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气安康第23部分阅读
福气安康 作者:rouwenwu
,不知是哪个昏了头的大夫,开错了方子。张大婶让我看看。”苏文清笑道。
“对呀,我刚才还奇怪来着,我抓药也抓了几年了,从来见过这么个方子,这不是存心坑人吗?”一旁的张大婶呵呵笑道。
苏文清收好药方,走过去跟苏氏说了声,便拉着张二花走出“仁和堂”,来到外面的街上。
“小清,你到底要去哪里?”张二花被她拉得紧赶慢赶,脚步不稳。
“都晌午了,你不饿吗?我们去吃东西去。”苏文清回过头来,朝她神秘一笑。
“你这样一说,我真的觉得有点饿了,不过……”张二花看着在她面前晃过的一家家酒楼饭肆,纳闷地问道,“小清,我们到底到哪里去吃?”
“去了就知道了。”苏文清头也不回,拉着张二花穿街过巷,健步如飞。
终于,苏文清在街角的最后一家铺子面前停下,拉了张二花走了进去。
“这里吗?”张二花疑惑地望望这家面积小得可怜的食肆。粗陋的圆形桌子,一张张看得见木纹的条凳,一个约有一人高的大蒸笼矗在外面,呼呼地往外冒着热气,也不知在煮着什么。大白天的,里面的光线却很昏暗,每张桌子前都坐满了人,真让人想像不出,这么个简陋的破店,生意居然这么好。
“苏姑娘,您来了?要点什么?”一位肩上搭了条毛巾的小二哥迎了上来,见是苏文清,马上换上殷勤的笑脸,把她们二人让进里面一间光线稍好一些,也稍微干净一些的包间里。
原来这间店子居然还有几个包间,这真让张二花没想到。
“来一笼包子吧。”苏文清向小二哥道,转头低声对张二花说道,“二花姐,你尝尝,这家小吃店里的包子很好吃的。”
“小清。”张二花哀怨地看着苏文清。这个小清中邪了,怎么一天到晚的,就对包子念念不忘?(!)
第三十三章没病非要说有病
小二哥很快将一盘热气腾腾的包子送了上来,并上了筷子、食醋和葱花蛋汤。
“二花姐,尝尝吧,这扬州城里就数这一间的包子最好吃了。”苏文清无视张二花哀怨的眼神,把筷子递给她,自己也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包子。
这里的包子没用硫黄熏过,所以色泽有些发黄,由于是用新磨的面粉制成的,一拿起来,清幽的麦香便迎面扑来。
“好吧。”见苏文清铁定心要在这里吃包子了,张二花只好无奈认命,用筷子夹了一个包子,看了看,再用手掰开。
“咦,这包子怎么奇怪?里面居然包了汤汁进去?”一见掰开的包子缝里,一股浓稠的汤汁流了出来,张二花好奇心大起,“不像别家的包得那么干涩。”
“好吃的秘诀就在这里了。”苏文清呵呵笑道,用筷子小心地在包子上捅了一个小洞,凑到嘴里去吮吸里面的汤汁。
张二花看看自己流了满手汤汁的狼狈样子,再看看苏文清一副悠然自得的吃相,不由嗔怒道:“小清,你使坏,居然不告诉我这个吃法。”
“你又没问,我怎么说?”苏文清哈哈大笑。
张二花无奈地瞪了她一眼,叫来小二哥拿了块抹布,擦干净手,再一口一口就着蛋花汤吃包子。
“小清,你说,怎么样才能把汤汁加到包子里去?”一连吃了几个包子后,张二花好奇心又提了起来。这包子果然好吃,白菜猪肉馅,难能可贵的居然在里面包了汤汁,香郁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你看到外面的一大桶冰没有?”苏文清笑笑。
“要冰来干嘛?”张二花咬一口包子,模糊不清地问道。
“秘密就在那桶冰里。”苏文清神秘地笑道。
她读大学里,有个室友就是无锡的,偏爱小笼包。那时大学较为开放,水电也没有怎么限制,那无锡的室友就带了蒸笼过来,一到星期六、日,就动手做无锡小笼包给全宿舍的人吃。苏文清就曾见过她把汤汁熬好后,和到肉馅里,放到宿舍里的一个小型冰箱里速冻,等油和水分凝固了,才包进包子皮里去,放到蒸笼上蒸。
所以,在她第一次来时,发现这包子里面居然包了汤汁进去,再看看外面放着的一大桶冰,马上就明白了怎么一回事。
苏文清再夹起一个包子,沉吟了一下。这个店里做的包子,好像体积太大了一些,皮也稍厚一点,如果缩小一些,皮也擀得薄一些,馅心加入熬熟的蟹黄油,那就是名扬中外的无锡“蟹粉小笼包”了,配以香醋,嫩姜,那一个叫回味无穷。如果当作是她那个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开张的饮食连锁店的主食之一的话,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前来品尝。
“小清,你倒是说呀。”张二花急道。
苏文清正待开口,就在这时,隔壁的包间里传出一声巨响,好像瓷碗摔碎在地上的声音,接着,一个充满怒意的声音响了起来:“这汤怎么这么难喝?店小二,快把你家老板叫过来!”
接着,一阵忙乱之后,苏文清看见,那个叫做张瑞祥的包子铺老板,矮矮胖胖的身子挤进了旁边的那间包房里。
“你这个老头子,给大爷我喝的什么汤?清寡得跟水似的,一点盐味都没有?”旁边的包房里,有人怒道。
苏文清捧起汤碗喝了一口,有些淡,但也不是像那人所说的,清寡得跟水似的,看来,不是汤的问题,多半是这人心情不好。
“这位爷,对不住了,”店老板张瑞祥嘿嘿笑着的声音传了过来,“我马上给爷去换。”
接着又是一阵忙乱的声音,想必是那小二哥拿了扫帚过来,把地上摔碎的瓷碗碎片扫走。
“李环,不就是一碗汤吗?你又何必生那么大的气?”旁边有个人在低声劝道。
“老子这几天什么气都受够了,还要跑来这个地方受这种鸟气!”那个叫李环的汉子粗声粗气道。
“你大老远跑来这里,还有心思在这里发脾气?快吃,吃完好去见贺将军。”包间里,一个军士打扮的人低声劝道,把小二哥重新端上来的葱花蛋汤和醋汁推到李环面前。
李环突然停了下筷子,叹了口气,愁眉苦脸道:“陈大哥,你说我见了公子,该怎么说啊?”
军士打扮的人叫做陈奇,是军械局贺将军的手下。闻言不由一惊:“李环,难道老爷出了什么事吗?”
李环望着那碟包子,顿时没了胃口,哭丧着脸,吞吞吐吐道:“老爷,老爷病重……”
陈奇皱了一下眉:“老爷病重?不可能啊,上段时间贺将军回京,去看了老爷,老爷还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就……”他望住李环,浓眉渐渐拧了起来,厉声道,“李环,你跟我说实话,老爷病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陈大哥……”李环快要哭出来,“老爷,老爷在朝堂上撞了柱子……”
“什么!”陈奇脸色“刷”地白了,他震惊得“噌”地猛地站了起来,连桌子也差点被他掀翻,“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李环哭道:“前天在朝堂上,老爷死谏,皇上偏袒庞太师,听不进老爷的劝告,老爷一怒之下就撞了柱子……”
“那老爷有没有怎么样?”陈奇惊得脸色煞白。
“老爷昏死了过去,皇上派了人把老爷送了回来,并派了御林军把守府门,不准老爷出府半步。老爷想告老还乡,皇上又不准奏,老爷一气之下,就病倒了,如今,只剩一口气了。夫人怕公子连老爷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就暗暗派了小人,星夜兼程赶来扬州,告知公子一声。”李环哭道。他只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厮,何曾见过这番变故,早已惊得乱了神志,惶惶然赶到扬州,也不知该如何跟自家公子提这件事情。今见到了熟人,就好比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古脑把话全倒了出来。
“陈大哥,你说,该怎么办啊?”李环哭道。
“让我想想。”陈奇紧紧拧着眉头,在包间内来回踱步,兵部尚书贺大人对他有知遇之恩,若不是贺大人,他早就命丧他乡。如今,老爷有难,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贺将军身为地方官员,是不能擅离职守的。这要怎么办才好?”陈奇长叹一声,眉头又皱紧一分。
“那…”李环抬起泪眼看着陈奇,“陈大哥,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可想了吗?”
就在此时,一声清越的声音从隔壁传了过来:“哟,二花姐,你的额头怎么这么烫?是不是发高热啊?”
“哪里有?”这边包间里,张二花莫名其妙地看着一脸严肃的苏文清,一把打掉她抚上自己额头的手。这个小清,搞什么鬼啊,人家好好地吃着包子,她介有其事地惊叫一声,还郑重其事地伸出手来,在她额头上测试温度,有没有病她自己会不知道?!
