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只想着把事情推到别人头上,但凡你们谁敢站出来说一句,如果鲜卑乱了能平复大局能承担责任,老子的头拧下来给他当凳子坐,朱家军的主帅也给他来当!”
老侯爷朱承元说话耿直,来来去去就是这些话说了一上午,可在座的大臣都不敢直接应对,只能迂回地转过话题说起别的利害,企图说服贞元皇帝——他们已经看到皇帝陛下的动摇。
可不管他们划什么拳,镇北侯爷就是不接招,张口闭口就是那几句。
新一轮的争执再一次开始,武人嗓门大,东升听了这么一上午已经是头晕耳鸣,他见皇帝陛下头疼地捏鼻梁,壮着胆子上前道:“陛下,午膳的时辰过了,您看……?”
贞元皇帝却没有领受他的好意,摆了摆手,一声不吭地看着镇北侯爷掐着以为军机大臣的衣领,口水喷的对方满脸都是。
他哪里还有什么胃口,吃什么都是给自己添堵。
贞元皇帝闭上眼睛,直到入夜将这些舌战了一天嗓子都哑了的大将们送走,他才露出一个冷脸来。
“陛下,您午间未进食,晚膳万万不能再怠慢了。微臣这就让人端上来,可好?”
东升太监给他端上茶水,恭敬地问道。
贞元皇帝沉默了半晌,忽而问道:“东升儿,你说朕这次……”
话却没有说完。
徙民迁徙到鲜卑必有损耗,他想让朱家军领这份差事,也确实打着让百信的眼睛看着朱家军的主意,不至于有大过失而埋怨君主。
但他现在犹豫了。
为了这点风险,却冒更大的风险,是否值得?
而他没有犹豫太久,一封从鲜卑而来八百里加急的公函,替他做下决定。
第61章 峰回路转
从鲜卑府送抵京城的八百里加急公函,在重阳节前抵达洛京。
彼时,贞元皇帝正对于是否采纳荆州和豫州州牧所上呈的徙民由朱家军护送的事情而犹豫不决。就在公函抵京的前一夜,他撇开镇北侯爷朱承元与军机处大臣商议至晚,已经着中书拟诏定由朱家军全权负责此时。
帝王是全天下最爱惜羽毛的人,能够有朱家军为他分忧他当然不会顾虑事后的罪责朱家军是否承受得起。让他犹豫的是,南派朱家军一营将士会否对鲜卑以及北境的安危构成威胁。
但正如军机大臣所言,朱家军行军不是一年两年,将才济济,军力深厚,绝非一营将士空缺就会影响其威慑和战力的。
这话让贞元皇帝一面欢喜一面担忧。
作为大靖的皇帝,他比谁都希望大靖军伍雄厚,威慑邦邻。
但也是作为一代帝王,他无法容忍大靖最强的军伍只认朱帅不识司马。
出于对朱家军实力的信任,又或许是心里的这点不痛快,贞元皇帝最终下了这个决定。
但还未等他当朝宣布这个旨意,朱家军八百里加急的公函先一步送达天听。
听说是加盖帅印的八百里加急公函,群臣和贞元皇帝一样下意识地眼皮一跳——现在可没有第二个司马御棋给朱元帅下刀子了,这一次,莫非……有出了什么大乱子?
皇帝和众臣在刹那间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当听宣读说是鲜卑府冬日提前请求调配物资银两的奏请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董相执笏出列道:“陛下,依微臣看兵马大元帅所请须得重视。以往,入冬前就是前鲜卑各部与我大靖大动干戈之时,尤其是在年景不好冬日又提早到来的年份。为安定民心,减少百姓伤亡,臣以为朱元帅之请刻不容缓。”
群臣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响起,户部左侍郎看了看身前不动声色的上峰,正有动作,就被户部右侍郎一把拦住。
这两位左右侍郎往日一向针锋相对,但在朝堂之上也不敢当着天子的面喧哗。左侍郎这么一恼错失先机,只听前方兵部尚书常寿安高声道:“启禀陛下,臣附议宰相所言。不过,不仅是鲜卑府的百姓,驻守鲜卑的将士也当加送棉衣等御寒之物以及驱寒yào草,以免冬日漫漫折损我大军兵力。”
“常尚书所言甚是,臣附议。”
“你们只想着把事情推到别人头上,但凡你们谁敢站出来说一句,如果鲜卑乱了能平复大局能承担责任,老子的头拧下来给他当凳子坐,朱家军的主帅也给他来当!”
