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幸福生活 一个木头第232部分阅读
古代幸福生活 一个木头 作者:rouwenwu
,这才道:“送给小王爷们和小郡主去,刚才说要收拾房子,问问房子收拾得怎么样,晚上我再去看看去。”
等瑞雪出去,妙姐儿这才向着三姨娘颔首一下:“你接着说吧。”三姨娘看着这位大姑娘,又有身子了,今年见面比上一次见又象是威仪许多,心里虽然打鼓,可是已经来了。
来了刚坐上一会儿,就不时地有家人来回话,听着象是王府里的钱都在这位大姑娘手里握着,三姨娘在心底里叹一口气,几时想到这一位会有今天,一里一里地是怎么上去的?
三姨娘重新开始说自己为什么来,刚才只是问候过:“是为了哥儿,老爷带着哥儿回来,看着哥儿长的那么高大,懂事许多,我心里呀,”说到这里,三姨娘开始拭泪,不知道是看到沈经南激动的眼泪,还是为了别的原因。
大跑小跑地跑着来激动掉眼泪,妙姐儿随手玩着小桌子的一个茶碗,耐心听下去。“我们都上了年纪,就是四妹也老了不少,老爷身边有了新人,这是夫人想的周到,”三姨娘看着大姑娘秀丽的面庞上没有不耐烦听的表情,这才慢慢说出来:
“原想着四少爷一根独苗,以后有了弟弟当然也是疼爱的,所以来讨大姑娘一个示下,四少爷要考功名不是,虽然现在也不住在我这房里,我让人打听过,每天晚上读那么厚的书,写这么高的字,总是要考功名的吧?”
听完这么一堆话以后,妙姐儿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只是淡然地又等了一会儿,这才瞟了三姨娘一眼,看着她貌似恭敬的样子坐在椅子上,就坐着身子也是弯着的,几时又这样有礼过。
就象三姨娘来一次要疑惑一次,几时一里一里地上去的;妙姐儿见一次姨娘也要疑惑一次,几时变得这样有礼?
既然无话,妙姐儿只能说话了,一说话就没有打算客气:“四少爷每天在做什么?”三姨娘愣了一下,道:“四少爷是住在老爷房里。”
“我知道,你不是打听过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做什么?”妙姐儿不客气地再追问一句。三姨娘只能慢慢想着回答:“早上嘛,起来看书,中午吃过饭睡一会儿再起来看书。。。。。。”
这样的回话又被妙姐儿打断,依然是不经意地玩着自己手里的茶碗:“知礼吗?”三姨娘当然回答:“知礼呢,一早一晚都给老爷请安呢。。。。。。”三姨娘自己断了下来,心里恍惚明白几分大姑娘问这话的意思。
果然大姑娘眼睛只看着自己手里的茶碗,那是一个细瓷描有时下新诗的茶碗,光滑圆润的瓷面看着就觉得舒服。妙姐儿徐徐又问了一句:“家里别的人知礼吗?”三姨娘一下子就哑了。
在房里的寂静中,妙姐儿淡淡又问道:“难道别人都是不给老爷夫人请安的吗?”看着三姨娘涨红了脸,想说什么又咽下去,妙姐儿全然不管她还有什么话了,昨天刚回到封地上来,今天三姨娘就来了,只怕是候在这里不止一天了,昨天没有就来,还算她最近有所改变。
“母亲为父亲子嗣着想,给父亲重新安排了两个人,”妙姐儿好听的声音依然是圆润的:“再有了弟弟,我高兴着呢,父亲母亲也高兴,姨娘们也应该高兴才是。”这种人人要高兴的话,三姨娘听过忍不住掩面哭起来。
妙姐儿把手里的茶碗丢下来,重新把玩了小桌子上一个小小的笔山,这是刚才回来的时候闵小王爷在这里玩的时候丢下来的。
丰年进来装作给王妃换热茶,妙姐儿示意丰年再出去,这才继续对哭着的三姨娘道:“孩子多是好事,又不是那养不起的人家。母亲也疼爱四少爷,以后有了别的孩子,也会一样的疼爱。”这位姨娘只想着家里一个孩子不要再有,以后沈经南掌家才好,真是打的如意算盘。
“四少爷以后可怎么办,有了别的孩子,当然会分宠爱,只求大姑娘多疼疼他才好。四少爷和小王爷们又都处得好。。。。。。”三姨娘目前唯一的手段就是痛哭了。
有几分疲倦的妙姐儿勉强听完,用丝帕掩口打了一个哈欠,这才懒洋洋地道:“姨娘出来只怕是没有跟老爷夫人说吧?”听到这哈欠声的三姨娘目瞪口呆,今天居然受到这样的慢待。
撑着又问了几句话的妙姐儿实在是有点儿累,刚回来没有歇息呢,这位三姨娘就跑来了。
可是三姨娘还是不想走,只想赖着再说几句,大姑娘这样不给颜面,万一新姨娘们生不下来儿子还是只有沈经南一个人,沈家的一根独苗理当大姑娘好好看待。
正要再说几句话,门帘一响又走进来笑嘻嘻的乌珍。刚才懒洋洋的妙姐儿一看到乌珍进来立即有了精神,眼睛都亮了许多,对乌珍是亲切的笑容:“又有什么糊涂心思?”是刚才妙姐儿交待过乌珍:“有话对我说才是,别乱问别人。”
乌珍是认识三姨娘,并没有拿她当一回事情,她想不明白又重新进来了,脸上是笑嘻嘻的:“有什么好?”妙姐儿微笑道:“有人陪你,”乌珍摇头,
妙姐儿再道:“有人陪你骑马。”乌珍摇头,自己说出来:“瑞雪家,买东西。”
三姨娘心酸的看着妙姐儿对着乌珍是好脾气,而且笑靥如花:“那是当然,找一个给你买衣服买首饰的。”乌珍这才笑嘻嘻点头:“要好。”妙姐儿也笑嘻嘻:“那当然比别人的要好。”瑞雪家的订亲的那一个小子就总给瑞雪买东西,丫头们一起来看,想来乌珍也是看过多次的。一下子只想起来这个,买东西。很实在的成亲原因。嫁汉,嫁汉,不就是穿衣吃饭。妙姐儿微笑看着乌珍道:“那你听话,明儿是一位将军,让祝妈妈给你好好打扮了,你去相一相他。”这才把乌珍哄了出去,妙姐儿想想乌珍成亲生孩子,自己先由不得要笑。
乌珍出去,妙姐儿第一件事情就是喊瑞雪进来:“去对表哥说,乌珍喜欢给她买吃的买东西的。”瑞雪也没有忍住当着王妃就笑出来:“是,我这就去说。”
真是看不出来,乌珍这个黑脸丫头居然也喜欢别人拿她当个宝。瑞雪笑得花枝乱颤出去对王爷去传话。
三姨娘看得有些呆了,赶快问一句:“这位姑娘要挑人家吗?”妙姐儿还在笑,只是点点头,看着三姨娘脸上的泪痕,心里突然不忍起来,不过是个做母亲的为儿子着想罢了。
如果没有乌珍进来打搅一下,妙姐儿心里正在冷笑,我天天听你们这些不长眼睛的人乱说一气,以前还会客气对待,以后不会。今天就是有心想慢待这位姨娘,让她回去好好说不容人说话什么的。妙姐儿正在心里想着,乌珍就进来搅活一把。
笑了一回儿,疲倦稍解的妙姐儿重新温和地对三姨娘道:“姨娘只管放心,四弟是父亲的根苗,现有母亲在,比不得以前。父亲母亲会照管好他的,姨娘以后可以省点儿心了。四弟到了考的时候,自然打发他下场去。
姨娘出来这几天,不知道父母亲可知道你来了这里,还是今天就回去吧,免得家里人掂念,再最后交待一句,以后再有孩子,人人要高兴才是。”正色凛然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妙姐儿才重新含笑:“这就回去吧,帮我带个信儿给父母亲,我到家了,请他们来住几天才是。”
走出来的三姨娘心里比没有来的时候一样的乱,这位大姑娘不象以前在家的时候那么好说话,再细细在家的时候也一般,王府里多少钱,她手里才漏多少出来,看看她房里丫头打扮得都好,三姨娘心里凄楚地出了院门,身后的小丫头还跟着傻乎乎的问:“咱们不住几天吗?”不是跟着三姨娘以前来的人,和跟四姨娘的人来过都说,会在王府里住几天,大姑奶奶还会有赏。
三姨娘只想着自己儿子哪里想得到这些,不理小丫头只管往外走,要是再生个儿子下来,就要分了四少爷的家产去。听到身后有人喊,是丰年赶了来,手里拿着赏封儿递过来嫣然:“姨娘走得这么快,我去取赏封儿,出来就看不到你们了。”
