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气安康第18部分阅读
福气安康 作者:rouwenwu
,如果这桥还和往常一样,被洪水一冲就垮,不光你们,就连你,”贺将军指住狄师爷,“你也逃脱不了干系!”
说罢,朝林子那头看去,早有军士牵了马过来。贺将军飞身上马,忽地转头看了苏文清一眼,然后一挥马鞭,随着那战马一声长嘶,马匹如脱兔般朝着沿河的堤岸飞驰而去。其余的军士纷纷上马,杂乱的马蹄声中,掀起的尘烟中,那些马匹转瞬间便消失了踪迹。
“吓死我了。”狄师爷又抹了一下额头的汗珠,原来他额头上的汗珠不是因为急速奔跑被热出来的,而是被那个贺将军吓出来的。
“狄师爷,那位贺将军有那么可怕吗?”苏文清又气又好笑。
张二花吁了口气,伸手去拉苏文清,“你这个死丫头,可吓死我了。”转过头,也笑眯眯地望着狄师爷拼命抹汗的窘态。
“你们先别笑。你知道那个贺将军是谁吗?”狄师爷瞪着面前两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
“狄师爷,你就别卖关子了。”张二花笑道:“你不说,我们更不知道了。”
狄师爷脸上现出崇拜的神情:“你别看这位贺将军才二十多岁的年纪,他的来历可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当朝元老,现在的兵部尚书贺和敏大将军,曾和呼延赞大将军一起平定四方。这海内升平,都是他们当年打天下打出来的。”
张二花“啊”地半张了嘴合不拢。难怪那么傲慢呢,原来是个有背景的人物。
苏文清暗暗冷笑。这位贺小将军他老爹是当年打下江山的人物,如今还在朝中任职,难道就不怕功高盖主?这世道,做帝王的都善于玩弄帝王权术,防j臣更防忠臣,把j臣忠臣摆到了天平秤的两端,让他们互相牵制,这样的话皇上才可以稳坐帝王之位。那个叫呼延赞的大将军就聪明多了,在扬州定居下来,只在扬州大营寻了个闲职,俸碌照发,除了小儿子不争气外,生活过得还是挺逍遥安逸的。
“狄师爷,那这个贺将军也在军中任职吗?”张二花好奇地问道。看那个贺将军一副跩得很有道理的样子,不应该单单是因为他有个当兵尚书的爹吧?
“这位贺将军,任职扬州军械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专门负责边境的军需物资的输送。”一说到关于军队的事情,狄师爷的语气马上低了下来,这军队可是当今皇上直接管辖调度的,地方官员哪敢跟皇上的军队过不去?“说到这个,就连知府大人也要忌惮三分的。”(!)
第十四章张记新作坊的第一桩生意(求收藏)
这时,刚刚在地下趴着的那几个人已经相互搀扶着爬了起来,为首的有着山羊胡子的老头巍颤颤地抓住苏文清的手,满含期冀的眼中有一丝不相信:“姑娘,你真的会铸造用作地锚的铁牛?”
老头的手在颤抖着,那一身被抽得破破烂烂的衣衫也在颤抖着,使他整个人如寒风中飘零的落叶。
苏文清点点头:“老人家,您放心,刚才狄师爷都引证论据说得明明白白了,前朝的人了验证,这方法行得通。”
“这就好,这就好。”山羊胡子老头欣喜道。他身边的同样一身伤痕的人脸上也纷纷露出欢喜的笑容。
三天前,知府一声令下,要他们务必把这城北的浮桥修缮完善,否则他们一家子老老少少的全关到扬州大牢里去。他们也知道,这座浮桥是运送军需的必经之路,延误军机这样的罪名不要说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就连现任的知府大人也是担当不起的。
为了加固这座桥梁,他们日夜赶工,光是桥身就用粗壮的方木条加固了近十次,无奈还是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击。
“苏姑娘,”狄师爷不解道,“你不是开蘑菇园的吗?什么时候又开了个冶铁作坊?”
苏文清看看张二花,笑嘻嘻道:“刚开张的。”
张二花瞪她一眼:“你这个小妮子真是越发胆大了,刚才差点吓死我了。”转而面露忧色,“小清,你说得倒轻巧,可是我们家从来就没有铸造过什么用作地锚的铁牛,我也不知道这铁牛是什么样子的,如今揽了这笔营生,你要我怎么去铸……”
“二花姐,你放心,我自有打算。”苏文清朝张二花眨眨眼睛,转身看向山羊胡子的老汉,“老人家,你们是船工吧?”
山羊胡子老头略带惊讶地点点头。
“那你们常在这河岸边行走,对于这条河的脾气应该很清楚吧?”苏文清含笑道,“我是说关于这条河的水位高低,汛期旱期,浮桥被冲垮的时间等等,你们都有记载吧?”
“有,当然有。”山羊胡子老头个出橘子皮般粗糙的手,在怀中掏出一小叠纸出来,递给苏文清。
“好!”苏文清喜道,“有了这些原始记录,一切就好办多了。”她把这些皱巴巴的纸张递给张二花,“二花姐,你马上回去把这些记录交给你爹,跟他把这里的情况说一下,他自会明白该怎么做的。”
“交给我爹?”张二花一头雾水,“我爹能行吗?他可从来没有铸造过什么铁牛啊!”这样的事情,她心里可是一点底都没有。
“放心,你只要把这些交给你爹就行了。张大伯知会知道怎么做的。”煦暖春风中苏文清微微一笑,她早已胸有成竹。如果说没有参观新的张记作坊之前她只有五成把握的话,那参观过后,尤其是看到那些水力鼓风的装置之后,她的把握已有八成。
“糟糕,要出人命了!”苏文清哀叫一声。她这才想起,她还没给药馆里的苏氏送饭呢。看到天时已过晌午,苏文清这才想起这码事,想必苏氏已经饿坏了。苏文清心中焦急,匆匆说道:“我先赶回家约我娘做饭去。”说完扭头就跑。
“小清,我给你找辆马车。”张二花在后面急叫道。
“苏姑娘,我家就在这附近。我家有头推磨的驴,我给你牵来,你的脚程会快一些。”山羊胡子老头也在后面急叫道。
驴?奔跑中的苏文清愣了一下。她连马都不会骑,至于那头驴,还是让它慢慢推磨去吧。
***
当苏文清提着食盒气喘吁吁地跑到苏氏的“仁和堂”时,见苏氏已经收了碗筷,在悠闲地浇着里厅里的白芍。
“娘,你吃过了?”苏文清大大地喘了口气,要早知道这样,她也就不用这么急赶慢赶地跑过来了。
“唉,”苏氏故意叹了口气,“生女儿有什么好啊,一天到晚不见个踪影,连娘都不管了。”
“娘,我哪里不好了?”苏文清撒娇地走过去,从后面抱住苏氏,把头搭在苏氏的肩上,“我可是以一百米的速度从城北赶过来的,就是怕娘饿着。街上的人都说,马都没我跑得快。”“好好好,娘知道清儿孝顺。”苏氏含笑转过身,“没事怎么会跑到城北去了?”
“二花姐在城北建了个冶铁作坊,要我过去看看。”苏文清道,目光落在桌上的那盘菊花糕上,“娘,午饭是林大娘送过来的?”
苏氏点点头:“晌午的时候你林大娘刚好到我这里坐坐,就顺便把午饭送过来了。你林大娘惦记着你爱吃她做的菊花糕,就特意做了些给你带过来。”
苏文清这才记起,有几天没去看林大娘了。“林大娘的身子怎么样了,没再犯病了吧?”
“看样子气色还不错。”苏氏笑道,把菊花糕放到女儿面前。
苏文清掂了一块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酥酥软软的,一股清幽的菊花香气萦绕于唇齿之间,正是她最爱吃的那种口味。
“你林大娘说,过几天海儿就要上京城了。”苏氏看了女儿一眼,“海儿这一去一年半载的,你们俩也没多少见面的时间。林大娘的意思是,这几天你若能腾得出时间来,就多陪陪海儿。”
苏文清把半个菊花糕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应道。
外面有人叫道:“苏大夫,苏大夫。”
苏文清吃了口茶,道:“娘,你去忙吧,我自己在这慢慢吃。”
“慢点吃,”苏氏再给女儿倒杯水,“你还没吃午饭吧,你林大娘也给你留了一份饭菜,就放在那边桌子上,你自己去热一下。”说罢转身出去招呼病人去了。
苏文清看看食盒里自己做的饭菜,再看看桌子,觉得还是别人家做的饭菜比较诱人,就拿去热来吃了。
等苏文清吃饱喝足,苏氏依然在前堂忙个不停。她甚觉得无聊,便推开窗子,漫无目的地朝窗外望出去。
“仁和堂”面街而开,街道前面一排的商铺,后面则是住宅区。一个小院子连着一个小院子,但到了“仁和堂”这里却突然空出一大块空地来。想必是地方太大,还没有人打算在此建造房屋。苏文清心中一动,如果把后面这块地买下来,建起一座二层的阁楼,留一个院子,种上花种上草,夏天纳凉看星星,冬天欣赏雪景兼焚雪煮茶(如果有雪的话),那人生岂不快哉?