“二花姐,真的很烫啊。不信你自己摸摸……”苏文清一本正经道。
张二花疑惑地看看苏文清,她都快被眼前这个丫头搞糊涂了。放下手上吃了一半的包子,她伸手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根本一点都不烫嘛。
“小清,你在搞什么,根本一点都不烫。再说,这病哪能是装得出来的……”张二花不耐烦道,复又拿起筷子去夹未吃完的包子。
这话传到陈奇耳中,陈奇忽地心中一动,顿时脸上显出欣喜的神色。装病?对呀,他怎么没想到?
“走了走了,别吃了,有病就要快点找大夫看看……”苏文清不由分说,拉起张二花就走。
“我的包子……”
陈奇抬头朝外看去,见一个穿着淡粉色衣裙的年约十四五岁的姑娘拉着另一个穿着灰蓝衣裙、稍为年长的姑娘走了出去。淡粉衣裙的姑娘扔下一些碎银子,并让店小二别找了,说下次再来。陈奇看着看着,总觉得那淡粉色衣裙的姑娘,那身影,那动作,眼熟得很,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出到外面,苏文清吁了口气,放开张二花,转头便看到张二花满脸怒气地瞪着她。
“小清,你到底在搞什么鬼,好端端的干嘛非要说我病了,还有,那些包子,我还没吃完呢……”
“好了,二花姐,我请你去香味园吃大餐,以作补偿,如何?”苏文清好笑地望着她,刚才是谁一味地嫌弃那些包子,现在,又一味地怀念起那些包子来了?
香味园啊,张二花满意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走着走着,张二花忽然想起刚才那两人的谈话:“小清,你说,刚才那两个人口中说的贺将军,是不是扬州军械局的贺将军?”
苏文清点点头,她猜想应该是那个傲慢的贺将军,正好他也有个在朝廷里做官的兵部尚书父亲。
据坊间传闻,贺和敏大将军,曾和呼延赞大将军一起平定四方。这海内升平,都是他们当年打天下打出来的。据说他本人戎马半生,正直不阿,不畏权贵,所以这朝堂之上的死谏,多半像是他这种人会做的事情。
“那么,那两人口中说的老爷,就是当朝兵部尚书贺老将军了?天啊!”张二花“啊”了一声,“撞柱死谏,天下有这么笨的人吗?”
苏文清不满地白了张二花一眼:“别说得那么大声,小心被人听了去。还有,那不叫笨,那叫忠心,换句话说,叫做愚忠。”苏文清叹了口气。那个贺和敏将军笨是笨了一点,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忠心耿耿,又不怕死的忠臣来震住皇上,震住朝堂,说不定,这大宋朝早就灭亡了。
“昏君!”张二花突然冒出一句。
苏文清忙去捂她的嘴:“你这丫头,不要命了?被人听到可是要杀头的!”(!)
第三十四章利用别人的矛盾成就自己
张二花看看四周,即使心中有怨忿,也不敢再说。
苏文清拍拍她的肩膀,知她性子直爽,再加上贺将军毕竟帮过张记作坊的大忙,得知他的父亲落得如此下场,心中难免不痛快。
苏文清叹口气。她一个无权无势的弱小女子,唯一能做的,能帮得上贺将军的,只有这样了。她不想欠那个贺将军人情,提点一下包子铺里的那两个人,也算是还贺将军一个人情了。
到了扬州知名酒肆“香味园”,点了张二花最爱吃的拆烩鲢鱼头,看着张二花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苏文清却没有了食欲。
那个大宋皇帝,真如张二花口中所说的,是个昏君?苏文清啜了一口香茶,心下暗暗摇头。如今j佞当道,兵部尚书贺和敏死谏,逆龙鳞,触怒龙威,如果那个天子真的是个昏君的话,贺大人早被下了死牢里去了,何至于如此颇费周折,押回府里看管?这一招,明则监禁,实则好像是保护多一些。
那个大宋天子,苏文清听市井传闻,是个二十二、三岁左右的少年君王,在经过一番宫廷之变后才登上王位的。一个人能存活在危机重重的宫廷之中已属不易,况且还能在宫廷变革中脱颖而出,这样的人,心思不会简单到那里去。
或许,又如她所料,朝堂之上,忠臣他会任用,j臣他也会加以利用,让双方互相牵制,鱼蚌相争,最终得益的还是皇帝。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苏文清微微一笑,再呷了一口茶。看来,不必杞人忧人,心思缜密的君王不可能永远受制于人,这个大宋朝,会一直太平下去。
吃饱喝足,张二花满意地打了一个饱嗝,或许是觉得白吃白喝有点过意不去,张二花终于问道:“小清,你那个,那个包子铺什么时候开张?”
苏文清不由笑了。还提包子铺呀,八字还没一撇呢。
经过一家较大面积的绸布店时,张二花扯扯苏文清:“小清,你看,这个铺子是不是黄二嫂子开的铺子?”
苏文清停下脚步,举目往里望去,正在这时,一个打扮光鲜、姿容靓丽的三十多岁的女子走了出来,鬓发上的金步摇一晃一晃的很是抢眼。苏文清不由笑了,黄二嫂子喜欢戴金步摇的习惯一直都没有改变呀。
“黄二嫂子。”苏文清叫道。
黄二嫂子刚送了一个客人出来,正要转身回店,见有人叫她,转头一看,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是小清和二花呀,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快进来坐坐。”
苏文清笑笑,拉着张二花随黄二嫂子进了店里。
“黄二嫂子,搬到这里来以后,怎么样?买卖还好吧?”苏文清环视了一下四周,真是一个大铺子,足足有二百平米,光线很足,里面布料绸缎摆放得井然有序,有几个人在挑花布。
“有什么好不好的?赚两个钱养家糊口,一家人不饿着就行了。”黄二嫂子说道,眉尖似乎还有一丝忧虑。
“那个,”苏文清想了想道,“那个向荣绸缎庄的少东家,叫做罗成荣的,有没有再来闹事?还有,装神弄鬼那件事情,扬州衙门处置得怎么样了?”
“处置?”黄二哥从外面进来,粗声粗气道,“这官府衙门只认钱不认人,哪里是老百姓讲理的地方?那个宵小进了扬州衙门,来了个翻供不认帐,死活都说是自己干的,与向荣绸缎庄无关。官府也只是随便找了个罪名,打了四十板子,就把人放了。”
黄二哥顿了一下,接过黄二嫂子递过来的热茶,咕噜咕噜喝了下去,又道:“上段时间,那个向荣绸缎庄的浑小子还大摇大摆上门来,说我们根本不可能告倒他,还说要给我们颜色看。哼!”
张二花忍不住了:“这还有没有天理?”
苏文清微笑不语,这本来就是她意料之中的事,她从来就没有奢望过,那个扬州知府会为老百姓办成一些什么实事。
黄二嫂子叹了口气:“这世道,难有天理可言?我们这些做老百姓的,也只好认命了。”
苏文清看看黄二嫂子,自从在城里新开了铺子以后,她是第一次见到黄二嫂子。按理说,搬到一个风水旺地,应该生意兴隆才对,可是现在看看这布店里清冷的几个人,想必生意还比不上在小莲子庄开店的那些日子。城里竞争激烈啊,她开始有些明白黄二嫂子的忧虑了。
看到黄二哥满头大汗,正拿着毛巾在一旁抹汗,苏文清心中一动,问道:“黄二哥这是刚送货回来吗?”
“没有。这营生不景气,哪有送货这摊事。”黄二嫂子摇头苦笑,“你黄二哥到北边出货,今天刚回来。”
“嫂子,那个刘记布坊没运作起来吗?”苏文清眉尖微拧,她记得,在年前,刘记布坊作为负债资产连同十万匹麻布抵给了黄二哥。
“那个破布坊,能有什么用?里面的人全都回了家,只剩下几台破机器,”黄二嫂子再次苦笑,“就算卖出去也不值几个钱。”
苏文清目光微闪,看了看黄二嫂子,笑了笑,没有再问下去。
又坐了一会,看到店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苏文清不便打扰,便拉着张二花告辞了出来。
“小清,你在想什么?”一路上,见苏文清只静静地低头走路,张二花忍不住问道。
“没有,我在想……”苏文清慢慢道,目光有些悠远。
“你在想那个刘记布坊吧?”不等苏文清说完,张二花就打断了她的话。
苏文清略微讶异地抬起头来,望着张二花,笑了一笑,伸手揽过她的肩膀,“二花姐,你真是我肚里的蛔虫,什么都瞒不过你。”
“当然了。”张二花得意道,“刚才我听见你向黄二嫂子打听刘记布坊的事情,我当时就猜,你肯定又在打刘记布坊的主意了。”
苏文清笑笑道:“那个破布坊有什么主意好打的?扔给别人都不会要。”
“那就要看那个破布坊落在谁的手里了。”张二花看着她,脸上的神色渐渐严肃起来,“小清,我相信,如果刘记布坊在你手里的话,你一定会让它活过来的。”
苏文清轻轻摇头:“那么大的一个布坊,而且又荒废了那么久,要重新运作起来,恐怕有些难度……”一想到年前在刘记布坊里缝制麻袋时,看到的那副残败不堪的面貌,苏文清略觉头疼,“看来,还是开个包子铺好一些。”
张二花停下脚步,瞪住苏文清,顿时泄了气:“我说小清,你可不可以不再提包子铺了?”
