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第3部分阅读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 作者:rouwenwu
,明年倘或榜上有名,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有好处。 当年他们吃亏就吃亏在娘家无人出面,娘家没势力才受欺负,她不想自己的瑶儿同样如此。
这些事还是第二天童二叔离开后,童若瑶和周氏一起做针线,听周氏说的。姐妹共事一夫?童若瑶半晌没回味过来,那童老爹见了老太太是叫姨妈还是叫母亲?她和童若远是叫奶奶还是叫……
果然佳话都没好结果,一开始是喜剧最后总会变悲剧,这个事儿告诉人们,姐妹共事一夫那绝对是不理智的做法。
童若瑶真佩服当年想出这个主意的人,不过这样的事儿在古代并不难见到,她是小辈,对长辈的事儿也没有资格去评论,现在的问题是,童老爹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是童若瑶世故,或者童若瑶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如果童家老太太真愿意帮助他们一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她是绝对会选择接受的。假装清高这样的做法也太矫情了些,人还是该看开一点儿。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叫喊声,童若瑶出去看,竟是村里几位妇人来了。自童老爹中举后,李家村的人对童家就热情起来,很多时候热情的过分。
童若瑶请了她们进来,就去张罗了茶水。如今农忙过了,地里的农活少了都是男人们去忙,女人们就在家里赶着做冬衣。乡下人出门串门子闲逛是常有的事儿,没有复杂的程序,想到谁家就去谁家。如今,基本都会来童家了。
大伙儿进屋,周氏也在做针线,衣裳料子却是好的,也知道周氏母女在帮城里人做些针线活计的事儿,便有人道:“周婶子怎么还忙着这些呢?如今你家那位比其他人自是不同,该好好儿预备预备明年童老爷去上京的事儿才要紧。”
说着,便拿出一些茧绸和青色鞋面料子,朝周氏笑道:“周婶子别嫌弃,虽是剩下的,到底还是新的。”
周氏微笑道:“那些东西现在预备到底早了些时候,再说这些活计也是老早接下来的,总不能不做。我身子骨也不好,别的不能做,只能做这些事儿了。”
童若瑶在一旁听着,知道周氏大概和自己的想法一样,现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理由非要装出不一般来。
大伙一边做各自的活计,一边闲聊着村里的八卦,随便还提到了李长老来说亲的事儿,今儿李长老的家人没来,这些人便拐弯抹角地问。周氏一概是同个说辞,童若瑶的亲事是定下了,可大伙好像不相信,编排起李长老的为人来,间接地也辐射了李长老的孙子,随便提提自己家的孩子。
一连好长时间,童若瑶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再这样下去,倘或周氏说得那个人没来童家,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转眼便是九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冷起来。童家的小院时常很热闹,这期间,童老爹依旧读书,和往日不同,他虽是举人了,还是会做一些家务。童若远照样逢上赶集之日便去市集上摆个写字摊子,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只九月底的这一天,王乡绅再次带着小儿子造访了童家。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大家的支持!
011:胡搅
原来这王乡绅得知童二叔在上京的府邸后,特地找人打听了一番,也恰好他大儿子在上京有买卖。王乡绅便趁热打铁,写了信叫他大儿子去拜访童家二老爷,没想到这一趟不但和童家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更打探出童老爹的过往。
那童家虽是落败,祖上留下的宅子却都在,端的是富丽堂皇,瞧在外人眼里,也是真正个的富贵人家。于是,王乡绅更有了攀交之意,今儿来却是为了他小儿子的婚事。
童老爹在正堂屋里会客,周氏上了茶水就退出来,童家如今的家本来就简陋,一共四间房,以前没有灶房的时候,多出的那一间便是吃饭的地方,后来才改为堂屋。四间房一字排开,相隔皆是一道土墙,隔音效果不好。何况周氏和童老爹的卧房就在堂屋隔壁,那边说了什么,这边听得一清二楚。
当王乡绅说明来意,周氏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口,紧张地捏紧手里的针,就怕童老爹答应。反叫童若瑶也跟着紧张起来,直到听见童老爹说:“谢王乡绅抬爱,小女不才,又疏于管教,令公子仪表堂堂,却是高攀不起。然,小女婚事早已订下……”
周氏松了口气,一扭头见童若瑶隐忍着笑,故意板着脸道:“倒是在为你操心,你却事不干己的模样。”
“有爹娘在为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童若瑶说着就钻进周氏怀里,那王乡绅的小儿子虽仪表堂堂,也有些才学,可性情做派却不怎么样。你道他第一个老婆是怎么死的?就是他出外喝花酒,醉醺醺地回来又打了他老婆。结果他老婆肚子里七个月大的胎儿流产了,孩子没保住,连大人也没保住。
尽管王乡绅花了些钱摆平了这事儿,但这乡里乡亲的,谁家的事儿能瞒得住,八卦早就满天飞了。童老爹是一心只知道读书,可他却并非糊涂虫。
这边王乡绅再次造访童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氏耳朵里。只说这些日子,刘氏也经常带着孙子去童家闲逛,周氏对她和对村里其他人并无两样,一样的笑脸相迎,可刘氏总觉得她对自己不一般。也就是这个感觉,让刘氏坚信周氏说童若瑶定下婚事的话并不可靠。
在家里总催着大奎去童家看看有没有要帮忙的,大奎哪里肯,别说现在,就是以前他去了也只远远儿看着里面,并不能帮上什么忙。
这会子知道王乡绅来了,怎么也坐不住,从屋子里出来见大奎提着水桶去挑水,便道:“你还有这个闲心,媳妇就要跟着别人跑了,还不快去瞧瞧?”
大奎理也不理,照样往外走。刘氏紧几步追上他,冷哼一声道:“以前不是经常去么?家里的事儿放任不管,偏偏去操心,现在我又不拦着你了,你怎么就不去了?”
那大奎嘴里不会说,心里却明白,童若瑶嫁给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这些天已经有些心浮气躁,又被刘氏闹着,这会子禁不住张口就道:“娘也知道以前,既然娘记着,她们就不记得了?”
这一番质问倒叫刘氏不好接话,这段日子厚着脸皮去童家,刘氏本来就心虚,就怕周氏或者其他人提到以前她如何编排周氏母女的话来。没想到今儿自己的儿子却说出来,心里一时又气又恼,耳根子胀得绯红。
情急之下,道:“我哪里知道后来会发生这些?”
大奎也学着他母亲冷笑的模样,道:“娘如果以前就知道呢?就会看得起童家?我是娶老婆,又不是娶岳丈一家子回来。”
这话刘氏自有自己的道理:“虽是娶老婆,那童家姑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娶回来有何用?”
“娘这样说来,还叫我去童家做什么?”
“我这话还没说完呢!那是以前,如今倘或娶了童家的姑娘,连你也跟着享福,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村里人都有这个想法,连李长老都如此,倘或最后是大奎娶了回来,这李家村谁家有她家风光?
后面那些话刘氏是在心里想的,大奎只看着也知道她想的什么,挑起水桶绕道往外走。
刘氏瞧着他的背影,气得跺脚,“好歹你救过她一命,她不能忘恩负义!”
这话叫大奎顿住步子,沉着嗓音道:“已经迟了,再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她报答这个恩情。”
这些年都是自己瞎想罢了,那样的女孩儿怎么能屈身待在这样的地方?童家本来就是从上京搬来的,如今只怕是要搬回去了,就是童若瑶真的答应下嫁,童老爹和周氏也不可能答应,他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孤零零地待在这么远的地方呢?就是大奎也不愿。
回到屋里的刘氏越想越气,晚饭时便朝大奎唠叨:“王家这门亲原是好好儿的,结果人家姑娘却不肯了,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童家姑娘,如果不是你被她迷了心窍,做出那些不合规矩的事儿来,传到王家姑娘耳朵里,王家姑娘如何会不肯?”
刘氏一边说,一边琢磨,接着又道:“她童家姑娘误了你的事儿,总该给个说法?纵然是老天爷也不能像他们家这样欺负人,不过是童老爹中举罢了,莫非中了举就成了贵人?”
大奎匆匆扒了几口饭,放下碗筷就出门,懒得听刘氏唠叨这些。刘氏却好似没有擦觉,继续道:“不能就这样算了,总该向童家讨个说法才成,如今你也一天天大了,外面的人只说你一颗心都在童家姑娘身上,略好的姑娘哪里肯嫁给你,难道就由着你一辈子不娶媳妇?”
刘氏越说心里的想法越多,好像有千百个理由都是童家对不起他们家,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就看不起童家,更看不上童若瑶。而大奎除了那次救了跳水的童若瑶,根本就没帮童家做过任何事,童家到底有什么对不起她家的?