刚才苏氏说什么来着?对了,过几天林志海也要赶赴京城了。自那次“捉鬼事件”之后,她也确实有好些日子没去林志海那里了。那个书呆子,读的可是圣贤书,人家可是有着造福社稷,造福黎民百姓的宏大理想的,不像她,整天无所事事般东逛西逛。
入仕会怎样,不入仕又会怎样,苏文清并不想得那么长远。这是每个人的理想,只要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有时,苏文清会觉得,入仕并非是一件好事,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万一哪天得罪了一些小人,追究个财产来源不明罪,那下半辈子只能在牢里过了。所以,还是平民百姓的好,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不用为一日三餐疲于奔命,一生平安,逍遥自在。
银两她已经准备好,就差雇一个小厮。林志海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身边也确实需要有个人照应着。她已经托张二花去问了,要找个熟识人家的,照顾起来也会尽心尽力。还有,一别就是大半年啊,她也该抽抽时间陪陪人家的。
这时,一顶青衣小轿停在了后面的空地上。苏文清索然无味地关了窗户。转到前厅,见大堂里没什么人,便跟苏氏说了几句话。出来时,见那顶轿子居然还停在仁和堂附近,一名四十多岁的颌下有着几绺黑须的中年人站在轿子旁边,并没有要进来看病的意思,只是望着仁和堂发呆。
苏文清也没怎么在意,拐过街角,往“明记陶瓷”店走去。
明记陶瓷店门前,停了一辆装潢华丽的马车,垂落下来的粉色流苏随风轻摆。小六在店门边站着,见到她并未像往常一般热情地迎上来,只低声叫了声:“苏姑娘。”然后往内边呶了一下嘴。
苏文清伸了脖子往里望去,见里面挤了一群人,均是满身的绫罗绸缎,其中两个云鬓高挽,梅花簪子、碧玉簪子等等,在鬓边插了五六支,打扮得贵气十足,应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另外四个稍逊一些,梳着双丫髻,只戴了朵纱花,应该是那两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各自带出来的丫环。
“她们是些什么人?”苏文清挨近小六,低声问道。
“左边那个,”小六指了一下左侧在看着细颈白瓷花瓶的那个穿着浅桃红色衣衫的女子,低声道,“那是扬州城盐商孟书桓的大女儿。”他再指了指另一个穿着葱绿衣衫的女子,同样压低声音道,“那个,是扬州城粮商范可铭的小女儿。”小六缩回手,又深深叹了口气,“都是些得罪不起的主儿。”
“哦,对了,怎么不见明公子?”苏文清看看店里,不见明秋梧的影子,颇觉奇怪。
“我家公子陪老夫人去灵觉寺上香去了。”小六垂头丧气道。早知道今天会来这么两个难缠的人物,与其在这里活受罪,他倒宁愿陪着公子在灵觉寺念一天的经。(!)
第十五章横眉冷对刁蛮客(求推荐)
此时,穿着浅桃红色衣衫的女子,轻轻舒展青葱般水嫩的手指,指住刚才端详了半天的细颈白瓷花瓶,转头看向那个穿葱绿衣衫的女子,笑意盈盈道:“明霞妹妹,你看这个花瓶可好?”声音婉约,让人听着很是舒服。
小六忙跟进去,堆起笑脸道:“孟小姐,您的眼光真好。这个是彩绘花卉细纹白釉瓷瓶,质地上品,做工上乘,放在客厅里或书房里是最好不过了,夏天可以插上青竹,冬天可以插几株梅花……”
小六最会察言观色,专拣好的说,见那位孟小姐一边听着一边脸上露出欢喜的神色。旁边那位唤作明霞的女子则冷哼一声,扭过头去看别处的陶瓷。
孟秋苇很满意地一边欣赏着范明霞被抢白的神色,一边听着小六喋喋不休的介绍吹捧,却一点也没有想付帐的意思。
“哎呀,这套茶具很不错嘛。”范明霞突然夸张地大叫一声,一下子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了过来。
苏文清抬头望去,见她正指着一套十二生肖的茶具,脸上的表情极尽夸张,仿佛从来没有见过茶具似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新颖别致的茶具,比某些人家里那些俗气的什么夜光杯、金杯银盏的强多了。”范明霞故意提高了嗓音,斜睨着对方的眼神里尽是嘲讽之意。
孟秋苇倒是不惊不怒,悠闲地看着自己白嫩的手指,圆润饱满的指甲,缓慢地轻启朱唇道:“我倒不怕什么俗气不俗气的,真金白银做的,想假也假不了。不像有些东西,根本不入流,还要打肿脸庞充胖子,硬要摆上台面,真是不自量力!”
一听到自家小姐这样说,孟秋苇身后跟着的两个小丫环忍不住低低嬉笑起来。
范明霞一下子被戳到了痛处,脸“刷”地一下全白了。她指住孟秋苇,眼睛似要冒出火来:“你说谁呢?!”
孟秋苇嫣然笑道:“妹妹那么紧张干什么呢?我只不过是说你,你后面的那套茶具而已。值得这么吹胡子瞪眼睛的?”她伸出手去拉范明霞,“明霞妹妹,我们走吧,不要因为这些不入流的东西伤了我们姐妹的和气。”
小六一时呆住,神情颇为尴尬。
苏文清眉梢一扬,眸色一沉。呵,公然在她面前骂她花了无数心血设计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她还是第一次见到。
范明霞紧绷了脸,冷哼一声,一甩衣袖,愤愤然地从孟秋苇子面前走过去。
她太过于愤怒,动作极大,衣袖竟将架上的一只茶杯也带了下来,眼见那只生肖茶杯就要摔碎在地上,苏文清眼疾手快,赶忙一步上前,稳稳当当地接了下来。
范明霞似乎愕了一下,没想到突然会冲个人进来。一看到苏文清手上托着那只令她出丑的茶杯,她更是气恼:“你是什么人?干嘛挡住本小姐的去路,还有你手上那只不入流的东西,赶快给我扔了。”
苏文清置若未闻,轻轻把茶杯放回架上,才转过身来,望定范明霞:“你是说,这只茶杯是不入流的东西?”
“是我说的又怎么样?”范明霞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情,“哪里跑来的野丫头,敢这样跟我说话?”
“妹妹别生气,何必跟这种人计较?”孟秋苇优雅地执起范明霞的手,拉着她转身要走。
“站住!”苏文清踏前一步,立于她们面前。
孟秋苇、范明霞齐齐抬头,均有些错愕地望着苏文清。在扬州这块地上,能这样大声吆喝她们的,还真是不多见,就连小六也跟着抬起头来,惊讶地望了过来。
苏文清的目光渐渐锐利起来,她指住货架上摆着的那套十二生肖功夫茶具,冷冷道:“刚才你们说,这套茶具是不入流的东西?”
似乎被她的气势震住,店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范明霞咬咬牙,道:“不错,这话就是我说的,你想怎么样?”
“我不想怎么样。我只是想告诉你,这套茶具是仿造南昭王妃进献给当今皇太后的贺礼的样式制作出来的。”苏文清的声音越发清冷,“你却说这是不入流的东西,不是连南昭王妃、当今皇太后也一并骂了吗?”
孟秋苇、范明霞面面相觑,辱骂昭阳长公主,还有当今皇太后,这可是她们担当不起的罪名。范明霞强硬道:“你是谁?你怎么知道南昭王妃进献给皇太后的贺礼就是这个样式的?”
“我当然知道。”苏文清冷冷一笑,“因为这套茶具就是我设计出来的。”
“你是苏文清?”孟秋苇不相信地望着她,半张的朱唇合不拢。
“她就是苏文清苏姑娘。我说两位小姐,你们在我店里磨蹭了半天,到底要不要买啊?”小六也走了上来,没好气地说。
“小六,你看她们像来买东西的吗?”苏文清肆无忌惮地上上下下打量了这两人富家小姐一眼,“挑东西挑了老半天,却迟迟不肯买,我看哪,恐怕是身上没带银两吧?”
