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石咏的建议,玻璃厂可以拆分成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制作瞭望镜和军用煤油灯的专门产业,因是主要生产军需的,所以单独划分出来。这一部分所雇佣的工匠,也尽量以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工匠为主,雇佣尽量为终身制,雇工管理相对严格,尽量防止重要技术外泄。
第二个分部则是以眼镜工艺为主。这一分部除了承接城中眼镜铺子的订单,生产各种老花镜、近视镜之外,还生产各种花色各种镜架的“太阳镜”,这其中一大部分货品即将跟随郡主探春的商队,销往科尔沁去。
第三个分部则是继续紧跟内务府唐英那边的玻璃匠人,承接“来样加工”业务,也就是专门生产精美而独特的特殊玻璃工艺制品,这也就注定了这里的产品不是量产,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最后一个分部则是与医yào相关的部分,除了生产显微镜以外,这部分也承担了医用橡胶制品的研发与生产。石咏心里清楚,最后这个分部的投入非常大,短时间之内却不会有产出,因此他的计划是,将这个分部单独拨出来,将来从其他赚钱的分部取得利润时,便补贴这里一些。毕竟这一个分部所研究的内容极为重要,是不能用一时收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岂料,石咏将这些与十三阿哥和薛蟠解释过之后,十三阿哥大笔一挥,将军需分部、和最后那个与医yào相关的分部全部划归自己名下,最稳定最赚钱的眼镜产业和来样加工业务,十三阿哥则统统划给了贾琏、薛蟠和石咏三人。
“十三爷,您这是……”石咏先表示反对。
薛蟠也挠着后脑道:“不对不对,这不大对,分得不大公平啊!怎么要花钱的产业十三爷都拿下了,赚钱的都分给咱们?这样不行,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啊!”这个呆霸王其实并不愚钝,这“生意”到底该怎生做,他心里门清。
十三阿哥登时笑道:“你们这几个,要想接下军需那一块,显然不合适。不若还是由我来担着。至于医yào那一头么,的确是短时间内见不到利的,但若说会亏到哪里,也着实不至于。你们如今都成家立业的,都不容易,倒不如由我继续照应……”
这一位虽然这么说,但是石咏与薛蟠也都咬死了没同意。最后他们与十三阿哥商议决定,分割股份时,将他们几人上一年的分红,作为股本,继续投在“医yào研究所”的名下。因为研究所规模不算大,因此就算是烧钱,这些股本也够他们烧一阵子了。
这边拆分玻璃厂的方案定下来,石咏立即给贾琏去了信。贾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说石薛两人怎么着,他便也怎么着。
于是城外的玻璃厂化整为零,人员也重新分配过,除了原先的大管事之外,又另外提了三名新管事上来,规模亦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新的学徒工和上了年纪的老工匠,听说这边待遇好,东家对雇工不苛待,便纷纷求了来。
通过这一次,玻璃厂的几大块产业总算是厘清了。可是石咏在这之后也发现,他竟然没办法兑现对乐凤鸣的承诺,玻璃厂无论是哪一块,目前都没有计划大规模生产小玻璃瓶这样的特定玻璃制品。
思来想去,石咏做出决定,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玻璃厂,建议乐凤鸣向九阿哥的厂子订购他所需要的玻璃瓶。
石咏既是为了乐凤鸣考虑,也是为了给九阿哥的厂子增加利润。毕竟九阿哥的玻璃厂动辄生产成千上万件固定规格的产品,流水作业,产出来的物件都是一个标准,价格也能压得极低,有助于乐凤鸣降低成本。
然而他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厂子之后不久,乐凤鸣给石咏捎来了一句话,说是玻璃厂的管事转述九阿哥的原话:“姓石的小子,原来你也有求爷的这一日呀!”