苏文清好笑地拉起她的手,继续往前走:“干嘛不提?我觉得包子铺比那个什么布坊好多了,小本经营,无风险。”无锡蟹粉小笼包啊,在这个古时空,能吃上现代社会驰名中外的无锡名点小吃,一直是她念念不忘的夙愿。
“小清,你不觉得奇怪吗?黄二哥干嘛放着个布坊不去经营,非要跑到那么远的北边去进货,那岂不是舍近求远吗?”张二花纳闷问道。
苏文清点点头,她也觉得有些奇怪,所以刚才在铺子里,她才去向黄二嫂子求证这个疑问。按理说,扬州盛产蚕丝,蚕丝的品质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就近取材,利用当地原材料,既能省下一大笔路途运输费用,成本也较低。黄二哥此举,的确有些舍近求远了。
“或许,布坊不太好经营吧。”苏文清只能作此猜测。
“我听说,这个刘记布坊,织布和染布自成一体,这是他们刘家代代相传的技术。尤其是那个刘小婉,别看年纪轻轻的,织布染布的功夫相当了得,听说扬州城里向她请教的人不少呢。”张二花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眼前出现一个十五六岁纤瘦的姑娘的身影,不知怎么的,一看见那个姑娘,张二花就知道,她就是刘小婉。
张二花叹了口气,又道:“其实刘家也怪可怜的,经营得好好的,中了别人下的套子,一下子债台高筑,无奈之下才把布坊抵了债。那个刘小婉,我有好几次都见到她在刘记布坊大门前瞅啊瞅的,一副不甘心不舍得的样子。”
苏文清忽地一扬眉:“你说的刘小婉,可是刘家最小的女儿?”
见张二花点点头,苏文清眉梢间充盈了笑意,一副明了的神情,“我终于明白黄二嫂子为什么不肯去经营那家刘记作坊了。”
张二花眼前一亮:“你是说黄二嫂子顾忌刘小婉?”她记得很清楚,年前黄二嫂子与黄二哥闹得翻了脸,寻死觅活的,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了刘家的小女儿刘小婉。虽说不是刘小婉的错,但黄二哥见到刘小婉,心肠就会软下来,那是大家都知道的。
苏文清含笑点点头。
张二花眼中瞬时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小清,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把那个刘记布坊赁过来的话,黄二嫂子会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们?”
的确,自那件事后,黄二嫂子不用说心里肯定有了隔阂,重新开张刘记布坊,必定要用上原班人马,让自己的丈夫又见到绯闻中的女主角,黄二嫂子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愿意的。
苏文清笑意更深,她伸手拍拍张二花的肩膀:“二花姐,利用别人的矛盾来成就自己的事情,这个习惯不太好哦。”(!)
第三十五章七日内要把衣裳全卖完
天色将晚,暮色沉沉地来了,远处,一道道晚霞,妖娆地燃烧在天边。
苏文清看看天时:“二花姐,我们走快点,天快黑了,我还要赶回去做饭呢。”
张二花应了一声,跟着苏文清朝街角处走去。
街角拐弯处,传来一阵争吵声,还有婴儿的哭啼声,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张二花看了一下,奇道:“这不是李五娘的家……”话未说完,门砰地被打开,李五娘踉踉跄跄地跌了出来。
“李五娘,”张二花一把扶住李五娘,见她满面泪痕,眼睛微红,不由愕然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五娘望望张二花,却说不出话来,只是颤抖着伸出手来,指指屋里:“逆子,逆子啊!”
张二花柳眉一皱,又是张五娘那个不肖子在惹事吗?
李五娘的儿媳妇张彩凤抱背着个婴儿奔了出来,朝李五娘扑了过去,叫了声“娘”后伏在李五娘肩上哭个不停,背上的婴儿也哭得响声震天。
苏文清听着不忍心,走过去把婴儿抱下来,轻轻地哄着。那婴儿很小,应该刚满月,或许受了惊吓,张着小嘴哭得异常凄惨。
张二花看着这一家老的哭,小的也哭,闹得个天翻地覆,不由气不打一处来,一下子蹦进屋子里去:“李元斌,你这浑小子还有良心没有,连老娘你也敢推?也不怕遭雷劈!”
屋里,李五娘那当家的李旺康正巍颤颤地举着手中的拐杖朝儿子打去,拐杖落在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而李元斌却浑然未觉,只顾着在火盆边不知翻找什么东西。
李老汉用拐杖打了儿子几下后,再也打不下去,老泪纵横道:“造孽啊,真是造孽啊。”
苏文清把婴儿递给了张彩凤,走进屋里把张老流扶到凳子上:“老伯,你消消气,气坏了身子可不好。”
转头朝那个李家不肖子望去,见他衣衫凌乱,头发也散在一边,正手忙脚乱地在火盆里翻找着什么东西,待从燃烧得正旺的火堆里翻出一叠尚未烧成灰烬的纸张碎片时,脸上竟显出惊喜的神色。
“李元斌,你怎么回事?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张二花气极,伸手把他手上攥着的纸片一把夺下。
“还给我!”李元斌怒目圆睁,向张二花逼过来。那副样子,就好像要跟谁拼命似的,着实把张二花吓了一大跳。
这浑小子,多半受了什么刺激。苏文清赶忙上前,从张二花手中把纸片取下,递还给李元斌。在递给他的前一秒,她飞快地在纸片上瞟了一眼。这一瞟之下,不由令她怔了一怔,那残缺不堪的纸片上,赫然画着一些线条,一些像是现代服装设计师才会画的那些线条,衣服样式的线条。
这个李家不肖子,敢情是个服装设计师不成?
苏文清想起今天早上,李五娘来支银子时所说的话,她说她那个不肖子,好好的成衣铺子不去经营,一味只知道鼓捣自己的东西。莫非,就是鼓捣这些设计图纸?
一个人有着远大宏伟的理想没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拥有太过不切实际的想法,以至于弄得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那就是大大的不应该了。
李五娘被儿媳妇搀扶着,一步一步挨进屋里来,指着儿子一边抹泪一边数落道:“你瞧瞧你,整天弄些没个边际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呀。你都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娶了媳妇有了儿子,还要我们两个老婆子老头子帮补着,你真是不争气呀!”
李元斌像根本没听见似的,自顾自把手中的纸片小心冀冀地拍去灰尘,再小心冀冀地揣进怀里,再抬头看看他娘,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娘,我这做的也是正经事。”
苏文清不禁暗暗好笑,这个李元斌,倒也真是个有骨气的。
“你那也叫正经事,那整天画来画去的,能生出几文钱来!”李五娘恨声道。
“是爹不让我按自己的意思来做衣裳,”李元斌不服气道,“如果按我的法子来做的话,保准……”
“如果按你那些入不了眼的来做的话,全家不都得喝西北风去!”张老汉气道,举了拐杖又朝儿子打去。
这次李元斌躲闪不及,腿脚处便重重挨了几下,他闷哼一声,虚晃了几下,差点跌在地上,使劲咬咬牙,硬是站直了身子。
“爹,是你死活不放手让我照自己的意思做,要是我能自己干的话,家里的成衣铺子绝不会是现今这个样子…”李元斌甩甩头,倔强道。
张老汉气极,又举起了拐杖。苏文清赶忙上去拦。这个李元斌,脾气犟得跟牛似的,张老汉这个打法,非把他打死不可。
“李大哥,你的意思是说,你这匹千里马,还没有遇上伯乐是吗?”苏文清上前两步,望着李元斌,唇边露出一丝笑意。这个李元斌,长得还挺书卷气的,也很硬气,有着孜孜不倦勇于创新的执著精神,至于是不是千里马,那就要他自己证明给大伙看了。
李元斌看了苏文清一眼,哼了一声,似乎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苏文清丝毫不介意,继续道:“那可否请李元斌把你所画的衣裳样子,拿来让我看看?”
这时李元斌才有些讶然,不由多看面前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两眼:“你怎么知道我画的是衣裳的样子?”