勉强谢了一声儿,三姨娘重新往外走,小丫头是高兴的揣着钱不问了,三姨娘最后出了王府的角门,突然回身看了一眼,这角门上也是雕刻精美,屋脊上都是蹲着什么,三姨娘也弄不明白只是觉得样样好,看来以后这里自己也是来不得了,有了夫人,样样都是她占先儿。这位生了儿子的姨娘心里就更没底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房里不当值的丫头都来房里看着乌珍姑娘是怎么打扮出去相亲的,沈王妃倒不是标新立异,只是想着乌珍不是汉人的姑娘,干脆让她同那位将军一起出去逛逛吧,倒也不必拘泥,反正乌珍不会难为情,沈王妃只想着乌珍喜欢,让人看了去就看了去吧,有什么关系。
“再戴一支海棠花簪子吧,”祝妈妈在为乌珍亲手理妆,丫头们在旁边出主意,捧首饰匣子,妙姐儿也到厢房里来坐着看,膝下是端慧小郡主也在左看右看,也要出主意:“换一个耳环才好。”
乌珍脸上是幸福扬溢的笑容,身边的人今天都是七嘴八舌来打扮自己的人,打扮过后站起来给沈王妃看。
为了乌珍太黑,没有敢用太明丽的颜色给她穿,就是素净的两件衣服反而干净利索。妙姐儿扶着乌珍的手站起来,在廊下松开乌珍的手道:“去吧,玩个开心再回来。”
朱禄从树下走过来回话:“王爷催着呢,问乌珍怎么还不出去?”然后瞪大了眼睛,上下看着一脸薄粉的乌珍,院子里传来朱禄的哈哈大笑声,妙姐儿没有好眼色,朱禄都没有忍住笑,看看一个廊上的丫头们都对着自己怒目而视,朱禄往一旁走一走,避到树后去继续开始笑。
“禄大叔,”端慧看他笑得那么开心,跟到树后问一句:“你笑什么?”朱禄擦擦笑出来的眼泪,对小郡主道:“没什么,看到一个西洋景儿。”
从树后重新出来,乌珍已经出去了,妙姐儿薄嗔道:“你才是西洋景儿。”朱禄应声道:“是。”这才回话道:“外面候着的是袁将军,黑铁塔一样,很般配。”妙姐儿这才笑一声道:“我知道了,就是般配的才好。”
朱宣和袁将军是在书房的廊下站着,这一位袁将军品阶是不高,只有六品,却是跟着朱宣以前的亲随士兵出身,要给乌珍挑一个并不容易,五大三粗的看着才般配,乌珍说过不要馒头,太白的人不要。
已经对了袁将军明说了就是上一次搬救兵的人,然后再告诉他,王妃要出嫁妆。乌珍到王府里这么多年,至少那一口汉话就说得不行。想说是太夫人的远房亲戚都觉得说不通。只能含糊着说王妃亲手要嫁的人。
当瑞雪丰年陪着乌珍走过来的时候,事后朱寿很严肃的告诉朱禄:“我就没笑,王爷也没有笑,这一点儿也不好笑,不就是一个姑娘打扮一下。”一个脸黑的姑娘脸上敷点儿粉,然后多戴了首饰,不就是以前没有见过她打扮,仅此而已。朱寿在事后是坚决不承认自己笑话乌珍,朱寿只是忍着跑到没人的地方才笑了一下,不过就是这样。
朱宣是松了一口气,嫁一个丫头这么费事,从来也没有过。一脑袋的怪簪子,乌珍第一次打扮人人觉得怪,好在袁将军不觉得怪,反而看到那么黑心里乐了,一时忘形,对着王爷低声说一句:“倒象是一家人,都黑得象炭头。”
朱宣也低声回一句:“记得买东西给她,银子不够我来给好了。”这样的一句话当然是不会起效果,袁将军也不会让王爷出这银子。领着乌珍出门的袁将军心里还挺乐,没有成亲和媳妇一起上街去,我是军中第一人。独把朱宣忘了的袁将军以为自己是第一人。
瑞雪丰年听过王爷的话赶快回房去告诉王妃:“袁将军说了,象是一家人。”妙姐儿笑眯眯,雷厉风行地喊过管事的妈妈们来:“嫁妆要备,大床要新打,拔步床,罗汉床,雕花衣架,描金衣柜。。。。。。”乌珍前脚出门去,王府里后脚开始办嫁妆。
端慧郡主和闵小王爷跟在母亲房里听着好玩儿,也跟在里面要东西。端慧郡主:“给我一个新铜镜,”闵小王爷:“我要一个新阁子放东西,”妙姐儿今天格外的高兴,弯不下腰来,让一对双胞胎过来在小脸儿上亲亲:“好,给你们。”
还有要牵挂的人,又让人去周将军府上看一看:“周将军几时生?”算的日子也就是这几天,在船上就惦着,这样乱忙了一回,到歇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问一下乌珍还没有回来,妙姐儿脸上也扬溢着喜事将成的笑容,对瑞雪道:“吃过晚饭回来才好呢,太早回来也没有事情。”
一对成年人从上午出去到晚上,在外面吃了两顿饭,说这事不成,任谁也不会相信。瑞雪出去告诉丰年:“乌珍也要当将军夫人了。”丰年正色的点头:“她只能当将军夫人,不然的话洞房那天会象周将军那样。”
再出来小丫头红花也在院子里和人说话,瑞雪觉得奇怪:“你不回家吗?这半天不当值,你明儿一早也来得及。”
“她在这里等着看乌珍姐姐回来。”银文回答得一本正经的,红花也是一本正经的:“乌珍姐姐都能当将军夫人,我看我们都是将军夫人。”
大家一起在房里候着,看一看乌珍姑娘出门去,会不会问袁将军:“你是不是想女人了?”想来她不会有问不出来,也不会有不好意思问,所以只要等着听袁将军的回答就行了。
朱宣是晚饭前回来的,妙姐儿喜滋滋地接了朱宣:“乌珍还没有回来呢,我让妈妈们办嫁妆呢。”朱宣听了摇摇头道:“我看悬得很,要是说得拢早就回来了,这里没有雪,天气还冷着呢,只在外面呆着转什么。”
“这样啊,”妙姐儿也愣了一下,想想也是,晚饭后半个时辰过去,外面才有一声:“乌珍回来了。”喜气洋洋的乌珍进来了,手里捧着一大堆东西,太高了把人的视线堵上了,为了看路,乌珍是歪着身子进来的。
小丫头们要接也无从接起,盒子叠盒子,纸包压纸包,一动就会倒下来。乌珍就这样进来了,随后是朱寿进来对朱宣低声道:“袁将军外面请王爷。”
乌珍走在榻前,手一松把东西“哗啦”一下堆在榻上,对着沈王妃兴高采烈:“东西都买了一个遍。”买的都是什么,丫头们都想看看,听着乌珍一样一样地报:“首饰,衣料,点心,酥糖,芝麻糕。。。。。。”最后看看丰年道:“你上次拿到的银簪子没处买,逛了你说的那条街没有找到。”
“那个,是自己手打的。”丰年支支吾吾地说出来,与瑞雪恍然大悟,乌珍今天买的这些东西,是素日看着丫头得的东西,所以今天买了一个遍。乌珍对沈王妃如卸重负:“比起她们来,一样也不少,可以不用再见了。”
院门上,袁将军沮丧地对王爷道:“她说什么就买什么,回家的时候她才说,以后别来找她了,她是出来买东西的。”朱宣也难得地尴尬一下,想安抚袁将军一句,又觉得无从安抚起。
乌珍姑娘相亲摆了一个大乌龙,让南平王夫妻很是尴尬了一下,房里的丫头们也明白了一下,天天看着没有心眼儿的乌珍,可以对着她说自己眼红哪一个,嫉妒哪一个人的乌珍,骨子里还是女人。只有乌珍自己乐飞飞,捧着一堆东西回房里,从此以后听到丫头们再说得了什么东西,乌珍不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我全都有过了。
只有妙姐儿不气馁,自己身子不好,家里的事情朱宣重新接过来,妙姐儿就拘着乌珍在房里陪着自己,好话说了多少次,乌珍姑娘也认识到自己不象个女孩子,象是很糟糕。
从沈王妃手里接过绣花针一枚,再接过绣花绷子一个,上面是笔描好的花样子,是最简单的花样,小郡主伴着王妃在,也跟在旁边告诉乌珍:“这样拿针,再扎下来,就是这样的绣的。。。。。”
乌珍绣了不到两针,觉得不错,再绣几针,一个花瓣将成,拿过去给王妃看,妙姐儿先看到乌珍手上的针,只有半截针鼻在手里,还有针尖没有了,绣花针细又小,这样也能扎,只是那针尖在哪里。
“找一找,别扎着人才是。”还是小郡主眼睛尖:“在这里。”拿起来一看,果然是半截针尖。再给乌珍换一根绣花针,拿在手上,指肚微一用力,又是只剩针鼻在手里。
妙姐儿只装作看不到,半截针鼻就针鼻吧,哄着乌珍能坐得住,有个姑娘样子就成。
正文 第五百八十六章,变幻(一)
第五百八十六章,变幻(一)
