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的时候也有点儿气鼓鼓的憋着一股劲儿,“望晴往后一定能寻着个比李寿更合适的!”

    石咏赶紧补上一句:“那是一定!”晓得媳fu儿还是偏疼陪伴她多年的小丫头,觉得李寿瞧不上望晴,着实是没眼光之至。

    ——这也是人之常情。

    那边石咏就偷偷地托石大娘代为打听,想看看柳家的意思。柳家自然说好,桃儿也点了头,然而石大娘这边却缺人手,于是与如英商量了,府里马上再添几个小丫头,待过了年,新人能当差了,就马上给李寿办喜事。

    但是这喜讯也已经在石家这么点个小院子里传开了。众人一起恭喜李寿,而桃儿则不好意思,躲了起来。

    望晴那里,自然是失落的。但是如英好言相劝,只说一来她与石咏两口子从来没将望晴的心事向李寿透露过半个字,二来她也坚信望晴耐心再等一等,一定能寻到比李寿更合适的人。望晴想想也是,当下按捺住脾气,虽然偶尔遇到李寿的时候,还是会横挑鼻子竖挑眼一阵,但是几日一过,望晴便一切如常,只将李寿抛在脑后了。

    而石咏这边却到了忙得飞起的时候。

    内务府同时顾着两边差事,一头是十四阿哥代天子出征,一应仪仗都是亲王规制,全部要在大将军王出发之前安排妥当。另一头则是再一次大封后宫,封宣妃博尔济吉特氏、和妃瓜尔佳氏、成妃戴佳氏、定嫔万琉哈氏、密嫔王氏、勤嫔陈氏。

    这一切还未忙出眉目,就是太后烧周年的事儿,紧接着是腊月里赶着八旗秀女阅选。

    石咏微有些郁闷,这些差事,听着好像都和他没什么关系,然而事到临头他每件都脱不开身,多少都和他的职能范围有些关系。

    第257章

    随着天气转冷, 秋去冬来,西征大军分作三路出发。

    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亲自率领第三路大军, 以王驾仪仗出征。康熙皇帝于太和殿亲自相送, 勉励三军。十四阿哥从皇父手中受敕印, 谢恩行礼, 随后便即奉敕印出午门。不出征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相送。

    石咏却知十四阿哥此去,便是距离储位又远了一步。西北山高路远, 消息传递不便, 正常情况下一来一回需要半年时光。再加上战事蹉跎,十四阿哥此去西北, 并不能速战速决, 而是会一直拖延至六十一年。这场在众人眼中为十四阿哥争取政治资本的战事,到最后却成了断送十四阿哥即位之路的重要原因。

    此外, 另有无数普通将士随军西去, 将要征战沙场。他们此去, 却与功名利禄无关,他们中的很多人,此生再也没有机会重履故土, 名姓也不会被人记住。待他们父母亲人的眼泪干透之后, 他们便永远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因此这耀武扬威的大军出征,亦是无数寻常人家的生离死别。

    大军出征之后,便是热热闹闹的后宫大封。这次所封之人,多为资历较长, 膝下有成年子女的宫人。七阿哥生母戴佳氏、十二阿哥生母万琉哈氏、十六阿哥生母王氏、十七阿哥生母陈氏俱在受封之列。

    十六阿哥生母王氏被封了密嫔,十六阿哥多年以来的心愿得偿,心情大好,见石咏忙得脚不沾地,便大发慈悲,将唐英提起做造办处的郎中,免去了石咏“署理”的头衔。石咏的好友升官,而自己身上的担子瞬间减去一半,对十六阿哥的“体恤”异常感激。

    造办处的差事一去,石咏只剩营造司的事务,登时轻松了很多。因为接下来的秀女选阅便就此与他没什么关系。

    原本因为太后孝期的关系,众人都猜今年的秀女大挑会押后一年。没想到皇帝决定速战速决,为太后烧周年之后,便在宫中举行秀女选阅。选阅一共只进行七日,主要是为宗室子弟与前来求亲的蒙古王公选取适龄女子。这毕竟是皇家内务,与朝事外臣俱无涉,只需辛苦内务府一部分官员与内廷的各处,进腊月之后,各处依旧忙碌,比往年尤甚。

    听说了秀女大挑的消息,荣府那边便往石家递了帖子,邀请石大娘王二婶带如英前往。石咏这时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