之后几日,刘氏渐渐便不往童家来了,然而,她的那些话却渐渐的在李家村传开了。众人倒没当回事儿,因为大伙都记得这之前刘氏还和周氏吵了一架,差点儿打了起来。大伙不过是当做笑话听,或暗地里嘲笑刘氏一回。
为这事,周氏还找了童若瑶,闻声细语地道:“不是娘故意阻拦什么,也不是要编排谁,大奎倒是个踏实的人,可他母亲……你嫁去这样的人家,受苦受累不说,还得受气,做人不能要求样样都好,但总要把坏的方面降低才成。娘也不是看不起乡下人,倘或是个和和美美的家庭,你又愿意,做娘如何不肯?”
童若瑶也没想到刘氏会来这一手,现在细想来,亏得周氏管教严格,不让她出门,倘或真和大奎接触多了,才是有嘴也说不清了。原以为乡下淳朴,却也是因人而论的。李家村到底是受了许多城里人的影响,已经失去了原该有的淳朴。
“我省得。”童若瑶在心里一叹,自己对大奎也是抱有一份感激在里面,如果不是他自己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周氏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有好总有坏。
“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了,那天王乡绅不是带了一封信来么?是不是二叔叫带来的?”
周氏听了,慢慢放下手里的针线,怔怔出了半天神,才扭头勉强扯出一抹笑来,点了童若瑶的额头,道:“就你古灵精怪的,什么也瞒不住。”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亲亲们的支持!
012:远客
童若瑶原来还想问信里说了什么,见周氏脸色越发沉下去,也不便问了,只好埋头继续做针线。
眼看着便要到年底,这些接下来的活计要紧快些完成,这样才能舒坦地过一个年。这个时代,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童家虽然只有四口人,但大年三十晚上一样要守夜放爆竹。这也是因为李家村家家户户日子不错,都有那个闲钱,去年李长老家将就足足放了半个时辰,花去了不少的钱呢!
今年因童老爹过了年就要去上京赶考,童家的年货比往年少办了许多,童若瑶和母亲一起列了个单子,由童若远去市集时顺便带回来。
村里其他人家也忙着预备过年的诸多琐事,家家户户打扫除尘、辞旧迎新,加上如今村里人都愿意与童家来往,少不得谁家办了什么新鲜的东西都会送一点儿给童家尝鲜。或有亲戚从外地叫带来的,不是本地特产的,童家的门庭依旧显得热闹。
别人送了东西来,童家也不能不还礼,如此一来,这年底的花费反而比往年多了许多。可也不能驳了村民的脸子,周氏母女只得精打细算地张罗着。只望快些过年,等年过了,差不多也到了农忙的时候,那时候村民就没这闲工夫了。
这一日,大雪从天而至,童若远不听劝阻依旧早早就要去市集。童若瑶知道拦不住,这一次却忍不住劝他,毕竟外面冷得吐气都能结冰,他在室外怎么拿笔写字?
周氏和童老爹见童若瑶劝,就暗暗地退到屋里去,童若远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性子,脾气又倔强,反而会听他妹妹的话。
见小妹心疼的模样,童若远眸子里浮出一抹笑,道:“今年最后一次去了,不用担心,会早早回来。”
“家里又不缺这一点儿钱……”童若瑶说的有些心虚,家里一切开支都是周氏和自己张罗,可大哥那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家里的状况。在这一点上,童若远比老爹强多了。
童若远宠溺地摸摸童若瑶的脑袋,笑得叫人如沐春风,童若瑶嘀咕道:“现在不流行使用美男计。”
童若远大概压根就不知道,他笑起来的时候和不笑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童若瑶很无奈地承认,自己对大哥的笑容没有一点儿免疫力。
“中午回来吃饭,如果不回来,我也不吃!”在这样的情况下,童若瑶也只能使用威胁手段了。还是最卑鄙的那种,当然这单单是对童若远而言。
童若远只能在心里长叹,这个小妹有时候稳重的不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儿,偏偏有时候又像个孩童,端的是叫人喜欢。
在童若远再三保证之下,童若瑶又叫他添加了一件衣裳才放他出了门。而这天童若远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午饭前就赶回来了。他不能叫小妹饿着肚子啊,可这一天他却不是一个人回来的。
恰好这天,刘氏的丈夫、大儿子两口子也回来了。她大媳妇得了主人家的赏赐,有两匹上好的料子和一些首饰,拿回来自然是都交给了刘氏。那些首饰不是玉便是银,虽刘氏也有一些,却没这些的做工精致、成色新。
叫她大媳妇收着一些,剩下的就叫大奎送去童家。她大媳妇也知道婆婆那心思,心里虽有些不情愿,却也不便驳了婆婆的脸子,少不得笑脸把自己那些好的又捡了些出来。横竖她遇上了一个好主子,这些东西时常都有的。在婆家尚未站稳脚,不能就此得罪了婆婆,何况童家如今不比当初,倘或大奎真能娶了童家姑娘,她也能沾点儿光。
刘氏见大媳妇如此爽快,也就全部都收下了,包起来就催促大奎趁着午饭前送去。大奎原是不肯,奈何一家子都劝着,他只能厚着脸皮去,心里琢磨着就出去走一趟,照样把东西拿回来,编个理由搪塞过去便可。
出了院门,一路往童家这个方向走来,拐个弯便能瞧见童家的小院。此时,只见一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停在院门口,三四个身穿斗篷的人在外面守着,另有一人进去了。
大奎心头诧异,不觉加快步子,刚走到童家门外的水井旁,只听得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在里面说话。
“见过大老爷,给大老爷、夫人、小姐哥儿请安。”
那声音沉着却透着恭敬,大奎再一瞧外面的人,那斗篷都是极好的货色,在城里见穿的都是有钱的主儿。而紧接着,那声音又传来:“外面马车上的是二老爷和老太太叫送来的,说小姐和哥儿大了,她一直没照应到,这些东西都是她的心,不管大老爷身在何处,上京童家到底也是大老爷的根。只望来年暖和了,让大老爷都带回去,让她老人家也瞧瞧。”
院子里五个人,站在对面毕恭毕敬的中年来客,浑身上下都透着与这简陋院子不相附和的感觉。然而,他话里却无丝毫看不起之意,这份功夫童若瑶实在佩服。这应该是上京童家的下人?
瞧瞧这一身行头,脱下来换成钱,大概够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半年。
周氏神色相当复杂,童老爹紧紧绷着下巴,眸光深沉,虽是极力抑制,到底也能感觉出几分不悦来。
这数九的气候,原本就冷的要命,可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气氛。几乎被凝固了一般,那人说完了话,便恭恭敬敬地垂首而立,不再言语,耐心等着童老爹发话。
东西装了整整一马车,足有两米多高,外面用青色布遮住,但也能瞧出箱子的菱角。上京到东临十天的行程,如今下雪,昼短夜长,又押运这些东西,至少也要走上半个月,还是比较快的,有可能会更长。也就是说,童二叔回去后,没过多久就叫人预备了,东西这么多,也需要时间。
在这样的气氛下,童若瑶只好想着一些比较轻松的事儿,比如,如果整箱整箱都是银子,那该多好!这样老爹也不用考什么功名了,坐享其成这辈子都是享福的。当然,这是消极的想法,如果拿去做买卖,或者置办田产,就在这样一个离城区不远的地方,过着悠闲的日子也不错。
白日梦被童老爹的声音打碎:“送回去,只当没来过。”
这话里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童若瑶在心里替老爹叫好,果然有骨气,这才是富贵不能屈的精神。可是……
童老爹说完便道了一声“送客”,就转身进屋去了,童若远盯着父亲的背影,紧接着也进去了。
童若瑶眨眨眼,真的不要?就算不是银子那也是能换成钱的东西,送到嘴边的肥肉都不吃,真是可惜。
现在院子里就只剩下三人,来者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一眼周氏,十分为难地道:“大夫人,倘或送回去老奴也不好交代,夫人您……”
那就收下呗,童老爹就算要彻底和上京童家划清关系也不可能啊,难不成把姓氏改了?即便改了,身体里流淌的依旧是童家的血,既然不可能那就收下呗,当做补偿。
这只是童若瑶的想法,周氏在这事儿上却不便做主,再说她也被老太太当年的做法寒了心,怨了这么些年,岂是一朝一日就能忘记的。最后重复了童老爹的话,转身走几步见童若瑶没跟上来,又转回来拉着童若瑶进屋,并关上房门。
大概是主人的心情小黑也感觉出来了,方才一直乖乖儿卧在灶房门口的小黑,这会子站起来,抖了抖黑溜溜的毛皮,嘶牙咧嘴,做出十分凶悍的模样,一步一步警告似地朝这人走来,直逼得那人退到院子外。它伸出爪子,把院门关上。
这外面几人,皆被这只其貌不扬的小黑狗震住,感情连狗也不欢迎他们?
