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这个小子实在是有些意思。”胤祥心道:把“废除匠籍”算是皇阿玛的第一功绩,天下没哪个臣子敢这么答吧!偏生还能将皇上哄得如此之好,这个石咏,到底是傻人有傻福,还是真有那么两把刷子啊?

    “这么说来,皇阿玛确实是动了商贸的心思?”胤禛顾不上石咏,盯着炕桌上那一排式样各异的自鸣钟。

    他是个热衷实干的掌部阿哥,自然知道朝中的现状。

    全国的耕地数目基本一致,待到天下大定,这土地数量便不会再有显著增加,然而人丁滋生,那么多出来的这些人,势必要给他们谋生的途径。除此以外,康熙于去年就已经颁布诏令,“盛世添丁,永不加赋”,意味着与农田土地相关联的赋税将大致恒定,不会有大幅增长;可是,国家却还一如既往地需要钱……小手工业、工商贸易、开拓商路,这些都是可能的解决方式。

    胤禛一时更想到:当初他们兄弟两个在huāxin思给皇父准备寿礼的时候,都说了要“雪中送炭”,想皇父之所想的。因此自己才会送了皇父一匣子麦种稻种,既是称颂皇父于农事之上的功绩,也是急皇父之所急:即便遇上春旱,有抗旱的麦种,一样能够丰收。

    可是眼下看来,似乎竟是胤祥,才是真正与皇父想到一处去了的那一个。

    第97章

    圣上甲子万寿的大宴, 贾母因刚过七旬,也在受邀前往皇太后宫门前饮宴之列。这本是极有脸面的事, 又因贾母品级超然, 因此得了太后亲见, 并不少赏赐。贾家阖府上下, 皆以此为荣。

    隔了几日,便是王夫人寿辰。平郡王府那里,是早早就递了信回来, 说是福晋要归宁的, 因此荣国府也早早准备下了,自贾母以下, 各命fu都按品级大妆, 早早在二门内候着。

    元春见了,也颇无奈, 只对贾母说:“既是孙女儿归宁, 二门一关, 就不必讲究这么多礼数规矩了。”

    贾母却坚持,即便是自家亲长,也都向元春见了礼。元春知道若是贾府不讲究这些礼数规矩, 难免被外人说嘴, 便也默许了。待见过礼,元春才挨着贾母坐了,亲热地拉着祖母的手,问起那日万寿大宴的情形, 逗得贾母直笑。

    元春膝下如今已有长子褔彭、四阿哥福秀两子,此外郡王府二阿哥与三阿哥俱是庶子。元春一人打理郡王府事务的确颇为cāo劳,可如今她已经在郡王府立稳脚跟,又与纳尔苏颇为恩爱,没有哪个侧福晋、庶福晋能威胁她的地位。

    “母亲,这几位王府的嬷嬷,请人带下去喝茶吧!在王府忙的时候多,既然出来了便该教她们也松快松快!”元春对王夫人这么说着。王夫人立即明白女儿有体己话要对老太太说,立时亲自起身,与邢夫人一道,引着嬷嬷们下去喝茶,并且带走了其余下人,只留元春与贾母在正房里。

    “老太太,我们郡王的意思,叫远着点儿八贝勒那里。”元春含糊其辞地说。

    可是贾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郡王府自然有其消息渠道,元春赶着将消息送回来,也是顾念着娘家。于是她点点头:“大姐儿放心,郡王的好意我们受了,大姐儿一人在王府,也要多顾及自己的身子,莫要太huāxin思,太cāo劳了。”

    元春刚进平郡王府的时候,纳尔苏身边已经有了侧福晋与庶福晋,花枝招展的莺莺燕燕,整天杵在她眼前。元春也只能忍着气熬,又使手段笼络住了纳尔苏,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她听见老太太的话,记起刚进府的那段日子,自己也觉得心酸,强忍了泪,望着贾母,又有话不知该不该说。

    她今日归宁,纳尔苏之所以要她如此转告岳家,就是因为前阵子有传言,说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这两位一起,往八贝勒那里送了两万两银子的孝敬。虽说外省大员进京一向有打点京官的传统,可这也太多了——更何况,史家如今还背着苏州织造的巨额亏空,还如此到处打点,实在是教人免不了联想,觉得这史家是在打点新君,将来好免了那么多亏空债务。

    元春望着祖母,心里在犹豫到底该不该将这原委说出来,可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