“谁说我没带银两?”范明霞首先按捺不住,说她没钱,真是太小看她范府了,“青苹,把我的银袋拿过来。”
只听一个小丫环赶快走上前来,把一个沉甸甸的银袋子交到了范明霞的手上。
“那好,既然两位是诚心来买东西的,又花了一番功夫来精挑细选。我就给两位打个八折,”苏文清脸上瞬时笑意盈盈,“那个细颈白瓷花瓶,一百两银子;这套南昭王妃看中的茶具,一百五十两银子。两位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就付账吧。”
范明霞此刻才发现被人设了套,自己糊里糊涂就钻进去了,骑虎难下,一时间哑口无言,发作不得,只好从钱袋里取了一百五十两银票出来。那边的孟秋苇狠狠地瞪了范明霞一眼,无可奈何也取了一百两银票出来。
小六可乐坏了,想不到这两件瓷器居然能卖出这么好的价钱,一边接过银票,一边招呼店里的其他伙计把瓷器包装起来。
望着这一行六人如斗败的公鸡般灰溜溜地走出店去,小六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朝苏文清竖起大拇指:“我说苏姑娘,我真的是服了你了。这么个激将法,她们也能上当。再说这些瓷器的价格,也是你胡谄的吧,这些瓷器哪能值这么多银子?”
“诳她们的。”苏文清也笑道,“反正她们打扮得这么光鲜亮丽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钱的主儿。你方才不是说她们是扬州城里什么盐商粮商家的小姐们吗?”
“虽是有钱的主儿,但来这里买东西从来没见过她们爽快付过帐的。我也真是觉得怪了,这两人平日里斗个跟冤家似的,居然次次手挽着手到这里来买东西,真是令人费解!”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苏文清不在意道。这些人,表面是惺惺相惜,背地里斗得你死我活,在这个世上多了去了。
随后苏文清又顺便问了一下近段时间瓷器的销售情况,并查阅了一下账单。看着日暮西山,向小六交待几句,便回去了。
店门前,门上的长方匾额“明记陶瓷”四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栩栩的石狮子旁边,站了一位藏青袍子的中年老者,拇指上的扳戒在阳光上闪着碧绿的光泽。他侧立于门前,望着苏文清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神色若有所神,过了好一会,他才缓步踱进店里。
“老爷!”小六合上账本,一抬头,便看到明老爷走了进来,不由愕然道,“老爷,您怎么来了?”
明老爷进到里堂,坐定,小六忙跟进来,奉了茶上来。
明老爷掀起茶盖,用茶盖拨了一下漂浮在茶水上的茶叶,盯了小六好一会,呷了一口茶,方道:“刚才那位姑娘,就是苏文清?”
小六讶然地望着明老爷。心里咕嘀道,这个老爷怎么会知道?莫非,刚才老爷就站在店门外,刚才发生的事情老爷都看到了?
小六嘿嘿地笑着,道:“老爷,你猜得对极了,刚才那位,就是苏文清。”
“嗯,这位姑娘年纪不大,行为稍显粗野一些……”明老爷边喝茶边沉吟道。
小六心里“格登”一下。这下惨了,明老爷不喜欢苏文清,那少爷那边……他极力搜肠刮肚,想搜出一些恭维的话来,就听明老爷又道:“看样子是性情中人,也不失率直可爱。”
小六再次讶然地望着明老爷,自家老爷这样对一个人又贬又褒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老爷唇边泛起笑意。今天早上用早饭时,明刘氏在旁边旁敲侧击,有意无意提到了苏文清,他就觉得奇怪。他与正妻明刘氏生活多年,只育有一子,自是爱护如掌上明珠。谁知这个儿子无心仕途,无心商贾,只一天到晚醉心于琴棋书画,让他这个做老爹的很是头痛。拎家法逼了几次,偏偏儿子是个执拗性子,死活不肯去照看家里的营生。近段时间忽然勤快起来,有事没事就往陶瓷店、作坊两头跑,他正觉得怪呢,今天来此一看,方才明白其中缘故。(!)
第十六章重现古时的铁牛
“老爷,这苏姑娘还真是聪慧。”小六笑呵呵道。一想起刚才那个情景他就想乐,那两个富家小姐斗得简直热火朝天,差点就拿明记陶瓷店当了战场。尤其那个孟家大小姐,表面上温柔娴淑,内心却尖酸刻簿,一席话里尽带刺儿,直指明家小女儿乃蔗出,把那个明家小小姐气得暴跳如雷。
“我们明家做的是童叟无欺的买卖,最看重的是信誉。”明老爷顿了一下,他虽然也觉得刚才那个姑娘的做法有些道理,但毕竟不是正人君子所为,又沉声道:“以后这种事还是少做一些,以免损了明家的声誉。”
明老爷说得极为严厉,小六赶快唯唯喏喏应道。心里却想,对一般的上门客当然是童叟无欺,但对于那些故意刁难的,还是必须得用非常手段的。
明老爷又想起一事,缓了缓语气道:“上次夫人病了,专程去找仁和堂的苏大夫,就是这位姑娘的母亲吗?”
“老爷,这事你也知道?”小六拍手笑道:“我听夫人说,这位苏夫人为人和蔼可亲,医术又好,银针渡|岤之法更是高超,只治了几天,夫人说她多年沉疴已去了一半,现在通体清爽,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呢。”
明老爷皱皱眉头,姓苏?又会银针渡|岤?他隐隐约约记起一位故人来。
小六没有注意到明老爷神情的变化。只顾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听老爷刚才说的话,想必夫人已经敲了侧边鼓,今日看老爷的反应,应该默许了,他得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公子去。
苏文清心情愉悦地走回“仁和堂”,见药馆的大门依旧开着,旁边的那顶青衣小轿仍在,只是那个中年男子已不知去向。苏文清心想,莫不是那个男子也看上了“仁和堂”后面的那块地?那她得赶快找当地的地保商量一下,尽快把这块地买下来,免得被人抢了先。
眼见日头偏西,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医馆里也没有什么人,苏文清便帮苏氏关了店门,挽着苏氏的手走回家去。她们没有注意到,那顶青衣小轿里,轿子侧面窗户的帘子被掀开,中年男子的半张脸出现在窗户上。
这中年男子脸色白净,眼睛略显狭长,宽额头,高鼻梁,细看与苏氏有几分相似。他目送苏氏母女远去的背影,面上的神色似喜似悲。
没等苏氏母女和范老先生吃完晚饭,院子里的门就被“呯”地一声推开,张二花急匆匆地奔了出来,一把拖起苏文清就走:“小清,你快去看看,我爹,我爹他好像疯了!”
苏文清一下子蒙了:“你说张老伯,他,他疯了?二花姐,你说清楚一点。”
苏氏与范老先生也惊得站起身来,惊愕地望着张二花。
“反正我也说不清楚,今天下午我把你交给我的那几张纸交给我爹,并说要替官府造几只重达万斤的铁牛,我爹发了一个下午的呆,然后回到家就跑到堆杂货的屋子里东翻西找,连叫他出来吃饭他都不肯出来,不是疯了是什么!”
苏氏也急了,看向女儿:“小清,你到底给张大伯看了什么东西,把他急成这个样子?”
“我……”苏文清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不过给了张老汉一些铸造用作地锚的铁牛的一些参考数据,又不是中了五百万,至少激动成这个样子吗?
“我过去看看。”苏文清拉起张二花就跑。
张二花的家在小莲子庄后山坡背面,一排的平房,一个小院落。最边角那间就是杂物间。一进了院子,张二花就拉着苏文清奔进最边角的那间屋子。
屋子里很黑,四周散发着一种潮湿发霉的味道。由于没有点灯,里面黑灯瞎火,只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些破旧的桌椅东歪西倒地摆在一边,还有一些破竹篮子、破箩筐散落一地,有一个人影躬着腰正在翻拣着什么。
“张大伯!”苏文清叫道。
张老汉对苏文清的叫唤充耳不闻,只是在自言自语道:“奇怪,我记得当年从桃花村逃出来时,明明带在身上的,怎么会不见了呢?”
“爹,你到底在找什么?”张二花又气又急,“你说出来我帮你找呀。”张老汉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兀自沉思了一会,又把身子埋进废品堆里。
“爹,爹!”张二花急得快哭了。
张展鹏掌了灯进来,屋子里顿时亮堂了许多。昏黄的烛光下,只见张老汉只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稍有寒意的时节里他却弄得满头大汗,脸上的汗水粘了灰尘,使得整张脸脏污一片,两只眼睛却炯炯发光,闪耀着兴奋的光芒。整间屋子一遍又一遍地回响着铁器掉落在地上撞击发出的“砰砰”巨响,和桌椅被推倒的轰隆声。
看着张老汉仿佛处于梦游状态一般,心中不由一动。她记得有本书说过,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之中,两眼就会发亮,行为举止仿若梦游。苏文清觉得此刻的张老汉就像一只嗅到了猎物气息的猎犬,一步一步地朝目标逼近。
张老汉的婆娘张大妈也赶了过来,站在门口一个劲地抹眼泪:“当家的,你怎么样了,你到底怎么样了啊?”