熙熙攘攘的小茶馆里,下午的时分就很热闹,这源于这一条街是热闹的原因。下午在这里泡一壶茶,听一回书的人多为喜欢听消息的人,这样的地方是小道消息比较灵通的地方,也有比较新的消息。
一个布衣的汉子急匆匆地走进茶馆里,一进来就对着熟人发布刚才的消息:“台大人被摘印了,钦差正在台大人家里,门前都是兵。”然后用自己敞开的衣襟擦汗,再大口的“咕咚”地喝茶水。
一角的桌子旁,坐着两个绸衣的人,一个中年气概,一个只是青年,这两个人进茶馆坐下来时,还是让别人注目一时才移开眼睛。
一个比一个生得要俊秀,偏中年的那一位气势夺人,青年的那个秀气飘逸,是朱宣和妙姐儿夫妻。
周围还有一张桌子上,坐着朱禄和朱寿,只是布衣,也是对坐侧着耳朵听茶馆里议论纷纷。妙姐儿悄声对朱宣道:“又摘一个印。”这位钦差大人就是五皇子从京里派出来的。
封为太子没有半年的五皇子依然如年前一样肆无忌惮地更换官员,六部里一部一部地派,再寻上三位异姓王和各位王爷,各位郡王。
街上有哭声传来,这里离台大人的官邸不远,就在一条街上,妙姐儿听着这哭声,再听着身边的人窃窃私语地议论:“说从京里来的消息,这是换下来的第二十二个官了。”
这个数字就是妙姐儿听了也大吃一惊,妙目在朱宣脸上一转。手里执着一个紫檀茶盏的朱宣似乎在嗅那茶香,同时微微点头:“虽不中亦不远矣。”
京里的四品以上的官员换了五、六个,吏部、刑部侍郎都换下来,天塌下来不砸蚂蚁,官小一点儿的反而没有事情。
而在三位异姓王的封地上,反而是频频更换五品官员,不高也不低,也是可以上蹿下跳的角色。这位台大人就是涉及南平王财政的五品官吏。
南平王夫妻都不说话,出来转转就是听听街上的人怎么说。这位太子殿下看来是想要插手王爷们的财政,朱宣脸上不动声色,心里自从五皇子在京里更换官员的时候就没有舒坦过。
太子殿下要拿人开刀,与王爷们重议供奉,首先就要拿南平王来开刀,这是自己的姻亲,不然的话别人就有理由,人人眼睛现在又都看着朱宣。
妙姐儿端起朱宣刚给自己斟上的茶水,端在白晰的手上还没有喝,只是先说一句:“这是今年的新茶。”茶一斟出来,香气先萦绕于鼻尖。
“是啊,”朱宣看着小二过来更新茶食碟子,换上一盘子新青果,看着妙姐儿用尖尖指尖拈起一枚,只是想心事。回到封地上这才四个月多,太子殿下就更换了表哥封地上,这是第五位官员。这门亲事结的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妙姐儿把这句话对着朱宣说一遍:“真是没好处。”淡淡笑一笑的朱宣又在听两个老者的谈话,直到他们说完才低声道:“下一步要找我要钱了,你只管看着表哥说的对不对?”新到任的盐官已经会过南平王两次,盐务一本烂帐,南平王全推不知道:“盐税酒税铁税。。。。。。全归京里管,我不方便插手。”一问三不知,一推推到长城外面去。
在京里晋王府里依然是晋王的那位三皇弟,手下门人一一被刑部请去,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倒卖私盐。晋王这个年应该是过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才是。
“军中?”妙姐儿只说了这两个字。军需官一向是个肥差,只怕也要换换。朱宣脸上闪过一丝狡黠,更换军需官,那就换吧,看看明年这仗还打不打,缺了我的粮草衣甲兵器,正好让他兵部里扯皮去,就是小蜀王频频来信,南平王也是回得一派正色凛然:好好看待。
看看近晚饭时候,茶馆里的人越来越多,准备在这里听说书的人,台大人的事情也是一个谈资,今儿晚上的书也是谈资:“听说是师娘口对口教的荤段子?”茶馆里就一片笑声:“问问说书先生去,师娘床上教的吧。”
“我们回去了,”朱宣和颜悦色,但是不容反驳。茶馆里一到入夜以后,约是现在的晚上九、十点钟左右,就不再说正经的书,开始说荤的。
妙姐儿含着笑容站起来,轻轻抖抖身上的玉色长衫,天色刚刚晚霞的五月夕阳下,这就要回去,说荤书的还早着呢,不过要回去看看新生的小儿子才是。
沈王妃三月底生下南平王的幼子,大名朱恒,这是老侯爷准备起给闵小王爷的名字。恒小王爷与闵小王爷官阶相等,是皇帝在京里就答应下来的,落地就是校尉,只是这才刚刚满月有余,这一来一往的路程时间不够,京里的旨意还没有下来。
不是个小郡主,南平王有几分遗憾;如果是个小郡主,南平王也会有几分遗憾,另外几分遗憾就是纳闷,妙姐儿身子如许大,竟然不是两个。
||乳|名胖倌的恒小王爷,让母亲受尽痛苦才生下来,实在是太胖,好在不是第一胎,不然的话生得更艰难。朱宣当时抱着胖倌在手里的时候,也叹一口气,妙姐儿一下子就要瘦下来了,肉都在这孩子身上呢。
看到王爷王妃站起来,朱寿去会钞,朱禄去外面栓马的柱子上解下马缰来,主仆四人上马在晚风中徐徐往王府里来。
五月的天气风不冷也不热,吹得春衫轻拂发丝微乱。从台大人府邸门前经过时,妙姐儿再看一眼,大门洞开着,可见地上有一些旧纸碎屑等在轻风中拂动,哭泣声已经听不到。
从大门往里可以看到只看到门内的影壁,一个老门子慢慢弯着腰也是没精打采地从里面走出来,街上人声鼎沸有热闹摆夜摊儿的趋势,就是这样,身处在街上的人还是感受到门里的萧瑟。
一朝天子一朝臣,妙姐儿想想高阳公主与自己说过的话:“咱们还象以前一样,”物是人非,都会有变的时候,妙姐儿只能这样想。
回到王府的时候,经过大门,门房的人出来迎,妙姐儿也没有停马,带马上了台阶继续往府里去,而且回身笑着让朱宣快点儿:“儿子会不会醒?”
朱宣也没有下马,朱寿朱禄在府门外下了马交给人,然后小跑着跟在后面来了。妙姐儿一直骑着马到房外才跳下马来,再次回身对着朱宣嫣然一笑,这才转身大步往房里走。
“这个孩子,”朱宣下马来一并交给后面赶来的朱禄,走进房门的时候,先侧耳听一下,并没有哭声,胖倌应该是没有醒才是。
丫头们打起门帘来,朱宣走进房里,果然是看到妙姐儿眉开眼笑地抬起面庞来,一根手指竖在有如胭脂的红唇上,正俯身在胖倌的小木床前的妙姐儿看着胖乎乎的儿子,这个儿子依然是随朱宣的多,极象长兄朱睿。
这是生下四个孩子的妙姐儿第一次完全自己养新出生的孩子,大多的时间就花在胖倌的身上,平时没有事情就坐在胖倌的小木床旁边做针指,和其它三个孩子说话。和朱宣夫妻两个人吃饭,也是要把胖倌的木床放在身边。
睡得眉展眼舒的胖倌动了一下手脚,身上一件绣着五福的红色小衣服,妙姐儿低声让朱宣看:“表哥,胖倌动了。”同样是第一次时时看到这么小孩子的朱宣也是样样觉得新奇,看着儿子胖乎乎的小脸儿,醒来的时候一笑或者是尿了饿了要哭的时候,脸上的肉都挤得皱起来,端慧郡主形容过一次:“象包子。”胖倌象包子,朱宣再看看儿子又睡着皱皱眉,果然是象胖包子。
“尿了还是饿了?”朱宣准备出去找奶妈,妙姐儿奶水出了月子就没有了,都是吃奶奶。已经算是熟练的妙姐儿伸出手来为儿子整理一下尿布,摇摇头道:“没有尿。”
就这几句低语,丫头们已经出去把奶妈找进来,朱宣这才交待妙姐儿:“把衣服换下来吧。”夫妻两个人一起进到房里去换衣服,再出来看胖倌,还是睡得正香,这一会儿小嘴角儿往上翘,象是有笑容的样子。
坐在锦榻上,妙姐儿还在说:“笑了,刚才是笑了的。”朱宣则道:“这么小的孩子哪里会笑,再大大吧,端慧小时候就没有这么早就会笑。”
换了一身家常衣服的朱宣想着在房里坐一会儿,外面又来了朱寿:“王爷,盐务孙大人求见。”这位孙大人就是新来的盐官。
朱宣有几分懒散,这都要吃晚饭了,他跑来混晚饭的吗?漫不经心地先问朱寿:“他什么事情?”
“他只要有事情要奴才进来回话,象是着急的样子,”朱寿回过话以后,朱宣不得不站起来,正要让人传晚饭的妙姐儿问一句:“表哥回来吃晚饭吗?”