“我当然知道。”苏文清含笑道。心想,本姑娘关于服装设计题材的电视剧看得太多了,大学时期凭一时的兴趣,也修了一个学期关于服装设计的课程,粗略一些的设计图纸还是看得懂的。
李元斌半相信半疑惑地看看苏文清,从怀中取出那一小叠纸片递给她,再走进里屋取了另外一大叠图纸出来。苏文清见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显然是方才打重了。
图虽画得粗糙,但线条清晰流畅,苏文清一页一页翻过去,忽地“咦”了一下,指着其中一页的样式,问道“这个衣样叫什么?”
画上画着一袭长衫,衣袖却是狭窄的,不似平日里常见的一般人穿的那般宽敞。
李元斌看了一眼,马上道:“这个样式叫‘多罗袖’,是我从胡人骑马射箭的箭袖改良而来的,现在用到贵人的第二层礼服上,又俊俏又方便又大方,还可以为礼服增色不少。”
“还有这个呢?”苏文清再翻出另一个衣样的图纸。
“这是改良后的对襟大袖礼服,用蜀中的‘锦鳞背’与江宁的云锦,做礼服的头层面料最好不过的了……”
“那这个呢?”
“……”
两人一问一答间,竟谈论了约半个时辰,看得屋里众人面面相觑。
终于,苏文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把图纸递还给李元斌。思量片刻,取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李大哥,咱们做个交易,你拣出二十个款式的衣样,用这五十两银子,做二十套衣裳出来,然后在七日之内,一件不剩全部卖出去。如果你做得到的话,那我会聘请你做首席设计师,赁一个成衣铺子给你,让你按自己的法子做衣裳。你觉得怎么样?”
李元斌不由瞪大眼睛,似乎没有料到会有人看上他画出来的衣裳样子,半信半疑地望着苏文清:“此话当真?”
李五娘忙走过来,打了一下儿子的脑袋:“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苏姑娘的话也信不过?”转过身来,朝苏文清堆起笑容道,“苏姑娘,你别介意,这孩子说话没大没小的。还有这事,你别跟他一起瞎起哄……”
“娘,我这做的可是正经事。”李元斌不依不饶道。
苏文清笑道:“李五娘,你就放心好了,这事我自有分寸,再说了,总该给李大哥一个尝试的机会嘛。”她转头盯着李元斌,敛了神色,“李大哥,我丑话可说在前头,这事不许掺假,衣裳卖出一件记录一件,如果被我发现掺假的话……”
“苏姑娘,”李元斌也正色道,“你当李某是什么人,李某说什么也是堂堂七尺男儿,靠的是真本事。这坑蒙拐骗、掺假兑水的事情,李某人可做不来!”
“那好。”苏文清笑笑,她要的就是李元斌这句话,“我们现在就订个协议,七日之后,我来验收。如果你办成此事的话,我也绝不食言,薪金方面我们再另行商议。”
“好。”李元斌豪气万丈道,“那就请苏姑娘七日之后前来验收。”
当下,李元斌取来纸笔,苏文清很快拟了协议,双方签了字,各执一份,这笔交易算是完成了。
回去的路上,张二花终于忍不住问道:“小清,你真的有把握,李五娘家的那个不肖子会在七日之内,把二十套衣裳全卖出去?”
苏文清看看手中的合约。七日,二十套衣裳,时间上虽然紧迫了一些,但是,这市场经济,成败取决于大众的取舍。她素知大宋朝对于衣裳的样式,注重的是布料精美,绣花精细,颜色制式花纹也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等级制度严格。刚才她看过那些衣样,款式新颖大方,又没有太大的背离级别限制,看上去挺吸引眼球的,相信应该会有很好的前景。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压力,又怎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本事呢?
“如果他不能在七日之内把二十套衣裳卖出去的话,”苏文清慢慢道,“那就证明我们看走眼,他并不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人,这合约就是一纸空谈。”(!)
第三十六章美食城初露端倪
三日之后,苏文清才见到传说中的刘小婉。
那日,春风送暖,杨柳低垂,刘记布坊的铁栅栏前,一个粗布衣衫的姑娘静静地伫在柳树下,把眷恋不舍的目光投向“刘记布坊”那块风雨飘摇的横匾上。
姑娘的年纪不大,约十五六岁的光景,梳着双丫髻,各系一条彩色丝带。有风吹过的时候,彩带拂过她线条柔和的脸庞。她的脸,如春天里的一池绿水,平静祥和。
苏文清觉得有些奇怪,一见到这位姑娘,她就认定,这就是刘小婉。难道,是因为她衣裳上繁复的花色?
柳梢轻扬,明媚的阳光斑驳陆离,倾洒在树下的空地上。姑娘平静的声音便在这片柔和中响起。
“苏姑娘,你可否把这个布坊还给我?”
她也是刚刚才得知,布坊易了主,转手给了面前这位苏姑娘。
苏文清轻笑,这样直截了当跟她这个债主提要求的人,刘小婉应该是第一个,也算是有些胆识吧。
折下一根柳枝,青绿的枝茎,青绿的如眉般的叶子,蕴含无限生机与希望。她转头,望着面前的这位姑娘:“你有把握拿得出一千两银子?”
年前,刘记布坊赁给黄二哥时,外债加上十万匹不值钱的麻布,就是一千两银子,把黄二哥一家弄得几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赖账的人,就是面前的这位姑娘刘小婉与她的父亲。
刘小婉咬住嘴唇,沉默片刻,扭头就走。
果然是金钱面前,壮士断腕,英雄折腰啊。
“站住1”苏文清轻喝道,声音不大,却有种无形的威力,使那位姑娘停驻了脚步,回过头来。
“你真的想拿回你家的布坊?”苏文清走到她面前,站定,眼睛微微眯起。眼前这位姑娘,齐额的碎发,掩盖洁白光亮的额头,一双丹凤眼妩媚至极,抬起头来时,盈盈秋水如春日湖面,波光潋潋。
一个妩媚且美丽的姑娘,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有很多捷径可以走,就好比现代社会大染缸似的娱乐圈。但是这位姑娘却没有利用自身先天的优势,苏文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我们也来做个交易吧。”苏文清道,轻轻摆弄着手上那折下来的柳条。柳条纤细柔韧,缀在上面的翠绿的叶子,如一串翡翠珠子,来回晃个不停。
刘小婉没有说话,看看她,再把目光落在晃动的柳枝上。
苏文清知道她在听,也不抬头,继续拨开手中的“翡翠珠子”:“刘记布坊我会重亲修缮整饬,重新开张,然后租赁给你经营,你可以把你刘记布坊的原班人马全部聘请回来,我预支三百两银子给你,所有人事及一切事务你自己搞定。三个月内,你帮我把这三百两银子赚回来。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办成了,从此以后,我们正式合作,利润五五分成。你意下如何?“
苏文清一番话说得字正腔圆,不亢不卑,意思再是明白不过。合作也要看实力,重诚信,这三个月说白了,就是试用期。
刘小婉沉思了一刻钟,再抬起头来时,眼眸下一片清亮:“苏姑娘信得过我的话,我可以试一试。“
“那好,现在我们立个字据,三个月为限。”苏文清与张二花进了刘记作坊。张二花研了墨,苏文清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简单扼要地写了下来,再递与刘小婉过目。
刘小婉早年读过一些书,又帮着老爹经营布坊,熟谙生意之道。当下接过合约,细细看过,见无疏漏之处后便签上自己的名字。
苏文清表面不露声色,心下暗暗赞赏。别看这姑娘长得一副柔弱妩媚的样子,行事却精明异常。若常人只看其外表,真的会被她骗了。
“小清,我发现最近这段时间里,你好像很喜欢做一些无本的营生。”望着刘小婉揣着三百两银票远去的背影,张二花幽幽道,“还有,三百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你凭什么相信她?”
“就凭刘记布坊几百年的声誉。”苏文清道,唇边一抹笑容意味深长,“二花姐,你若再去翻翻刘家的历史,就会明白,三个月赚取三百两银子,对她而言,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远处,刘小婉离去的背影,一步一步走得自信笃定。苏文清静静地望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苏记蘑菇园,永慈药行,张记土窑,张二花家的冶铁作坊,再加上这未来的刘记作坊五五分成的利润,她那个“扬州美食城”计划,也该是时候铺开了。
***
刚抬脚跨进张家冶铁作坊的大门,苏文清的脚步便凝滞住了。
张家冶铁作坊那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前,一个魁梧挺拔的身影伫立不动,如一尊雕塑。他的头微微昂起,看屋顶上的浓烟,在半空中喷薄而出,再盘绕着直冲云霄,最后再被风吹散了去。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仿佛要看上千年万年。
苏文清拦住了正欲上前的张二花。她知道他是谁,那么忧伤的身影,也许,这世间,很多东西,根本不是他那颗二十多岁年轻的心可以承担的,比如社稷,还有国家的安危。
陈奇奉了茶上来,看看苏文清,怔了一下。他记得,面前的这位姑娘就是他三天前在扬州城里街角处的一间包子铺里,见到的那位穿淡粉色衣裙的姑?br /gt;
,不知是哪个昏了头的大夫,开错了方子。张大婶让我看看。”苏文清笑道。
“对呀,我刚才还奇怪来着,我抓药也抓了几年了,从来见过这么个方子,这不是存心坑人吗?”一旁的张大婶呵呵笑道。
苏文清收好药方,走过去跟苏氏说了声,便拉着张二花走出“仁和堂”,来到外面的街上。
“小清,你到底要去哪里?”张二花被她拉得紧赶慢赶,脚步不稳。
“都晌午了,你不饿吗?我们去吃东西去。”苏文清回过头来,朝她神秘一笑。
“你这样一说,我真的觉得有点饿了,不过……”张二花看着在她面前晃过的一家家酒楼饭肆,纳闷地问道,“小清,我们到底到哪里去吃?”