013:现实
童家院门口来了陌生了的访客,虽是大雪天的,李家村的人依旧掩饰不了热情,纷纷走出院子张望。
刘氏见大奎把东西尽数拿回来,禁不住出言说了几句他没用的话,刘氏的丈夫和大儿子坐在炕上算账,听得刘氏训斥大奎,大奎的大哥大富听不下去,便道:“童老爹是读书人,最是讲究规矩,倘或送些别的还好,这些贵重的定是不会收的。”
刘氏白了他一眼道:“不懂我的道理就甭浑说。”
大富听得只好不说了,恰好大富媳妇从外面回来,接下身上的斗笠,惊奇地道:“远远瞧见童家门口站着许多人,大奎刚刚儿去了,可瞧见了?”
刘氏不等大富媳妇说完,把孙子递给媳妇就奔出屋子去看。隔了一会儿回来道:“了不得,好几个人呢!也不知什么来头,还有一车子的货物。”
他丈夫却好似知道些什么,道:“在城里就听人说了,童老爹原是上京童家的老爷,不知什么缘故搬来咱们这里,如今怕是本家亲戚知道他们在这里,打发人来探望。”
刘氏想起童二叔,心里已是万分相信了她丈夫的话,道:“原就觉得童家与咱们乡下人不同,原来是上京的。”
语气里掩饰不了满满的羡慕,他丈夫又道:“即便是上京,那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听人言,上京也有许多外表瞧着好,家里却没米下锅的。”
刘氏冷哼一声道:“再怎么说也比咱们好,再说童老爹如今是举人,后儿可就是官老爷,你见过官老爷家没米下锅么?”
她丈夫接不下话,心里也明白刘氏的念头,往常每次回来必然能听到妻子编排童家母女的话,这一次回来却都听她说童家姑娘的好处去了。也不想想,人家是上京的,怎么可能下嫁留在这乡下?
何况,大奎也不是读书人,所谓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纵然人家姑娘愿意,做父母的不点头,她会背着一个不孝的名誉嫁给大奎?
她丈夫实在不明白,刘氏到底是钻进了什么死胡同里出不来,这会子少不得多说两句:“咱们有多大的本事,就守着多大的地儿,你也别瞎想这些,还有大奎,人家姑娘从来没和你说话,你这样岂不是要害了人家姑娘?那些城里人不像咱们乡下人,这样的玩笑却是开不得的。未出阁的姑娘,倘或传出这样的话来,轻者一辈子不出阁,重者却要受家法或自缢身亡。”
她丈夫毕竟在城里多年,这些或多或少也有了解,一席话说得其他人皆唬得愣住。大奎自然也都听到心里去了,刘氏同样如此。两个人,却各自有不同的心思。
外面的雪愈发下的大了,童若远从堂屋里出来,童若瑶忙倒了一杯热茶送去。看着小妹亮晶晶的眸子,童若远吃了两口茶就把今儿遇上外面那些人的事儿说了一遍。
原来,那些人竟是昨晚就到了,因天黑就在镇上找了落脚地儿,今儿早起又朝店家打听李家村。闲聊中提到童老爹,没想到那店家就领他们去找到在市集上摆写字摊子的童若远。
那领头的姓廖是上京童家的家生奴,如今是管家,当年童老爹带着家小离开时,童若远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虽时隔十来年,依旧一眼就认出廖管家来。
听童若远这样说,童若瑶不觉笑起来,“原来大哥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既然愿意把他们领回来,自然也是有心要收下这些东西的,家里是什么情况,还真的没必要掩饰,装出清高扮矫情。这样做损失太大了,何况爹爹上京赶考,大哥也要娶媳妇,都是要花钱的。
问题是看大哥的模样,老爹好像还是放不下,童若瑶立刻就想到了周氏。相对老爹来说,母亲的思想工作更好做,固执的老爹多多少少还是会听母亲的话。想到这里,童若瑶自告奋勇接下去劝周氏的任务。
朝童若远做了一个要他放心的手势,就钻进正屋里找周氏去了。
看着小妹娇小的身影消失在帘子后,童若远嘴角不知不觉浮出一抹笑。眼角余光扑捉到院子外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定睛一瞧竟是大奎的母亲周氏。
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倘或不是小妹说清者自清,童若远绝不会任由刘氏之前那样编排自己的小妹。可在这些事儿上,小妹明显比自己理智,与刘氏这样的人闹,只会越闹越混。
用小妹的话,那便是,宁愿得罪杀人犯也别得罪蛮不讲理的小人。
虽然才到午时,可因为外面下雪,阴沉沉的,屋子里便不甚明亮。周氏歪坐在炕头,听见脚步声才抬头望过来,见是童若瑶,勉强扯出一抹笑来。招手叫童若瑶坐到她身边去。
童若瑶轻轻靠在周氏怀里,琢磨半晌,幽幽道:“过了年大哥就二十了,恰好适逢爹爹上京赶考,不知道爹爹会不会带大哥去?”
是啊,老大已经二十了,眼下便到了娶亲的年纪。童若瑶知道,周氏最担心就是她和大哥的终身大事问题,其中大哥占很大的比例,因为他是长子,并且是唯一的儿子。在这一点儿上,童若瑶倒没觉得父母偏心,反正在大哥心里,自己这个小妹他很紧张的。
“大哥相貌堂堂,读书写字做文章样样好,定要好好儿寻个能配得上的。”童若瑶憧憬着未来嫂嫂的模样,接着道,“母亲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了人选?”
原谅童若瑶卑鄙了一回,因为只有这样,周氏才会急,她急了才有用。童若瑶又说了一大通的话,周氏只听着,待童若瑶说完了才道:“去把你爹叫来。”
有戏!童若瑶一时得意忘形,出门的时候差点儿被门槛绊住。幸而大哥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
“我去煮饭,您请爹爹去正屋,娘有话要和爹爹说。”童若瑶说完眨眨眼,自信满满地朝童若远笑了笑。
眼瞧着童老爹去了正屋,童若瑶就轻手轻脚地从灶房出来,摸到正屋的窗台底下。周氏温软的嗓音响起:“……总不能就让他们在院子里外站着?这大雪天儿的,又是年下,瞧在外人眼里也不好。再说……”
这对童老爹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决定,如果没有童二叔,那么童家的一切都是他的。但那是假设,事实是有了童二叔,童老爹被华丽驱逐。
隔了很长时间,这中间童若瑶不知道童老爹做了怎么样的思想斗争,但结果是童老爹允于了。在现实面前低头,其实也不失为明智的抉择。童若瑶忙不迭地往灶房跑去,在米缸里舀了两竹筒米,觉得不够,又加了两筒。淘了米便开始生火做饭。
外面,童若远将几个从上京远道而来的人请进屋,那些人却不敢,把车上的货物一箱一箱卸下来,搬进堂屋里去,童若瑶目测了一下,大概有十几二十箱,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014:蛮缠(1)
吃了午饭,廖管家在堂屋里和爹爹说话,其他人都退到屋檐下守着,童若瑶和母亲坐在正屋里,那边说的了什么隐隐约约也能听到一些。
童家原是上京书香世族,但人丁一直单薄,到了童老爹这一代,就两个儿子。童二叔自幼便不爱读书,后来分家,便用家里的钱做些买卖,这些年倒也能过得去。但商户毕竟叫人瞧不起,何况原是书香世族,却沦落到经商的地步,那些自命清高的大族渐渐也不与童家来往。
这些信息童若瑶当即就消化掉了,而得到一个结果便是,上京童家既然派人送了这些东西来,也必定会想方设法是把他们一家子都接回去。
“二少爷也是不爱读书的,整日在家里胡闹,或在外面厮混。”廖管家不觉长叹口气,下意识地朝门口望了望,道,“请恕老奴冒昧直言,大少爷却是稳重的,也是大老爷调教有方,来年必然榜上有名。”
童老爹慢悠悠地品着茶,茶叶是此等货,这些年吃着却好似吃出不同的味道来。提到自己的儿子,童老爹面上虽没什么,心里却欢喜。又听得廖管家说二老爷的儿子不成器,那心里自然多了一份得意。
廖管家说了许多废话之后,终于进入主题,“明年四月老太太七十大寿,大老爷虽已离家,于情于理也该让夫人、哥儿小姐们回去一趟……”
送走廖管家等人,童老爹独自一人在堂屋里坐了许久,直到晚饭时间才出来。这一顿饭吃得相当压抑,饭后童老爹放下碗筷吩咐周氏道:“那些东西收起来。”
童若瑶和哥哥一起洗了碗筷,也去堂屋里帮母亲的忙。一共有十六只箱子,其中好几箱都是上好的料子,当然这是对李家村的人而言,虽然富裕,却也不是都有绫罗绸缎做衣裳。
另外还有一个箱子里装着首饰,每一样都用一个小匣子装着,并且注明了这些都是老太太给童若瑶的。从这些东西上看来,上京童家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童若瑶拿起一个小匣子打开,里面是一对祖母绿翡翠耳钉,静静地躺在猩红色的绒布上面。可惜童若瑶怕疼,没有打耳洞,这东西也用不上,便琢磨着这样颜色鲜明,质地不错的翡翠能当多少钱。
东西自然是不能私下收了,童若瑶只是瞎想罢了。把东西清点了一遍,都搬进了周氏和老爹的正屋。
童家远方亲戚送了好些东西来,这事在事发当天便成了李家村妇人八卦的话题,更有人夸大地猜测不知到底送了多少银子来。到了第二天,童家一家子却好似这事儿没发生一样,人们猜想的那些统统没有发生。
一连好几天,大伙议论的热情依旧没有减弱。更有人说那天来的几个人,个个穿的都像城里的爷们,手上带着金戒指,上面镶着拇指大的宝石。夸张没有极限,越到后来越厉害,就差没人说那是皇帝家的人了。
这样的一群人来了,还张口闭口称呼童老爹为大老爷。那么,童老爹到底是何许人?不管是什么人,那绝对比李家村任何一家都强多了。
年底虽说忙,但也算的上清闲,就连附近几个村的人也跑来这边打听。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童家就没断过人,今儿不是这个带着亲戚来探口风,明儿其他人又来了。
连童若远也没能幸免,俗话说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这些人竟亲自上门推销女儿。童若瑶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若要别人瞧得起,就须得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地方。
周氏在屋子里陪着来访的客人说话,童若瑶在自个儿屋里给爹爹和大哥做鞋子。冷不防帘子被撩开,童若瑶抬头望去,竟是一脸笑容的刘氏抱着她孙子从外面进来。
童若瑶不留痕迹地蹙蹙眉,刘氏怀里还揣着一个盒子,不等童若瑶站起来让座,她倒先走过来把盒子塞给童若瑶,低声笑道:“原是叫大奎送来,他那人你也知道,见了姑娘就害臊,少不得我厚着脸皮来了。”
童若瑶哪里敢收,这刘氏的目的她早就明白的,这会子见大伙都对自己好了,她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倘或老爹最后没有升官发财,她又会是怎样的呢?