让人拿了外衣来,就站在这里由朱寿服侍着穿上的朱宣再自己整整衣襟:“回来吃,陪他吃什么。”回来陪胖倌吃饭,比陪孙大人要好。朱宣再看看胖倌熟睡的小脸儿:“一会儿我回来,胖倌不知道醒不醒。”这话说完,这才走出去。
在院子里看到毅将军带着朱闵和端慧过来,看到父亲小王爷们都站住行礼,只有端慧郡主行过礼后走过来,对着父亲踮起脚尖扬起面庞。做父亲的也笑着伏下身子来,让端慧郡主在自己的面颊上亲一口,小王爷们就嘻嘻笑站一旁,这是端慧见到父亲就要来的一下子。
一般来说,来过这一下子以后,端慧郡主就要顺便拉开自己随身带的小荷包,检查一下里面还有没有钱,没有钱的话这就正是要钱的好时候。
朱宣对女儿略带责备地看一眼,果然又去看她的小荷包了,如果有都不满意,一直到塞满为止。端慧郡主接收到父亲的眼神,嘻嘻笑一下把荷包给父亲看:“还有呢,昨天给的还没有用。”然后保证一样说一句:“明天我出门去。”
“你们慢些走,胖倌在睡觉呢。”朱宣这样交待过孩子们,这才带着朱寿去书房里,从后院门里进去,朱寿没有先去请外面候着的孙大人,而是先递过来一个盒子来。朱宣打开来,里面是一叠一百两票面的崭新银票。
朱寿看着王爷在书案后把盒子放起来,唇边也是有笑意,以前换一百两票面的银票是为了哄沈王妃,徐先生夸一次就给一张,要么就是王爷高兴就给。沈王妃努力看书,因为功课一开始不多,而且妙姐儿自己想过,朱宣是文武双全的名声,自己那个时候还是随波逐流,并没有爱上朱宣也不想着配合他。,
只是在这古代,至少要学学繁体字,有机会可以看看街头话本儿,再学学毛笔字,不想当才女,只为着能在这古代站得稳一些。所以朱宣以前隔一阵子要让朱寿去换小面额的银票,夫妻没有成亲以前,一个愿给一个愿要。
现在要哄小小丫头了,换银票的还是朱寿,唇边噙笑的朱寿突然也想有个孩子了,看看王爷这样逗着妻子和女儿,象是很享受的样子。
“请孙大人进来。”朱宣在书案收拾停当,这才对朱寿吩咐道。在外面候得焦急的孙大人急步进了来,朱寿在后面皱皱眉,这位大人也顾不得失仪,到底是什么天大的事情,盐务上不过就是钱罢了。难道为亏空来的?以前的亏空丢下来好了,谁还会去补它。
不能说朱寿是神算,因为盐务上只有这些事情。走进书房的孙大人面色慌张,对朱宣行过礼后,语气都有几分急促:“王爷,不想盐务上竟有偌大的亏空?”
毫不惊讶的朱宣没有什么表情:“大人请坐,你来的那一天我就对你说过,盐务上的事情我是过问的,不过你要人,去找杜威将军,他不肯配合你,你再来找我。
至于运送,税政上的事情,也是你们自己往京里运,与我其实无干。”南平王侃侃而谈,早就有话等在这里:“从我接手南疆就是一本烂帐,我曾几次禀过皇上,盐务上的亏空是不是抹平了,后来的人也好做事情。”
孙大人擦擦额头上的汗道:“王爷说的是。”几曾想过在京里人人羡慕的盐官一到任就面临着几百万两的亏空,禀着太子殿下旨意来到这里本来是想生钱出来的孙大人不能不冒汗出来。就算是挣到钱也要放进去填才行。
刚才来的时候,书房里就是掌上了灯,南平王俊秀的面容半隐在灯影里儿,继续在说自己的话:“皇上说,盼着吏治上有能人,能把这帐抹平了,所以就一直烂在这里。第一位吕大人是有能耐的,两年抹平了两百万。眼看着填了一半,不想来一位郭大人,想必孙大人你也知道,反而又亏空不少。
孙大人你是第四位大人了,向来是能吏才往盐政上派,这两年里我为了不再亏空下去,我也帮着填了不少呢。”朱宣面上甚至有一丝期许的淡淡笑意,语句里多含鼓励:“皇上和太子殿下都等着您的嘉信呢。”
差一点儿没有跳起来的孙大人还算是坐稳了,这怎么填,在京里的时候好管,亏空肯定是有的。盐政上有钱,缺钱的要支用时,是有条子的。
想想今天看到的一大笔条子,都不知道是哪一年支用的,兵饷倒也罢了,兵部里兵饷运送不到,先从盐务上支用,这个南平王赖不了。但是别的一大堆拉拉杂杂的运用和费用再也扯不清楚。
孙大人结结巴巴地问出来后,朱宣想也没有想,就道:“孙大人问以前的老人,他们都知道。还是吕大人在的时候,有一年往京里送银子,他为了机密,托了镖行用船运,夹在一大船货物里面,不想遇上强盗都端完了。”孙大人身子晃了一晃,这钱问谁要去?
吕大人是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前年报的寿终,无端的一堆条子还有吕大人在的时候,孙大人刚在想,朱宣已经叹气道:“吕大人走的时候,说抹平两百万,我还觉得高兴,后来到郭大人手上,才对我说出来,这些帐目没有算进去。为了官声官绩,吕大人也许是这样的想法,想想他是本王手里第一位盐官,有几笔银子是我帮他填的,总不能再把告老还乡的吕大人还扯进来吧。”
南平王说得如此大方,孙大人真想说一句:“南疆素来富裕,帮我也填填帐吧,我留着钱好去对太子殿下有交待。”想想这个书案后坐着的王爷没有这么好,多年战功只能是实打实的本事,诡谲的官场上爬到这个位置上,就不是一般的有心机。孙大人越听心里越闷眼前越黑,南平王是想让我帮他认这笔银子。
我。。。。。。孙大人决定回家去骂娘,我这里为了亏空烦来找南平王,这位王爷一张嘴就是他填了多少,这些亏空想来是他填出来的。
这样的谈话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一个是想着能帮忙支个招儿,不是太子殿下的姻亲,孙大人决定回家去好好写上朱宣一笔,又觉得只就今天的这事儿就写太孟浪,必竟是太子殿下的姻亲。
着急慌忙看到巨额亏空一时慌了的孙大人晚饭也没有吃就进来,坐到现在肚子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看看这位王爷全然没有管饭的心思,还是只在那里说话,孙大人只能告辞。朱寿看着来的时候急促,走的时候一脸的憋闷,心里好笑引他出去,这里不是好来的吧,京官外调虽然说是有钱也不是好呆的。
朱宣也饿了,把孙大人应付走了,也要赶着回房去吃饭去,走出书案来想上一想,又回身来把朱寿刚才送的盒子打开,取上一些银票在袖子里,小小丫头明天要出门去,回来荷包一准是空的,先带在身上再说。
回到房里当然是欢声笑语,胖倌醒了,正在逗他玩。看到朱宣走进来,妙姐儿抱着胖倌先让丫头们传饭:“让人去看了几次,说表哥书房里没有传饭,想着你回来吃,所以都在等你。”三个孩子都饿了,撑着等东西,看到父亲进来都是喜笑颜开。
等饭的这一会儿,朱宣伏下身子来看看睁着眼睛的胖倌,咧着嘴这样子才可以往笑上靠一点儿边。。。。。。
新到的盐务孙大人在南平王这里碰了钉子,着实烦闷了几天,对着一大堆的亏空,还有太子殿下新到的一封信,信里当然是催要银子。太子殿下要笼统人,一样是需要花钱。
每天只是烦闷的孙大人眉头越皱越紧,太子殿下还以为盐务上多有钱,不,应该说太子殿下很明白盐务上是一本烂帐,所以才要在这上面弄钱,孙大人不能不叹一口气,这烂账上怎么弄钱,弄不多亏空的多把我也放进去,还是我走了也留一顿找不头的条子在这里,往前面的吕大人,郭大人等人身上推。
“大人,这几天里愁眉不展的,莫非是有什么心事不成?”说这话的是盐务上的一位官吏,是蒋家两兄弟推荐的宗有仁,先是在铜矿上呆了,去年才调到盐务上来,在这里就无人知道宗有仁是蒋家兄弟推荐来的,至少有心知道的人是要好好打听一下才行。
一般的人只知道这是铜矿上调来的人,宗有仁则是说铜矿上太冷,调回城里来舒服,看到孙大人眉头天天紧锁,宗有仁不慌不忙地尽一下下属的问候。
刚来到这里,迎面一块大砖头的孙大人当然是不会对宗有仁说,只是道:“没事。”慢慢踱步走到后面去,还是要和自己带来的人去商议:“太子殿下要钱,这事情怎么办?”
当然是先从盐务上支用,支用以后要怎么补?孙大人出京的时候是随身带出来两个人,是太子殿下给的人,孙大人原先觉得是拘束,现在乐得事事同他们商议,让他们拿主意才好,这我没有主意。
“倒是有人来找我,说要用大批的盐,如果能直接从盐矿上走,省了好些事,”一个人说出来:“他倒不是为省税金,只是图省事,”一个人说出来,另一个人不说话。孙大人心知肚明,看来这两个人是商议好的。
孙大人到任不到十天,就开始要与私盐打交道,也是多年为官,年富力强三十多岁的孙大人只能叹气,盐务上挣钱当然是能是私盐,这一点儿上谁都知道,可是只这几天的功夫就要往水里趟了,想到这里,孙大人对于第一位吕大人的官声官绩深表怀疑,两年抹平两百万,这两百万是从哪里来的?哼可想而知。
“能让太子殿下满意就行,”孙大人含糊不清地道:“有什么事情我可以行方便。”三个人在后堂里商议了多次,跟的两个人这才把话在今天说出来,事实上新官一到任,就有人来请客来结交来认识,也是要考虑清楚才能说出来。
清晨的时辰点儿上,花上犹有露珠,草上犹在湿润,乌珍象平时一样,从马棚里牵出王妃的马,小郡主的马和自己的马来,一共是五、六匹,乌珍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去了。
穿过庭院里洒扫的人,乌珍往大门而去。角门一般开的晚,起早的乌珍向来是从大门出去,与门房的人笑一笑,乌珍牵着马出了王府。
大街上也还行人不多,?br /gt;
,这才道:“送给小王爷们和小郡主去,刚才说要收拾房子,问问房子收拾得怎么样,晚上我再去看看去。”
等瑞雪出去,妙姐儿这才向着三姨娘颔首一下:“你接着说吧。”三姨娘看着这位大姑娘,又有身子了,今年见面比上一次见又象是威仪许多,心里虽然打鼓,可是已经来了。
来了刚坐上一会儿,就不时地有家人来回话,听着象是王府里的钱都在这位大姑娘手里握着,三姨娘在心底里叹一口气,几时想到这一位会有今天,一里一里地是怎么上去的?