“去了就知道了。”苏文清头也不回,拉着张二花穿街过巷,健步如飞。
终于,苏文清在街角的最后一家铺子面前停下,拉了张二花走了进去。
“这里吗?”张二花疑惑地望望这家面积小得可怜的食肆。粗陋的圆形桌子,一张张看得见木纹的条凳,一个约有一人高的大蒸笼矗在外面,呼呼地往外冒着热气,也不知在煮着什么。大白天的,里面的光线却很昏暗,每张桌子前都坐满了人,真让人想像不出,这么个简陋的破店,生意居然这么好。
“苏姑娘,您来了?要点什么?”一位肩上搭了条毛巾的小二哥迎了上来,见是苏文清,马上换上殷勤的笑脸,把她们二人让进里面一间光线稍好一些,也稍微干净一些的包间里。
原来这间店子居然还有几个包间,这真让张二花没想到。
“来一笼包子吧。”苏文清向小二哥道,转头低声对张二花说道,“二花姐,你尝尝,这家小吃店里的包子很好吃的。”
“小清。”张二花哀怨地看着苏文清。这个小清中邪了,怎么一天到晚的,就对包子念念不忘?(!)
第三十三章没病非要说有病
小二哥很快将一盘热气腾腾的包子送了上来,并上了筷子、食醋和葱花蛋汤。
“二花姐,尝尝吧,这扬州城里就数这一间的包子最好吃了。”苏文清无视张二花哀怨的眼神,把筷子递给她,自己也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包子。
这里的包子没用硫黄熏过,所以色泽有些发黄,由于是用新磨的面粉制成的,一拿起来,清幽的麦香便迎面扑来。
“好吧。”见苏文清铁定心要在这里吃包子了,张二花只好无奈认命,用筷子夹了一个包子,看了看,再用手掰开。
“咦,这包子怎么奇怪?里面居然包了汤汁进去?”一见掰开的包子缝里,一股浓稠的汤汁流了出来,张二花好奇心大起,“不像别家的包得那么干涩。”
“好吃的秘诀就在这里了。”苏文清呵呵笑道,用筷子小心地在包子上捅了一个小洞,凑到嘴里去吮吸里面的汤汁。
张二花看看自己流了满手汤汁的狼狈样子,再看看苏文清一副悠然自得的吃相,不由嗔怒道:“小清,你使坏,居然不告诉我这个吃法。”
“你又没问,我怎么说?”苏文清哈哈大笑。
张二花无奈地瞪了她一眼,叫来小二哥拿了块抹布,擦干净手,再一口一口就着蛋花汤吃包子。
“小清,你说,怎么样才能把汤汁加到包子里去?”一连吃了几个包子后,张二花好奇心又提了起来。这包子果然好吃,白菜猪肉馅,难能可贵的居然在里面包了汤汁,香郁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你看到外面的一大桶冰没有?”苏文清笑笑。
“要冰来干嘛?”张二花咬一口包子,模糊不清地问道。
“秘密就在那桶冰里。”苏文清神秘地笑道。
她读大学里,有个室友就是无锡的,偏爱小笼包。那时大学较为开放,水电也没有怎么限制,那无锡的室友就带了蒸笼过来,一到星期六、日,就动手做无锡小笼包给全宿舍的人吃。苏文清就曾见过她把汤汁熬好后,和到肉馅里,放到宿舍里的一个小型冰箱里速冻,等油和水分凝固了,才包进包子皮里去,放到蒸笼上蒸。
所以,在她第一次来时,发现这包子里面居然包了汤汁进去,再看看外面放着的一大桶冰,马上就明白了怎么一回事。
苏文清再夹起一个包子,沉吟了一下。这个店里做的包子,好像体积太大了一些,皮也稍厚一点,如果缩小一些,皮也擀得薄一些,馅心加入熬熟的蟹黄油,那就是名扬中外的无锡“蟹粉小笼包”了,配以香醋,嫩姜,那一个叫回味无穷。如果当作是她那个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开张的饮食连锁店的主食之一的话,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前来品尝。
“小清,你倒是说呀。”张二花急道。
苏文清正待开口,就在这时,隔壁的包间里传出一声巨响,好像瓷碗摔碎在地上的声音,接着,一个充满怒意的声音响了起来:“这汤怎么这么难喝?店小二,快把你家老板叫过来!”
接着,一阵忙乱之后,苏文清看见,那个叫做张瑞祥的包子铺老板,矮矮胖胖的身子挤进了旁边的那间包房里。
“你这个老头子,给大爷我喝的什么汤?清寡得跟水似的,一点盐味都没有?”旁边的包房里,有人怒道。
苏文清捧起汤碗喝了一口,有些淡,但也不是像那人所说的,清寡得跟水似的,看来,不是汤的问题,多半是这人心情不好。
“这位爷,对不住了,”店老板张瑞祥嘿嘿笑着的声音传了过来,“我马上给爷去换。”
接着又是一阵忙乱的声音,想必是那小二哥拿了扫帚过来,把地上摔碎的瓷碗碎片扫走。
“李环,不就是一碗汤吗?你又何必生那么大的气?”旁边有个人在低声劝道。
“老子这几天什么气都受够了,还要跑来这个地方受这种鸟气!”那个叫李环的汉子粗声粗气道。
“你大老远跑来这里,还有心思在这里发脾气?快吃,吃完好去见贺将军。”包间里,一个军士打扮的人低声劝道,把小二哥重新端上来的葱花蛋汤和醋汁推到李环面前。
李环突然停了下筷子,叹了口气,愁眉苦脸道:“陈大哥,你说我见了公子,该怎么说啊?”
军士打扮的人叫做陈奇,是军械局贺将军的手下。闻言不由一惊:“李环,难道老爷出了什么事吗?”
李环望着那碟包子,顿时没了胃口,哭丧着脸,吞吞吐吐道:“老爷,老爷病重……”
陈奇皱了一下眉:“老爷病重?不可能啊,上段时间贺将军回京,去看了老爷,老爷还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就……”他望住李环,浓眉渐渐拧了起来,厉声道,“李环,你跟我说实话,老爷病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陈大哥……”李环快要哭出来,“老爷,老爷在朝堂上撞了柱子……”
“什么!”陈奇脸色“刷”地白了,他震惊得“噌”地猛地站了起来,连桌子也差点被他掀翻,“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李环哭道:“前天在朝堂上,老爷死谏,皇上偏袒庞太师,听不进老爷的劝告,老爷一怒之下就撞了柱子……”
“那老爷有没有怎么样?”陈奇惊得脸色煞白。
“老爷昏死了过去,皇上派了人把老爷送了回来,并派了御林军把守府门,不准老爷出府半步。老爷想告老还乡,皇上又不准奏,老爷一气之下,就病倒了,如今,只剩一口气了。夫人怕公子连老爷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就暗暗派了小人,星夜兼程赶来扬州,告知公子一声。”李环哭道。他只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厮,何曾见过这番变故,早已惊得乱了神志,惶惶然赶到扬州,也不知该如何跟自家公子提这件事情。今见到了熟人,就好比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古脑把话全倒了出来。
“陈大哥,你说,该怎么办啊?”李环哭道。
“让我想想。”陈奇紧紧拧着眉头,在包间内来回踱步,兵部尚书贺大人对他有知遇之恩,若不是贺大人,他早就命丧他乡。如今,老爷有难,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贺将军身为地方官员,是不能擅离职守的。这要怎么办才好?”陈奇长叹一声,眉头又皱紧一分。
“那…”李环抬起泪眼看着陈奇,“陈大哥,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可想了吗?”
就在此时,一声清越的声音从隔壁传了过来:“哟,二花姐,你的额头怎么这么烫?是不是发高热啊?”
“哪里有?”这边包间里,张二花莫名其妙地看着一脸严肃的苏文清,一把打掉她抚上自己额头的手。这个小清,搞什么鬼啊,人家好好地吃着包子,她介有其事地惊叫一声,还郑重其事地伸出手来,在她额头上测试温度,有没有病她自己会不知道?!
