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洪湖住院的那些日子 作者:潍水轻舟

    孙虎(敬上)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周院长看完我的信,稍微沉思了一会,站起身到桌前,拿起电话打了一个电话。“小孙,今天下午,你就来住院部办理住院手续吧。二楼三室的姜老师下午出院,他住院也有一个月了,以后他可随时来院检查。你的情况不一般,特殊情况,就特殊对待吗!”说着又给我们各自的茶碗里续上茶。“谢谢您,谢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激动,竟不知如何表达。

    “年轻人嘛,就要有抱负,有志向,有着自己的追求,不信命运,不服输。我看中小孙的就是这一点。杜丫头,你觉得我说的对不对?”“周伯伯说话深思熟虑,对,对极了。以后小孙的一切可就交给您了!”

    “丫头,又说错了不是。小孙的一切靠他自己把握,治疗是外在因素,心情是内在因素,内外结合,才会攻无不克。”杜鹃努努嘴,眨眨眼,笑着说:“我嘴笨,说不过周伯伯。”

    “丫头你有空就和小孙,去把住院手续办了。院里还有事,就不留你们坐了。”周院长说完,就同我们一起走出了家门。

    今天早上,不到七点小杜姑娘和往常一样,在她八点下班前,到各个房间看看。当她来到我和王翔的房间,看到桌上摆的松鹤图。“小孙,这画是你画的。真好!”

    “你怎么知道是我画的?”我笑着问。“当然知道了,是同事告诉我的,昨天画了一下午对不对?送给谁?”“给周院长,我想找他办住院的事。”杜姑娘想了想说:“小孙,你等我一会,我下了班和你一起去。我知道周院长的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巧极了!可又要劳你费心费力了。”杜姑娘看着在我身边的王翔打趣道:“你舅也学会了油嘴滑舌,是不是该打?”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等我下了班一起去!”

    路上杜姑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周院长家里的情况:院长夫人在文化局工作,一对双胞胎儿子,在省城工作。周院长住着小小的四合院,院里栽着许多的药草,一进到院子里,那浓郁的药香味就扑面而来。她兴致勃勃地讲着,我和王翔听着,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院长的家。

    午饭后,我和王翔在医院的椅子上休息了一会。下午两点,小杜姑娘又来医院帮我办住院手续。来周院长家是小杜姑娘陪着我们,办住院手续又是小杜姑娘陪着。萍水相逢却能结下如此纯真的友情!

    办完住院手续我们就来到了二楼三病室。室内三张床位,两张床靠窗,一张床靠门口。见面后先与病友打了招呼,又相互自我介绍。左侧靠窗的男子,四十多岁的年纪,挺和善的,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姓周,名军。靠门口床上坐着的三十左右年纪的年轻人,是本市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姓范,名同。

    安厂长得知我住院的消息,也赶过来坐了一会。小杜姑娘送安厂长回来,非让我写点东西送她。

    我就把我写的一首诗《假如》送给了她:

    假如生命是一棵树,/一定不辜负美好的时光。/让自己无拘无束,/让自己思想奔放。/一定不是悲悯的姿态,/一定不是消沉的模样。/一半在大地下努力,/一半在风雨中成长。/绿荫送出凉爽,/身心沐浴阳光。/沉默但不枯燥,/好动但不张扬。/从不依赖,独立担当。/假如能成为一处风景,/那就是美丽的旖旎风光!

    小杜看后,微笑着说:“真好!”然后,折叠起来放进了兜里。她的背影像一只蝴蝶,一眨眼就飞出了我的视野。

    第六章

    1981年8月29日

    住到了院里来,心中的那块石头,才总算慢慢的落了地。进入了正常的治疗安排,也总算有了盼头。放下一切烦恼,自我安慰也让这难以平静的心情,渐渐地趋于平静。不再考虑那些虚无的猜想,不再记挂那些不必要的道听途说。一门心思安心养病,好好配合大夫的治疗。

    昨天下午住进病室,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与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周老师,县中学的范老师,成为了朋友。我们谈住院前后的那些经历,谈治疗,饮食方方面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延伸话题,我们又谈及父母,家庭。广泛的话题,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有着一种和谐的声音,整体气氛比较融洽。我提议,以后打水,买饭的事情就叫王翔去做,他腿脚灵便,又那么好动,正好也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

    “王翔,去给范老师打壶水。”王翔,去给周老师带盒饭。”王翔乐颠颠的跑上跑下。我们二楼三室充满着一种活力,一种温馨的气息氤氲在我们之间。

    早饭后,周院长和两个大夫,两个护士一起来查房。“大家好!”院长微笑着问。“院长好!”我们用此起彼伏的话回应着。

    “感觉怎么样,服药后有什么不良反应吗?”院长问。

    “没有。”我们不约而同地答道。院长看了看大家继续说道:“没有就好,这就说明用药是正确的,只要药用对了路,就能早日康复。对自己要有信心,一切才有希望。”院长转过身来,给我介绍:“小孙,这位是熊友明

章节目录

我在洪湖住院的那些日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潍水轻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潍水轻舟并收藏我在洪湖住院的那些日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