“爹!”张展鹏伸手要去拉张老汉。苏文清忙去阻拦,示意他别轻举妄动。
“大家先别着急,咱们到外面去等。等大兄弟把东西找着了,他自会出来。”门口处传来了范老先生的声音。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起,范老先生也跟了过来。他的话沉稳有力,再加上平日里在村子里也是有相当威信的人,大家觉得他说得也在理,干着急也没有用,于是先后走出杂物屋子,在正厅里坐定。
待大家坐定后,范老先生方问道:“小清,你说的铁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苏文清也没表现出多大惊慌,她沉吟片刻道:“扬州城北那条大河,连接南北交通枢纽,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更是军方物资运送的必经之途。近日由于频发洪涝,水位暴长,河床愈发深遂。河上那座浮桥由于承受不住河水的冲击,屡屡被冲断,严重影响了南北的经济贸易。”
苏文清环视一下众人,见众人开始敛了神色,聚精会神地听她说话。她略微停顿一下,继续说道:“据史书记载,前朝的蒲州浮桥,就是用了八只重达万斤的铁牛立于河岸两侧,用作地锚之用。我们如果能仿照前朝的做法,这扬州城北的大河的浮桥就不会在汛期来临之际,屡屡被冲垮。所以,我就向官爷讨了这份差事。”
范老先生颌首道:“不错,蒲州浮桥上立铁牛这段史记老夫也有耳闻。这个办法也行得通。”
“对。”苏文清点点头,“况且铸造铁牛并非什么难事。”虽然事隔多年,那位导游的话苏文清也不大记得清楚了,但是,有几个要点她还是记得的。那时,由于一时兴趣,回来以后她还兴致勃勃地点开了网页认真细致地看了一些关于蒲州浮桥的史料及解密影片。
“可是我爹,我爹为何一听到铸造铁牛就变成这个样子?”张二花急道,一想到自己的爹爹突然像中邪一般,她的眼眶不由蕴了泪。
张大妈也急道:“对呀,我那当家的,上午还好端端的,一个下午的功夫就变成了一个人似的,莫不是中了邪了?我马上去邻村请个风水大师过来。”
“娘!”张二花忙喊住娘亲。这套弄神骗鬼的把戏,她是最不屑的。
苏文清与范老先生对望一眼,心中已经明白几分。范老先生呵呵笑道:“张大妹子,别着急,再等等看,大兄弟也快出来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张老汉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自言自语道:“唉,怎么记到一半就没了呢?”脚一踏进厅里,抬头见厅里一溜的凳子上坐满了人,不由有些讶然:“怎么,你们全来了?”
见爹爹又回过魂来,张二花又喜又气,娇嗔道:“爹,你可吓死我了!”
张展鹏眼尖,一眼瞥见张老汉手里拿着页面都已泛黄的破书,不由皱眉道:“爹,你找了大半天,就为找这本破书啊?”
“小孩子,别乱说话。”张老汉显然很不满意儿子的口无遮拦,瞪了儿子一眼:“你懂什么!这本书可是你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上面记录了各种铁器的铸造方法,是我们张家的传家之宝。”
张展鹏登时闭了嘴,悻悻地望了老爹一眼,却是不敢再言语。
“可是这书里记载得不全啊。”张老汉双眼又往书上看去,脸上露出懊恼的神色。
范老先生呵呵笑道:“大兄弟,你手上这本书可否借我一观?”
张老汉依言把书递过。范老先生接过,翻到张老汉作了记号的那一页。苏文清凑过去看,果然,书页上面画了一些简陋的图形,依稀可以看出有铁牛和铁人,果然与多年前她查阅资料看到的一模一样。不过图形下一个文字都没有,难怪张老汉会连连说可惜。
很显然,张老汉的爷爷的爷爷辈,并没有参与黄河蒲津渡浮桥的建筑工程,这些图形或许是道听途说画出来的,所以残缺不全。
范老先生尚在沉思,苏文清已然露出笑意。这些,对她而言,已经足够了。(!)
第十七章浮桥中斜三角的妙用
“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国库文档里应该有记载。”范老先生沉吟道,眼神有些迷离,思绪也有些飘远,“我有一位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在翰林院供职,找他或许能帮上忙。”
苏文清饶有兴趣道:“范爷爷,您认识翰林院的人?”
范老先生呵呵一笑:“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年我与那位同窗好友共同赴京赶考,后来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紧接着娶了名门淑女,皇上亲自赐婚。真可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当年此事在京师甚为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张展鹏听得两眼放出光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是每个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两大喜事。
“不好。”苏文清摇摇头道,“范爷爷,这扬州与京师,那么远的距离,快马也要一天一夜。我们只有七天时间。这日程上赶不及了。”
“那怎么办?”张二花着急道。就连张老汉也露出焦虑的神色。
“大家今天晚上早点休息,我会把方案拟出来,明天一早正式开工。”苏文清站了起来,转向张老汉,“张大伯,能把你那本祖传的冶炼秘芨借我观看几天吗?”
张老汉很快把书交到苏文清手上:“小清姑娘,如果你有办法让张记作坊把这桩营业扛下来,算你大功一件。”
苏文清微微一笑,这事虽不敢说有十成的把握,但八成还是有的。
回到家后,苏文清与范老先生细细研究那本张家祖传秘芨所说的冶铁方法,再对某些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商议后,一个清晰的实施方案已经悄悄浮出水面。慢慢地,苏家大院里,走进了张老汉,张二花,张展鹏,还有林志海……
第二天,扬州城北郊的上河村,被官兵清出了一大片空地,筑起了一座类似冶炼窑子的大屋子,里面支起了好几个巨大的熔炉,熔炉下炭火熊熊红似火,熔炉里的铁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泡,屋子顶上尘烟滚滚。一车车满载着木炭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河岸边的大屋子里,还有从各地运来的高含量的铁矿石……
每天从上河村里跑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把整个河岸挤个水泄不通。里面,有人往炉灶里添加柴火,有人来来回回搬运铁矿石,有的在制作陶范……熙熙攘攘,喧哗声一浪高过一浪,宛如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当中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向巨大的熔炉,火光映红她轮廓分明的脸庞,那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着,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张展鹏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小清姐,陶范做好了。”
“哦?”苏文清明艳的脸上笑意盎然:“范爷爷,我们过去看看。”
在大屋子的另一侧,竖着四个约有半人高的陶范,呈牛的形状,弯弯的牛角,庞大的身躯,粗粗一看与一般的耕牛一般无二。由于是陶范,里外都是可以浇灌铁水的。当看到牛背上的一行小字“张记治铁作坊铸造”时,苏文清不由笑了。
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记得,这宋时扬州城上河岸的浮桥,是一个叫做苏文清的女子坐镇指挥,修缮完工的?
苏文清要在扬州城上河试验的是“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两岸用四头铁牛及其尾部拖带的铁磙子、四位铁人、4根海碗口粗的铁柱构成了上河岸斜拉固定浮桥铁索的“定桥神针”。四只铁牛,四个铁人作为“固地桥锚”,两边用20根铁柱连接牛腹以固定铁牛,牛尾有轴和浮桥的铁索相连,铁索再和桥体相连,这样就不容易冲垮了。
说到底,苏文清这么热心地参与到修缮浮桥的工程中来,说到底,还是有些私人目的的。这座浮桥是南北交通枢纽,如果此路无法畅通,对于她经营的南北中药材商线,也有着极大的侵害。如果修缮成功,那她的永慈药行也受益匪浅。
“小清姐,你看,”张展鹏指着铁牛腹部向下延续有约10米深的更加粗壮的铁柱,迷惑不解地问道,“这些是用来作什么用的?”
苏文清笑笑:“到时你就会知道了。”
转眼便到了浇铸铁水的一天,也是七日期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太阳早早从厚厚的云层里蹦出来,投射出万道金光,把河面上的薄雾驱逐得无影无踪。
河岸上,早早挤满了前来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人头攒动,竟有上千人之多,除了上河岸旁边的几个大村落的人们外,还有一些从城里跑过来看新鲜的人们,其中也不乏一些姑娘婆子,更有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衣装光鲜体面的小姐太太们,指着岸上立着的铁人和铁牛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这是扬州城有史以来第一次就地造模浇铸,难怪会被炒成扬州城的特大新闻。
人群中一个欣长的身影静静地立于其中,戴着个竹斗笠,斗笠超大,压得很低,遮住了半张脸颊。没有被遮住的脸上,黄金面具在阳光下闪着灿灿金光。斗笠下的眼睛深遂如望不见底的潭水,他一瞬不眨地望着立于河岸边上的苏文清,一语不发。
忽听一阵铜锣喧天,两排身穿皂色服饰,腰挎大刀的衙役疾步走了过来,人群迅速地闪出一条通道。随后,一顶四人抬的大轿晃晃悠悠抬到了上河岸边。原来,知府大人到了。
四个抬轿人把轿子半倾,矮胖的知府大人缓缓地从轿子里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向围观的人群点头示意,颌下一绺山羊胡子随风飘来摆去,圆圆胖胖的脸上带着殷勤的笑意。
,如果这桥还和往常一样,被洪水一冲就垮,不光你们,就连你,”贺将军指住狄师爷,“你也逃脱不了干系!”