三姨娘重新开始说自己为什么来,刚才只是问候过:“是为了哥儿,老爷带着哥儿回来,看着哥儿长的那么高大,懂事许多,我心里呀,”说到这里,三姨娘开始拭泪,不知道是看到沈经南激动的眼泪,还是为了别的原因。
大跑小跑地跑着来激动掉眼泪,妙姐儿随手玩着小桌子的一个茶碗,耐心听下去。“我们都上了年纪,就是四妹也老了不少,老爷身边有了新人,这是夫人想的周到,”三姨娘看着大姑娘秀丽的面庞上没有不耐烦听的表情,这才慢慢说出来:
“原想着四少爷一根独苗,以后有了弟弟当然也是疼爱的,所以来讨大姑娘一个示下,四少爷要考功名不是,虽然现在也不住在我这房里,我让人打听过,每天晚上读那么厚的书,写这么高的字,总是要考功名的吧?”
听完这么一堆话以后,妙姐儿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只是淡然地又等了一会儿,这才瞟了三姨娘一眼,看着她貌似恭敬的样子坐在椅子上,就坐着身子也是弯着的,几时又这样有礼过。
就象三姨娘来一次要疑惑一次,几时一里一里地上去的;妙姐儿见一次姨娘也要疑惑一次,几时变得这样有礼?
既然无话,妙姐儿只能说话了,一说话就没有打算客气:“四少爷每天在做什么?”三姨娘愣了一下,道:“四少爷是住在老爷房里。”
“我知道,你不是打听过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做什么?”妙姐儿不客气地再追问一句。三姨娘只能慢慢想着回答:“早上嘛,起来看书,中午吃过饭睡一会儿再起来看书。。。。。。”
这样的回话又被妙姐儿打断,依然是不经意地玩着自己手里的茶碗:“知礼吗?”三姨娘当然回答:“知礼呢,一早一晚都给老爷请安呢。。。。。。”三姨娘自己断了下来,心里恍惚明白几分大姑娘问这话的意思。
果然大姑娘眼睛只看着自己手里的茶碗,那是一个细瓷描有时下新诗的茶碗,光滑圆润的瓷面看着就觉得舒服。妙姐儿徐徐又问了一句:“家里别的人知礼吗?”三姨娘一下子就哑了。
在房里的寂静中,妙姐儿淡淡又问道:“难道别人都是不给老爷夫人请安的吗?”看着三姨娘涨红了脸,想说什么又咽下去,妙姐儿全然不管她还有什么话了,昨天刚回到封地上来,今天三姨娘就来了,只怕是候在这里不止一天了,昨天没有就来,还算她最近有所改变。
“母亲为父亲子嗣着想,给父亲重新安排了两个人,”妙姐儿好听的声音依然是圆润的:“再有了弟弟,我高兴着呢,父亲母亲也高兴,姨娘们也应该高兴才是。”这种人人要高兴的话,三姨娘听过忍不住掩面哭起来。
妙姐儿把手里的茶碗丢下来,重新把玩了小桌子上一个小小的笔山,这是刚才回来的时候闵小王爷在这里玩的时候丢下来的。
丰年进来装作给王妃换热茶,妙姐儿示意丰年再出去,这才继续对哭着的三姨娘道:“孩子多是好事,又不是那养不起的人家。母亲也疼爱四少爷,以后有了别的孩子,也会一样的疼爱。”这位姨娘只想着家里一个孩子不要再有,以后沈经南掌家才好,真是打的如意算盘。
“四少爷以后可怎么办,有了别的孩子,当然会分宠爱,只求大姑娘多疼疼他才好。四少爷和小王爷们又都处得好。。。。。。”三姨娘目前唯一的手段就是痛哭了。
有几分疲倦的妙姐儿勉强听完,用丝帕掩口打了一个哈欠,这才懒洋洋地道:“姨娘出来只怕是没有跟老爷夫人说吧?”听到这哈欠声的三姨娘目瞪口呆,今天居然受到这样的慢待。
撑着又问了几句话的妙姐儿实在是有点儿累,刚回来没有歇息呢,这位三姨娘就跑来了。
可是三姨娘还是不想走,只想赖着再说几句,大姑娘这样不给颜面,万一新姨娘们生不下来儿子还是只有沈经南一个人,沈家的一根独苗理当大姑娘好好看待。
正要再说几句话,门帘一响又走进来笑嘻嘻的乌珍。刚才懒洋洋的妙姐儿一看到乌珍进来立即有了精神,眼睛都亮了许多,对乌珍是亲切的笑容:“又有什么糊涂心思?”是刚才妙姐儿交待过乌珍:“有话对我说才是,别乱问别人。”
乌珍是认识三姨娘,并没有拿她当一回事情,她想不明白又重新进来了,脸上是笑嘻嘻的:“有什么好?”妙姐儿微笑道:“有人陪你,”乌珍摇头,
妙姐儿再道:“有人陪你骑马。”乌珍摇头,自己说出来:“瑞雪家,买东西。”
三姨娘心酸的看着妙姐儿对着乌珍是好脾气,而且笑靥如花:“那是当然,找一个给你买衣服买首饰的。”乌珍这才笑嘻嘻点头:“要好。”妙姐儿也笑嘻嘻:“那当然比别人的要好。”瑞雪家的订亲的那一个小子就总给瑞雪买东西,丫头们一起来看,想来乌珍也是看过多次的。一下子只想起来这个,买东西。很实在的成亲原因。嫁汉,嫁汉,不就是穿衣吃饭。妙姐儿微笑看着乌珍道:“那你听话,明儿是一位将军,让祝妈妈给你好好打扮了,你去相一相他。”这才把乌珍哄了出去,妙姐儿想想乌珍成亲生孩子,自己先由不得要笑。
乌珍出去,妙姐儿第一件事情就是喊瑞雪进来:“去对表哥说,乌珍喜欢给她买吃的买东西的。”瑞雪也没有忍住当着王妃就笑出来:“是,我这就去说。”
真是看不出来,乌珍这个黑脸丫头居然也喜欢别人拿她当个宝。瑞雪笑得花枝乱颤出去对王爷去传话。
三姨娘看得有些呆了,赶快问一句:“这位姑娘要挑人家吗?”妙姐儿还在笑,只是点点头,看着三姨娘脸上的泪痕,心里突然不忍起来,不过是个做母亲的为儿子着想罢了。
如果没有乌珍进来打搅一下,妙姐儿心里正在冷笑,我天天听你们这些不长眼睛的人乱说一气,以前还会客气对待,以后不会。今天就是有心想慢待这位姨娘,让她回去好好说不容人说话什么的。妙姐儿正在心里想着,乌珍就进来搅活一把。
笑了一回儿,疲倦稍解的妙姐儿重新温和地对三姨娘道:“姨娘只管放心,四弟是父亲的根苗,现有母亲在,比不得以前。父亲母亲会照管好他的,姨娘以后可以省点儿心了。四弟到了考的时候,自然打发他下场去。
姨娘出来这几天,不知道父母亲可知道你来了这里,还是今天就回去吧,免得家里人掂念,再最后交待一句,以后再有孩子,人人要高兴才是。”正色凛然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妙姐儿才重新含笑:“这就回去吧,帮我带个信儿给父母亲,我到家了,请他们来住几天才是。”
走出来的三姨娘心里比没有来的时候一样的乱,这位大姑娘不象以前在家的时候那么好说话,再细细在家的时候也一般,王府里多少钱,她手里才漏多少出来,看看她房里丫头打扮得都好,三姨娘心里凄楚地出了院门,身后的小丫头还跟着傻乎乎的问:“咱们不住几天吗?”不是跟着三姨娘以前来的人,和跟四姨娘的人来过都说,会在王府里住几天,大姑奶奶还会有赏。
三姨娘只想着自己儿子哪里想得到这些,不理小丫头只管往外走,要是再生个儿子下来,就要分了四少爷的家产去。听到身后有人喊,是丰年赶了来,手里拿着赏封儿递过来嫣然:“姨娘走得这么快,我去取赏封儿,出来就看不到你们了。”
勉强谢了一声儿,三姨娘重新往外走,小丫头是高兴的揣着钱不问了,三姨娘最后出了王府的角门,突然回身看了一眼,这角门上也是雕刻精美,屋脊上都是蹲着什么,三姨娘也弄不明白只是觉得样样好,看来以后这里自己也是来不得了,有了夫人,样样都是她占先儿。这位生了儿子的姨娘心里就更没底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房里不当值的丫头都来房里看着乌珍姑娘是怎么打扮出去相亲的,沈王妃倒不是标新立异,只是想着乌珍不是汉人的姑娘,干脆让她同那位将军一起出去逛逛吧,倒也不必拘泥,反正乌珍不会难为情,沈王妃只想着乌珍喜欢,让人看了去就看了去吧,有什么关系。
