于朱雀街末端,住宅后面便是酒家驿站,甚为喧哗,来往人流鱼龙混杂。这里的宅子或买卖或凭租相对来说便宜许多。
此刻,天才蒙蒙亮,街上车轮碾地,商家叫骂伙计,扫地声、小孩儿哭闹声,各种啁哳此起彼伏。
一位婆子推开门进来,“老爷方才问,昨儿借来的马车还用不用,倘或不用他便打发人去还了。”
郑夫人理了理鬓角的头发,对着铜镜照了照,一边起身一边朝那婆子道:“你去王家问问,他们若是要用就拿去还了,不用就搁着吧,我还有用。”
说话的空挡已经从屋里出来,随着朝西边紧闭的房门望了望,嘴里碎了一口,便朝东边抱夏去了。
里头两个小丫头已经将早饭端上桌,郑老爷坐在上首,就着一碗米粥一个馒头吃早饭。郑夫人叫丫头们都退下,这才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刚准备吃饭,冷不防郑老爷突然问道:“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郑夫人一听,眼底虽不喜,却笑着答道:“一家子多少张嘴吃饭,还能有多少剩余?”却知郑老爷这么一问,必定是要用银子的。
郑老爷道:“我平常坐的那定轿子坏了,昨儿张财说只花几两银子用这个旧的去换个新的。今儿张财要过来,你叫人看顾着。”
郑夫人松了口气,是几两银子的事儿,不是黄大人府上又有什么大事儿。这三四年间,女儿出嫁,大儿子成亲,如今又在上京买了宅子,家里的日子确实是难了。眼下二儿子年纪到了,在老家寻个姑娘固然容易,但这迎娶路上却不知要花多少钱。
童家姑娘好是好,可那家也分明是穷得叮当响。童家二房那边却不同,昨儿郑夫人过去拜见童家老太太,所见所闻皆像大户人家。夜里找郑老爷一打听,才略略知道了一些童家的事儿,又听得老爷说童家曾经如何风光,想到那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俗语,心里却已是打定了主意。
且说,童若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