说罢,朝林子那头看去,早有军士牵了马过来。贺将军飞身上马,忽地转头看了苏文清一眼,然后一挥马鞭,随着那战马一声长嘶,马匹如脱兔般朝着沿河的堤岸飞驰而去。其余的军士纷纷上马,杂乱的马蹄声中,掀起的尘烟中,那些马匹转瞬间便消失了踪迹。
“吓死我了。”狄师爷又抹了一下额头的汗珠,原来他额头上的汗珠不是因为急速奔跑被热出来的,而是被那个贺将军吓出来的。
“狄师爷,那位贺将军有那么可怕吗?”苏文清又气又好笑。
张二花吁了口气,伸手去拉苏文清,“你这个死丫头,可吓死我了。”转过头,也笑眯眯地望着狄师爷拼命抹汗的窘态。
“你们先别笑。你知道那个贺将军是谁吗?”狄师爷瞪着面前两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
“狄师爷,你就别卖关子了。”张二花笑道:“你不说,我们更不知道了。”
狄师爷脸上现出崇拜的神情:“你别看这位贺将军才二十多岁的年纪,他的来历可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当朝元老,现在的兵部尚书贺和敏大将军,曾和呼延赞大将军一起平定四方。这海内升平,都是他们当年打天下打出来的。”
张二花“啊”地半张了嘴合不拢。难怪那么傲慢呢,原来是个有背景的人物。
苏文清暗暗冷笑。这位贺小将军他老爹是当年打下江山的人物,如今还在朝中任职,难道就不怕功高盖主?这世道,做帝王的都善于玩弄帝王权术,防j臣更防忠臣,把j臣忠臣摆到了天平秤的两端,让他们互相牵制,这样的话皇上才可以稳坐帝王之位。那个叫呼延赞的大将军就聪明多了,在扬州定居下来,只在扬州大营寻了个闲职,俸碌照发,除了小儿子不争气外,生活过得还是挺逍遥安逸的。
“狄师爷,那这个贺将军也在军中任职吗?”张二花好奇地问道。看那个贺将军一副跩得很有道理的样子,不应该单单是因为他有个当兵尚书的爹吧?
“这位贺将军,任职扬州军械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专门负责边境的军需物资的输送。”一说到关于军队的事情,狄师爷的语气马上低了下来,这军队可是当今皇上直接管辖调度的,地方官员哪敢跟皇上的军队过不去?“说到这个,就连知府大人也要忌惮三分的。”(!)
第十四章张记新作坊的第一桩生意(求收藏)
这时,刚刚在地下趴着的那几个人已经相互搀扶着爬了起来,为首的有着山羊胡子的老头巍颤颤地抓住苏文清的手,满含期冀的眼中有一丝不相信:“姑娘,你真的会铸造用作地锚的铁牛?”
老头的手在颤抖着,那一身被抽得破破烂烂的衣衫也在颤抖着,使他整个人如寒风中飘零的落叶。
苏文清点点头:“老人家,您放心,刚才狄师爷都引证论据说得明明白白了,前朝的人了验证,这方法行得通。”
“这就好,这就好。”山羊胡子老头欣喜道。他身边的同样一身伤痕的人脸上也纷纷露出欢喜的笑容。
三天前,知府一声令下,要他们务必把这城北的浮桥修缮完善,否则他们一家子老老少少的全关到扬州大牢里去。他们也知道,这座浮桥是运送军需的必经之路,延误军机这样的罪名不要说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就连现任的知府大人也是担当不起的。
为了加固这座桥梁,他们日夜赶工,光是桥身就用粗壮的方木条加固了近十次,无奈还是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击。
“苏姑娘,”狄师爷不解道,“你不是开蘑菇园的吗?什么时候又开了个冶铁作坊?”
苏文清看看张二花,笑嘻嘻道:“刚开张的。”
张二花瞪她一眼:“你这个小妮子真是越发胆大了,刚才差点吓死我了。”转而面露忧色,“小清,你说得倒轻巧,可是我们家从来就没有铸造过什么用作地锚的铁牛,我也不知道这铁牛是什么样子的,如今揽了这笔营生,你要我怎么去铸……”
“二花姐,你放心,我自有打算。”苏文清朝张二花眨眨眼睛,转身看向山羊胡子的老汉,“老人家,你们是船工吧?”
山羊胡子老头略带惊讶地点点头。
“那你们常在这河岸边行走,对于这条河的脾气应该很清楚吧?”苏文清含笑道,“我是说关于这条河的水位高低,汛期旱期,浮桥被冲垮的时间等等,你们都有记载吧?”
“有,当然有。”山羊胡子老头个出橘子皮般粗糙的手,在怀中掏出一小叠纸出来,递给苏文清。
“好!”苏文清喜道,“有了这些原始记录,一切就好办多了。”她把这些皱巴巴的纸张递给张二花,“二花姐,你马上回去把这些记录交给你爹,跟他把这里的情况说一下,他自会明白该怎么做的。”
“交给我爹?”张二花一头雾水,“我爹能行吗?他可从来没有铸造过什么铁牛啊!”这样的事情,她心里可是一点底都没有。
“放心,你只要把这些交给你爹就行了。张大伯知会知道怎么做的。”煦暖春风中苏文清微微一笑,她早已胸有成竹。如果说没有参观新的张记作坊之前她只有五成把握的话,那参观过后,尤其是看到那些水力鼓风的装置之后,她的把握已有八成。
“糟糕,要出人命了!”苏文清哀叫一声。她这才想起,她还没给药馆里的苏氏送饭呢。看到天时已过晌午,苏文清这才想起这码事,想必苏氏已经饿坏了。苏文清心中焦急,匆匆说道:“我先赶回家约我娘做饭去。”说完扭头就跑。
“小清,我给你找辆马车。”张二花在后面急叫道。
“苏姑娘,我家就在这附近。我家有头推磨的驴,我给你牵来,你的脚程会快一些。”山羊胡子老头也在后面急叫道。
驴?奔跑中的苏文清愣了一下。她连马都不会骑,至于那头驴,还是让它慢慢推磨去吧。
***
当苏文清提着食盒气喘吁吁地跑到苏氏的“仁和堂”时,见苏氏已经收了碗筷,在悠闲地浇着里厅里的白芍。
“娘,你吃过了?”苏文清大大地喘了口气,要早知道这样,她也就不用这么急赶慢赶地跑过来了。
“唉,”苏氏故意叹了口气,“生女儿有什么好啊,一天到晚不见个踪影,连娘都不管了。”
“娘,我哪里不好了?”苏文清撒娇地走过去,从后面抱住苏氏,把头搭在苏氏的肩上,“我可是以一百米的速度从城北赶过来的,就是怕娘饿着。街上的人都说,马都没我跑得快。”“好好好,娘知道清儿孝顺。”苏氏含笑转过身,“没事怎么会跑到城北去了?”
“二花姐在城北建了个冶铁作坊,要我过去看看。”苏文清道,目光落在桌上的那盘菊花糕上,“娘,午饭是林大娘送过来的?”
苏氏点点头:“晌午的时候你林大娘刚好到我这里坐坐,就顺便把午饭送过来了。你林大娘惦记着你爱吃她做的菊花糕,就特意做了些给你带过来。”
苏文清这才记起,有几天没去看林大娘了。“林大娘的身子怎么样了,没再犯病了吧?”
“看样子气色还不错。”苏氏笑道,把菊花糕放到女儿面前。
苏文清掂了一块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酥酥软软的,一股清幽的菊花香气萦绕于唇齿之间,正是她最爱吃的那种口味。
“你林大娘说,过几天海儿就要上京城了。”苏氏看了女儿一眼,“海儿这一去一年半载的,你们俩也没多少见面的时间。林大娘的意思是,这几天你若能腾得出时间来,就多陪陪海儿。”
苏文清把半个菊花糕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应道。
外面有人叫道:“苏大夫,苏大夫。”
苏文清吃了口茶,道:“娘,你去忙吧,我自己在这慢慢吃。”
“慢点吃,”苏氏再给女儿倒杯水,“你还没吃午饭吧,你林大娘也给你留了一份饭菜,就放在那边桌子上,你自己去热一下。”说罢转身出去招呼病人去了。
苏文清看看食盒里自己做的饭菜,再看看桌子,觉得还是别人家做的饭菜比较诱人,就拿去热来吃了。
等苏文清吃饱喝足,苏氏依然在前堂忙个不停。她甚觉得无聊,便推开窗子,漫无目的地朝窗外望出去。
“仁和堂”面街而开,街道前面一排的商铺,后面则是住宅区。一个小院子连着一个小院子,但到了“仁和堂”这里却突然空出一大块空地来。想必是地方太大,还没有人打算在此建造房屋。苏文清心中一动,如果把后面这块地买下来,建起一座二层的阁楼,留一个院子,种上花种上草,夏天纳凉看星星,冬天欣赏雪景兼焚雪煮茶(如果有雪的话),那人生岂不快哉?