“再戴一支海棠花簪子吧,”祝妈妈在为乌珍亲手理妆,丫头们在旁边出主意,捧首饰匣子,妙姐儿也到厢房里来坐着看,膝下是端慧小郡主也在左看右看,也要出主意:“换一个耳环才好。”
乌珍脸上是幸福扬溢的笑容,身边的人今天都是七嘴八舌来打扮自己的人,打扮过后站起来给沈王妃看。
为了乌珍太黑,没有敢用太明丽的颜色给她穿,就是素净的两件衣服反而干净利索。妙姐儿扶着乌珍的手站起来,在廊下松开乌珍的手道:“去吧,玩个开心再回来。”
朱禄从树下走过来回话:“王爷催着呢,问乌珍怎么还不出去?”然后瞪大了眼睛,上下看着一脸薄粉的乌珍,院子里传来朱禄的哈哈大笑声,妙姐儿没有好眼色,朱禄都没有忍住笑,看看一个廊上的丫头们都对着自己怒目而视,朱禄往一旁走一走,避到树后去继续开始笑。
“禄大叔,”端慧看他笑得那么开心,跟到树后问一句:“你笑什么?”朱禄擦擦笑出来的眼泪,对小郡主道:“没什么,看到一个西洋景儿。”
从树后重新出来,乌珍已经出去了,妙姐儿薄嗔道:“你才是西洋景儿。”朱禄应声道:“是。”这才回话道:“外面候着的是袁将军,黑铁塔一样,很般配。”妙姐儿这才笑一声道:“我知道了,就是般配的才好。”
朱宣和袁将军是在书房的廊下站着,这一位袁将军品阶是不高,只有六品,却是跟着朱宣以前的亲随士兵出身,要给乌珍挑一个并不容易,五大三粗的看着才般配,乌珍说过不要馒头,太白的人不要。
已经对了袁将军明说了就是上一次搬救兵的人,然后再告诉他,王妃要出嫁妆。乌珍到王府里这么多年,至少那一口汉话就说得不行。想说是太夫人的远房亲戚都觉得说不通。只能含糊着说王妃亲手要嫁的人。
当瑞雪丰年陪着乌珍走过来的时候,事后朱寿很严肃的告诉朱禄:“我就没笑,王爷也没有笑,这一点儿也不好笑,不就是一个姑娘打扮一下。”一个脸黑的姑娘脸上敷点儿粉,然后多戴了首饰,不就是以前没有见过她打扮,仅此而已。朱寿在事后是坚决不承认自己笑话乌珍,朱寿只是忍着跑到没人的地方才笑了一下,不过就是这样。
朱宣是松了一口气,嫁一个丫头这么费事,从来也没有过。一脑袋的怪簪子,乌珍第一次打扮人人觉得怪,好在袁将军不觉得怪,反而看到那么黑心里乐了,一时忘形,对着王爷低声说一句:“倒象是一家人,都黑得象炭头。”
朱宣也低声回一句:“记得买东西给她,银子不够我来给好了。”这样的一句话当然是不会起效果,袁将军也不会让王爷出这银子。领着乌珍出门的袁将军心里还挺乐,没有成亲和媳妇一起上街去,我是军中第一人。独把朱宣忘了的袁将军以为自己是第一人。
瑞雪丰年听过王爷的话赶快回房去告诉王妃:“袁将军说了,象是一家人。”妙姐儿笑眯眯,雷厉风行地喊过管事的妈妈们来:“嫁妆要备,大床要新打,拔步床,罗汉床,雕花衣架,描金衣柜。。。。。。”乌珍前脚出门去,王府里后脚开始办嫁妆。
端慧郡主和闵小王爷跟在母亲房里听着好玩儿,也跟在里面要东西。端慧郡主:“给我一个新铜镜,”闵小王爷:“我要一个新阁子放东西,”妙姐儿今天格外的高兴,弯不下腰来,让一对双胞胎过来在小脸儿上亲亲:“好,给你们。”
还有要牵挂的人,又让人去周将军府上看一看:“周将军几时生?”算的日子也就是这几天,在船上就惦着,这样乱忙了一回,到歇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问一下乌珍还没有回来,妙姐儿脸上也扬溢着喜事将成的笑容,对瑞雪道:“吃过晚饭回来才好呢,太早回来也没有事情。”
一对成年人从上午出去到晚上,在外面吃了两顿饭,说这事不成,任谁也不会相信。瑞雪出去告诉丰年:“乌珍也要当将军夫人了。”丰年正色的点头:“她只能当将军夫人,不然的话洞房那天会象周将军那样。”
再出来小丫头红花也在院子里和人说话,瑞雪觉得奇怪:“你不回家吗?这半天不当值,你明儿一早也来得及。”
“她在这里等着看乌珍姐姐回来。”银文回答得一本正经的,红花也是一本正经的:“乌珍姐姐都能当将军夫人,我看我们都是将军夫人。”
大家一起在房里候着,看一看乌珍姑娘出门去,会不会问袁将军:“你是不是想女人了?”想来她不会有问不出来,也不会有不好意思问,所以只要等着听袁将军的回答就行了。
朱宣是晚饭前回来的,妙姐儿喜滋滋地接了朱宣:“乌珍还没有回来呢,我让妈妈们办嫁妆呢。”朱宣听了摇摇头道:“我看悬得很,要是说得拢早就回来了,这里没有雪,天气还冷着呢,只在外面呆着转什么。”
“这样啊,”妙姐儿也愣了一下,想想也是,晚饭后半个时辰过去,外面才有一声:“乌珍回来了。”喜气洋洋的乌珍进来了,手里捧着一大堆东西,太高了把人的视线堵上了,为了看路,乌珍是歪着身子进来的。
小丫头们要接也无从接起,盒子叠盒子,纸包压纸包,一动就会倒下来。乌珍就这样进来了,随后是朱寿进来对朱宣低声道:“袁将军外面请王爷。”
乌珍走在榻前,手一松把东西“哗啦”一下堆在榻上,对着沈王妃兴高采烈:“东西都买了一个遍。”买的都是什么,丫头们都想看看,听着乌珍一样一样地报:“首饰,衣料,点心,酥糖,芝麻糕。。。。。。”最后看看丰年道:“你上次拿到的银簪子没处买,逛了你说的那条街没有找到。”
“那个,是自己手打的。”丰年支支吾吾地说出来,与瑞雪恍然大悟,乌珍今天买的这些东西,是素日看着丫头得的东西,所以今天买了一个遍。乌珍对沈王妃如卸重负:“比起她们来,一样也不少,可以不用再见了。”
院门上,袁将军沮丧地对王爷道:“她说什么就买什么,回家的时候她才说,以后别来找她了,她是出来买东西的。”朱宣也难得地尴尬一下,想安抚袁将军一句,又觉得无从安抚起。
乌珍姑娘相亲摆了一个大乌龙,让南平王夫妻很是尴尬了一下,房里的丫头们也明白了一下,天天看着没有心眼儿的乌珍,可以对着她说自己眼红哪一个,嫉妒哪一个人的乌珍,骨子里还是女人。只有乌珍自己乐飞飞,捧着一堆东西回房里,从此以后听到丫头们再说得了什么东西,乌珍不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我全都有过了。
只有妙姐儿不气馁,自己身子不好,家里的事情朱宣重新接过来,妙姐儿就拘着乌珍在房里陪着自己,好话说了多少次,乌珍姑娘也认识到自己不象个女孩子,象是很糟糕。
从沈王妃手里接过绣花针一枚,再接过绣花绷子一个,上面是笔描好的花样子,是最简单的花样,小郡主伴着王妃在,也跟在旁边告诉乌珍:“这样拿针,再扎下来,就是这样的绣的。。。。。”
乌珍绣了不到两针,觉得不错,再绣几针,一个花瓣将成,拿过去给王妃看,妙姐儿先看到乌珍手上的针,只有半截针鼻在手里,还有针尖没有了,绣花针细又小,这样也能扎,只是那针尖在哪里。
“找一找,别扎着人才是。”还是小郡主眼睛尖:“在这里。”拿起来一看,果然是半截针尖。再给乌珍换一根绣花针,拿在手上,指肚微一用力,又是只剩针鼻在手里。
妙姐儿只装作看不到,半截针鼻就针鼻吧,哄着乌珍能坐得住,有个姑娘样子就成。
正文 第五百八十六章,变幻(一)
第五百八十六章,变幻(一)
熙熙攘攘的小茶馆里,下午的时分就很热闹,这源于这一条街是热闹的原因。下午在这里泡一壶茶,听一回书的人多为喜欢听消息的人,这样的地方是小道消息比较灵通的地方,也有比较新的消息。