刘氏见童若瑶不言不语也不动,厚着老脸又道:“是你嫂子从城里带回来的,算不得稀罕,姑娘拿去玩儿。”
嫂子?童若瑶浅笑道:“我大哥还没成家,哪里来的嫂子?”
刘氏一时口误才这样说了,见童若瑶反问,忙陪笑道:“是大奎的嫂子。”
“大奎的嫂子何时变成了童家姑娘的嫂子了?刘婶子,你这话说的倒怪!”外面又一人进来,脸上带着笑,语气尖酸刻薄。走过来打开盒子一瞧,“呀呀,了不得,刘婶子真是舍得,这足有分?”
那妇人举着一只赤银镯子,左右细看,嘴里“啧啧”出声,未了丢进盒子里补充道:“样式陈旧了些,咱们这一把年纪的戴还好,姑娘家到底不成,刘婶子既然要送来,何不花上一点儿钱找个工匠师傅重新打了?这样不但样式瞧着好,陈色也更新。”
这妇人便是李家村最爱和刘氏唱反调的,偏偏这两人又喜欢走在一起。刘氏听了她的话,气得脸红脖子粗,“我又没送给你们家姑娘,你管的着么?有本事你就生个闺女,我定然会找师傅打一套全新的送去!”
“这么说来,倘或我生了闺女,你也要生个儿子来配?要不就让大奎等着?”说着自己倒先笑起来,“原来我生的闺女比童家姑娘还好呢!”
说完朝童若瑶眨眨眼,又听得刘氏道:“只要你能生出来,即便我没儿子,这里还有个孙子呢!”
刘氏倒也是会说话的人,摆着现成的就占了便宜,她脚边可不就站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这妇人被堵,冷哼一声道:“那也要我闺女瞧得上!”说的好像她家真有一个闺女似地。
两人又争执半晌,互不谦让,最后皆是脸红脖子粗,双双盯着童若瑶,异口同声地问道:“姑娘收下还是不收下?”
原谅童若瑶走神,不知道她们怎么就说到自己身上,疑惑地眨眨眼。那妇人得意地笑道:“童家姑娘不是那等没眼光的,千挑万选非要选你做婆婆,你还是省了这个心!”
刘氏输了阵势,不自禁地口出狂言道:“童家姑娘就是瞧上了我家大奎,你眼红就想着添乱,真是应了那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咱们合不来,也不至于这么缺德地要破坏别人家的事儿。”
这声音愈发大了,惊动了在正屋的周氏,忙过来看。见刘氏摸进童若瑶屋里,心里原就不快,又恰好听到刘氏说童若瑶看上大奎的话,一时被气着了,也顾不得别的道:“刘婶子说话紧着些,历来孩子的事儿都由父母做主,哪有孩子说了算的道理。再说我家姑娘鲜少出门闲逛,也不大见生人,你这样说到底是何意?”
015:蛮缠(2)
刘氏灰头土脸地从童家出来,越想越不甘心。回到家里就和老头子商议,道:“这事儿不能就这样算了,大奎就是被童家姑娘给耽搁了。以前没有发达的时候,也不见得他们那样瞧不起人,如今发达了就了不起了,咱们就任由欺负?”
他丈夫抽着旱烟,隔了半晌才道:“以前也不见你去童家,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以前是如何待人的?再说,村里人不都说童家待人不错。”
刘氏冷哼道:“那是如今,之前谁愿意靠近童家?挑水、洗衣裳都来咱们这边,如今却都去了那边,可见他们也都是些势利眼,见童家好了,就巴结去了。”
他丈夫在心里想到,你说别人,你自己不也是如此?可这话没说出来,当年刘氏嫁给他算是下嫁,早年有岳丈一家撑腰,他已经习惯了被刘氏压制。
刘氏把孙子跑去给大媳妇,回到屋里又低着头琢磨半日,心里暗暗下了决定。若说这刘氏,也是有些头脑的,现在一门心思要将童若瑶娶进门,要和童家攀上关系,真正是绞尽了脑汁,最后竟然想出了一个鱼死网破极端的法子。
翌日一早,就拉着她丈夫拜访童家,彼时才过早饭的时辰,童若瑶在灶房里见刘氏左右手都提着东西,心里诧异,不知她又是唱的哪出。
周氏从屋子里出来,见刘氏脸上堆着笑,也不好拉下脸子不理,站在屋檐下,矜持地问道:“刘婶子一早来可有事儿?”
刘氏忙笑道:“今儿来倒真有一件大喜事要与他婶子商议?”
童老爹和童若远听到声音也各自从屋里出来,童若远对刘氏从来就没好感,见她提着东西,又是用红绸包着的,心里已经知道了七七八八。
周氏也明白,淡淡笑道:“刘婶子费心了,只是……”
刘氏不等她说完就道:“外面冷,咱们进屋细谈?”
话说到这儿,周氏也不好不让刘氏两口子进屋,只打眼色不许童若瑶跟来。
那刘氏刚刚坐下便道:“虽说孩子的婚姻大事都要父母说了算,到底也要孩子们合得来才成。我们家大奎那心思大伙都是知道的,你家姑娘也有那个意思,何不咱们两家大人各让一步,随了孩子们的心愿,日后他们过得好,也是咱们的功劳不是?”
刘氏的丈夫只觉一张老脸火辣辣的,脑袋垂到了胸前,好似怕别人看见他的脸。周氏脸上依旧挂着笑,“刘婶子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瑶儿的婚事却是老早就定好了,眼瞧着便到出阁的年纪,不管对方如今怎样,没得要做不守信的人。”
刘氏哪里信,贼笑道:“这里没有外人,他婶子何苦拿应付其他人的说辞来应付我?倘或真定下了,怎么没见人来提亲?他婶子可唬不了我。”
说完,一副早已知情地看了周氏一眼。周氏面不改色,笑道:“刘婶子不信我也没法子,倘或真没定下,李长老来提的时候,我便应下了。”
言外之意,李长老家里的条件可比刘氏家里好,李荣那孩子又能读能写,模样比大奎出挑不说,自身也比大奎强许多。
刘氏接不下话,扭头见周氏端着茶杯吃茶,琢磨着又道:“那定是你家姑娘瞧不上,再说我家大奎还救过你家姑娘呢!虽是小时候的事儿,到底有了肌肤之亲。”
那时候童若瑶才四五岁,这话也亏得刘氏说得出来,轻笑道:“这样说来,村里也有些女孩儿小时候与男孩儿们一起玩耍,倘或有了碰触呢?”
