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挽高一点儿,好让乡亲们看见他手臂上好不容易才练出来的腱子肉。

    “哥——”

    一声清脆的叫喊传来,李寿听见妹妹喜儿的声音,瞬间破功,立即从马背上跳下来,“三妹!”

    李家的三丫头喜儿便从人堆里冲出来,她看见李寿,正欢喜地大声招呼,一瞥眼又见到石咏,想起爹娘吩咐的礼数,连忙快步跑上来,冲石咏福了福,脆生生地叫了一句:“石大爷!”

    石咏连忙指指身边也正下马的十六阿哥,说:“这位是十六爷,通知你爹娘一声,有贵客过来!”

    喜儿定睛看看十六阿哥:“石榴爷……”

    她倒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对了,大爷,我爹娘新酿的石榴酒,就是用山上的果子酿的,我去跟娘说一声,取出来待客。”

    说毕小姑娘一转身,乌黑油亮的一根辫子在身后一甩,转身就跑了,留下十六阿哥听得一愣一愣的,“石榴酒?石榴爷?”

    这位哭笑不得,连连问石咏:“这把爷当什么了?”

    石咏白他一眼,说:“石榴意为多子多福,十六爷得这名号难道还不好?”

    十六阿哥一想也是,“嘿嘿”笑了两声,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这石榴酒,爷就去尝尝!”

    他望着喜儿朝村中飞奔而去的样子,拍拍石咏的肩膀,低声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啊!”

    石咏嘿嘿地干笑两声,心里赠送十六阿哥俩字:“无聊!”

    果然,石咏带着这位村民们眼里的“大人物”去了李家。李大牛和陈姥姥迎出来,却不见李陈氏,想必是去替石咏他们张罗吃喝去了。

    刚才喜儿跑回来,说是石大爷带了一位“石榴爷”回来,要喝“石榴酒”。李大牛想想不对,觉得定是女儿听岔了,不是“石榴爷”,而是“石‘六’爷”,一定是大爷的本家亲眷。

    可见了胤禄本人,李大牛又迷迷瞪瞪的,心想看上去比大爷还年长些,不像是位六爷啊!

    可是不管怎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李大牛赶紧上来给两人见礼,将两人往屋里迎,李陈氏还当真准备了石榴酒,酒坛子一开,那石榴的香气就从坛子里溢了出来。

    “大爷可肚饿么?”陈姥姥上来问,“要吃点儿什么?”

    石咏他们中晌饭点吃的那些东西,此刻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石咏干脆说:“姥姥,煎饼馃子还做不?来两套!”

    陈姥姥笑着点头:“就知道大爷还惦记着这口儿!”

    胤禄则一头雾水:“什么什么果子?”

    石咏不跟他详说:“好吃的,十六爷稍等等,这该是片刻就好的!”

    果然,没过多久,李陈氏就托着两个碟子,将香喷喷的煎饼馃子给托了出来,笑眯眯地望着石咏,说:“大爷尝尝看,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味道可还成?”

    这煎饼馃子表面一片金黄,散发着鸡蛋和甜面酱的香气,上头撒着一粒粒黑色的是芝麻,绿油油的则是葱花儿。石咏当即胃口大开,一口咬下去:

    “哟,有米香!”

    他这才发现,里面裹着的,既不是薄脆也不是油条,竟然是锅巴。

    这时候农家爱惜材料,不舍得用油,自然也不肯耗费太多油水来zhà制薄脆和油条。所以李陈氏想了个折儿,用口感酥脆的锅巴来代替石咏曾经描述过的薄脆。此刻石咏一尝,觉得虽然不够“正宗”,可是口感还成。而且农家制作锅巴容易,做出一锅晒干,要用的时候搁在锅里烙热了就是,味道还挺好。

    石咏心想:果然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没有薄脆、没有油条,人家还可以就地取材用锅巴,这真是——棒棒的。

    十六阿哥则盯着面前一盘子东西发愣,这东西说是卷饼吧,怎么好像那些鸡蛋啊、葱花儿啊……材料都是被卷在外头的。而且他也实在不知道这东西该怎么下口,捧着个碟子看了半天,陈姥姥过来,给他塞了一双筷子,十六阿哥才用筷子挟起,盘子托着,送到口边:

    “哎哟喂,这好吃!”

    这下子十六阿哥再不顾上什么形象了,抛下筷子,将馃子直接往口中送,还不忘呷一口石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