刚才苏氏说什么来着?对了,过几天林志海也要赶赴京城了。自那次“捉鬼事件”之后,她也确实有好些日子没去林志海那里了。那个书呆子,读的可是圣贤书,人家可是有着造福社稷,造福黎民百姓的宏大理想的,不像她,整天无所事事般东逛西逛。
入仕会怎样,不入仕又会怎样,苏文清并不想得那么长远。这是每个人的理想,只要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有时,苏文清会觉得,入仕并非是一件好事,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万一哪天得罪了一些小人,追究个财产来源不明罪,那下半辈子只能在牢里过了。所以,还是平民百姓的好,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不用为一日三餐疲于奔命,一生平安,逍遥自在。
银两她已经准备好,就差雇一个小厮。林志海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身边也确实需要有个人照应着。她已经托张二花去问了,要找个熟识人家的,照顾起来也会尽心尽力。还有,一别就是大半年啊,她也该抽抽时间陪陪人家的。
这时,一顶青衣小轿停在了后面的空地上。苏文清索然无味地关了窗户。转到前厅,见大堂里没什么人,便跟苏氏说了几句话。出来时,见那顶轿子居然还停在仁和堂附近,一名四十多岁的颌下有着几绺黑须的中年人站在轿子旁边,并没有要进来看病的意思,只是望着仁和堂发呆。
苏文清也没怎么在意,拐过街角,往“明记陶瓷”店走去。
明记陶瓷店门前,停了一辆装潢华丽的马车,垂落下来的粉色流苏随风轻摆。小六在店门边站着,见到她并未像往常一般热情地迎上来,只低声叫了声:“苏姑娘。”然后往内边呶了一下嘴。
苏文清伸了脖子往里望去,见里面挤了一群人,均是满身的绫罗绸缎,其中两个云鬓高挽,梅花簪子、碧玉簪子等等,在鬓边插了五六支,打扮得贵气十足,应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另外四个稍逊一些,梳着双丫髻,只戴了朵纱花,应该是那两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各自带出来的丫环。
“她们是些什么人?”苏文清挨近小六,低声问道。
“左边那个,”小六指了一下左侧在看着细颈白瓷花瓶的那个穿着浅桃红色衣衫的女子,低声道,“那是扬州城盐商孟书桓的大女儿。”他再指了指另一个穿着葱绿衣衫的女子,同样压低声音道,“那个,是扬州城粮商范可铭的小女儿。”小六缩回手,又深深叹了口气,“都是些得罪不起的主儿。”
“哦,对了,怎么不见明公子?”苏文清看看店里,不见明秋梧的影子,颇觉奇怪。
“我家公子陪老夫人去灵觉寺上香去了。”小六垂头丧气道。早知道今天会来这么两个难缠的人物,与其在这里活受罪,他倒宁愿陪着公子在灵觉寺念一天的经。(!)
第十五章横眉冷对刁蛮客(求推荐)
此时,穿着浅桃红色衣衫的女子,轻轻舒展青葱般水嫩的手指,指住刚才端详了半天的细颈白瓷花瓶,转头看向那个穿葱绿衣衫的女子,笑意盈盈道:“明霞妹妹,你看这个花瓶可好?”声音婉约,让人听着很是舒服。
小六忙跟进去,堆起笑脸道:“孟小姐,您的眼光真好。这个是彩绘花卉细纹白釉瓷瓶,质地上品,做工上乘,放在客厅里或书房里是最好不过了,夏天可以插上青竹,冬天可以插几株梅花……”
小六最会察言观色,专拣好的说,见那位孟小姐一边听着一边脸上露出欢喜的神色。旁边那位唤作明霞的女子则冷哼一声,扭过头去看别处的陶瓷。
孟秋苇很满意地一边欣赏着范明霞被抢白的神色,一边听着小六喋喋不休的介绍吹捧,却一点也没有想付帐的意思。
“哎呀,这套茶具很不错嘛。”范明霞突然夸张地大叫一声,一下子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了过来。
苏文清抬头望去,见她正指着一套十二生肖的茶具,脸上的表情极尽夸张,仿佛从来没有见过茶具似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新颖别致的茶具,比某些人家里那些俗气的什么夜光杯、金杯银盏的强多了。”范明霞故意提高了嗓音,斜睨着对方的眼神里尽是嘲讽之意。
孟秋苇倒是不惊不怒,悠闲地看着自己白嫩的手指,圆润饱满的指甲,缓慢地轻启朱唇道:“我倒不怕什么俗气不俗气的,真金白银做的,想假也假不了。不像有些东西,根本不入流,还要打肿脸庞充胖子,硬要摆上台面,真是不自量力!”
一听到自家小姐这样说,孟秋苇身后跟着的两个小丫环忍不住低低嬉笑起来。
范明霞一下子被戳到了痛处,脸“刷”地一下全白了。她指住孟秋苇,眼睛似要冒出火来:“你说谁呢?!”
孟秋苇嫣然笑道:“妹妹那么紧张干什么呢?我只不过是说你,你后面的那套茶具而已。值得这么吹胡子瞪眼睛的?”她伸出手去拉范明霞,“明霞妹妹,我们走吧,不要因为这些不入流的东西伤了我们姐妹的和气。”
小六一时呆住,神情颇为尴尬。
苏文清眉梢一扬,眸色一沉。呵,公然在她面前骂她花了无数心血设计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她还是第一次见到。
范明霞紧绷了脸,冷哼一声,一甩衣袖,愤愤然地从孟秋苇子面前走过去。
她太过于愤怒,动作极大,衣袖竟将架上的一只茶杯也带了下来,眼见那只生肖茶杯就要摔碎在地上,苏文清眼疾手快,赶忙一步上前,稳稳当当地接了下来。
范明霞似乎愕了一下,没想到突然会冲个人进来。一看到苏文清手上托着那只令她出丑的茶杯,她更是气恼:“你是什么人?干嘛挡住本小姐的去路,还有你手上那只不入流的东西,赶快给我扔了。”
苏文清置若未闻,轻轻把茶杯放回架上,才转过身来,望定范明霞:“你是说,这只茶杯是不入流的东西?”
“是我说的又怎么样?”范明霞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情,“哪里跑来的野丫头,敢这样跟我说话?”
“妹妹别生气,何必跟这种人计较?”孟秋苇优雅地执起范明霞的手,拉着她转身要走。
“站住!”苏文清踏前一步,立于她们面前。
孟秋苇、范明霞齐齐抬头,均有些错愕地望着苏文清。在扬州这块地上,能这样大声吆喝她们的,还真是不多见,就连小六也跟着抬起头来,惊讶地望了过来。
苏文清的目光渐渐锐利起来,她指住货架上摆着的那套十二生肖功夫茶具,冷冷道:“刚才你们说,这套茶具是不入流的东西?”
似乎被她的气势震住,店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范明霞咬咬牙,道:“不错,这话就是我说的,你想怎么样?”
“我不想怎么样。我只是想告诉你,这套茶具是仿造南昭王妃进献给当今皇太后的贺礼的样式制作出来的。”苏文清的声音越发清冷,“你却说这是不入流的东西,不是连南昭王妃、当今皇太后也一并骂了吗?”
孟秋苇、范明霞面面相觑,辱骂昭阳长公主,还有当今皇太后,这可是她们担当不起的罪名。范明霞强硬道:“你是谁?你怎么知道南昭王妃进献给皇太后的贺礼就是这个样式的?”
“我当然知道。”苏文清冷冷一笑,“因为这套茶具就是我设计出来的。”
“你是苏文清?”孟秋苇不相信地望着她,半张的朱唇合不拢。
“她就是苏文清苏姑娘。我说两位小姐,你们在我店里磨蹭了半天,到底要不要买啊?”小六也走了上来,没好气地说。
“小六,你看她们像来买东西的吗?”苏文清肆无忌惮地上上下下打量了这两人富家小姐一眼,“挑东西挑了老半天,却迟迟不肯买,我看哪,恐怕是身上没带银两吧?”