“咱们不提别的,只说大奎冒着严寒救了你家姑娘,倘或没有大奎
,明年倘或榜上有名,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有好处。 当年他们吃亏就吃亏在娘家无人出面,娘家没势力才受欺负,她不想自己的瑶儿同样如此。
这些事还是第二天童二叔离开后,童若瑶和周氏一起做针线,听周氏说的。姐妹共事一夫?童若瑶半晌没回味过来,那童老爹见了老太太是叫姨妈还是叫母亲?她和童若远是叫奶奶还是叫……
果然佳话都没好结果,一开始是喜剧最后总会变悲剧,这个事儿告诉人们,姐妹共事一夫那绝对是不理智的做法。
童若瑶真佩服当年想出这个主意的人,不过这样的事儿在古代并不难见到,她是小辈,对长辈的事儿也没有资格去评论,现在的问题是,童老爹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是童若瑶世故,或者童若瑶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如果童家老太太真愿意帮助他们一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她是绝对会选择接受的。假装清高这样的做法也太矫情了些,人还是该看开一点儿。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叫喊声,童若瑶出去看,竟是村里几位妇人来了。自童老爹中举后,李家村的人对童家就热情起来,很多时候热情的过分。
童若瑶请了她们进来,就去张罗了茶水。如今农忙过了,地里的农活少了都是男人们去忙,女人们就在家里赶着做冬衣。乡下人出门串门子闲逛是常有的事儿,没有复杂的程序,想到谁家就去谁家。如今,基本都会来童家了。
大伙儿进屋,周氏也在做针线,衣裳料子却是好的,也知道周氏母女在帮城里人做些针线活计的事儿,便有人道:“周婶子怎么还忙着这些呢?如今你家那位比其他人自是不同,该好好儿预备预备明年童老爷去上京的事儿才要紧。”
说着,便拿出一些茧绸和青色鞋面料子,朝周氏笑道:“周婶子别嫌弃,虽是剩下的,到底还是新的。”
周氏微笑道:“那些东西现在预备到底早了些时候,再说这些活计也是老早接下来的,总不能不做。我身子骨也不好,别的不能做,只能做这些事儿了。”
童若瑶在一旁听着,知道周氏大概和自己的想法一样,现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理由非要装出不一般来。
大伙一边做各自的活计,一边闲聊着村里的八卦,随便还提到了李长老来说亲的事儿,今儿李长老的家人没来,这些人便拐弯抹角地问。周氏一概是同个说辞,童若瑶的亲事是定下了,可大伙好像不相信,编排起李长老的为人来,间接地也辐射了李长老的孙子,随便提提自己家的孩子。
一连好长时间,童若瑶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再这样下去,倘或周氏说得那个人没来童家,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转眼便是九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冷起来。童家的小院时常很热闹,这期间,童老爹依旧读书,和往日不同,他虽是举人了,还是会做一些家务。童若远照样逢上赶集之日便去市集上摆个写字摊子,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只九月底的这一天,王乡绅再次带着小儿子造访了童家。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大家的支持!
011:胡搅
原来这王乡绅得知童二叔在上京的府邸后,特地找人打听了一番,也恰好他大儿子在上京有买卖。王乡绅便趁热打铁,写了信叫他大儿子去拜访童家二老爷,没想到这一趟不但和童家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更打探出童老爹的过往。
那童家虽是落败,祖上留下的宅子却都在,端的是富丽堂皇,瞧在外人眼里,也是真正个的富贵人家。于是,王乡绅更有了攀交之意,今儿来却是为了他小儿子的婚事。
童老爹在正堂屋里会客,周氏上了茶水就退出来,童家如今的家本来就简陋,一共四间房,以前没有灶房的时候,多出的那一间便是吃饭的地方,后来才改为堂屋。四间房一字排开,相隔皆是一道土墙,隔音效果不好。何况周氏和童老爹的卧房就在堂屋隔壁,那边说了什么,这边听得一清二楚。
当王乡绅说明来意,周氏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口,紧张地捏紧手里的针,就怕童老爹答应。反叫童若瑶也跟着紧张起来,直到听见童老爹说:“谢王乡绅抬爱,小女不才,又疏于管教,令公子仪表堂堂,却是高攀不起。然,小女婚事早已订下……”
周氏松了口气,一扭头见童若瑶隐忍着笑,故意板着脸道:“倒是在为你操心,你却事不干己的模样。”
“有爹娘在为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童若瑶说着就钻进周氏怀里,那王乡绅的小儿子虽仪表堂堂,也有些才学,可性情做派却不怎么样。你道他第一个老婆是怎么死的?就是他出外喝花酒,醉醺醺地回来又打了他老婆。结果他老婆肚子里七个月大的胎儿流产了,孩子没保住,连大人也没保住。
尽管王乡绅花了些钱摆平了这事儿,但这乡里乡亲的,谁家的事儿能瞒得住,八卦早就满天飞了。童老爹是一心只知道读书,可他却并非糊涂虫。
这边王乡绅再次造访童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氏耳朵里。只说这些日子,刘氏也经常带着孙子去童家闲逛,周氏对她和对村里其他人并无两样,一样的笑脸相迎,可刘氏总觉得她对自己不一般。也就是这个感觉,让刘氏坚信周氏说童若瑶定下婚事的话并不可靠。
在家里总催着大奎去童家看看有没有要帮忙的,大奎哪里肯,别说现在,就是以前他去了也只远远儿看着里面,并不能帮上什么忙。
这会子知道王乡绅来了,怎么也坐不住,从屋子里出来见大奎提着水桶去挑水,便道:“你还有这个闲心,媳妇就要跟着别人跑了,还不快去瞧瞧?”
大奎理也不理,照样往外走。刘氏紧几步追上他,冷哼一声道:“以前不是经常去么?家里的事儿放任不管,偏偏去操心,现在我又不拦着你了,你怎么就不去了?”
那大奎嘴里不会说,心里却明白,童若瑶嫁给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这些天已经有些心浮气躁,又被刘氏闹着,这会子禁不住张口就道:“娘也知道以前,既然娘记着,她们就不记得了?”
这一番质问倒叫刘氏不好接话,这段日子厚着脸皮去童家,刘氏本来就心虚,就怕周氏或者其他人提到以前她如何编排周氏母女的话来。没想到今儿自己的儿子却说出来,心里一时又气又恼,耳根子胀得绯红。
情急之下,道:“我哪里知道后来会发生这些?”
大奎也学着他母亲冷笑的模样,道:“娘如果以前就知道呢?就会看得起童家?我是娶老婆,又不是娶岳丈一家子回来。”
这话刘氏自有自己的道理:“虽是娶老婆,那童家姑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娶回来有何用?”
“娘这样说来,还叫我去童家做什么?”
“我这话还没说完呢!那是以前,如今倘或娶了童家的姑娘,连你也跟着享福,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村里人都有这个想法,连李长老都如此,倘或最后是大奎娶了回来,这李家村谁家有她家风光?
后面那些话刘氏是在心里想的,大奎只看着也知道她想的什么,挑起水桶绕道往外走。
刘氏瞧着他的背影,气得跺脚,“好歹你救过她一命,她不能忘恩负义!”
这话叫大奎顿住步子,沉着嗓音道:“已经迟了,再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她报答这个恩情。”
这些年都是自己瞎想罢了,那样的女孩儿怎么能屈身待在这样的地方?童家本来就是从上京搬来的,如今只怕是要搬回去了,就是童若瑶真的答应下嫁,童老爹和周氏也不可能答应,他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孤零零地待在这么远的地方呢?就是大奎也不愿。
回到屋里的刘氏越想越气,晚饭时便朝大奎唠叨:“王家这门亲原是好好儿的,结果人家姑娘却不肯了,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童家姑娘,如果不是你被她迷了心窍,做出那些不合规矩的事儿来,传到王家姑娘耳朵里,王家姑娘如何会不肯?”
刘氏一边说,一边琢磨,接着又道:“她童家姑娘误了你的事儿,总该给个说法?纵然是老天爷也不能像他们家这样欺负人,不过是童老爹中举罢了,莫非中了举就成了贵人?”
大奎匆匆扒了几口饭,放下碗筷就出门,懒得听刘氏唠叨这些。刘氏却好似没有擦觉,继续道:“不能就这样算了,总该向童家讨个说法才成,如今你也一天天大了,外面的人只说你一颗心都在童家姑娘身上,略好的姑娘哪里肯嫁给你,难道就由着你一辈子不娶媳妇?”
刘氏越说心里的想法越多,好像有千百个理由都是童家对不起他们家,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就看不起童家,更看不上童若瑶。而大奎除了那次救了跳水的童若瑶,根本就没帮童家做过任何事,童家到底有什么对不起她家的?