一个布衣的汉子急匆匆地走进茶馆里,一进来就对着熟人发布刚才的消息:“台大人被摘印了,钦差正在台大人家里,门前都是兵。”然后用自己敞开的衣襟擦汗,再大口的“咕咚”地喝茶水。
一角的桌子旁,坐着两个绸衣的人,一个中年气概,一个只是青年,这两个人进茶馆坐下来时,还是让别人注目一时才移开眼睛。
一个比一个生得要俊秀,偏中年的那一位气势夺人,青年的那个秀气飘逸,是朱宣和妙姐儿夫妻。
周围还有一张桌子上,坐着朱禄和朱寿,只是布衣,也是对坐侧着耳朵听茶馆里议论纷纷。妙姐儿悄声对朱宣道:“又摘一个印。”这位钦差大人就是五皇子从京里派出来的。
封为太子没有半年的五皇子依然如年前一样肆无忌惮地更换官员,六部里一部一部地派,再寻上三位异姓王和各位王爷,各位郡王。
街上有哭声传来,这里离台大人的官邸不远,就在一条街上,妙姐儿听着这哭声,再听着身边的人窃窃私语地议论:“说从京里来的消息,这是换下来的第二十二个官了。”
这个数字就是妙姐儿听了也大吃一惊,妙目在朱宣脸上一转。手里执着一个紫檀茶盏的朱宣似乎在嗅那茶香,同时微微点头:“虽不中亦不远矣。”
京里的四品以上的官员换了五、六个,吏部、刑部侍郎都换下来,天塌下来不砸蚂蚁,官小一点儿的反而没有事情。
而在三位异姓王的封地上,反而是频频更换五品官员,不高也不低,也是可以上蹿下跳的角色。这位台大人就是涉及南平王财政的五品官吏。
南平王夫妻都不说话,出来转转就是听听街上的人怎么说。这位太子殿下看来是想要插手王爷们的财政,朱宣脸上不动声色,心里自从五皇子在京里更换官员的时候就没有舒坦过。
太子殿下要拿人开刀,与王爷们重议供奉,首先就要拿南平王来开刀,这是自己的姻亲,不然的话别人就有理由,人人眼睛现在又都看着朱宣。
妙姐儿端起朱宣刚给自己斟上的茶水,端在白晰的手上还没有喝,只是先说一句:“这是今年的新茶。”茶一斟出来,香气先萦绕于鼻尖。
“是啊,”朱宣看着小二过来更新茶食碟子,换上一盘子新青果,看着妙姐儿用尖尖指尖拈起一枚,只是想心事。回到封地上这才四个月多,太子殿下就更换了表哥封地上,这是第五位官员。这门亲事结的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妙姐儿把这句话对着朱宣说一遍:“真是没好处。”淡淡笑一笑的朱宣又在听两个老者的谈话,直到他们说完才低声道:“下一步要找我要钱了,你只管看着表哥说的对不对?”新到任的盐官已经会过南平王两次,盐务一本烂帐,南平王全推不知道:“盐税酒税铁税。。。。。。全归京里管,我不方便插手。”一问三不知,一推推到长城外面去。
在京里晋王府里依然是晋王的那位三皇弟,手下门人一一被刑部请去,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倒卖私盐。晋王这个年应该是过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才是。
“军中?”妙姐儿只说了这两个字。军需官一向是个肥差,只怕也要换换。朱宣脸上闪过一丝狡黠,更换军需官,那就换吧,看看明年这仗还打不打,缺了我的粮草衣甲兵器,正好让他兵部里扯皮去,就是小蜀王频频来信,南平王也是回得一派正色凛然:好好看待。
看看近晚饭时候,茶馆里的人越来越多,准备在这里听说书的人,台大人的事情也是一个谈资,今儿晚上的书也是谈资:“听说是师娘口对口教的荤段子?”茶馆里就一片笑声:“问问说书先生去,师娘床上教的吧。”
“我们回去了,”朱宣和颜悦色,但是不容反驳。茶馆里一到入夜以后,约是现在的晚上九、十点钟左右,就不再说正经的书,开始说荤的。
妙姐儿含着笑容站起来,轻轻抖抖身上的玉色长衫,天色刚刚晚霞的五月夕阳下,这就要回去,说荤书的还早着呢,不过要回去看看新生的小儿子才是。
沈王妃三月底生下南平王的幼子,大名朱恒,这是老侯爷准备起给闵小王爷的名字。恒小王爷与闵小王爷官阶相等,是皇帝在京里就答应下来的,落地就是校尉,只是这才刚刚满月有余,这一来一往的路程时间不够,京里的旨意还没有下来。
不是个小郡主,南平王有几分遗憾;如果是个小郡主,南平王也会有几分遗憾,另外几分遗憾就是纳闷,妙姐儿身子如许大,竟然不是两个。
||乳|名胖倌的恒小王爷,让母亲受尽痛苦才生下来,实在是太胖,好在不是第一胎,不然的话生得更艰难。朱宣当时抱着胖倌在手里的时候,也叹一口气,妙姐儿一下子就要瘦下来了,肉都在这孩子身上呢。
看到王爷王妃站起来,朱寿去会钞,朱禄去外面栓马的柱子上解下马缰来,主仆四人上马在晚风中徐徐往王府里来。
五月的天气风不冷也不热,吹得春衫轻拂发丝微乱。从台大人府邸门前经过时,妙姐儿再看一眼,大门洞开着,可见地上有一些旧纸碎屑等在轻风中拂动,哭泣声已经听不到。
从大门往里可以看到只看到门内的影壁,一个老门子慢慢弯着腰也是没精打采地从里面走出来,街上人声鼎沸有热闹摆夜摊儿的趋势,就是这样,身处在街上的人还是感受到门里的萧瑟。
一朝天子一朝臣,妙姐儿想想高阳公主与自己说过的话:“咱们还象以前一样,”物是人非,都会有变的时候,妙姐儿只能这样想。
回到王府的时候,经过大门,门房的人出来迎,妙姐儿也没有停马,带马上了台阶继续往府里去,而且回身笑着让朱宣快点儿:“儿子会不会醒?”
朱宣也没有下马,朱寿朱禄在府门外下了马交给人,然后小跑着跟在后面来了。妙姐儿一直骑着马到房外才跳下马来,再次回身对着朱宣嫣然一笑,这才转身大步往房里走。
“这个孩子,”朱宣下马来一并交给后面赶来的朱禄,走进房门的时候,先侧耳听一下,并没有哭声,胖倌应该是没有醒才是。
丫头们打起门帘来,朱宣走进房里,果然是看到妙姐儿眉开眼笑地抬起面庞来,一根手指竖在有如胭脂的红唇上,正俯身在胖倌的小木床前的妙姐儿看着胖乎乎的儿子,这个儿子依然是随朱宣的多,极象长兄朱睿。
这是生下四个孩子的妙姐儿第一次完全自己养新出生的孩子,大多的时间就花在胖倌的身上,平时没有事情就坐在胖倌的小木床旁边做针指,和其它三个孩子说话。和朱宣夫妻两个人吃饭,也是要把胖倌的木床放在身边。
睡得眉展眼舒的胖倌动了一下手脚,身上一件绣着五福的红色小衣服,妙姐儿低声让朱宣看:“表哥,胖倌动了。”同样是第一次时时看到这么小孩子的朱宣也是样样觉得新奇,看着儿子胖乎乎的小脸儿,醒来的时候一笑或者是尿了饿了要哭的时候,脸上的肉都挤得皱起来,端慧郡主形容过一次:“象包子。”胖倌象包子,朱宣再看看儿子又睡着皱皱眉,果然是象胖包子。
“尿了还是饿了?”朱宣准备出去找奶妈,妙姐儿奶水出了月子就没有了,都是吃奶奶。已经算是熟练的妙姐儿伸出手来为儿子整理一下尿布,摇摇头道:“没有尿。”
就这几句低语,丫头们已经出去把奶妈找进来,朱宣这才交待妙姐儿:“把衣服换下来吧。”夫妻两个人一起进到房里去换衣服,再出来看胖倌,还是睡得正香,这一会儿小嘴角儿往上翘,象是有笑容的样子。
坐在锦榻上,妙姐儿还在说:“笑了,刚才是笑了的。”朱宣则道:“这么小的孩子哪里会笑,再大大吧,端慧小时候就没有这么早就会笑。”
换了一身家常衣服的朱宣想着在房里坐一会儿,外面又来了朱寿:“王爷,盐务孙大人求见。”这位孙大人就是新来的盐官。
朱宣有几分懒散,这都要吃晚饭了,他跑来混晚饭的吗?漫不经心地先问朱寿:“他什么事情?”
“他只要有事情要奴才进来回话,象是着急的样子,”朱寿回过话以后,朱宣不得不站起来,正要让人传晚饭的妙姐儿问一句:“表哥回来吃晚饭吗?”