“谁说我没带银两?”范明霞首先按捺不住,说她没钱,真是太小看她范府了,“青苹,把我的银袋拿过来。”
只听一个小丫环赶快走上前来,把一个沉甸甸的银袋子交到了范明霞的手上。
“那好,既然两位是诚心来买东西的,又花了一番功夫来精挑细选。我就给两位打个八折,”苏文清脸上瞬时笑意盈盈,“那个细颈白瓷花瓶,一百两银子;这套南昭王妃看中的茶具,一百五十两银子。两位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就付账吧。”
范明霞此刻才发现被人设了套,自己糊里糊涂就钻进去了,骑虎难下,一时间哑口无言,发作不得,只好从钱袋里取了一百五十两银票出来。那边的孟秋苇狠狠地瞪了范明霞一眼,无可奈何也取了一百两银票出来。
小六可乐坏了,想不到这两件瓷器居然能卖出这么好的价钱,一边接过银票,一边招呼店里的其他伙计把瓷器包装起来。
望着这一行六人如斗败的公鸡般灰溜溜地走出店去,小六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朝苏文清竖起大拇指:“我说苏姑娘,我真的是服了你了。这么个激将法,她们也能上当。再说这些瓷器的价格,也是你胡谄的吧,这些瓷器哪能值这么多银子?”
“诳她们的。”苏文清也笑道,“反正她们打扮得这么光鲜亮丽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钱的主儿。你方才不是说她们是扬州城里什么盐商粮商家的小姐们吗?”
“虽是有钱的主儿,但来这里买东西从来没见过她们爽快付过帐的。我也真是觉得怪了,这两人平日里斗个跟冤家似的,居然次次手挽着手到这里来买东西,真是令人费解!”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苏文清不在意道。这些人,表面是惺惺相惜,背地里斗得你死我活,在这个世上多了去了。
随后苏文清又顺便问了一下近段时间瓷器的销售情况,并查阅了一下账单。看着日暮西山,向小六交待几句,便回去了。
店门前,门上的长方匾额“明记陶瓷”四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栩栩的石狮子旁边,站了一位藏青袍子的中年老者,拇指上的扳戒在阳光上闪着碧绿的光泽。他侧立于门前,望着苏文清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神色若有所神,过了好一会,他才缓步踱进店里。
“老爷!”小六合上账本,一抬头,便看到明老爷走了进来,不由愕然道,“老爷,您怎么来了?”
明老爷进到里堂,坐定,小六忙跟进来,奉了茶上来。
明老爷掀起茶盖,用茶盖拨了一下漂浮在茶水上的茶叶,盯了小六好一会,呷了一口茶,方道:“刚才那位姑娘,就是苏文清?”
小六讶然地望着明老爷。心里咕嘀道,这个老爷怎么会知道?莫非,刚才老爷就站在店门外,刚才发生的事情老爷都看到了?
小六嘿嘿地笑着,道:“老爷,你猜得对极了,刚才那位,就是苏文清。”
“嗯,这位姑娘年纪不大,行为稍显粗野一些……”明老爷边喝茶边沉吟道。
小六心里“格登”一下。这下惨了,明老爷不喜欢苏文清,那少爷那边……他极力搜肠刮肚,想搜出一些恭维的话来,就听明老爷又道:“看样子是性情中人,也不失率直可爱。”
小六再次讶然地望着明老爷,自家老爷这样对一个人又贬又褒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老爷唇边泛起笑意。今天早上用早饭时,明刘氏在旁边旁敲侧击,有意无意提到了苏文清,他就觉得奇怪。他与正妻明刘氏生活多年,只育有一子,自是爱护如掌上明珠。谁知这个儿子无心仕途,无心商贾,只一天到晚醉心于琴棋书画,让他这个做老爹的很是头痛。拎家法逼了几次,偏偏儿子是个执拗性子,死活不肯去照看家里的营生。近段时间忽然勤快起来,有事没事就往陶瓷店、作坊两头跑,他正觉得怪呢,今天来此一看,方才明白其中缘故。(!)
第十六章重现古时的铁牛
“老爷,这苏姑娘还真是聪慧。”小六笑呵呵道。一想起刚才那个情景他就想乐,那两个富家小姐斗得简直热火朝天,差点就拿明记陶瓷店当了战场。尤其那个孟家大小姐,表面上温柔娴淑,内心却尖酸刻簿,一席话里尽带刺儿,直指明家小女儿乃蔗出,把那个明家小小姐气得暴跳如雷。
“我们明家做的是童叟无欺的买卖,最看重的是信誉。”明老爷顿了一下,他虽然也觉得刚才那个姑娘的做法有些道理,但毕竟不是正人君子所为,又沉声道:“以后这种事还是少做一些,以免损了明家的声誉。”
明老爷说得极为严厉,小六赶快唯唯喏喏应道。心里却想,对一般的上门客当然是童叟无欺,但对于那些故意刁难的,还是必须得用非常手段的。
明老爷又想起一事,缓了缓语气道:“上次夫人病了,专程去找仁和堂的苏大夫,就是这位姑娘的母亲吗?”
“老爷,这事你也知道?”小六拍手笑道:“我听夫人说,这位苏夫人为人和蔼可亲,医术又好,银针渡|岤之法更是高超,只治了几天,夫人说她多年沉疴已去了一半,现在通体清爽,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呢。”
明老爷皱皱眉头,姓苏?又会银针渡|岤?他隐隐约约记起一位故人来。
小六没有注意到明老爷神情的变化。只顾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听老爷刚才说的话,想必夫人已经敲了侧边鼓,今日看老爷的反应,应该默许了,他得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公子去。
苏文清心情愉悦地走回“仁和堂”,见药馆的大门依旧开着,旁边的那顶青衣小轿仍在,只是那个中年男子已不知去向。苏文清心想,莫不是那个男子也看上了“仁和堂”后面的那块地?那她得赶快找当地的地保商量一下,尽快把这块地买下来,免得被人抢了先。
眼见日头偏西,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医馆里也没有什么人,苏文清便帮苏氏关了店门,挽着苏氏的手走回家去。她们没有注意到,那顶青衣小轿里,轿子侧面窗户的帘子被掀开,中年男子的半张脸出现在窗户上。
这中年男子脸色白净,眼睛略显狭长,宽额头,高鼻梁,细看与苏氏有几分相似。他目送苏氏母女远去的背影,面上的神色似喜似悲。
没等苏氏母女和范老先生吃完晚饭,院子里的门就被“呯”地一声推开,张二花急匆匆地奔了出来,一把拖起苏文清就走:“小清,你快去看看,我爹,我爹他好像疯了!”
苏文清一下子蒙了:“你说张老伯,他,他疯了?二花姐,你说清楚一点。”
苏氏与范老先生也惊得站起身来,惊愕地望着张二花。
“反正我也说不清楚,今天下午我把你交给我的那几张纸交给我爹,并说要替官府造几只重达万斤的铁牛,我爹发了一个下午的呆,然后回到家就跑到堆杂货的屋子里东翻西找,连叫他出来吃饭他都不肯出来,不是疯了是什么!”
苏氏也急了,看向女儿:“小清,你到底给张大伯看了什么东西,把他急成这个样子?”
“我……”苏文清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不过给了张老汉一些铸造用作地锚的铁牛的一些参考数据,又不是中了五百万,至少激动成这个样子吗?
“我过去看看。”苏文清拉起张二花就跑。
张二花的家在小莲子庄后山坡背面,一排的平房,一个小院落。最边角那间就是杂物间。一进了院子,张二花就拉着苏文清奔进最边角的那间屋子。
屋子里很黑,四周散发着一种潮湿发霉的味道。由于没有点灯,里面黑灯瞎火,只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些破旧的桌椅东歪西倒地摆在一边,还有一些破竹篮子、破箩筐散落一地,有一个人影躬着腰正在翻拣着什么。
“张大伯!”苏文清叫道。
张老汉对苏文清的叫唤充耳不闻,只是在自言自语道:“奇怪,我记得当年从桃花村逃出来时,明明带在身上的,怎么会不见了呢?”
“爹,你到底在找什么?”张二花又气又急,“你说出来我帮你找呀。”张老汉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兀自沉思了一会,又把身子埋进废品堆里。
“爹,爹!”张二花急得快哭了。
张展鹏掌了灯进来,屋子里顿时亮堂了许多。昏黄的烛光下,只见张老汉只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稍有寒意的时节里他却弄得满头大汗,脸上的汗水粘了灰尘,使得整张脸脏污一片,两只眼睛却炯炯发光,闪耀着兴奋的光芒。整间屋子一遍又一遍地回响着铁器掉落在地上撞击发出的“砰砰”巨响,和桌椅被推倒的轰隆声。
看着张老汉仿佛处于梦游状态一般,心中不由一动。她记得有本书说过,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之中,两眼就会发亮,行为举止仿若梦游。苏文清觉得此刻的张老汉就像一只嗅到了猎物气息的猎犬,一步一步地朝目标逼近。
张老汉的婆娘张大妈也赶了过来,站在门口一个劲地抹眼泪:“当家的,你怎么样了,你到底怎么样了啊?”