之后几日,刘氏渐渐便不往童家来了,然而,她的那些话却渐渐的在李家村传开了。众人倒没当回事儿,因为大伙都记得这之前刘氏还和周氏吵了一架,差点儿打了起来。大伙不过是当做笑话听,或暗地里嘲笑刘氏一回。
为这事,周氏还找了童若瑶,闻声细语地道:“不是娘故意阻拦什么,也不是要编排谁,大奎倒是个踏实的人,可他母亲……你嫁去这样的人家,受苦受累不说,还得受气,做人不能要求样样都好,但总要把坏的方面降低才成。娘也不是看不起乡下人,倘或是个和和美美的家庭,你又愿意,做娘如何不肯?”
童若瑶也没想到刘氏会来这一手,现在细想来,亏得周氏管教严格,不让她出门,倘或真和大奎接触多了,才是有嘴也说不清了。原以为乡下淳朴,却也是因人而论的。李家村到底是受了许多城里人的影响,已经失去了原该有的淳朴。
“我省得。”童若瑶在心里一叹,自己对大奎也是抱有一份感激在里面,如果不是他自己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周氏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有好总有坏。
“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了,那天王乡绅不是带了一封信来么?是不是二叔叫带来的?”
周氏听了,慢慢放下手里的针线,怔怔出了半天神,才扭头勉强扯出一抹笑来,点了童若瑶的额头,道:“就你古灵精怪的,什么也瞒不住。”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亲亲们的支持!
012:远客
童若瑶原来还想问信里说了什么,见周氏脸色越发沉下去,也不便问了,只好埋头继续做针线。
眼看着便要到年底,这些接下来的活计要紧快些完成,这样才能舒坦地过一个年。这个时代,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童家虽然只有四口人,但大年三十晚上一样要守夜放爆竹。这也是因为李家村家家户户日子不错,都有那个闲钱,去年李长老家将就足足放了半个时辰,花去了不少的钱呢!
今年因童老爹过了年就要去上京赶考,童家的年货比往年少办了许多,童若瑶和母亲一起列了个单子,由童若远去市集时顺便带回来。
村里其他人家也忙着预备过年的诸多琐事,家家户户打扫除尘、辞旧迎新,加上如今村里人都愿意与童家来往,少不得谁家办了什么新鲜的东西都会送一点儿给童家尝鲜。或有亲戚从外地叫带来的,不是本地特产的,童家的门庭依旧显得热闹。
别人送了东西来,童家也不能不还礼,如此一来,这年底的花费反而比往年多了许多。可也不能驳了村民的脸子,周氏母女只得精打细算地张罗着。只望快些过年,等年过了,差不多也到了农忙的时候,那时候村民就没这闲工夫了。
这一日,大雪从天而至,童若远不听劝阻依旧早早就要去市集。童若瑶知道拦不住,这一次却忍不住劝他,毕竟外面冷得吐气都能结冰,他在室外怎么拿笔写字?
周氏和童老爹见童若瑶劝,就暗暗地退到屋里去,童若远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性子,脾气又倔强,反而会听他妹妹的话。
见小妹心疼的模样,童若远眸子里浮出一抹笑,道:“今年最后一次去了,不用担心,会早早回来。”
“家里又不缺这一点儿钱……”童若瑶说的有些心虚,家里一切开支都是周氏和自己张罗,可大哥那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家里的状况。在这一点上,童若远比老爹强多了。
童若远宠溺地摸摸童若瑶的脑袋,笑得叫人如沐春风,童若瑶嘀咕道:“现在不流行使用美男计。”
童若远大概压根就不知道,他笑起来的时候和不笑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童若瑶很无奈地承认,自己对大哥的笑容没有一点儿免疫力。
“中午回来吃饭,如果不回来,我也不吃!”在这样的情况下,童若瑶也只能使用威胁手段了。还是最卑鄙的那种,当然这单单是对童若远而言。
童若远只能在心里长叹,这个小妹有时候稳重的不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儿,偏偏有时候又像个孩童,端的是叫人喜欢。
在童若远再三保证之下,童若瑶又叫他添加了一件衣裳才放他出了门。而这天童若远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午饭前就赶回来了。他不能叫小妹饿着肚子啊,可这一天他却不是一个人回来的。
恰好这天,刘氏的丈夫、大儿子两口子也回来了。她大媳妇得了主人家的赏赐,有两匹上好的料子和一些首饰,拿回来自然是都交给了刘氏。那些首饰不是玉便是银,虽刘氏也有一些,却没这些的做工精致、成色新。
叫她大媳妇收着一些,剩下的就叫大奎送去童家。她大媳妇也知道婆婆那心思,心里虽有些不情愿,却也不便驳了婆婆的脸子,少不得笑脸把自己那些好的又捡了些出来。横竖她遇上了一个好主子,这些东西时常都有的。在婆家尚未站稳脚,不能就此得罪了婆婆,何况童家如今不比当初,倘或大奎真能娶了童家姑娘,她也能沾点儿光。
刘氏见大媳妇如此爽快,也就全部都收下了,包起来就催促大奎趁着午饭前送去。大奎原是不肯,奈何一家子都劝着,他只能厚着脸皮去,心里琢磨着就出去走一趟,照样把东西拿回来,编个理由搪塞过去便可。
出了院门,一路往童家这个方向走来,拐个弯便能瞧见童家的小院。此时,只见一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停在院门口,三四个身穿斗篷的人在外面守着,另有一人进去了。
大奎心头诧异,不觉加快步子,刚走到童家门外的水井旁,只听得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在里面说话。
“见过大老爷,给大老爷、夫人、小姐哥儿请安。”
那声音沉着却透着恭敬,大奎再一瞧外面的人,那斗篷都是极好的货色,在城里见穿的都是有钱的主儿。而紧接着,那声音又传来:“外面马车上的是二老爷和老太太叫送来的,说小姐和哥儿大了,她一直没照应到,这些东西都是她的心,不管大老爷身在何处,上京童家到底也是大老爷的根。只望来年暖和了,让大老爷都带回去,让她老人家也瞧瞧。”
院子里五个人,站在对面毕恭毕敬的中年来客,浑身上下都透着与这简陋院子不相附和的感觉。然而,他话里却无丝毫看不起之意,这份功夫童若瑶实在佩服。这应该是上京童家的下人?
瞧瞧这一身行头,脱下来换成钱,大概够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半年。
周氏神色相当复杂,童老爹紧紧绷着下巴,眸光深沉,虽是极力抑制,到底也能感觉出几分不悦来。
这数九的气候,原本就冷的要命,可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气氛。几乎被凝固了一般,那人说完了话,便恭恭敬敬地垂首而立,不再言语,耐心等着童老爹发话。
东西装了整整一马车,足有两米多高,外面用青色布遮住,但也能瞧出箱子的菱角。上京到东临十天的行程,如今下雪,昼短夜长,又押运这些东西,至少也要走上半个月,还是比较快的,有可能会更长。也就是说,童二叔回去后,没过多久就叫人预备了,东西这么多,也需要时间。
在这样的气氛下,童若瑶只好想着一些比较轻松的事儿,比如,如果整箱整箱都是银子,那该多好!这样老爹也不用考什么功名了,坐享其成这辈子都是享福的。当然,这是消极的想法,如果拿去做买卖,或者置办田产,就在这样一个离城区不远的地方,过着悠闲的日子也不错。
白日梦被童老爹的声音打碎:“送回去,只当没来过。”
这话里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童若瑶在心里替老爹叫好,果然有骨气,这才是富贵不能屈的精神。可是……
童老爹说完便道了一声“送客”,就转身进屋去了,童若远盯着父亲的背影,紧接着也进去了。
童若瑶眨眨眼,真的不要?就算不是银子那也是能换成钱的东西,送到嘴边的肥肉都不吃,真是可惜。
现在院子里就只剩下三人,来者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一眼周氏,十分为难地道:“大夫人,倘或送回去老奴也不好交代,夫人您……”
那就收下呗,童老爹就算要彻底和上京童家划清关系也不可能啊,难不成把姓氏改了?即便改了,身体里流淌的依旧是童家的血,既然不可能那就收下呗,当做补偿。
这只是童若瑶的想法,周氏在这事儿上却不便做主,再说她也被老太太当年的做法寒了心,怨了这么些年,岂是一朝一日就能忘记的。最后重复了童老爹的话,转身走几步见童若瑶没跟上来,又转回来拉着童若瑶进屋,并关上房门。
大概是主人的心情小黑也感觉出来了,方才一直乖乖儿卧在灶房门口的小黑,这会子站起来,抖了抖黑溜溜的毛皮,嘶牙咧嘴,做出十分凶悍的模样,一步一步警告似地朝这人走来,直逼得那人退到院子外。它伸出爪子,把院门关上。
这外面几人,皆被这只其貌不扬的小黑狗震住,感情连狗也不欢迎他们?