老侯爷朱承元说话耿直,来来去去就是这些话说了一上午,可在座的大臣都不敢直接应对,只能迂回地转过话题说起别的利害,企图说服贞元皇帝——他们已经看到皇帝陛下的动摇。
可不管他们划什么拳,镇北侯爷就是不接招,张口闭口就是那几句。
新一轮的争执再一次开始,武人嗓门大,东升听了这么一上午已经是头晕耳鸣,他见皇帝陛下头疼地捏鼻梁,壮着胆子上前道:“陛下,午膳的时辰过了,您看……?”
贞元皇帝却没有领受他的好意,摆了摆手,一声不吭地看着镇北侯爷掐着以为军机大臣的衣领,口水喷的对方满脸都是。
他哪里还有什么胃口,吃什么都是给自己添堵。
贞元皇帝闭上眼睛,直到入夜将这些舌战了一天嗓子都哑了的大将们送走,他才露出一个冷脸来。
“陛下,您午间未进食,晚膳万万不能再怠慢了。微臣这就让人端上来,可好?”
东升太监给他端上茶水,恭敬地问道。
贞元皇帝沉默了半晌,忽而问道:“东升儿,你说朕这次……”
话却没有说完。
徙民迁徙到鲜卑必有损耗,他想让朱家军领这份差事,也确实打着让百信的眼睛看着朱家军的主意,不至于有大过失而埋怨君主。
但他现在犹豫了。
为了这点风险,却冒更大的风险,是否值得?
而他没有犹豫太久,一封从鲜卑而来八百里加急的公函,替他做下决定。
第61章 峰回路转
从鲜卑府送抵京城的八百里加急公函,在重阳节前抵达洛京。
彼时,贞元皇帝正对于是否采纳荆州和豫州州牧所上呈的徙民由朱家军护送的事情而犹豫不决。就在公函抵京的前一夜,他撇开镇北侯爷朱承元与军机处大臣商议至晚,已经着中书拟诏定由朱家军全权负责此时。
帝王是全天下最爱惜羽毛的人,能够有朱家军为他分忧他当然不会顾虑事后的罪责朱家军是否承受得起。让他犹豫的是,南派朱家军一营将士会否对鲜卑以及北境的安危构成威胁。
但正如军机大臣所言,朱家军行军不是一年两年,将才济济,军力深厚,绝非一营将士空缺就会影响其威慑和战力的。
这话让贞元皇帝一面欢喜一面担忧。
作为大靖的皇帝,他比谁都希望大靖军伍雄厚,威慑邦邻。
但也是作为一代帝王,他无法容忍大靖最强的军伍只认朱帅不识司马。
出于对朱家军实力的信任,又或许是心里的这点不痛快,贞元皇帝最终下了这个决定。
但还未等他当朝宣布这个旨意,朱家军八百里加急的公函先一步送达天听。
听说是加盖帅印的八百里加急公函,群臣和贞元皇帝一样下意识地眼皮一跳——现在可没有第二个司马御棋给朱元帅下刀子了,这一次,莫非……有出了什么大乱子?
皇帝和众臣在刹那间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当听宣读说是鲜卑府冬日提前请求调配物资银两的奏请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董相执笏出列道:“陛下,依微臣看兵马大元帅所请须得重视。以往,入冬前就是前鲜卑各部与我大靖大动干戈之时,尤其是在年景不好冬日又提早到来的年份。为安定民心,减少百姓伤亡,臣以为朱元帅之请刻不容缓。”
群臣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响起,户部左侍郎看了看身前不动声色的上峰,正有动作,就被户部右侍郎一把拦住。
这两位左右侍郎往日一向针锋相对,但在朝堂之上也不敢当着天子的面喧哗。左侍郎这么一恼错失先机,只听前方兵部尚书常寿安高声道:“启禀陛下,臣附议宰相所言。不过,不仅是鲜卑府的百姓,驻守鲜卑的将士也当加送棉衣等御寒之物以及驱寒yào草,以免冬日漫漫折损我大军兵力。”
“常尚书所言甚是,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