第275章
石咏哭笑不得, 只没想到这小小一个订货的请求,竟然被报到了九阿哥那里。
但一转眼他也想明白了, 上回就是同仁堂的横空出世, 搅乱了九阿哥对人参拍卖的安排, 如今乐凤鸣求上九阿哥的玻璃厂去, 那里的管事怎会不将此事报给九
第二个分部则是以眼镜工艺为主。这一分部除了承接城中眼镜铺子的订单,生产各种老花镜、近视镜之外,还生产各种花色各种镜架的“太阳镜”,这其中一大部分货品即将跟随郡主探春的商队,销往科尔沁去。
第三个分部则是继续紧跟内务府唐英那边的玻璃匠人,承接“来样加工”业务,也就是专门生产精美而独特的特殊玻璃工艺制品,这也就注定了这里的产品不是量产,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最后一个分部则是与医yào相关的部分,除了生产显微镜以外,这部分也承担了医用橡胶制品的研发与生产。石咏心里清楚,最后这个分部的投入非常大,短时间之内却不会有产出,因此他的计划是,将这个分部单独拨出来,将来从其他赚钱的分部取得利润时,便补贴这里一些。毕竟这一个分部所研究的内容极为重要,是不能用一时收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岂料,石咏将这些与十三阿哥和薛蟠解释过之后,十三阿哥大笔一挥,将军需分部、和最后那个与医yào相关的分部全部划归自己名下,最稳定最赚钱的眼镜产业和来样加工业务,十三阿哥则统统划给了贾琏、薛蟠和石咏三人。
“十三爷,您这是……”石咏先表示反对。
薛蟠也挠着后脑道:“不对不对,这不大对,分得不大公平啊!怎么要花钱的产业十三爷都拿下了,赚钱的都分给咱们?这样不行,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啊!”这个呆霸王其实并不愚钝,这“生意”到底该怎生做,他心里门清。
十三阿哥登时笑道:“你们这几个,要想接下军需那一块,显然不合适。不若还是由我来担着。至于医yào那一头么,的确是短时间内见不到利的,但若说会亏到哪里,也着实不至于。你们如今都成家立业的,都不容易,倒不如由我继续照应……”
这一位虽然这么说,但是石咏与薛蟠也都咬死了没同意。最后他们与十三阿哥商议决定,分割股份时,将他们几人上一年的分红,作为股本,继续投在“医yào研究所”的名下。因为研究所规模不算大,因此就算是烧钱,这些股本也够他们烧一阵子了。
这边拆分玻璃厂的方案定下来,石咏立即给贾琏去了信。贾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说石薛两人怎么着,他便也怎么着。
于是城外的玻璃厂化整为零,人员也重新分配过,除了原先的大管事之外,又另外提了三名新管事上来,规模亦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新的学徒工和上了年纪的老工匠,听说这边待遇好,东家对雇工不苛待,便纷纷求了来。
通过这一次,玻璃厂的几大块产业总算是厘清了。可是石咏在这之后也发现,他竟然没办法兑现对乐凤鸣的承诺,玻璃厂无论是哪一块,目前都没有计划大规模生产小玻璃瓶这样的特定玻璃制品。
思来想去,石咏做出决定,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玻璃厂,建议乐凤鸣向九阿哥的厂子订购他所需要的玻璃瓶。
石咏既是为了乐凤鸣考虑,也是为了给九阿哥的厂子增加利润。毕竟九阿哥的玻璃厂动辄生产成千上万件固定规格的产品,流水作业,产出来的物件都是一个标准,价格也能压得极低,有助于乐凤鸣降低成本。
然而他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厂子之后不久,乐凤鸣给石咏捎来了一句话,说是玻璃厂的管事转述九阿哥的原话:“姓石的小子,原来你也有求爷的这一日呀!”
第275章
石咏哭笑不得, 只没想到这小小一个订货的请求,竟然被报到了九阿哥那里。
但一转眼他也想明白了, 上回就是同仁堂的横空出世, 搅乱了九阿哥对人参拍卖的安排, 如今乐凤鸣求上九阿哥的玻璃厂去, 那里的管事怎会不将此事报给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