013:现实
童家院门口来了陌生了的访客,虽是大雪天的,李家村的人依旧掩饰不了热情,纷纷走出院子张望。
刘氏见大奎把东西尽数拿回来,禁不住出言说了几句他没用的话,刘氏的丈夫和大儿子坐在炕上算账,听得刘氏训斥大奎,大奎的大哥大富听不下去,便道:“童老爹是读书人,最是讲究规矩,倘或送些别的还好,这些贵重的定是不会收的。”
刘氏白了他一眼道:“不懂我的道理就甭浑说。”
大富听得只好不说了,恰好大富媳妇从外面回来,接下身上的斗笠,惊奇地道:“远远瞧见童家门口站着许多人,大奎刚刚儿去了,可瞧见了?”
刘氏不等大富媳妇说完,把孙子递给媳妇就奔出屋子去看。隔了一会儿回来道:“了不得,好几个人呢!也不知什么来头,还有一车子的货物。”
他丈夫却好似知道些什么,道:“在城里就听人说了,童老爹原是上京童家的老爷,不知什么缘故搬来咱们这里,如今怕是本家亲戚知道他们在这里,打发人来探望。”
刘氏想起童二叔,心里已是万分相信了她丈夫的话,道:“原就觉得童家与咱们乡下人不同,原来是上京的。”
语气里掩饰不了满满的羡慕,他丈夫又道:“即便是上京,那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听人言,上京也有许多外表瞧着好,家里却没米下锅的。”
刘氏冷哼一声道:“再怎么说也比咱们好,再说童老爹如今是举人,后儿可就是官老爷,你见过官老爷家没米下锅么?”
她丈夫接不下话,心里也明白刘氏的念头,往常每次回来必然能听到妻子编排童家母女的话,这一次回来却都听她说童家姑娘的好处去了。也不想想,人家是上京的,怎么可能下嫁留在这乡下?
何况,大奎也不是读书人,所谓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纵然人家姑娘愿意,做父母的不点头,她会背着一个不孝的名誉嫁给大奎?
她丈夫实在不明白,刘氏到底是钻进了什么死胡同里出不来,这会子少不得多说两句:“咱们有多大的本事,就守着多大的地儿,你也别瞎想这些,还有大奎,人家姑娘从来没和你说话,你这样岂不是要害了人家姑娘?那些城里人不像咱们乡下人,这样的玩笑却是开不得的。未出阁的姑娘,倘或传出这样的话来,轻者一辈子不出阁,重者却要受家法或自缢身亡。”
她丈夫毕竟在城里多年,这些或多或少也有了解,一席话说得其他人皆唬得愣住。大奎自然也都听到心里去了,刘氏同样如此。两个人,却各自有不同的心思。
外面的雪愈发下的大了,童若远从堂屋里出来,童若瑶忙倒了一杯热茶送去。看着小妹亮晶晶的眸子,童若远吃了两口茶就把今儿遇上外面那些人的事儿说了一遍。
原来,那些人竟是昨晚就到了,因天黑就在镇上找了落脚地儿,今儿早起又朝店家打听李家村。闲聊中提到童老爹,没想到那店家就领他们去找到在市集上摆写字摊子的童若远。
那领头的姓廖是上京童家的家生奴,如今是管家,当年童老爹带着家小离开时,童若远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虽时隔十来年,依旧一眼就认出廖管家来。
听童若远这样说,童若瑶不觉笑起来,“原来大哥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既然愿意把他们领回来,自然也是有心要收下这些东西的,家里是什么情况,还真的没必要掩饰,装出清高扮矫情。这样做损失太大了,何况爹爹上京赶考,大哥也要娶媳妇,都是要花钱的。
问题是看大哥的模样,老爹好像还是放不下,童若瑶立刻就想到了周氏。相对老爹来说,母亲的思想工作更好做,固执的老爹多多少少还是会听母亲的话。想到这里,童若瑶自告奋勇接下去劝周氏的任务。
朝童若远做了一个要他放心的手势,就钻进正屋里找周氏去了。
看着小妹娇小的身影消失在帘子后,童若远嘴角不知不觉浮出一抹笑。眼角余光扑捉到院子外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定睛一瞧竟是大奎的母亲周氏。
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倘或不是小妹说清者自清,童若远绝不会任由刘氏之前那样编排自己的小妹。可在这些事儿上,小妹明显比自己理智,与刘氏这样的人闹,只会越闹越混。
用小妹的话,那便是,宁愿得罪杀人犯也别得罪蛮不讲理的小人。
虽然才到午时,可因为外面下雪,阴沉沉的,屋子里便不甚明亮。周氏歪坐在炕头,听见脚步声才抬头望过来,见是童若瑶,勉强扯出一抹笑来。招手叫童若瑶坐到她身边去。
童若瑶轻轻靠在周氏怀里,琢磨半晌,幽幽道:“过了年大哥就二十了,恰好适逢爹爹上京赶考,不知道爹爹会不会带大哥去?”
是啊,老大已经二十了,眼下便到了娶亲的年纪。童若瑶知道,周氏最担心就是她和大哥的终身大事问题,其中大哥占很大的比例,因为他是长子,并且是唯一的儿子。在这一点儿上,童若瑶倒没觉得父母偏心,反正在大哥心里,自己这个小妹他很紧张的。
“大哥相貌堂堂,读书写字做文章样样好,定要好好儿寻个能配得上的。”童若瑶憧憬着未来嫂嫂的模样,接着道,“母亲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了人选?”
原谅童若瑶卑鄙了一回,因为只有这样,周氏才会急,她急了才有用。童若瑶又说了一大通的话,周氏只听着,待童若瑶说完了才道:“去把你爹叫来。”
有戏!童若瑶一时得意忘形,出门的时候差点儿被门槛绊住。幸而大哥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
“我去煮饭,您请爹爹去正屋,娘有话要和爹爹说。”童若瑶说完眨眨眼,自信满满地朝童若远笑了笑。
眼瞧着童老爹去了正屋,童若瑶就轻手轻脚地从灶房出来,摸到正屋的窗台底下。周氏温软的嗓音响起:“……总不能就让他们在院子里外站着?这大雪天儿的,又是年下,瞧在外人眼里也不好。再说……”
这对童老爹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决定,如果没有童二叔,那么童家的一切都是他的。但那是假设,事实是有了童二叔,童老爹被华丽驱逐。
隔了很长时间,这中间童若瑶不知道童老爹做了怎么样的思想斗争,但结果是童老爹允于了。在现实面前低头,其实也不失为明智的抉择。童若瑶忙不迭地往灶房跑去,在米缸里舀了两竹筒米,觉得不够,又加了两筒。淘了米便开始生火做饭。
外面,童若远将几个从上京远道而来的人请进屋,那些人却不敢,把车上的货物一箱一箱卸下来,搬进堂屋里去,童若瑶目测了一下,大概有十几二十箱,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014:蛮缠(1)
吃了午饭,廖管家在堂屋里和爹爹说话,其他人都退到屋檐下守着,童若瑶和母亲坐在正屋里,那边说的了什么隐隐约约也能听到一些。
童家原是上京书香世族,但人丁一直单薄,到了童老爹这一代,就两个儿子。童二叔自幼便不爱读书,后来分家,便用家里的钱做些买卖,这些年倒也能过得去。但商户毕竟叫人瞧不起,何况原是书香世族,却沦落到经商的地步,那些自命清高的大族渐渐也不与童家来往。
这些信息童若瑶当即就消化掉了,而得到一个结果便是,上京童家既然派人送了这些东西来,也必定会想方设法是把他们一家子都接回去。
“二少爷也是不爱读书的,整日在家里胡闹,或在外面厮混。”廖管家不觉长叹口气,下意识地朝门口望了望,道,“请恕老奴冒昧直言,大少爷却是稳重的,也是大老爷调教有方,来年必然榜上有名。”
童老爹慢悠悠地品着茶,茶叶是此等货,这些年吃着却好似吃出不同的味道来。提到自己的儿子,童老爹面上虽没什么,心里却欢喜。又听得廖管家说二老爷的儿子不成器,那心里自然多了一份得意。
廖管家说了许多废话之后,终于进入主题,“明年四月老太太七十大寿,大老爷虽已离家,于情于理也该让夫人、哥儿小姐们回去一趟……”
送走廖管家等人,童老爹独自一人在堂屋里坐了许久,直到晚饭时间才出来。这一顿饭吃得相当压抑,饭后童老爹放下碗筷吩咐周氏道:“那些东西收起来。”
童若瑶和哥哥一起洗了碗筷,也去堂屋里帮母亲的忙。一共有十六只箱子,其中好几箱都是上好的料子,当然这是对李家村的人而言,虽然富裕,却也不是都有绫罗绸缎做衣裳。
另外还有一个箱子里装着首饰,每一样都用一个小匣子装着,并且注明了这些都是老太太给童若瑶的。从这些东西上看来,上京童家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童若瑶拿起一个小匣子打开,里面是一对祖母绿翡翠耳钉,静静地躺在猩红色的绒布上面。可惜童若瑶怕疼,没有打耳洞,这东西也用不上,便琢磨着这样颜色鲜明,质地不错的翡翠能当多少钱。
东西自然是不能私下收了,童若瑶只是瞎想罢了。把东西清点了一遍,都搬进了周氏和老爹的正屋。
童家远方亲戚送了好些东西来,这事在事发当天便成了李家村妇人八卦的话题,更有人夸大地猜测不知到底送了多少银子来。到了第二天,童家一家子却好似这事儿没发生一样,人们猜想的那些统统没有发生。
一连好几天,大伙议论的热情依旧没有减弱。更有人说那天来的几个人,个个穿的都像城里的爷们,手上带着金戒指,上面镶着拇指大的宝石。夸张没有极限,越到后来越厉害,就差没人说那是皇帝家的人了。
这样的一群人来了,还张口闭口称呼童老爹为大老爷。那么,童老爹到底是何许人?不管是什么人,那绝对比李家村任何一家都强多了。
年底虽说忙,但也算的上清闲,就连附近几个村的人也跑来这边打听。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童家就没断过人,今儿不是这个带着亲戚来探口风,明儿其他人又来了。
连童若远也没能幸免,俗话说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这些人竟亲自上门推销女儿。童若瑶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若要别人瞧得起,就须得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地方。
周氏在屋子里陪着来访的客人说话,童若瑶在自个儿屋里给爹爹和大哥做鞋子。冷不防帘子被撩开,童若瑶抬头望去,竟是一脸笑容的刘氏抱着她孙子从外面进来。
童若瑶不留痕迹地蹙蹙眉,刘氏怀里还揣着一个盒子,不等童若瑶站起来让座,她倒先走过来把盒子塞给童若瑶,低声笑道:“原是叫大奎送来,他那人你也知道,见了姑娘就害臊,少不得我厚着脸皮来了。”
童若瑶哪里敢收,这刘氏的目的她早就明白的,这会子见大伙都对自己好了,她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倘或老爹最后没有升官发财,她又会是怎样的呢?