“二花姐,真的很烫啊。不信你自己摸摸……”苏文清一本正经道。
张二花疑惑地看看苏文清,她都快被眼前这个丫头搞糊涂了。放下手上吃了一半的包子,她伸手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根本一点都不烫嘛。
“小清,你在搞什么,根本一点都不烫。再说,这病哪能是装得出来的……”张二花不耐烦道,复又拿起筷子去夹未吃完的包子。
这话传到陈奇耳中,陈奇忽地心中一动,顿时脸上显出欣喜的神色。装病?对呀,他怎么没想到?
“走了走了,别吃了,有病就要快点找大夫看看……”苏文清不由分说,拉起张二花就走。
“我的包子……”
陈奇抬头朝外看去,见一个穿着淡粉色衣裙的年约十四五岁的姑娘拉着另一个穿着灰蓝衣裙、稍为年长的姑娘走了出去。淡粉衣裙的姑娘扔下一些碎银子,并让店小二别找了,说下次再来。陈奇看着看着,总觉得那淡粉色衣裙的姑娘,那身影,那动作,眼熟得很,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出到外面,苏文清吁了口气,放开张二花,转头便看到张二花满脸怒气地瞪着她。
“小清,你到底在搞什么鬼,好端端的干嘛非要说我病了,还有,那些包子,我还没吃完呢……”
“好了,二花姐,我请你去香味园吃大餐,以作补偿,如何?”苏文清好笑地望着她,刚才是谁一味地嫌弃那些包子,现在,又一味地怀念起那些包子来了?
香味园啊,张二花满意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走着走着,张二花忽然想起刚才那两人的谈话:“小清,你说,刚才那两个人口中说的贺将军,是不是扬州军械局的贺将军?”
苏文清点点头,她猜想应该是那个傲慢的贺将军,正好他也有个在朝廷里做官的兵部尚书父亲。
据坊间传闻,贺和敏大将军,曾和呼延赞大将军一起平定四方。这海内升平,都是他们当年打天下打出来的。据说他本人戎马半生,正直不阿,不畏权贵,所以这朝堂之上的死谏,多半像是他这种人会做的事情。
“那么,那两人口中说的老爷,就是当朝兵部尚书贺老将军了?天啊!”张二花“啊”了一声,“撞柱死谏,天下有这么笨的人吗?”
苏文清不满地白了张二花一眼:“别说得那么大声,小心被人听了去。还有,那不叫笨,那叫忠心,换句话说,叫做愚忠。”苏文清叹了口气。那个贺和敏将军笨是笨了一点,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忠心耿耿,又不怕死的忠臣来震住皇上,震住朝堂,说不定,这大宋朝早就灭亡了。
“昏君!”张二花突然冒出一句。
苏文清忙去捂她的嘴:“你这丫头,不要命了?被人听到可是要杀头的!”(!)
第三十四章利用别人的矛盾成就自己
张二花看看四周,即使心中有怨忿,也不敢再说。
苏文清拍拍她的肩膀,知她性子直爽,再加上贺将军毕竟帮过张记作坊的大忙,得知他的父亲落得如此下场,心中难免不痛快。
苏文清叹口气。她一个无权无势的弱小女子,唯一能做的,能帮得上贺将军的,只有这样了。她不想欠那个贺将军人情,提点一下包子铺里的那两个人,也算是还贺将军一个人情了。
到了扬州知名酒肆“香味园”,点了张二花最爱吃的拆烩鲢鱼头,看着张二花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苏文清却没有了食欲。
那个大宋皇帝,真如张二花口中所说的,是个昏君?苏文清啜了一口香茶,心下暗暗摇头。如今j佞当道,兵部尚书贺和敏死谏,逆龙鳞,触怒龙威,如果那个天子真的是个昏君的话,贺大人早被下了死牢里去了,何至于如此颇费周折,押回府里看管?这一招,明则监禁,实则好像是保护多一些。
那个大宋天子,苏文清听市井传闻,是个二十二、三岁左右的少年君王,在经过一番宫廷之变后才登上王位的。一个人能存活在危机重重的宫廷之中已属不易,况且还能在宫廷变革中脱颖而出,这样的人,心思不会简单到那里去。
或许,又如她所料,朝堂之上,忠臣他会任用,j臣他也会加以利用,让双方互相牵制,鱼蚌相争,最终得益的还是皇帝。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苏文清微微一笑,再呷了一口茶。看来,不必杞人忧人,心思缜密的君王不可能永远受制于人,这个大宋朝,会一直太平下去。
吃饱喝足,张二花满意地打了一个饱嗝,或许是觉得白吃白喝有点过意不去,张二花终于问道:“小清,你那个,那个包子铺什么时候开张?”
苏文清不由笑了。还提包子铺呀,八字还没一撇呢。
经过一家较大面积的绸布店时,张二花扯扯苏文清:“小清,你看,这个铺子是不是黄二嫂子开的铺子?”
苏文清停下脚步,举目往里望去,正在这时,一个打扮光鲜、姿容靓丽的三十多岁的女子走了出来,鬓发上的金步摇一晃一晃的很是抢眼。苏文清不由笑了,黄二嫂子喜欢戴金步摇的习惯一直都没有改变呀。
“黄二嫂子。”苏文清叫道。
黄二嫂子刚送了一个客人出来,正要转身回店,见有人叫她,转头一看,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是小清和二花呀,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快进来坐坐。”
苏文清笑笑,拉着张二花随黄二嫂子进了店里。
“黄二嫂子,搬到这里来以后,怎么样?买卖还好吧?”苏文清环视了一下四周,真是一个大铺子,足足有二百平米,光线很足,里面布料绸缎摆放得井然有序,有几个人在挑花布。
“有什么好不好的?赚两个钱养家糊口,一家人不饿着就行了。”黄二嫂子说道,眉尖似乎还有一丝忧虑。
“那个,”苏文清想了想道,“那个向荣绸缎庄的少东家,叫做罗成荣的,有没有再来闹事?还有,装神弄鬼那件事情,扬州衙门处置得怎么样了?”
“处置?”黄二哥从外面进来,粗声粗气道,“这官府衙门只认钱不认人,哪里是老百姓讲理的地方?那个宵小进了扬州衙门,来了个翻供不认帐,死活都说是自己干的,与向荣绸缎庄无关。官府也只是随便找了个罪名,打了四十板子,就把人放了。”
黄二哥顿了一下,接过黄二嫂子递过来的热茶,咕噜咕噜喝了下去,又道:“上段时间,那个向荣绸缎庄的浑小子还大摇大摆上门来,说我们根本不可能告倒他,还说要给我们颜色看。哼!”
张二花忍不住了:“这还有没有天理?”
苏文清微笑不语,这本来就是她意料之中的事,她从来就没有奢望过,那个扬州知府会为老百姓办成一些什么实事。
黄二嫂子叹了口气:“这世道,难有天理可言?我们这些做老百姓的,也只好认命了。”
苏文清看看黄二嫂子,自从在城里新开了铺子以后,她是第一次见到黄二嫂子。按理说,搬到一个风水旺地,应该生意兴隆才对,可是现在看看这布店里清冷的几个人,想必生意还比不上在小莲子庄开店的那些日子。城里竞争激烈啊,她开始有些明白黄二嫂子的忧虑了。
看到黄二哥满头大汗,正拿着毛巾在一旁抹汗,苏文清心中一动,问道:“黄二哥这是刚送货回来吗?”
“没有。这营生不景气,哪有送货这摊事。”黄二嫂子摇头苦笑,“你黄二哥到北边出货,今天刚回来。”
“嫂子,那个刘记布坊没运作起来吗?”苏文清眉尖微拧,她记得,在年前,刘记布坊作为负债资产连同十万匹麻布抵给了黄二哥。
“那个破布坊,能有什么用?里面的人全都回了家,只剩下几台破机器,”黄二嫂子再次苦笑,“就算卖出去也不值几个钱。”
苏文清目光微闪,看了看黄二嫂子,笑了笑,没有再问下去。
又坐了一会,看到店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苏文清不便打扰,便拉着张二花告辞了出来。
“小清,你在想什么?”一路上,见苏文清只静静地低头走路,张二花忍不住问道。
“没有,我在想……”苏文清慢慢道,目光有些悠远。
“你在想那个刘记布坊吧?”不等苏文清说完,张二花就打断了她的话。
苏文清略微讶异地抬起头来,望着张二花,笑了一笑,伸手揽过她的肩膀,“二花姐,你真是我肚里的蛔虫,什么都瞒不过你。”
“当然了。”张二花得意道,“刚才我听见你向黄二嫂子打听刘记布坊的事情,我当时就猜,你肯定又在打刘记布坊的主意了。”
苏文清笑笑道:“那个破布坊有什么主意好打的?扔给别人都不会要。”
“那就要看那个破布坊落在谁的手里了。”张二花看着她,脸上的神色渐渐严肃起来,“小清,我相信,如果刘记布坊在你手里的话,你一定会让它活过来的。”
苏文清轻轻摇头:“那么大的一个布坊,而且又荒废了那么久,要重新运作起来,恐怕有些难度……”一想到年前在刘记布坊里缝制麻袋时,看到的那副残败不堪的面貌,苏文清略觉头疼,“看来,还是开个包子铺好一些。”
张二花停下脚步,瞪住苏文清,顿时泄了气:“我说小清,你可不可以不再提包子铺了?”