“爹!”张展鹏伸手要去拉张老汉。苏文清忙去阻拦,示意他别轻举妄动。
“大家先别着急,咱们到外面去等。等大兄弟把东西找着了,他自会出来。”门口处传来了范老先生的声音。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起,范老先生也跟了过来。他的话沉稳有力,再加上平日里在村子里也是有相当威信的人,大家觉得他说得也在理,干着急也没有用,于是先后走出杂物屋子,在正厅里坐定。
待大家坐定后,范老先生方问道:“小清,你说的铁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苏文清也没表现出多大惊慌,她沉吟片刻道:“扬州城北那条大河,连接南北交通枢纽,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更是军方物资运送的必经之途。近日由于频发洪涝,水位暴长,河床愈发深遂。河上那座浮桥由于承受不住河水的冲击,屡屡被冲断,严重影响了南北的经济贸易。”
苏文清环视一下众人,见众人开始敛了神色,聚精会神地听她说话。她略微停顿一下,继续说道:“据史书记载,前朝的蒲州浮桥,就是用了八只重达万斤的铁牛立于河岸两侧,用作地锚之用。我们如果能仿照前朝的做法,这扬州城北的大河的浮桥就不会在汛期来临之际,屡屡被冲垮。所以,我就向官爷讨了这份差事。”
范老先生颌首道:“不错,蒲州浮桥上立铁牛这段史记老夫也有耳闻。这个办法也行得通。”
“对。”苏文清点点头,“况且铸造铁牛并非什么难事。”虽然事隔多年,那位导游的话苏文清也不大记得清楚了,但是,有几个要点她还是记得的。那时,由于一时兴趣,回来以后她还兴致勃勃地点开了网页认真细致地看了一些关于蒲州浮桥的史料及解密影片。
“可是我爹,我爹为何一听到铸造铁牛就变成这个样子?”张二花急道,一想到自己的爹爹突然像中邪一般,她的眼眶不由蕴了泪。
张大妈也急道:“对呀,我那当家的,上午还好端端的,一个下午的功夫就变成了一个人似的,莫不是中了邪了?我马上去邻村请个风水大师过来。”
“娘!”张二花忙喊住娘亲。这套弄神骗鬼的把戏,她是最不屑的。
苏文清与范老先生对望一眼,心中已经明白几分。范老先生呵呵笑道:“张大妹子,别着急,再等等看,大兄弟也快出来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张老汉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自言自语道:“唉,怎么记到一半就没了呢?”脚一踏进厅里,抬头见厅里一溜的凳子上坐满了人,不由有些讶然:“怎么,你们全来了?”
见爹爹又回过魂来,张二花又喜又气,娇嗔道:“爹,你可吓死我了!”
张展鹏眼尖,一眼瞥见张老汉手里拿着页面都已泛黄的破书,不由皱眉道:“爹,你找了大半天,就为找这本破书啊?”
“小孩子,别乱说话。”张老汉显然很不满意儿子的口无遮拦,瞪了儿子一眼:“你懂什么!这本书可是你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上面记录了各种铁器的铸造方法,是我们张家的传家之宝。”
张展鹏登时闭了嘴,悻悻地望了老爹一眼,却是不敢再言语。
“可是这书里记载得不全啊。”张老汉双眼又往书上看去,脸上露出懊恼的神色。
范老先生呵呵笑道:“大兄弟,你手上这本书可否借我一观?”
张老汉依言把书递过。范老先生接过,翻到张老汉作了记号的那一页。苏文清凑过去看,果然,书页上面画了一些简陋的图形,依稀可以看出有铁牛和铁人,果然与多年前她查阅资料看到的一模一样。不过图形下一个文字都没有,难怪张老汉会连连说可惜。
很显然,张老汉的爷爷的爷爷辈,并没有参与黄河蒲津渡浮桥的建筑工程,这些图形或许是道听途说画出来的,所以残缺不全。
范老先生尚在沉思,苏文清已然露出笑意。这些,对她而言,已经足够了。(!)
第十七章浮桥中斜三角的妙用
“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国库文档里应该有记载。”范老先生沉吟道,眼神有些迷离,思绪也有些飘远,“我有一位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在翰林院供职,找他或许能帮上忙。”
苏文清饶有兴趣道:“范爷爷,您认识翰林院的人?”
范老先生呵呵一笑:“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年我与那位同窗好友共同赴京赶考,后来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紧接着娶了名门淑女,皇上亲自赐婚。真可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当年此事在京师甚为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张展鹏听得两眼放出光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是每个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两大喜事。
“不好。”苏文清摇摇头道,“范爷爷,这扬州与京师,那么远的距离,快马也要一天一夜。我们只有七天时间。这日程上赶不及了。”
“那怎么办?”张二花着急道。就连张老汉也露出焦虑的神色。
“大家今天晚上早点休息,我会把方案拟出来,明天一早正式开工。”苏文清站了起来,转向张老汉,“张大伯,能把你那本祖传的冶炼秘芨借我观看几天吗?”
张老汉很快把书交到苏文清手上:“小清姑娘,如果你有办法让张记作坊把这桩营业扛下来,算你大功一件。”
苏文清微微一笑,这事虽不敢说有十成的把握,但八成还是有的。
回到家后,苏文清与范老先生细细研究那本张家祖传秘芨所说的冶铁方法,再对某些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商议后,一个清晰的实施方案已经悄悄浮出水面。慢慢地,苏家大院里,走进了张老汉,张二花,张展鹏,还有林志海……
第二天,扬州城北郊的上河村,被官兵清出了一大片空地,筑起了一座类似冶炼窑子的大屋子,里面支起了好几个巨大的熔炉,熔炉下炭火熊熊红似火,熔炉里的铁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泡,屋子顶上尘烟滚滚。一车车满载着木炭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河岸边的大屋子里,还有从各地运来的高含量的铁矿石……
每天从上河村里跑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把整个河岸挤个水泄不通。里面,有人往炉灶里添加柴火,有人来来回回搬运铁矿石,有的在制作陶范……熙熙攘攘,喧哗声一浪高过一浪,宛如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当中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向巨大的熔炉,火光映红她轮廓分明的脸庞,那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着,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张展鹏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小清姐,陶范做好了。”
“哦?”苏文清明艳的脸上笑意盎然:“范爷爷,我们过去看看。”
在大屋子的另一侧,竖着四个约有半人高的陶范,呈牛的形状,弯弯的牛角,庞大的身躯,粗粗一看与一般的耕牛一般无二。由于是陶范,里外都是可以浇灌铁水的。当看到牛背上的一行小字“张记治铁作坊铸造”时,苏文清不由笑了。
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记得,这宋时扬州城上河岸的浮桥,是一个叫做苏文清的女子坐镇指挥,修缮完工的?
苏文清要在扬州城上河试验的是“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两岸用四头铁牛及其尾部拖带的铁磙子、四位铁人、4根海碗口粗的铁柱构成了上河岸斜拉固定浮桥铁索的“定桥神针”。四只铁牛,四个铁人作为“固地桥锚”,两边用20根铁柱连接牛腹以固定铁牛,牛尾有轴和浮桥的铁索相连,铁索再和桥体相连,这样就不容易冲垮了。
说到底,苏文清这么热心地参与到修缮浮桥的工程中来,说到底,还是有些私人目的的。这座浮桥是南北交通枢纽,如果此路无法畅通,对于她经营的南北中药材商线,也有着极大的侵害。如果修缮成功,那她的永慈药行也受益匪浅。
“小清姐,你看,”张展鹏指着铁牛腹部向下延续有约10米深的更加粗壮的铁柱,迷惑不解地问道,“这些是用来作什么用的?”
苏文清笑笑:“到时你就会知道了。”
转眼便到了浇铸铁水的一天,也是七日期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太阳早早从厚厚的云层里蹦出来,投射出万道金光,把河面上的薄雾驱逐得无影无踪。
河岸上,早早挤满了前来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人头攒动,竟有上千人之多,除了上河岸旁边的几个大村落的人们外,还有一些从城里跑过来看新鲜的人们,其中也不乏一些姑娘婆子,更有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衣装光鲜体面的小姐太太们,指着岸上立着的铁人和铁牛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这是扬州城有史以来第一次就地造模浇铸,难怪会被炒成扬州城的特大新闻。
人群中一个欣长的身影静静地立于其中,戴着个竹斗笠,斗笠超大,压得很低,遮住了半张脸颊。没有被遮住的脸上,黄金面具在阳光下闪着灿灿金光。斗笠下的眼睛深遂如望不见底的潭水,他一瞬不眨地望着立于河岸边上的苏文清,一语不发。
忽听一阵铜锣喧天,两排身穿皂色服饰,腰挎大刀的衙役疾步走了过来,人群迅速地闪出一条通道。随后,一顶四人抬的大轿晃晃悠悠抬到了上河岸边。原来,知府大人到了。
四个抬轿人把轿子半倾,矮胖的知府大人缓缓地从轿子里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向围观的人群点头示意,颌下一绺山羊胡子随风飘来摆去,圆圆胖胖的脸上带着殷勤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