刘氏见童若瑶不言不语也不动,厚着老脸又道:“是你嫂子从城里带回来的,算不得稀罕,姑娘拿去玩儿。”
嫂子?童若瑶浅笑道:“我大哥还没成家,哪里来的嫂子?”
刘氏一时口误才这样说了,见童若瑶反问,忙陪笑道:“是大奎的嫂子。”
“大奎的嫂子何时变成了童家姑娘的嫂子了?刘婶子,你这话说的倒怪!”外面又一人进来,脸上带着笑,语气尖酸刻薄。走过来打开盒子一瞧,“呀呀,了不得,刘婶子真是舍得,这足有分?”
那妇人举着一只赤银镯子,左右细看,嘴里“啧啧”出声,未了丢进盒子里补充道:“样式陈旧了些,咱们这一把年纪的戴还好,姑娘家到底不成,刘婶子既然要送来,何不花上一点儿钱找个工匠师傅重新打了?这样不但样式瞧着好,陈色也更新。”
这妇人便是李家村最爱和刘氏唱反调的,偏偏这两人又喜欢走在一起。刘氏听了她的话,气得脸红脖子粗,“我又没送给你们家姑娘,你管的着么?有本事你就生个闺女,我定然会找师傅打一套全新的送去!”
“这么说来,倘或我生了闺女,你也要生个儿子来配?要不就让大奎等着?”说着自己倒先笑起来,“原来我生的闺女比童家姑娘还好呢!”
说完朝童若瑶眨眨眼,又听得刘氏道:“只要你能生出来,即便我没儿子,这里还有个孙子呢!”
刘氏倒也是会说话的人,摆着现成的就占了便宜,她脚边可不就站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这妇人被堵,冷哼一声道:“那也要我闺女瞧得上!”说的好像她家真有一个闺女似地。
两人又争执半晌,互不谦让,最后皆是脸红脖子粗,双双盯着童若瑶,异口同声地问道:“姑娘收下还是不收下?”
原谅童若瑶走神,不知道她们怎么就说到自己身上,疑惑地眨眨眼。那妇人得意地笑道:“童家姑娘不是那等没眼光的,千挑万选非要选你做婆婆,你还是省了这个心!”
刘氏输了阵势,不自禁地口出狂言道:“童家姑娘就是瞧上了我家大奎,你眼红就想着添乱,真是应了那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咱们合不来,也不至于这么缺德地要破坏别人家的事儿。”
这声音愈发大了,惊动了在正屋的周氏,忙过来看。见刘氏摸进童若瑶屋里,心里原就不快,又恰好听到刘氏说童若瑶看上大奎的话,一时被气着了,也顾不得别的道:“刘婶子说话紧着些,历来孩子的事儿都由父母做主,哪有孩子说了算的道理。再说我家姑娘鲜少出门闲逛,也不大见生人,你这样说到底是何意?”
015:蛮缠(2)
刘氏灰头土脸地从童家出来,越想越不甘心。回到家里就和老头子商议,道:“这事儿不能就这样算了,大奎就是被童家姑娘给耽搁了。以前没有发达的时候,也不见得他们那样瞧不起人,如今发达了就了不起了,咱们就任由欺负?”
他丈夫抽着旱烟,隔了半晌才道:“以前也不见你去童家,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以前是如何待人的?再说,村里人不都说童家待人不错。”
刘氏冷哼道:“那是如今,之前谁愿意靠近童家?挑水、洗衣裳都来咱们这边,如今却都去了那边,可见他们也都是些势利眼,见童家好了,就巴结去了。”
他丈夫在心里想到,你说别人,你自己不也是如此?可这话没说出来,当年刘氏嫁给他算是下嫁,早年有岳丈一家撑腰,他已经习惯了被刘氏压制。
刘氏把孙子跑去给大媳妇,回到屋里又低着头琢磨半日,心里暗暗下了决定。若说这刘氏,也是有些头脑的,现在一门心思要将童若瑶娶进门,要和童家攀上关系,真正是绞尽了脑汁,最后竟然想出了一个鱼死网破极端的法子。
翌日一早,就拉着她丈夫拜访童家,彼时才过早饭的时辰,童若瑶在灶房里见刘氏左右手都提着东西,心里诧异,不知她又是唱的哪出。
周氏从屋子里出来,见刘氏脸上堆着笑,也不好拉下脸子不理,站在屋檐下,矜持地问道:“刘婶子一早来可有事儿?”
刘氏忙笑道:“今儿来倒真有一件大喜事要与他婶子商议?”
童老爹和童若远听到声音也各自从屋里出来,童若远对刘氏从来就没好感,见她提着东西,又是用红绸包着的,心里已经知道了七七八八。
周氏也明白,淡淡笑道:“刘婶子费心了,只是……”
刘氏不等她说完就道:“外面冷,咱们进屋细谈?”
话说到这儿,周氏也不好不让刘氏两口子进屋,只打眼色不许童若瑶跟来。
那刘氏刚刚坐下便道:“虽说孩子的婚姻大事都要父母说了算,到底也要孩子们合得来才成。我们家大奎那心思大伙都是知道的,你家姑娘也有那个意思,何不咱们两家大人各让一步,随了孩子们的心愿,日后他们过得好,也是咱们的功劳不是?”
刘氏的丈夫只觉一张老脸火辣辣的,脑袋垂到了胸前,好似怕别人看见他的脸。周氏脸上依旧挂着笑,“刘婶子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瑶儿的婚事却是老早就定好了,眼瞧着便到出阁的年纪,不管对方如今怎样,没得要做不守信的人。”
刘氏哪里信,贼笑道:“这里没有外人,他婶子何苦拿应付其他人的说辞来应付我?倘或真定下了,怎么没见人来提亲?他婶子可唬不了我。”
说完,一副早已知情地看了周氏一眼。周氏面不改色,笑道:“刘婶子不信我也没法子,倘或真没定下,李长老来提的时候,我便应下了。”
言外之意,李长老家里的条件可比刘氏家里好,李荣那孩子又能读能写,模样比大奎出挑不说,自身也比大奎强许多。
刘氏接不下话,扭头见周氏端着茶杯吃茶,琢磨着又道:“那定是你家姑娘瞧不上,再说我家大奎还救过你家姑娘呢!虽是小时候的事儿,到底有了肌肤之亲。”
那时候童若瑶才四五岁,这话也亏得刘氏说得出来,轻笑道:“这样说来,村里也有些女孩儿小时候与男孩儿们一起玩耍,倘或有了碰触呢?”
“咱们不提别的,只说大奎冒着严寒救了你家姑娘,倘或没有大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