苏文清好笑地拉起她的手,继续往前走:“干嘛不提?我觉得包子铺比那个什么布坊好多了,小本经营,无风险。”无锡蟹粉小笼包啊,在这个古时空,能吃上现代社会驰名中外的无锡名点小吃,一直是她念念不忘的夙愿。
“小清,你不觉得奇怪吗?黄二哥干嘛放着个布坊不去经营,非要跑到那么远的北边去进货,那岂不是舍近求远吗?”张二花纳闷问道。
苏文清点点头,她也觉得有些奇怪,所以刚才在铺子里,她才去向黄二嫂子求证这个疑问。按理说,扬州盛产蚕丝,蚕丝的品质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就近取材,利用当地原材料,既能省下一大笔路途运输费用,成本也较低。黄二哥此举,的确有些舍近求远了。
“或许,布坊不太好经营吧。”苏文清只能作此猜测。
“我听说,这个刘记布坊,织布和染布自成一体,这是他们刘家代代相传的技术。尤其是那个刘小婉,别看年纪轻轻的,织布染布的功夫相当了得,听说扬州城里向她请教的人不少呢。”张二花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眼前出现一个十五六岁纤瘦的姑娘的身影,不知怎么的,一看见那个姑娘,张二花就知道,她就是刘小婉。
张二花叹了口气,又道:“其实刘家也怪可怜的,经营得好好的,中了别人下的套子,一下子债台高筑,无奈之下才把布坊抵了债。那个刘小婉,我有好几次都见到她在刘记布坊大门前瞅啊瞅的,一副不甘心不舍得的样子。”
苏文清忽地一扬眉:“你说的刘小婉,可是刘家最小的女儿?”
见张二花点点头,苏文清眉梢间充盈了笑意,一副明了的神情,“我终于明白黄二嫂子为什么不肯去经营那家刘记作坊了。”
张二花眼前一亮:“你是说黄二嫂子顾忌刘小婉?”她记得很清楚,年前黄二嫂子与黄二哥闹得翻了脸,寻死觅活的,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了刘家的小女儿刘小婉。虽说不是刘小婉的错,但黄二哥见到刘小婉,心肠就会软下来,那是大家都知道的。
苏文清含笑点点头。
张二花眼中瞬时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小清,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把那个刘记布坊赁过来的话,黄二嫂子会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们?”
的确,自那件事后,黄二嫂子不用说心里肯定有了隔阂,重新开张刘记布坊,必定要用上原班人马,让自己的丈夫又见到绯闻中的女主角,黄二嫂子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愿意的。
苏文清笑意更深,她伸手拍拍张二花的肩膀:“二花姐,利用别人的矛盾来成就自己的事情,这个习惯不太好哦。”(!)
第三十五章七日内要把衣裳全卖完
天色将晚,暮色沉沉地来了,远处,一道道晚霞,妖娆地燃烧在天边。
苏文清看看天时:“二花姐,我们走快点,天快黑了,我还要赶回去做饭呢。”
张二花应了一声,跟着苏文清朝街角处走去。
街角拐弯处,传来一阵争吵声,还有婴儿的哭啼声,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张二花看了一下,奇道:“这不是李五娘的家……”话未说完,门砰地被打开,李五娘踉踉跄跄地跌了出来。
“李五娘,”张二花一把扶住李五娘,见她满面泪痕,眼睛微红,不由愕然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五娘望望张二花,却说不出话来,只是颤抖着伸出手来,指指屋里:“逆子,逆子啊!”
张二花柳眉一皱,又是张五娘那个不肖子在惹事吗?
李五娘的儿媳妇张彩凤抱背着个婴儿奔了出来,朝李五娘扑了过去,叫了声“娘”后伏在李五娘肩上哭个不停,背上的婴儿也哭得响声震天。
苏文清听着不忍心,走过去把婴儿抱下来,轻轻地哄着。那婴儿很小,应该刚满月,或许受了惊吓,张着小嘴哭得异常凄惨。
张二花看着这一家老的哭,小的也哭,闹得个天翻地覆,不由气不打一处来,一下子蹦进屋子里去:“李元斌,你这浑小子还有良心没有,连老娘你也敢推?也不怕遭雷劈!”
屋里,李五娘那当家的李旺康正巍颤颤地举着手中的拐杖朝儿子打去,拐杖落在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而李元斌却浑然未觉,只顾着在火盆边不知翻找什么东西。
李老汉用拐杖打了儿子几下后,再也打不下去,老泪纵横道:“造孽啊,真是造孽啊。”
苏文清把婴儿递给了张彩凤,走进屋里把张老流扶到凳子上:“老伯,你消消气,气坏了身子可不好。”
转头朝那个李家不肖子望去,见他衣衫凌乱,头发也散在一边,正手忙脚乱地在火盆里翻找着什么东西,待从燃烧得正旺的火堆里翻出一叠尚未烧成灰烬的纸张碎片时,脸上竟显出惊喜的神色。
“李元斌,你怎么回事?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张二花气极,伸手把他手上攥着的纸片一把夺下。
“还给我!”李元斌怒目圆睁,向张二花逼过来。那副样子,就好像要跟谁拼命似的,着实把张二花吓了一大跳。
这浑小子,多半受了什么刺激。苏文清赶忙上前,从张二花手中把纸片取下,递还给李元斌。在递给他的前一秒,她飞快地在纸片上瞟了一眼。这一瞟之下,不由令她怔了一怔,那残缺不堪的纸片上,赫然画着一些线条,一些像是现代服装设计师才会画的那些线条,衣服样式的线条。
这个李家不肖子,敢情是个服装设计师不成?
苏文清想起今天早上,李五娘来支银子时所说的话,她说她那个不肖子,好好的成衣铺子不去经营,一味只知道鼓捣自己的东西。莫非,就是鼓捣这些设计图纸?
一个人有着远大宏伟的理想没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拥有太过不切实际的想法,以至于弄得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那就是大大的不应该了。
李五娘被儿媳妇搀扶着,一步一步挨进屋里来,指着儿子一边抹泪一边数落道:“你瞧瞧你,整天弄些没个边际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呀。你都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娶了媳妇有了儿子,还要我们两个老婆子老头子帮补着,你真是不争气呀!”
李元斌像根本没听见似的,自顾自把手中的纸片小心冀冀地拍去灰尘,再小心冀冀地揣进怀里,再抬头看看他娘,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娘,我这做的也是正经事。”
苏文清不禁暗暗好笑,这个李元斌,倒也真是个有骨气的。
“你那也叫正经事,那整天画来画去的,能生出几文钱来!”李五娘恨声道。
“是爹不让我按自己的意思来做衣裳,”李元斌不服气道,“如果按我的法子来做的话,保准……”
“如果按你那些入不了眼的来做的话,全家不都得喝西北风去!”张老汉气道,举了拐杖又朝儿子打去。
这次李元斌躲闪不及,腿脚处便重重挨了几下,他闷哼一声,虚晃了几下,差点跌在地上,使劲咬咬牙,硬是站直了身子。
“爹,是你死活不放手让我照自己的意思做,要是我能自己干的话,家里的成衣铺子绝不会是现今这个样子…”李元斌甩甩头,倔强道。
张老汉气极,又举起了拐杖。苏文清赶忙上去拦。这个李元斌,脾气犟得跟牛似的,张老汉这个打法,非把他打死不可。
“李大哥,你的意思是说,你这匹千里马,还没有遇上伯乐是吗?”苏文清上前两步,望着李元斌,唇边露出一丝笑意。这个李元斌,长得还挺书卷气的,也很硬气,有着孜孜不倦勇于创新的执著精神,至于是不是千里马,那就要他自己证明给大伙看了。
李元斌看了苏文清一眼,哼了一声,似乎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苏文清丝毫不介意,继续道:“那可否请李元斌把你所画的衣裳样子,拿来让我看看?”
这时李元斌才有些讶然,不由多看面前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两眼:“你怎么知道我画的是衣裳的样子?”