让人拿了外衣来,就站在这里由朱寿服侍着穿上的朱宣再自己整整衣襟:“回来吃,陪他吃什么。”回来陪胖倌吃饭,比陪孙大人要好。朱宣再看看胖倌熟睡的小脸儿:“一会儿我回来,胖倌不知道醒不醒。”这话说完,这才走出去。
在院子里看到毅将军带着朱闵和端慧过来,看到父亲小王爷们都站住行礼,只有端慧郡主行过礼后走过来,对着父亲踮起脚尖扬起面庞。做父亲的也笑着伏下身子来,让端慧郡主在自己的面颊上亲一口,小王爷们就嘻嘻笑站一旁,这是端慧见到父亲就要来的一下子。
一般来说,来过这一下子以后,端慧郡主就要顺便拉开自己随身带的小荷包,检查一下里面还有没有钱,没有钱的话这就正是要钱的好时候。
朱宣对女儿略带责备地看一眼,果然又去看她的小荷包了,如果有都不满意,一直到塞满为止。端慧郡主接收到父亲的眼神,嘻嘻笑一下把荷包给父亲看:“还有呢,昨天给的还没有用。”然后保证一样说一句:“明天我出门去。”
“你们慢些走,胖倌在睡觉呢。”朱宣这样交待过孩子们,这才带着朱寿去书房里,从后院门里进去,朱寿没有先去请外面候着的孙大人,而是先递过来一个盒子来。朱宣打开来,里面是一叠一百两票面的崭新银票。
朱寿看着王爷在书案后把盒子放起来,唇边也是有笑意,以前换一百两票面的银票是为了哄沈王妃,徐先生夸一次就给一张,要么就是王爷高兴就给。沈王妃努力看书,因为功课一开始不多,而且妙姐儿自己想过,朱宣是文武双全的名声,自己那个时候还是随波逐流,并没有爱上朱宣也不想着配合他。,
只是在这古代,至少要学学繁体字,有机会可以看看街头话本儿,再学学毛笔字,不想当才女,只为着能在这古代站得稳一些。所以朱宣以前隔一阵子要让朱寿去换小面额的银票,夫妻没有成亲以前,一个愿给一个愿要。
现在要哄小小丫头了,换银票的还是朱寿,唇边噙笑的朱寿突然也想有个孩子了,看看王爷这样逗着妻子和女儿,象是很享受的样子。
“请孙大人进来。”朱宣在书案收拾停当,这才对朱寿吩咐道。在外面候得焦急的孙大人急步进了来,朱寿在后面皱皱眉,这位大人也顾不得失仪,到底是什么天大的事情,盐务上不过就是钱罢了。难道为亏空来的?以前的亏空丢下来好了,谁还会去补它。
不能说朱寿是神算,因为盐务上只有这些事情。走进书房的孙大人面色慌张,对朱宣行过礼后,语气都有几分急促:“王爷,不想盐务上竟有偌大的亏空?”
毫不惊讶的朱宣没有什么表情:“大人请坐,你来的那一天我就对你说过,盐务上的事情我是过问的,不过你要人,去找杜威将军,他不肯配合你,你再来找我。
至于运送,税政上的事情,也是你们自己往京里运,与我其实无干。”南平王侃侃而谈,早就有话等在这里:“从我接手南疆就是一本烂帐,我曾几次禀过皇上,盐务上的亏空是不是抹平了,后来的人也好做事情。”
孙大人擦擦额头上的汗道:“王爷说的是。”几曾想过在京里人人羡慕的盐官一到任就面临着几百万两的亏空,禀着太子殿下旨意来到这里本来是想生钱出来的孙大人不能不冒汗出来。就算是挣到钱也要放进去填才行。
刚才来的时候,书房里就是掌上了灯,南平王俊秀的面容半隐在灯影里儿,继续在说自己的话:“皇上说,盼着吏治上有能人,能把这帐抹平了,所以就一直烂在这里。第一位吕大人是有能耐的,两年抹平了两百万。眼看着填了一半,不想来一位郭大人,想必孙大人你也知道,反而又亏空不少。
孙大人你是第四位大人了,向来是能吏才往盐政上派,这两年里我为了不再亏空下去,我也帮着填了不少呢。”朱宣面上甚至有一丝期许的淡淡笑意,语句里多含鼓励:“皇上和太子殿下都等着您的嘉信呢。”
差一点儿没有跳起来的孙大人还算是坐稳了,这怎么填,在京里的时候好管,亏空肯定是有的。盐政上有钱,缺钱的要支用时,是有条子的。
想想今天看到的一大笔条子,都不知道是哪一年支用的,兵饷倒也罢了,兵部里兵饷运送不到,先从盐务上支用,这个南平王赖不了。但是别的一大堆拉拉杂杂的运用和费用再也扯不清楚。
孙大人结结巴巴地问出来后,朱宣想也没有想,就道:“孙大人问以前的老人,他们都知道。还是吕大人在的时候,有一年往京里送银子,他为了机密,托了镖行用船运,夹在一大船货物里面,不想遇上强盗都端完了。”孙大人身子晃了一晃,这钱问谁要去?
吕大人是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前年报的寿终,无端的一堆条子还有吕大人在的时候,孙大人刚在想,朱宣已经叹气道:“吕大人走的时候,说抹平两百万,我还觉得高兴,后来到郭大人手上,才对我说出来,这些帐目没有算进去。为了官声官绩,吕大人也许是这样的想法,想想他是本王手里第一位盐官,有几笔银子是我帮他填的,总不能再把告老还乡的吕大人还扯进来吧。”
南平王说得如此大方,孙大人真想说一句:“南疆素来富裕,帮我也填填帐吧,我留着钱好去对太子殿下有交待。”想想这个书案后坐着的王爷没有这么好,多年战功只能是实打实的本事,诡谲的官场上爬到这个位置上,就不是一般的有心机。孙大人越听心里越闷眼前越黑,南平王是想让我帮他认这笔银子。
我。。。。。。孙大人决定回家去骂娘,我这里为了亏空烦来找南平王,这位王爷一张嘴就是他填了多少,这些亏空想来是他填出来的。
这样的谈话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一个是想着能帮忙支个招儿,不是太子殿下的姻亲,孙大人决定回家去好好写上朱宣一笔,又觉得只就今天的这事儿就写太孟浪,必竟是太子殿下的姻亲。
着急慌忙看到巨额亏空一时慌了的孙大人晚饭也没有吃就进来,坐到现在肚子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看看这位王爷全然没有管饭的心思,还是只在那里说话,孙大人只能告辞。朱寿看着来的时候急促,走的时候一脸的憋闷,心里好笑引他出去,这里不是好来的吧,京官外调虽然说是有钱也不是好呆的。
朱宣也饿了,把孙大人应付走了,也要赶着回房去吃饭去,走出书案来想上一想,又回身来把朱寿刚才送的盒子打开,取上一些银票在袖子里,小小丫头明天要出门去,回来荷包一准是空的,先带在身上再说。
回到房里当然是欢声笑语,胖倌醒了,正在逗他玩。看到朱宣走进来,妙姐儿抱着胖倌先让丫头们传饭:“让人去看了几次,说表哥书房里没有传饭,想着你回来吃,所以都在等你。”三个孩子都饿了,撑着等东西,看到父亲进来都是喜笑颜开。
等饭的这一会儿,朱宣伏下身子来看看睁着眼睛的胖倌,咧着嘴这样子才可以往笑上靠一点儿边。。。。。。
新到的盐务孙大人在南平王这里碰了钉子,着实烦闷了几天,对着一大堆的亏空,还有太子殿下新到的一封信,信里当然是催要银子。太子殿下要笼统人,一样是需要花钱。
每天只是烦闷的孙大人眉头越皱越紧,太子殿下还以为盐务上多有钱,不,应该说太子殿下很明白盐务上是一本烂帐,所以才要在这上面弄钱,孙大人不能不叹一口气,这烂账上怎么弄钱,弄不多亏空的多把我也放进去,还是我走了也留一顿找不头的条子在这里,往前面的吕大人,郭大人等人身上推。
“大人,这几天里愁眉不展的,莫非是有什么心事不成?”说这话的是盐务上的一位官吏,是蒋家两兄弟推荐的宗有仁,先是在铜矿上呆了,去年才调到盐务上来,在这里就无人知道宗有仁是蒋家兄弟推荐来的,至少有心知道的人是要好好打听一下才行。
一般的人只知道这是铜矿上调来的人,宗有仁则是说铜矿上太冷,调回城里来舒服,看到孙大人眉头天天紧锁,宗有仁不慌不忙地尽一下下属的问候。
刚来到这里,迎面一块大砖头的孙大人当然是不会对宗有仁说,只是道:“没事。”慢慢踱步走到后面去,还是要和自己带来的人去商议:“太子殿下要钱,这事情怎么办?”
当然是先从盐务上支用,支用以后要怎么补?孙大人出京的时候是随身带出来两个人,是太子殿下给的人,孙大人原先觉得是拘束,现在乐得事事同他们商议,让他们拿主意才好,这我没有主意。
“倒是有人来找我,说要用大批的盐,如果能直接从盐矿上走,省了好些事,”一个人说出来:“他倒不是为省税金,只是图省事,”一个人说出来,另一个人不说话。孙大人心知肚明,看来这两个人是商议好的。
孙大人到任不到十天,就开始要与私盐打交道,也是多年为官,年富力强三十多岁的孙大人只能叹气,盐务上挣钱当然是能是私盐,这一点儿上谁都知道,可是只这几天的功夫就要往水里趟了,想到这里,孙大人对于第一位吕大人的官声官绩深表怀疑,两年抹平两百万,这两百万是从哪里来的?哼可想而知。
“能让太子殿下满意就行,”孙大人含糊不清地道:“有什么事情我可以行方便。”三个人在后堂里商议了多次,跟的两个人这才把话在今天说出来,事实上新官一到任,就有人来请客来结交来认识,也是要考虑清楚才能说出来。
清晨的时辰点儿上,花上犹有露珠,草上犹在湿润,乌珍象平时一样,从马棚里牵出王妃的马,小郡主的马和自己的马来,一共是五、六匹,乌珍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去了。
穿过庭院里洒扫的人,乌珍往大门而去。角门一般开的晚,起早的乌珍向来是从大门出去,与门房的人笑一笑,乌珍牵着马出了王府。
大街上也还行人不多,?br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