“我当然知道。”苏文清含笑道。心想,本姑娘关于服装设计题材的电视剧看得太多了,大学时期凭一时的兴趣,也修了一个学期关于服装设计的课程,粗略一些的设计图纸还是看得懂的。
李元斌半相信半疑惑地看看苏文清,从怀中取出那一小叠纸片递给她,再走进里屋取了另外一大叠图纸出来。苏文清见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显然是方才打重了。
图虽画得粗糙,但线条清晰流畅,苏文清一页一页翻过去,忽地“咦”了一下,指着其中一页的样式,问道“这个衣样叫什么?”
画上画着一袭长衫,衣袖却是狭窄的,不似平日里常见的一般人穿的那般宽敞。
李元斌看了一眼,马上道:“这个样式叫‘多罗袖’,是我从胡人骑马射箭的箭袖改良而来的,现在用到贵人的第二层礼服上,又俊俏又方便又大方,还可以为礼服增色不少。”
“还有这个呢?”苏文清再翻出另一个衣样的图纸。
“这是改良后的对襟大袖礼服,用蜀中的‘锦鳞背’与江宁的云锦,做礼服的头层面料最好不过的了……”
“那这个呢?”
“……”
两人一问一答间,竟谈论了约半个时辰,看得屋里众人面面相觑。
终于,苏文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把图纸递还给李元斌。思量片刻,取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李大哥,咱们做个交易,你拣出二十个款式的衣样,用这五十两银子,做二十套衣裳出来,然后在七日之内,一件不剩全部卖出去。如果你做得到的话,那我会聘请你做首席设计师,赁一个成衣铺子给你,让你按自己的法子做衣裳。你觉得怎么样?”
李元斌不由瞪大眼睛,似乎没有料到会有人看上他画出来的衣裳样子,半信半疑地望着苏文清:“此话当真?”
李五娘忙走过来,打了一下儿子的脑袋:“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苏姑娘的话也信不过?”转过身来,朝苏文清堆起笑容道,“苏姑娘,你别介意,这孩子说话没大没小的。还有这事,你别跟他一起瞎起哄……”
“娘,我这做的可是正经事。”李元斌不依不饶道。
苏文清笑道:“李五娘,你就放心好了,这事我自有分寸,再说了,总该给李大哥一个尝试的机会嘛。”她转头盯着李元斌,敛了神色,“李大哥,我丑话可说在前头,这事不许掺假,衣裳卖出一件记录一件,如果被我发现掺假的话……”
“苏姑娘,”李元斌也正色道,“你当李某是什么人,李某说什么也是堂堂七尺男儿,靠的是真本事。这坑蒙拐骗、掺假兑水的事情,李某人可做不来!”
“那好。”苏文清笑笑,她要的就是李元斌这句话,“我们现在就订个协议,七日之后,我来验收。如果你办成此事的话,我也绝不食言,薪金方面我们再另行商议。”
“好。”李元斌豪气万丈道,“那就请苏姑娘七日之后前来验收。”
当下,李元斌取来纸笔,苏文清很快拟了协议,双方签了字,各执一份,这笔交易算是完成了。
回去的路上,张二花终于忍不住问道:“小清,你真的有把握,李五娘家的那个不肖子会在七日之内,把二十套衣裳全卖出去?”
苏文清看看手中的合约。七日,二十套衣裳,时间上虽然紧迫了一些,但是,这市场经济,成败取决于大众的取舍。她素知大宋朝对于衣裳的样式,注重的是布料精美,绣花精细,颜色制式花纹也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等级制度严格。刚才她看过那些衣样,款式新颖大方,又没有太大的背离级别限制,看上去挺吸引眼球的,相信应该会有很好的前景。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压力,又怎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本事呢?
“如果他不能在七日之内把二十套衣裳卖出去的话,”苏文清慢慢道,“那就证明我们看走眼,他并不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人,这合约就是一纸空谈。”(!)
第三十六章美食城初露端倪
三日之后,苏文清才见到传说中的刘小婉。
那日,春风送暖,杨柳低垂,刘记布坊的铁栅栏前,一个粗布衣衫的姑娘静静地伫在柳树下,把眷恋不舍的目光投向“刘记布坊”那块风雨飘摇的横匾上。
姑娘的年纪不大,约十五六岁的光景,梳着双丫髻,各系一条彩色丝带。有风吹过的时候,彩带拂过她线条柔和的脸庞。她的脸,如春天里的一池绿水,平静祥和。
苏文清觉得有些奇怪,一见到这位姑娘,她就认定,这就是刘小婉。难道,是因为她衣裳上繁复的花色?
柳梢轻扬,明媚的阳光斑驳陆离,倾洒在树下的空地上。姑娘平静的声音便在这片柔和中响起。
“苏姑娘,你可否把这个布坊还给我?”
她也是刚刚才得知,布坊易了主,转手给了面前这位苏姑娘。
苏文清轻笑,这样直截了当跟她这个债主提要求的人,刘小婉应该是第一个,也算是有些胆识吧。
折下一根柳枝,青绿的枝茎,青绿的如眉般的叶子,蕴含无限生机与希望。她转头,望着面前的这位姑娘:“你有把握拿得出一千两银子?”
年前,刘记布坊赁给黄二哥时,外债加上十万匹不值钱的麻布,就是一千两银子,把黄二哥一家弄得几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赖账的人,就是面前的这位姑娘刘小婉与她的父亲。
刘小婉咬住嘴唇,沉默片刻,扭头就走。
果然是金钱面前,壮士断腕,英雄折腰啊。
“站住1”苏文清轻喝道,声音不大,却有种无形的威力,使那位姑娘停驻了脚步,回过头来。
“你真的想拿回你家的布坊?”苏文清走到她面前,站定,眼睛微微眯起。眼前这位姑娘,齐额的碎发,掩盖洁白光亮的额头,一双丹凤眼妩媚至极,抬起头来时,盈盈秋水如春日湖面,波光潋潋。
一个妩媚且美丽的姑娘,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有很多捷径可以走,就好比现代社会大染缸似的娱乐圈。但是这位姑娘却没有利用自身先天的优势,苏文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我们也来做个交易吧。”苏文清道,轻轻摆弄着手上那折下来的柳条。柳条纤细柔韧,缀在上面的翠绿的叶子,如一串翡翠珠子,来回晃个不停。
刘小婉没有说话,看看她,再把目光落在晃动的柳枝上。
苏文清知道她在听,也不抬头,继续拨开手中的“翡翠珠子”:“刘记布坊我会重亲修缮整饬,重新开张,然后租赁给你经营,你可以把你刘记布坊的原班人马全部聘请回来,我预支三百两银子给你,所有人事及一切事务你自己搞定。三个月内,你帮我把这三百两银子赚回来。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办成了,从此以后,我们正式合作,利润五五分成。你意下如何?“
苏文清一番话说得字正腔圆,不亢不卑,意思再是明白不过。合作也要看实力,重诚信,这三个月说白了,就是试用期。
刘小婉沉思了一刻钟,再抬起头来时,眼眸下一片清亮:“苏姑娘信得过我的话,我可以试一试。“
“那好,现在我们立个字据,三个月为限。”苏文清与张二花进了刘记作坊。张二花研了墨,苏文清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简单扼要地写了下来,再递与刘小婉过目。
刘小婉早年读过一些书,又帮着老爹经营布坊,熟谙生意之道。当下接过合约,细细看过,见无疏漏之处后便签上自己的名字。
苏文清表面不露声色,心下暗暗赞赏。别看这姑娘长得一副柔弱妩媚的样子,行事却精明异常。若常人只看其外表,真的会被她骗了。
“小清,我发现最近这段时间里,你好像很喜欢做一些无本的营生。”望着刘小婉揣着三百两银票远去的背影,张二花幽幽道,“还有,三百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你凭什么相信她?”
“就凭刘记布坊几百年的声誉。”苏文清道,唇边一抹笑容意味深长,“二花姐,你若再去翻翻刘家的历史,就会明白,三个月赚取三百两银子,对她而言,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远处,刘小婉离去的背影,一步一步走得自信笃定。苏文清静静地望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苏记蘑菇园,永慈药行,张记土窑,张二花家的冶铁作坊,再加上这未来的刘记作坊五五分成的利润,她那个“扬州美食城”计划,也该是时候铺开了。
***
刚抬脚跨进张家冶铁作坊的大门,苏文清的脚步便凝滞住了。
张家冶铁作坊那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前,一个魁梧挺拔的身影伫立不动,如一尊雕塑。他的头微微昂起,看屋顶上的浓烟,在半空中喷薄而出,再盘绕着直冲云霄,最后再被风吹散了去。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仿佛要看上千年万年。
苏文清拦住了正欲上前的张二花。她知道他是谁,那么忧伤的身影,也许,这世间,很多东西,根本不是他那颗二十多岁年轻的心可以承担的,比如社稷,还有国家的安危。
陈奇奉了茶上来,看看苏文清,怔了一下。他记得,面前的这位姑娘就是他三天前在扬州城里街角处的一间包子铺里,见到的那位穿淡粉色衣裙的姑?br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